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作家10铁凝一、人物简介铁凝,女,1957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名作家。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二、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伊琳娜的礼帽》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1996年5卷本《铁凝文集》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2006年9卷本《铁凝作品系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16年散文集《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由三联书店出版。2017年小说集《飞行酿酒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三、社会评价铁凝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创作出大量受到读者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的优秀作品,取得了显著成绩,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杰出代表。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打针铁凝①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②自从我学会了打针,便开始期盼眼前有病人,不论是家人或外人。我备齐针具,严格按照程序一次次操作着。一天,有位邻居来找我,说她每天都要去医院注射维生素B12,我若能为她注射,便可免去她每天跑医院的麻烦。③我愉快地接受了她的请求。④这位邻居本是天津知青,因病没有下乡,大约在天津又找不到工作,才到我们的城市投奔她的姨母,并在一家小厂谋到了事做,她好像是那种心眼儿不坏,但生性高傲的姑娘,学过芭蕾,很惹男性注意。这样的邻居求我,弄得我心花怒放。⑤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在我家像迎接公主一样迎接我的病人。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熟能生巧,巧也能使人忘乎所以乃至贻误眼前的事业。这天我的病人又来了,我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一个小饭盒),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聊着小城的新闻,聊着学生的前途。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⑥有句很诙谐的俗语形容人在受了惊吓时的状态,叫做“吓出了一脑袋头发”,这形容正好用于我当时的状态。我已意识到我受了很大的惊吓,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⑦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我被吓出的“一脑袋头发”和这煮干了的针锅,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心跳着弄不清眼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注射的失败是注定的了。这实在是一个大祸临头的时刻,唯有向病人公开宣布我的失败,我才能尽快从失败里得以解脱。我宣布了我的失败,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⑧我的邻居显然已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眼前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隔一天吧,这药隔一天没关系。”⑨邻居走了,我哭得更加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打针了。⑩但是第二天下午,她却准时来到我家,手里还举着两支崭新的针头,她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微笑着对我说:“你看看这种号对不对?六号半。”⑪这次我当然成功了。一个新的六号半,这才是我成功的真正基础。⑫许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因为一件小事的成功而飘飘然时,每当我面对旁人无意中闯下的“小祸”而忿忿然时,眼前总是闪现出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举着的两支六号半针头。⑬许多年过去了,我深信她从未向旁人宣布和张扬过我那次的过失。一定是因了她的不张扬,才使我真正学会了注射术,和认真去做一切事。1.从学注射到实际打针,“我”的心情是发展变化的。请将“我”的心情变化补充完整。心花怒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作镇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④段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画线句子。4.为什么我在许多年后“飘飘然”和“忿忿然”时,眼前会“闪现出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举着的两支六号半针头”?【答案】1.
受到惊吓
痛苦绝望2.不能,本段是插叙,交代了邻居的身世和性格,补充说明“我”之所以“心花怒放”的原因,也指出下文“我”犯过失却要装作没事人似的的主观原因。3.心理描写,写出了此时“我”无比悔恨、无助和害怕的心理。4.因为是邻居当年的“微笑”,展现了她的宽容大度和善解人意,她用自己的不张扬保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让我永远感激。“针头”分明是对一个失败者的鼓励与信任。它警示“我”成功时不要飘飘然,面对别人的过失要有宽容之心。(意对即可)【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内容筛选要点。要找出能体现“我”心情变化的句子,然后抽取或者概括出恰当的词语作答。根据题干“心花怒放”的提示,可知要用四字短语填空。根据第⑥段句子“有句很诙谐的俗语形容人在受了惊吓时的状态,叫做‘吓出了一脑袋头发’,这形容正好用于我当时的状态。我已意识到我受了很大的惊吓”可概括心理过程为:受到惊吓。根据第⑨段句子“我哭得更加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打针了”,可知,此时“我”哭的稀里哗啦的,体现“我”因为失败而无比痛苦。想着邻居再也不会来打针了,“我”又十分绝望。故最后一空填写“痛苦绝望”。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作答。根据第④段内容“这位邻居本是天津知青,因病没有下乡,大约在天津又找不到工作,才到我们的城市投奔她的姨母,并在一家小厂谋到了事做”可知从结构上看,本段落属于插叙的段落,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根据句子“她好像是那种心眼儿不坏,但生性高傲的姑娘,学过芭蕾,很惹男性注意。这样的邻居求我,弄得我心花怒放”可知,从内容看,补充了这位邻居性格高傲,并且受到很惹男性的注意,故可知,这是“我”心花怒放的原因。而第⑦段“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我被吓出的‘一脑袋头发’和这煮干了的针锅,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装作没事人一样,不想让邻居发现“我”犯的错误,也与邻居的身份有关。故本段为下文做了铺垫。故第④段不能去掉。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根据第⑨段句子“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打针了。’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根据句子中关键词语“耳边只剩下”“我断定”可知,这是“我”心里所想,故属于心理描写。而“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打针了”,这是“我”失误之后的心理描写,这里的心理描写,突出“我”当时的绝望与自责。4.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内容,理解主旨的能力。根据第⑩段句子“但是第二天下午,她却准时来到我家,手里还举着两支崭新的针头,她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微笑着对我说”及第⑪段句子“这次我当然成功了。一个新的六号半,这才是我成功的真正基础”可知,“我”的成功源于邻居那位病人对“我”的信任与宽容,故她的做法对“我”影响深远。“我”在许多年后“飘飘然”和“忿忿然”时,眼前会“闪现出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举着的两支六号半针头”,这是她对“我”的提醒,告诉“我”不要飘飘然,不然又要失败,而对待别人的失误要宽容,要有包容之心。【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惦念铁凝①去年冬天,我曾经在一个名叫娄村的乡里住过些天。②我被安排在乡政府,占了乡文化站的一间屋子。到了吃晚饭的时候,院里响起钟声,乡党委书记和乡长领我去食堂。