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专题(八上)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一诗歌鉴赏(八年级上册)学案-【2024名师导航】(原卷版)
唐诗五首
一、野望
王绩___【参考大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gāoxǐyǐhuīdúcǎiwēi
皋徙倚晖犊采薇
原文赏析主题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画面描述: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云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心里默念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炼字:“望”字点题,意蕴丰富,既写诗人的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全诗通过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和诗人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的情景,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画面描述、内容理解: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下,牧人与猎马的特写,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情调中透露出忧郁和苦闷。表现手法: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情感: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典故运用】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的心情。
B.颔联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萧瑟的秋景。
C.颈联中运用“驱”“返"带”“归"几个动词进行动态式的描写,运用了以静衬动的手法。
D.尾联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徙倚”二字点明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苦闷心境。
B.颔联描写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寓情。
C.颈联对猎人和猎马的远景描写,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D.尾联中诗人向先贤寻求慰藉,寄情诗酒,抒发了其隐逸山林之志。
3.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5.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二、黄鹤楼
崔颢【参考大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
白云千载空悠悠。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
芳草萋萋鹦鹉洲。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烟波江上使人愁。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hèyōuyōuqīqīzhōumù
鹤悠悠萋萋洲暮
原文赏析主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修辞:用典。首联巧用典故,从神话传说落笔,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也为后文乡愁的抒发做铺垫。炼字:“空”似有无限感慨,刻画了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现手法:虚实结合。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炼字:“空"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画面描述: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情感:“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晰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景象。望着大自然的美景,诗人不由得生起思乡之情。语言特点: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以“愁”结束,准确表达出游子思乡心切的情感。炼字:“愁"字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考点梳理】
1、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4、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或第四联。
5、“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三、使至塞上
王维___【参考大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shǔyánpéngsàiyuánhòujìyān
属延蓬塞圆候骑燕
原文赏析主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内容理解:首联叙事,交代出使任务及经过地区,写诗人轻车简从,出使边塞。“单车"表现出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了在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过居延"表现出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这首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心情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草、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抑郁之情。炼字:“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的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内容理解: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炼字:“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字既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也写出了人烟的稀少。“直"字写出了孤烟挺拔、坚毅之美,突出了大漠既孤寂荒凉又壮观刚劲的奇异特点。“长”字表现了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圆"字表现落日之低、之大,既形象地描绘了蜿蜒黄河之上圆日独挂的景象,又凸显了大漠给人既亲切温暖又苍茫的感受。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情感: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修辞:“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照应诗题和开头。
【考点梳理】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分)
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2分)
3.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2分)
4.“都护在燕然”一句援引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有人说“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四、渡荆门送别
李白___【参考大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dùjīngjìngxíngzhōu
渡荆镜行舟
原文赏析主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内容理解: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随着舟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交换。接下来,诗人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这首诗通过对出蜀入荆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画面描述:(白天眺望远处)起伏的山峦追随平旷的原野,渐渐消失,滚滚的长江奔赴无边的旷野,依旧滔滔不绝。炼字:“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诗人乐观开朗的胸怀。写作手法:以移动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描绘了行舟观景时真实的体验,及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内容理解: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入镜,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图。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这一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中的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展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修辞、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考点梳理】
1.下列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山随平野尽”一句中,“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
C.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D.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而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也展现了诗人悲观的情绪。
C.颈联中“天镜”与“海楼"分别指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D.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写故乡的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4.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5.哪两句反映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有何特色?(2分)
五、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参考大意】
孤山寺北贾亭西,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
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绿杨阴里白沙堤。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gūyīngnuǎnzhuójiànmòdī
孤莺暖啄渐没堤
