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整本阅读与研讨 《乡土中国》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_第1页
第5单元 整本阅读与研讨 《乡土中国》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_第2页
第5单元 整本阅读与研讨 《乡土中国》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_第3页
第5单元 整本阅读与研讨 《乡土中国》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_第4页
第5单元 整本阅读与研讨 《乡土中国》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单元整本阅读与研讨《乡土中国》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

费孝通

素养目标1.文化目标:全面认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特征,深入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思考它们在当下中国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思维目标:通过研读学术论著,提高辨析核心概念的能力、缜密的思维能力,掌握严密的论证方法,从而学会阅读学术论著。

3.语言目标:从整体上把握该书质朴、自然,通俗、形象,严谨、缜密的语言特色。

阅读方法,导图引领

学习任务一整体浏览,预测内容

任务活动一略读前言、目录、后记,圈点出交代全书内容的词语、句子等

任务活动二在前面浏览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用“标题"文字填写)

学习任务二逐章细读,深入理解

任务活动一把握前三章内容

(一)细读第一章,完成下列任务

1.在梳理该章思路脉络的基础上,写出本章内容概要

(1)依据下面的思路导图,填写各层次的关键词语。

(2)写出本章内容概要。

答:_________

2.辨析概念

(1)“土气”是个贬义词,但在费老的笔下,它有了特殊的含义,甚至有了令人尊敬的意味。请结合相关文字,概括“土气"的内涵。

答:_________

(2)什么是“有机的团结”和“机械的团结"?

答:_________

3.探讨问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个观点句中,“从基层上看去"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

(二)细读第二章,完成下列任务

4.写出本章内容概要

答:_________

5.辨析概念

(1)乡下人被称作“愚”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

(2)什么是“特殊语言"?

答:_________

6.探讨问题

为什么说文字在乡下是多余的?

答:_________

(三)细读第三章,完成下列任务

7.写出本章内容概要

答:_________

8.辨析概念

(1)什么是“时间上的阻隔”?

答:_________

(2)什么是“记"忆”?

答:_________

(3)什么是“文化"?

答:_________

9.探讨问题

从时间角度看,乡下人为什么无文字需要?

答:_________

(四)综合思考

10.“乡土本色”一章在全书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答:_________

11.第二、三章与第一章有着怎样的联系?

答:_________

任务活动二把握第四至第七章内容

(一)细读第四章,完成下列任务

1.写出本章内容概要

答:_________

2.辨析概念

(1)私:不是自私,而是在差序格局里,由于缺乏对“公"的共识,而每个人对“公”与“私"划分的伸缩性又极强,所以“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团体格局:西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格局,如同一捆捆、一扎扎、一把把柴火,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团体),先有了这个架子,摆放在一起,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

(3)差序格局: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格局。所谓“差序"是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也就是“伦”。在这个格局中,以“己"为中心,通过有差等的次序和一根根私人联系而构成的网络。

(4)个人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

(5)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

3.探讨问题

“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在家庭及价值观上有怎样的不同?

答:_________

(二)细读第五章,完成下列任务

4.写出本章内容概要

答:_________

5.辨析概念

(1)代理者:团体格局社会中,执行团体意志的人。

(2)仁:儒家学说中并不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和,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

6.探讨问题

(1)“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中的道德观念有着怎样的不同?

答:_________

(2)参照译文,试着理解下面《论语》中的文字,说说作者用它们阐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

司马牛问仁德。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迟钝。”司马牛说:“言语迟钝,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这样的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有见过。"

孟武伯问:“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他又问。孔子说:“仲由,如果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负责兵役和军政的工作。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孟武伯继续问:)“冉求又怎么样呢?"孔子说:“求,千口人口的私邑,可以让他当县长;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可以叫他当总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赤,穿着礼服,立于朝廷之中,可以让他接待宾客,办理交涉。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

答:_________

(三)细读第六章,完成下列任务

7.写出本章内容概要

答:_________

8.辨析概念

(1)团体:只指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

(2)社会圈子:差序格局中的基本社群,相当于“小家族"。

(3)事业组织:用来形容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族式家庭。在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上具有绵续性,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夫妇是配轴,这两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4)生活堡垒:用来形容西洋家庭团体。在这类家庭中,夫妇是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务,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家庭是其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子女是配角,成年后要独立出去;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

