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各课导学案(含答案)_第1页
(人教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各课导学案(含答案)_第2页
(人教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各课导学案(含答案)_第3页
(人教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各课导学案(含答案)_第4页
(人教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各课导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各课导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79页)

第1课消息二则预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ft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学习重点

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ft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

要塞.()督.战.()芜.湖()阻遏.()管辖.()

2.解释下列词语。

(1)溃退:

(2)要塞:

(3)业已:

(4)锐不可当:

(5)摧枯拉朽:

3.常识填空:

(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所以新闻,又叫,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_____________、事件发生的、_____________、。

(3)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C、、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合作探究

4.分别找出找出两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答:

5.简要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的特点。

答:

6.简要分析两则消息的电头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

7.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语言特点。

答:

8.研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答:

拓展延伸

9.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不超过计26个字)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答:

同步小测

1.下列注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督战(dū)舆论(yú)歼灭(qiān)风平浪静

B.泄(xiè)气溃退(kuì)覆灭(fù)横度长江

C.区域(yù)阻塞(sài)荻港(dí)摧枯拉朽

D.阻遏(jié)纤维(xiān)签订(qiān)锐不可当

1.填空:

(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的六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4.选词填空。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

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

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

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

6.文中的一段议论是:

答:

7.“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此句从侧面写出了:

答:

8.本文报道准确及时,试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的有关常识。

2.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自主突破

1.通读课文,完成表格。

渡江区域地点时间战况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合作探究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答: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

4.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答: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答:

5.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答:

同步小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溃.退()荻.港()摧枯拉朽.()要塞.()歼.灭()锐不可当.()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你交友的标准是什么?是注重外表的美丽?还是注重内心的善良?

B.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

C.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人提出了“赢语文者赢高考”的口号。因此,教师、家长、学生都有所动作。

D.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B.在对传统村落的修缮中,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禁止随意修建仿古建筑、仿古街区。

C.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表示,魏秋月目前的伤势达不到上场,甚至在8月的女排世界杯中能否上场也存在着疑问。

D.近3000名左右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

4.填空。

(1)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2)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有时兼有、。

(3)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

和五个部分。

5.2022年是渡江战役胜利73周年,八年级(1)班开展了“纪念渡江战役,向老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活动。请根据下面的活动场景,完成相应的练习。

(1)下面是一位学生对战斗英雄的采访,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全相应内容。学生:请问东路军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十分顺利?

战斗英雄:____________学生:您能描述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

战斗英雄:

学生: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次回想起当时渡江的情况,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现在,您心里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

战斗英雄:

(2)战斗英雄的叙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答:

二、课内精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

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6.这则消息的“电头”是,“导语"部分是第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

7.结合全文,理解句子。

(1)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一大半,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为什么?答:

(2)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8.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为什么把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最后才写东路军?

答:

9.“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答:

10.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答:

第1课消息二则预习导学案(解析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ft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学习重点

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ft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

要塞.()督.战.()芜.湖()阻遏.()管辖.()

2.解释下列词语。

(1)溃退:

(2)要塞:

(3)业已:

(4)锐不可当:

(5)摧枯拉朽:

3.常识填空:

(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所以新闻,又叫,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_____________、事件发生的、_____________、。

(3)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C、、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答案】1.yùkuìdǎngjiānsàidūwúèxiá

2.(1)失败而退却。(2)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3)已经。(4)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5)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3.(1)消息,(2)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A、(真实性)B、(及时性)C、(准确性)

(4)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合作探究

4.分别找出找出两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答案:(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时电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题:从“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到篇末,具体记叙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战况。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5.简要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的特点。

【答案】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6.简要分析两则消息的电头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答案】“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ft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答案】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拓展延伸

【答案】哈尔滨一位老人声讨日军罪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同步小测

【答案】1.C2.(1)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2)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3.C4.较为占领控制封锁切断5.东路军和西路军渡江情况。6.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7.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8.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

