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学案)1.《草原》复习重点
一、主旨:
本文描写了草原一碧千里、辽阔宁静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
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
民族情谊。
二、结尾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含义和作用?
含义: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
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作用:点明中心,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颂扬之情,让读者回
味无穷。
三、景物描写方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了美丽的草原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自
然的热爱、赞美之情。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
对民族情谊的歌颂。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
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第1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第2句写出了作者的感受,直抒胸臆。在写
景中融入感受,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一方面让景物刻画得更加形象逼真,富
有感彩,一方面能使抒发的感情有所寄托,而不是泛泛而谈,从而达到景
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其他类似的情景结合的句子:
①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
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②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
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
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运用比喻,把主人热情迎接的景象比作“彩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
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疾驰而来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主人们迎接远
方客人时急切、兴奋的心情。一个“飞”字,更让我们感受到蒙古同胞那种扑
面而来的热情。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
1
乐趣。
运用拟人,把骏马大牛人格化,就连静立的牛马似乎都陶醉了,突出草原
安宁静谧的特点,情景交融,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草原喜
爱赞美之情,_____________。
③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
了白色的大花。
比喻,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色彩
鲜明、美丽、辽阔的草原景象,表达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绣”,运用拟人,让这千里之碧的草原变得精美又多情。
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
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比喻,把绿色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生动
形象地写出草原线条柔美、碧绿辽阔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3、化静为动。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近镜头描写),翠绿的颜色非常浓郁,好像就要流淌出来
一样。化静为动,凸显草的色泽和旺盛的生命,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与赞叹。
“轻轻流入云际”(远镜头描写),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
烘托出草原的广阔和翠绿,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与喜爱。
4、反复,“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运用
反复,连续用两个“一百五十里”突出强调了草原非常辽阔。
四、“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
汉情深"?
①草原上,主人们策马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道来做客的我们,并在汽车左
右与前面引路。②到了蒙古包外,又有很多从几十里外乘马或者坐车来看望我
们的同胞,虽语言不通,但大家手紧紧握在一起,感情热情真挚。③蒙古包内
大家亲热地举杯欢聚,尽情放歌,其乐融融。④饭后,主客纷纷表演节目,热
闹欢乐,不忍辞别。
2
2.《丁香结》复习重点
一.课文主题
作者通过描写城里街旁、城外校园里及她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
同形态,表达了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托物言志,用丁香结象征人生
中的问题或不顺心的事,启示我们要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人生中的问题。
表达了作者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怎样的品格?
作者是从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来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灵动优雅、洁
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三、赏析句子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
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比喻和拟人。把“丁香花”比作“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
繁密、耀眼的特点。“探出”“窥着”,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刻画出
丁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
(2)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
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赋予一簇簇花以阳光的形态,生动地表现了
这些丁香花给予“我"创作的灵感,与“我”相依相伴,蕴含着作者对这些花
的喜爱之情。
(3)“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
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比喻,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生动形象地写出雨中的紫丁
香的朦胧模糊。“渗过来”,化静为动,写出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
自然交融,“格外妩媚”,给人极美的感受。
3
四、写法
(1)托物言志,用丁香结象征人生不顺心的事,象征生活中化解不开的烦恼、
愁怨,启示我们要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人生中的问题。
(2)引用古诗句,①引出下文的“丁香结”。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激发读
者丰富的想象。③为下文写作者对丁香结的独特见解做铺垫。④作者对丁香结
的独特见解,与古人对丁香结的见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
度。
五、重点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答案:①从外形来看,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②从象征意义来看,丁香结象征生活中化解不开的烦恼、愁怨。
2、你认为,文中的丁香结具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说:“结,是解不完的;人
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的?
