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四文言文阅读】考点2 文言虚词-【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_第1页
【模块四文言文阅读】考点2 文言虚词-【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_第2页
【模块四文言文阅读】考点2 文言虚词-【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_第3页
【模块四文言文阅读】考点2 文言虚词-【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_第4页
【模块四文言文阅读】考点2 文言虚词-【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四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言虚词—【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模块四文言文阅读】

考点2文言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虚词的考查主要有三种考查形式:(1)杂合到文中对文意的梳通和理解;(2)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形式间接考查;(3)个别地方试卷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从两个句子中挑出某一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的异同;通常一句是所给的文章或片段中的,另一句是所学的课文中的。其中常考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应以积累高考常见虚词为依托,在考试真题中灵活掌握虚词考查方法。

(2024·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解题步骤】

第一步:代入分析“之"的含义

“彼之不死”中“之"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也是同样的位置。

第二步:根据文本,总结答案

根据文本内容和题目的要求,综合分析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11.C

【真题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判断偏义复词的能力。

A.正确。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贵,以……为贵,意动用法。句意: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以难得稀有的财货为贵。

B.正确。父母,可偏指父或母;/属性词,血统最接近的。句意: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我有一个亲哥哥。

C.错误。相同,都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他之所以没有死节。/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D.正确。都是“等到”。句意: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

故选C。

【解题技巧】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2013年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性有别,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二、代入法

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

同样该题D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

再看正确项所涉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切入法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

B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

四、语境推断法

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

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

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

【18文言虚词整理】

(1)介词

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

a.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魏公子列传》)

(2)连词

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

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来,或不译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⑤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3)助词

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4)复音虚词

“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5)通“已”,已经

前以降及物故。(《苏武传》)

(1)代词

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

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

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译为: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⑤音节助词,可不译

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3)动词

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可译为:往,去,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三、而

(1)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与"和”“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⑥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2)代词

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通“尔”,你,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复音虚词

“而已”,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四、其

(1)代词

①表示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②表示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它(不加“的")

方其破荆州。(《赤壁赋》)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的,我(自己)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④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⑤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可译为: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

①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岂,难道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②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应当,千万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连词

①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

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②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4)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1)介词

①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②表示对象,可译为:对,向,对于

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③表示对象,可译为:与,跟,同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⑥表示原因,可译为:由于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进学解》)

(2)复音虚词

①“于是”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或不译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于是"作介宾短语,可译为:在这,从这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⑥表示被动关系(常和“所”搭配),可译为: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助词

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3)动词

表动作行为,可译为:认为,做,是,治理等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1)副词

①表示承接,可译为:就,于是,这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表示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竟然,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刺客列传》)

(2)代词

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1)介词

①表示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②表示条件,可译为:趁着,趁机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③表示方法,可译为: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2)连词

表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1)助词

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可译为:……的人,……的事,……的情况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②所+动词+名词性结构,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可不译

臣所过屠者朱亥。(《魏公子列传》)

③为+所,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可译为:用来……的,……的凭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⑤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高祖本纪》)

(2)名词

表示处所,可译为: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1)连词

①表示并列,可译为:又,一边……一边……,一面……,一面……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②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而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都,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副词

①表示将要,可译为:将,将要

吾攻赵旦暮且下。(《魏公子列传》)

②表示暂时,可译为:暂且,姑且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1)介词

①表示对象,可译为:跟,同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②为,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2)连词

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3)动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可译为:结交,亲好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给予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赞扬

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④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崤之战》)

(4)语气词

表示疑问、感叹语气,可译为:通“欤”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1)连词

①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于是,便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②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使,如果;那么,就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③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④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反而,然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⑤表让步关系,可译为:虽然,倒是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国风》)

(2)副词

表强调和确认,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助词

①表示判断,可不译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②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停顿,可不译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代词

形容词、动词+者,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人(事物、情况)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1)代词

①表示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她),它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②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2)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可译为:在这里,对这件事;对它,对他(她)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助词

①表示各种语气,可译为:了,呢,啊,或不译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1)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②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表示推测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④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⑤表示句中停顿,可不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⑥形容词、副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2)介词

①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表示地点、时间、范围,可译为:在,在……时候,在……方面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表比较,可译为: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助词

①表示判断语气,可不译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示商量语气,可不译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表示疑问语气,可不译

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④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吧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⑤表示句中停顿,可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代词

①作谓语,问原因,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作宾语,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什么,哪里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2)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②表示程度(形容词前),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

①“何如"表示疑问或诘问,可译为: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可译为:拿什么,凭什么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B.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答案】1.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两个“藉”意思不同。“藉”,凭借、借助;/即使。句意:正是想借助众人的力量成就大业。/即使仅能免于斩刑。

B.正确。即,即使;/立即。句意:即使在颠沛流离、无立足之地时。/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

C.正确。句意:这固然是几人的忠义。/(曹孟德)固然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D.正确。句意:只是所托非人罢了。/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故选A。

