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专用)热点19 读写结合类作文突破学案(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专用)热点19 读写结合类作文突破学案(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专用)热点19 读写结合类作文突破学案(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专用)热点19 读写结合类作文突破学案(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专用)热点19 读写结合类作文突破学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专用)热点19读写结合类作文突破学案(含解析)热点19:读写结合类作文突破(解析版)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考查角度

2023教育部命制四省联考·云南、安徽卷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综合考查考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23新高考II卷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2024.1教育部命制九省联考·河南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I提到自然带的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命题特点

1.该作文题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题目,是新题型,不同于以往单纯的作文题目。

2.读写结合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牵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

3.该题有一定的思辨性或者延展性,以此引导考生联系地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读写结合类作文得分秘籍

1.要注意全面理解阅读部分提供的材料,完整解释关联的材料的含义。如24年1月九省联考中的“交错带”的关键含义是“敏感于环境的变化"。

2.无论是衔接现代文阅读还是语言文字运用段落,作文题的设置都有一些引分析,需要自己阅读引分析,从而知道作文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3.要有一定的思辨性或者延展性,以此引导考生联系地辩证地看待要写的文章,充分调动自己掌握的素材进行写作。

4.要和阅读材料作好清晰的切割,即不要在写作过程中将试卷阅读材料作为素材反复征引。如24年1月九省联考中作文题目已经提示了文化发展、科技创新等五个领域,写作时,可以从五个领域中选择一个或数个,证明只有充分利用“交错带”的特点,把握变化先机,才能占领有利地位,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2024教育部命制九省联考·河南·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

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只限于中国北方。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这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

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植物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这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

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牛一般只吃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羊除提供肉食之外,还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

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游牧则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农耕,但游牧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品、粮食等必需生活资料。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构成旱作农业系统的另一种农作物是大豆,它是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而且种植大豆与其他豆类都有养地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

(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I提到自然带的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

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热点突破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I提到自然带的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

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答步骤

第一步,先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以及考查的方向。

本题要求以“交错带”为话题进行写作,并且和现代文I结合,另外这个交错带是地理课讲解的一个知识点,综合考查考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读写结合,并且做到跨学科融合。

第二步,明确该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在原材料中的词语的含义。

选取的考查点“交错带"为地理学科术语,体现“反押题”“防宿构"以及跨学科融合的特点,回到原材料中,锁定解说“交错带”的段落——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气温、降水等要素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第三步,阅读材料,仔细分析材料中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作文材料以“其实”为界,分为两个部分。

“其实"之前,是对“交错带”特性的解说。

我们可提炼出四个关键词:“敏感"波动”“改变"变化”。即“交错带"能“敏感”地随环境“波动"而最先发生“改变”,并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结合试卷原材料又可知,“交错带”影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转向新的生产类型。它具有预知、引领、革新的意义。

“其实"之后,是由“交错带”做类比延伸。

这一部分给考生提供了多个关联角度,是搭建文章骨架、筛选作文素材、丰富写作内容的关键。考生应借助文史知识与生活阅历,做合理的联想迁移,使一个模糊费解的专业术语具象化、生动化、立体化、语文化。这道题的难度与价值也在于此吧。

第四步,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合适的写作方向。

仔细阅读作文材料的提示性要求: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调动自己的素材库,选出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向。

第五步,根据自己的写作方向,确定作文立意。

以下为参考立意

①保持敏锐的眼光和敏感的反应。

见微知著,捕捉先机,及时地预知、调整与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②葆有适应竞争、优胜劣汰的忧患意识。

学会危中见机,转劣势为优势,让“交错带”成为“安全带”,而不沦为“脆弱带”,甚至“死亡带"。

③具有开放、包容、接纳、融合的心态。

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涵养博大胸怀,积极反作用于外部环境,促进其优化、转型、发展。

④有敢为人先、创造革新的先锋姿态。

以振臂一呼的能力与勇气,起到感召与引领作用,勇于开拓,创造新的“生长圈”“宜居圈"。

⑤保持理性的思维和冷静的头脑。

不亢不卑,不急不躁,克制盲动,谨慎行事,深入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决策与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⑥有躬亲实践、求真务实的精神。