食堂在院子的西南角,由一名姓姜的师傅主持。我被领进食堂,书记微微猫下腰,把脸凑在打饭的小窗口,把我给正在里间卖饭的姜师傅作了介绍,我也招呼了姜师傅。③姜师傅是一位高个儿、长脸的,穿一身褪了色的军裤军褂,头上是一顶耷拉着帽檐的旧军帽。对于我的招呼,姜师傅并没有过于热烈的反应,只说:“闺女,有馒头,有糖包,你吃什么?”我说吃什么都行,姜师傅说:“吃个糖包吧,把碗伸进来,闺女们都爱吃甜的。”他把一个热气腾腾的糖包放进我的碗,又为我的另一只碗盛上同样热气腾腾的粉条豆腐菜。④人不论在哪里,肚子里有了甜的热的,心里就会踏实下来。我吃着糖包和热菜,院子里也跟着黑了。入冬以后,天黑得很快,黑得很透。我打着手电回到我的小屋,一切都安静下来。⑤我想起挎包里的手枪。这手枪是行前一位友人借我的,他告诉我这是防身用的电击手枪,不会致命,充其量也就是壮胆。我从挎包里掏出枪来,摹仿着某些电影里的场面,将枪压在枕下,开始了我在娄村第一夜的睡眠。半夜里我要去厕所,于是穿衣起床,把自己武装起来:披上军大衣,衣兜里放好手枪,手中再亮起手电,推门出来,走进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从我的屋子到厕所要穿过整个院子,想到厕所与野地只一墙之隔,我甚至觉得歹徒说不定就潜伏在墙根暗处,我一边用想象出来的危险恐吓自己,一边又攥住大衣兜里的枪柄壮自己的胆,盘算着当意外发生时我应该先闭手电还是先掏手枪。⑥除了寒冷而又寂静,什么意外也没有发生。我走出厕所,发现这院子不像刚才那么黑暗了。西南角有灯光,那便是姜师傅主持的食堂了。大半夜他在食堂干什么呢?⑦我没有再回屋睡觉,打着手电拐进食堂。厨房里暖烘烘的,有热气从焐着的锅里冒出来,姜师傅正坐灶前抽烟,他告诉我说,他正等人回来吃饭。⑧原来这季节税收工作正紧,乡里的干部们编成十几个小组下去收税,常常早出晚归。这种晚,晚到了没有时间,有时一天要开二十几顿饭。为了叫人们回来就能吃上热饭,姜师傅索性昼夜坐在灶前。找出主意让姜师傅回去睡觉,谁回来谁再去叫姜师傅。姜师傅却说,做饭的理应等着吃饭的,不能让吃饭的去叫做饭的。转悠一天,再遇见点儿不顺心,一顿热饭菜一吃,也就过去了。⑨姜师傅坚持着他的等待,食堂的灯光彻夜长明。白天的时候他照旧做饭、洗菜、敲钟——这时我知道,挂在食堂门前榆树上那口招呼人吃饭的钟,一直由他亲自敲响。哪怕这院里的干部倾巢出动去收税,哪怕只剩下我一个人等待吃饭,姜师傅也要单为我把那钟按时敲起来,他敲得有力,从不潦草。⑩有一天全体乡干部因事出门,我也要去附近一个村子采访,这天的午饭,只有姜师傅一个人吃了。中午,当我盘腿坐在那村里一个乡村医生的炕上吃饭时,却听见一阵钟声,这钟声悠远,但听起来依然有力,且不潦草。这,当是姜师傅。⑪晚上回到乡政府我问姜师傅,是不是中午又来了吃饭的人,姜师傅说只他一个人。⑫我说您一个人吃饭还自个儿给自个儿敲钟?⑬姜师傅说我是敲给你听哩,虽在外村,也能听见,派饭也得按时候吃。你们这种人爱和人聊天儿,别聊起来没完忘了吃饭。⑭我忽然觉出娄村的一切于我已经很亲切了,我甚至将手枪送回了挎包。在文化站我那临时小屋里,我开始了我的写作,体味着被人惦念就有幸福,品尝着惦念别人时内心的丰富。或许姜师傅不识太多的字,或许姜师傅终生不读我的小说,但作为写小说的我,每每提起笔来,却常惦念起姜师傅。⑮人类的生存是需要互相的惦念的。最高尚的文学也离不开最平凡的人类情感的滋润。⑯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才问清姜师傅的简单历史,他是个复员军人,在乡里做了四十年饭。5.全文围绕“惦念”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6.阅读文章第三段,参照事例,任选一句写批注。①姜师傅是一位高个儿、长脸的,穿一身褪了色的军裤军褂,头上是一顶耷拉着帽檐的旧军帽。②对于我的招呼,姜师傅并没有过于热烈的反应,只说:“闺女,有馒头,有糖包,你吃什么?”③我说吃什么都行,姜师傅说:“吃个糖包吧,把碗伸进来,闺女们都爱吃甜的。”④他把一个热气腾腾的糖包放进我的碗,又为我的另一只碗盛上同样热气腾腾的粉条豆腐菜。批注:第①句运用了外貌描写,写出了姜师傅的穿着打扮,体现了姜师傅朴实、朴素的形象特点。我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写到姜师傅为“我”一个人敲钟,提炼句中两个短语概括姜师傅的敲钟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姜师傅为我敲钟这个细节?8.文章第⑤段和第⑭段都提到了“手枪”,请分析作者前后两次提到“手枪”的用意。9.校报《陌上花开》设有“山水田园”“人生感悟”“古今论坛”“校园热线”等栏目。假如你是校报的主编,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从文章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答案】5.姜师傅惦念外出收税的乡干部,惦念外出采访的“我”,提醒“我”吃饭。6.例1:第②句运用语言描写,体现姜师傅的亲切、热情、实在。例2:第③句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写出姜师傅的体贴、周到、随和。例3:第④句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姜师傅的细心、周到、敬业。7.有力,从不潦草。属于细节描写,让我印象深刻,体味到被人惦念的幸福,体现了姜师傅的细心、周到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8.第⑤段交代手枪的来历与用途(防身)。第④段写姜师傅的细心周到让我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娄村周边的一切安全、亲切,让我放下戒备(手枪),走向信任。9.人生感悟。本文立足于身边的人和事来选材,贴近生活,反映生活。通过一件小事反映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以小见大,给人以启迪和教育。【解析】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依据题目要求找到与“惦念”有关的段落,第一件事,可找到第⑦段“姜师傅正坐灶前抽烟,他告诉我说,他正等人回来吃饭”,第⑧段“姜师傅却说,做饭的理应等着吃饭的,不能让吃饭的去叫做饭的”,可概括为:姜师傅惦念着出去收税的乡干部,一直在等他们回来,给他们做饭;第二件事,可找到第⑩段“有一天全体乡干部因事出门,我也要去附近一个村子采访,这天的午饭,只有姜师傅一个人吃了”,第⑬段“姜师傅说我是敲给你听哩,虽在外村,也能听见,派饭也得按时候吃。你们这种人爱和人聊天儿,别聊起来没完忘了吃饭”,可概括为:姜师傅惦记着出去采访的“我”,敲钟提醒“我”吃饭。6.本题考查给句子做批注。其实就是赏析句子,方法一般为“角度+内容+情感”。解答时要先明确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和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示例:第②句,“闺女,有馒头,有糖包,你吃什么”这是对姜师傅是语言描写,写出姜师傅待人随和、亲切、实在;第③句“吃个糖包吧,把碗伸进来,闺女们都爱吃甜的”“伸进来”这是对姜师傅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姜师傅为人周到细致、体贴、为他人着想;第④句通过两个词语“热气腾腾”和动作描写“放进”“盛上”,可见“我”去打饭时饭菜的保温做得很好,由此看出姜师傅准备晚饭时工作的细心、周到、敬业、负责。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问,两处划线句子“敲得有力,从不潦草”“依然有力,且不潦草”,都出现“有力,从不潦草”,据此可知都强调姜师傅敲钟“有力”“不潦草”;二问,作者反复写姜师傅为“我”敲钟这个细节原因:第一,结合第⑨段“哪怕只剩下我一个人等待吃饭,姜师傅也要单为“我”把那钟按时敲起来”,说明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受到被人惦记的幸福。第二,写这样的细节有助于塑造姜师傅的人物形象。第三,可以体现出姜师傅做事认真细心、执着敬业、有仪式感。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要分析“手枪”的用意,要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境,文章⑤段写“手枪”,“从我的屋子到厕所要穿过整个院子,想到厕所与野地只一墙之隔,我甚至觉得歹徒说不定就潜伏在墙根暗处,我一边用想象出来的危险恐吓自己,一边又攥住大衣兜里的枪柄壮自己的胆,盘算着当意外发生时我应该先闭手电还是先掏手枪”,表现出“我”初次在娄村过夜的恐惧;第⑭段再次提到了“手枪”,“我忽然觉出娄村的一切于我已经很亲切了,我甚至将手枪送回了挎包”,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娄村,是娄村人的淳朴,姜师傅的温暖让“我”放下了戒备,“我”已经不再害怕,9.本题考查文章选材和主题的分析。本文取材于娄村,不是校园,所以不适合选“校园热线”;本文也没有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也没有就古今展开叙事,所以也不适合选“山水田园”和“古今论坛”。适合向“人生感悟”栏目推荐本文。理由:本文从选材上主要选取了“我”去类村采访,在娄村遇到姜师傅,“我”看到姜师傅惦念乡干部、惦念“我”,这让“我”在后来也时时惦念姜师傅,借此表达“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相的惦念的,被惦念会让我们觉得幸福,觉得温暖,惦念他人会让我们内心丰富”的主题,这是“我”这次经历的感悟。所以选择向“人生感悟”栏目推荐。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与陌生人交流铁凝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10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②那年我13岁,念初中一年级。