答案:丁香结象征生活中化解不开的烦恼和愁怨。人生有很多困难,这是常态。
如果人生没有任何困难,就会平淡无味,我们要努力解决问题,让人生多姿多
彩。这表达了作者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4
6.《狼牙山五壮士》复习重点
一、主旨
记叙五位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顽强抗
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歌颂了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表现
了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表达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二、课文思路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三、写法总结
(一)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细节描写
1、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他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
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动作和神态描写:“斩钉截铁”表现出班长马宝玉的坚决果断。“热血沸腾"紧
跟”表现出战士们对于班长所做决定的强烈认同,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
视死如归的精神。
语言描写:“走"字铿锵有力,体现出班长在重大抉择面前的义无反顾,坚决
果断,不怕牺牲。
2、动作描写,“抢前一步”“夺"表现出马宝玉的当机立断、身手敏捷。
插、举、喊、拔、拧、掷表现出马宝玉的果敢勇毅和对敌人的强烈仇恨。
3、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
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动作描写,“屹立”本义是像山峰一样高耸、稳固地立着。这里指五壮士意志
坚强,不可动摇。突出他们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神态描写,“眺望”,满怀深情地一望;“望望”,无比轻蔑的一望。“脸上露
出胜利的喜悦”,突出了五位壮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4、动作描写,“砸碎”能体会出他不给敌人留下一枪一弹,也表明了他跳崖
的决心。“纵身跳下"昂首挺胸”“跳"体现了五壮士宁死不屈、视死如归、勇于献
5
身的英雄气概和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
(二)描写人物采用点面结合
如:第6自然段既描摹了人物群像,也刻画了个体形象,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课后题3
先描写五壮士群体:“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再刻画个体:马宝玉
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突出勇于牺牲的精神。最后再描写五壮士群体:“战士们昂
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有点有面,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
群体的形象,突出了五壮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三)侧面描写
“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山路上又留下
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通过写敌人伤亡,侧面突出五位壮士的英勇善战、不
怕牺牲。
四、赏析句子。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
向敌人头上砸去。”
比喻,把石头比作雹子,生动形象地体现出石头的有力、迅猛,体现了五
壮士血战到底的决心。
五、课文前三段对班长马宝玉等人用的称呼是“战士”,从第四段起用的称呼是“壮
士”。如何理解这种称呼上的变化?
课文前3段,马宝玉等人是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他们
本可以撤退,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引向绝峰,可歌可泣,悲壮感人,所以称
为壮士。
6
7.《开国大典》复习重点
一、课文主旨:
本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依次写了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和
群众游行四部分),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营造了庄严、隆重、喜庆、热烈
的氛围,展现了毛主席的领袖风采(伟大形象),表现了中国人民无比激动、
自豪的心情和对领袖的无比爱戴之情。
二、写法:运用点面结合进行场面描写
1.“举行典礼"部分点面结合的作用:
(1)展现开国大典场面的宏大、隆重、热烈,突出群众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2)突出毛主席的伟大形象。
2.“阅兵式”部分是如何描写这个场面的?
本部分按照各方队进场的顺序,通过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使阅兵式的场
面富有层次感,既展现了阅兵场面的雄壮威武,又突出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
既有对受阅部队的正面描写,又有描述群众反响的侧面烘托,两者结合,写出
了当时热烈的场景。
三、重点词句理解赏析:
1.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
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词语角度)
“大红宫灯"八面红旗”突出红色色调,渲染大典热烈、喜庆的气氛。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修
辞角度)
比喻,描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人潮涌动、红旗翻动的场面,让人感受到现场
热烈的气氛和当时人们激动的心情,表现出大典的盛况。
3.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
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修辞角度)
7
比喻,全场的肃静与炮声、旗帜飘拂声,以及炮响过后的掌声构成动静的
变化。表现了大典的庄严隆重,让人感到当时人民激动的心情。
4.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
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
里的欢喜和激动。(词语角度、人物描写角度)
连用两个“不断地”,描写观众鼓掌欢呼的情景。“喊哑”“拍麻”,动
作描写,突出了群众热情、自豪、喜悦的心情,渲染了阅兵式雄壮激昂的氛围。
5.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
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
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反复,特别强调了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表现群众欢欣鼓舞的心情。
6.结尾“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有什么作用?