9.探讨问题

试比较中西两种格局中家庭的不同。

答:_________

(四)细读第七章,完成下列任务

10.写出本章内容概要

答:_________

11.辨析概念

(1)感情定向: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

(2)阿波罗式的文化:这种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

(3)浮士德式的文化:这种文化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12.探讨问题

为什么说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答:_________

(五)综合思考

13.这四章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它们在全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答:_________

任务活动三把握第八至第十一章内容

(一)细读第八章,完成下列任务

1.写出本章内容概要

答:_________

2.辨析概念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3.探讨问题

“法治”“人治"与“礼治”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

(二)细读第九章,完成下列任务

4.写出本章内容概要

答:_________

5.探讨问题

随着乡土社会的蜕变,“诉讼"开始下乡,这种新兴的调解方式会对乡土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_________

(三)细读第十章,完成下列任务

6.写出本章内容概要

答:_________

7.辨析概念

(1)横暴权力: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权力是维持这种主从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具有压迫性质。

(2)同意权力: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其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权利与义务要相称。

8.探讨问题

为什么说乡土社会中的皇权“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答:_________

(四)细读第十一章,完成下列任务

9.写出本章内容概要

答:_________

10.辨析概念

(1)社会继替: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

(2)教化权力: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同爸爸式的权力,或称长老权力,是为被教化者,而不是为了统治关系。

(3)长老统治:在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一种教化权力(长老权力)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它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难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这种统治叫“长老统治”。

11.探讨问题

教化权力的扩大和缩小与什么有关?

答:_________

(五)综合思考

12.这四章论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共同问题?在全书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

任务活动四把握第十二至第十四章内容

(一)细读第十二章,完成下列任务

1.写出本章内容概要

答:_________

2.辨析概念

(1)血缘: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血缘有多种,如身份血缘、职业血缘、财富血缘。

(2)地缘:血缘的空间投影,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3.探讨问题

怎样理解“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答:_________

(二)细读第十三章,完成下列任务

4.写出本章内容概要

答:_________

5.辨析概念

(1)时势权力:在社会变迁之际,在惶恐和无措中能提出方法与方向的人,他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此时产生的权力。

(2)注释: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

6.探讨问题

比较一下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的主要不同点。

答:_________

(三)细读第十四章,完成下列任务

7.写出本章内容概要

答:_________

8.辨析概念

(1)欲望:是人类在取舍之间的根据,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是文化事实。

(2)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

(3)需要:自觉的生存条件。

9.探讨问题

人在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从“欲望”到“需要”,这一过程是怎样发生的?

答:_________

(四)综合思考

10.这三章谈的是同一问题,即乡土社会的变迁,但各自的角度不同。请依据下面的结构导图,在方框内填出这三个不同的角度。

学习任务三反复研读,整体研讨

任务活动一整体把握全书内容思路

1.概念术语是阅读学术论著中极其重要的抓手。在本书中,作者大量借助概念术语来表达观点,而且多是一组对比概念术语。填写下表,借以把握整本书的概念术语。

刻画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刻画其他社会体系或社会关系的对比概念

礼俗社会①

②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③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维系着人民的宪法

④家庭

男女有别⑤

⑥法治秩序、道德秩序

⑦司法诉讼体系

⑧有为政治

⑨同意的权力、横暴的权力

血缘社会⑩

名实分离

需要

2.全书共14章,可划分为四部分,请分别用四个词语(可摘用原书词语)加以概括,并填在下面的结构导图里。

任务活动二分析全书表达特色

1.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分析其论证特色。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答:_________

2.赏析下面一段文字的语言特点。

人的规律类皆人为。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强制发生了权力。

答:_________

任务活动三联系现实,迁移思考

1.当今中国快速发展,现代社会覆盖到中国大多数地方,传统的乡土中国虽然已经基本解体,但那些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中国。请列举出你生活中《乡土中国》所描述的社会现象。

答:_________

2.《乡土中国》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时至今日,仍然对“美丽乡村"建设,甚至现代化建设有着指导意义。请选择一个方面谈谈。