青年们应走出灰色的理论世界,走出书本和课堂,去感知与了解鲜活接地气的“交错带”,让脚下沾泥土,把握时代转型期的发展规律。

⑦把握、善用“交错带"规律,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正确分析问题,有效化解矛盾。

作答总结:

第一步,先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以及考查的方向。

第二步,明确该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在原材料中的词语的含义。

第三步,阅读材料,仔细分析材料中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第四步,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合适的写作方向。

第五步,根据自己的写作方向,确定作文立意。

(一)(2023年新高考II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①。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②?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③,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节日

对我而言,每次期中、期末考或大联考就是我的节日。别人害怕考试,但我丝毫不怵;不是因为我成绩特别优秀,成竹在胸,也不是因为我的神经坚韧异于常人,而是因为考试期间,我才能切身地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宁静——没有了唠叨,没有了叮咛,只觉得屋子里的整个世界都是属于自己。

每次大考的前几天,我爸妈就会彼此心照不宣地开启“静默模式”。这次也是。四省大联考如期而至,老师们特别强调这次考试尤其重要,要求我们给予应有的重视。

我家,电视机息屏,客厅里除了我“啦嗒"啪嗒”的肆无忌惮的脚步声,就是猫咪饿肚皮饿到忍无可忍的“喵喵"声;这时老妈可不惯着它,不出三秒,就把它“发配边疆”——考试一日不止,就一日不准它接近家门十米。老爸爱听相声评弹,马三立与王凤山甫一开腔,不等我妈施展凌厉的“眼神杀”,我爸赶紧亮出“OK”手势,迅疾地将耳机戴上……

耳根终于清静,我收获了难得的自由,但莫名的烦恼搅得人心神不定,内心的焦虑犹如万马奔腾。在书房里,我复习功课,倦了听听音乐,看看书籍,最后干脆把座椅放倒,来个“葛优躺"。这时候,爸妈是不会轻易打扰我的,有事他们会轻敲房门。

我看了看桌上的钟,时针指向八点。以往,老妈这个点儿肯定会给我端进一杯温热的牛奶,但今天竟然格外地安静。难道老妈忘了?就算老妈忘了,老爸也不会忘啊!我坐直身子倾听——房门外阒无声息。不对呀!

顾不得啥“四省大联考”了,我轻轻打开房门,客厅里果然没人。再经过爸妈的卧室,里面隐隐传来说话声……

“你——说——咱们儿子是不是有心事啊?"是老妈的声音,不用看,就知道她肯定是一脸的担忧。

“别多想了,这段时间考试一场接一场的,铁人也受不了啊——”老爸顿了顿,“不要多想,应该是学习压力太大。咱们要做的,就是别给他添乱!"虽然我是老妈的“心头肉”,但“知子莫如父”,还是老爸懂我。

“你这没良心的,只知道听听,那相声能当饭吃啊!——去,把牛奶给儿子送去!”“嘘!小点声儿!"

……

我赶紧溜回房间关好房门。不一会儿,叩门声响起。我咧咧嘴角,揉揉脸庞,起身打开房门。老爸给我端来热气腾腾的牛奶。“来!趁热喝了!”

我接过牛奶,温暖的感觉从杯子传到掌心。当着老爸的面,我三口两口喝完牛奶,然后长吁一口气。真的,一杯牛奶下肚,舒服多了!

看着老爸关切的眼神和那欲言又止的样子,我绽出一个笑脸,“咦,老爸,您今儿个没听马三立?我还真有点儿不习惯呢!"不听了,不听了,马三立的相声听多了也没啥意思——儿子,要不要下去跑跑步?放松放松?”

“得了吧,老爸,您老散步还行,跑步还是拉倒吧!"我哈哈大笑,“老爸,我想吃鱼了,您跟老妈说说!”