含义:①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②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
中国摆脱了黑暗,迎来了光明。
作用:结构上,照应前文,首尾呼应。内容上,①深化中心,表明中国迎
来了光明;②抒发作者自豪、喜悦的情感;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回味无穷。
四、文章在群众入场前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一部分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还写了举行典礼的时间、地点、人员及参加典礼的人数,还写了天安门广
场和天安门城楼上的布置。
这部分交代了开国大典有关的基本情况,使读者对开国大典有了比较全面
的了解,并下面写开国大典做了铺垫。
8
10.《竹节人》复习重点
一、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二、主旨:本文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
竹节人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抒
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并且为“我们"的竹节人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lài)
而深感自豪,流露出简易物质带来快乐,体现“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三、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1—2段)交代了“我们"当时全迷上了竹节人。统领全篇,奠
定了愉快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写大家都喜欢竹节人做铺垫,全文围绕“迷”这
个词展开。
第二部分(第3—19段)第一层先描述了“我们"制作竹节人的过程,表
现了孩子们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与热情,也体现了他们能用简单材料做成心爱
玩具的自得与满意。第二层主要写斗竹节人的乐趣,体现了“我们”对此的深
深着迷。第8-16段集中正面描写竹节人搏斗中出现的各种有趣的情景,第19-21
段突出表现“我们"对斗竹节人的人迷,这些也侧面反映了这个游戏的乐趣。
第三部分是第20-29段,主要写老师没收了竹节人,却也偷偷在玩竹节人
的趣事。更从侧面反映竹节人的乐趣。
三、写法总结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正面描写竹节人的乐趣)例句: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
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
差不多。(运用比喻、拟人,把竹节人比作壮士,比作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
“站”“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把竹节人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节人
的外形,表达“我们”对竹节人的喜爱之情。)
(侧面描写竹节人的乐趣)例句: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
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
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写了围观的小伙伴们的动作“攒着"跺脚拍
手”“一哄作鸟兽散”,体现他们竹节人的喜爱,侧面烘托竹节人的有趣。)
2、人物描写生动形象
9
(1)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
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和同桌对竹节人的痴迷,侧面描写竹
节人的乐趣。)
(2)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
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
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大步流星走过来”“伸手一拂"一把抓去”是动作描写,写出了老师的速
度之快;“怒气冲冲"是神态描写,写出了老师气愤至极。把老师不苟言笑、威
严无比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侧面烘托出我们玩得多么痴迷、投入。这些
夸张的描写与后文玩得入迷的神情形成鲜明对比,)
3、对比
老师刚发现“我们”玩竹节人时的气愤、威严与后文玩得入迷的神情形成
鲜明对比,进一步写出了竹节人不仅让孩子痴迷,对成年人也充满了诱惑力,
突出了老师的童心未泯和活泼亲切。也从侧面突出了竹节人的无限乐趣。
四、品味夸张、幽默的语言风格(语言特点)
(1)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
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比喻和夸张,把裂缝比作黄河长江,生动形象地写了这个豁口既宽又长,通
过大词小用来极力表现课桌的破旧,有幽默的效果。)
(2)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
人被一把抓去。
(小小的游戏道具,却说“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是大词小用,语言
幽默,表现游戏时间之长,次数之多,突出这个游戏的优点、吸引力与乐趣,
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童年时期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之情。也表现出了心爱的竹节
人被没收,我们怨恨、沮丧的心理。
五、问题探究
1、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为什么“心满意足”“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笑”包含着“我们"对老师的理解、认同甚至是喜爱——原来老师也这么
喜欢玩竹节人。这让我们感受到志趣的相近,心灵的契合,距离的拉近。“心
满意足”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和自豪,我们亲手制作的竹节人居
然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尾写老师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竹节人是否多余说说你的理解。
(不多余。老师作为一个成年人,对于玩竹节人的游戏也是全神贯注,这说明
10
竹节人对大人也有诱惑力,老师也童心未泯。课文写学生和老师玩竹节人的游
戏都很入迷,体现了竹节人的巨大诱惑力。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作者对童
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3、作者为什么写制作竹节人的过程
(因为玩具的稀缺,更因为“新鲜玩意儿"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而
竹节人是“我"印象最深的玩具,在无处可买的现实下就自己动手制作,从而
表现出竹节人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4、作者写破旧的课桌有什么作用
(一是交代玩耍竹节人的主要场地,二是表现出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竹
节人作为玩具带给“我们”的不可或缺的童年乐趣。)
5、“破课桌,俨然一个剑拔弩张的古战场。"根据文中的描述,说说在这个“古
战场”中上演的“斗竹节人"游戏,其“古”趣与“斗"趣是怎样的。
“古”趣是指竹节人的形象被“我们"设计为孙悟空、窦尔敦,并为他们
配备金箍棒、虎头双钩等武器,这些都是古代的人物与兵器。
“斗”趣是指竹节人没头没脑地对打,不知疲倦,也永不倒下。简单的玩
法折射出的是单纯的热爱与纯粹的快乐。当一个“斗士"的线被卡住时,他就
会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用“斗士”与“傻样子"
构成反差,生动地写出僵住的竹节人直挺挺、一动不动的可笑模样,表现当时
玩游戏的快乐与胜利时的喜悦心情。)挖空心思给竹节人制作武器,创造名号,
使竹节人显得更加神气威武。这些内容共同构成快乐有趣的斗竹节人的场景。
六、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的言外之意。
1.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
2.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
特别好。
3.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4.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参考答案:1.“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不够好,不像现在,玩具的品种多,
而且人们也有钱买,而那时的玩具“只能自己做”,强调“都”“只能”,有
点儿辛酸,也带一点儿调侃意味。