③每个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我要在这里吃馃子喝豆浆,馃子就是人们所说的油条。这个时候的小吃店,永远是热闹的,一口五印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花生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吱吱叫着。当年,能吃到这油炸馃子已经是欢天喜地的事了。我排在等待馃子的队伍里,看炸馃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动作。④站在锅前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的铜丝笸箩。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自己的事,但她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新鲜的肤色,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⑤在我当时的生活中,她几乎就是美丽的代名词——一种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势,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到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与她之间的距离。⑥后来我搬了家,不能再光顾那家小吃店了。又是一些年过去,我又一次光顾那家小吃店。记得是秋后的一个下午,我乘坐的一辆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抛锚。此时,门前只有一口安静的油锅。我走进店内,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40来岁。⑦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⑧“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⑨“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面包车的喇叭响了,车子已经修好,司机在催我。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但我忘不了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⑩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家小吃店。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唤起了她那爱美的心意。那小吃店的门前该不会有“欢迎卫生检查团”的标语了吧?我庆幸我的车子终究是一晃而过,我坚信愿意坚信的:她的焕然一新是因为听见了我的感激。⑪当你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选自《铁凝散文》,有删改)10.请分别概括“我”对小吃店师傅的三次不同印象。(含标点限70个字内)11.文章多处采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含标点限90个字内)12.文章结尾写道:“平淡的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联系全文,谈谈“陌生的魅力”有哪些丰富的内涵。(含标点限110个字内)【答案】10.13岁的清晨:愉快、灵巧(纯净、专注);一些年后的下午:漠然、邋遢(疲惫、不修边幅);不久后的早晨:妩媚、灵巧(焕然一新、热爱生活)。11.文中写“她”开始美丽,对生活充满热情,后来变得颓废漠然,到最后又重新焕发对生活的热情,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陌生人一句感激和赞美的话对“她”生活态度的影响和改变。12.“她”作为陌生人,以“她”美好的形象,唤起了少年的“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我”作为陌生人,一句感激和赞美的话语,改变了“她”对生活的态度。这种陌生人所带来的对于生活方式或态度的改变的力量是强大的,具有无限的魅力。【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第④段“但她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新鲜的肤色,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可知,13岁的清晨:愉快、灵巧(纯净、专注);由第⑥段“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和第⑧段“她漠然地告诉我”可知,一些年后的下午:漠然、邋遢(疲惫、不修边幅);由第⑩段“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可知,不久后的早晨:妩媚、灵巧(焕然一新、热爱生活)。1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本文最突出的对比就是小吃店卖油条姑娘“她”的前后变化。文章开始写的是“我”十三岁时初见“她”的印象,“她”的美丽、灵巧、专注,等等都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开始地去模仿“她”,希望像“她”那样美丽。可是许多年过去了,再次看到“她”,“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她”对“我”的问话也是一脸的漠然,可见“她”变化极大。最后一次见到“她”,“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可见“她”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前后变化的对比,只为了表明“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唤起了她那爱美的心意”,以此突出文章的主旨。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通读全文并对文章进行简要概括。本文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陌生的魅力”:首先,由第⑤段“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可知,卖油条的姑娘对我来说是陌生人,但“她”的美丽活泼带给小时候的“我”美的享受,产生了对美的向往;其次,由第⑨段“但我忘不了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和第⑩段“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唤起了她那爱美的心意”可知,“我”对卖油条的姑娘来说也是陌生人,但“我”对“她”的赞美让“她”改变了生活状态,从消极邋遢变得焕然一新。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铁凝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13.本文②③段,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一中心论点。1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15.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把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刘心武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C.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事,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D.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16.作者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读完全文,你是怎样理解“无用”的?【答案】13.我年少时偷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后获得身心的沉稳和力量。14.①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②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③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15.A16.“无用”是相对有用而言,它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正确地引领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析】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可按照“人物+事件+结果”的格式,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即可。根据第②段“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可知,本段列举了“我”少年时代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深受感动,获得身心的沉稳和力量;有力论证了“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的中心论点。