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非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9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非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9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非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9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非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9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非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9地表形态的塑造精选高频考题50题·非选择题1.某地规划的铁路穿过一冲积扇。下图为“某地地形及规划铁路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用给定图例符号标出陡崖位置。(2)描述图中冲积扇的主要地貌特征。(3)从地貌角度,分析图中冲积扇区域建设铁路面临的不利条件。【答案】(1)(2)呈扇状;地势扇顶高、扇缘低;扇面多河谷;地表起伏较大。(3)地势起伏较大,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存在山洪(泥石流)风险,威胁铁路安全;地基物质松散,不利于建设。【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中间山峰的北侧有等高线重合(重叠),说明该处有陡崖分布,根据图示信息选择合适的图例,标在图中的对应位置,如下图所示:(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呈现扇形地貌,从山口向外展开,形状像扇子。由于冲积扇是由河流从山口流出后,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堆积形成,所以扇顶位于山口处,地势较高,扇缘在远离山口的位置,地势逐渐降低。在冲积扇的扇面上,由于水流的侵蚀和切割,会形成一些河谷。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导致地表起伏较大。(3)地势起伏较大,意味着建设桥梁和隧道的需求增加,从而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成本。由于冲积扇地区通常有较多的河谷和松散的堆积物质,在暴雨等情况下容易引发山洪和泥石流灾害,对铁路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冲积扇的堆积物质较为松散,地基的稳定性较差,需要采取特殊的加固措施来确保铁路的稳固。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处柴达木盆地的茶卡盐湖(下图所示)是有名的天然结晶盐湖,盐湖平均海拔3059米,湖面面积154平方千米。茶卡盐湖四周雪山环绕,平静的湖面像镜子一样,反射着令人陶醉的天空景色。在一年内特定的时间,该盐湖会积水形成浅湖,有“天空之镜”的美称,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打卡。茶卡盐湖锂矿资源丰富,是世界三大锂盐湖之一,锂在现代科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电池制造中。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作为电动汽车电池核心资源之一的锂矿,其战略地位迅速上升。(1)说明茶卡盐湖的形成过程。(2)推断茶卡盐湖“天空之境”的最佳观赏时间,并分析原因。(3)简述茶卡盐湖锂矿资源开发的不利条件。【答案】(1)板块碰撞挤压导致海底隆起形成青藏高原,高原内部断裂下陷形成洼地;地势低洼,长期积水成湖;该地气候干旱,湖水蒸发强,盐分不断结晶形成盐沼。(2)6~9月;6~9月(或夏季或时间段落在6~9月间),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较多,湖水清澈6~9月(夏季或时间段落在6~9月间)降水较多,湖水水量大;6~9月(夏季或时间段落在6~9月间)风力小,湖面平静;6~9月(或夏季或时间段落在6~9月间)大气透明度高。(3)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少,劳动力资源短缺;交通通达性较差;资金不足;技术水平较低等。【详解】(1)茶卡盐湖的形成过程主要从湖泊的形成和盐分的积累两个方面来回答。茶卡盐湖地处柴达木盆地,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导致海底隆起形成青藏高原,高原内部断裂下陷形成盆地;盆地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地势低洼,积水容易形成湖泊;由图可知,该地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蒸发强,且没有河流流出,盐分不断结晶形成盐沼。(2)据材料可知,在一年内特定的时间,该盐湖会积水形成浅湖,有“天空之镜”的美称,该地气候干旱,周围多高大山脉,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补给时间主要为夏季,时间段落在6~9月,这段时间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较多,含沙量小,湖水清澈,且夏季降水较多,湖泊补给量大,湖水水量大;与冬季相比,6~9月(夏季或时间段落在6~9月间)风力小,湖面平静;6~9月(或夏季或时间段落在6~9月间)空气中杂质较少,大气透明度高。因此,6~9月时最佳观赏时间。(3)不利条件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角度来分析。柴达木盆地的茶卡盐湖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缺氧,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人口少,劳动力资源短缺;交通不便,交通通达性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不足;开发经验不足,技术水平较低等。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下图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1)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2)巢湖岸线后退后,河流在三河镇以下河段平坦、松散的沉积物上冲刷出新的河道,河流延长。(3)这些圩田易发水灾,为了减轻水灾造成的损失,当地可采取的措施有:、。【答案】(1)地处亚热带,热量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可耕作面积大以湖泊沉积、河流沉积为主,土质疏松,土壤肥沃近河流,地势较低,灌溉水源充足。(2)侧蚀(3)修筑堤坝退田还湖【详解】(1)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联系材料“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三河镇濒临巢湖”可知,该圩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充沛,水热资源丰富;地处湖区,为湖滩地,坡度较缓,水浅,围垦的难度较小且可耕作面积大;地处河流中下游和湖滨平原,土壤以湖泊和河流沉积物为主,沉积物厚且颗粒细,土壤肥沃,土质疏松;临近河流、湖泊,地势较低,灌溉水源充足等。(2)由材料可知,三河镇在清朝嘉庆年间濒临巢湖,由图可知,目前三河镇与巢湖之间形成了一段河道。由此推测,当巢湖岸线后退后,在三河镇以下河段区域,丰乐河和杭埠河侵蚀、汇流,在原来形成的三角洲上侵蚀、侧蚀形成新的入湖河道,河流延长。(3)由材料“圩田海拔6~7米......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可知,圩田海拔低于巢湖湖面,易遭受湖水倒灌,圩田地势低平,为汇水区,积水难以排出,易发水灾,为了减轻水灾造成的损失,可修筑堤坝防止积水或退田还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水产业及旅游业。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某海拔约2400米的山顶有一石灰岩冰洞,冰洞底部长有冰柱(下图),石笋欠发育。该山地石灰岩纯度低,洞内终年低温,洞底有巨厚的永久冻土层。冰柱正对的洞顶存在线性裂隙,裂隙有地下水滴渗。研究表明,第四纪时洞内曾有大量积水。我国大多数冰洞受气温影响,冰体冬季生长,夏季融化,而该冰洞冰柱因受水源补给影响却反季节变化:夏季生长,冬季消融。(1)分析该冰洞洞底石笋欠发育的原因。(2)说明冰柱的形成过程。(3)推测冰柱反季节生长的原因。【答案】(1)该地石灰岩纯度低,溶解于水中的碳酸钙少;第四纪溶洞内多积水,且有冻土,不利于石笋发育;溶洞低温环境,溶蚀与淀积作用弱。(2)洞顶石灰岩垂直裂隙发育,地下水沿裂隙往下滴渗;流水垂直向下滴渗时遇底部低温冻土层后凝固;随着流水的持续滴渗,凝固的冰体不断变粗长高,形成冰柱。(3)洞内终年低温,冰柱的粗细取决于洞顶滴渗水量的大小;冰洞山区冬季降水少,滴水补给量较少,冰柱变矮变细;夏季降水较多,地下水补给量较大,冰柱长高长粗。【详解】(1)“石笋欠发育”即“长势很慢”,说明其淀积成长的环境条件差、淀积必要的物质来源量少。淀积成长的环境条件差:第四纪溶洞内多积水,且有冻土,不利于石笋发育;溶洞低温环境,溶蚀与淀积作用弱。淀积必要的物质来源量少:该地石灰岩纯度低,溶解于水中的碳酸钙少。(2)材料“冰柱正对的洞顶存在线性裂隙,裂隙有地下水滴渗”可知:洞顶石灰岩垂直裂隙发育,地下水沿裂隙往下滴渗;材料“洞底有巨厚的永久冻土层”得出:流水垂直向下滴渗时遇底部低温冻土层后凝固;再加以历时久远:随着流水的持续滴渗,凝固的冰体不断变粗长高,形成冰柱。(3)“反季节生长”,材料解释为“夏季生长,冬季消融”,原因探寻从影响其生长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入手。