2.我们的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了,因为做得多,所以毛笔就“丢”得多,
卖毛笔的生意当然就好了。两相对比,显示出“我"的窃喜与得意。
3.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充满了童趣,表达了孩子们对在课桌裂缝中玩竹
节人的这种玩法的喜爱。
4.原来老师也喜欢,甚至很爱玩竹节人!这让我们感受到志趣的相近,心灵
的契合,距离的拉近,所以怨恨和沮丧都消失了。
11
14.《桥》复习重点
一、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山洪暴发时,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组织村民有序过桥,自己和儿
子最后牺牲了的故事,运用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冷静镇定、坚持
原则、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形象。
二、情节概括
开端山洪暴发,人们惊慌失措,逃向木桥这一条唯一退路。
发展老汉组织村民有序上桥,并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让他排最后。
高潮木桥塌了,小伙子与老汉都被洪水吞没了。
结局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
三、写法总结
1、人物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通过对老汉的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老汉的冷静镇定。
②神态描写。②运用神态描写,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村民们“惊慌”“乱
哄哄"等形成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中像“山”一样的地位。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通过对老汉语言的描写,三个感叹号,表明情况危急,必须有序。生动形象地写出老
汉的镇定与果断。
2、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比喻,写出山洪的凶猛,为下文塑造老汉的英雄形象起了反衬作用。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12
赋予洪水以恶人的形象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的疯狂和可怕,为下文塑造老汉
的英雄形象起了反衬作用。
(3)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比拟,把洪水当作野兽,展现洪水的凶险、疯狂,也说明当时情况的危急。衬托出老
汉的镇定自若。
3、对比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
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如此慌乱的人们,老汉只用注视的眼神就让他们停住了脚步,表现了老汉在村民心中的
威信;人群的慌乱,衬托出老汉的镇定和英勇无畏,间接塑造了老汉这一英雄形象。
四、表达特色
1、多用短句,单句成段,营造出急促、紧张的气氛。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夸张,不仅写出雨之大,而且表现了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铺垫。突
出雨大
(2)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每句话都单独成段,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2、用词精当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
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父子俩在桥前的场景,“冲、揪、吼、凶"体现出老汉的动作果断,坚持原则、不徇私情。
13
(“揪”可以换成“拉"吗为什么
答:不可以。因为“揪”带着一种愤怒的情感,而“拉"没有这种感彩,而且“揪”更能表现
出老汉不徇私情的品格。
3、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山洪的凶猛。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洪水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洪水肆虐凶猛的特点。
(3)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运用比拟,把洪水疯狂、肆意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说明当时情况的危急。
(4)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呻吟"是一动词,与“痛苦”连用,在句子中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没有生命的东西写
得好似有了生命和情感,从而体现了木桥的脆弱。
五、问题探究
1、以《桥》为标题,有何好处?
①点明了文章的描写对象。全文以“桥"为线索,“桥”贯穿全文,推动了故事情节一
步步发展。
②“桥"表面上指那座危险的木桥;实际上象征着老支书——这座把党员和群众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桥。(含义)
2、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在前面设置悬念,如老汉为什么揪出一个小伙子。使情节曲折
②更能突出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③使小说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六、知识储备
14
(一)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背景
2、写了……的环境特点(景物特征)
3、渲染了……的气氛
4、烘托(人物)……的心情/形象/品质/性格
5、为下文……做铺垫/照应上文……
6、情景交融,表达作者……的情感
7、推动情节发展
(二)标题的作用
①交代写作对象/主要内容
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③揭示主旨(表现人物……形象,表达……情感)
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5
15.《穷人》复习重点
一、主旨:
小说记叙了桑娜夫妇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沙
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赞美了穷人善良、勤劳、富有同情心、宁可自己吃苦
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贫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二、小说歌颂了桑娜和渔夫怎样的品质?桑娜和渔夫的性格有哪些相同之处,
又有哪些不同?
品质:小说主要歌颂了桑娜夫妇善良、纯朴、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相同之处:桑娜和渔夫都是善良的普通人。
不同之处:桑娜的性格中有几分柔弱、犹疑,这从她忐忑不安的心理可以
看出来,她既觉得应该把孩子们带过来,又害怕这样做的后果;渔夫则果断、
干脆,一句“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显示了他的坚决。
三、写法
(一)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故事开头写外面寒风呼啸,“又黑又冷”,十分可怕,渔夫家的小屋里却
是“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
2.写了环境的恶劣;
3.渲染紧张、惊险的气氛,表现渔夫出海的危险;
4.烘托桑娜焦急、担心的心情;
5.烘托渔夫的辛劳和一家人生活的贫穷;
6.与室内温暖舒适的环境形成对比,侧面烘托桑娜的勤劳。
“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的小屋的门。"
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桑娜去探望邻居做铺垫。
(二)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
1.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
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
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白受…
嗯,揍我一顿也好!”(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运用心理描写,体现出桑娜内心的矛盾。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表现出生
活带给桑娜的压力,感受到桑娜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
心灵。
2.“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
啊!"
