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散文 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广东专版)_第1页
专题十二 散文 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广东专版)_第2页
专题十二 散文 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广东专版)_第3页
专题十二 散文 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广东专版)_第4页
专题十二 散文 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广东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二散文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广东专版)

专题十二散文解析版

【真题】

(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圆

李春华

①家乡的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30公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

②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谁承想,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鲁大地,接着又是内战起硝烟。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深居深山,兵家不愿光顾。

③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外的蒙山采药。蒙山雾气迷蒙,像迷魂阵,让人猜不透到底藏着多少玄机。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

④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哎哟喂,皮肉是滋溜滋溜地疼呀。他那架势,是想把中医栽进我的骨头里。我在心里叫苦,嘴上可不敢吭声。

⑤我有事没事就去中药房,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嚼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

⑥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⑦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渴。四下瞅瞅,又抓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籽砸着对方,桂圆籽撒了一地。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

⑧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⑨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举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⑩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

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孩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

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桂圆甜吧?安叔神秘地笑了,在我头上轻抚了一下说,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我做个鬼脸,吐吐舌头,笑着跑出后院。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①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

(选自《青岛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注]①岐黄:岐伯和黄帝,相传为中医之祖。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

1.选文巧设伏笔照应,请写出与画波浪线句子相照应的语句。

伏笔:咱要用之于民照应:

2.结合选文内容,写出画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1)桂圆甜吧?

(2)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

3.选文中的“我"是个孩子,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电视台拟制作主题为“讲好中医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节目,向社会征集相关素材。“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牌匾的历史内涵切合节目主题。请你代“惠仁堂"的传人写一段话,向电视台推荐这块牌匾。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紧扣节目主题。

【答案】1.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2.(1)安叔所说“桂圆甜吧”是指桂圆本身的甜味,体现了安叔对“我"的疼爱、关切。

(2)“往后啊,好吃的多了,生活是甜的”更是暗示等国家成立了,老百姓的生活会好起来,故用桂圆的甜来暗示抗战胜利后的日子也是甜的。

3.①“我"作为文章的线索人物,经历了爷爷让“我”背药材书、“我"偷药房的桂圆等事,并且见证了安叔和爷爷的抗战活动。②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写,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时隔多年之后,“我"依然记得年少时的事,足以说明这件事的影响之大,说明了爷爷与安叔种下的革命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这样的写作视角深化了文章主题。③从“我"视角来讲述故事,体现爷爷的高超医术和安叔的爱党爱民。在“我”身上,寄托了对安叔和爷爷的敬佩之情。④“我"在文中是孩童的身份,有一些事当时爷爷和安叔并不让“我”知道,构成了“我"认知的局限性,这使得第一人称视角反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期待谜底的揭晓。

4.“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这一牌匾是先祖的医术精进、深明大义的写照。自开设“惠仁堂"以来,国家太平之日,他们便谨守医风,爱中医药事业,救治乡邻无数,并发扬中医传统,辛勤学习药理,认识中药材等。然而,倭寇入侵之际,他们亦不曾退缩,“悬壶济世”,将一切“用之于民”,采药于蒙山,奔走至临沂,只为给敌占区的战士们以及时的帮助。“支前模范”的奖章是对他们的嘉奖,更是对他们拳拳爱国之心的赞颂。这块牌匾不仅见先辈爱中医之心,更可见先辈传承红色精神之坚定。(答案不唯一,抓住“中医"红色精神”两个关键词,结合文本展开)

【解析】1.本题考查前后照应的手法。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注意在文中找出相关联的句子。

第③段爷爷站在山顶,说“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用之于民"照应的是第⑨段“爷爷说,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2.本题考查理解语句。

(1)结合第⑤段“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分析,安叔所说“桂圆甜吧”是指桂圆本身的甜味,表现出安叔对“我"的疼爱、关心之情。

(2)结合第段“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分析,安叔回乡前说“往后啊,好吃的多了,生活是甜的"是暗示等国家独立自主了,老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好吃的越来越多。“桂圆的甜”暗示抗战胜利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甜、越来越幸福。

3.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的好处。

①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本文中“我"作为文章的线索人物,经历了爷爷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带“我"采药、“我”偷药房的桂圆吃等事件,并且见证了安叔和爷爷从山里采购药材运送到沂蒙山区等抗战活动。

②以“我"的身份来叙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常用于叙述讲故事者的亲历亲为,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文中的“我”,时隔多年之后,依然记得年少时爷爷和安叔对“我”的关爱和影响,革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第一人称的写作视角深化了文章“革命传承、红色精神传承”的主题。

③在文中用第一人陈的叙述,它的好处是真切自然,便于写“我"的心理活动,还可直接表达“我”的思想感情。本文通过“我"的视角,写出了爷爷的高超医术、爱国爱家和安叔的爱党爱民,表达对他们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这使文章更具说服力,真实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语言更生动,不僵硬。

④使用第一人称记叙,可以直接向读者倾诉自己的见闻、经历和感受。“我”在文中是孩童的身份,对当时爷爷和安叔的送药材活动一知半解,这样反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要求代“惠仁堂"的传人写一段话,向电视台推荐这块牌匾。

示例:“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的内涵是赞美先祖的医术精进、悬壶济世,识大体、顾大局。从先祖到爷爷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倭寇入侵时,他们勇往直前,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药。他们无愧于“支前模范”的奖章。医者大爱、仁心,爱国之心辈辈传承。这块牌匾象征着他们的悬壶济世,仁心仁术,更象征着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

课标要求(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已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考察题型类别一内容考点1理解概括内容;考点2理解分析标题类别二语言考点3理解词句含义;考点4鉴赏分析词句考点5把握朗读技巧类别三写法考点6分析句段作用;考点7品析艺术手法类别四人物考点8分析人物形象;考点9分析人物心理考点10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类别五材料组织考点11理清文章线索;考点12分析记叙顺序考点13分析叙述人称类别六文本探究考点14把握情感主旨;考点15拓展探究

命题趋势1.从选文的特点看,选取的都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的文章,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完善。2.从考查的能力来看,主要考查了以下几种能力:对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对写法的分析能力,对语言的品析能力,想象能力,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感悟能力,对文章的感情的把握能力。3.从题型来看,基本为问答题,填空题可能出现。19年出现了拟标题,写留言条的新题型。

散文

(一)散文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所谓散文就是作者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收获、感悟、反思等通过状物、写人、叙事、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取材广泛,形式自由,表达方式不拘一格,但是无论形式怎样灵活多样,都是为了表达一个主题,换言之,看似随意闲笔,其实都与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阅读散文,要透过外在的“形”抓住内在的“神",要透过文字表面的内容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人生体悟。