老爸推了推鼻梁上的眼睛,也哈哈大笑,“好嘞,清蒸鲈鱼一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背景材料虽然“就地取材”,来自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但思考不能限于原材料,而要注意题干引分析,“‘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命题指向“当代青少年”,为考生指明了社会问题,即当代青少年的“安静"被打扰,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也是一个突出的教育问题,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涉及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是青少年的正当诉求,因为他们需要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放松、沉淀、成长”,毕竟,人不是机器,特别是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全面形成。他们需要自我感悟、自我体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家长、学校和社会的片面说教或者是灌输。

引分析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原因,考生审题的关键就是要将问题明确化,具体化,将原因全面化、深入化。简单地说,就是要理清题干潜藏的因果逻辑,把握作文要论述分析的关键问题,即“为什么青少年的安静被打扰?”“为什么当代青少年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思考到这个层面仍然不够,青少年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这一诉求怎样才能实现,作文要给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体现出写作者的理性思维和时代视野。

作文文体不限,若写成议论文,切忌空洞说理,原因要讲透,措施要明确,可以围绕“青少年为何需要自己的空间?”“这一诉求如何才能满足?"展开论述,要有理有据。若写成记叙文,可以发掘自己成长过程中关于“身心自由”方面的故事,表现“我"与父母两代人之间对“自由”的不同看法,叙事可以运用“展现矛盾——消解矛盾"的叙事模式,以使故事曲折有致。作文中除了必要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之外,还要注意人物心理的刻画,以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

立意:

1.给成长以空间,给思想以自由。

2.当代青少年需要“安静”的成长环境。

3.从“空间"开始,给孩子以尊重。

4.教育要关注心灵的成长。

5.挤压孩子的成长空间,是对生命的戕害。

(二)(2023年教育部命制四省联考·真题再现)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云南、安徽卷】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01.天地有大美且言平凡可贵

宇宙洪荒之力碰撞出山河壮美,造化洪荒余力也推迭出寻常巷陌。老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其实,天地有大美须言,而平凡之美也值得珍视。故曰,祖国之美,不仅在名山大川,也在平凡巷陌。

“一生好入名山游”,是太白遗风,也是吾辈青年之热望。君不见,诗圣杜甫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喟叹,于此,我们领略了名山之壮阔;君不见,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发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箴言,于此,我们感悟了胜迹之情怀;君不见,东坡先生在赤壁矶头发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怀,于此,我们领教了澎湃江河的气象。宇宙鸿荒,创造祖国之大美河山。有幸生逢盛世,可以欣赏荔波之诗中有画,可以欣赏南粤之越秀风采,可以欣赏京城之燕山巨麓,可以欣赏临安之灵隐虎跑。

寻常巷陌曾住”,不仅是文帝驻跸,也是吾辈青年之不忘。忘不掉,家乡铁路旁的无名原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时美景不胜收;忘不掉,家乡公路旁的无名小河,潺潺流水,汩汩向前,夕阳之下无限好;忘不掉,家乡依依墟里的寻常巷陌,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自行车铃声叮当作响。“忘不了故乡,年年梨花放,染白了山岗,我的小村庄。”洪荒余力,不经意间塑造了无数平凡人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河、寻常巷陌。祖国之美,美在平凡、寻常甚至无名。

名山大川总是大美无限,寻常巷陌却也别具温情。故乡的平凡原野留下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有人用它治愈一生;故乡的无名小河见证了冒险无畏的涉水,有人因它不再怯懦;故乡的寻常巷陌烙印了男孩的求学苦读,有人从此升腾起伟大的念头。这些平凡无名之美,不仅美在自然,更美在它们馈赠给我们的快乐、勇气和信念。

文学有两大母题,即出走与回归。其实,名山大川之大美满足了我们年少轻狂的出走欲望,寻常巷陌则寄托了我们阅尽繁华的精神回归。

林深时见鹿,海深时见鲸。少年时见山河大美,中年时道平凡可贵。

02.江山可“中"意,绝景在“华”图

漠北长河落日缈,江南竹林烟雨摇,西岳绝巘惊风啸,东海碧空帆影迢。掩卷垂目,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幕幕或曾亲临其中、或“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山河好景,心中亦升腾起一股与有荣焉的自豪之感——泱泱九州景观丰富,吾民家园多姿多彩,无论名胜山川,还是身边风光,皆可体现祖国之美。因此,请允许我谈一谈:江山可“中”意,绝景在“华"图。

