企业内部审计流程操作手册_第1页
企业内部审计流程操作手册_第2页
企业内部审计流程操作手册_第3页
企业内部审计流程操作手册_第4页
企业内部审计流程操作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内部审计流程操作手册TOC\o"1-2"\h\u13192第1章内部审计概述 393141.1内部审计的定义与作用 3217241.1.1定义 3257991.1.2作用 345251.2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4294331.2.1基本原则 4238901.2.2基本规范 424832第2章内部审计组织与管理 413982.1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与职责 4252172.1.1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 485262.1.2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 49092.2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5244582.2.1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与配置 5264582.2.2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与发展 5206742.3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5218692.3.1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 5313512.3.2内部审计计划的实施 520776第3章审计准备阶段 678973.1审计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658683.1.1确定审计目标 6184123.1.2确定审计范围 6294873.2审计方案的制定 6227363.2.1审计方法与程序 6192373.2.2审计团队与分工 6159143.2.3审计时间安排 6112633.3审计通知与资料准备 6243273.3.1发送审计通知 673663.3.2资料准备 7147733.3.3被审计部门配合 74182第4章审计实施阶段 7134004.1审计进点会议 7194.1.1目的 7100634.1.2参会人员 7156824.1.3会议议程 760554.2审计证据的收集与整理 7138704.2.1审计证据的收集 725984.2.2审计证据的整理 755104.3审计测试方法与技术 8234824.3.1审计测试方法 855254.3.2审计技术 8128774.4审计工作中问题的沟通与协调 8282234.4.1沟通原则 8290034.4.2协调措施 815340第5章审计报告编制阶段 8141855.1审计发觉与结论的形成 8283595.1.1审计发觉整理 9223645.1.2审计结论形成 933255.2审计报告的撰写与审批 929895.2.1审计报告撰写 9102025.2.2审计报告审批 9260595.3审计报告的发布与反馈 989575.3.1审计报告发布 10151125.3.2审计报告反馈 109719第6章审计整改跟踪阶段 1097666.1审计整改计划的制定与落实 1051366.1.1审计整改计划制定 10109086.1.2整改计划落实 107776.2审计整改结果的验收与评价 10119686.2.1整改结果验收 10125606.2.2整改效果评价 11277636.3整改不力责任的追究与处理 11151756.3.1责任追究 11133176.3.2处理措施 1185866.3.3跟踪检查 1131597第7章内部控制评价 11187777.1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11174187.1.1目的 112667.1.2原则 11295657.2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与方法 12199007.2.1程序 12246817.2.2方法 12249857.3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与整改 1266777.3.1识别内部控制缺陷 12177677.3.2整改内部控制缺陷 1327211第8章风险管理审计 13224038.1风险管理审计的意义与目标 13191678.1.1评估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1350398.1.2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1353188.1.3检查企业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13292788.1.4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1373428.2风险评估的方法与工具 13254488.2.1风险识别 13208428.2.2风险分析 13182478.2.3风险评价 13211728.3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的审计 1490378.3.1审计内容 14274148.3.2审计方法 14287838.3.3审计要点 1428149第9章信息技术审计 1486109.1信息技术审计概述 14171689.1.1目的与意义 1496879.1.2范围与内容 14294359.1.3方法与程序 1528399.2信息系统安全审计 15256859.2.1目标与原则 15213359.2.2范围与内容 15142849.2.3审计程序与方法 15207209.3信息技术应用控制审计 15248789.3.1目标与原则 15204539.3.2范围与内容 15199939.3.3审计程序与方法 15149479.3.4风险评估与应对 1512036第10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16667610.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与目标 162399210.1.1意义 16953710.1.2目标 162981310.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与措施 161583510.2.1质量控制制度 1685310.2.2质量控制措施 161480910.3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与改进措施 163216810.3.1质量评估 161832810.3.2改进措施 17189210.4内部审计外部评价与监督协作 17565810.4.1外部评价 171916510.4.2监督协作 17第1章内部审计概述1.1内部审计的定义与作用1.1.1定义内部审计是指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或岗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及内部审计职业准则,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1.1.2作用(1)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2)评估企业风险,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3)保障企业资产安全,预防舞弊和腐败现象。(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1.2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与规范1.2.1基本原则(1)独立性原则:内部审计应保持独立,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的干涉。(2)客观性原则:内部审计应客观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3)合法性原则:内部审计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及内部审计职业准则。(4)全面性原则:内部审计应涵盖企业所有经济活动,保证审计范围的全面。(5)持续性原则:内部审计应定期进行,保证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持续监督。1.2.2基本规范(1)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健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整改等工作制度。(2)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遵守职业道德,保守企业秘密。