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①段“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可知,作者认为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可以避免“失重”,是进行有重量的精神运动;根据第②段“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列举“我”年少时偷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与“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列宁全集》,论述应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来涵养自己的精神;根据第④⑦段“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可知,作者认为应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15.本题考查论据补充。A.根据选项中“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把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可知,本句强调反复、细嚼慢咽的阅读;与第①段“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作者认为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可以避免“失重”,是进行有重量的精神运动,与“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观点一致;B.本项事例表现读不同的书,收获不同,强调读书的作用,与本文“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观点不一致;C.本项列举吕蒙通过读书变化很大的事例,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与本文“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观点不一致;D.本项列举达·芬奇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和实践成为艺术大师的事例,强调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与本文“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观点不一致;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根据第⑦段“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可知,作者承认阅读的功用,“无用”是相对有用而言的,认为不应急于展现阅读的功用,强调阅读是缓慢、缜密、长久的渗透,是“润物无声”的;根据第⑦段“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可知,作者认为阅读不是生存的必需品,但是却可以感受到阅读带来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正确的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冰心姥姥您好铁凝在中国北方,孩子们称自己母亲的母亲为姥姥。此外,当领着孩子的母亲遇见自己所尊敬的老年女性,也常常会很自然地对孩子说:“叫姥姥!”孩子清脆地叫着,姥姥无比怜爱地答应着,于是“姥姥”的含义便不单是血缘关系的一种确认,她还是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象征,她每每使人想到原野肥厚、沉实的泥土和冬天的乡村燃烧着柴草的火炕的温暖气息,她充满着一种人间古老的然而水不衰竭的魅力。第一次听见有人称冰心先生为姥姥,是先生的外孙陈钢。这个英俊、聪慧的青年业余爱好摄影、他曾经为我拍过一些非常好的照片,当他得知我喜欢他的这些作品时,告诉我说:“我把照片拿给我姥姥看了,”我问他姥姥说了些什么,他说:“姥姥亲了我一下。”冰心先生对外孙这种独特的无言的赞赏,真能引起人善意的嫉妒!此后不久,我给冰心先生写了一封信,告诉她我在保定西部山区的一些生活,先生嘱咐我说:“铁凝,你要好好地珍惜你的青春、你的才华!你有机会和农民接触、太好了!我从小和山东的农民在一起,他们真朴实,真可爱!你能好好写他们吗?我想你会的,我对你抱有无限的希望……”读着这样的信,你会发现在冰心先生那平和、宁静的外表之下,那从容、温和的目光之中,还有一份对于中国最广大的农民的深深的爱意。这爱意不仅表现在她为灾民慷慨捐款一万元,还渗透在她对青年作家描写最普通的民众之美的热烈希冀里、也许她的年龄和身体不容她再去更多的地方,但她宽厚的心怀却无处不在。今年春天,我将自己新近出版的几本书给冰心先生寄上、很快又收到她的回信,她说:“亲爱的铁凝,大作两本已收到,十分感谢!尚未细读,但我居然进入了你的作品中,我感到意外!你何时再到北京来呢?我有许多事情和话要对你说,要回的信太多。只写这几个字,祝你万福、令尊两大人前请安!”读毕先生的信。我想起在先生给我的几封信中,都曾问过:“你何时再到北京来呢?”我何时再到北京去呢?一九九一年五月我在北京,有一天下着小雨,散文家周明陪我去看冰心先生,途中我在一家花店买了一束玫瑰、红的黄的白的,十分娇艳。冰心先生坐在卧室书桌前等我们,短发整整齐齐,面容很有精神、看见,我她说:“铁凝你好吗?我看你很好。”我把鲜花送上,周明要拍照,冰心先生说:“来让我拿着花,”然后她请我喝茶、吃糖,吃地的最爱吃的“利口乐”然后她说:“搬把椅子坐在我身边吧,这样离我近些。”我坐在了她的身边。她清澈的目光落在我身上,我感到无话可说。我无话可说是因为受着一种气氛的感染,是因为身边这位安静的老人正安静地看着我。她一定深明了我的心意,此外的一切客套都将是我的多嘴多舌,她一定也同意我无话可说,因为当我告诉她我不知说些什么时,地说:“那就让我们静静地坐一会儿。”我很看重与冰心先生静静地坐一会儿,或许这并不比我问长问短得到的要少。在那安安静静的一小会儿里,我从这位几乎与世纪同龄的老人身上所获得的,竟是一种可以触摸的生命激情。或者可以说,没有这一刻安然的纯净,便无以获得照耀生命的激情。是先生家那位著名的咪咪打破了这种安静,它急不可待地跳上桌子、稳坐在正中间与我打逗,调皮而又温驯,冰心先生说:“它喜欢你。”咪咪的憨态又引出了我们一些轻松的话题,关于活跃在文坛的青年作家,关于先生几次谢绝杂志请先生写写自己的提议——她不愿意过多地写自己、还谈到她喜欢和不喜欢的人,说起这些,她的态度坦率而又鲜明。是告辞的时候了,我对冰心先生说:“我不想打扰您,又想看见您,有机会我会再来看您。”我握住冰心先生柔软。微凉的双手,她对我说:“只要我活着、你就来看我吧。”春节时又收到了冰心先生的近照:她身穿黑白条纹的罩衣坐在紫红色的沙发上,怀中抱着干干净净的白色的咪咪。她的双手微微奓①开搭在咪咪身上,似是保护,又似是抚慰。她坐在我的面前,目光是如此地清明,面容是如此地和善,那双纯粹老年人的手是如此质朴地微微奓着,令我不能不想起最具民间情意和通俗色彩的一个称谓——姥姥。能够令人敬佩的作家是幸运的,能够今人敬佩而又令人可以亲近的作家则足以拥有双倍的自豪。冰心先生不仅以她的智慧、才情,地对人类的爱心和她不曾迟钝,不曾倦怠的笔,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无以言说的母性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更给许多年轻人以他人无法替代的感染。在九十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称谓愈发地讲究愈发地花哨的时候,我特别想把冰心先生称做冰心姥姥。什么时候我再到北京去呢?也许看见您我仍然不会说太多的话,但只要我再次见到您,肯定会说一声:“冰心姥姥您好!”(有删改)[注]①奓(zhà):张开。17.阅读第一段,请简要概括“姥姥”这一称呼的内涵。18.从文中这封冰心先生写给作者的信中,你读出了什么?“亲爱的铁凝,大作两本已收到,十分感谢!尚未细读,但我居然进入了你的作品中,我感到意外!你何时再到北京来呢?我有许多事情和话要对你说、要回的信太多,只写这几个字,祝你万福,令尊两大人前请安!”19.与冰心先生见面,她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联系文章内容作答。20.将下面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肯定句,并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她坐在我的面前,目光是如此地清明。面容是如此地和善,那双纯粹老年人的手是如此质朴地微微奓着,令我不能不想起最具民间情意和通俗色彩的一个称谓——姥姥。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文章主要表达了“我”的哪些情感?【答案】17.①姥姥是血缘关系的一种确认。②姥姥是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象征。③姥姥是令人尊敬的,这个称呼蕴含着温暖、慈爱之意。18.①可以读出冰心先生对作者的情感:亲近、赞许、惦念、期待、祝福。②可以读出冰心的形象:谦逊、为人热诚坦率、态度鲜明、文雅、礼数周到。19.外在:①外表给人精神矍铄、安然纯净之感。②言行给人亲切热情、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之感。内在:①对待生活充满热爱,有生命激情。②为人谦逊坦率。示例一:精神矍铄。见面时冰心先生的短发整整齐齐,面容很有精神。示例二:亲切热情、和蔼可亲。见面时冰心先生请我吃东西,还让我搬椅子离她近点。20.