答:_________

助读材料

一、专家视点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赵旭东

1948年前后,也就是在中国的家国命运将面临一场可能有的新选择面前,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了这场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前途和命运的生死攸关的大抉择之中去。当年的费孝通,一个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作为一个有着完整英国人类学训练背景的社会学家,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讨论之中去。他在云南呈贡的魁阁,作为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一位教授,领导着一个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以及那里的真实存在的人怀有极大兴趣的研究小组。他自己通过实地调查去为学生们讲授“乡村社会学”这门课程,课余所留存下来的文字得到发表,成为《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原型。这些文字是在报刊编辑的不断催促之下,一篇篇地发表出来的,由此而引起超越学生群体的更为广大的公共读者的共鸣。

这可谓是田野调查研究的附属品,是一个实地研究者借文字去描摹中国的基层社会其可能的结构或者不变的东西是怎样的;同时,也是在那样困苦的年代里,不得已“为稻粱谋"来换取稿费去维持一种原本不可持续的家计的附属品;同时,也是在一种内忧外患的痛苦挣扎之中,所自然流淌出来的思想情感的附属品。用费孝通后来的评价就是,这些文字根本是在探讨“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大问题,同时也是在抒发着自己对于理想中的中国应该选择的道路将会是怎样的,它未来究竟会有怎样的一种变迁和转型,而这样的一种中国叙事的构建,又必然是以现实之中的中国究竟是怎样一副面貌为基本前提的。

这个现实的中国,这个我们可以真正去把握的中国,便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中国”,是在基层的基本的社会结构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乡土本色”的乡土中国。这种“乡土本色"并非单单是指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土地这一方面,而是指人和土地之间的一种最为紧密的连接。由此,人的生老病死似乎都跟某一块土地的存在极为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彼此之间不能够有哪怕是些许的分离,人生于斯、长于斯,最后又终老于斯,这就是乡土中国的一种生命循环,而由此种循环所构建起来的便是可以持续运转的循环社会。很显然,这种循环的基础就在于由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而生长出来的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在根本上是一种差序性的关系,即被费孝通称之为“差序格局”的一种差序性的关系。做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块石头打进水中向外所激荡出来的一圈圈的涟漪一样,越是靠近水波纹中心的地方,越是会表现得力量强劲或关系紧密,而越是远离中心的,便越是表现得力量薄弱或关系疏远。

换言之,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之中,人和人之间往往是通过某个个人的自我,并以此自我为中心而不断地向外延伸出去的。这是以一种自我主义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并与西方的那种由一群人所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团体的,有似一捆柴或者有似俱乐部一般的“团体格局"的形式是大为不同的。在此种差异之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会更为强调彼此关系的距离形态构成,跟团体格局的彼此均等性的等距离关系形态大为不同。因此,在差序关系的社会之中,凡事都要去攀一个交情,去拉一下关系,以此明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总之,这种关系距离的明晰背后,实际上都离不开一个“私”字,彼此的关系也便是一种私人的关系。因此,在行为上、道德上以及情感上,都会以这种关系的亲疏远近来作为一种评判的标准。如果关系近,那凡事都好商量,一路便是开绿灯;而如果关系远,则会表现得彼此冷漠,所有的事都想尽办法设卡阻止,相互也没什么真正利益上的往来可言,更无所谓可能有的彼此之间的一种深度的交往、信任和共事。

这种基于私观念的差序格局构建,核心或者关键也恰恰就是在这一个“私"字上面,社会之中充斥着种种的私人的道德、私人的行动逻辑以及私人之间的亲疏关系的构建,如果不属于私下里的“自己人”,便什么事情都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展开以及事业上的有所作为。这无疑是基于一种土地的农业生产所特有的关系模式,并且在没有一种共同性的或者普遍性的神学信仰的观念下,所突出表现出来的一种家族主义以及地方性关系主义建构的文化模式。它会更为强调彼此之间的基于私的友爱和亲密,相互之间需要预先有一种关系的确认,之后才有彼此之间交往规则或原则的启动。如果对方是属于亲人关系的,那所呈现出来的可能是一套的规则;而如果不是亲人的,特别的还属于是一种“见面生"的陌生人的关系,呈现出来的则又是另外的一套规则了,所谓不分语境和彼此关系的一种普遍性适用的法则,在这种关系的文化之中是无法真正有用武之地的。这一点在我看来可能便是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最为重要的一个发现,因为它无意之中点破了一个未来新型国家构建的基础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推算一下,《乡土中国》一书的初版到现在已经有七十多年了,但是,阅读它的人却不分年代和学科的与日俱增。年轻的人从此种阅读之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基层社会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由此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会为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所左右;而年长的人在此阅读之中会感同身受地领会到中国社会自身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在一种前后、上下以及左右的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之中,切实感受到乡土中国真正的存在价值。而不同学科的人,只要他们一触碰中国的研究,只要他们想去探寻中国存在何以可能,还有中国的文明以及文化何以可能,那所有这些问题的询问都会使他们很快地远离自己学科的那些教条和定律,而会令他们惊讶地找寻到《乡土中国》这本书的理解线索,从一种看似模糊实际精确,看似随意实际微言大义,看似简略实际却充满着无限复杂性和可解释性的空间的张力之中,中国意识得到了一种突显,而这恰是《乡土中国》这本书所能带给我们的真正永恒魅力之所在。