我们知道冰洞的特殊环境是“终年低温”,那就与冬夏的气温环境关系不大了,那影响其成长的因素就主要是物质来源了,而淀积成长的物质的输送载体是流水,所以洞顶渗水量的季节变化就成了问题的源头。洞内终年低温,冰柱的粗细取决于洞顶滴渗水量的大小;冰洞山区冬季降水少,滴水补给量较少,冰柱消融变矮变细;夏季降水较多,地下水补给量较大,冰柱长高长粗。5.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别山是我国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也是我国重点扶贫地区。下图为大别山腹地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当地政府在800米以上区域实施封山育林,在低海拔地区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1)简析该地区800米以上区域实施封山育林的自然原因。(2)与N地相比,分析在M地建设农民新村的有利条件。(3)有人建议在600~800米的区域推行“栽种果树+果树林下种植药材”的农业发展模式,请说明推行该农业发展模式给当地农民带来的有利影响。【答案】(1)800米以上区域等高线密集,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形坡度大;大别山区降水多且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山区滑坡、泥石流多发;封山育林可以加强水土保持,减少地质灾害。(2)M地地势平坦,土地广阔;濒临水体,生产和生活用水方便;远离山区,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较少;位于向阳地带,阳光较N地充足。(3)多样化种植,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详解】(1)800米以上区域等高线密集,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形坡度大,容易导致土壤在雨水冲刷下流失,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大别山区降水多且集中,会加大坡面径流,增加土壤侵蚀的风险。陡峭的地形加上大量降水,使得山体稳定性降低,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通过封山育林,植被得以恢复和生长,其根系可以固持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植被还能起到缓冲和阻挡的作用,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2)M地地势平坦,土地广阔,有利于进行房屋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节省建设成本,也为农业生产和居民活动提供了便利的空间。濒临水体,充足的水资源保障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以及农业灌溉用水需求。远离山区,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较少,降低了自然灾害对居民生命财产的威胁,提高了居住的安全性。位于向阳地带,阳光较N地充足,良好的采光条件有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居住舒适度,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晾晒。(3)栽种果树和林下种植药材,增加了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水果和药材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这种农业发展模式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如果树的种植、养护,药材的种植和管理等,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减少了劳动力外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广义上的丹霞地貌有两个本质属性,一是物质组成为红层,二是形态特征为陡崖坡。延安安塞天生桥景观整体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被誉为“最美红桥”(图1)。该景观是以古鄂尔多斯盆地的红层(红色碎屑岩)为基础,受构造抬升后逐渐形成古丹霞地貌,后来又受上覆黄土特性以及流水等因素影响,发育形成的现代的天生桥丹霞地貌。天生桥高60m、长70m,呈自然状态,局部有垮塌,桥体的红层中发育有垂直节理,沿节理走向形成宽5-10m的陡峭岩墙。丹霞地貌的形成严格受控于红层的节理裂隙(沿着节理裂隙下切侵蚀),图2示意天生桥式丹霞地貌的形成机理。(1)分析地形变化对古丹霞地貌形成的作用。(2)从外力作用的角度,说明延安安塞古丹霞地貌演变为现代天生桥丹霞地貌的过程。(3)有人担心“最美红桥”的地貌景观容易因外力侵蚀而消失,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答案】(1)原古鄂尔多斯盆地地势低洼,利于外力沉积形成红层(红色碎屑岩);构造抬升,地壳隆起,(受内力作用)红层砂岩内易形成的节理裂隙(易沿节理裂隙受侵蚀);地壳隆起,落差增大(地壳隆升也导致河道坡降增大),流水侵蚀(下切)作用增强,红层被流水(红层堆积结束并遭受侵蚀)侵蚀形成古丹霞地貌;(2)受风力沉积,延安安塞古丹霞地貌上先覆盖形成黄土层;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遭受(季节性)流水侵蚀,露出部分下层的红层(古丹霞地貌);流水沿红层节理裂隙进行侵蚀,形成陡峭岩墙并受主次河道共同冲刷;在主次河道河流侵蚀作用下,岩墙底部不断破损(崩塌);岩墙受重力崩塌作用,岩石发生崩塌演化形成天生桥。(3)赞同:随着河流的继续冲刷(/流水侵蚀),(红层将进一步被侵蚀),桥洞/岩墙易继续发生崩塌(直至桥体崩塌);天生桥桥面顶部上覆黄土,容易被流水侵蚀,露出下方红层继续被侵蚀;岩墙陡峭,缺乏植被,容易进一步受到侵蚀。不赞同:桥洞形成后,大大减轻主次河道的冲刷作用,岩墙继续崩塌的可能性小;天生桥桥面顶部上覆黄土/植被,保护顶部红层不在受到侵蚀;没有新的节理裂隙,岩墙不容易受到流水的进一步下切侵蚀。【详解】(1)根据材料“该景观是以古鄂尔多斯盆地的红层(红色碎屑岩)为基础,受构造抬升后逐渐形成古丹霞地貌,后来又受上覆黄土特性以及流水等因素影响,发育形成的现代的天生桥丹霞地貌”可知,最初,古鄂尔多斯盆地地势低洼,这种相对平坦且低洼的地形有利于各种外力带来的物质沉积,从而形成了红层(红色碎屑岩)的堆积。之后,构造运动导致地壳隆起,这一内力作用不仅使地面抬升,还在红层砂岩内部产生了节理裂隙。地壳的隆起增加了地形的落差,导致河道的坡降增大,这使得流水的侵蚀(下切)能力显著增强。强大的流水侵蚀作用沿着红层中的节理裂隙进行,不断切割和侵蚀红层,最终形成了古丹霞地貌。(2)根据材料和图2可知,首先,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延安安塞的古丹霞地貌上逐渐覆盖了一层黄土层。黄土具有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的特点,在季节性流水的侵蚀作用下,黄土层被冲刷,使得部分下层的红层(古丹霞地貌)得以暴露。接着,流水沿着红层的节理裂隙进一步侵蚀,形成了陡峭的岩墙。同时,主河道和次河道的共同冲刷作用对岩墙产生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岩墙底部在河流的侵蚀下不断破损和崩塌。最后,在重力崩塌作用下,岩石发生大量崩塌,逐渐演化形成了天生桥这种独特的地貌。(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赞同的理由:河流的持续冲刷会不断侵蚀红层,导致桥洞和岩墙容易继续发生崩塌,甚至可能最终导致桥体完全崩塌;天生桥桥面顶部覆盖的黄土容易被流水侵蚀,一旦黄土被侵蚀掉,下方的红层就会暴露并继续受到侵蚀;岩墙陡峭且缺乏植被的保护,容易受到各种外力的进一步侵蚀。不赞同的理由:桥洞形成后,会改变水流的路径和速度,从而大大减轻主次河道对岩墙的冲刷作用,使得岩墙继续崩塌的可能性减小;天生桥桥面顶部覆盖的黄土和可能生长的植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顶部的红层,减少其受到侵蚀的程度;现有的节理裂隙已经在之前的侵蚀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没有新的节理裂隙形成,岩墙不容易受到流水的进一步下切侵蚀。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冰川是由常年积雪形成的,具有流动性。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冰川零平衡线是积累区与消融区的分界线。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世界上离大都市最近的冰川,被誉为“冰川活化石”。1960年~201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面积持续减小。图1是新疆冰川分布及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位置示意图,图2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三次运动形成的冰碛垄地貌。(1)分析天山北坡冰川广布的主要原因。(2)说明1960年~2010年天山河源1号冰川积雪面积变化对其冰川零平衡线位置的影响。(3)简述冰碛垄地貌的形成过程,并指出I、Ⅱ、Ⅲ冰碛垄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答案】(1)天山北坡受大西洋水汽影响,降水(降雪)较多;天山纬度和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冰雪难以融化。(2)冰川和积雪面积减少,导致冰川和积雪覆盖区域反射率降低;裸露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增强,使得冰川零平衡线附近地表升温加快;冰雪消融加剧;冰川零平衡线上升幅度加大。