原文赏析主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内容理解:首联从大处落笔点题,交代游踪。第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的景象,两个地名连用,说明诗人在一边走,一边观赏;第二句写景,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西湖明媚的春光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炼字、内容理解:“几处”说明早莺还少,“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的时候,“争”和“啄"两个动词描写了“莺争暖树”“燕啄新泥"的场景,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炼字:“乱”字写出了花的颜色和种类的繁多,“浅"字写出了草的柔嫩。这两个字紧扣初春景物的特征,表现出春的妩媚动人。“渐”“才"二字从程度上修饰“乱花”“浅草”,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没马蹄”写出了芳草才生,尚未长高的情景。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内容理解:“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呈现出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情感:尾联“最爱"二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整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现出“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作者对钱塘湖的观察点是固定的某一处,是从一个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的。
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上巧用“乱”“迷"没”等字,在本诗中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美景。
C.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3.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4.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5.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词五首
一、饮酒(其五)
陶渊明___【参考大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jìngxuāněrlíjiābiàn
境喧尔篱佳辨
原文赏析主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内容理解: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修辞:第三、四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写出因为诗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他的居所显得偏僻而安静。情感:诗人虽处尘俗之中,却能免于尘俗的烦扰,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境界。这首诗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映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状态,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手法:以对客观景物“菊"南山”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炼字:“见"字描写诗人采菊时无意间望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相融合,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画面描述:在东边的篱笆旁采摘盛开的菊花,诗人无意间望见了郁郁葱葱的南山,描绘出一幅静穆、淡远的画面。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内容理解:表面上写太阳落山时,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受到官场的束缚,要返璞归真,回到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中。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表明了诗人弃官隐居的自在心境。结构作用:“山气日夕佳"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内容理解:最后两句写出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真意”指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的自然志趣和人生真谛。反映了诗人厌恶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哲理: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对生命的感悟,而逻辑的语言是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的。
【考点梳理】
1.下列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住在众人聚居的闹市,却没有世俗交往的喧闹,表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地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末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二、春望
杜甫___【参考大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jiànfēngdǐsāohúnzān
溅烽抵搔浑簪
原文赏析主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内容理解:首联写“望”中所见——国破家亡,都城满目萧然,荒草丛生,一片萧瑟悲凉的景象。这一联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炼字:“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让人触目惊心。“深”字再现人迹荒芜的凄凉情状,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氛围。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时长安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修辞:“溅"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表现出来。表现手法:颔联感时恨别,寓情于景,移情于物,突出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结构作用:“家书抵万金”与上联“恨别"相照应,写出了诗人因战事隔断消息,久盼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修辞:“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内容理解:“白头"是写实,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以想见诗人的苍老之态。“搔头"是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考点梳理】
1、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花和鸟本是人们喜爱之物,作者却“溅"惊心”,这样写是否不够恰当?为什么?
4、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作者用“草木深"三字写景的理解。
5.杜甫历来被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杜甫这两个称谓的解释。
三、雁门太守行
李贺【参考大意】
黑云压城城欲摧,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甲光向日金鳞开。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角声满天秋色里,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
塞上燕脂凝夜紫。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只为报答君王恩遇,
提携玉龙为君死!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cuīlínníngxié
摧鳞凝携
原文赏析主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画面描述: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摇摇欲坠,阳光照耀铠甲,如鱼鳞般熠熠生辉。炼字:“黑云”营造了大战开始之前的紧张的氛围,“压"字把敌兵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衬托出守军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摧”“开"两字反衬出守军将士的无畏精神。修辞: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这首诗通过描绘将士们临危不惧、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顽强的战斗意识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画面描述:凄厉的号角声响彻在秋日的晴空,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修辞、写作手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铺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内容理解:“半卷”写出援军悄然行军的情状;“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战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壮怀激烈的豪情。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描写,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修辞:运用用典“黄金台”,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及忘身报国之情。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黑"金”“紫"红”等色彩浓丽的词语,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颔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渲染战争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寒夜中凝成紫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B.“压”字,把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C.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D.“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3.请设想一下“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人诗要表现什么
4.请从炼字或修辞手法中任选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5.由“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易水”,你联想到了哪些故事和诗句?