应该清楚的是,时代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但问题依旧;中国在不断地得到书写,但超越性的认识越来越难有所得。我们或许有太多的研究,但是我们缺乏哪怕是一丁点的洞见。一个人又一个人所写的书在一本本地积累起来,厚度也在不断地增加和超越,但是可以去仔细比较一下,对于中国的理解,在我们华丽的书桌上最后能够铺展开来的,除了《乡土中国》这本书,我们似乎还真的不太容易去找到另外的一本。可读的书显然会有很多,但是可以静下心来让人细细品味的,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毋庸置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本,只要你谈论中国,这本书总也是无法真正可以绕开的。显然,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字上的通俗易懂且内涵丰富,更为重要的还是它所揭示出来的中国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搁置许多空洞的讨论,成为直观这个世界的一把钥匙。有谁可以否认,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所构筑的中国意识能够真正离开“乡土”这两个字去获得一种额外的理解呢?当然,乡土并不是中国的全部,但是,对于核心价值的讨论却无法避开对于乡土问题本身的追溯,这恰是《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又一价值所在,也是我们今天还要不断去重读它的真实理由的所在。

二零一八年八月八日写于亦乐斋

二、学生论文

浅谈乡土之连续性和稳定性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于我而言,乡土中国最震撼的是其无可比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纵观世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民主制,即便相隔甚远,在大的发展趋势上,我们和西方也并无多大区别,但与同期的文明相比,传承至今的,似乎也只剩下了中国这一支了。

乡土社会是个“传统”的社会,人们依靠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风俗治理生活,这或许在我们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但在有农民有村落的地方,长老式的统治依旧根深蒂固。并不是说这种礼俗社会已经完全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人的廉耻心依旧需要带温度的“利剑"确保他不会越界。而绝对的公正也有其无可避免的缺陷,正应了那句老话“阳光照耀时,塔里的缝隙也愈发清晰”。“情分"也同样体现在日常的交往中,“礼尚往来”一词正是对这种生活的最好的写照。家长父母一直要求孩子们“懂事”,这“事”,难免避不了人情世故的成分,也只有熟知了事理,才能在中国这种“人情"社会中生存下去。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从小听从着长辈们的教训,同时也把继承而来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逐渐形成了乡土社会中一条纵向的贯穿时间的锁链,环环相扣。

在西方社会,你可以同时隶属于不同的团体:家庭,班级,公司……但他们之间的界限一定是明晰的,公私分明导致了他们很注重个人利益的平等;乡土中国却是一种同心圆式的社会,小到家庭,大到七大姑八大姨,正所谓“一表三千里”。由于缺乏对“公"的共识,每个人对“公”与“私"划分的伸缩性又极强,所以很难对“私”的评价做界定。互相交叉的人际圈中,每个人都成了节点,将几根纵向的锁链联结在一起。纵横交错间,立体丰富的乡土社会就建立起来了。它像是一根粗麻绳,由若干根绳索编织,每根绳索,又由若干根麻线编织而成。这种紧密联系的社会结构不会因为一根麻绳甚至一根绳索的断裂而彻底崩塌,这就是其连续性的魅力所在。