(3)冰川运动携带岩层风化的碎屑物;在冰川末端,由于冰川融化不断堆积,形成冰碛垄;先后顺序为:Ⅲ、Ⅱ、I;【详解】(1)冰川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气温和和降水两个气候条件,从气温角度来说:天山北坡纬度较高,海拔高,因此气温较低,积雪易累积,且不易融化,易形成冰川;从降水角度来说:天山北坡有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影响,多地形雨,且受温度影响,多以降雪形式呈现,因此积雪量较大。(2)由材料可知,随着冰川和积雪的面积持续减少,会导致冰川和积雪的覆盖区域反射率降低;积雪融化后,裸露地面收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使得冰川零平衡线附近地表升温加快;温度升高后,冰雪消融速度加剧,使冰川零平衡线的上升幅度加大。(3)通常冰碛垄是在冰川的末端,由冰川运动携带的高海拔地带风化、侵蚀物(砂石等)等岩层风化的碎屑物质,在冰川末端,因冰川融化会在冰舌侧面与前缘不断堆积、增高,逐渐形成一条弧形垄岗状地貌——冰碛垄。冰碛垄是典型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一般在我国的青藏高原比较多见,在低海拔的地方很少有大规模的冰碛垄。一般来说,重力影响下,越远离主体冰川的冰碛垄堆积的越早,且冰川退缩的也越早,因此冰碛垄地貌形成先后顺序应该是最早形成,Ⅲ代表冰川运动的最远界限,是最先形成的,其次是Ⅱ,最后是I。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力量,也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图1为世界某地区分层设色地形图,该地区历史上农业发达,但气象灾害频发,影响其农业生产。图2为巴格达气候资料图。(1)判断甲区域所属的河流地貌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2)推测甲区域地貌类型形成的自然原因。(3)说出甲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气象灾害及其原因。【答案】(1)类型:冲积平原;依据:位于河流下游,海拔较低。(2)地貌类型:平原。成因:河流进入下游,流速减缓,泥沙淤积。(3)气象灾害:干旱。成因:地处热带沙漠分布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旱灾频发。【详解】(1)读图可知,甲区域位于中东地区伊拉克的两河流域下游地区,地势较低,河流地貌类型为冲积平原。(2)读图可知,甲区域地势较低,地形平坦,地貌类型为平原,形成的自然原因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条河流流经下游地区,地势变得平坦,河流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形成冲积平原。(3)读图2可知,甲地区位于中东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资源短缺,干旱气象灾害频发。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第33届夏季奥运会将在法国巴黎举行,帆船运动的比赛地点备受瞩目,帆船运动需要借助风帆推动船只竞速,对气象和水文的基本要求是有微风、水流不太急、能见度在1500米以上。法国的波尔多位于比斯开湾沿岸,皮拉沙丘是波尔多市南部滨海的天然大沙丘,马赛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城市,图为“巴黎、马赛两座城市位置、气候资料图,及波尔多、皮拉沙丘示意图”。材料二(1)波尔多和马赛两座城市适合进行帆船比赛原因。(2)分别说明比斯开湾沿岸,河流入海口处沙洲、沙丘的形成过程。【答案】(1)位于比斯开湾沿岸的波尔多与位于地中海沿岸的马赛这两座城市,夏季均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西风影响小,风浪较小;夏季多晴天,能见度更高。(2)沙洲形成过程:河流入海口附近,受海潮顶托;河流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淤积,露出水面,形成沙洲。沙丘的形成过程:退潮时,沙洲大片裸露形成沙源;强劲的西风携带泥沙,在海岸一带(遇森林或者地形阻挡)经风力沉积形成沙丘。【详解】(1)据材料“帆船运动是借助风帆推动船只在规定距离内竞速的一项海上运动,对气象和水文的基本要求是有风、水流不太急、能见度在1500米以上”可知,波尔多纬度45°N左右,夏季时随着西风带北移,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大于西风影响,马赛位于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两地均以晴天为主,大气能见度高;气流下沉,风浪小等。(2)据图中沙洲位置和所学可知,沙洲的形成过程是河、海相互作用的结果,河流输沙入海,海潮顶托使河流与泥沙难以顺利入海,于是在河流入海口附近,河流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淤积,淤积体增大增高露出水面,便形成沙洲。沙丘的形成过程,一是要有沙源:退潮时,大片裸露的沙洲提供了丰富的沙源物质;二是要有携沙的动力:强劲的西风可以携带泥沙向岸推送;三是运动的沙要停下来产生堆积:在海岸一带(遇森林或者地形阻挡)经风力沉积形成沙丘。10.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纳拉伯平原地处澳大利亚南部,石灰岩广布,土层浅薄,地表干燥。“纳拉伯”在当地语言中是“没有树”的意思,平原上只有矮小的灌木,但是纳拉伯平原很少出现沙尘暴。下图示意纳拉伯平原的地理位置。(1)推测纳拉伯平原地层中石灰岩形成时的环境特征。(2)试分析纳拉伯平原“没有树”的原因。(3)说明纳拉伯平原很少出现沙尘暴的原因。【答案】(1)浅海环境,气候温暖。(2)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少;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土壤含水率低,树木难以存活;石灰岩广布,土层浅薄,不利于树木扎根;多石灰岩洞穴,地表水易下渗,地表缺水,树木难以生长。(3)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风速较小;石灰岩覆盖,土层浅薄,风蚀物源少;灌木具有一定的固沙作用,起沙阻力较大。【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石灰岩主要是由海洋生物的遗体堆积而成,形成于温暖的浅海环境。(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纳拉伯在当地语言中是没有树的含义。该地区高大树木较少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地位于30°S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较长,因此降水较少;而夏季时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因此该地区水资源较为短缺,树木存活率较低;该地区石灰岩广布且土层较为浅薄,土壤肥力较低,不适合树木的生长;该地区多为石灰岩,多洞穴,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匮乏,树木难以生长。(3)结合所学知识,该地区长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影响下,盛行下沉气流,风速较小;该地区石灰岩广布,土层浅薄,风蚀物质较少,风沙来源较少;该地区具有一定的灌木分布,灌木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起沙阻力较大。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花江大峡谷,居北盘江中段,两岸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峡谷长约80千米,是我国唯一被誉为“地球裂缝”的大峡谷。峡谷内峰林峻岭对列,河谷深切,相对高差近千米,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石头的王国”,很少见到泥土,更没有茂密的森林。区域内地表水除过境河流花江外,只有少数季节性的坡面裂隙泉点,且多沿槽谷底部分布。人畜饮水极为困难,生产、生态用水极为短缺。如图为花江喀斯特峡谷典型地质剖面图。(1)简述花江峡谷的形成过程。(2)分析花江峡谷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3)指出当地为改善缺水状况可以采取的开源措施。【答案】(1)岩层受地壳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下弯曲形成向斜构造;之后向斜北翼(北侧)形成断层,在断层下沉的一侧流水沿断裂带和向斜谷地侵蚀和溶蚀形成峡谷。(2)地表起伏大,坡度陡;峡谷两侧坡向与岩层倾向一致,径流多沿坡面和层理流动;位于断裂带,石灰岩坡面岩体破碎;岩体内裂隙发育;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成土作用弱,土层浅。(3)拦截坡面径流(修建拦水沟、引水渠、蓄水池等水利工程措施利用坡面水);抽取泉水或地下水;收集雨水及人工降雨;实施跨区域调水;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引用花江水。【详解】(1)华江峡谷的水平层理是石灰岩,石灰岩层受地壳的水平挤压作用,向下弯曲,形成向斜谷地,在之后北翼形成断层,断层南侧下沉,断层下沉的一侧流水沿断裂带和向斜谷地汇集,在流水作用下进一步侵蚀和溶蚀形成峡谷,(2)花江峡谷内峰林峻岭对列,河谷深切,高差近千米,说明峡谷内地表起伏大,坡度陡,再加上该地区降水多,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根据地质剖面图可知,峡谷两侧坡向与岩层倾斜方向一致,径流多沿坡面和层理流动,加强了水土流失;有断层分布,位于断裂带,岩层破碎,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质条件;岩体内裂隙发育,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成土作用弱,土层浅薄,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更严重。