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唐诗五首》预习导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预习导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预习导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预习导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预习导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唐诗五首》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3课《唐诗五首》预习导学案

1.了解律诗,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重点)

2.体会诗歌遣词炼字的特点,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难点)

3.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重点)

一、知作者、明背景

(一)野望

1.作者介绍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贞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其性情简放,清高自恃,放诞纵酒,“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有《王无功文集》,本诗选自《王绩诗注》。

2.创作背景

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考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弃官归田,躬耕东皋。这首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

(二)黄鹤楼

1.作者介绍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2.创作背景

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诗人登临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这首诗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3.知识链接

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层),高50.4米。主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三)使至塞上

1.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761),唐朝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送元二使安西》《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慰问,实际是被排挤出朝迁。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渡荆门送别

1.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为了与“小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区别,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主要作品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滩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大匡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直至二十五岁才初次离别,远渡荆门,他对蜀中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五)钱塘湖春行

1.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2.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观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

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二、文体知识

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基本特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内容按照“起承转合"来安排。

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承——颔联承接首联,是延续和延伸,或写景,或叙事;

转——颈联诗意变换转折,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理;

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三、诗歌赏析

【《野望》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黄鹤楼》赏析】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使至塞上》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渡荆门送别》赏析】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钱塘湖春行》赏析】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

四、诗歌主旨解读

《野望》这首诗通过对东皋秋景的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苦闷,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抒发了诗人避世归隐的情怀。

《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闻和所忆,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思乡之愁。

《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触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描绘了旅程中所见的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含蓄地透露出诗人因受排挤而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中壮丽多姿、雄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奋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景色明丽、生机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结构图解

读准字音、节奏

野望____________黄鹤楼

王绩____________崔颢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_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

王维____________李白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古今对译

《野望》:风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黄鹤楼》: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荡荡。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时至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使至塞上》:我轻车简从去边塞慰问察看,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渡荆门送别》: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乘舟远行。

《钱塘湖春行》: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住马蹄。我最喜爱这西湖东岸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1)王绩,字_____________,唐代诗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

(2)崔颢,代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3)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与合称“王孟”,有“___"之称。

(4)李白,字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5)白居易,字_____________,晚年又称_____________,唐代大诗人。有“"之称。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2.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东皋薄暮望(gāo)徙倚欲何依(xǐ)

B.萧关逢候骑(qí)牧人驱犊返(dú)

C.都护在燕然(dōu)芳草萋萋鹦鹉洲(qī)

D.谁家新燕啄春泥(zhuó)浅草才能没马蹄(méi)

3.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

(2)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它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个名句是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___,___。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的诗句是___,___。

5.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野望》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手法,精细地刻画出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B.《黄鹤楼》颈联描绘了一个昏暗、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C.《渡荆门送别》颈联通过奇特的想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

D.《钱塘湖春行》颈联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6.综合性学习。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学完《唐诗五首》之后,八年级(1)班拟组织“话说唐诗"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任务由你完成。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则鲜明的主题语。

(2)为倡议班上同学举行唐诗背诵竞赛,你会说:

(含标点不超过60字)

(3)如图为李白的画像,请为之配写一则有文采的图片说明。(不超过80字)

7.主题班会活动。

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独特瑰宝,如同清新淡雅的梅花,在轻柔和谐的韵律中相继盛开。煮一盅香茗,手捧经卷,窗外红杏微晃,在热气氤氲之中,品中华千年文化之精髓,叹千古历史人物之风骚。

近日,某班准备组织一次“古诗苑漫步”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仿照示例为本次主题班会再设计三项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别出心裁品古诗

活动三:

活动四:

(2)在“别出心裁品古诗"活动中,同学们的品析精彩纷呈。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品析。

【示例】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从“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读出了子规哀啼的凄凉,以及诗人对友人的担忧和牵挂。

8.问题探究。

(一)阅读王绩的《野望》,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崔颢的《黄鹤楼》,回答下面的问题。

(3)诗的首联和颔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三)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回答下面的问题。

(5)本诗首联交代了(___)和(___)

(6)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7)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四)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8)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__)和此行的(__);颔联、颈联写诗人出蜀漫游途中的风景,景象雄浑壮阔;尾联则用(___)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__)的依恋之情。

(9)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想象,请描绘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的景象。(100字以内)

(五)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下面的问题。

(10)《钱塘湖春行》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的?

