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中考语文二轮 专题六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七年级)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 学案(吉林专版)_第1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二轮 专题六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七年级)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 学案(吉林专版)_第2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二轮 专题六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七年级)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 学案(吉林专版)_第3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二轮 专题六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七年级)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 学案(吉林专版)_第4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二轮 专题六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七年级)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 学案(吉林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考2024】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六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七年级)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学案(吉林专版)

2024年吉林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七年级)

目录

专题一语法

专题二古诗文默写

专题三基础语段综合

专题四课内文言文阅读

专题五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题六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含七、八、九年级,课标22篇)

专题七记叙文阅读

专题八议论文阅读

专题九说明文阅读

专题十名著阅读

专题十一综合性学习

专题十二作文

【复习指导】

全国中考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已成为热点题型。其实吉林省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题自2010年到2023年,已经出现此类试题五次了。分别是在2010年的《论语》十二章(4则课内+8则课外)的比较阅读;2011年的《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2014年的《陋室铭》与《爱莲说》的比较阅读;2017年的《记承天寺夜游》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比较阅读;2022年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与《曾国藩家书》(节选)的比较阅读。可以看出,文言文比较阅读题逐渐由课内比较阅读向课内外比较阅读发展。这就要求考生能够把握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以下六大要点。

一、文言文比较阅读概说

所谓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文言材料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近年来在很多考区的中考试题中都出现这种题型,它已成为中考文言文的主要考查形式。题目除涉及断句、实虚词,句子翻译理解外,还注重考查学生对选文思想内容、写作手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异同的理解、鉴赏、评价和探究等能力,体现了向外拓展、异同辨析、启发思维的特点。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1.就命题材料而言。所选材料可以是文章的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文章;可以是课内篇目,也可以是课外内容。

2.可以是两则材料,也可以三个甚至更多。材料的组合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课内与课内型;二是课内课外型;三是课外与课外型。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省份为了避免文言文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而热衷于课内与课外型,课外与课外型因其难度较大而极少采用。

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的比较,可以是不同作者相似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还可以是作家作品和作家事迹的比较。总之,选材内容丰富多彩,组合形式灵活多样。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还出现了文言文和古诗词相比较阅读的情况,其出题意图与文言文比较阅读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还要兼顾到古诗词的赏析等有关内容,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诗词的节奏划分、押韵规则甚至平仄格式等知识要做到熟练掌握,另一方面对作家作品等时代内容也要有所了解。

3.就材料内容而言,选文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其人文性,如爱国诚信、敬老爱幼、团结友善、刻苦求学之类。

4.就题型设置而言。题型趋于多样,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越来越注重主观表述题,综合性要求增强,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不断涌现。

5.就评价标准而言。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兼顾,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适当分析;感受理解与语言表达兼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表达能力;统一性与差异性兼顾,尊重差异性,提倡多样化,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创造性思考。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主要题型

题型一: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常见的比较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一般选择差异较大但本质上又有一定联系的材料,要求考生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探究、发现并概括材料的共性。

例1.阅读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伏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务:一心,一定。

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_________

【答案】(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2)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题型二: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也是比较阅读中常见的类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一般选取内容相似的材料,要求考生从表面的相同或相近中发现不同点,从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概括出材料的不同之处。

例2.阅读两段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2)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答案】(1)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中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2)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题型三:互为印证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推理能力。一般选取内容上可以相互解读、互为印证的材料,要求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探究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出对应或相通之处。

例3.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题型四:同中求全

这类试题往往提供一组同类型人物或事件的材料,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比较,归纳概括,对此类人物或事件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完整的看法。

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试题只提供同类人物的两个不同片段或同类型事件的不同侧面,考生通过阅读,必须进行思维整合,以便对材料中的人物或事件形成整体认识,从而得出一个比较完备的结论。

例4.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出师表》)

【乙】先主病笃,召亮,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蜀志》)

结合两篇选文,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①知恩图报:为报答先帝之恩,贡献了自己的一生;②尽职尽责:接受遗命后,夙夜忧叹,鞠躬尽瘁;③深谋远虑:出师北伐前把朝廷内外大事交代的非常清楚。

题型五:归纳概括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常常选择一组同类材料,提供同类人物的相关事迹或同类事件的不同侧面,要求考生从规定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提炼,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完整概括的认识。

例5.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二)十年春……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答案】取信于民,善于用人。

题型六:启示感悟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所选材料或同或异,往往要求考生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谈感受、体会、启示、看法、建议,在比较中寻求对今天的学习和生活的借鉴意义,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例6.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节选)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小儿不畏虎》

【注】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答案】提示:人生有时会面对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题型七:诗文对照