运用心理描写,说明桑娜对女邻居非常同情关心,表明了她是一个心地善良
的人。
16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
做不可。"
这是一句看似矛盾的心理描写,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
4.“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
连忙把帐子拉好。”
这一句运用动作描写,准确、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桑娜生怕孩子着凉生病
的情形,体现了桑娜的善良。
(三)对比。
①开头室内外环境的对比,突出室外环境的恶劣和桑娜家的温暖,突出桑
娜的勤劳能干。
②桑娜家的温暖舒适与西蒙家的潮湿阴冷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桑娜“觉
得非这样做不可"做铺垫。
③西蒙死状的悲惨和孩子们的甜美无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穷人的悲惨生
活,感染力强。
四、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
①小说写的是发生在穷人之间的故事,写了穷人的悲惨生活,题目切合人
物身份。
②在这样生活贫穷的情况下,桑娜与渔夫依然收留了西蒙的孩子,表现了
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精神。生活贫穷与精神富足形成鲜明对照,
更加突出人物形象。
五、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桑娜一家虽然自己也很艰难,过着贫苦的生活,但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美好
的,因此才会明知有许多困难,仍然决意收养这两个孤儿。“自己也不知道为
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实际上是一种天性和良知。
2.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揍我一顿也好”反映了桑娜怎样的心理?你是怎么理解这种心理的?)
这一句话,从多方面丰富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桑娜由于不知道丈夫会
怎么反应,因而惴惴不安,这体现出她性格中的柔弱,也从侧面表现出收养孤
儿这个举动关系重大(因为这对于桑娜一家来说确实是极为沉重的负担);另外,
桑娜宁可挨打,也决意收养孩子们,更展现出她身上那种善良而又倔强的气质。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渔夫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既塑造了渔夫这个形象,让人们看到他的果断、坚强,同时也推动了
情节,让读者松了一口气,自然而然地引出“你瞧,他们在这里啦"的结尾。
17
17.《夏天里的成长》复习重点
一,主旨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小散文,以描写为主,较多使用排比、对称的语句,用
自然现象作类比,引用农谚,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
生态度,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好好成长。
二,写法:
①构思巧妙,结构清晰。
文章第一段先点明中心: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然后围绕中心描写
夏天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甚至是无生命的河流、铁轨、柏油路等,最后写
到人的成长,观察细致,描写细腻,语言生动,中心突出。
②巧用修辞,描写生动。
(1)“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
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排比,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突出夏天植物生长非常迅速的特点。
(2)“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
夸张和排比。用“昨天”“今天"明天”表明时间短、变化快,突出夏天
植物生长非常迅速的特点,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3)“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
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排比和拟人。“丰满”把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木在夏天生长茂盛
的特点,写出了山、地、河在夏天生长的状态。运用排比,句式整齐,富有节
奏感和韵律美,突出夏天植物生长非常迅速的特点。
(4)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
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拟人、夸张。“长"填满”把铁轨写活了,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无生命的“铁轨"柏油路”在夏天遇热膨胀的特点,体现夏天什么都在生
长。
18
作者发挥想象,将铁轨、柏油路的遇热膨胀也看作生长,把“夏天里的成长"
写得更加生动有趣,使语言诙谐幽默,也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他对生命和生活的热
爱。
③引用
(1)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
老牛。"引用。引用农谚,有力地说明人要及时生长,不能错过时机。增
加文章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④对称语句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①从语义表达上,突出强调了本文的中心思想:什么都在“长”,引人注意,
耐人寻味。②从语音美感上,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富有节奏感。
⑤运用多种感官写作。
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
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
多感官描写,从听觉、视觉等角度写动植物在夏天生长的速度之快。
三,重点问题探究
1,开头第一段的作用?