而乡土中国的稳定性,则更像是对于这根粗麻绳的“补强”,使其更具韧性,不易断裂。

在人类十几万年的进化史上,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科技、文化、宗教信仰,大都发生了质的飞跃。我们的祖先举着火把从茹毛饮血的时代发展到今天,一切似乎都在改变,但整整十万年来,人类获取食物原料的方式,仅从游猎采集,向畜牧种植迈进了一步。而在残酷的社会进步中,农耕文明以其宏大的社会架构和相比于游牧文明更为稳定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了当今中国主流的文明形态。即使游牧民族打下了江山,到头来还是要依靠传统儒家文化和封建体制来维持社会的安定,上千年的文化烙印,便逐步打在了中国人身上。

从最宏观的文明类型来讲,中国本身就占了极大的优势。农耕文明,自然离不开农耕的核心——土。自从耕种初具雏形的时候起,土地就成了一个家庭赖以生存的资本,同时,土地的固定意味着人口的不流通,播下种子只是收获的第一步,对于土地,农民是要付出汗水和情感的。种植业固然也有风险,毕竟这是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活,单一的家庭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人们便联合起来,共同修筑水利工程,完善种植技术,也会总结前人的经验,这便形成了村落,最早的礼俗社会也应运而生。无论是长老统治,还是家族秩序,都是以维护长远发展,稳定社会秩序为目的。例如在《男女有别》一篇中,作者否认了农村中夫妇两性之间的作用;虽然乡土社会是一根“粗绳索”,但也是由一个个男耕女织的小家庭组成,这种两性之间的联系不是淡漠的,而是牢固的,以这种联系作为轴才能促进宗族和谐。除此之外,宗教信仰似乎也成了乡土社会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人们若用对神灵的信仰约束自己,这就是“克己”。而波及至他人的大规模的信教,也成了上千年来统治者维护社会安定的一大工具。当然,这种被动式的宗教灌输,总有那么些恐吓的意味。

反观古希腊这样的海洋文明,大海带来的开拓冒险精神衍生出了超前的思想。靠海吃海的不确定生活使他们不得不进一步完善社会体制,然而,过于理想化的思想加上战乱毁灭了这类文明。相比起乡土中国,他们有更繁荣的哲学艺术和更严密的科学理论,却在动荡中支离破碎,反而是看似古板的农耕文明,生存了下来。我想,其很大原因也是在于其没有农耕文明那样强烈的传承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耕文明是一种善的文明,表现在性格上是温和性和封闭性;表现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是稳定性、传承性和保守性。一切的一切,都是以秩序的安定为先,这就好似将一根粗麻绳浸了水,虽然笨重,却更能抵御外力的拉扯,不易断裂。

层次丰富的连续性与温和保守的稳定性相辅相成,逐步构建出了延绵千年的乡土传奇。虽然在与现代文明的交锋中,乡土中国已逐渐丧失了其引以为傲的优越性,但我始终相信,只要中国的基层阶级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土社会依旧不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祖祖辈辈的教训也告诉了我们,有些东西,丢不得。

借用《焚鱼成灰》中的一句话,“但我相信,那些将要湮灭的信仰,连带着灰烬,在生生不息的希望中幻化成鱼,浴火重生后会跃进我以及后辈的血液里,在灵魂深处化成永不磨灭的传奇”,乡土中国不会消失,中国的乡土更不会被遗忘。

学习任务一整体浏览,预测内容

任务活动二:答案①再论文字下乡②血缘和地缘③无讼④名实的分离

学习任务二逐章细读,深入理解

任务活动一把握前三章内容

(一)细读第一章,完成下列任务

1.(1)答案①土气②聚居③人与人④人与法⑤人与物

(2)答案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

2.(1)答案“土气”是形容乡下人本色的。他们就像土里长出的植物一样,从土里吸收生命所需要的养分,土给了他们熟悉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具体来说,他们是居住在泥土之上的,是依靠土地谋生的,土地在他们心中是至高无上的,生活、文化均是在土地上发生的。

(2)答案“有机的团结"是指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一种礼俗社会;“机械的团结”是指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一种法理社会。

3.答案“从基层上看去”,言下之意,“乡土性”只是中国社会的整体特征的一部分,并且乡土性是针对“中国社会"而言,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乡村社会而言。可见,从空间上看,“乡土社会”不仅包括农村。