参考译文:

三国时期的人才可谓是最为鼎盛的,这也得益于三国的君主各自善于用人,因此能够汇聚众人的力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他们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大致来说,曹操是以权术驾驭人,刘备是以性情结交人,孙氏兄弟则是以意气感召人。

刘备被吕布袭击后,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劝曹操图谋除掉他。曹操说:“现在是收揽英雄的时候,杀一个人会失去天下人的心,这是不可以的。”然而,这还不是与曹操有怨的人。臧霸先是跟随陶谦,后来帮助吕布,吕布被曹操擒获后,臧霸藏匿起来。曹操通过招募的方式找到臧霸,立即任命他为琅邪相。早先,曹操在兖州时,任用徐翕、毛晖为将,兖州发生动乱,徐翕、毛晖都叛变了。后来曹操平定兖州,徐翕、毛晖投奔臧霸。到这时,曹操让臧霸交出那两个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的原因,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情。"曹操叹息他的贤能。曹操当初起事时,正是想借助众人的力量成就大业,所以以此奔走天下。等到他削平群雄,势位已定时,孔融、许攸等人都因嫌忌被杀。荀彧一直是曹操的谋主,也因为阻止曹操接受九锡而被逼死。由此可见,曹操的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的宽容用人,只是出于权宜之计,以应一时之需,这就是所谓的以权术驾驭人。

至于刘备,一起事就为人心所向。看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咨询大计,独有傅岩立贤的风范。关羽、张飞、赵云,自年轻时结交,终身相随,即使在颠沛流离、无立足之地时,这几人也患难与共,毫无二心。这固然是几人的忠义,但刘备也必定有深厚的情感纽带令人不能解开。到托孤于诸葛亮时,刘备说:“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之下仍能见其肝胆相照,岂不是性情的流露?诸葛亮是第一流的人才,其他两国都不能得到,唯独刘备能得到他,这也可见以诚待人的效果。

至于孙氏兄弟用人,也各自有别人比不了之处。孙策生擒太史慈后,立即解开他的绑缚,说:“子义是青州名士,只是所托非人罢了。我是你的知己,不用担心不如意。"这是孙策得士的表现。陆逊镇守西陵,孙权把印章放在陆逊那里,每次与刘禅、诸葛亮通信,常常给陆逊看,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然后盖上印章发出。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尽力的吗?陆逊晚年被杨竺等人谗害,愤郁而死。孙权后来见到陆逊的儿子陆抗,哭着说:“我以前听信谗言,与令尊的关系不够深厚,因此辜负了你。”作为君主能自悔其过,像这样开诚布公地告知,谁能不感动流泪呢?这就是孙氏兄弟用人,这就是所说的以意气感人的表现。

(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答案】2.A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同“宴”,宴饮/同“宴”,安乐,欢乐。句意:等到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宴。/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形容新婚时的欢乐。

B.正确。怪,以……为怪,意动用法/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句意:皇上感到奇怪。/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C.正确。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句意: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刘邦献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

D.正确。同“轼”,车前横木。此用为动词,古人立而乘车,低头扶轼以表敬意的礼节。句意: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故选A。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侯师从子夏学经书,以客礼对待段干木,经过他的乡里,没有一次不凭轼敬礼的。秦国曾想进攻魏国。有人说:“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文侯因此得到诸侯的赞誉。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很害怕,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竭力要挟说:“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留侯说:“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天下有四个人。现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恭,驾着(用四匹马拉的)安车,趁机派能言善辩之士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对太子是一大帮助。"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发想更换太子。等到宴饮的时候,设置酒宴,太子在旁侍奉。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奇特。皇上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个人上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道义,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跑躲藏起来。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善始善终)地好好调教保护太子吧。"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皇上起身离去,一直到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秦军因此不去攻打魏国,并不是法制的功效。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也不值得重视。”那么,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养活三军士兵,明确赏罚法令,严厉刑法,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制。六国灭亡,都灭亡在秦国的军队。六国的军队并非不精锐,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强,然而甚至于被打败灭亡,这是因为强弱不相当,多少不一样,即使明确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益处呢?假使小孩违背了大力士孟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小孩持刀跟孟贲对打,小孩肯定不能取胜,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要是孟贲发怒,而小孩讲究礼节,对他非常恭敬,孟贲才会不忍加害。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力量弱小就该修养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凭借军队强大,威力无穷战无不胜。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汉高皇帝主张想废掉太子刘盈,吕后很担忧,张子房(张良)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皓,并丰厚地礼遇他们。太子的地位安稳了太子敬重厚待四皓,来消除了高皇帝废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强大的秦军一样。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答案】3.C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判断偏义复词的能力。

A.正确。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贵,以……为贵,意动用法。句意: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以难得稀有的财货为贵。

B.正确。父母,可偏指父或母;/属性词,血统最接近的。句意: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我有一个亲哥哥。