(二)散文的分类

类别特点教材相关作品

写人叙事类①以记叙人.事为主要内容,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②人物形象刻画以记叙、描写为主;③注重行文技巧。《散步》《再塑生命的人》《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老山界》《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背影》

写景状物类①文眼突出,凸显主旨;②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③融情于景,或采用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景抒情,象征等手法;④语言美妙,风格各异;运用多种写作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紫藤萝瀑布》《白杨礼赞》(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类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为着力点。《春》(景物特点.情感),《雨的四季》(写景顺序),《土地的誓言》(景物的特点、情感)

山水游记类内容广泛,描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写法比较自由,风格多样。《壶口瀑布》(精神内涵),《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景顺序),《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描写角度、表达方式)

哲思文化类以哲理见长,呈现思想历程。讲述人生感悟,让人获得启迪。《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三)散文的线索——划分层次的方法——散文的表达方式

要素类别概念及作用示例

散文的线索时空连“线”大多在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明时空转换的词语,把这些词联系起来,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因物取“线"叙事及抒情类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穿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

反复出“线”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把握线索。如《白杨礼赞》中“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中反复出现四五次,可见“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就是本文的线索。

以情定“线”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朱自清《背影》

定神看“线"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再从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入手,准确地把握线索。魏巍《我的老师》记叙事虽多,但都为表现对蔡老师的难忘:“回忆—依恋—思念”便是线索。

划分层次的方法(1)按时间先后分;(2)按地点转换分;(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分;(4)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分;(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分;(6)按表达方式的变化分(特别是一些表达感悟与哲思的散文)。《春》分成“盼春、绘春、颂春"三大部分

散文的表达方式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清晰的了解。莫怀戚《散步》

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鲁迅《雪》

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紫藤萝瀑布》中“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①肖像描写:以形传神;②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③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④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⑤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情感;⑥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⑦细节描写:准确传神。《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抒情可以使文章更具感染力。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含蓄隽永,令人回味,烘托作品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了一片想象的空间。《紫藤萝瀑布》中“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耀中……生的喜悦。”

(四)散文的语言特点

朴素平实示例:《背影》语言朴实真挚,蕴含着感人的父子真情,如父亲在车站送别时说的话,“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朴实真挚,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典雅凝练示例:《壶口瀑布》中随处可见的四字短语,如“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就是作者借助古典,锤炼语言的证明。这些四字短语精练生动,简洁整齐,余味无穷,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而有韵味。

委婉含蓄示例:《荷叶·母亲》中“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借荷叶对红莲的保护,含蓄地表达了母亲对自己的深切关怀与无私奉献,赞颂了伟大的母爱。

浅近、清新、优美、活泼示例:《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是变抽象为具体,并且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二是句式富于变化,多短句,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三是词语丰富,且处处贴切,没有任何生硬之处。

直白平和、流畅自然示例:《昆明的雨》中“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人很舒服。”如大白话一般,但是直白平淡之中有一种拉家常的风格,让人感到亲切,这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语言风格。

解题支招

1、概括文章主题思想时,要尽量利用原文语句,原文没有中心句,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不要漏掉答题点。

2、在品味散文词语的作用时,解释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品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时,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的独特作用。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3、理解句子的作用,答题时应从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设置悬念、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内容和主题上,起到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等。

4、进行语言赏析时,可以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体会修辞之美;可以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体会修辞之美;还可以找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句式之美。

5、注意找六种句子:

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过渡的作用。

中心句和点睛句:有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抒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心情和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尾句: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

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6、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7、题目的作用

①把握象征意义;②语带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⑤文章线索;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新颖;⑧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8、在表达阅读的体验和感悟时,要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

一、现代文阅读

(2023·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子秘语

祁云枝

①整个秋天,种子们星罗棋布,在不同的高度和维度上梳妆打扮。它们涂脂抹粉,描眉画眼,一切就绪后,开始唤风、唤雨、唤水流,唤身穿皮毛的动物,唤小鸟的肠胃、人类的嘴巴……一旦邂逅,便从高空跃下,从地面起飞,在半空里弹射,于水面上漂浮,或者,干脆搭乘动物和人类这一辆辆目标航班,去远方开疆拓土。秋歌,种子唱得最带劲儿。

②这甘甜的旅程,让动物愉悦,也完成了种子的心愿:把优秀的孩子送到自己无法抵达的远方。诗与远方,其实也是所有草木的梦想。

③此刻,我正在一棵高大的红枫树下拍摄小视频。鲜红的枫叶,在秋风里汤秋千,出唰啦啦的声响。眼前的枫树,宛若一条流向天际的河流,翻卷出红色的浪花。小鱼般欢快的种子,从朵朵浪花里迸溅出来,进入我的镜头。

④秋意渐浓。树木多穿起金黄橙红的衣裳,这是成熟的颜色,也是富足的颜色。天空里密布独属秋天的忙碌,看得见看不见的种子,在我的头顶上飞翔,奔赴下一年的生之约。我仿佛看见,又一个春天来临,姹紫嫣红和万千生命的迭代,纷纷从种子里萌动。大地,又一次演绎万种风情。

⑤一旁的女贞树上,两只灰椋嬉闹着在枝丫间啄食。蓝天、紫果、绿叶,组合成一帽画,鸟儿,是这幅画面上动态的笔触。灰椋吃饱喝足后抹着嘴巴飞远了,在鸟儿新陈代谢时,女贞种子穿越鸟儿的肠胃,被播种到远方。鸟儿播种的同时,还顺带施了肥。

⑥我追着一粒种子拍摄。镜头里,红枫种子旋转出令我痴迷的轻盈,它晃晃悠悠,漫无目的而又充满了希望。我知道,种子飞行的方向和距离,取决于那一刻经过它身旁的风,这种不确定的飞行,像极了我们称之为命运的东西。

⑦我用手接住一枚旋转着落下的翅果,一枚翅果含两粒种子,像两条吻在一起的小鱼身体呈倒八字张开。橙黄的鱼头是种子,鲜红透亮的鱼尾是翅膀,这枚翅果不像是现实的种子,更像是仙境里的精灵。在这架小小“螺旋桨”的带领下,红枫种子轻舞飞扬。

⑧红枫种子成熟后脱离母体,因重力下坠的刹那,这对小鱼翅膀即刻开启了螺旋桨的功能,在空中飞快地旋转起来。一团小小的涡旋气流,出现在种子上空。涡旋气流似一团无形的手,拽拉着种子下落的脚步,为的是给风留出更多的时间,更从容地把种子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头与尾之间、重与轻之间,一对种子的吻鱼组合,让红枫种子除了拥有机械制造、仿生学和生态学上的意义外,还具备了某种哲学意味。

⑨突然间想起小时候读过的《种子历险记》。每一粒看似弱小的种子,都是义无反顾的英雄。朝未知地带前行的红枫种子,拥有飞行的独门绝技,飞行的距离长,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也一定多。如果我追踪记录一粒种子长长的一生,会不会也能写出一篇好玩有趣的《种子历险记》?