4.答案从空间角度说明乡村是不需要文字的,进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5.(1)答案说乡下人“愚”,不是指他们智力有问题,知识有局限,而是指他们不识字,是文盲,而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2)答案“特殊语言"指非文字性的,可以用来传情达意的语言,如表情、肢体语言、行话等。

6.答案①乡下社会是“熟人”社会、面对面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当“熟悉”,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他们有自己的“特殊语言”,不必求助于文字。

②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7.答案从时间角度论述乡下人无文字需要。

8.(1)答案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2)答案“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

(3)答案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9.答案乡下人所处的乡土社会是历世不移的,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的。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

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用不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10.答案它是全书的开篇,提出了全书最重要的概念——乡土社会,指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为接下来的重点内容,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奠定了坚实的立论基础。

11.答案二、三两章分别从空间、时间角度论述了文字对于乡土社会的作用极其有限,对其原因的论述进一步阐释了“乡土社会”的内涵与特征,是对第一章内容的有力补充和论证。

任务活动二把握第四至第七章内容

(一)细读第四章,完成下列任务

1.答案该章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纹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3.答案(1)家庭。“团体格局”中的家庭界限分明,“差序格局"中的家庭最具有伸缩性和模

糊性。

(2)价值观。“团体格局”中,团体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主张个人主义,争个人权利;“差序格局"中,一切以“己”为中心,主张自我主义,攀关系,讲交情。

(二)细读第五章,完成下列任务

4.答案该章揭示了“差序格局"中道德特异的特点: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6.答案①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重视团体道德,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

②“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以自己作中心,是一种私人道德,主要是“克己复礼”,并不存在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所有的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其道德都因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2)

答案“仁"是儒家道德观念里一个重要词汇,它并不超越任何私人关系,是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一旦超脱私人关系,就像团体格局中超乎个人的“实在”,孔子也无法解释。

7.答案该章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妇成了配轴;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

9.答案(1)西方家庭:①界限明确(一个家庭的人数是清晰的)。②夫妇是主轴,子女是配轴,子女成年后独立出去。③生活堡垒:家庭是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没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④具有暂时性。

(2)中国家庭:①界限模糊,有伸缩性,更像是“家族"。②父子、婆媳是主轴,夫妇是配轴。③事业社群:承担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④具有绵续性。

10.答案该章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12.答案(1)因为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就是“男女有别”;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乡土社会高度稳定。

(2)在现代社会里,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恋爱不是一种生育的手段,而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13.答案(1)第四章揭示了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差序格局”,而第五、六、七章则深入探讨了在这一格局下的道德特点,作为乡土社会中最基本的社群——家族的特点及两性关系。

(2)这四章探讨了乡土社会的结构特点——差序格局,以及作为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家族及两性关系,是全书的核心,上接社会特点——乡土,下连下面几章的社会治理。

任务活动三把握第八至第十一章内容

(一)细读第八章,完成下列任务

1.答案该章重点分析了乡土社会既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礼治”。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人服礼是主动的。

3.答案“法治"是“人依法而治”,靠国家的权力推行。“人治"是有权力的人根据个人好恶决定的。“礼治”是人依礼而治,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简言之,“礼

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

4.答案该章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发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5.答案①与人们对诉讼的原有观念相冲突,难以被人们接受。

②会让略懂法律的败类获益。

③会破坏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6.答案该章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乡土社会中,“无为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皇权在乡下是无为的。

8.答案①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的需求后,几乎没有剩余。

②皇权在乡土社会中无法靠其统治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9.答案该章指明,在中国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权力”,这种权力带来了“长老统治”。

11.答案与文化传统的是否稳定有关。当文化传统稳定时,教化权力就会扩大,甚至可以扩大到成人之间;当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

12.答案(1)讨论了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与社会治理问题,其核心是教化权力、礼治秩序。(2)与前四章讨论的差序格局一样,也是全书的主要内容。

任务活动四把握第十二至第十四章内容

(一)细读第十二章,完成下列任务

1.答案该章说明了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的转变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3.答案这句话是说在稳定的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密不可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即使迁移到他地,也难以摆脱血缘的影响,如我们身处甲地,但习惯上把我们的籍贯说成父母所在的乙地。

血缘与地缘的分离只能发生在变化的、流动的社会中,如一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是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