①内容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结构上,点明中心,引起下文。
2,作者把铁轨变长、柏油路变松软当成“生长”,你觉得合理吗为什么
预设1:合理。作者在写到“什么都在生长"时,运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巧妙引来铁轨、
柏油路,说它们也在“长",机智而诙谐。
预设2:不合理。铁轨、柏油路并不是真正在“长”,只不过是天热引起膨胀而已。
3,作者写万物在夏天里的成长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作者想借夏天万物都在生长的现象,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好好
成长。
4,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这里的“赶时候,赶热天"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在青少年时期充分利用学习时
间和学习环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的增长,能力的
提高,经验的积累,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作用: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
19
18.《盼》复习重点
一、主旨
《盼》这篇小说,作者用清新活泼的语言,以“新雨衣"为线索,以孩子
的视角叙述事情的经过,分别描述了“我”初得新雨衣、下雨盼穿雨衣、如愿
穿上雨衣时的不同心理状态。通过新雨衣事件,表达孩子对生活的渴盼,而这
渴盼本身,也透漏出孩子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二、根据文意,思考题目《盼》的含义,以《盼》为题有什么作用
含义:表层含义:盼望能在雨天里穿新雨衣。
深层含义: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作用: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解释主旨,表达了孩子对生活的渴盼和热爱。
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写法
(一)线索分明。
课文写得到新雨衣,盼穿新雨衣,如愿穿雨衣,围绕“盼"字将故事的发
生、发展、高潮、结局叙述得清楚、明白,符合儿童的生活和心理。
(二)通过细致生动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将孩子的“盼”之切表达得真
切形象,让读者产生共鸣。
1.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
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心理描写。通过反问句式、“竟然"等词语表达了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
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形象。
2.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
窣窣响。
动作描写。通过“走”“戴"抖”“弄"这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
了我得到新雨衣的兴奋激动和喜爱的心理。
3.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心理描写。拟人。雨衣、盒子的“安安静静”更衬托出“我"盼望下雨的
焦急心情。
4.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
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动作,心理描写。别人因为雨将来临而加快行走,“我”却“放慢了脚步”,
20
而且还伴随着心理活动,说明“我”急于盼望雨快些到来的心理。
5.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
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我因说谎而心情慌乱,手足无措,表达了我此
时懊悔、羞愧的心情。
6.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
动作、神态描写,表现“我"在雨到来时急切、兴奋、激动的心情。
7.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
上落。
心理,动作描写。通过“走”“甩"等动词的运用,表达了“我”如愿以
偿穿上新雨衣后快活,高兴的心情。
(三)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
1.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
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树此时的状态,融情于景,表达了“我"开心、
兴奋的心情。
2.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
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像挂
满了珍珠玛瑙。
①比喻。把“马路上的雨水”比作“玻璃”,把“小杨树上的雨珠”比作“珍
珠玛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雨珠晶莹剔透的特点,表达了我对雨后环境的喜
爱愉悦之情。②烘托我”渴望穿上新雨衣的焦急心情。
③文章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雨的盼望,引起下文对穿上
雨衣淋雨的想象。
3.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
我出去。
环境描写,“逗引"把雨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
急切心理。
4.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
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环境描写,把雨点拟人化,烘托了“我"穿上新雨衣在雨中行走的愉快、
兴奋,同时给结尾营造了美好恬淡的氛围,引发了读者无尽的想象。
21
20.《月光曲》复习重点
一、重难点
1、了解《月光曲》的创作经过,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各个人物的情感变化。
2、辨别真实景物和由音乐产生的联想,并由联想到的景物推断音乐的变化。
二、主旨:
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
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人们,
美好乐曲的产生既要靠丰富的想象,也要靠真挚的情感。表现了音乐家贝多芬
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也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音乐才华。
三、写法总结
1、用对话表现人物心理和人物形象。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
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
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劵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
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段对话,既点出了两人家境贫寒,又表现了妹妹对音乐的热爱甚至是
痴迷,以及兄妹二人的手足情深、互相体谅。哥哥因无力供妹妹听音乐会而内
疚和不安,妹妹则以“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来安慰哥哥,体现妹妹的善解人
意。)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
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被热爱音乐的盲姑娘打动,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
感动了他)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
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
再给您弹一首吧。"
(盲姑娘既热爱音乐又懂音乐,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动不已,她对音乐
的深刻理解与称赞,为贝多芬临时发挥创作出《月光曲》起到了推动作用。)
2、环境描写,生动细腻。
第八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
键。
22
①渲染美妙气氛,点明创作《月光曲》的具体情境。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
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
屋里的穷困和凄凉。
②他“望了望”穷兄妹俩,表达同情、赞赏之情。
③为下文贝多芬获得灵感创作《月光曲》做铺垫。
第九段: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
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
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通过兄妹听到音乐后产生的联想,侧面表现音乐的美妙和变化,突出贝多
芬高超的音乐才华。借助联想,把音乐变成画面,打通听觉与视觉,把无形化
为有形。
四、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贝多芬听到兄妹二人的对话,他感动于妹妹妹对音乐的热爱和兄妹之间的
手足情深,因此他走进屋去弹琴给盲姑娘听。
弹完一曲之后,盲姑娘能从中听出纯熟和深情,并大胆猜测弹琴者就是贝
多芬本人,可见双目失明的她对于音乐不仅仅是热爱,而且有着很高的理解力
和领悟力。这进一步打动了贝多芬,所以他愿意再弹一曲。
五、你认为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①高超的音乐天赋,②对底层人民的悲悯情怀,③当时月照茅屋也提供了
适当的情境。
23