(3)内部审计应根据企业风险状况和审计需求,合理配置审计资源。(4)内部审计应充分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5)内部审计应与其他内部监督部门协同配合,形成监督合力。(6)内部审计应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2章内部审计组织与管理2.1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与职责2.1.1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应作为企业独立运作的职能部门,直接向企业最高管理层或董事会报告工作。其设立旨在为企业提供客观、独立的审计服务,评估企业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促进企业持续改进。2.1.2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1)制定内部审计政策、程序和计划,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2)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过程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3)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等进行审计,保证其真实、准确、合规;(4)监督企业各项政策、程序和法规的执行情况,发觉违规行为,及时报告并提请处理;(5)与外部审计机构协同工作,提高审计效果。2.2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与培训2.2.1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与配置内部审计部门应选聘具备专业素质、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的人员。人员配置应考虑企业规模、业务复杂度等因素,保证审计人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2.2.2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与发展(1)定期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素质;(2)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提升职业素养;(3)开展内部交流与分享,提高内部审计团队的协作能力和整体水平;(4)关注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为其提供晋升通道。2.3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与实施2.3.1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1)根据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要求,确定内部审计的重点领域;(2)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年度内部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范围、方法和时间安排;(3)内部审计计划应充分考虑企业资源,保证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4)内部审计计划应适时调整,以适应企业业务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2.3.2内部审计计划的实施(1)按照审计计划,开展现场审计工作,保证审计程序合规、证据充分;(2)及时与被审计部门沟通,保证审计发觉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3)对审计过程中发觉的风险和控制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并跟踪整改情况;(4)撰写审计报告,总结审计成果,为企业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益提供支持。第3章审计准备阶段3.1审计目标与范围的确定3.1.1确定审计目标分析企业内部管理需求,明确审计目标;结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审计目标;保证审计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可衡量性。3.1.2确定审计范围根据审计目标,评估企业内部各项业务流程、部门职能及管理制度;确定审计范围,包括时间范围、业务范围、部门范围等;在保证审计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审计范围,以提高审计效率。3.2审计方案的制定3.2.1审计方法与程序根据审计目标和范围,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如顺查法、逆查法、抽样检查等;制定详细的审计程序,包括访谈、查阅文件、分析数据等;保证审计方法与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3.2.2审计团队与分工根据审计范围和任务,组建专业、高效的审计团队;明确各成员职责,保证团队成员具备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制定合理的分工方案,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进。3.2.3审计时间安排制定详细的审计时间表,包括各阶段工作内容、时间节点等;保证审计时间安排合理,避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预留一定的时间缓冲,以应对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3.3审计通知与资料准备3.3.1发送审计通知在审计开始前,向被审计部门发送审计通知,明确审计目的、范围、时间等相关事项;要求被审计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所需的审计资料;保证审计通知的正式性、严肃性,以提高被审计部门的重视程度。3.3.2资料准备收集、整理被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财务报表、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核实审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准备审计工作底稿,为后续审计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持。3.3.3被审计部门配合与被审计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保证审计过程中的信息畅通;要求被审计部门积极配合审计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解释;保证被审计部门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避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第4章审计实施阶段4.1审计进点会议4.1.1目的审计进点会议旨在明确审计目标、范围、时间安排及相关要求,保证被审计部门对审计工作有清晰的认识。4.1.2参会人员审计项目负责人、被审计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4.1.3会议议程(1)审计项目负责人介绍审计组人员、审计目标、范围及方法;(2)被审计部门负责人介绍部门基本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及业务流程;(3)双方就审计过程中的配合事宜进行沟通,明确审计时间安排及资料提供要求;(4)审计项目负责人宣布审计工作正式启动。4.2审计证据的收集与整理4.2.1审计证据的收集(1)根据审计目标和计划,制定详细的审计证据收集方案;(2)采取访谈、问卷调查、查阅文件、观察等多种方式收集证据;(3)保证收集的证据充分、可靠、相关,能支持审计结论。4.2.2审计证据的整理(1)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分类、编号、归档;(2)对重要证据进行标注,保证审计结论的准确性;(3)对证据进行分析,查找潜在问题,为后续审计测试提供依据。