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比较新颖且有创意的题型。试题将古典诗词和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考查,在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又考查了考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例7.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选文二】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政治情怀在两篇诗文中均有所体现,请分别写出能具体体现民本思想的句子,再列举一个“为生民立命”的当代人物并说明理由。

【答案】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人物;袁隆平,他深沉地爱着中国这块土地、爱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他心忧天下、情系苍生,可谓中华之脊梁。

题型八:综合比较

以上分类为了分析的方便,已经作了筛选,实际考查时常常是以综合形式出现,即从词义、体裁、人物、主旨、感情、手法、句式、修辞、语言、作用、评价等方面全面检测。而且,这种综合几个方面来比较的形式越来越普遍。

例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③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⑤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⑥,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节选自秦观《序》)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戏谑。③旬朔:十天一月。④惩艾:惩戒。⑤聪明:听力和视力。⑥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

(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

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

(2)勾连旧知,找出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面山而居而常废于善忘

B.然负此自放至于负者歌于途

C.予少时读书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故虽有勤劳之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4)请结合愚公移山精神,对乙文中的人物进行劝勉。

【答案】(1)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2)C(3)(1)于是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手头泥土运到渤海的边上。(2)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4)能结合愚公移山精神内含(咬定目标、知难而进、艰苦奋斗、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等)和乙段内容(天资聪颖但不勤奋,年纪大了视力听力记忆力下降)进行劝勉,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想干成任何事业,就务必保持坚韧不拔的恒心,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学习更是如此,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不加以勤奋努力读书,学业也终将会被荒废啊。即使你现在听力和视力不如以前,但你能坚持不懈,学业也终会有所成,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三、文言文比较阅读常见设题方式

1.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2.甲乙两篇文章体现文章中心(或主旨)的句子是什么?两文作者的共同追求是什么?

3.同为××(体裁),甲乙两文的写作目的有何不同?

4.甲乙两文末尾画线的句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5.××(人物)和××(人物)在×方面,有何异同之处?

6.甲乙两文中××(人物)都有着同样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7.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甲乙两段文字都突出人物怎样的共同点?

9.试比较甲乙两文内容上有哪些异同之处。

10.甲文侧重写什么?乙文侧重写什么?这在写法上都属于什么描写?

11.比较分析甲乙两个语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12.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异同?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四、解题技巧

(一)答题技巧

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比较阅读主要包括:比较情感主旨异同;比较人物形象异同;比较文章内容异同;比较写作手法异同。

答题应遵循的原则: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对比类试题,不管是课内外对比,还是课外对比,都要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

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

(二)答题方法

(1)阅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文段主要内容。明确文中的“人、事、物、理”。课外阅读一般与课内阅读在主题和人物等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2)认真分析题目要求比较的内容,阅读、对比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反复阅读比较材料,逐句逐段进行内容和写法上的比较,要特别注意找准材料的契合点,主要从内容、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特征、劝说方式、劝说目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

(3)按照题目要求,将比较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通晓大意。

通读两篇文言文,归纳概括各自的段落大意,做好比较、迁移的基础准备工作。

第二步:切片观察。

根据题目要求,将文中有关的片段分别切割出来,形成一个个小切片,对切片进行观察。

第三步:求同存异。

对比分析这些切片,比较它们在主题、人物、题材、手法、意义等方面的异同,进而得出答案。

(四)答题模板

整体把握内容+分析比较异同+准确表达结果

五、重点难点

对文段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深层次的把握这一题型,是比较阅读的难点。在这里依次归纳总结如下:

(1)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先找出记叙要素,同时留心标致性的语言: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然后分别提炼信息,加以概括,观点、事件、段意就都有了。而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或评价,则要善于把握事件,要在事件的前因后果中,辨别轻重,剖析人物言行,由事到人地进行提炼、概括。

(2)对于比较材料中作品不同的情感倾向的把握比较。好的文章“万物皆着我之情":像《爱莲说》所流露的不与诗人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陋室铭》所表现的安贫乐道的不俗情趣。对此,首先要融入文中,设身处地扑捉或微妙或含蓄的情感;其次要抓住文句追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言外之意,最后再对比区分两则材料中不同的思想感情。

(3)对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的比较。这是难度较高的题材之一。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是首要条件,在判断出基础的表达方式、叙事顺序、写人方法后,依照要求抓两文的相同点,求同之余,再回过头来找“异”,在梳理异同中,完成比较。

六、复习建议

对于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复习与应试,根据近年的试题情况,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平时,夯实基础,积累技巧,这是比较的基础。平时要注意古汉语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和虚词用法的灵活性,联系语言环境正确解释词义,理解句义;要多角度联系,掌握归纳主旨的方法,学会分析修辞手法,辨析艺术手法的作用等。