第二课时

自主突破

渡江区域地点时间战况

中路军安庆—芜湖20日夜起的24小时已渡过30万人

西路军九江—安庆21日下午5时—22日22时35万大军已渡过2/3

东路军南京—江阴21日到22日已大部渡过,余部23日可以渡完

合作探究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答案】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案】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

“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4.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答案】(1)“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

5.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

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同步小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溃.退()荻.港()摧枯拉朽.()要塞.()歼.灭()锐不可当.()

【答案】qiān(签)订xiè(泄)气dū(督)战溃.退(kuì)荻.港(dí)摧枯拉朽.(xiǔ)要塞.(sài)歼.灭(jiān)锐不可当.(dāng)qiān(签)订xiè(泄)气dū(督)战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你交友的标准是什么?是注重外表的美丽?还是注重内心的善良?

B.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

C.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人提出了“赢语文者赢高考"的口号。因此,教师、家长、学生都有所动作。

D.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答案】A

【解析】A项中“是……还是……”是选择疑问句,中间连接的标点应为逗号)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B.在对传统村落的修缮中,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禁止随意修建仿古建筑、仿古街区。

C.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表示,魏秋月目前的伤势达不到上场,甚至在8月的女排世界杯中能否上场也存在着疑问。

D.近3000名左右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

【答案】B

【解析】:A项搭配不当,“提高"应改为“转变”;C项成分残缺,应在“达不到上场"后加“的要求”;D项成分赘余,“近"和“左右”应删去一个。)

4.填空。

(1)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2)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有时兼有、。

(3)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和五个部分。

【答案】(1)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2)叙述,议论、描写。

(3)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5.2022年是渡江战役胜利73周年,八年级(1)班开展了“纪念渡江战役,向老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活动。请根据下面的活动场景,完成相应的练习。

(1)下面是一位学生对战斗英雄的采访,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全相应内容。学生:请问东路军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十分顺利?

战斗英雄:。学生:您能描述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

战斗英雄:

学生: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次回想起当时渡江的情况,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现在,您心里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

战斗英雄:。

(2)战斗英雄的叙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答案】(1)示例:总体上我们的渡江过程是非常顺利的,但是战斗也十分激烈。

战斗英雄:示例:渡江作战当天,我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全体人员不怕牺牲,乘着木船,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勇往直前,最终成功地跨越长江。(能描述当时的场景即可)

战斗英雄:示例:在这里我要向在渡江战役中英勇战斗、奉献出自己生命的战友们致以深切的悼念和崇高的敬意!

(2)示例:我们中学生要铭记革命先辈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二、课内精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6.这则消息的“电头”是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部分是第①②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③—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锐不可当。

7.结合全文,理解句子。

(1)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一大半,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为什么?

不能这样更改。“现在"与“至发电时止”比,不如后者概念确切;“一大半"与“三分之二”比,表达含混,模糊不清;“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军事术语,更贴切,得体。

(2)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等动词的连用,使语言雄健有力,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无敌的气概。尤其是“控制"这个动词的运用,十分准确地表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被我军操纵,正因为如此,长江才能被“封锁”,达到了意想不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8.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为什么把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最后才写东路军?

因为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这样安排,更能使文章涌起高潮。

9.“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意思对即可)

10.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议论的句子是第⑧⑨句;作用是揭示事物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预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本课重要词语。

2、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3、进一步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难点:进一步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诺贝尔奖是怎么回事吗?你所知道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哪些?

学生畅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情况的报道。请大家读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通过标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首届”,点明了此次颁奖的特殊性。在学习本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关于首届诺贝尔奖,你最想了解哪方面的内容?

学生畅谈。

今天我们来学习路透社对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情况的报道,看看是否围绕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报道的。二.介绍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诺贝尔去世前于1895年立下遗嘱,将其财产大部分共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年息设立物理学奖、

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5种奖金,奖励当年在上述领域内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从1901

年开始,奖金在每年12月10日下午四点半(诺贝尔逝世时间)颁发。本文就是对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情况的报道。

三.独立突破

1.加点字注音:

颁.发()遗嘱.()仲.裁()卓.有成就()

2.词语解释:

颁发:。建树:。仲裁:。巨额:。

四.合作探究

活动一:1.读课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思考,这则消息主要抓住了哪些内容进行报道的?答:

2.按消息的结构分层,画出结构脉络图。

答:

活动二:内容探究。

1.新闻讲究语言简洁,但导语部分却把诺贝尔遗嘱内容详细引用出来,这样写合适吗?有什么作用?

