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业指导书TOC\o"1-2"\h\u5099第1章绪论 3110541.1地质灾害概述 3116321.2危险性评估的意义和任务 49656第2章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4312762.1崩塌 4219152.1.1定义 4181412.1.2特征 5324072.2滑坡 5128882.2.1定义 5199622.2.2特征 5162112.3泥石流 591452.3.1定义 5321652.3.2特征 523652.4地面塌陷 5200462.4.1定义 6275772.4.2特征 68462第3章地质灾害成因及影响因素 676803.1地质构造 6162033.1.1断裂带 615853.1.2褶皱带 660423.2地形地貌 6158053.2.1地形坡度 6220613.2.2地形起伏 7242013.2.3地貌类型 7148183.3水文地质 7200313.3.1地下水 7212143.3.2降水 784603.3.3河流冲刷 7324613.4人类活动 7141693.4.1工程建设 7225853.4.2采矿活动 756973.4.3城市化进程 7147513.4.4环境污染 714551第4章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 8148884.1定性评估方法 8185524.1.1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分析 8310264.1.2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分析 8237334.1.3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8304734.2定量评估方法 8101474.2.1数据收集与处理 8277784.2.2模型构建与参数选取 8229274.2.3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8246634.3综合评估方法 880394.3.1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 8287844.3.2多因素耦合评估 8310654.3.3动态评估与实时预警 9139584.3.4评估结果可视化 921363第5章风险识别与危害范围预测 9109435.1风险识别 9226085.1.1地质灾害类型识别 9154065.1.2风险源识别 9302255.1.3风险受体识别 9221155.2危害范围预测 941445.2.1预测方法 911325.2.2预测结果 9278985.3风险等级划分 994675.3.1风险评价方法 991285.3.2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101345.3.3风险等级划分结果 1014447第6章评估程序与工作流程 10229406.1评估程序 10158836.1.1收集资料 1043016.1.2现场踏勘 10206136.1.3危险性分析 102086.1.4风险评价 1069846.2工作流程 1173686.2.1准备阶段 11278416.2.2实施阶段 11271026.2.3提交阶段 11112926.3评估报告编制 11303506.3.1报告结构 11271086.3.2报告要求 1117740第7章数据收集与处理 12190787.1资料收集 1234447.1.1收集范围 12169047.1.2收集方法 1232357.2数据整理与分析 1247327.2.1数据整理 12132887.2.2数据分析 12191807.3数据可靠性评价 1360027.3.1评价方法 13130207.3.2评价标准 13319017.3.3评价结果 1311917第8章现场调查与勘探 134058.1现场踏勘 13191098.1.1踏勘目的 13294178.1.2踏勘内容 13209828.1.3踏勘方法 13181038.2勘探方法选择 1498318.2.1钻探 14129078.2.2物探 1477688.2.3遥感技术 14141028.2.4勘探方法组合 14291768.3勘探成果分析 1486888.3.1数据整理 14246698.3.2成果编制 14106308.3.3成果分析 14129058.3.4成果审核 1421911第9章防治措施与风险管理 14127309.1防治措施 1437699.1.1防治原则 1472249.1.2工程防治措施 15236049.1.3非工程防治措施 1584529.2风险管理策略 15188779.2.1风险识别与评估 1565999.2.2风险预防与控制 15317319.2.3风险转移与分担 1530129.3应急预案与监测预警 15291269.3.1应急预案 1556459.3.2监测预警 168766第10章评估成果应用与更新 162426910.1评估成果应用 162487810.1.1成果应用范围 162446010.1.2成果应用要求 16278410.2评估成果更新 161249310.2.1更新原则 161375410.2.2更新周期 171421110.2.3更新内容 172519410.3持续改进与优化建议 172742710.3.1改进措施 17975910.3.2优化建议 17第1章绪论1.1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影响下,因地质环境恶化而导致的岩体、土体位移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从而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活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灾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等特点,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2危险性评估的意义和任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旨在识别和评估地质灾害潜在危险因素,为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其主要意义和任务如下:(1)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诱发因素、发育规律等,预测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评估地质灾害风险:结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危害,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定量或半定量评价,为决策提供参考。(3)指导地质灾害防治:根据危险性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4)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进行建设活动,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5)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降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风险。(6)提高地质灾害预警能力:通过危险性评估,掌握地质灾害发生规律,提高地质灾害预警能力,为灾害应急提供支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于保障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章旨在对地质灾害及危险性评估进行概述,为后续章节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第2章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2.1崩塌2.1.1定义崩塌是指地表或岩体由于重力作用发生突发性破坏,使岩块、土体等物质向下或向外倾倒、滚落的现象。2.1.2特征(1)突发性:崩塌发生具有突发性,难以及事先预测。(2)破坏性:崩塌发生时,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地域性:崩塌多发生在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岩性脆弱的区域。