“九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祖国之美,美在名胜山川。让我们先将目光投向无数文人墨客曾经游览、赞叹、高歌、落篆过的名山胜迹、澎湃江河,在那里,有中华最知名的美景。我们能在昆仑、太行、长白之巅仰望背负青天、扶摇九万里的云端雄鹰;能在黄河、长江、澜沧之畔远眺裹挟着千古风流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排浪;能在洞庭、鄱阳、洪泽之丘俯瞰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下的往来渔舟;能在黄海、东海、南海之滨壮览水天相接、极涯尽头的磅礴旭日。华夏名景难穷数,请君且行亲历游。

“举目四顾皆堪赏,当时休道是寻常”,祖国之美,美在身边风光。其实,可以体现祖国美景的不只有知名山水,在我们身旁最容易被忽视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中,也蕴藏着极美的中华佳景。春雨如酥,你可以在草色中轻触烟外绿杨、枝头红杏;夏月胜璧,你可以在稻乡里静听惊鹊鸣蝉、蛙声一片;秋风似梳,你可以在晴空下仰望排云一鹤、诗情碧霄;冬雪若裳,你可以在山园内轻嗅横斜小梅、黄昏暗香。华夏好景俯仰是,请君且凝身畔眸。

揆诸现实,对于我们当代青年而言,亦应学会欣赏并热爱祖国的大好美景。一方面,要利用空余时间走出去,带着“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热情到名山大川中开阔眼界;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不囿于六便士的庸俗琐碎,而能抬望眼,发掘身边好景的诗意之美。唯有如此,方能远观壮阔知天下,近察细微赏日常。

清人张潮曾于《幽梦影》中泚笔:“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中看霞,另是一番风景。"其实,无论名胜山川,还是身边风光,只要拥有一双懂得审美的眼,便能在神州的每一寸土地之上找到祖国之美。而我,也愿意流连在中华美景中,用尽此生,看遍这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深深眷恋的湖海风月,山河巷陌。

取之无禁,千里江山可“中”意;用之不竭,寰宇绝景在“华"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明确写作任务与写作要求: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为作文的立意方向。“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为常规的作文要求,但此次因为链接了现代文阅读I,所以特地加了“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的新要求。

基础等级评分

1.“内容"项以“题意”、“内容"为重点,“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全面衡量。

2.偏离题意,内容评为四等的,表达不能评到二等。3.套作但与材料沾边的作文,基础等级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

立意分析:

本次省统测的作文命题关联了现代文阅读材料《这里是中国》的素材,将写作任务放在具体情境之中,以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为出发点,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里是中国》一文有较强的科学性,理性地说明了祖国山河之所以壮丽的根源,作文题则要求学生在读过材料之后,将祖国之美以明确的文体和个性化的表达重新诠释出来。

材料总共两句话,篇幅简短,但中心突出、层次分明、指向明确。

第一句话概括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的主要内容,“大碰撞"是自然中存在的客观因素,由此产生了极富变化的地貌景观、多姿多彩的家园。“地貌景观”指向中国的地理特点——幅员辽阔、景观丰富,“多姿多彩的家园"指向中国的人文特点——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元。

第二句话引出学生对“祖国之美”的思考,是第一句话的延伸拓展。“名山胜迹、澎湃江河"是指向中国远近闻名的景观,既有在长期自然条件作用下的独特地貌景观,也有蕴含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人文景观;“无名山水、寻常巷陌”指向学生身边熟悉的景观,是学生对自然地貌的独特体验,也是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思考感悟。

依据材料特点,此次写作开放性极强,在文体选择上灵活性较强,既可以写成散文,或概貌描写祖国山川的秀丽多姿,或描述自己熟悉的某一地域景物;也可以写成议论性文章,阐发寻常事物亦有不寻常之美、要善于体察身边景物之美等观点;还可以写成说明文,利用自己学过的地理学知识,说明我国整体或某一区域地貌景观的特点(当然,要避免直接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开放的思考方向也同时意味着学生对文章的中心话题要有选择有聚焦、文章的选材要有条理有逻辑、文章的语言表达要有深度有温度。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涵养家国情怀,感受祖国之美。试题指向性明确,写作空间不大,但考生可以灵活选择文体,写出新意,写出文采,比如写情感浓郁的抒情散文,写思维理性的议论文体。