(3)改善缺水状况的开源措施可以从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可以拦截坡面径流,建设拦水沟、引水渠、蓄水池等水利工程措施,利用坡面水,防止因下渗而造成的地面水缺乏问题;该地区地下水丰富,可以抽取泉水或地下水;可以收集雨水,或者在降水较少的季节人工降雨;实施跨区域调水工程;加强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也可以引用花江水,改善缺水状况。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走廊南山地区河流演化与构造隆升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距今4.5~2.75百万年(Ma)时,强烈的地壳抬升和全球气候变冷共同作用使得走廊南山南、北坡侵蚀速率增大,从而导致分水岭南移和流经走廊南山北坡的河流对山内河流进行袭夺,形成现今流域水系格局。研究表明,H钻孔沉积物来源于走廊南山寒武纪、奥陶纪等地层。下图示意走廊南山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简析全球气候变冷使走廊南山侵蚀速率增大的原因。(2)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H钻孔中源于寒武纪、奥陶纪地层的沉积物的形成过程。(3)说出与4.5~2.75百万年相比,2.75百万年以来P河流向的变化并简述原因。【答案】(1)植被退化,导致坡面裸露;冰川广泛发育,冰川侵蚀作用增强。(2)走廊南山地区地壳抬升,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出露地表,碎屑物广泛发育;马营河侵蚀搬运寒武纪、奥陶纪地层碎屑物,于下游地区流速减缓后堆积。(3)变化:从流向东南方向转变为流向西北方向。原因:分水岭两侧河流溯源侵蚀,发生河流袭夺后水系贯通;河流南部局部地区地壳抬升,地势自南向北降低,P河流向发生改变。【详解】(1)气候变冷,冰川广泛发育,冰川面积增大,侵蚀作用增强;气候变冷,走廊南山的植被覆盖度下降;植被可以固定土壤,减少外力对土壤的冲刷,植被退化后这一作用减弱,导致坡面抗侵蚀能力下降,进而加速了侵蚀速率。(2)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H钻孔中源于寒武纪、奥陶纪地层的沉积物的形成过程是:据材料可知:在距今4.5~2.75百万年(Ma)时,走廊南山发生了强烈的地壳抬升,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出露地表,风化、外力侵蚀等,使得碎屑物广泛发育;马营河进一步侵蚀、搬运寒武纪、奥陶纪地层碎屑物,于下游(H)地区,由于坡度变缓,流速减慢,碎屑物质堆积下来。(3)据图可知:距今4.5~2.75百万年之间,P河流向大致为自西北向东南流;2.75百万年以来,P河流向大致为自东南向西北流;流向由向东南方向流转变为向两北方向流。流向发生改变的原因是:走廊南山地区在距今4.5~2.75百万年时,强烈的地壳抬升和全球气候变冷共同作用使得走廊南山南、北坡侵蚀速率增大,分水岭两侧河流溯源侵蚀增强,切穿分水岭,发生河流袭夺后水系贯通,此时P河流向未改变;2.75百万年以来,河流南部局部地区地壳抬升幅度大,使得地势南高北低,P河流向转为向北流。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澳大利亚东南海岸坎贝尔附近曾经矗立着12根巨大的、被誉为“十二门徒”的海蚀柱,最高的海蚀柱约45米。近些年来,陆续有5根海蚀柱倒塌。这些形成距今约16百万~5.3百万年的石灰质海蚀柱岩层,一直被学术界认为是浅海石灰岩堆积地层(海成说)。然而,中科院吴海斌研究员等发现这些石灰质岩层的海蚀柱基本是粉砂粒径,且岩层中含的石英颗粒磨圆度低(往往与风力搬运有关)。在经过大量实地调研和论证基础上,吴海斌等认为“十二门徒”海蚀柱岩层物质来源主要是艾尔湖盆地,是在较干旱背景下风力堆积而成(风成说)。地质时期,澳大利亚南海岸曾经与当前南极洲岸线处于同纬度,在新生代板块运动的驱使下,澳大利亚大陆一直向北移动,逐步形成巨大的艾尔湖盆地,同时也引发澳大利亚大陆气候发生深刻演化。在距今16百万年前,澳大利亚大陆北移至现在位置附近。下图示意澳大利亚相关地理事物和“十二门徒”海蚀柱附近景观。(1)结合材料,分析吴海斌等认为“十二门徒”海蚀柱地层物质主要来源是艾尔湖盆地的合理性。(2)阐述“十二门徒”海蚀柱形成的地理过程。(3)有人认为未来坎贝尔海岸的海蚀柱数量会减少,也有人认为会增加。请说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1)该海蚀柱地层物质与浅海石灰岩堆积地层物质及结构差异极大;岩层物质以粉砂为主,所含石英颗粒磨圆度低,组成物质与艾尔湖盆地沉积物质相似;地质时期,澳大利亚大陆经历了从当前南极洲岸线处北移至现在位置的过程;北移过程中艾尔湖盆地逐步形成,大陆内部气候也逐渐变干,湖盆丰富的沉积物质裸露,盛行西风从艾尔湖盆地将含石英颗粒的粉砂搬运到大陆东南浅海地带,长期堆积形成丰厚的粉砂堆积岩层;后来在地壳运动和海蚀作用共同塑造下形成“十二门徒”海蚀柱奇景。(2)海浪的侵蚀作用使海岸岬角两侧产生海蚀洞;海蚀洞在海浪的持续侵蚀下被蚀穿贯通,形成顶板呈拱形的海蚀拱桥;海蚀拱桥进一步受到海浪侵蚀,顶板的岩体坍陷,残留的岩体与海岸分隔开来后峭然挺拔于浅海或岩滩之上,即为海蚀柱。(3)结论一:我认为未来坎贝尔海岸的海蚀柱数量会减少。虽然海浪的侵蚀作用既是破坏、摧毁海蚀柱的过程,也是塑造新的海蚀柱的过程,但前者的发生速度明显要快于后者;越是到海蚀柱的后期除自身变得越发脆弱以外,受威胁的因素也会增多(海蚀、风蚀、地震、人类活动等)“近些年来,陆续有5根海蚀柱倒塌”,但新产生的海蚀柱却寥寥,即是明证;而海蚀柱的塑造过程却是异常缓慢,历经岬角-海蚀洞-海蚀拱桥,最后才形成海蚀柱。所以,保护现有海岸资源、海岸奇观刻不容缓。结论二:我认为未来坎贝尔海岸的海蚀柱数量会增加。虽然海浪的侵蚀作用既是破坏、摧毁海蚀柱的过程,也是塑造新的海蚀柱的过程,但后者的发生速度要快于前者;海蚀柱到了后期残留部分是相对坚硬的岩体,抗侵蚀能力强,不易毁坏;海浪塑造海蚀柱总是从比较脆弱的地方进行,进展速度相对较快。所以,海蚀柱数量会增加。【详解】(1)本题的解答思路,可以从该海蚀柱地层物质与艾尔湖盆地物质的一致性,与石灰岩堆积地层物质的差异性,大陆漂移、气候变化与盛行风作为搬运动力等角度分析。该海蚀柱地层物质与浅海石灰岩堆积地层物质及结构差异极大;岩层物质以粉砂为主,所含石英颗粒磨圆度低,组成物质与艾尔湖盆地沉积物质相似;地质时期,澳大利亚大陆经历了从当前南极洲岸线处北移至现在位置的过程;北移过程中艾尔湖盆地逐步形成,大陆内部气候也逐渐变干,湖盆丰富的沉积物质裸露,盛行西风从艾尔湖盆地将含石英颗粒的粉砂搬运到大陆东南浅海地带,长期堆积形成丰厚的粉砂堆积岩层;后来在地壳运动和海蚀作用共同塑造下形成“十二门徒”海蚀柱奇景。(2)本题考查“海岸地貌-海蚀柱”的形成过程,抓住一个动力“海蚀”,抓住演变过程的几个阶段:岬角-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按发生的先后叙述即可。海浪的侵蚀作用使海岸岬角两侧产生海蚀洞;海蚀洞在海浪的持续侵蚀下被蚀穿贯通,形成顶板呈拱形的海蚀拱桥;海蚀拱桥进一步受到海浪侵蚀,顶板的岩体坍陷,残留的岩体与海岸分隔开来后峭然挺拔于浅海或岩滩之上,即为海蚀柱。(3)思考这个问题就是要进行一个平衡比较:“毁坏”与“塑造”的过程谁快谁慢,问题是开放的,但必须言之成理。结论一:数量会减少。即“毁坏”过程快于“塑造”过程,从易于“毁坏”上找原因,从难以“塑造”上找原因。海浪的侵蚀作用既是破坏、摧毁海蚀柱的过程,也是塑造新的海蚀柱的过程,前者要快于后者;越是到海蚀柱的后期除自身变得越发脆弱以外,受威胁的因素也会增多(海蚀、风蚀、地震、人类活动等)“近些年来,陆续有5根海蚀柱倒塌”,但新产生的海蚀柱却寥寥,即是明证;而海蚀柱的塑造过程却是异常缓慢,历经岬角-海蚀洞-海蚀拱桥,最后才形成海蚀柱。所以,保护现有海岸资源、海岸奇观刻不容缓。结论二:数量会增加。即“毁坏”过程慢于“塑造”过程,从难以“毁坏”找原因,从易于“塑造”上找原因。虽然海浪的侵蚀作用既是破坏、摧毁海蚀柱的过程,也是塑造新的海蚀柱的过程,但后者的发生速度要快于前者;海蚀柱到了后期残留部分是相对坚硬的岩体,抗侵蚀能力强,不易毁坏;海浪塑造海蚀柱总是从比较脆弱的地方进行,进展相对较快。所以,海蚀柱数量会增加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溢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3)推断沙山迎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答案】(1)西北风(偏西风)。理由:沙山(链)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增高。(3)迎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由大到小变化。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详解】(1)读图可以看出,沙山(链)呈现东北—西南延伸的走向。通常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沙山西北坡缓,说明受到风力侵蚀作用较强,由此可判断西北坡为迎风坡,所以该地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偏西风)。(2)该地风力强盛,为沙山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能够将大量沙尘搬运至此。周边地区可能存在丰富的沙源,为沙山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湖泊附近的钙华及钙质胶结层起到了阻挡风沙的作用,使得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有吸附作用,使得沙山内部较为潮湿。这种潮湿的状态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作用减弱,有利于沙山的不断堆积增高。(3)变化:迎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由大到小变化。原因:在迎风坡,随着坡面高度的升高,风力搬运能力逐渐减弱。颗粒较大的沙粒由于自身重量较大,在风力较弱时先沉积下来;而颗粒较小的沙粒重量较轻,能够被风力搬运到更高的位置,在风力更弱时才沉积。