(4)季节性:崩塌多发生在雨季或冰雪融化期,与地表水活动密切相关。2.2滑坡2.2.1定义滑坡是指地表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2.2.2特征(1)缓慢性:滑坡发生过程相对缓慢,有利于发觉和预警。(2)破坏性:滑坡可导致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时危及人员生命安全。(3)隐蔽性:滑坡的滑动面和潜在滑动区域不易被察觉,给预测和防范带来困难。(4)地域性:滑坡多发生在地形坡度较大、岩土体结构松散、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2.3泥石流2.3.1定义泥石流是指在陡峭山地,由于暴雨、冰川湖泄溃等水源激发,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高速流动的流体。2.3.2特征(1)突发性:泥石流发生具有突发性,给预警和逃生带来极大困难。(2)破坏性:泥石流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可破坏房屋、桥梁、道路等设施,造成严重损失。(3)流动性:泥石流是一种高速流动的流体,其流动速度和搬运能力极强。(4)地域性: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峡谷等地形陡峭、松散物质丰富的区域。2.4地面塌陷2.4.1定义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突发性或渐进性沉陷、崩塌的现象。2.4.2特征(1)突发性:地面塌陷发生具有突发性,给人员和财产带来极大威胁。(2)区域性:地面塌陷多发生在地下矿藏开采、地下水过度抽取等人为活动频繁的地区。(3)渐进性:部分地面塌陷为渐进性发展,可通过监测及时发觉并采取防治措施。(4)破坏性:地面塌陷可导致道路、桥梁、房屋等基础设施损毁,影响城市正常运行。第3章地质灾害成因及影响因素3.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壳运动所形成的断裂带、褶皱带等构造单元,控制了地壳的稳定性和岩土体的力学性质。以下为主要地质构造因素:3.1.1断裂带断裂带是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岩体破裂带,其活动性对地质灾害的发生产生直接影响。断裂带的性质、规模、活动速率和方向等,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3.1.2褶皱带褶皱带是地壳挤压作用形成的地质单元,其内部岩土体的应力状态和变形程度对地质灾害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褶皱带的不同部位,如背斜、向斜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类型存在差异。3.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2.1地形坡度地形坡度是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坡度越大,岩土体的稳定性越差,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越高。3.2.2地形起伏地形起伏影响地表水流的汇集和排泄,进而影响岩土体的饱和度和稳定性。地形起伏大的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3.2.3地貌类型不同地貌类型对地质灾害的发育具有不同的影响。如山地、丘陵等地区,地质灾害较为发育;而平原地区,地质灾害相对较少。3.3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3.1地下水地下水是影响岩土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引起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变化,从而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3.3.2降水降水是触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降水过程中,地表水流的冲刷和地下水的渗透,会导致岩土体稳定性降低,诱发地质灾害。3.3.3河流冲刷河流冲刷作用对河岸及附近地区的岩土体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引发地质灾害。3.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日益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4.1工程建设工程建设活动,如开挖、填筑、爆破等,可能改变地质环境条件,诱发地质灾害。3.4.2采矿活动采矿活动导致地下空洞、地面沉陷等问题,对周围地质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加剧地质灾害的风险。3.4.3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变更等,可能改变原有地质环境,诱发地质灾害。3.4.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导致岩土体性质恶化,降低其稳定性,从而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第4章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4.1定性评估方法4.1.1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分析对研究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分析各因素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为后续评估提供基础。4.1.2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分析根据研究区域地质灾害类型,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4.1.3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合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分析和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分析,对研究区域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评价方法包括专家经验法、层次分析法等。4.2定量评估方法4.2.1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研究区域地质灾害相关数据,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雨量、地震活动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归一化等,为后续建模提供数据基础。4.2.2模型构建与参数选取根据研究区域地质灾害特点,选择合适的定量评估模型,如逻辑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等。同时选取模型参数,进行模型训练和验证。4.2.3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利用构建的定量评估模型,对研究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分析预测结果,识别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4.3综合评估方法4.3.1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将定性评估结果与定量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相互验证,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4.3.2多因素耦合评估考虑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地震、降雨、人类活动等,进行多因素耦合评估。