答:

2.第2段一一列举了五类奖项的获得者,他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

答:

3.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本文最后一段为背景,有人认为删去也不影响新闻的完整性,你怎么看?

答:

活动三:(一)介绍我国及海外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字和贡献。

答:

(二)重点介绍莫言及屠呦呦事迹,

答:

(三)致辞典范,表达敬意:

同学们,我们稚嫩的笔无法穷尽两位文学家、药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但也请让我们书写心声,表达对他们的崇高敬意。下面请模仿例句的形式(可不拘泥于这种形式),从这两位获奖者中选一位写出你的赞美与敬意:

例:【简历】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答:

五.同步小测一、积累运用

1.下列每组词语注音都正确的是()

A.遗嘱yízhǔ巨额jù’éB.载重zǎizhóng栽树zhāishù

C.渗透cāntóu悲惨bēicǎnD.颁发fēnfā掺和chānhuo

B.载重zàizhóng栽树zāishù

C.渗透shèntóu悲惨bēicǎn

D.颁发bānfā掺和chānhuo

2.解释词语:

颁发:建树:

3.用给出的词语填空:

A.经过老师的努力,考试成绩已经()完毕。

B.经过专家的(),这批出土文物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00年。

1评定○2鉴定

4.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2018年,世界上已有逾900多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删去“逾"或“多”

B.通过实地研究,使科学家们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将“方案"改为“措施”

C.由于运用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一厂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改进。将“改进"改为“提高”

D.诺贝尔奖评委会通过并讨论了本年度诺贝尔奖获奖名单。将“通过"和“讨论”互换位置

5.下列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李雷原本与同学约好一起去看球赛,却因感冒发烧无法前往,于是他给同学发了条短信。

A.我今天不去看球了,你自己去吧!B.我偶染贵恙,无法观赛,深表歉意!

C.我感冒了,现在还在发烧,真糟糕!D.我生病不能去看球赛了,实在抱歉!二、课内精读

(一)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今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

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了巨额收入。1896

年诺贝尔逝世时,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1.开头加粗黑体字部分叫作,也称“消息头”,交待了通讯社名称、发稿和发稿

,表明消息材料、报道。

2.指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了诺贝尔奖颁发的相关情况,叙事准确、翔实。

B.消息短小,所以叙事必须概括性强,不能使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C.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构成,这五部分中标题、导语、主体必不可少。

3.第1段是消息的部分,点明了消息的,及诺贝尔奖颁发的。

4.新闻讲究语言简洁,但导语部分却把诺贝尔遗嘱内容详细引用出来,这样写合适吗?有什么作用?答: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预习导学案(解析版)

【教学目标】

1、积累本课重要词语。

2、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3、进一步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难点:进一步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诺贝尔奖是怎么回事吗?你所知道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哪些?

学生畅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情况的报道。请大家读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通过标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首届”,点明了此次颁奖的特殊性。在学习本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关于首届诺贝尔奖,你最想了解哪方面的内容?

学生畅谈。

今天我们来学习路透社对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情况的报道,看看是否围绕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报道的。二.介绍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诺贝尔去世前于1895年立下遗嘱,将其财产大部分共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年息设立物理学奖、

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5种奖金,奖励当年在上述领域内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从1901

年开始,奖金在每年12月10日下午四点半(诺贝尔逝世时间)颁发。本文就是对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情况的报道。

三.独立突破

【答案】1.颁.发bān()遗嘱.zhǔ()仲.裁zhòng()卓.zhuó有成就()

2.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建树:建立的功绩。

仲裁:争执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对争执事项做出决定,如国际仲裁、海事仲裁、劳动仲裁等。巨额:数量很大的(钱财)。

四.合作探究

活动一:1.读课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思考,这则消息主要抓住了哪些内容进行报道的?