(二)通读材料,整体把握,看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前提。在解题之前,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感情倾向,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同时看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的角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了解特征,掌握步骤,把握规律,这是准确的保障。比较阅读常常要揭示一般规律或个性特征,解题时可以分三步走:先细读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再比较对照,筛选重要的信息;最后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提炼。

(四)“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不外乎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对于比较阅读中的阅读理解性试题,要特别注意找准材料的契合点,从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特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方法等角度切入,在分析辨别中求同存异。

(1)比较文章内容

翻译句子,整体感知文意;概括事件,理清前因后果;明确思路,筛选关键词句。

(2)比较主旨情感

议论抒情是重点,文章首尾需看清;人生经历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参考。

(3)比较人物形象

从正面描写入手:与人物关联的具体事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段中简洁概括人物特征的语句。

从侧面描写入手:第三者的语言(评价);作者的评论等。

(4)比较写作手法

常用写作手法:对比、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衬托、托物言志、正侧面描写结合、烘托渲染、铺垫等。

答题格式:采用了……的手法,生动形象(鲜明、细致等)地写出了……,突出了……的主旨(即“写法+好处十内容+主旨")

(5)比较启示异同

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

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

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但也要看清题目有没有硬性要求。

专题六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七年级)

【强化训练】

七上课标篇目:《十二章》

一、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乙】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愤③不启,不悱④不发,举一隅⑤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②女:通“汝”,你,你们。③愤: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样子。④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⑤隅:角落。

1.孔子,名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2)不舍昼夜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4)是以谓之“文”也

3.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4.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甲】【乙】两段文字中,那些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6.【乙】文中,孔子从哪两个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7.在孔子诞辰2574周年之际,吉林文庙与山东曲阜孔庙要在9月28日联合举行了祭孔大典,来细怀先贤,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十二章》中各章体现了不同的教育思想,若从中摘引语句,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一、1.丘仲尼

2.(1)能忍受(2)舍弃(3)为什么(4)“文"是一种谥号

3.(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4.(1)知道这种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5.【甲】文中,第一、二、四、五则都有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乙】文中,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孔子认为学习要注意及时复习,学思结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

6.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7.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虚心求教,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就会不断进步。

【乙】参考译文: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论语》十二章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为人谋而不忠乎(竭尽自己的心力)不知其子(了解)

B.吾日三省吾身(反省)故曰(说)

C.传不习乎(传授)___即与之化矣(融化)

D.必有我师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丹之所藏者赤(……的地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B.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C.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D.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7.甲乙两文共同谈到了交友的话题,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在交友方面你有哪些收获。

二、1.儒家圣人

2.C3.(1)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也有和他们相同的缺点就加以改正。(2)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

4.D

5.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6.几个人在一起,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他们的那些短处(发现自己也有),就要加以改正。

7.示例:我的收获是交朋友要讲诚信,要和品质高尚的人(或比自己贤明的人)做朋友。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认为这一点很有必要。他人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我们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需要旁人的帮助才能认识到。

【乙】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子贡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本人,看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君主,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

所以说:“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啊。"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孔子,名丘,字仲尼。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学派的创始人。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吾日三省吾身()(2)传不习乎()

(3)足食()(4)去食()

3.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5.“温故而知新,可因为师矣"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矛盾吗?

6.甲文中“曾子"的话与乙文孔子的话共同强调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

7.阅读甲乙选文及下面的材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链接】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荀子》)

小信诚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韩非子》)

诚心者,天下之结也。(《管子》)

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美国·富兰克林)

三、1.春秋儒家

2.(1)省:自我检查,反省(2)传:传授的知识(3)足:充足(4)食:食物

3.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4.(1)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选择他的缺点对照自己进行改正。

(2)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5.不矛盾。二者角度不同,“温故而知新”强调的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着重在修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随时学习他人的长处,以他人缺点为戒,着重在知人。

6.共同强调的是诚信。示例: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人之本,一个人想要生存必须要诚信。只有诚信才能更好的和别人交流,被朋友信任,被社会认可。

7.古今中外,诚信至关重要。对于个体,亦或是国家,也是如此。

(乙)参考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获得人民的信任。”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B.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C.非宁静无以致远(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D.险躁则不能治性(达到)

2.请用“/”给【甲】文画横线部分断句。(限两处)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从【甲】文①④两则中,你能读出孔子关于“学习"的哪些见解或者观点?请写出两个。