所以从坡底到坡顶,先沉积大颗粒沙粒,后沉积小颗粒沙粒,导致沙粒粒径由大到小变化。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北部,境内多高原山地,著名的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该国地质上是寒武纪非洲古陆的一部分,上覆中生代海相沉积层,最上层是厚达几百至上千米玄武岩覆盖层。材料二:埃塞俄比亚能源部宣布,该国将推出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超5000兆瓦。(1)简述中生代以来埃塞俄比亚高原形成的地质过程。(2)从地形和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AB两地降水量差异大的原因。(3)简析析该国可再生能源丰富的主要原因。【答案】(1)中生代时期海洋物质沉积,固结成岩;后期地壳发生抬升,板块发生张裂,岩浆喷出地表,冷凝成玄武岩,堆高地表,形成高原。(2)A地:位于暖湿西南季风迎风坡,地形抬升,降水丰沛;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降水多;B地:夏季处于西南季风背风坡,降水少;冬季受干燥东北信风影响,降水少。(3)纬度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能丰富;降水丰富,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岩浆活动频繁,地热资源丰富;光热充足,降水丰富,生物能资源丰富。【详解】(1)根据材料“上覆中生代海相沉积层,最上层是厚达几百至上千米玄武岩覆盖层”可知,中生代时期,埃塞俄比亚所在地区处于海洋环境,海洋中的沉积物逐渐堆积,经过漫长的时间固结成岩,形成了海相沉积层。随后,由于地壳的抬升作用,该地区的地层上升,从海底逐渐变为陆地。板块运动导致地壳发生张裂,地幔中的岩浆沿着裂隙喷出地表。喷出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了厚厚的玄武岩覆盖层,不断堆积,从而使地表高度增加,最终形成了高原。(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地位于暖湿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暖湿气流在爬升过程中,水汽冷却凝结,形成丰富的降水。A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的时间较长,带来较多的降水。B地在夏季处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较少。B地冬季受东北信风影响,东北信风来自内陆,性质干燥,降水稀少。(3)该国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因此太阳能丰富。降水丰富,导致河流流量大,根据材料“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北部,境内多高原山地,著名的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可知,境内多高原山地,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蕴藏量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频繁,地热资源丰富。光热充足,降水丰富,有利于植物生长,植被覆盖率高,生物量较大,生物能资源丰富。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末次盛冰期是距今最近的干、冷的冰期气候时期,当时我国东部海面下降了大约130米,渤海陆架出露,出现沙丘景观。研究表明,我国渤海陆架细颗粒沉积物主要来自于黄河的物质输入。下图示意渤海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说出末次盛冰期渤海海岸线的移动方向,并解释原因。(2)推测末次盛冰期渤海海水盐度升高的原因。(3)分析渤海陆架沙丘的形成过程。【答案】(1)海岸线向海洋延伸;全球气温降低,降水量减少(固态降水比例增加);冰川发育,入海径流减少,海平面降低。(2)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干,降水减少,注入渤海径流量减少;海水结冰,其中的淡水转化为冰,使海水盐度升高。(3)(黄河)河流携带泥沙进入渤海,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在大陆架;冰盛期海平面下降,部分大陆架露出水面;冰盛期气候变干,受风力作用影响,陆架上的沙质沉积物被风力搬运堆积,形成沙丘。【详解】(1)据材料可知:末次盛冰期,我国东部海面下降了大约130米,渤海陆架出露,表明此时渤海海岸线向海洋延伸。“末次盛冰期是距今最近的干、冷的冰期气候时期”,可知:末次盛冰期全球气候特征为干冷,表明气温降低,降水量减少,降水以降雪形式存在,冰川发育;冰川融化少,入海径流减少,海平面降低。(2)据材料和上题可知:末次盛冰期全球气候特征为干冷,所以渤海区域降水减少,加上气温低,冰川融化量小,所以河流流量小,注入渤海径流量减少,稀释作用小,海水盐度高;气温降低,海水更易结冰,其中的淡水转化为冰,而盐仍然在海水中,所以海水盐度会升高。(3)据材料可知:“我国渤海陆架细颗粒沉积物主要来自于黄河的物质输入”,可知:沙丘物质来源于黄河,推测渤海陆架沙丘的形成过程:黄河含沙量大,携带泥沙进入渤海,由于水下坡度变缓,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在大陆架;冰盛期,由于气温降低,渤海海平面下降,部分大陆架露出水面;加上降水减少,气候变干,风力作用增强,大陆架上的沙质沉积物被风力搬运堆积,形成沙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皇岛海岸带地处燕山褶皱带东南边缘,该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作用的结果。材料二下图为秦皇岛海岸带现代地壳垂直运动速率等值线图(1968-1992)。材料三下表为秦皇岛海平面年变化速率。时间1950-1970年1950-1980年1950-1985年1950-1993年1930-1993年年速率(mm/a)—6.6—3.5—3.2—2.1—0.7平均海平面(cm)90.789.789.088.789.0(1)根据海平面年变化速率,说明秦皇岛海平面变化趋势。(2)在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背景下,从地质作用角度推测秦皇岛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原因。【答案】(1)秦皇岛海平面年变化速率随时间序列的加长而趋于稳定且逐渐变小,多年平均海平面随时间序列的加长而缓慢降低;秦皇岛海平面呈起伏式下降。(2)秦皇岛地壳上升速率大于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率;秦皇岛海岸陆面以垂直抬升为主,渤海凹陷运动明显;河口泥沙淤积,使陆地进一步抬升,降低海平面相对高度。【详解】(1)结合表格信息可知,秦皇岛海平面年变化速率随时间序列的加长而趋于稳定且逐渐变小(由6.6减少至0.7),多年平均海平面随时间序列的加长而缓慢降低;秦皇岛海平面呈起伏式下降。(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为海平面上升。而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秦皇岛海平面呈起伏式下降。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作用的结果,因此秦皇岛地壳上升速率应大于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率;秦皇岛海岸带地处燕山褶皱带东南边缘,该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秦皇岛海岸陆面以垂直抬升为主,渤海凹陷运动明显;读图可知,该海域附近有多条河流入海,河流挟带泥沙在河口淤积,使陆地进一步抬升,降低了海平面相对高度。18.读某区域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甲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2)丁地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据图判断,该地吸引游人的自然景观可能是。(3)乙、丙两处发现了矿产,是否可能一样?为什么?(4)如果要在AB两处选一处修建水库,以解决甲镇的缺水问题,应建在何处比较合理。不选择建在另一处的理由是什么?(5)分析影响图中铁路选址的原则。【答案】(1)背斜外力侵蚀(溶蚀)作用(2)喀斯特地貌(3)不可能。乙处为沉积岩,矿产为外力作用形成,而丙处为花岗岩,矿产为岩浆冷却形成,它们的成因不同,矿产也不可能一样。(4)A;在B处修水库不仅淹没的范围大,而且淹没了较大的村镇甲。B库区为喀斯特地形区,地质不稳;坝址附近为陡崖,地质条件不稳。(5)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以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详解】(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背斜,判断依据是岩层年龄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甲地属于石灰岩分布区,该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外力侵蚀作用或溶蚀作用。(2)丁地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据图判断,丁地是石灰岩分布区,该地吸引游人的自然景观可能是喀斯特地貌。(3)乙处为沉积岩,矿产为外力作用形成。丙处为花岗岩,矿产为岩浆冷却形成,它们的成因不同,矿产也不可能一样。(4)如果要在A、B两处选一处修建水库,以解决甲镇的缺水问题,应建在A处比较合理。淹没范围小,建坝的工程量小。在B处修水库不仅淹没的范围大,而且会淹没了甲镇,不符合建水库的目的。B库区为喀斯特地形区,地质不稳。坝址附近为陡崖,地质条件不稳,不适宜建设大坝。