⑩好多次,我走进校园向学生讲述植物生存的智慧时,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请同学们描述红枫种子的形状。鲜有答对者,显然,很少有学生去关注。孩子们极少有时间和一株植物对话。这召唤我把红枫种子拍成视频。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让我惊诧的植物飞翔的智慧与哲理,能否种子般撤进学生心田?

不远处的草坪上,一位年轻的母亲领着一个小姑娘在草丛里玩耍。园子里的草坪上,蒲公英像天空里的星星一样繁多。它们在这里出生、展叶、开花、结果。草坪出现多久,它们就生活了多久,东一棵西一棵,此起彼伏。小姑娘三四岁,圆脸、圆眼睛、圆嘴巴,连身体也圆乎乎的。她不时弯腰摘下蒲公英的绒球状果序,举至眼前,嘟起圆圆的小嘴,呼——一群种子各自撑开小伞,向天空的高远处翩跹。

像是一口气吹开了时光之门,我的童年透适而来。多年前,在家乡的田埂地畔边,我也曾像她一样,挑选出色的白团大的蒲公英绒球,高高举起,嘟着嘴唇,把种子吹向天空。蒲公英头戴光圈,慢悠悠地向天空飞去,踏上未知又可预知的旅程。那时候,天离地很近,头顶上,就晃动着棉花般的白云。若是有人站在大树的枝权间,伸出手,就能触摸到云朵。

即便不被人类助力,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可以从地面上起飞,一阵微风就可以送它们远行。资料上说,晴朗的二级和风里,蒲公英种子可以飞翔两公里左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说的,就是蒲公英吧。

小姑娘现在还不会知道,总有一天,她也会像蒲公英一样,离开她的母亲,飞到适合自己生根发芽的土地上。

我们,都是蒲公英的播种者。我们,也都是一粒蒲公英种子。

此刻,望着天空里忙碌飞行的红枫种子,我与漫步瓦尔登湖聆听自然的梭罗,或在自家荒园中凝视昆虫的法布尔,有着相似的快乐。

是种子,让我的人生与草木链接,并渐渐地成为彼此。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总写秋天的种子,再分写红枫、女贞和蒲公英种子,最后总结全文。

B.本文既写眼前之实物和实景,也写心中所想和所忆,虚实结合,内容充实。

C.本文大量运用了说明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重在向读者介绍种子的相关知识。

D.作者对童年时吹蒲公英种子的描写,呈现出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美好图景。

2.种子的心愿是什么?红枫种子、女贞种子和蒲公英种子分别是怎样完成这一心愿的?

3.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和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秋歌,种子唱得最带劲儿。(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每一粒看似弱小的种子,都是义无反顾的英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本文结尾说:“是种子,让我的人生与草木链接,并渐渐地成为彼此。”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C2.①种子的心愿:把优秀的孩子送到自己无法抵达的远方。②红枫种子:翅果制造涡旋气流,借助风力把种子带到更遥远的地方。③女贞种子:在鸟儿新陈代谢时,借助鸟儿的肠胃,被播种到远方。④蒲公英种子:被人类助力(借助人类的嘴巴),或者凭借风力远行。3.(1)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唱"赋予种子人格化色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种子们在秋天的忙碌(或愉悦/繁盛/热闹等)景象。

(2)“义无反顾”意为勇往直前,毫不犹豫,绝不退缩(或与“弱小"形成反差/大词小用/与前文“开疆拓土”呼应/与后文“未知地带"呼应等),写出(或赞美)了种子虽然弱小但勇敢坚定的生命状态和一往无前的生命追求。4.①小时候,“我”吹蒲公英种子,亲近自然,阅读《种子历险记》,深受感动,种子让“我"的生命和草木发生链接;②成年后,“我”向学生讲解植物的知识,拍摄种子的视频,探索自然的秘密,传播科学知识,写下生命感悟,种子让“我"对草木倾注热爱,让“我”的生命和草木紧密链接;③“我"从种子的秘语中获得生命的感悟:诗与远方,是所有草木的梦想,“我们”也都和种子一样,在未知而又充满希望的生命旅程上执著前行,“我"与草木融为一体,成为彼此。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本文为一篇抒情散文,多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由种子引发的思考与感悟;

故选C。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②段“这甘甜的旅程,让动物愉悦,也完成了种子的心愿:把优秀的孩子送到自己无法抵达的远方”可知,种子的心愿:把优秀的孩子送到自己无法抵达的远方。

根据第⑧段“红枫种子成熟后脱离母体,因重力下坠的刹那,这对小鱼翅膀即刻开启了螺旋桨的功能,在空中飞快地旋转起来。一团小小的涡旋气流,出现在种子上空。涡旋气流似一团无形的手,拽拉着种子下落的脚步,为的是给风留出更多的时间,更从容地把种子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可知,红枫种子:翅果制造涡旋气流,借助风力把种子带到更遥远的地方;

根据第⑤段“一旁的女贞树上,两只灰椋嬉闹着在枝丫间啄食。蓝天、紫果、绿叶,组合成一帽画,鸟儿,是这幅画面上动态的笔触。灰椋吃饱喝足后抹着嘴巴飞远了,在鸟儿新陈代谢时,女贞种子穿越鸟儿的肠胃,被播种到远方。鸟儿播种的同时,还顺带施了肥”可知,女贞种子:在鸟儿新陈代谢时,借助鸟儿的肠胃,被播种到远方。

根据第段“她不时弯腰摘下蒲公英的绒球状果序,举至眼前,嘟起圆圆的小嘴,呼——一群种子各自撑开小伞,向天空的高远处翩跹”,第段“即便不被人类助力,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可以从地面上起飞,一阵微风就可以送它们远行”等语句可知,蒲公英种子:被人类助力(借助人类的嘴巴),或者凭借风力远行。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秋歌,种子唱得最带劲儿”,将种子赋予人的情态“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联系首段“整个秋天,种子们星罗棋布,在不同的高度和维度上梳妆打扮。它们涂脂抹粉,描眉画眼,一切就绪后,开始唤风、唤雨、唤水流,唤身穿皮毛的动物,唤小鸟的肠胃、人类的嘴巴……一旦邂逅,便从高空跃下,从地面起飞,在半空里弹射,于水面上漂浮,或者,干脆搭乘动物和人类这一辆辆目标航班,去远方开疆拓土"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种子们在秋天的忙碌且热闹的景象。