通过分析耦合关系,揭示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4.3.3动态评估与实时预警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动态评估,为部门和相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4.3.4评估结果可视化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以图表、地图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部门、企业和公众理解和应对地质灾害风险。第5章风险识别与危害范围预测5.1风险识别5.1.1地质灾害类型识别根据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特点及历史地质灾害记录,识别作业区域内潜在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5.1.2风险源识别分析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各类风险源,如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并对风险源的强度、频率、影响范围等进行详细描述。5.1.3风险受体识别明确风险受体,即可能受到地质灾害影响的各类对象,包括人员、财产、基础设施等。对风险受体的分布、价值、易损性等进行评估。5.2危害范围预测5.2.1预测方法结合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如经验模型、数值模拟、地质统计模型等,对地质灾害的危害范围进行预测。5.2.2预测结果根据预测方法,给出不同地质灾害类型的危害范围,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明确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5.3风险等级划分5.3.1风险评价方法结合风险识别和危害范围预测结果,采用适当的风险评价方法,如风险矩阵、模糊综合评价等,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价。5.3.2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依据相关规范和标准,结合地质灾害的特点、危害范围、风险受体易损性等因素,制定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标准。5.3.3风险等级划分结果根据风险评价方法和等级划分标准,将作业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风险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为后续风险防控和决策提供依据。第6章评估程序与工作流程6.1评估程序6.1.1收集资料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之前,应全面收集与评估区域相关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人类活动等资料,包括但不限于:(1)地质资料: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历史及现状等;(2)地形资料:地形地貌、高程、坡度、坡向等;(3)气候资料:降水量、蒸发量、气温、风力等;(4)水文资料:地表水、地下水、河流、湖泊等;(5)人类活动资料:土地利用、工程活动、城市规划等。6.1.2现场踏勘根据收集的资料,对评估区域进行现场踏勘,了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实际情况,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6.1.3危险性分析结合收集的资料和现场踏勘情况,对评估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主要包括:(1)分析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2)评价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和影响范围;(3)确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潜在危险区和安全区。6.1.4风险评价根据危险性分析结果,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主要包括:(1)评价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程度;(2)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3)确定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策略。6.2工作流程6.2.1准备阶段(1)成立评估项目组,明确项目成员职责;(2)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3)制定评估工作计划,包括时间节点、任务分工等。6.2.2实施阶段(1)进行现场踏勘,了解地质灾害隐患点;(2)开展危险性分析,确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潜在危险区和安全区;(3)进行风险评价,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4)编制评估报告。6.2.3提交阶段(1)组织专家评审会,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2)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完善评估报告;(3)提交评估报告及成果资料。6.3评估报告编制6.3.1报告结构评估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封面、目录、摘要;(2)评估依据、目标和范围;(3)评估程序和方法;(4)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5)地质灾害风险评价;(6)防治措施及建议;(7)评估成果汇总。6.3.2报告要求(1)报告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2)报告文字应简练、清晰、条理分明;(3)图表、照片等资料应清晰、规范;(4)报告格式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第7章数据收集与处理7.1资料收集7.1.1收集范围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具体需求,确定资料收集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评估区域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料;(2)地质灾害历史资料及案例;(3)气象、水文、地质、地貌等相关资料;(4)评估区域内人类活动及工程设施资料;(5)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等。7.1.2收集方法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资料收集:(1)查阅相关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公开资料;(2)现场踏勘,获取第一手资料;(3)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获取评估区域的相关信息;(4)咨询相关领域专家,获取专业意见。7.2数据整理与分析7.2.1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包括:(1)分类整理,将资料按照类型、时间、地域等进行归类;(2)校核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3)建立数据库,方便数据的存储、查询和分析。7.2.2数据分析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1)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规模、类型及分布特征分析;(2)地质灾害发生的成因、影响因素及触发机制分析;(3)评估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4)分析评估区域内人类活动及工程设施对地质灾害的影响。