4.3审计测试方法与技术4.3.1审计测试方法(1)实质性测试:对被审计部门的业务活动、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深入检查,评价其合规性、有效性;(2)符合性测试:检查被审计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情况,评价其有效性;(3)分析性测试:运用财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评价被审计部门的经济活动及财务状况。4.3.2审计技术(1)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运用计算机软件对大量数据进行筛选、分析,提高审计效率;(2)抽样技术:根据审计目标和风险,对审计对象进行科学抽样,降低审计成本;(3)询问技术:通过与被审计部门人员沟通,获取相关信息,提高审计证据的可靠性。4.4审计工作中问题的沟通与协调4.4.1沟通原则(1)及时性:发觉问题后,及时与被审计部门及相关人员进行沟通;(2)客观性:在沟通中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3)保密性:保证沟通内容不泄露给无关人员,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4.4.2协调措施(1)建立问题反馈机制,保证审计过程中各类问题能够及时解决;(2)加强与被审计部门的沟通,保证双方对审计发觉问题有共同认识;(3)对于重大问题,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寻求支持和指导。第5章审计报告编制阶段5.1审计发觉与结论的形成5.1.1审计发觉整理在完成审计现场工作后,审计团队应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分析,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审计发觉应包括以下内容:(1)问题描述:详细描述审计过程中发觉的问题;(2)原因分析: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3)涉及部门和人员:明确问题涉及的部门和人员;(4)影响程度:评估问题对企业运营、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影响;(5)建议措施: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5.1.2审计结论形成审计团队在整理分析审计发觉后,应形成以下结论:(1)审计对象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审计目标;(2)审计对象是否存在重大风险和问题;(3)审计对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4)对审计对象业务运营和发展的评价。5.2审计报告的撰写与审批5.2.1审计报告撰写审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报告明确反映审计对象和审计期间;(2)报告包括审计背景、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发觉、审计结论等;(3)附件:包括审计证据、工作底稿等相关资料;(4)报告日期:签署审计报告的日期。5.2.2审计报告审批审计报告完成后,应按以下流程进行审批:(1)审计项目负责人审批: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2)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批:对审计报告的质量和合规性负责;(3)企业分管领导审批:对审计报告的结论和意见负责;(4)企业主要负责人审批:对审计报告的最终发布负责。5.3审计报告的发布与反馈5.3.1审计报告发布审计报告经审批通过后,应及时向以下对象发布:(1)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如财务部、风险部等;(2)企业董事会、监事会;(3)审计对象;(4)其他相关方:如外部审计机构、监管部门等。5.3.2审计报告反馈审计报告发布后,应收集以下方面的反馈意见:(1)审计对象对审计发觉和结论的认同程度;(2)审计对象对建议措施的实施计划及进度;(3)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对审计报告的利用情况;(4)企业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评价和建议。注意:本章节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6章审计整改跟踪阶段6.1审计整改计划的制定与落实6.1.1审计整改计划制定在接到审计报告后,被审计部门应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分析审计发觉的问题,针对问题制定详细的整改计划。整改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a)整改问题的具体描述及原因分析;b)整改措施及实施步骤;c)整改责任人及完成时限;d)预期整改效果。6.1.2整改计划落实被审计部门应将整改计划及时报审计部门备案,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在整改过程中,应加强内部沟通与协作,保证整改措施得到有效实施。6.2审计整改结果的验收与评价6.2.1整改结果验收整改期限届满后,审计部门应组织对被审计部门的整改结果进行验收。验收过程中,应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保证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6.2.2整改效果评价审计部门应根据验收情况,对被审计部门的整改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但不限于:a)整改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b)整改问题是否得到实质性解决;c)整改过程中是否存在新的问题;d)整改成果的持续性及预防措施的有效性。6.3整改不力责任的追究与处理6.3.1责任追究如审计部门发觉被审计部门在整改过程中存在整改不力、拖延整改、虚假整改等情况,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根据公司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6.3.2处理措施对整改不力的责任人,可采取以下处理措施:a)通报批评;b)诫勉谈话;c)调整工作岗位;d)降职、降级;e)解除劳动合同等。6.3.3跟踪检查审计部门应对整改情况进行持续跟踪检查,保证整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问题不再复发。同时对整改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为公司内部管理提供有益借鉴。第7章内部控制评价7.1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与原则7.1.1目的内部控制评价旨在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及时发觉并纠正内部控制缺陷,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7.1.2原则(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评价应涵盖企业所有部门和业务环节;(2)客观性原则:评价过程中应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3)及时性原则:评价应及时进行,以便及时发觉并纠正内部控制缺陷;(4)重要性原则:应重点关注对企业经营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的内部控制环节;(5)动态调整原则: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内部管理变化,及时调整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和程序。7.2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与方法7.2.1程序(1)制定内部控制评价计划;(2)组织评价小组,明确评价人员职责;(3)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收集相关证据;(4)分析评价结果,识别内部控制缺陷;(5)提出整改建议,跟踪整改落实情况;(6)编写内部控制评价报告。