(2)“义无反顾”指勇往直前,毫不犹豫,绝不退缩。与“每一粒看似弱小的种子"中的“弱小”形成反差;联系第①段“或者,干脆搭乘动物和人类这一辆辆目标航班,去远方开疆拓土"可知,与前文“开疆拓土”呼应;联系第⑨段“朝未知地带前行的红枫种子"可知,与后文“未知地带”呼应;大词小用,写种子虽然弱小但是为了实现心愿“把优秀的孩子送到自己无法抵达的远方”,而变成“英雄”,勇敢坚定地选择远方,选择“繁衍生息”,赞美了种子虽然弱小但勇敢坚定的生命状态和一往无前的生命追求。

4.本题考查语句理解。根据“是种子,让我的人生与草木链接,并渐渐地成为彼此”可知,找到文章“我的人生与草木链接"的事即可;

根据第⑨段“突然间想起小时候读过的《种子历险记》。每一粒看似弱小的种子,都是义无反顾的英雄”,第段“像是一口气吹开了时光之门,我的童年透适而来。多年前,在家乡的田埂地畔边,我也曾像她一样,挑选出色的白团大的蒲公英绒球,高高举起,嘟着嘴唇,把种子吹向天空。蒲公英头戴光圈,慢悠悠地向天空飞去,踏上未知又可预知的旅程"可知,小时候,“我”吹蒲公英种子,亲近自然,阅读《种子历险记》,深受感动,种子让“我"的生命和草木发生链接;

根据第⑩段“好多次,我走进校园向学生讲述植物生存的智慧时,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请同学们描述红枫种子的形状。鲜有答对者,显然,很少有学生去关注。孩子们极少有时间和一株植物对话。这召唤我把红枫种子拍成视频。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让我惊诧的植物飞翔的智慧与哲理,能否种子般撤进学生心田”可知,成年后,“我"向学生讲解植物的知识,拍摄种子的视频,探索自然的秘密,传播科学知识,写下生命感悟,种子让“我”对草木倾注热爱,让“我"的生命和草木紧密链接;

根据第②段“这甘甜的旅程,让动物愉悦,也完成了种子的心愿:把优秀的孩子送到自己无法抵达的远方。诗与远方,其实也是所有草木的梦想”,第段“我们,都是蒲公英的播种者。我们,也都是一粒蒲公英种子"可知,我”从种子的秘语中获得生命的感悟:诗与远方,是所有草木的梦想,“我们"也都和种子一样,在未知而又充满希望的生命旅程上执著前行,“我”与草木融为一体,成为彼此。

5.(2022·广东深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可爱的中国

肖复兴

①1960年,我考入汇文中学,这是一所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彭雷枫就是从这所学校毕业,“三一八惨案"中唐谢二君的烈士纪念碑至今仍矗立在校园里。

②读初一时,班主任是司老师,他高中毕业留校不久,也就是20岁出头的样子。他面色黧黑,身材瘦削,富于朝气和激情。第一堂课,他没有讲别的,先向我们介绍了方志敏烈士的事迹和他写的《可爱的中国》,然后就大段大段背诵了《可爱的中国》里的段落,那磅礴的气势,先把我们砸晕。

③“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④教室里一下子异常安静,只有窗外高大的白杨树叶摇出哗哗的响声,如同涨潮时翻滚的海浪,在为司老师、为方志敏伴奏。

⑤六十一年过去了,当年司老师背诵的《可爱的中国》中的这几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情景恍如昨日。一位英雄,一个老师,一篇文章,一次激情洋溢的朗诵,对于一个少年的影响竟然是一辈子的。

⑥那一年,我13岁。

⑦没过多久,我在前门旧书店里买到了《可爱的中国》,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书从来不以薄厚精粗论英雄,正如人的生命价值不以长短为标准。方志敏只活了三十六岁,却顶天立地。这本薄薄的《可爱的中国》,却是一座丰碑。

⑧回到家,我一口气读完《可爱的中国》。

⑨这本书中还有一篇散文《清贫》。我从未有过这样读书的激动,在那样贫穷落后、黑暗残酷而且自己时刻面临生命威胁的年代,方志敏对祖国充满那样深厚而不可动摇的感情,充满那样坚定而不可动摇的信心,寄托着那样多美好的向往和心愿,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也不是仅仅靠生花妙笔可以写出的。

⑩如果说少年时代,哪一位英雄让我最难以忘怀,是方志敏!从那以后,方志敏留给我抹不掉的记忆。想起他来,眼前总会浮现那张牺牲前他披着棉大衣、拖着沉重脚镣的照片所呈现的威武不屈的形象。为此,我心里一直非常感谢司老师为我们朗诵了《可爱的中国》,感谢他为我推荐了这本我一辈子难忘的好书。

司老师只教我初一一年,中学毕业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司老师。

十五年前的一个冬末,我去国外,借住在一位留学攻读博士的友人公寓里。在他的书架上,我居然发现有一本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封面已经破旧、褪色,却迅速将我带回初一时的青葱岁月,想起司老师的激情背诵,想起自己买到这本书回家一口气读完情不自禁地抄录……

我和他聊起了这本《可爱的中国》。我告诉他我少年时的经历、司老师的朗读、我买的旧书等等。他告诉我他读博出国前,从国内海运了满满两大箱子书,其中就有这本《可爱的中国》——这本书让他想起祖国。

他问我:这本书里还有一篇《清贫》,你看了吧?