肯定句:令我(能)想起最具民间情意和通俗色彩的一个称谓——姥姥。
不同:肯定句语气平淡,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原句更能表达我想称冰心为姥姥的愿望,更能表达我对冰心先生的崇敬、亲近、信赖、依靠之情。21.①敬佩与赞美②喜欢、亲近与信赖③思念【解析】17.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此题可提取关键性语句适当加工后作答。根据第①段“在中国北方,孩子们称自己母亲的母亲为姥姥”“于是‘姥姥’的含义便不单是血缘关系的一种确认”可知“姥姥”的第一层含义:姥姥是血缘关系的一种确认;根据“此外,当领着孩子的母亲遇见自己所尊敬的老年女性,也常常会很自然地对孩子说:‘叫姥姥’孩子清脆地叫着,姥姥无比怜爱地答应着”,可知“姥姥”的第二层含义:姥姥是令人尊敬的,这个称呼蕴含着温暖、慈爱之意。“她还是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象征”可知“姥姥”的第三层含义:可以依赖、可以依靠的老年女性。1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亲爱的铁凝”中“亲爱”一词可以读出冰心先生对作者的亲近;“大作两本已收到”中的“大作(称人作品的敬辞)”,可以读出冰心对作者作品的认可和赞许;“你何时再到北京来呢?我有许多事情和话要对你说、要回的信太多”可以读出冰心对作者的惦念、期待;“祝你万福(意思是旧时汉族妇女所行的敬礼。万福为两手松松抱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略作移动,同时微微鞠躬,是多福、祈祷之意)”可以读出冰心对作者的祝福。冰心已是成名已久的作家,地位高,作品丰厚,却称作者的作品为“大作”可以读出冰心谦逊的品格;对于自己进入作者的作品感到意外,可以感知冰心为人热诚坦率,态度鲜明;对作者的祝福“万福(意思是旧时汉族妇女所行的敬礼。万福为两手松松抱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略作移动,同时微微鞠躬,是多福、祈祷之意)”“令尊”用词文雅;信中不忘问候作者的父母,对作者的父亲用敬辞,表现冰心出注重礼节,礼数周到,19.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可以从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叙述的事件和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从文中第⑨段“冰心先生坐在卧室书桌前等我们,短发整整齐齐,面容很有精神”,可得出:初见冰心先生给人以精神矍铄之感;从第⑨段“周明要拍照,冰心先生说:‘来让我拿着花’”,第⑫段“在那安安静静的一小会儿里,我从这位几乎与世纪同龄的老人身上所获得的,竟是一种可以触摸的生命激情。或者可以说,没有这一刻安然的纯净,便无以获得照耀生命的激情”,可得出:感受到冰心先生安然纯净的人格魅力,对待生活充满热爱,有生命激情。第⑩段“她请我喝茶、吃糖,吃地的最爱吃的‘利口乐’”、“搬把椅子坐在我身边吧,这样离我近些”,冰心作为一代文学巨匠,面对青年作家,热情地请“我”吃东西,没有架子,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第⑪段“那就让我们静静地坐一会儿”,作者不知说些什么时,冰心就提出“静静地坐一会儿”,可见冰心先生善解人意;第⑭段“她不愿意过多地写自己、还谈到她喜欢和不喜欢的人,说起这些,她的态度坦率而又鲜明”,可见冰心先生为人谦逊坦率、态度鲜明;20.考查变换句式。题干划线句子中“不能不”可知是双重否定句,即使用两个否定副词来表达肯定含义的句子。肯定句意思是“令我想起最具民间情意和通俗色彩的一个称谓——姥姥”。双重否定句语气比肯定句更为强烈,强烈表达作者想称呼冰心为姥姥的愿望,也更能表达作者对冰心先生的崇敬、亲近、信赖,可以依靠,起到不容置疑的进一步的肯定效果,加强了肯定的效果。21.考查对作者抒发情感的分析理解。结合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子来理解,比如第④段“读着这样的信,你会发现在冰心先生那平和、宁静的外表之下,那从容、温和的目光之中,还有一份对于中国最广大的农民的深深的爱意。这爱意不仅表现在她为灾民慷慨捐款一万元,还渗透在她对青年作家描写最普通的民众之美的热烈希冀里、也许她的年龄和身体不容她再去更多的地方,但她宽厚的心怀却无处不在”,作者在与冰心的交往中深切地感受到她对年轻人的慈爱与鼓励,对普通民众的无比宽厚,她用生命的激情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用母性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激发着年轻人。倒数第二段“冰心先生不仅以她的智慧、才情,地对人类的爱心和她不曾迟钝,不曾倦怠的笔,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无以言说的母性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更给许多年轻人以他人无法替代的感染”这几句抒情凝聚着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这位令人敬佩又平易近人的作家的高度赞美和崇敬。倒数第二段“在九十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称谓愈发地讲究愈发地花哨的时候,我特别想把冰心先生称做冰心姥姥”,“特别想把冰心先生称做冰心姥姥”表达作者对冰心先生的崇敬、亲近、信赖、依靠之情。结尾段“什么时候我再到北京去呢”,表达对冰心先生的思念;“‘冰心姥姥您好’”抒发了作者对冰心崇高的母性光辉和人格魅力的敬仰与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冰心深深的爱。擀面杖的故事铁凝(1)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许多年来,他收集油灯、火镰、编织梭、粗瓷大碗大盘……他还搜集擀面杖,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和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来以新换旧。如若主人既不要钱又不愿意给他擀面杖,我父亲便死磨活说地动员人家,并许以高出原价几倍乃至十几倍的钱。(2)有一次他为了“磨”出一根他看上的擀面杖,在一个村子耽搁了大半天,而他进村的时候,不过是想画些钢笔速写。A这样,画速写用去二十分钟,“求”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批注A:)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而看热闹的村人越发以为那家的擀面杖总是个稀有的宝贝,便撺掇着主人将价格越抬越高。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二百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擀面杖买下。