5.【甲】文中,“乐”字出现了两次,请你谈谈两个“乐"字分别有怎样的内涵?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句中的“君子”与乙文中的“君子"意思相同,都指有才德的人。

B.【甲】【乙】两文都强调了要重视品德修养,治学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惜时。

C.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诸葛亮认为,学习必须宁静、明志。

D.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是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7.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

(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

四、1.D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1)吃粗饭喝冷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

(2)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4.与朋友一起学习很快乐。学习需要反复实践,学有所获内心也是愉悦的。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学习时要心胸开阔。

5.第一句中的“乐"是指与朋友切磋学习的快乐;第二句的“乐”是指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快乐。(意思对即可)

6.B

7.示例一:座右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理由: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警醒自己学习时要边读书边思考。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只有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扎实深刻。

示例二:座右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激励自己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乙)参考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2)吾日三省吾身()

(3)不逾矩()(4)门人益亲()

3.用“/"给【乙】文中画曲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弟子孰为好学?

5.甲文段中,点明求学应该谦虚的句子为:“_______。”乙文段中,颜回好学的具体表现为:“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6.甲、乙两文中,孔子分别赞扬了颜回怎样的品质?

7.根据选文及下面材料链接,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链接】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选自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_________”。

五、1.思想教育

2.生气,恼怒自我检查、反省越过更加

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4.(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学生中哪个最好学?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迁怒,不贰过

6.安贫乐道和勤奋好学。

7.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乙】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材料链接:颜回吃的是用筐装的饭喝的是用瓢装的水,住在简陋的小房中,别人忍受不了这样的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向道的乐趣。富贵是人们所喜爱的,颜回不喜爱不追求,安贫乐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呢?天地间值得追求的最为珍贵最值得爱的,是和富贵不一样的大道,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见到大道心就平静,心静了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没什么不满足的那就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富贵和贫贱。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___《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资料链接】以下两则材料,与学习有关。

【乙】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敬,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敬。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选自《韩诗外传》)

[注]①敧: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同“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吾日三省吾身日:(2)思而不学则殆而:

(3)知之为知之知:(4)孔子观于周庙观:

2.用“/"给【丙】文中画曲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

3.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言简义丰,体现孔子的道德修养、学习方法和态度等。

B.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交友原则是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他视交友为乐事。

C.“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为: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D.《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先说“学而不思则罔”,后说“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因为“思”是“学"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

4.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孔子喟然而叹曰。

5.【甲】这几段文字中,强调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6.[丙]文中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

7.【丙】文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六、1.(1)每天(2)表转折,却(3)知道(4)参观

2.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

3.D

4.(1)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2)孔子感慨地叹息道。

5.甲文强调了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问题,乙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

6.孔子想要借助宥座教育他的弟子们,人不能自满自娇。

7.孔子的感叹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不要自满。(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读书)与(实践)应该相互结合)

【乙】参考译文: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_________《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_________《论语》(节选)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_家经典著作之一。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1)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2)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4)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甲】文“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4.请写出对【甲】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甲】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6.【乙】文第三则,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7.【乙】文的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8.请结合【甲】【乙】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七、1.儒。

2.(4)

3.围绕“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回答即可。

4.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疑惑)。”回答即可。

5.围绕“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6.围绕“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或“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回答即可。

7.围绕“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勤奋好学;谦虚诚恳;温故而知新,日积月累”等回答即可。

8.【示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语言简练,意义深远,多格言警句,体现了孔子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态度等。

【后八则参考译文】

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除此之外,我还做了些什么呢?”

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获得知识的人。"

孔子说:“学习起来就好像总怕赶不上似的,还怕丢掉了应该学习的东西。”

孔子说:“我是无所不知的吗?不是的!如果一个鄙陋浅薄的人诚恳地向我请教,我就从他所提出的问题的各方面反问到底而详尽地告诉我。"

子夏说:“每天都能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每月都不忘掉自己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啊。”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乙】

孔子世家(节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④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⑤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史:管理仓库的小吏。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官吏。④祗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⑤折中:调和取正。

1.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也被列为“___"之首。

2.下面对《<论语>十二章》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是谈修身做人的。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孔子的自白,讲述了孔子对“义”的坚守。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在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发奋进取。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告诉我们有坚定的志向是非常重要的。

3.用“/"给《孔子世家》(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4.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十二章》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古义今义

朋①_______②______

可以③_______表许可

饭④_______煮熟的谷类食物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6.《论语·雍也》中孔子盛赞颜回“贤”,这个“贤"可以用哪个四字成语概括?为了突出颜回的“贤”,这一则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7.孔子一生历经坎坷,却矢志不渝,秉持“仁"的思想,“克己复礼”“仁者爱人”,是一位率真、率性的真“圣人”。请结合具体语句和你所了解的孔子经历,说说你心中的孔子形象。