我点点头,说看了。

他接着说,方志敏说:“清贫,清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正是有了许多像方志敏这样的革命者,可爱的中国才更可爱。

在异国他乡,他的这一番话让我难忘。那是他的、是我的、也是司老师的,对于祖国的一份感情和一份期望。那一夜,因为这本《可爱的中国》,我想到了很多……

2021年9月1日,北京

(选自肖复兴《记不住的日子》,有删改)

(1)文章围绕《可爱的中国》这本书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后填空。

①→②→一口气读完《可爱的中国》→③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到汇文中学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这种革命传统无形中影响了司老师,也影响了“我”。

B.第②段中“那磅礴的气势,先把我们砸晕"中“砸”字写出“我们"茫然失措的心理状态。

C.第⑥段“那一年,我13岁”独立成段,强调了《可爱的中国》这本书对少年的“我"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D.文章围绕《可爱的中国》一书,从少年写到老年,从国内写到国外,在时间和空间上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3)请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

(4)《清贫》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请从结构和内容角度说说其作用。

(5)甲、乙两位同学对这篇文章标题的看法产生了分歧,你更认同哪位同学的观点?请说出理由。

甲:文章标题应该写成《可爱的中国》。

乙:我觉得不应该使用书名号。

我更认同同学的观点,理由:

【答案】(1)听司老师背诵《可爱的中国》(或:司老师背诵《可爱的中国》);买到《可爱的中国》;发现《可爱的中国》(或:和友人聊《可爱的中国》)

(2)B

(3)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杨树摇出的声音比作翻滚的海浪,生动形象地写出司老师背诵时的激情,让“我”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4)①结构上:相互照应,使结构更完整。②内容上:突出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表达了作者对方志敏的崇敬之情。

(5)示例:甲。理由:《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的一本书名,全文以《可爱的中国》这本书为线索,表现了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深远,表达了“我”对方志敏烈士的崇敬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

从第⑤段“六十一年过去了,当年司老师背诵的《可爱的中国》中的这几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可知,①概括为:听司老师背诵《可爱的中国》(或:司老师背诵《可爱的中国》);

从第⑦段“没过多久,我在前门旧书店里买到了《可爱的中国》”可知,②概括为:买到《可爱的中国》;

从第⑧段“回到家,我一口气读完《可爱的中国》"可知,第三件事可概括为:一口气读完《可爱的中国》;

从第段“在他的书架上,我居然发现有一本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可知,③概括为:发现《可爱的中国》(或:和友人聊《可爱的中国》)。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B.有误,“砸"字并非写出“我们”茫然失措的心理状态。从“那磅礴的气势,先把我们砸晕"可知,这是写出了我们被司老师朗读的磅礴气势所震撼、所冲击、所敬佩的共情状态。

故选B。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此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一:“只有窗外高大的白杨树叶摇出哗哗的响声……在为司老师、为方志敏伴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杨树摇出的响声人格化(或:拟人化、拟作人伴奏),生动形象地写出司老师背诵时的激情,让“我"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示例二:“高大的白杨树叶摇出哗哗的响声”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白杨树摇出的响声,烘托教室安静的环境,生动形象地写出司老师背诵时的激情,表达了“我"的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清贫》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结构上,两次相同的内容,起到相互照应作用,使结构更完整。内容上,从第⑨段“在那样贫穷落后、黑暗残酷而且自己时刻面临生命威胁的年代,方志敏对祖国充满那样深厚而不可动摇的感情,充满那样坚定而不可动摇的信心,寄托着那样多美好的向往和心愿”、第段“方志敏说:‘清贫,清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正是有了许多像方志敏这样的革命者,可爱的中国才更可爱"可知,突出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联系第段“正是有了许多像方志敏这样的革命者,可爱的中国才更可爱”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方志敏的崇敬之情。

(5)本题考查标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认同乙同学观点。理由:文章借书名作为本文的名字,没有使用书名号,更加突出了“我"、司老师、友人受到方志敏爱国情怀的影响,以及我们对“可爱的中国”的期待。如果用书名号,则会更倾向介绍这本书本身,与文章内容不符。

(2022·广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地图上旅行

张凌云

①作为地理爱好者,我醉心于长时间地盯着地图,或者索性闭上双眼,在脑海里描摹出地图的模样,持续一场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神游。只要对着地形图,我就会熟练地穿越时空的罅隙,腾挪跃动,自由飞翔……

②我站在一小块深绿色之上。绿色代表着低海拔,200米以下是深绿,200米至500米是浅绿。此时,我身在中国正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接下来,我将由东往西,去做绿、黄、棕、褐、紫等色彩不断变幻的游戏,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地等地貌不断地更换。

③我决定不按直线,稍打破常规,折向西南。平坦的地势渐渐消失,眼前山峦起伏,穿插着各种平地缓谷。这里是中国三大平原的终点,通称江南丘陵,横亘在长江以南的一大片土地上,颜色也由浅绿变成浅黄,不少山峰安用深黄色标注,海拔已超过1000米。我腾挪在江西湖南的腹地上,在庐山井冈山街山之间任意切换,满面扑来的是清凉的山风和连绵的翠竹,还有偶尔飘过的茶香和辣椒香。

④越过雪峰山,我进入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颜色以深黄为主,但我瞥过云贵高原,又折向西北,寻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在广袤的中西部有它的存在,近乎于一个奇迹,这块浅绿色的圆形盆地,地势平缓,环境宜人,自有文明起,就一直是西部重镇、巴蜀之间的各种演义,除了金戈铁马和风云际会,更多的还有酒楼茶肆和滚滚红尘。

⑤告别四川盆地,我径直北上,穿越汉水谷地,关中平原,到达陕北高原。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塬广布,地表覆盖着厚达几十米的松软黄土。站在陕北苍茫的大地上,我仿佛听见来自蒙古高原的北风,年复一年地默默搬运堆积着黄土,又仿佛听见头扎白毛巾的老乡,远远地唱着苍凉的信天游,还仿佛听见铿锵的安塞腰鼓,精壮的汉子们手执鼓槌,鲜艳的红丝带来回飘舞……

⑥离开陕北高原,我向西向南,踏上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这里有着世界上最伟岸的高原,也有着地球上最雄峻的山脉。地图上的黄色不见了,代之以浅棕。深棕、褐色、紫色,每变换一种颜色,海拔上升1000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的地方居然用白色标注。哦,终年积雪的雪线!凡间的色彩已不能说明高原的挺拔,那是接近天穹的地方。

⑦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依次穿越汉民族的万山之祖昆仑山和藏民族的各座神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脚下也越来越高,最后到达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对着地图上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我知道,现实世界里,今生今世都不可能攀上这座最高的山峰,但在想象的空间里,此刻我正如高山兀鹫,自由翱翔在世界之巅,俯瞰所能见到的一切。我看到十多座超过8000米的高峰一路排列,它们就像不发一言的巨人,矗立在冰清玉洁的世界里,时间仿佛就此凝固,唯有离太阳最近的阳光照耀着这片永恒之城。

⑧或许是其境过清,不宜久居,我向北轻轻一跃,飞越了整个青藏高原,进入新疆境内。此时,我正在昆仑山下,即将踏进塔里木盆地的主体——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关于沙漠的诗篇,如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但背景多是发生在阳关、玉门关以西,至多北疆一带,提及塔克拉玛干的很少。

⑨我略作停留,随即翻越天山,来到遥望阿尔泰山的准噶尔盆地,中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既有莽莽高山,也有浅洼低地,准噶尔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其周围的一圈陆地,也不得不标注以低于海平面的军绿色。在这片人称中国死海的地方,我定定地站住了。