【答案】六要素:

何时:1901年12月10日;何地: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何人: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何事: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何故:根据诺贝尔遗嘱。

如何: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者。

2.按消息的结构分层,画出结构脉络图。

【答案】导语:1段:点明消息的核心内容及诺贝尔奖颁发的对象。

主体:2、3段:详细介绍获奖者,明确颁奖机构、颁奖时间与地点。

背景:4段:进一步介绍颁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奖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图:学生以自己习惯的方式画图,不作统一要求。

活动二:内容探究。

1.新闻讲究语言简洁,但导语部分却把诺贝尔遗嘱内容详细引用出来,这样写合适吗?有什么作用?

【答案】因为遗嘱内容交代了评奖的标准及奖项,这是诺贝尔奖的重要信息,同时还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2.第2段一一列举了五类奖项的获得者,他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

【答案】不能。虽然这五种奖项是并列的,但顺序与上文诺贝尔的遗嘱相照应,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3.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本文最后一段为背景,有人认为删去也不影响新闻的完整性,你怎么看?

【答案】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本则新闻单独用一段文字交代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让人们对首次颁发的诺贝尔奖有了全面的了解,说明了评奖的公平、公正,表达了对诺贝尔的敬意。所以不能删去。

活动三:(一)介绍我国及海外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字和贡献。

【答案】1.李政道:1926年出生于上海,1957年与杨振宁“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人。

2.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1957年与李政道“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人。

3.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1976年凭借“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4.李远哲:1936年出生于台湾,1986年“首先以分子角度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美籍华人。

5.朱棣文:1948年出生于美国,1997年“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人。

6.崔琦:1939年出生于河南,1998年“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人。

7.达赖:1935年出生于西藏,1989年“外国认为他是西藏独立解放主义者“获诺贝尔和平奖,中国国籍。

8.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2000年凭借作品《灵ft》“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加入法国国籍。

9.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2008年“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美籍华人。

10.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2009年“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通信方面(光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人。

11.莫言:1955年出生于ft东,2012年“凭借作品《天堂蒜苔之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国籍。

12.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2015年“发现了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中国国籍。

(二)重点介绍莫言及屠呦呦事迹,

【答案】1.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ft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2017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短篇小说奖。2019年,创作的《等待摩西》获得第15届十月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2.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三)致辞典范,表达敬意:

【答案】

莫言:诺贝尔奖颁奖辞:莫言是个诗人,他撕下了程式化的宣传海报,让个人在芸芸众生中凸显而出。莫言用讥讽和嘲弄的手法向历史及其谎言、向政治虚伪和被剥夺后的贫瘠发起攻击。他用戏弄和不加掩饰的快感,揭露了人类生活的最黑暗方面,在不经意间找到了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形象。

屠呦呦: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六.同步小测一、积累运用

1.下列每组词语注音都正确的是()

A.遗嘱yízhǔ巨额jù’éB.载重zǎizhóng栽树zhāishù

C.渗透cāntóu悲惨bēicǎnD.颁发fēnfā掺和chānhuo

【答案】A.

【解析】BCD选项正确的读音如下(加粗字体为题目中错误的选项):

B.载重zàizhóng栽树zāishù

C.渗透shèntóu悲惨bēicǎn

D.颁发bānfā掺和chānhuo

2.解释词语:

颁发:建树:

【答案】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建树:建立的功绩。

【解析】此题考查本课中重要词语的积累。解答要精准,按注释或词典释义即可。

3.用给出的词语填空:

A.经过老师的努力,考试成绩已经()完毕。

B.经过专家的(),这批出土文物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00年。

1评定○2鉴定

【答案】A.○1B.○2

【解析】此题考查同义词辨析与运用。“评定"鉴定”,都是动词,都含有“做出评判"之意。“评定”指经过评判或审核来决定,多指工厂产品、文艺作品、学习成绩及工作质量等。“鉴定"指鉴别和评定人的优缺点,事物的真伪、优劣,包括对艺术品的评价。明确二者使用范围的差异,答案就不难选择了。