写作关键词:大碰撞,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名山胜迹和平凡原野。

第一组关键词的关系,可视为从因到果;第二组关键词的关系,可视为由本溯源。

相对而言,把握第二组关键词来写,会更贴合材料,也就是把第一组关键词视为引出作文话题部分,不过多解说。且从“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的角度入笔,体验其特别魅力,会更深挚真切。

祖国之美原因大碰撞次要方面

结果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主要方面

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2024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当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天灾”和“人祸"时,城市的脆弱性便难以掩饰。基于公共安全体系框架构建的安全韧性城市,使城市能有效地抵御内外部风险对城市运行的冲击和压力,在遭受重大灾害后仍然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在灾后迅速恢复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其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公共安全体系(图1),基于公共安全体系理论,结合安全韧性城市的承受、适应、恢复等关键特征,可提炼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承灾系统、安全韧性管理三个维度构成“城市安全韧性三角形分析模型”(图2),进而延伸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其包含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个方面内容。在风险识别中对影响城市系统的公共安全事件风险进行判断,通过分析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预警;随后对城市受灾系统的脆弱性和韧性程度进行状态评估,测度城市面临的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类型、强度、范围和空间分布;再通过规划响应在安全韧性管理中突出强调应急能力评估、业务可持续性和韧性资源的合理分配,编制出面向不确定性事件的规划,最后制定出可以提高城市韧性的策略,实现安全韧性城市在公共安全事件前后“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的响应流程闭环。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融合新兴科技手段的“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理念值得被进一步推广。“智慧安全韧性城市"运用先进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城市的全方位物联网监测、评估与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能力,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网,保障城市安全发展。

(摘编自范维澄《以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

材料二: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包括极端高温、极端暴雨、极端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呈现持续性、破纪录、复合性和群发性的新特征。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而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得城市地区,尤其是大城市、超大城市更容易遭受极端天气的威胁和影响。极端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多要素互动关联的复杂因果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韧性城市系统能增强城市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因此,加快建设韧性城市,因地制宜、因灾制宜,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治理能力,是摆在全球各大城市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城市政府依靠扎实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做到对极端天气知己知彼,是提高城市韧性应对极端天气的首要基础。城市政府要着眼于历史、现在、未来,对数百年以来自己城市发生过的高温、干旱、暴雨、台风等异常或极端天气的历史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将灾害发生的频度、强度等数据落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科学分析、总结归纳和系统掌握城市极端天气或异常气候发生演变的时空规律,对城市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类型、可能造成的各项损失,以及应对过程中薄弱的环节,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针对最有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最可能受损的地理单元和社会群体,制定最高效的物资储备方案和应急预案等各类治理方案。

提高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系统、灾害防御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安全性能,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大中城市政府一方面要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全方位打造亲自然的绿色经济体系,加大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从根源上减少污染、脱碳化、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气候融资"建设,加大城市各类道路桥梁隧道、老旧建筑物、老旧小区、地下管网等生命线设施的更新改造,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中使用抗风、抗洪、抗旱、抗震等技术,提高硬件设施的本质安全水平。同时,综合利用遥感、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等,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平时就要及时感知、掌握重大设施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在遭受极端天气灾害袭击时保持“铜墙铁壁”。

科技支撑、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是应对各种极端天气灾害的不二法门。有效防范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离不开“高精尖"的灾害信息数据分析和动态模拟以及预警预报。城市政府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如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测,及时预警预报极端天气。这些系统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渠道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市民,让市民第一时间获得可能发生极端天气灾害的关键信息,为企事业单位和民众个体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摘编自陶希东《建设韧性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重要策略》)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提到,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其实个人、团体、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很多事物都需要应对各种内外冲击和压力的“安全韧性”。