⑥惠风和畅,浅草依依,三三两两的飞鸟掠过湖面,又停在不远处的芦苇之上,远山连练,牛羊聚集,这田园牧歌般的风光,让我忘记了自己身处遥远的北疆。那么,就让这里成为此行的终点站吧,我将找个幽静处躺下,轻轻逍遥走一段宁静时光。

(有删改)

6.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8.下列诗句填入第⑧段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选文描述的是一场虚拟的旅行,为什么能带给人真实的感受?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6.内容上,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内容,即在地图上遨游四川盆地、西藏高原等美景。结构上,呼应标题,“对着地图"与标题中“在地图上旅行”形成呼应。也为下文“我"在想象中自由穿梭于中国的各大美景作铺垫。7.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想象中游历陕北高原所见到的独特自然风光和鲜明的人文文化,又好似作梦真的在游历陕北,使读者也身临其境,又能表达出作者对陕北高原以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8.C9.①作者按顺序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写到第一级阶梯,在整体上为我们还原了中国地理的全貌。②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四川盆地、青藏高原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美景。③作者在描写自然美景时候并非单纯描写景色,而是融入了主观情感,如写到青藏高原时感叹道“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使用第一人称,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也能让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容易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

【解析】6.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即可。结合第②段“我身在中国正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第③段“这里是中国三大平原的终点,通称江南丘陵”、第④段“越过雪峰山,我进入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颜色以深黄为主,但我瞥过云贵高原,又折向西北,寻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第⑤段“告别四川盆地,我径直北上,穿越汉水谷地,关中平原,到达陕北高原”、第⑥段“离开陕北高原,我向西向南,踏上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第⑦段“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依次穿越汉民族的万山之祖昆仑山和藏民族的各座神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脚下也越来越高,最后到达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第⑧段“或许是其境过清,不宜久居,我向北轻轻一跃,飞越了整个青藏高原,进入新疆境内。此时,我正在昆仑山下,即将踏进塔里木盆地的主体——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内容分析,“我就会熟练地穿越时空的罅隙,腾挪跃动,自由飞翔”,内容上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内容,即在地图上遨游长江三角洲、江南丘陵、四川盆地、陕北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美景。

结构上:“只要对着地形图"照应题目“在地图上旅行”,为下文我遨游长江三角洲、江南丘陵、四川盆地、陕北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做铺垫。

7.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划线句分析,采用了三个“仿佛……"的句式,故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结合“蒙古高原的北风,年复一年地默默搬运堆积着黄土;头扎白毛巾的老乡,远远地唱着苍凉的信天游;铿锵的安塞腰鼓,精壮的汉子们手执鼓槌,鲜艳的红丝带来回飘舞”分析,写实般描绘出了陕北独特自然风光和鲜明的人文文化,增强语言的气势,又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陕北高原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8.本题考查补写诗句的能力。结合上文“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关于沙漠的诗篇"分析,所补的诗句一定与“沙漠”有关。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出自唐代崔颢的《黄鹤楼》。本句是描写黄鹤楼周围景色的诗句;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出自唐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本句是描写长江景色的诗句;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意思是: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句是描写沙漠景色的诗句;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出自唐代杜甫的《望岳》。本句是描写泰山景色的诗句;

故选C。

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根据第②段“我身在中国正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第④段“越过雪峰山,我进入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颜色以深黄为主,但我瞥过云贵高原,又折向西北,寻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第⑥段“离开陕北高原,我向西向南,踏上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分析可知,作者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写到第一级阶梯,在整体上为我们还原了中国地理的全貌,使读者感觉又一次亲近祖国的大好河山。

根据第④段“寻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在广袤的中西部有它的存在,近乎于一个奇迹,这块浅绿色的圆形盆地,地势平缓,环境宜人,自有文明起,就一直是西部重镇、巴蜀之间的各种演义,除了金戈铁马和风云际会,更多的还有酒楼茶肆和滚滚红尘”、第⑥段“离开陕北高原,我向西向南,踏上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⑧“或许是其境过清,不宜久居,我向北轻轻一跃,飞越了整个青藏高原,进入新疆境内。此时,我正在昆仑山下,即将踏进塔里木盆地的主体——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内容分析,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地名,感到很亲切。

根据第⑤段“站在陕北苍茫的大地上,我仿佛听见来自蒙古高原的北风,年复一年地默默搬运堆积着黄土,又仿佛听见头扎白毛巾的老乡,远远地唱着苍凉的信天游,还仿佛听见铿锵的安塞腰鼓,精壮的汉子们手执鼓槌,鲜艳的红丝带来回飘舞……"分析可知,作者在描写自然美景时候并非单纯描写景色,而是融入了主观情感,如写到陕北高原时感叹道“我仿佛听见”,使用第一人称,不但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还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亲切感,而且第一人称以“我"的叙述视角来看,使文章情节杂而不乱,很好地把游踪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结合起来,给读者营造了浓烈的阅读氛围。

(2021·广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北哨所

石钟山

①这是她第一次来望北哨所。

②望北,她已经很熟悉了。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望北在她的心里如诗如画,再加上哨所,她莫名地会想到某些古诗词,有着大气、苍凉、凄美之感。他在信中也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

③自从他去了望北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有手机却没有信号,他们只能通过信件联系。冬天,哨所和山下邮路不通,到了春天,她会一口气收到他写给她的几十封信。读信的顺序只能依据邮戳的时间,有时邮戳上的时间也相同,她只能随机拆开一封信。这样读信,让她有种时光倒流之感:前一封信他还在描述哨所上看到的夕阳、界碑、边境线,下一封信又是满山大雪,混沌一片了。几十封信,让她恍若在不同的世界里穿梭着。

④最近一次见到他,是他探亲休假。他变黑了变瘦了,说话也惜字如金。他解释说,哨所人不多,消息又闭塞,信息少,大脑的某根神经就沉睡了,话语自然就少了。在他休假这段日子里,他们见面时话很少。分开时,就用短信交流,就像他们又回到了两地。似乎在这时,他才又恢复到了以前的样子:风趣、幽默、刚毅……

⑤假期快要结束时,两人计划了他们的人生大事。等春节一过,就是两个人的“本命年"了,他们要在这年的夏天完成终身大事。她对望北充满了渴望,甚至整个西藏对她来说都充满诱惑。她还学会了一首歌:坐着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他们计划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雪山脚下开遍了格桑花,她去望北哨所,他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