四、赤壁
杜牧【参考大意】
折戟沉沙铁未销,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自将磨洗认前朝。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jǐxiāolángquè
戟销郎雀
原文赏析主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内容理解:写兴感之由,颇有情致。从沙中发现一支断戟写起,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表现手法:借物起兴,感叹前朝(三国时期)的人物事件,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引出下文对古人、古事的感慨,为后两句的论史抒怀做铺垫。这首怀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豪迈的气概。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内容理解:后两句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策。表现手法:借“二乔”的命运暗示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地写出硝烟弥漫的战争结果。同时也表露出诗人的观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自己也会有所作为。情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豪迈气概。
【考点梳理】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诗包含着怎样的哲理说说其中的深刻含义。
2.本诗开头为什么从“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这是一首与三国故事有关的诗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4.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5.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
五、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参考大意】
天接云涛连晓雾,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
星河欲转千帆舞。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仿佛梦魂归帝所。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
闻天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
殷勤问我归何处。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诗谩有惊人句。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九万里风鹏正举。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休住,风啊!请千万别停息,
蓬舟吹取三山去!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xiǎowǔyīnqínjiēmànpéngpéngzhōu
晓舞殷勤嗟谩鹏蓬舟
原文赏析主题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内容理解:开头两句写梦中所见情景。词人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炼字:①“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雄伟的景象。②“转”“舞"二字化静为动,既出色地描绘了繁星的闪烁流逝,又传神地写出了词人魂魄的昂扬飞动,又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这首词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表现了她对理想的渴望和追求。
仿佛梦境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内容理解:词人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回到“帝所”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多少心愿终于得到了诉说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炼字:“归"字在无形中缩短了仙凡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就好像词人本是仙子降凡,只是由于不堪人世污浊,才重返纯洁的天庭仙界。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炼字:①“嗟”字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抒发了词人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②“谩"字流露出词人心中的哀怨惆怅,及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修辞:运用比喻、用典的修辞手法。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比喻自己的腾飞之志。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有大鹏高飞之志和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内容理解:词人有理想,有才华,但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实现和施展,因此梦想到“三山”。表现出词人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所,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词人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过上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接的美景。
B.“殷勤问我归何处”虽是简洁的问句,却饱含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C.“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对作诗难有惊人句的懊恼和无奈之情。
D.“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3.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句所写的梦境。
4.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课外古诗词诵读八首
一、庭中有奇树___【参考大意】
庭中有奇树,
绿树发华滋。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zīpānxīnyíngzhì
滋攀馨盈致
原文赏析主题
庭中有奇树,绿树发华滋。画面描述:在庭院里,有一株佳美、珍贵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繁盛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机勃勃。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表现手法:“奇树”象征女主人公的美好情感。炼字:“庭中"暗示此景不是大自然中的,而在深闺,是一首表现思妇情思的闺怨诗。这首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写一个女子对远行的心上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表现手法、情感:借物抒情。女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行的心上人,揭示了诗歌的主旨——抒发对远行的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内容理解:描绘花的珍贵和人物的深情。花的香气浓郁芬芳,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的。炼字:“盈”字将人和花密切融合,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执花在手痴痴久立的无可奈何。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女子的孤单寂寞,抒发女子心中的哀怨伤感。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情感: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对远行的心上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结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B.第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行的心上人。
C.第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美丽、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远行的心上人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
D.在第五、六句的基础之上,第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远行的心上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作开头写叶绿花盛,本是春日佳景,但一人独赏,反生思念之情。
B.“庭中"暗示了所写景色不是大自然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情思的闺怨诗。
C.诗歌写景层层推进,由叶到树,由树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不断酝酿升华。
D.本诗词浅思深,有着民歌的质朴自然,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
3.“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4.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5.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二、龟虽寿
曹操___【参考大意】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jìngténgjìlìyífú
竟腾骥枥怡福
原文赏析主题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修辞:以神龟、腾蛇为喻,说明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哲理:诗人从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出发,否定了神龟、腾蛇一类神物的长生不老,说明了生死存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这是一首抒怀言志诗,诗人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修辞、情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旁,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此句为千古名句,韵律沉雄,蕴含着诗人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内容理解:呼应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哲理:诗人认为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身心愉悦,也可以延年益寿。诗人所说“养怡之福”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
【考点梳理】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首,这是曹操赤壁兵败、理想受挫之后的诗作。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采用了诗歌常见的起兴手法。
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明诗人深受封建宿命思想的影响,思想消极。
D.《龟虽寿》《观沧海》从整体看,都直抒胸臆,故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结。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前四句以神龟、腾蛇为喻,揭示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的自然规律。