7.3数据可靠性评价7.3.1评价方法采用以下方法对数据可靠性进行评价:(1)对比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与其他来源的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数据的准确性;(2)专家评审,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数据可靠性进行评估;(3)统计分析,通过数学统计方法对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价。7.3.2评价标准根据以下标准对数据可靠性进行评价:(1)数据来源的权威性;(2)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的规范性;(3)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4)数据的时间性和空间性。7.3.3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数据可靠性进行分级,并作为后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依据。对于可靠性较低的数据,应进行补充调查或采取其他措施提高数据质量。第8章现场调查与勘探8.1现场踏勘8.1.1踏勘目的现场踏勘主要目的是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区域进行初步了解,为后续勘探工作提供基础信息。8.1.2踏勘内容(1)收集地质灾害历史资料和现有资料;(2)了解地质环境背景,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3)调查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规模、分布及成因;(4)掌握当地气象、水文、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5)拍摄现场照片,记录关键信息。8.1.3踏勘方法采用地面调查、航空遥感调查、无人机航拍等多种手段进行现场踏勘。8.2勘探方法选择8.2.1钻探钻探主要用于获取地下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地质结构、地下水分布等信息。根据需要可采用旋挖钻、冲击钻、回转钻等钻探方法。8.2.2物探物探方法包括电法、磁法、地震法等,用于探测地下地质体的结构、岩性、构造等信息。8.2.3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技术获取大范围地质灾害信息,结合地面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8.2.4勘探方法组合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环境条件、勘探目的等因素,合理选择勘探方法组合,提高勘探效果。8.3勘探成果分析8.3.1数据整理对勘探过程中获取的各类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归档,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8.3.2成果编制根据勘探数据,编制勘探成果图件,包括钻孔柱状图、地质剖面图、物探成果图等。8.3.3成果分析结合现场踏勘和勘探数据,分析地质灾害成因、发展趋势、潜在危险性等,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供依据。8.3.4成果审核组织专家对勘探成果进行审核,保证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第9章防治措施与风险管理9.1防治措施9.1.1防治原则针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防治措施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9.1.2工程防治措施(1)对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如挡墙、锚固、排水、护坡等;(2)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与治理,及时采取加固、疏排等措施;(3)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制定相应的工程治理方案,并保证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9.1.3非工程防治措施(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与培训;(2)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数据库;(3)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影响;(4)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相结合,合理控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土地利用规模。9.2风险管理策略9.2.1风险识别与评估(1)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识别,明确风险类型、影响范围和潜在损失;(2)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进行风险定量与定性评估,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9.2.2风险预防与控制(1)制定地质灾害风险预防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2)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控制体系,对风险点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9.2.3风险转移与分担(1)通过保险等金融手段,实现地质灾害风险的转移与分担;(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三峡学院《前厅与客房服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药理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风景园林规划项目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三峡学院《电脑图形图像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年产5000万支青霉素冻干粉针剂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CMS程序开发岗位职责
- 重庆财经学院《消费者行为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学院《农村土地调查》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茶叶保健产业研究报告
- 六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导学案
- The call of the wild(野性的呼唤)课件
-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 家族理事会成员职责
- 【信息技术 】计算机系统互联 第1课时课件 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 民航概论3-1大气层航空器活动的环境与空中导航
- 学校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清单
- 九年级上册语文《学习缩写》教案
- 深圳体育中心绿色施工监理细则
- 两篇古典英文版成语故事画蛇添足
- 工业品销售面试技巧和常见面试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