请以“安全韧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话题”作文。

材料由卷中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提到的“安全韧性城市"概念引申到广泛的现实事物,提炼出“安全韧性”话题。“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明确了安全韧性城市的建设情境——逆变环境,并指出了其关键特征——耐受、适应、迅速恢复。“其实个人、团体、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很多事物都需要应对各种内外冲击和压力的‘安全韧性’”就“安全韧性城市"进行类比引申,指出“安全韧性”是个人、团体、国家等广泛的现实事物共有的需求。写作时,考生应紧扣“安全韧性"话题,抓住“耐受”“适应"迅速恢复”等关键词,写各类相关事物如何应对各种内外冲击和压力。

写作时应明确“安全韧性"的适用环境是“逆变环境”,这里的“逆变"可以理解为变化和混乱,即外界不利的环境。对于城市而言,这样的环境可能是极端天气造成的,如北京、河南暴雨;对于个人而言,这样的环境可能是社会急剧变化导致的,如青年普遍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对于国家而言,这样的环境有可能是国际局势变化,或者是中西方思维的差别造成的,如某些国家针对我们的崛起进行打压……此外,还要注意“内外冲击和压力”这个短语,“外"部的压力与“逆变”环境有关,“内"部的冲击和压力也许来自自身的应对不足或者心理不够强大。这部分内容并非最重要内容,写作重点应放在“应对方法”上,这就是材料中提及的“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面对“逆变环境”和内外压力,我们首先要能够“耐受”,不能被淘汰;接着就是“适应”,如何适应可以作为写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最后是“迅速恢复”,这个能力决定你是否能够生存和发展。

建议写出层进式结构,从个人到团体到国家,或者社会、经济、文化。比如“经济”这个板块,我们熟知的把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国家是如何做的,我们如何通过建设“一带一路"进行全方位的突围等;“文化”这个板块的写作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知识储备,要了解我们国家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历程,比如诸子百家中墨家等的文化发展的中绝,唐朝佛教文化的盛行等,可以写得很大气。

立意:

1.增强安全韧性,抵御内外冲击。

2.不惧风雨,坚韧奋斗。

3.耐受、适应、恢复,用韧性维护安全。

4.承受压力,学会适应。

5.适应内外压力,及时恢复状态。热点19:读写结合类作文突破(原卷版)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考查角度

2023教育部命制四省联考·云南、安徽卷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综合考查考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23新高考II卷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2024.1教育部命制九省联考·河南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I提到自然带的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命题特点

1.该作文题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题目,是新题型,不同于以往单纯的作文题目。

2.读写结合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牵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

3.该题有一定的思辨性或者延展性,以此引导考生联系地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读写结合类作文得分秘籍

1.要注意全面理解阅读部分提供的材料,完整解释关联的材料的含义。如24年1月九省联考中的“交错带”的关键含义是“敏感于环境的变化"。

2.无论是衔接现代文阅读还是语言文字运用段落,作文题的设置都有一些引分析,需要自己阅读引分析,从而知道作文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3.要有一定的思辨性或者延展性,以此引导考生联系地辩证地看待要写的文章,充分调动自己掌握的素材进行写作。

4.要和阅读材料作好清晰的切割,即不要在写作过程中将试卷阅读材料作为素材反复征引。如24年1月九省联考中作文题目已经提示了文化发展、科技创新等五个领域,写作时,可以从五个领域中选择一个或数个,证明只有充分利用“交错带”的特点,把握变化先机,才能占领有利地位,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2024教育部命制九省联考·河南·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

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只限于中国北方。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这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

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植物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这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

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牛一般只吃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羊除提供肉食之外,还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

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游牧则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农耕,但游牧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品、粮食等必需生活资料。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构成旱作农业系统的另一种农作物是大豆,它是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而且种植大豆与其他豆类都有养地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

(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I提到自然带的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

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热点突破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I提到自然带的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

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答步骤

第一步,先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以及考查的方向。

第二步,明确该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在原材料中的词语的含义。

第三步,阅读材料,仔细分析材料中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第四步,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合适的写作方向。

第五步,根据自己的写作方向,确定作文立意。

作答总结:

第一步,先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以及考查的方向。

第二步,明确该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在原材料中的词语的含义。

第三步,阅读材料,仔细分析材料中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第四步,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合适的写作方向。

第五步,根据自己的写作方向,确定作文立意。

(一)(2023年新高考II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①。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②?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③,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2023年教育部命制四省联考·真题再现)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