22.《伯牙鼓琴》复习重点
一、主旨
《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和锺子期因为音乐而相知,锺子期死后,伯牙破
琴绝弦,不再鼓琴的故事,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二、启示
①赞美了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体现音乐艺术的魅力;
②只有相互了解,才能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③知音难觅,所以要珍惜友情,保持友谊长存。
三、写法
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前文写一个弹琴一个听琴,对音乐有共同
的认识,心意相通,正面写出二人深厚的友谊;后文通过写“伯牙破琴绝弦"
侧面写出二人的深厚友谊。
②生动传神的动作、语言描写。
通过“伯牙破琴绝弦”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伯牙失去知己的巨大痛苦
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侧面写出二人的深厚友谊。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通过对子期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赞
叹和音乐鉴赏能力,也侧面写出伯牙的琴技高超。
四、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你觉得深层的原因是什
么?
(课后题三)
这一行为充分表达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伯
牙善鼓琴与子期善听,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伯牙作为一个技艺高超的演
奏者,需要人去欣赏。当锺子期死后,再无人能够欣赏他的技艺,伯牙的演奏
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五、词语解释
知音:本义是“通晓音律”,因为“伯牙鼓琴"的故事,一方面可以引申
为“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另一方面能引申为“志同道合的、
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4
23.《书戴嵩画牛》复习重点
一、主旨
讲述了一个牧童指出杜处士收藏的戴嵩《斗牛图》中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艺
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
二、道理(启示)
①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
虚心学习,
②要善于仔细观察,不能凭空想象。
③不能迷信权威,不懂的问题要多问行家,而不管其地位如何。
④实践出真知。
三、作特色
1、生动逼真的神态描写。
“拊掌大笑”这是对牧童的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牧童的天真、活泼、
无所顾忌。
“笑而然之"是对杜处士的神态描写,表现了杜处士的谦虚,乐于接受别人意
见。
2、借事说理,通过讲述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艺术来源于生活,要
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3)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表明自己的观点,艺术创作离不开对
生活的细心观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内容理解
牧童的“笑"和杜处士的“笑”有什么不同?
牧童的“笑”,既是耻笑画家,又为自己能够指出错误而得意。杜处士的
“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表现出杜处士的修养。
25
《草原》背诵段落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空气是,天空
是,使我总想,表示我。在天底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
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是绿的,也是绿的。羊群一会
儿,一会儿,走在哪里都像给绣上了。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又叫人,既
愿,又想坐下。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
有时候,好像回味着草原的。
《月光曲》背诵段落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月亮正从。
海面上,__________________。月亮越升越高,穿
过。忽然,海面上,__________________。
被月光照得,涌过来……皮鞋匠看看
妹妹,月光正照在,照着。她仿佛也
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
26
第4课理解性默写
1.《宿建德江》中使用了对比手法描写景物,同时也暗含了诗人淡淡的哀愁的
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宿建德江》中,把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自然恰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宿建德江》中,作者借景抒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4.宿建德江》中,“,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
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诗人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
5.《宿建德江》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6.《宿建德江》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传诵已久
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7.《宿建德江》中交代了作者写作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
8.《宿建德江》中,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诗句是:。
9.《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中运用了修辞手法写出雨势之急的诗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0.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由此我想到他
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中,用诗句:
“,”。为我们具
体生动地描绘了西湖的骤雨奇景。
27
1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中,写雨过天晴后西湖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
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
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1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紧扣“夜行"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描绘乡村夏夜恬静之美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
1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运用以动衬静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表明词人畅谈丰收的欢快之情,与自然景物融为
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6.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通过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物,给
人留下美好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运用对仗手法,描绘出一幅疏星微雨图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8.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写云层几乎
布满天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9.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夜行遇雨后又生惊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8
《七律·长征》
1.《七律·长征》中总领全诗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七律·长征》中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七律.长征》两句,__________________。虽然只是写
江之险,写桥之险,没有从正面具体描绘红军是如何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的,但红军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所挡者破、所击者败的英雄形象,却从侧面
得到了体现。
4.《七律·长征》中承接“万水”,描述红军英勇气概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5.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诗中反映“柳暗花明又一村"心境的点睛之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七律·长征》中用“,__________________。”回应首