(1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两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1.阅读《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下列对以上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鹤楼》符合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的规律,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二、四句押相同的韵。

B.《黄鹤楼》中“黄鹤”二字三次出现,音节上形成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C.《黄鹤楼》颈联运用想象,描写了晴天里汉阳一带的碧树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草木极其繁茂的画面。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出送别之地和送往方向,次句点出送往之地和送别时令。

(2)两诗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有何不同

(3)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2.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___的意思,“征蓬出汉塞"一句中的“征蓬”是___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3)下列各项对本诗的解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诗人自己轻车简从,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充分表达了这次出使边塞时愉悦和舒畅的心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雄浑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苏轼对王维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都护在燕然”中的“燕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同指燕然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刻石记功。

3.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

(2)颔联运用了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的景象。尾联中一个“"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4.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___”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___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这喜悦之情可以从“”词语看出。

(2)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初春时节,旭日初升,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来到别称钱塘湖的西湖游春,登孤山寺,入贾亭,赏湖水,在白沙堤上漫步赏花。

B.只见早起的莺儿抢占着向阳的树枝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几只刚刚飞来的燕子正在啄泥衔草建筑新巢,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春天已经重新来到西湖。

C.一路走来,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是诗人最爱的西湖景致。这里头上绿树成荫,脚下绿草茵茵,处处繁花盛开,步行的、骑着马儿的游春的人们穿梭来往。

D.苏轼在诗中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白居易这首诗所描绘的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虽是生机盎然,更像是淡妆的西子。

(3)有人说:“尾联诗人最爱的景色并没有生动写出,是为败笔。”说说你的看法。

5.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颔联、颈联大胆使用叠词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①___,用“历历”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

(2)两位同学围绕本诗展开讨论:

甲同学: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由此可见李白对崔颢诗的推崇。

乙同学: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神异渺茫、明丽如画、朦胧凄迷的景色前后三变。

请你从乙同学的讨论“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中任选一点分析本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①。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①蒲:香蒲,湖上生长的一种水草。

1.白居易离任杭州时写道“处处回头尽堪恋”,从《钱塘湖春行》中“___”和《春题湖上》中“"两个诗句中可以直接看出。

2.两首诗都描写了西湖春景,哪首诗描绘的春更早?请结合两诗内容简要分析。

第13课《唐诗五首》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1)王绩,字_____________,唐代诗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

(2)崔颢,代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3)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与合称“王孟”,有“___”之称。

(4)李白,字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5)白居易,字_____________,晚年又称_____________,唐代大诗人。有“”之称。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答案】(1)无功东皋子(2)唐(3)摩诘摩诘居士孟浩然诗佛(4)太白青莲居士杜甫(5)乐天香山居士诗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2.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东皋薄暮望(gāo)徙倚欲何依(xǐ)

B.萧关逢候骑(qí)牧人驱犊返(dú)

C.都护在燕然(dōu)芳草萋萋鹦鹉洲(qī)

D.谁家新燕啄春泥(zhuó)浅草才能没马蹄(méi)

【答案】A

【解析】B.骑jì。C.都dū。D.没mò。

3.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答案】D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

(2)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它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个名句是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___,___。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的诗句是___,___。

【答案】(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析】默写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解题时一定要在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诗默写要重点注意“唯、晖、薇、鹤、萋、洲、乡、蓬、雁、漠、圆、萧、侯、尽、荒、生、结、怜、莺、渐、阴"这些字词不要写错。

5.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野望》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手法,精细地刻画出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B.《黄鹤楼》颈联描绘了一个昏暗、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C.《渡荆门送别》颈联通过奇特的想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

D.《钱塘湖春行》颈联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答案】C

【解析】《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描写了长江上的两幅图景:“水中映月图”,写夜景,写出了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天边云霞图"写黄昏时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中间两联描写的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故,颈联没有作者奇特的想象。

6.综合性学习。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学完《唐诗五首》之后,八年级(1)班拟组织“话说唐诗”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任务由你完成。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则鲜明的主题语。

(2)为倡议班上同学举行唐诗背诵竞赛,你会说:

(含标点不超过60字)

(3)如图为李白的画像,请为之配写一则有文采的图片说明。(不超过80字)

【答案】(1)示例如:品味诗词,梦回唐朝。(2)示例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是民族的瑰宝,背诵唐诗能使我们情操高尚,让我们一起背诵唐诗吧!(3)画中的李白高仰着头,右手拿着一个酒杯,正将杯子举起做出一副邀请的姿态,他是在邀请明月来做他的酒友,正应了画中右侧的题词“举杯邀明月”。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主题语。以活动主题(唐诗)为中心展开想象,拟出主题语,要简短,主题鲜明。例如:回味唐朝、腹有诗书气自华。