8.【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

八、1.春秋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2.A

3.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4.志同道合的人朋友可以凭借吃

5.(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2)我虽然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但是心中一直向往着它。

6.安贫乐道。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人不堪其忧(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表现他人难以忍受清贫,“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表现颜回对自身的坚守,二者形成对比,突出了颜回的“贤"。

7.示例一:孔子是一个安贫乐道之人。他周游列国,历尽艰辛,贫困时,宁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却不改初衷。

示例二:孔子是一个好学、乐学之人。他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充分体现了他的谦虚上进。

示例三:孔子是一个执着追求、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匹夫不可夺志也”,他为自己抱定的志向努力奋斗,在周游列国的历程中,他也是这样践行自己的初衷的。

示例四:孔子是一个热爱学习,且讲究学习方法的人。“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充分体现了他的热爱学习且注重读书方法;

示例五:孔子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充分体现了他珍惜时间的形象;

示例六:孔子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意志坚定。

8.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论语)十二章》中第一、五、七、九、十二章),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

【示例一]座右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理由: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警醒自己学习时要边读书边思考。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只有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扎实深刻。

【示例二]座右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激励自己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乙参考译文】孔子世家(节选)

孔子家贫且地位低下。到长大了,曾经做过季氏的小吏,粮食称量公平标准;曾作司职吏一职掌管牲畜养殖之事。因此而做了司空。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

孔子离开曹国到达宋国,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死孔子,就把树砍掉了。孔子只得离开这个地方。弟子们催促说:“我们可以快点走了。”孔子说:“上天既然把传道的使命赋予我,桓魋他又能把我怎么样!"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书籍,心里总想象着他的为人。我曾经到过鲁国,观看孔子的宗庙里陈列的那些车辆服装、礼乐器物,那里的儒生都按时到孔子故居去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舍不得离去。天下的君主贤人也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至今非常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真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七下课标篇目:《陋室铭》《爱莲说》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亡为,少耆①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②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注释】①耆:同“嗜”,嗜好。②儋石:两石与一石,指数量少

1.下面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

B.【甲】文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C.【乙】文中“清静亡为”的“亡"是通假字,通“无”。

D.【乙】文“非圣哲之书不好也"与“何陋之有”两句中“之"字的用法相同。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______②谈笑有鸿儒___

③清静亡为______④虽富贵不事也__

3.用“/”给【乙】文中画曲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

5.【甲】文末连举三位古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试结合【乙】文分析其所举的“西蜀子云亭"例子是否恰当?

6.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人际交往之道用于当今的现实生活,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看法。

7.【甲】文中的刘禹锡身处陋室,却“惟吾德馨”,结合他的人生追求,谈谈你的看法。

8.甲文中作者刘禹锡自比古贤扬子云,二人有何相似之处?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一、1.D

2.有名,出名大通“无”,没有从事,做

3.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4.①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②扬雄小时候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5.连举三位古人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陋室不陋。恰当,扬雄家贫,没有储粮,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拥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把他当作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以“西蜀子云亭"自况,旨在表达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

6.看法可分为正反两种:(答出一种即可)

①表赞同: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作者这类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言,只有与那些同样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才能不断精益自己的知识、学问。

②表反对: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未免显得太过自命清高了,这样一来会让我们缺失许多像他人学习的机会,这不利于我们对知识、信息的全面了解。所以这不是一种很好的交友方式。

7.刘禹锡侧重于情操的陶冶、道德的修养,虽遭贬谪,却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安贫乐道、高洁傲岸、不慕名利。

8.示例:二人都过着清贫的生活,都保持着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却有“调素琴,阅金经”的高雅生活情趣,扬雄虽然“家产不过十金”,但是“晏如也”,悠然自得,安闲自在。

【乙】参考译文: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小时候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性情沉默,没有大的作为。为人简朴,悠闲自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喜好,家产不超过十金,贫困得没有什么储粮,他安之若素。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冬青

李渔

冬青一树有松柏之实而不居①其名,有梅竹之风而不矜其节,殆“身隐焉文②"之流亚欤?然谈傲霜砺雪之姿者,从未闻一人齿及。是之推不言禄,而禄亦不及。予窃忿之,当易其名为“不求人知树”。

(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居:占有。②身隐焉文:我将要归隐了,哪里还用得着这些装饰性的功劳呢?春秋时,晋人介之推曾助公子重耳登位。后来重耳遍赏群臣,介之推坚持不说出自己的功劳,选择归隐山林。

1.【甲】文作者周敦颐是(朝代)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