(5)图示为山区,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以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螬上”位于重庆中梁山顶部的平缓谷地。该地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土壤瘠薄。“螬上”村民通过改善水土状况种植萝卜,种植范围限定在“螬上”4个行政村。下图示意“螬上”位置及地层结构。(1)简述“螬上”地区形成平缓谷地的地质过程。(2)判断当地若扩大萝卜种植规模可能引发的生态问题并分析原因。(3)针对上述生态问题提出治理措施。【答案】(1)地壳下沉,接受堆积形成沉积地层;地壳挤压抬升,螬上地区形成背斜;背斜顶部泥岩、砂岩接受风化与侵蚀,石灰岩出露地表形成谷地(2)水土流失(荒漠化或石漠化)降水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地表有起伏,石灰岩广布,易受侵蚀;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3)营建防护林;控制种植规模;修筑梯田;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螬上”为平缓谷地,是背斜谷地,是背斜顶部受侵蚀形成的。读图可知,该处背斜有泥岩、砂岩和石灰岩,不同岩石的软硬程度有差异,泥岩、砂岩抗蚀能力弱,而石灰岩易溶蚀,因此风化、侵蚀的速度不同,在差异性风化、流水侵蚀的作用下形成“螬上”。其具体的形成过程为:在早期地壳下沉,接受堆积形成沉积地层;在地壳水平挤压的作用,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螬上”所在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该处背斜顶部有泥岩、砂岩和石灰岩,不同岩石的软硬程度有差异,泥岩、砂岩石质疏松,抗蚀能力弱,遭到较强的风化,而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易溶蚀,出露地表后遭到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溶蚀,最终形成背斜谷地。(2)该地位于山区,若扩大萝卜种植规模可能引发水土流失(荒漠化或石漠化)问题,原因是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地表有起伏,石灰岩广布,石灰岩易受侵蚀导致石漠化;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如坡地开垦、破坏植被等都会加剧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3)针对水土流失问题,治理措施从植被角度分析,应该营建防护林,提高植被覆盖率,进行水土保持;控制萝卜及其它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减少农业不合理活动;修筑梯田,减少对坡地破坏;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地区,这里夏季温暖短促,冬季寒冷漫长,整个湖面约3.15万平方千米。大约2000万年前贝加尔湖开始形成,至今仍在发育,此湖有色楞格河等336条大小河川注入,但仅有安加拉河由此流出。图左为贝加尔湖区域图,图右为贝加尔湖构造断面示意图。(1)预测贝加尔湖的深度将不断(变深或变浅),请分析原因。(2)简述安加拉河的水文特征。贝加尔湖中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大量植物、藻类的残体沉积在湖底。在冬季,湖区平均气温为-38℃但由于冰层的保温作用,冰面下的水温与夏季接近。贝加尔湖的湖水非常纯净,冰层透明度很高,而且冰层会形成形态各异的冰冻气泡景观(下图)。(3)分析贝加尔湖冰层“冰泡”景观形成的原因。【答案】(1)加深(增大)地壳张裂下陷;雨水、河水汇入。(2)封冻期长;径流量稳定(水位变化小):含沙量小;有凌汛现象。(3)贝加尔湖底的微生物分解死亡的水草、藻类等生物残体,会产生甲烷气体;冬季,当地气温下降非常快,湖水自湖面向下迅速封冻,气泡被封冻在冰层中。【详解】(1)其深度变化应从内外力的角度展开分析。大约2000万年前,贝加尔湖所在的地区地壳受到强烈的挤压,出现了断裂,形成了断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继续运动使得断层下陷,形成了一个深湖盆。后来,雨水和河水不断注入湖盆,最终形成了贝加尔湖。由于湖盆断层下陷仍在继续,因此贝加尔湖的深度也将不断加深。(2)河流的水文特征指河流的水情,即河流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等,包括流量、水位、汛期、水能(流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等要素。安加拉河流经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季寒冷,因此河流结冰期长;该河流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因此流向为自南向北,即从低纬流向高纬,会出现凌汛;由于其是贝加尔湖唯一流出的河流,水量稳定,季节变化小;水源主要来自贝加尔湖,水质好,含沙量小。(3)贝加尔湖中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大量植物、藻类的残体沉积在湖底,贝加尔湖底的微生物分解死亡的水草、藻类等生物残体,释放出沼气(主要是甲烷),是形成冰泡的关键。当这些沼气上升到冰层下方时,由于极寒的气温,冰封速度变得非常快,导致沼气被困在冰层之中,形成冰泡景观。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天坑是一种在石灰岩地区规模较大的喀斯特地貌形态,是发育在碳酸盐岩层中从地下通向地面的陷坑状负地形。奉节县地处重庆市东北部的石灰岩覆盖区,这里天坑喀斯特地貌广布,并在地质时期频繁的间歇式地壳升降和外力作用下发育了许多的上下嵌套的多层天坑,而且天坑底部崩塌物上发育有良好的植被。下图示意奉节县多层天坑剖面图。(1)重庆奉节县天坑喀斯特地貌广布,请给出合理性的解释。(2)描述地质时期地壳升降在重庆奉节县多层天坑形成中的重要作用。(3)重庆奉节县天坑底部崩塌物上发育有良好的植被,试分析其自然原因。【答案】(1)奉节县的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广泛,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奉节县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溶蚀作用)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奉节县地质时期地壳运动频繁,地壳抬升和沉降作用可改变地表形态和地下水流方向,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广泛发育和分布。(2)地壳抬升加速了流水溶蚀和下切侵蚀过程,促使天坑加深,形成上层天坑;地壳下降流水溶蚀和侧向侵蚀较强,促使上层天坑拓宽;地壳再次抬升导致流水溶蚀和下切侵蚀作用再次增强,促使(上层)天坑底部下层天坑的形成,因此,地质时期频繁的间歇式地壳升降导致流水溶蚀作用时强时弱,从而促使天坑底部多层天坑的形成。(3)天坑底部崩塌物形成肥沃的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天坑底部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衍;天坑口部较大,为底部的植物提供必要的光照等。【详解】(1)喀斯特地貌形成可以从物质条件、水热条件、地质条件三方面考虑。根据材料可知,奉节县有大面积石灰岩覆盖区,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重庆奉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丰富,溶蚀作用强,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提供了水热条件;根据材料可知,奉节县地质时期地壳运动频繁,地壳抬升和沉降作用可改变地表形态和地下水流方向,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广泛发育和分布。(2)地质时期地壳升降在重庆奉节县多层天坑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地壳抬升、下降、再次抬升、频繁的间歇式地壳升降这一过程进行思考。地壳抬升时,流水下蚀,溶蚀能力加强,天坑加深,形成上层天坑;地壳下降时,流水侧向侵蚀加强,上层天坑拓宽;地壳再次抬升时流水再次向下侵蚀,在上层天坑的底部形成下层天坑。因此,频繁的间歇式地壳升降导致流水侵蚀方向时而向下、时而向两侧,溶蚀能力时强时弱,最后形成多层天坑。(3)天坑底部植被的发育需要土壤、气候和光照条件。崩塌物形成肥沃的土壤,为植被发育创造了土壤条件;重庆市亚热带季风气候,天坑底部温暖湿润,提供了良好的水热条件;天坑口径较大,部分阳光可以到达底部,为植物生长提供光照条件。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吉隆藏布江形成于喜马拉雅山隆起之前的断裂带上,水量较大,贯穿喜马拉雅山。其造就的吉隆沟最低海拔1800m,相对高度约4000m,南接印度洋暖湿气流,北连青藏高原高寒地,几乎与世隔绝,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垂直生态体系,被誉为“高原物种基因库”。材料二冰川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海洋性冰川每年的积累量、消融量都很大,流动速度快,冰川末端往往能延伸到高山森林带。大陆性冰川的积累量、消融量少,流动速度慢,冰川下限较高。材料三下图为“吉隆沟位置及植被景观分布示意图”。(1)说明吉隆沟切穿喜马拉雅山脉山脊线的地质作用过程。(2)分析该高原地区物种基因库丰富的原因。(3)判断MN两地冰川类型,并分析其延伸进入高山灌丛的原因。【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喜马拉雅山隆起前,吉隆藏布江沿断裂带发育;板块挤压,喜马拉雅山体隆起;吉隆藏布江水量较大,侵蚀切割的速度大于山体隆升的速度,形成吉隆沟,将喜马拉雅山山脉山脊线切穿。