我没有问过父亲这值不值,我知道“喜欢”这两个字的价值有多高。(3)还有一次,父亲从山里回来,拿出一根两尺来长的黑色擀面杖给我看,说是铁木的,很沉、不信你试试。我握在手中试试,果然。父亲告诉我,这擀面杖的主人是满族,蓝旗吧,祖上是给皇陵看坟的。擀面杖传到他这一代,有一百年了,父亲还说,这个人家实在仁义、见他真喜欢这擀面杖,夫妻俩异口同声地说:“是什么好东西哟,喜欢就拿走吧!”父亲并且对找摹仿着他们那绝对不同于当地农民的旗人口音——虽然一百年后的他们,早已是地道的当地农民,他们的口音他们的善良,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去年初秋,我随父亲去太行山西部写生,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村子,在农民的院里屋里,和他们聊过日子的琐事。一些妇女见父亲带着相机,便请求父亲为地们拍照。父亲为她们照相,还答应照片印出后寄给她们。父亲在这方面从不食言,尽管他可能终生不会再与她们见面。(5)有个上午,父亲在一家发现了他中意的擀面杖。照我当时的看法,这根擀面杖其貌不扬,木质也一般。但也许正是它那种不太圆润的样子吸引了父亲,他小声对陪同我们前来的镇长(年轻的镇长是父亲的朋友)说了买擀面杖的企图。镇长说这也叫个事儿?回头我让人上供销社给她们送根新的来!这个上午,这家只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妇女,她告诉我们,她丈夫上山割山韭菜去了,大闺女正在地里侍弄大棚菜,当她得知我们要买她的擀面杖时,显然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6)她明确表示了她的不情愿,她说其实那不是地道的擀面杖,那年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这位妇女想以这擀面杖的不地道打消父亲想要它的念头,我却接上她的话说:“既是这样,就不如让我买一根真正的擀面杖送给您吧。”哪知妇女听了我的话,立刻又调转话头,说起这擀面杖是多么好使,说再不地道也是用了多少年的家伙了,称手啊,换个别的怕还使不惯哩……这时镇长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说这擀面杖归他了,他让妇女到镇供销社拿根新的,帐记在他的身上。妇女仍显犹豫,却终未敌过镇长的意愿。我们自是一番千谢万谢,一出她的院门,镇长便将擀面杖交与父亲。父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反悔。(7)我们随镇长来到镇政府,在他的办公室,镇长对我讲起了他的一些宏伟计划。后来我们的聊天被一阵高声叫嚷打断,原来是刚才那家的闺女(那个侍弄大棚菜的闰女)前来讨要擀面杖了。这是一个二十大几岁的女性,她满头热汗,一脸愤怒,站在镇长的门口,很响地拍着巴掌,她叫着:“把我那擀面杖还给我!把我那祖传的(明显与其母说法不符合)擀面杖还给我!”镇长上前想要制止她的大叫,说我们又不是白要,不是让你娘去供销社拿新的么,但这女性显然不吃镇长那一套,B她哼了一声冷笑道:“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快点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正等着擀面呢(也不一定),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批注B:)她的音量仍未降低,四周无人是她的对手,我和父亲只感到很惭愧,毕竟这其貌不扬的择面杖是一户人家用惯的家什,用惯了的家什,确能成为这家庭的一员。那么,我们不是在“掠夺”人家家中的一员么。(8)我父亲不等这女性再多说什么,赶紧从屋里拿出擀面杖交给她,并再三说着对不起,我也在一旁表示着歉意,C谁知这女性接了擀面杖,表情一下子茫然起来,有点像一个铆足了劲挥打向顽敌的人突然发现打中的是棉花;又仿佛她并不满意这痛快简便的结局,她是想索要更高的价码,还是对我们生出了歉意?又愣了一会儿,她才攥着擀面杖骑车出了镇政府。(批注C:铆足劲打中棉花,多形象啊!把一个农村妇女的泼辣算计落空的情境写得传神,对人物心理的揣测,可见作者的不屑和厌恶。)(9)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我知道他要说起一个名叫走马驿的山村,两年前他就在那儿看上了一根擀面杖,却未能得手。两年之间他又去过几次走马驿,并且间接地托了朋友,每次都是败兴而归。但父亲在概念里早已把那擀面杖算成了他的,有时候他会说:“走马驿还有我一根擀面杖呢!”(10)我经常把父亲心爱的擀面杖排列起来欣赏,枣木的,梨木的,菜木的,杜木的,槟子木的……还有罕见的铁木。它们长短参差着被我排满一面墙,管风琴一般。(11)它们的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它们是北方妇女祖祖辈辈赖以维持生计的可靠工具。(12)每一根擀面杖,每一把铁锁,都有一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正是这些凡俗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它们能使我的精神沉着、专注,也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高大智慧更近的路。(13)父亲有雄心要创办一个由他的藏品构成的小型民俗博物馆,这使我也不断地生出些雄心,我愿意助父亲实现他这个美梦。22.根据思维导图完成文章内容整理。(1)(2)处补充概括事件,(3)填写详略安排及其效果。擀面杖父亲磨五小时花高价买回擀面杖__________________详写,作者在这个事件的写作上费功夫不少,让文章有了波澜曲折,有看头了。走马驿求擀面杖_________23.小文组发现这篇文章看似平淡却很有表现力,为此他们展开探究并做了批注。(1)请你自选角度,给文中划线的A句或B句,做批注。(2)小文做了批注C,你是否同意他的理解?请联系上下文说出理由。24.随着探究的深入,小文组有这样的一组对话,请补充完整。小文:文章第(4)段似乎和擀面杖的故事无关,有必要写吗?小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文:你真厉害!你看出了那些看似与内容无关的文字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25.深入研读后,小文组发现原文在首尾还各有一段文字。请联系全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画波浪线句的理解。【首段】当我成为人们所说的作家之后,虽然写作是我最重要的一部分生活,却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写作之外,也有一些非我必须承担的,可我乐于参与其间。比如以外行的耳朵欣赏音乐;比如看画(好画家的原作和印刷品):比如看电影——一九九五年在美国期间,因为喜欢汤姆·汉克斯(《阿甘正传》主演),就花几天时间看了他的全部电影;再比如,悉心揣摸我父亲的某些收藏品,有时也同他一道去“搜罗”它们。【尾段】这便是我写作之外的一些生活,这生活同文学不曾发生直接的关联,但是我的写作却从来没有将它们排斥在外。【答案】22.