联,表达红军战士突破千难万险后的喜悦之情,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7.《七律·长征》中直接表达诗人豪迈气概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8.《七律·长征》诗中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
9.革命家往往具有超人的胆识和豪迈乐观的胸怀,他们不怕艰苦困难,更不怕
流血牺牲,勇往直前,正如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所写
的:,__________________。
29
《浪淘沙》(其一)
1.《浪淘沙》(其一)中,运用夸张手法抒发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浪淘沙》(其一)中,直接体现黄河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3.《浪淘沙》(其一)中,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
作者豪迈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浪淘沙》(其一)中,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动人的传说,表达出美好理
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中,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诗人心
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6.《浪淘沙》中为全诗增添浪漫色彩,使整首诗显得灵动可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浪淘沙》(其一)中,运用牛郎织女的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南春》
1.《江南春》中通过听觉和视觉来描述江南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春》中,诗人放开视野,由眼前春景而想象到整个江南大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南春》中紧扣“春“"字,展现江南春天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画面的两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江南春》一诗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0
5.《江南春》中在写景中融入怀古幽思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6.“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诗人爱用数字勾勒出独特的意境美,如《江
南春》中“,"的烟雨
江南古刹,韵味无穷。
7.《江南春》中,从时间角度写江南烟雨空蒙迷离的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1.《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描述主人庭院洁净,暗示主人情趣高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表现主人勤劳俭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3.《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5.《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6.《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小河曲折生姿,山色青
翠欲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7,《书湖阴先生壁》中赋予了自然景物拟人化的动态,令整幅图画显得生动可
爱,极富情趣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
31
课后古诗理解默写
《绝句》
1.《绝句》(其二)中,诗人浓墨重彩地描述瑰丽春景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2.《绝句》(其二)中,运用景物的互相衬托,描绘出春意盎然景色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3.《绝句》(其二)中,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描绘了一幅镶嵌在镜
框里的风景画,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4.《绝句》(其二)中,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4.《绝句》(其二)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强化了眼前景物与内心感受的
巨大反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6.《绝句》(其二)中一诗中,表现故人难归故乡的愁思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写诗人投宿山村所见所感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以环境描写展现芙蓉山主人居住境况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从视觉角度描写行道路远、宿处萧条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4.《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运用衬托手法,用语简单直白却饱含感情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32
5.《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用语简单直白却饱含感情,写行路至难、宿处萧条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6.《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的两句是
是:,__________________。
《鲁山山行》
1.《鲁山山行》中,点出诗人酷好山野情趣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2.《鲁山山行》中,描绘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
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小路迷醉的优雅心情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3.北宋诗人梅尧臣《鲁山山行》中,描写峰随路改、独行幽静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4.《鲁山山行》中,描写远眺之景和幽静独行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5.《鲁山山行》中,描写熊、鹿怡然、从容之举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6.《鲁山山行》中写诗人“所思"所闻”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7.《鲁山山行》中,以设问手法写出诗人观云闻鸡的神态与心情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33
《淮中晚泊犊头》
1.《淮中晚泊犊头》中,写诗人白天行舟所见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2.《淮中晚泊犊头》中运用动景写静景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3.《淮中晚泊犊头》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
春天沉沉的暗绿的背景上,突出描绘了耀眼而幽独的花树,富有象征意义。
4.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中,移步换景,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5.《淮中晚泊犊头》中让人由眼前景物联想到宦海风波、人生起伏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6.《淮中晚泊犊头》中写诗人泊舟登岸,独立风雨,静观春潮,静中有动的诗
句是:,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生骨干培训结业
- 医疗培训课件
-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脚印
- MODS护理个案比赛
- 医疗核心制度竞赛
- 2024部门发展规划
- 万能年终总结
- 《合理发展交通运输》课件
- 《汽缸结合面泄漏》课件
- 国土业务知识培训
- 第12课《渔家傲 秋思》课件(30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游泳训练理论与方法技术要点课件
- 上海版小学英语牛津词汇表(带音标)
- 译林版九年级上册英语Unit 6词汇运用专项练习-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校级公开课《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课件
- 提高患者口服药服用的准确率品管圈成果汇报模板课件
- DBJ51-T 188-2022 预拌流态固化土工程应用技术标准
- 220kv变电站构支架吊装施工方案
- 西方歌剧-课件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1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丨苏教版 (共22张PPT)
- 过磅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