(2)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带性差异明显,水热组合丰富;山高谷深,环境封闭,受人类活动影响小。(3)海洋性冰川。理由:位于印度洋暖湿气流迎风坡,降水丰富,冰川积累量大;相对高度大,坡度大,受重力作用,冰川运动速度快。【详解】(1)根据材料“吉隆藏布江形成于喜马拉雅山隆起之前的断裂带上”,这说明在板块运动之前就有了断裂带,为后续江水的流动提供了通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板块挤压导致喜马拉雅山体隆起。由材料“水量较大”可知,吉隆藏布江水量较大,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在山体隆起的过程中,江水的侵蚀切割速度超过了山体隆升的速度,经过长期作用,最终形成了吉隆沟,并将喜马拉雅山山脉的山脊线切穿。(2)该地区纬度较低,能够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温度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较多,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生存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由材料“相对高度约4000米”可知,巨大的地势落差导致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变化显著,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水热组合条件,为不同类型的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山高谷深的环境使得这里相对封闭,人类活动干扰较少,许多物种得以在自然状态下生存和进化,保留了丰富的物种基因。(3)该地靠近北印度洋,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MN位于迎风坡,降水丰富,使得冰川每年的积累量较大。同时,该地地势起伏大,相对高度大,坡度较陡,在重力作用下,冰川的流动速度快,符合海洋性冰川的特征。23.阅读图文信息,完成下列各题。盖孜河谷曾是一条冰川通道,上盖孜村海拔较高,流经的盖孜河河面落差较大,整个村庄处在一个冰碛平台上。冰碛平台上分布着许多大块的花岗岩漂砾(冰川所挟带的巨大石头),漂砾上存在千姿百态的风化穴,其中边墙型风化穴最为常见,风化穴面向河谷。图左示意东帕米尔高原主要山脉分布及上盖孜村地理位置,图右示意边墙型风化穴。(1)指出影响花岗岩漂砾风化穴形成的主要因素。(2)分析该地边墙型风化穴只出现在面向河谷一侧的原因。(3)推测地质历史上盖孜河经过上盖孜村时流向的变化,并说明理由。【答案】(1)温差;岩性;风力。(2)边墙型风化穴主要受谷风的影响;花岗岩漂砾位于河谷南侧,谷风为偏北风;谷风来自谷地,较湿润,利于花岗岩风化;山风来自南部,较干燥,不利于岩石风化。(3)曾自西向东流,后自西南向东北流。理由:河流阶地分布于河流沿岸;上盖孜村存在一段自西向东的、离现在河流较远的阶地,可推测河流曾自西向东流。【详解】(1)该区域地处内陆高海拔地区,大气稀薄,年温差、昼夜温差较大;花岗岩组成物质不同,对外界环境的承受能力不同;峡谷地形,风力较大,吹蚀、磨蚀作用强。(2)当地位于中纬度,受中纬西风影响,但风化穴并不朝向西部,而是面向河谷,说明是不是受西风影响。该地背靠公格尔山,河面落差较大,易形成山谷风,风化穴面向河谷,可推测谷风起主导作用。花岗岩漂砾位于河谷南侧,谷风为偏北风,与山风相比,谷风较湿润,且来自低海拔,有利于从砾石基部风化。(3)河流流向的变化,其信息主要源自河流阶地。依据阶地陡坡的走向及位置判断,上盖孜村存在一个自西向东且距河流较远的阶地,由此可推测地质历史上河流在流经该村时,曾自西向东流,而现在盖孜河经过上盖孜村时为自西南向东北流。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设,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材料二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曾一度出现耕地、林地、草地退化。(1)上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区域黄土形成过程,该区域的戈壁(主要由砾石构成)、沙漠、黄土分别对应图中字母是:A,B,C。(2)从西北到东南,黄土高原上黄土颗粒大小的变化规律是。(3)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广布的黄土属于地貌,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属于地貌。(4)请从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列举黄土高原在耕地、林地、草地退化期间造成的主要危害。【答案】(1)戈壁沙漠黄土(2)由粗→细,由大→小(3)风积流水侵蚀(4)危害:耕地的农作物单位产量降低;林地的植物生长量减少;草地的载畜能力下降;水旱灾害加剧【详解】(1)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所以距离风源地越远,风力越小,搬运能力越差,泥沙逐渐沉积,所以颗粒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小,A处颗粒物最大,B处次之,C处最小,分别对应的地貌就是戈壁、沙漠、黄土。(2)距离风源地越远,风力越小,搬运能力越差,泥沙逐渐沉积,所以颗粒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小,越来越细。(3)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属于风积地貌。地表形态主要是植被覆盖率降低,流水侵蚀严重,出现千沟万壑的状况。黄土高原地区气候较干旱,大面积种树可能会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所以最好的措施是种草发展牧业。(4)耕地退化主要体现为肥力下降,会导致农作物单产降低。林地退化,森林面积减小,大量植物死亡,生物量减少。草地退化,会导致载畜量下降,畜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植被覆盖率下降会影响局部气候,并且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旱灾害会加剧。2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美姑河位于横断山区东部,在始新世早中期,美姑河流域出现了地层挤压和地壳抬升,最终形成一片峡谷群。牛牛坝和柳洪分别是美姑河上、中、下游的分界,上游河谷形态呈“U”形,下游河谷则呈“V”形。美姑河流域多滑坡发育,其中基伟村古滑坡位于该河支流井叶特西河东南岸,其形成与支耳木背斜坡度、岩性差异等方面密切相关。下图示意美姑河流域及基伟村古滑坡地质剖面。(1)对比美姑河上、下游,说出下游水系特征的特点。(2)说明支耳木背斜对基伟村古滑坡形成的影响。【答案】(1)流向:上游自北向南流,下游自西北(西)向东(东)南流;支流形态:上游支流呈树枝状(羽毛状),下游支流呈梳状;支流数量:上游支流数量比下游较多;河道特征:上游河道比下游较宽、浅;落差:上游落差(比降)比下游较小;流程:上游流程比下游较长。(2)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松散,构成滑坡体的主要物质来源;背斜西北侧地层倾斜角度大(或地形坡度大),利于滑坡体的滑动;软硬相间的岩层结构产生差异性风化或侵蚀,导致岩体容易坍塌。背斜下部地形坡度小(或较平坦),有利于滑坡体堆积(为滑坡体提供沉积空间)。【详解】(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牛牛坝和柳洪分别是美姑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上游河段自北向南流,下游河段自西向东流、在河流上游河段树干呈现树枝状,河流下游河段树干呈现梳状;上游河段地区支流数量较多,下游河段地区支流数量较少;由于上游河谷形态呈现U形,下游河谷呈现V形,因此上游落差比下游要小,下蚀作用相对较弱;因此上游河段比下游河段河谷较为宽而浅;流程方面,上游河段流程比下游河段要长。(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鸡尾村古滑坡位于该河支流井叶特西河东南岸,其形成与支耳木背斜坡度、岩性差异等方面密切相关。由于该地区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较为松散,极易遭受侵蚀,因此,成为滑坡体的主要物质来源;结合图中可知,该背斜的西北侧地层倾斜角度较大,坡度较陡,有利于滑坡体向下滑动;同时,背斜处存在着软硬相间的岩层结构,会产生差异性风化或侵蚀,导致岩体极易产生坍塌现象;背斜下部地区地形坡度较小,使得大量滑坡体在此堆积。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喀斯特地貌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根据出露状况和分布位置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下图为云南罗平县喀斯特地貌景观图。(1)请分别列举三种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2)说出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且分布范围广的主要自然条件。(3)图示地区为湿润区,但当地有“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俗语,请解释其主要原因。【答案】(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峰林(洼地、峰丛、孤峰、残丘等);地下喀斯特地貌: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等)。(2)石灰岩广泛分布;湿润的气候;地表起伏较大。(3)喀斯特地貌地下多溶洞、地下河,地表水大量下渗,地下水丰富;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地表水蒸发量较大,工农业用水量较大,地表水相对不足,因此有“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之说。