收到满族农民的铁木擀面杖
太行山农村妇女不愿换擀面杖
略写,写父亲挂念久求不得的擀面杖,表现了父亲对擀面杖的痴迷。23.A.“求”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买擀面杖的波折,“二十分钟”与“五个小时”形成对比,父亲为了擀面杖忘记了画画的目的,突出了父亲对擀面杖的执着与喜爱。B.运用了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妇女刁钻泼辣的性格。表达作者的厌恶之情。C.同意,批注抓住了人物的性格“泼辣”,心理“算计落空”,情感“不屑和厌恶。24.有必要,第4段记叙了父亲在太行山写生时会帮村民拍照,并把照片寄给他们。体现了父亲的善良友好,与下文的太行山妇女的刁钻泼辣形成对比。25.父亲收集的擀面杖与写作没有关系,但在收藏擀面杖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接触到许多有意思的人,这些都是写作的素材,只有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才能真实接地气,“我”的写作不脱离于生活的原则。【解析】22.本题考查句段内容的梳理概括。阅读原文,结合提示,明确范围,筛选信息作答。根据第3段“拿出一根两尺来长的黑色擀面杖给我看,说是铁木”,“这擀面杖的主人是满族”,可知空一:收到满族农民的铁木擀面杖。根据第6段“她明确表示了她的不情愿”,第7段“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可知段空二:太行山农村妇女不愿换擀面杖。本段略写,根据第9段“有时候他会说:‘走马驿还有我一根擀面杖呢’”,写父亲挂念久求不得的擀面杖,表现了父亲对擀面杖的痴迷。2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可以从修辞、写作手法、词语、观察角度、感官角度等角度赏析。A.从词语的角度,“求”字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买擀面杖的艰难,“画速写用去二十分钟”与“‘求’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为了求擀面杖忘记了画画的目的,本末倒置的行为,突出了父亲对擀面杖的执着与喜爱。B.通过“哼了一声冷笑”运用了神态描写,通过“快点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等语言描写,妇女要回擀面杖的描写,表现了妇女刁钻泼辣的性格。表达作者的厌恶之情。C.本题要求评价批注。例如:不同意,没有点明“铆足劲打中棉花”比喻的修辞,没有写出妇女的算计的具体内容,即想借擀面杖来敲诈一笔。2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有必要,根据第4段中“父亲为她们照相,还答应照片印出后寄给她们。父亲在这方面从不食言,尽管他可能终生不会再与她们见面”,可知:本段记叙了父亲在太行山写生时会帮村民拍照,并把照片寄给他们。体现了父亲的善良友好,与下文的太行山妇女的刁钻泼辣形成对比。25.本题是对句子的理解。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作答。例如:本文记叙了父亲对擀面杖的收藏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有许多鲜活、真实的人物,虽然写作与他们没有直接关系,但这些都成为“我”写作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丰富了写作内容,使作品更有魅力,因此“我”积极地参与与写作没有直接关联的音乐、美术、电影等。阅读《我眼中的杨绛先生》,完成各题。我眼中的杨先生铁凝五月二十七日晨,在协和医院送别杨绛先生。先生容颜安详、平和,一条蓝白小花相间的长款丝巾熨帖地交叠于颈下,漾出清新的暖意,让人觉得她确已远行,是回家了,从“客栈”返回她心窝儿里的家。我把《杨绛全集》再次摆放案头开始慢读,我愿意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这样一位前辈。这阅读是有声的,纸上的句子传出杨绛先生的声音,慢且清晰,和杨绛先生近十年的交往不断浮现在眼前。“何不就叫杨绛姐姐?”作为敬且爱她的读者之一,近些年有机会十余次拜访杨绛先生,收获的是灵性与精神上的奢侈。而杨绛先生不曾拒我,一边印证了我持续的不懂事,一边体现着先生对晚辈后生的无私体恤。后读杨绛先生在其生平与创作大事记中写下“初识铁凝,颇相投”,略安。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九日晚,是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在三里河南沙沟先生家中,保姆开门后,杨绛亲自迎至客厅门口。【甲】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曰:“何不就叫杨绛姐姐?”【批注】这里是对杨绛先生外貌的细致描写,从一尘不染的黑皮鞋”“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细腻洁净”这些细节,我读出了杨绛先生朴素、爱干净、重细节的特点。让我感受到她虽年近百岁,但依然非常热爱生活。我自然不敢,但那份放松的欢悦已在心中,我和杨绛先生一同笑起来,“笑得很乐”这是杨绛先生在散文里喜欢用的一个句子。“我来吧”“有我呢”杨绛先生的朴素客厅给我留下难忘印象。【乙】未经装修的水泥地面,四白落地的墙壁,靠窗一张宽大的旧书桌,桌上堆满了文稿、信函、辞典。沿墙两只罩着米色卡其布套的旧沙发,通常客人会被让在这沙发上,杨绛则坐上旁边一只更旧的软椅。我仰头看看天花板,在靠近日光灯的地方有几枚手印很是醒目。【批注】_______杨绛先生告诉我,那是数年间她维修电灯留下的手印。正像《我们仨》里说的,家里遇上什么问题她都是“我来吧”“有我呢”。她觉得钱钟书先生和钱瑗是做学问的,自己应该保护他们,保证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用瘦小的身体支撑起整个家。七十多岁时她还经常将两只凳子摞在一起,然后演杂技似的蹬到上面换灯管。杨绛说,她是家里的修理工,并不像从前有些人认为的,是“涂脂抹粉的人”。“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除了有时读书超时,杨绛先生起居十分规律。无论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钱锺书先生所教的“八段锦”,直至春天生病前,弯腰双手可轻松触地。我想起杨绛告诉我钱先生教她八段锦时的语气,极轻柔,好像钱先生就站在身后,督促她每日清晨的健身。那更是一种从未间断的想念。杨绛晚年的不幸际遇,丧女之痛和丧夫之痛,在《我们仨》里,有隐忍而克制的叙述,偶尔一个情感浓烈的句子跳出,无不令人深感钝痛。她写看到爱女将不久于人世时的心情:“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送别阿圆时,“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摧垮杨绛,她说:“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从“我们仨”的失散到最后相聚,杨绛先生独自一人又明澄勇敢、神清气定地走过近二十年。她以惊人的毅力、决心和雷打不动的信念,打扫完了“现场”。【丙】先后推动出版了《钱锺书传》《宋诗纪事补订》以及钱锺书手稿集七十余册,还为完成女儿遗愿创作了《我们仨》。这一切都是在90至104岁的高龄完成的。我想人间已很难有词语来表达对她的敬意了。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也是个爱的奇迹。【批注】这里列举了杨绛先生晚年的一部部著述成果,她在“90至104岁的高龄”,忍受着亲人的离别之苦,全身心投入工作,让我感受到了杨绛先生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对家人无尽的爱。①________有时候我怕杨绛先生戴助听器时间长了不舒服,也会和先生“笔谈”。我从茶几上拿过巴掌大的小本子,把要说的话写在上面。这样的小本子是杨绛用订书器订成,用的是写过字的纸,为节约,反面再用。我在这简陋的小本子上写字,想着,当钱锺书、杨绛把一生积攒的版税千万余元捐给清华大学的学子们,是那样地毫不吝啬。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杨绛参加了邓小平为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王后举行的国宴,邓小平将《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把译者杨绛介绍给国王和王后。