B.第五至八句从正面设喻,表明诗人不因年暮而消沉,蕴含着诗人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D.全诗以景抒怀,诗人虽已到暮年,但是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3.请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诗人所说的“养怡之福”指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5.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操。
三、赠从弟(其二)
刘桢___【参考大意】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sèqīlíníng
瑟凄罹凝
原文赏析主题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表达方式:以客观描写为主。用“亭亭"形容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以“谷中"映衬“山上”,突出青松的傲骨。这首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诗人对堂弟的劝勉之意,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坚贞自守的品格。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内容理解、炼字:第三、四句加强了抒情的氛围。在似乎不相关的风和松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表现了松柏顽强的生命力。第一个突出了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写作手法:运用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映衬青松的雄健挺拔,表达对松柏的赞美之情。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内容理解:由猛烈的风势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拓宽到松树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征。表现手法:衬托。以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内容理解、修辞: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第三、四句连用了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歌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生命力,诗人对堂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诗颔联加强了抒情的氛围,在似乎不相关的风和松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B.颈联用冰霜的“残酷"衬托松柏的“端正”,表现出松柏岁寒不凋的品格。
C.尾联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
D.本诗以对松的主观描写为主,全诗语言质朴,刚劲峭拔而又情深意长。
3.“松柏有本性"的“本性”指什么?诗人希望堂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4.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富有气势,请作赏析。
四、梁甫行
曹植___【参考大意】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shūyīxiāoxiáng
殊依萧翔
原文赏析主题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内容理解:开篇写自然现象,意在提醒最高统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修辞: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从自然现象写起,突出海边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海民的贫困生活,反映海边乡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表现手法: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描写了海民生存环境的荒凉、恶劣。“剧哉”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的深切同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内容理解、修辞:这两句诗是对妻子、儿女整体形象的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贴切地写出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像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内容理解:最后两句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承接前面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感慨,深化了主题。表现手法:以狐狸、兔子的行踪侧面烘托出海民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海民生活的凄楚。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的是自然现象,提醒最高统治者要关注民生。
B.颔联中的“剧哉"间接抒发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C.从颈联我们可以想见海民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
D.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描写了海民生存环境的荒凉、恶劣。
B.“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是对妻子整体形象的描写,体现出海民生活方式的粗俗艰苦。
C.“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通过对狐、兔等动物的描写,反衬出海边人民生活环境的荒蛮及他们的恐惧与凄楚。
D.诗歌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海边农村残破荒凉的景象。
3.“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塑造了“妻子”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请描绘出“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所描写的景象。这两句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5.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五、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参考大意】
一曲新词酒一杯,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
去年天气旧亭台。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
似曾相识燕归来。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
小园香径独徘徊。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huànxījiùnàipáihuái
浣溪旧奈徘徊
原文赏析主题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内容理解: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新”“旧"对比,表达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怅惘情思。表现手法:“夕阳西下几时回”借景抒情,形象生动地倾吐了词人满腔的沉郁,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以及对年华将逝的伤感,同时也暗含了希望美好事物重现的微妙情怀。这首词写词人在暮春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内容理解:词的下片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伤感。既流露了对繁华易尽的“无可奈何”,也传达出看到旧识归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透露出某种生活哲理。炼字:“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修辞、哲理:前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无可奈何”表现出词人对落花怀着深深的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出词人对归燕带着迷离的思绪。同时蕴含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不可阻挡,但其他美好事物会再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虚无的哲理。写作手法:融情于景,将伤春的情怀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自然景物中。
【考点梳理】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上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D.词人巧妙运用典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实直白。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旧”对比,词人表达了对景物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
B.“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刻画了词人面对夕阳西下的无奈和希望它东升再现的细腻微妙心态。
C.下片接连引用“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两个成语,对仗工整,寄托词人远离喧嚣的渴望。
D.全词语言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3.“夕阳西下几时回”中的“几时回"折射出词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4.“小园香径独徘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这首词通篇写景,但字字皆情,这种情又似乎难以确指,根据你的体会,你认为词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六、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参考大意】
轻舟短棹西湖好,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绿水逶迤。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
芳草长堤,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笙歌处处随。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水面琉璃滑,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
不觉船移。不觉得船儿在前进。
微动涟漪,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惊起沙禽掠岸飞。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zhàowēiyíshēngliúliányī
棹逶迤笙琉涟漪
原文赏析主题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内容理解:上片主要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堤岸风景,描写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全词之眼。“绿水逶迤”“芳草长堤"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隐隐笙歌处处随”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词人美好的心境、惬意的情怀。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内容理解、表现手法:下片描写西湖船动不觉、沙鸟惊飞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下片首句以静写动,写出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的景象。末句却是以动衬静,以景结情,使得西湖水面愈显幽静,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同时,更表现出词人追求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