【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沟、洼地、峰林(洼地、峰丛、孤峰、残丘等);常见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有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等)。(2)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大面积出露石灰岩,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广西、云南、贵州等地降水丰富,为喀斯特作用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使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能够持续进行。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地表起伏较大,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增强了水流的侵蚀和溶蚀能力,促进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和演化。(3)由于石灰岩被溶蚀,地下形成了众多的溶洞和地下河,导致地表水能够迅速通过岩石裂隙和溶洞大量下渗,使得地下水丰富。当地所处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太阳辐射强,地表水的蒸发量大。该地区人口密集,工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进一步加剧了地表水的短缺。综上所述,尽管该地区属于湿润区,但由于地表水大量下渗、蒸发以及较大的用水需求,导致地表水相对不足,从而有“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说法。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最近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一张卫星照片,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奇特的“锯状山脊”。据研究.该地区地质时期是一个浅海,大约距今3.5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形成“单斜”地质构造(所谓单斜是指岩层一致朝某一方向倾斜,在一侧形成缓坡,而另一侧由于岩层断裂,坡度较陡)。材料二下图为“锯状山脊”图和美国等高线地形图。(1)请你在下图中作出沿AB方向的地形剖面图。(2)判断“锯状山脊”照片推测拍摄大致时间(上午或下午),并说明判断依据。(3)据材料说明“锯状山脊”的形成过程。【答案】(1)(2)上午。依据:根据指向标所指方向可以确定锯状山影子指向西北方,说明太阳在东南方向,太阳在东南方向为上午。(3)地质历史时期为浅海环境,接受沉积形成深厚的沉积岩;受板块挤压,地壳抬升,一侧形成缓坡,另一侧由于岩层断裂形成坡度很大的单斜构造山脉;风力和流水沿着裂隙(节理)不断侵蚀,最后形成锯状山脉。【分析】本题以美国为区域背景,涉及了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太阳方位及地貌形成过程等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等学科素养。【详解】(1)据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地形剖面图绘制方法,要求数值大致准确;剖面图呈较圆滑的双峰曲线;绘制如下:(2)根据照片右上角指向标,可知锯状山影子位于西北方,由于影子方位与太阳方位相反,可知太阳在东南方向,太阳在偏东方,表明照片拍摄时间为上午。(3)结合材料可知:锯状山脊地质时期是一个浅海,接受沉积形成深厚的沉积岩;大约距今3.5亿年前,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地壳抬升,一侧形成缓坡,另一侧由于岩层断裂,形成坡度很大的单斜构造山脉;在外力作用的不断侵蚀下,最后形成锯状山脉。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央广网北京2022年7月20日消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长江源科考活动中,发现可可西里有一处罕见的大规模“红山脉”。经研究,构成“红山脉”的岩石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晚期到新生代早期,当时可可西里是个古湖盆,在强氧化环境下沉积物中的铁元素形成氧化铁而成红色。材料二下图为“可可西里地理位置与地形示意图”。(1)简述可可西里“红山脉”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2)简析可可西里成为我国四大无人区的主要自然原因。(3)说明可可西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价值。【答案】(1)流水沉积、(氧化作用)、固积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2)地势高峻,高寒缺氧;地处青藏高原内部,交通闭塞,人迹罕至;冻土深而广布,夏季溶化地表泥泞难行;野生狼群(动物)侵扰,险象环生(3)生态价值——保护原生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科研价值——研究原生环境下生物间相互关系、青藏高原的演化及其古地理环境;经济价值——外围缓冲区发展特色旅游业【详解】(1)可可西里“红山脉”的岩石形成于中生代晚期到新生代早期,当时可可西里是古湖盆,接受流水沉积作用在强氧化环境下沉积物中的铁元素经氧化而成红色,在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后喜马拉雅山隆起,地壳抬升,湖盆出露,经过风化侵蚀逐渐形成山脉。(2)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寒缺氧不适合人类生存;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内部,有高大山脉的包围,交通不便,对外交流困难,人迹罕至;高原区冻土分布广,夏季融化后地表泥泞难行;野生动物多,野狼群侵扰,生存环境恶劣。(3)建立生态保护区的价值有生态价值、科研价值、经济价值等。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脆弱,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原生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可可西里人迹罕至,原生态保护好,保护区的建立可以研究原生环境下生物间相互关系、青藏高原的演化及其古地理环境;生态保护区外围缓冲区可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2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苏门答腊岛占据着印度尼西亚国家领土的1/4,西部山脉纵贯,有90余座火山,山脉以东为冲积平原,南宽北窄,最宽处100千米以上。岛上河流众多,终年高温多雨。下图示意苏门答腊岛位置。(1)说出苏门答腊岛西部火山的形成过程。(2)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说出其主要原因。(3)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试评价影响当地铁路建设的自然条件。【答案】(1)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地下熔融的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交界处的裂隙喷出地表;喷出的岩浆在火山口附近冷却、凝固、堆积,形成火山。(2)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流分布。主要原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3)有利:地形平坦。不利:沿途多沼泽、河流;多火山、地震,地质基础不稳固;高温潮湿,降水多,雨林密布。【详解】(1)火山的形成过程是受板块运动、岩浆活动的影响,由于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非常频繁,这导致地下熔融的岩浆在内压力的作用下沿着板块交界处的裂隙喷出地表;其次,当岩浆喷出地表后,在火山口附近冷却、凝固并堆积,形成火山锥。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火山锥不断增高,形成了火山。(2)由图中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苏门答腊岛的聚落大多分布在200米以下的沿海平原或沿河流分布。原因在于沿海平原地势低平,建设难度小,且节省建筑投资,对外联系便利;平原区域为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临近河流,水源充足,便于农耕,成为乡村聚落的理想区位。(3)有利条件分析: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可以沿海修建,读图可知甲乙两地之间的沿海地带的地形是比较平坦的,利于铁路的修建。不利条件分析:读图可知甲乙两地之间沿途多沼泽,并跨越多条河流,河水较多,不利于施工活动的开展;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非常频繁,多火山、地震,地质基础不稳固,施工难度大;苏门答腊岛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雨林密布,蚊虫肆虐,给施工工作带来极大挑战。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水下冲积扇指暂时性洪水携带大量陆源碎屑直泻入湖,在湖盆边缘,特别是湖盆陡岸或坡度较陡的缓坡带的较深水体中形成的水下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