7.2.2方法(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收集企业各部门内部控制运行情况的信息;(2)穿行测试法:选取关键业务流程,跟踪检查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3)抽样检查法:从大量业务中随机抽取部分样本,检查内部控制运行情况;(4)分析性复核法:对财务报表和相关业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识别内部控制缺陷;(5)实地观察法:现场观察内部控制措施的实际运行情况。7.3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与整改7.3.1识别内部控制缺陷(1)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2)判断内部控制缺陷的性质和严重程度;(3)归类整理内部控制缺陷,为整改提供依据。7.3.2整改内部控制缺陷(1)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和整改期限;(2)跟踪整改过程,保证整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3)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持续改进;(4)及时向企业高层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及整改情况,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第8章风险管理审计8.1风险管理审计的意义与目标风险管理审计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评估和改进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通过风险管理审计,企业能够保证风险管理工作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提高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降低潜在风险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主要包括:8.1.1评估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8.1.2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8.1.3检查企业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情况;8.1.4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8.2风险评估的方法与工具8.2.1风险识别(1)采用头脑风暴、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方法,全面收集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2)运用SWOT分析、PEST分析等工具,识别企业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风险因素;(3)结合企业业务流程,分析可能导致风险的关键环节。8.2.2风险分析(1)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2)运用风险矩阵、蒙特卡洛模拟等工具,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优先级;(3)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重大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8.2.3风险评价(1)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2)结合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确定风险的可接受程度;(3)为风险防范与应对提供依据。8.3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的审计8.3.1审计内容(1)检查企业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的制定情况,保证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2)评估企业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分析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3)关注企业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的持续改进,提出优化建议。8.3.2审计方法(1)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如风险管理手册、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计划等;(2)访谈企业相关人员,了解风险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3)实地查看企业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的实施情况,如安全防护设施、应急预案演练等;(4)运用数据分析、流程图等方法,对企业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8.3.3审计要点(1)保证企业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2)关注企业风险管理资源的配置情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强化企业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的监督与检查,保证措施落实到位;(4)建立风险防范与应对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第9章信息技术审计9.1信息技术审计概述9.1.1目的与意义信息技术审计旨在评估企业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合规性,以保证企业信息技术资源的合理运用,降低信息技术风险,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审计,有助于发觉和纠正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9.1.2范围与内容信息技术审计的范围包括企业所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部门和业务活动,如信息系统开发、运维、安全防护、数据管理等。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系统规划与组织、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等。9.1.3方法与程序信息技术审计采用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测试等。审计程序包括:制定审计计划、开展审计活动、收集审计证据、评估审计结果、提出改进建议等。9.2信息系统安全审计9.2.1目标与原则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的目标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审计原则包括:独立性、客观性、全面性、及时性。9.2.2范围与内容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的范围涵盖企业所有信息系统,包括硬件、软件、网络、数据等。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程序安全、安全管理等。9.2.3审计程序与方法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程序包括:制定审计计划、开展审计活动、收集审计证据、评估审计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审计方法包括:检查、测试、访谈、问卷调查等。9.3信息技术应用控制审计9.3.1目标与原则信息技术应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评估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控制的有效性,保证业务流程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审计原则包括:独立性、客观性、全面性、及时性。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