【考点梳理】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了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末句“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无风水面琉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棹”二字委婉地写出了休闲的意味,“处处随"是全词之眼。
B.“绿水逶迤”“芳草长堤"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C.词的下片以景结情,表现了词人追求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
D.全词通过多姿多彩的客观景物,烘托出一种舒畅和愉悦的气氛。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词在描写景物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
七、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___【参考大意】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想请悲啸的秋风把我的泪水吹到扬州。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língzānyīngqìng
陵簪缨倩
原文赏析主题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内容理解:上片写景,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这里的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浓郁。表现手法:词人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暗示南宋的国势如眼前的暮景,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这首词写登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现手法、情感: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渴望收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对朝廷苟安、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炼字、修辞:“乱”概括了中原沦陷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末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陷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
D.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3.“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4.“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
5.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八、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参考大意】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chénzuìǒuōulù
沉醉藕鸥鹭
原文赏析主题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内容理解、炼字:溪亭醉饮,不知归路,表示游兴沉酣,揭示了词人的倜傥豪放和洒脱情怀。“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为“溪亭”,时间是“日暮”;“沉醉"流露出词人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曲折地传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这首词描绘了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词人追忆了一次十分有趣的郊游,表现了词人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内容理解:“兴尽晚回舟"承上启下,词人在此把自己的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写作手法:“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表现了词人忘情的心态。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修辞、情感:两个“争渡”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描写出词人当时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表达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水鸟惊飞,又带给词人意外的喜悦。炼字:“惊"字是惊慌、恐惧的意思,既暗写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第一句点明了地点、时间。地点是“溪亭”,时间是“日暮"。
B.“沉醉”表明词人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词人对美景的沉醉之意。
C.下片末句让我们联想到鸥鹭受惊纷飞的场景,带给词人意外喜悦。
D.这首词表明了词人晚年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记"就是时常记起,表明词人对这次出游的情景难忘。
B.两个“争渡”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C.“惊"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词人被小洲上的鸥鹭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D.整首词写词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3.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4.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___
5.词中“争渡”的“争”,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有“争夺,竞争”和“怎,怎么"的义项。教材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而有人认为“争渡"应解释为“怎渡”,即“怎么把船渡过去呢"。你倾向哪种理解试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专题一诗歌鉴赏(八年级上册)学案-【2024名师导航】(解析版)
唐诗五首
一、野望
王绩___【参考大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gāoxǐyǐhuīdúcǎiwēi
皋徙倚晖犊采薇
原文赏析主题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画面描述: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云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心里默念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炼字:“望"字点题,意蕴丰富,既写诗人的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全诗通过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和诗人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的情景,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画面描述、内容理解: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下,牧人与猎马的特写,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情调中透露出忧郁和苦闷。表现手法: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情感: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典故运用】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的心情。
B.颔联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萧瑟的秋景。
C.颈联中运用“驱"返”“带"归”几个动词进行动态式的描写,运用了以静衬动的手法。
D.尾联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
答:C【解析】颈联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徙倚"二字点明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苦闷心境。
B.颔联描写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寓情。
C.颈联对猎人和猎马的远景描写,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D.尾联中诗人向先贤寻求慰藉,寄情诗酒,抒发了其隐逸山林之志。
答:C【解析】颈联是近景描写,C项中“远景描写”表述有误。
3.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答: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意思对即可)
5.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知音,只能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二、黄鹤楼
崔颢【参考大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
白云千载空悠悠。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
芳草萋萋鹦鹉洲。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烟波江上使人愁。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hèyōuyōuqīqīzhōumù
鹤悠悠萋萋洲暮
原文赏析主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修辞:用典。首联巧用典故,从神话传说落笔,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也为后文乡愁的抒发做铺垫。炼字:“空”似有无限感慨,刻画了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现手法:虚实结合。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炼字:“空"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画面描述: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居间合同
- 二零二四年中英文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物流仓储场地租赁及供应链管理合同6篇
- 2025年度航空航天产业技术工人劳动合同3篇
- 2025年度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服务合同6篇
- 2025年度大型企业员工培训服务采购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四年A公司网站开发合同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大厦商场租赁合同(含节假日营业规定)3篇
- 2025年度餐厨废弃物处置与废弃物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合同3篇
- 2025版煤矿安全生产责任险投保合同3篇
- 春节文化常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12123交管学法减分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招聘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笔试真题
- 制造业BCM业务连续性管理培训
- 商场停车场管理制度
- 24年追觅在线测评28题及答案
- TGDNAS 043-2024 成人静脉中等长度导管置管技术
- 《陆上风电场工程概算定额》NBT 31010-2019
- 皮带输送机工程施工电气安装措施要点
- 药房(冰柜)温湿度表
- QJ903.9A-1995航天产品工艺文件管理制度管理用工艺文件编制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