4.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2018年,世界上已有逾900多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删去“逾”或“多"

B.通过实地研究,使科学家们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将“方案”改为“措施"

C.由于运用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一厂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改进。将“改进”改为“提高"

D.诺贝尔奖评委会通过并讨论了本年度诺贝尔奖获奖名单。将“通过”和“讨论"互换位置

【答案】.B

【解析】A选项“逾”“多"同时修饰限制“900”,是重复赘余毛病,因此应删去一个。给出的修改方法正确;B选项为滥用介词,淹没主语,正确的修改方法应该是删掉“使"。故给出的修改方法错误;C选项“生产效率”与“改进"搭配不当,因此改为“提高”,修改正确;D选项“通过"讨论”语序不当,应该先“讨论”,之后再“通过”,修改正确。

5.下列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李雷原本与同学约好一起去看球赛,却因感冒发烧无法前往,于是他给同学发了条短信。

A.我今天不去看球了,你自己去吧!B.我偶染贵恙,无法观赛,深表歉意!

C.我感冒了,现在还在发烧,真糟糕!D.我生病不能去看球赛了,实在抱歉!

【答案】.D

【解析】A.没有注意礼貌用语,表达不得体;B选项不注意说话对象及场合,用词生涩,书面化,也不适合同学之间的交流;C选项表意不完整,没有表明是否去看球赛。D选项表达得体、明白,注意了礼貌用语。所以D最得体。

二、课内精读

(一)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今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

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了巨额收入。1896

年诺贝尔逝世时,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1.开头加粗黑体字部分叫作,也称“消息头”,交待了通讯社名称、发稿和发稿

,表明消息材料、报道。

【答案】.1.电头地点时间真实及时

【解析】此题考查对电头所表述的内容及作用的理解。电头大多都包含通讯社名称,发电日期等,因而具有材料真实、报道及时等作用。

2.指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了诺贝尔奖颁发的相关情况,叙事准确、翔实。

B.消息短小,所以叙事必须概括性强,不能使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C.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构成,这五部分中标题、导语、主体必不可少。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消息叙事翔实及文学化手法的考查。消息短小,叙事概括性强,但可以使用文学化的手法,抒情化的语言。

3.第1段是消息的部分,点明了消息的,及诺贝尔奖颁发的。

【答案】导语核心内容对象

【解析】此题考查对消息结构的把握。本消息第一段为导语,导语是对消息主要内容的概括。结合消息的一般作用及具体语段内容不难提炼答案。

4.新闻讲究语言简洁,但导语部分却把诺贝尔遗嘱内容详细引用出来,这样写合适吗?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样写合适。因为遗嘱内容交代了评奖的标准及奖项,这是诺贝尔奖的重要信息,同时还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段内容及作用的把握。尽管消息的语言要求简明,但此处引用遗嘱内容恰恰是本消息的重要内容,并且对后文有领起作用。第二段中所列获奖者,均是按照遗嘱所列几大领域中做出突出最大贡献的人,因此这样写很合适。

第3课“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预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2.区别新闻特写和消息异同,把握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

3.品析作者优美生动的语言,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品析作者优美生动的语言,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习难点】

区别新闻特写和消息异同,把握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凌.空()翘.首()酷.似()潇.洒()悄.然()由zhōng()bǐng()声敛息眼花liáo()乱轻yíng()

2.解释下列词语或者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凌空:。

(2):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漂亮

(3)翘首:。

(4)酷似:。

(5):指新近涌现的杰出人才,新出现的优秀人才。

(6)屏声敛息:。

: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3.填空。

本文选自1982年11月25日。原题是。主要记叙了。本文在体裁上属于,和消息的区别在于。

合作探究

4.本文选自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原题是《“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如果把吕伟夺魁这一事件写一则消息该如何写?结合本文说说消息和特写有什么区别?