⑥她终于来了,先是飞到了日喀则,又坐上了长途运输车。公路在悬崖峭壁间盘绕,她看到了一片又一片的格桑花,像怒放的生命之火。她的心也随之燃烧起来。车队在盘山公路上越驶越高,她感到头疼恶心,视线也模糊起来。司机是个老兵,拿出氧气袋让她吸,告诉她,望北哨所的海拔比此地还要高出一千多米。她吸着氧,思绪似乎清晰了一些。当车行驶到海拔四千多米时,她感觉整个人似乎死过了一回。

⑦两天之后,车队终于行驶到雪山脚下。大雪封锁了他们的去路,到处都是皑皑白雪。老兵失望地告诉她,望北哨所去不成了。雪消融之时,才是他们上山的时候。山下还是格桑花盛开的季节,望北哨所已经提前进入了冬天。

⑧她绝望地站在车下,顺着老兵的指引,看到了山顶一排石头房子,“那就是望北哨所”。她看见房子外聚集了一排士兵,一起向山下招手。她知道,他一定在人群中。可是她分不清哪个是他。她想起了,在上次他探亲时她为“本命年"买了两条红绸腰带,每人一条。春节后,她写信提醒他把红腰带系上,红色代表着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她从腰间解下那条红色的绸带,冲着山上挥舞着。在大雪皑皑中,那条红绸带是那么醒目鲜艳。突然,她看到山上人群中也飘起了一条红绸带,那一定就是他了……

⑨她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告诉她,他在巡逻路上……

⑩她终于来到了哨所,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她来了,他却失约了。不,他在履行自己的约定,永远在望北哨所等她……

离开望北哨所,她把那条红绸带留在了山上。下山走了好久,她回望哨所时,一切都模糊了,似乎唯有那条红绸带仍在风中飘舞,似乎是他在为她送行。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唯有那一点红,越来越醒目。

(有删改)

10.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第②段“她”对望北已经很熟悉的原因。

11.第⑤段写“她"还学会了一首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选文简要回答。

12.你认为选文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13.“她”为什么把红绸带留在山上?请结合选文,以“她"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回答。

【答案】10.①她的爱人军校分配的第一个哨所就是望北哨所,让她记忆深刻;②她的爱人常写信与她描述哨所周围景色;③她和他约定在望北哨所完成终身大事,她为此准备了许多,望北哨所在她心中地位独特;④她此前曾亲自前往望北哨所却在山下折回。11.①引用歌词,使文章富有文采;②歌词中的场景就是她日夜渴望的,她希望到那时可以和爱人相会,那美丽的场面寄托了她美好的憧憬;③以想象中的美好和下文悲惨的结局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于坚守岗位、为国牺牲的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④格桑花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寄予了作者对她们凄婉爱情的深切同情。12.我认为选文的主人公是在哨所牺牲的军人(他)。原因:①他是故事里反复提到的人物,也是故事能够一直发展下去的关键人物。②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用“她”塑造了一个坚守岗位、为国奉献牺牲的哨所执勤人物形象。③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于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13.示例:爱人啊,我等了那么久,盼望了那么久,就是希望能在格桑花盛开的季节和你相约雪山下厮守一生,然而你却因为意外离我而去。记得上次你回来,我买了两条红绸腰带,作为陪物,让你系上,不仅仅是因为红色代表着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也因为红色代表着我们海誓山盟的爱情,我总希望,你每次穿衣服的时候都能想起我,但现在你已长眠地下,那就让我把这条腰带留在这里,带着我的念想,伴你守在雪山。

【分析】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根据“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可知,她的爱人军校分配的第一个哨所就是望北哨所,所以让她记忆深刻;根据“他在信中也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可知,她的爱人常写信与她描述哨所周围景色;根据“他们计划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雪山脚下开遍了格桑花,她去望北哨所,他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可知,她和他约定在望北哨所完成终身大事,她为此准备了许多,望北哨所在她心中地位独特;根据“两天之后,车队终于行驶到雪山脚下。大雪封锁了他们的去路,到处都是皑皑白雪。老兵失望地告诉她,望北哨所去不成了。”可知,她此前曾亲自前往望北哨所却在山下折回。

1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她还学会了一首歌:坐着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这句话引用歌词,使文章富有文采;“布达拉、格桑花、雪山”歌词中的这些场景就是她日夜渴望的,她希望到那时可以和爱人相会,那美丽的场面寄托了她美好的憧憬;结合“他们计划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雪山脚下开遍了格桑花,她去望北哨所,他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以想象中的美好和下文“她终于来到了哨所,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她来了,他却失约了。不,他在履行自己的约定,永远在望北哨所等她……”悲惨的结局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于坚守岗位、为国牺牲的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④格桑花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寄予了作者对她们凄婉爱情的深切同情。

12.本题考查文章主人公的分析。选文的主人公是在哨所牺牲的军人(他)。原因:①根据“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他在信中也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自从他去了望北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最近一次见到他,是他探亲休假。他变黑了变瘦了,说话也惜字如金。”“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告诉她,他在巡逻路上……"等句可知,“他”是故事里反复提到的人物,也是故事能够一直发展下去的关键人物;根据“她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告诉她,他在巡逻路上……"她终于来到了哨所,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她来了,他却失约了。不,他在履行自己的约定,永远在望北哨所等她……”等句可知,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用“她"塑造了一个坚守岗位、为国奉献牺牲的哨所执勤人物形象;根据“他变黑了变瘦了,说话也惜字如金。”“司机是个老兵,拿出氧气袋让她吸,告诉她,望北哨所的海拔比此地还要高出一千多米。"山下还是格桑花盛开的季节,望北哨所已经提前进入了冬天。”等句可知,表达了作者对于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

1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全文描述了一个坚守岗位、吃苦耐劳、为国牺牲的哨所执勤人物的形象。根据原文“等春节一过,就是两个人的“本命年"了,他们要在这年的夏天完成终身大事。……他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可知,“我"等了很久,渴望了很久,就是希望能在格桑花盛开的季节和“你”相约雪山下厮守一生;根据原文“她想起了,在上次他探亲时她为‘本命年’买了两条红绸腰带,每人一条。春节后,她写信提醒他把红腰带系上,红色代表着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可知,当初买的两条红腰带是为了代替自己可以随时陪伴在“你”身边,因为红色不仅代表着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也因为红色代表着我们海誓山盟的爱情,“我"总希望,“你”每次穿衣服的时候都能想起“我”,但是“你”却意外离“我"而去了,“你”已长眠地下,那就让“我"把这条腰带留在这里,带着“我”的念想,伴“你"守在雪山。