C.错误。相同,都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他之所以没有死节。/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D.正确。都是“等到"。句意: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

故选C。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广有个孙子名叫李陵,担任侍中,擅长骑马射箭。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让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士兵射箭,以防备匈奴。等到贰师将军出击匈奴时,李陵叩头自己请求说:“我所率领屯垦戍边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敢的人和奇才剑客。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李陵到达浚稽山,与单于军队相遇,匈奴约三万骑兵包围了李陵军队。李陵搏战攻击,匈奴军转身退回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大惊,召集八万多骑兵前来围攻李陵。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徒步与匈奴骑兵战斗,又杀敌几千人。李陵的部队被困在山谷中,匈奴军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士兵很多被杀死,无法前进。李陵说:“没有脸面回去见皇上呀!"于是投降了。皇帝非常愤怒,群臣都责备李陵,皇帝拿这件事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极力辩护说:“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结交士人讲信用,常常奋不顾身来为国家的危难而献身,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而且李陵率领的步兵不满五千人,深践(深入)敌人的军事要地,阻挡(抵挡)数万敌军。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然而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他之所以没有死节,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诬陷欺骗,把司马迁下狱(关进牢狱),施以宫刑。很久以后,汉武帝才对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于是对武帝说:“抓获了匈奴俘虏,说李陵在教单于制造兵器,以防备汉军。"于是汉武帝下令诛杀了李陵全家。不久后听说,教单于练兵的是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绪,并非李陵。李陵派人将李绪刺杀。匈奴单于的母亲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将他藏匿在北方。直到大阏氏去世后,李陵才回到王庭。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封其为右校王,与卫律一起都成为掌权的贵族。卫律常常伴在单于身边,李陵则在外朝,有大事才召入王庭议事。征和三年三月,武帝遣李广利率七万人出兵五原,攻打匈奴。匈奴派大将与李陵率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了九天。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投降匈奴,罪行显著而不可掩盖。如果说他孤军奋战而无援助,那么他率领五千步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敢,而不是汉武帝命令他无法推辞的。李陵的家族因此受祸,他将灾祸转嫁给了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天,难道也要把罪责推给李绪吗?如果说李陵受单于的控制,不得不追击转战,那么匈奴难道没有可信任的人吗?如果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单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让他深入敌境与汉将对峙呢?司马迁为李陵文过饰非好像不够,却不断地称赞李广,以此来奖掖其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失,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2023·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答案】4.D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何怨”是宾语前置的用法,应为“怨何"。“安在”也是宾语前置,应为“在安"。“多歧路,今安在”句意“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二者的结构是相同的。

C.正确。

D.错误。《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意思是“住在迎接客人的旅馆里”,“逆”的意思是“迎接”,和文中的“逆”意思不同。

故选D。

参考译文:

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尧卿聪明机警,博闻强记,七岁时就擅长作诗,二十岁时以学识和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和饶州通判。去世时年五十三岁。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悲伤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见到母亲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尧卿后来果然赡养孝顺母亲,他的志向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他对待兄弟,尤其厚道友爱。母亲去世后,他结草庐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饮酒吃肉。有人劝他按照礼仪规矩适度保重,他说:“《礼记》上说‘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许是因为忍受不了丧亲之痛罢了。我虽然病了但还没有年老,能忍心像这样做吗?”安葬母亲时,他亲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诉他说:“古代贫穷无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许会这样做,现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尧卿为人正直严谨,不喜计较,对于那些轻慢他的人,他必定会以丰厚的礼仪来使其惭愧。尽管担任官职的薪俸不高,但他会倾尽所能来救助亲族和朋友,直到用完为止。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以治理得当而受到民众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宁化县任知县,提点刑狱杨纭刚进入境内,暗中观察刺史行为的优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却仍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杨纭就靠近并询问原因。那个人回答说:“我因为贫穷而追求利益,(知县)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违反而我却违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尧卿为可作为学习榜样的老师,可惜周尧卿还没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尧卿的学问,不拘泥于经传注释,他不断地提问、辨析和思索,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在学习《诗经》时,遵循孔子所说的“《诗》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纯真无邪”,以及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的人,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钻研经传的主旨,同时也看到了毛氏和郑氏注释的得失之处,他说:“毛氏注想要简洁,有时缺乏义理,不符合‘用一句话概括’的经义;郑氏注则想要详尽,有时偏离了情性,不算是‘推测诗人的本意’。我们还能不经过筛选地获取知识吗?”在学习《春秋》时,他说:“《左氏春秋》的记述详尽,符合经典的编写方式。"对于三传的异同,他都有所取舍,说:“圣人的意图,怎么可能是不一样的呢?”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说:“像周君这样的人,对待双亲恪尽孝道,处于丧期极尽哀礼,而且以礼行事。他的学识高于毛、郑《诗》注和《左氏春秋》。"

(2023·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