(2)本题考查倡议。倡议班上同学举行唐诗背诵竞赛,要从背诵唐诗的意义、趣味性的角度来展开发言。例如:亲爱的同学们,一个真正有文学修养的人,应该能背出不少经典的唐诗。就让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背的唐诗多吧!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画中的人物为李白,抬头看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右手举着一个酒杯,他是在邀请明月一起来畅饮,正应了画中右侧的题词“举杯邀明月"。

7.主题班会活动。

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独特瑰宝,如同清新淡雅的梅花,在轻柔和谐的韵律中相继盛开。煮一盅香茗,手捧经卷,窗外红杏微晃,在热气氤氲之中,品中华千年文化之精髓,叹千古历史人物之风骚。

近日,某班准备组织一次“古诗苑漫步”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仿照示例为本次主题班会再设计三项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别出心裁品古诗

活动三:

活动四:

(2)在“别出心裁品古诗"活动中,同学们的品析精彩纷呈。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品析。

【示例】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从“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读出了子规哀啼的凄凉,以及诗人对友人的担忧和牵挂。

【答案】(1)活动一:声情并茂诵古诗活动三:诗中有画绘古诗活动四:下笔有神写古诗(2)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我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读出了莺燕衔泥筑巢的兴奋,以及诗人欣赏西湖美景的喜悦之情。

【解析】(1)考查活动的设计能力。设计活动要紧扣主题“古诗苑漫步”,并且拟写的名称表述格式要力求一致。已知的示例是“别出心裁品古诗”,我们要根据此示例的格式进行拟写。此题答案不唯一,围绕主题,符合题意即可。示例:细心品味悟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一展歌喉唱古诗。

(2)本题考查仿写。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

示例: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我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读到了大雁飞翔的轻快,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眷顾。

8.问题探究。

(一)阅读王绩的《野望》,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崔颢的《黄鹤楼》,回答下面的问题。

(3)诗的首联和颔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三)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回答下面的问题。

(5)本诗首联交代了(___)和(___)

(6)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7)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四)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8)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__)和此行的(__);颔联、颈联写诗人出蜀漫游途中的风景,景象雄浑壮阔;尾联则用(___)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__)的依恋之情。

(9)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想象,请描绘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的景象。(100字以内)

(五)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下面的问题。

(10)《钱塘湖春行》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的?

(1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两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答案】(1)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2)这两句表面说自己在现实中无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实则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3)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4)“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之悠长难尽)(5)(1)原因(2)目的地

(6)这两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又使人想到历史的遥远与塞外的浩阔苍凉。

(7)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的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8)地点目的拟人故乡(9)示例: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的前行而逐渐展开,最后在广阔的原野尽头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望着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10)“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或“早莺"新燕”“乱花"浅草”)(11)C

【解析】

(1)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这两句就可以这样理解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了。"故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5)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6)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一语两指,贴切自然,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又使人想到历史的遥远与塞外的浩阔苍凉。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8)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尾联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描绘诗句的画面,要在翻译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10)此题解答不难,通过诗句所写的景物,水面初平:春水初涨,说明是早春。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

(11)“乱花"表现了花的繁多,而不是繁花盛开。故C项错误。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1.阅读《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下列对以上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鹤楼》符合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的规律,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二、四句押相同的韵。

B.《黄鹤楼》中“黄鹤”二字三次出现,音节上形成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C.《黄鹤楼》颈联运用想象,描写了晴天里汉阳一带的碧树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草木极其繁茂的画面。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出送别之地和送往方向,次句点出送往之地和送别时令。

(2)两诗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有何不同

(3)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答案】(1)C【解析】诗歌颈联写的是诗人登黄鹤楼所见的景色,是实写,不是想象。

(2)《黄鹤楼》主要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主要表达了送别朋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3)示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___的意思,“征蓬出汉塞"一句中的“征蓬”是___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3)下列各项对本诗的解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诗人自己轻车简从,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充分表达了这次出使边塞时愉悦和舒畅的心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雄浑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苏轼对王维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都护在燕然”中的“燕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同指燕然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刻石记功。

【答案】(1)出使飘飞的蓬草

(2)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3)B

[解析]“愉悦和舒畅的心情”应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

(2)颔联运用了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的景象。尾联中一个“"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1)“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对偶怜

(3)B

【解析】地势应是由山地过渡到平原。

4.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___"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___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这喜悦之情可以从“"词语看出。

(2)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初春时节,旭日初升,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来到别称钱塘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