(2023·广东河源·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闻到白兰花香

①闻到白兰花香,我就想起了老母亲。母亲,大字不识,却极明理。

②母亲八十岁了,仍然去水边洗衣,一捶棒一捶棒,声音大,有节奏。我一回去,母亲立即抓个菜篮子去大塘边上,一会儿工夫,时令蔬菜就上了桌。春天的时候,老人家花白的头上还斜插一朵栀子花。搬入安置区,母亲选了一楼,进出方便,南面就是幼儿园,小童的声音如天籁。那年春节,母亲说,田征了,垛子上的房子拆了。我们住在小区里,现在房子好是好,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就是像个鸽子笼。你帮我买一盆白兰花吧。我见见青,闻闻香。

③我买了一盆盛花期的白兰花,母亲开心得像个孩子。仲春时节,发苞了。母亲专门打个电话,与我说白兰花事。

④母亲一生,早年极苦,对物质享受很淡,喜欢农事,有事没事到田地里,莳草,浇水,与青菜、茄子、南瓜讲讲话。老屋垛子四周都栽了树,最多的是香椿树。早春,第一茬香椿头,紫红、赤红的叶子,在晨光中抖动。不说吃,光是想象,就让人沉浸。搬离后,母亲常回到垛子上看老屋基,看到曾经热气腾腾的灶膛里,长出一棵大青蒿,眼泪流了出来。

⑤老屋的后院也被母亲用起来,栽过西洋参,种过花生。我都尝过。有一年,不知怎的,栽了两株罂粟,花开得奇异,电话跟我一描述,我说这是鸦片。母亲听了,半天没说话。放下电话,赶紧铲了,连根都挖起来甩了,还栽了栀子花、金银花、桂花,这些寻常花,香味浓郁。母亲肯定不知道什么“花是人的精神支柱”的高深哲理。她说:“"。

⑥我还买了两株一米多高的玉兰树,栽在我住房的南面阳台上。一黄玉兰一白玉兰,树叶深绿,长得精神旺盛。四五月就开,持续好几个月。一黄一白,不仅香,还有几分雅致。一吹东北风,幽香入室。当夏日街头响起叫卖白兰花的吆喝声时,我家的白兰花也在传递阵阵清香。我接母亲来住的由头,也是白兰花要开,场面很吸引人。母亲听了,笑笑,但并不行动。催急了就说,我这一盆正开着哩。

⑦后来,我的房子渗水,2012年底,南面阳台改造,把这一黄一白两株玉兰树,移栽到靠东面的北阳台。开花时节,依旧清香醒人。突然,有一天,母亲电话,要把她的玉兰树搬到我家来,声音弱弱的。其时工作繁忙,只能一月回家一次。母亲平时达观,声音洪亮,笑声不断,常嘱不用回,安心工作。这次我听声音虚弱,感觉不对,立即回去陪她到医院检查。情况不好,住院。母亲说,我只是不舒服,哪里要住院?

⑧这医院,是住不得的。一住就没有出来。住院期间,白兰花正开。我摘了几朵,放在她床头,她喃喃说,好香。然后,闭上眼,甜甜地笑了。送别母亲时,她是慈祥和安宁的。那一年,母亲八十四岁。

⑨“百步清香透玉肌,满堂和气自心知。”心和世界就好,人世就美,花香就遍地。

⑩春天来了,又一季白兰花香的时节要来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作者:丁祖荣)

14.作者的母亲“大字不识,却极明理"的表现有哪些?

15.“白兰花香”在多处出现,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16.结合语句,揣摩母亲的心理,将母亲的语言补充完整。

17.文章以“又一季白兰花香的时节要来了"含蓄结尾,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4.母亲早年极苦却将物质看得很淡,八十岁还保持着劳动的好习惯。母亲爱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让生活更美好。母亲知道开得很美的花是罂粟马上就彻底铲掉了,说明她虽然爱花,但是明辨是非。母亲依恋自由的生活,但也理解我的工作,所以独立照顾自己让我放下后顾之忧。15.白兰花香在文中多次出现暗示了母亲白玉兰一般的品性,体现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结构上形成了多处照应,突出了文章中心;每当看到白兰花香,就会想起母亲,白兰花香寄托着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16.她说:“闻到了花香,日子就好过,生活就美满。”17.“又一季白兰花香的时节要来了"暗示时光流逝,花在人逝,流露出作者淡淡的伤感与思念。然而母亲虽然不在,白兰花却依然如约而至,生活中依然有白兰花开的美好,让人充满期待。

【解析】14.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④段中的“母亲一生,早年极苦,对物质享受很淡,喜欢农事,有事没事到田地里,莳草,浇水,与青菜、茄子、南瓜讲讲话”和第②段中的“母亲八十岁了,仍然去水边洗衣"可得:母亲早年极苦却将物质看得很淡,八十岁还保持着劳动的好习惯。

根据第⑤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还栽了栀子花、金银花、桂花,这些寻常花,香味浓郁。母亲肯定不知道什么‘花是人的精神支柱’的高深哲理”可得:母亲爱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让生活更美好。

根据第⑤段中的“有一年,不知怎的,栽了两株罂粟,花开得奇异,电话跟我一描述,我说这是鸦片。母亲听了,半天没说话。放下电话,赶紧铲了,连根都挖起来甩了"可得:母亲知道开得很美的花是罂粟马上就彻底铲掉了,说明她虽然爱花,但是明辨是非。

根据第⑦段中的“突然,有一天,母亲电话,要把她的玉兰树搬到我家来,声音弱弱的。其时工作繁忙,只能一月回家一次。母亲平时达观,声音洪亮,笑声不断,常嘱不用回,安心工作”可得:母亲依恋自由的生活,但也理解我的工作,所以独立照顾自己让我放下后顾之忧。

15.本题考查分析线索。

首段“闻到白兰花香,我就想起了老母亲。母亲,大字不识,极明理,极坚韧”,写闻到花香就会想到老母亲,白兰花香象征母亲极明理,极坚韧的性格;同时本文写了诸多能够体现母亲一生操劳的事,如:八十岁在水边洗衣服,操劳农事等等,母亲懂得有花和花香,日子就会好过,生活就能美满的道理,能够体现母亲明理、坚韧的性格;

第⑦段“突然,有一天,母亲电话,要把她的玉兰树搬到我家来,声音弱弱的。母亲平时达观,声音洪亮,笑声不断,常嘱不用回,安心工作。这次我听声音虚弱,感觉不对,立即回去陪她到医院检查。情况不好,住院”,第⑧段“这医院,是住不得的。一住就没有出来。住院期间,白兰花正开。我摘了几朵,放在她床头,她喃喃说,好香。然后,闭上眼,甜甜地笑了,她是那样的慈祥和安宁"可知,母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