杨绛先生说,那天她无意中还听到两位西班牙女宾对她的小声议论,她们说“她穿得像个女工”。“她们可能觉得我听不见吧,我呢,听见了。其实那天我是穿了一套整齐的蓝毛料衣服的。”杨绛说。初来封闭已久、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西班牙人对中国著名学者的朴素穿着感到惊讶并不奇怪,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单从穿着看去,大约都像女工或男工。经历了太多风雨的杨绛,坦然领受这样的评价,如同她反复说的,“我甘心当个‘零’”。她成功地穿着“隐身衣”做大学问,看世相人生,哪怕将自己隐成一位普通女工。我珍视和杨绛先生的每一次见面,也许是因为这个时代里一些人精致的俗相,以及一些不由分说的尖刻和缺乏宽容、理性的社会情绪,正需要经由这样的先行者,这样的学养、见识、不泯的良知去冲刷和洗涤。一个不断崛起、日益被世界瞩目的民族,它的风骨、情怀与人文生态,仍然需要一代隐于人海的文化大家的长久滋养。愿杨绛先生所秉持的智慧之烛,能光照我们的下一代,更下一代。(选自《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有删改)26.文中的小标题命名均使用人物语言。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写①处小标题。27.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写人叙事的文章,其中的细节描写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你仿照文中的两处批注,完成【乙】处的批注。28.作者希望杨绛先生所秉持的智慧之烛能光照后辈。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学过的《老王》,说说你从杨绛先生身上汲取到了怎样的智慧。【答案】26.“我甘心当个‘零’”27.示例:这里是对杨绛先生家装饰陈设的细节描写。如“水泥地面”“四白落地的墙壁”,连续的几个“旧”“旧书桌”“旧沙发”“更旧的软椅”让我感受到了杨绛先生的朴素节俭;书桌上堆满文稿、信函和辞典的细节,写出了杨绛先生的勤勉。礼让客人的细节,写出了杨绛先生的谦逊守礼。28.示例:杨绛先生生活节俭朴素,家里陈设简单,还用写过字的纸当“笔谈”的小本子,但她在生活朴素的同时,又甘于奉献,与丈夫将千万余元捐献出来帮助有需要的学子。这样的节俭和慷慨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在《老王》中,我也同样感受到杨绛对需要帮助和爱护的群体的关心。【解析】26.本题考查补写小标题。小标题是文章层次的划分,是每层次内容的高度概括。注意本题题干“使用人物语言”的要求。文章第⑩段到第⑭段主要讲了刻画的杨绛先生穿着朴素哪怕将自己隐成一位普通女工,依然淡然处之,甘心做“零”,凸显出杨绛先生淡然、宽容的品质,与其所说的“我甘心当个‘零’”的话语相吻合;故可以将“我甘心当个‘零’”作为标题。27.本题考查作批注、理解语句的能力。观察示例批注的结构,先是介绍该处画线句的内容,然后引|用画线句的部分语句,再写自己感受到的杨绛先生的何种品质。乙处画线句是对水泥地面、墙壁、旧书桌、旧沙发、旧软椅的描写,为室内陈设的描写,所写事物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特点:陈旧;表现了杨绛先生朴素的特点;书桌上的东西都与文学创作有关,表现了杨绛先生勤勉的特点;让客人坐沙发自己坐更旧的软椅,体现了杨绛先生懂得待客之道,礼让客人,谦逊有礼的性格;情感:从细微之处表现了作者对杨绛先生的钦佩。28.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能力。从杨绛先生身上汲取的智慧其实就是杨绛先生的优秀品质品行对我们的影响,是杨绛先生的人格魅力,我们可从文中具体语句感受人物形象。注意可联系《老王》去谈。根据文中第④段“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曰:‘何不就叫杨绛姐姐?’”,通过称呼“杨绛姐姐”,可感受到:杨绛先生平易近人,待人平和;根据文中第④段“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通过对杨绛先生外贸的细致描绘,可感受到:杨绛先生朴素、爱干净、重细节、热爱生活;根据文中第⑩段“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摧垮杨绛,她说:‘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从‘我们仨’的失散到最后相聚,杨绛先生独自一人又明澄勇敢、神清气定地走过近二十年。她以惊人的毅力、决心和雷打不动的信念,打扫完了‘现场’”,忍受着亲人的离别之痛,全身心投入工作,让我感受到了杨绛先生超乎常人的毅力,积极乐观;根据文中第⑪段“杨绛把一生积攒的版税千万余元捐给清华大学的学子们,是那样地毫不吝啬”,让我感受到了杨绛先生无私奉献;根据文中第⑬段“她成功地穿着‘隐身衣’做大学问,看世相人生,哪怕将自己隐成一位普通女工”,让我感受到了杨绛先生的淡泊名利,不在乎被认成女工;而《老王》中文章以杨绛先生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据此回答,意对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戴套袖的孙犁先生铁凝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我的家庭鼓励了我这妄想。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并四处奔走想办法从已经关闭的市级图书馆借出那些禁读的书。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他的朋友、《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徐光耀老师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那年我十六岁。现在想来,以那样的年龄说出这样一番话,实在有点不知深浅。但能够说明的,是孙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的位置。②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③我带了信,在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多退少补的合同(2篇)
- 《高血脂的饮食疗法》课件
- 2024年海南省三亚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摸底备战测试(3)卷含答案
- 2021年四川省广元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经典练习卷(A)含答案
- 2021年海南省海口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经典自测卷(2)含答案
- 《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软件工程与UML建模技术》课件项目三
- 2021年山西省朔州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摸底备战测试(2)卷含答案
- 2022年江西省南昌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专项训练卷(2)含答案
- 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课件2
- 《直流远供电源系统》课件
- 章节练习及参考答案----第四章相图
- 药品养护汇总分析报表
- 中医药申报书
-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路径表单
- 化肥的发展史
- 水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斑蝥的药用价值与养殖
-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应用实例(课堂PPT)
- 消防水池施工方案
- 小学美术《多变的纸拉花》课件ppt课件
- 《数据结构》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