答:

5.文章结尾处写外国记者的评价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6.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

答:

7.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是举例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

同步小测

一、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yǎ(),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8千名观众一起qiáo()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

()那。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瞬间酷似沸腾精采B.裁叛气氛赞赏轻盈

C.集训敦煌凌空翻腾D.由衷慷概潇洒延续

3.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2)形容看见美色或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3)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4)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4.(德州中考)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ft里吗?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

吗?

B.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走来,他给你的印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

C.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

D.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

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5.请给下面一则消息拟写标题。(不超过15个字)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第一段中对白云、飞鸟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答:

8.本文最后一段描写印度观众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

第3课“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预习导学案(解析版)

【教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2.区别新闻特写和消息异同,把握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

3.品析作者优美生动的语言,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品析作者优美生动的语言,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习难点】

区别新闻特写和消息异同,把握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凌.空()翘.首()酷.似()潇.洒()悄.然()由zhōng()bǐng()声敛息眼花liáo()乱轻yíng()

【答案】língqiáokùxiāoqiǎo衷屏缭盈

2.解释下列词语或者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凌空:。

(2):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漂亮

(3)翘首:。

(4)酷似:。

(5):指新近涌现的杰出人才,新出现的优秀人才。

(6)屏声敛息:。

: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答案】(1)高架在空中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2)轻盈(3)抬起头来(4)指极其相似(5)新秀(6)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7)眼花缭乱(8)如梦初醒

3.填空。

本文选自1982年11月25日_________________。原题是_________________。主要记叙了。本文在体裁上属于_____________,和消息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光明日报》《“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中国跳水姑娘吕伟以一秒七的神话夺取第九届亚运会的跳水桂冠人物特写抓住片段描写

合作探究

4.本文选自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原题是《“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如果把吕伟夺魁这一事件写一则消息该如何写?结合本文说说消息和特写有什么区别?

【答案】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做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作者摄取的是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一刹那,并把这一刹那,及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

一摄下、定格、放大,如“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轻轻一蹬"、“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插入碧波之中”等等。这一系列把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

5.文章结尾处写外国记者的评价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侧面描写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以印度观众“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6.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

【答案】落笔集中,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以静反衬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的艺术感染力。

7.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是举例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对照等多种修辞手段,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7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笔直地象轻盈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是动作更加可视可感。

同步小测

一、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yǎ(),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8千名观众一起qiáo()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答案】(雅),(lüè)(翘)屏.(bǐng)一刹.(chà)那。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瞬间酷似沸腾精采

B.裁叛气氛赞赏轻盈

C.集训敦煌凌空翻腾

D.由衷慷概潇洒延续

【答案】.C

【解析】A项“采"应为“彩”;B项“叛"应为“判”;D项“概"应为“慨”。

3.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2)形容看见美色或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3)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4)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答案】

(1)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从容不迫)

(2)形容看见美色或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眼花缭乱)

(3)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如梦初醒)

(4)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震耳欲聋)

4.(德州中考)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ft里吗?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

吗?

B.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走来,他给你的印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

C.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

是象征诗派的代表。

D.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答案】B

【解析】B项中“十七、八”表示概数,中间不用顿号,但如果表示确数,中间必须有顿号。)

5.请给下面一则消息拟写标题。(不超过15个字)

【答案】5.奥运跳水“五冠王"吴敏霞退役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第一段中对白云、飞鸟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8.本文最后一段描写印度观众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案】

6.用“白云"飞鸟”烘托出吕伟站在10米高台时的“沉静自若"。

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吕伟跳水时优雅的动作,流露出作者内心的赞叹、喜爱之情。

8.不多余。通过侧面烘托,突出跳水选手们高超的技艺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4课一着惊海天预习导学案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况。

2.了解通讯的写作特点,区别通讯与消息和特写的异同。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语言生动的特点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4.了解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学习重点

了解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况,体会文中语言生动的特点及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难点

1.区别通讯与消息和特写的异同。

2.体会文中语言生动的特点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况。

2.了解通讯的写作特点,区别通讯与消息和特写的异同。

3.体会文中语言生动的特点及细节描写的作用。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澎湃.()桅.杆()浩瀚.()娴.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