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华阴市岳庙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第1页
陕西省华阴市岳庙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第2页
陕西省华阴市岳庙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第3页
陕西省华阴市岳庙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第4页
陕西省华阴市岳庙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华阴市岳庙高级中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3.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4.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接受过科学教育的现代人,一谈到“天”,可能想到的就是头顶上的那片天空,那是物理学意义上的

宇宙或者自然。这个“nature”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过,孔子在讲到“天”的时

候,除了“自然之天”,还有其他两个意思:“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

中国人经常感叹一句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来自《论语》当中孔子的学生子夏。这里

说的“天”,就是冥冥当中似乎有一种主宰我们的力量,它法力无边,让我们无法摆脱,只能通过《易

经》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这是“命运之天”。

还有一种“德性之天”。有一次,孔子带领一帮学生去宋国,在大树底下操练周礼。宋国的大司马

(就是国防部长)桓雉很讨厌孔子,派人将大树砍倒,要加害孔子。孔子连夜离开宋国,学生为老师捏了

把汗。孔子很自信地说:“老天将实现仁德的使命赋予我,桓雉能把我怎么样?”这里说的“天”,就是

一种有德性内在品质的天。因为从周代人开始,就认为天的本性是有德的。所以老天将德性赋予了孔子,

让他去人间实践天德。

孔子心目中的“天”,既是自然的,又是有德性的,又能主宰人们的命运。中国人的“天”,与西方

人的“上帝”观念有点相似,但天没有上帝那种人格化的特点,也不是造物主。最重要的区别,在西方,

上帝的意志与人的意志是对立的、冲突的,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受到蛇的诱惑,违背上帝的意志,偷吃

人生的智慧果,结果人就有了原罪。但在中国,天与人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的、严格的界限,天道就是人

道。中国人喜欢讲天地良心,人的内心“小宇宙”与天的“大宇宙”竟然是相通的!“大宇宙”的天道可

以通过人的“小宇宙”的爆发,得以在人间实现。

“天人合一”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外在的“天人感应”,西汉的董仲舒很喜欢讲这个东西。人

间有什么灾祸,比如洪水、地震,一定是人得罪了老天,皇帝于是要赶紧下罪己诏。另一种模式叫“天人

相通”,明代的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良知与天是相通的,天理与人心就是同一个世界。

(摘自许纪罪《什么是“天人合一”》)

材料二:

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在他们的诗文、书画和乐舞中传达着对天人合一真理的体悟。王维在那“明月松间

照”(《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鸟鸣涧》)一类的山水诗中传达了人景相依的情怀:辛弃疾的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也在物我为一的感受中提升着自己的心灵境界:

程颐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秋日偶成》),则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怡然自得

的心态。中国艺术理论中源远流长的所谓“情景交融”,正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和延伸,是一种

“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化。陆游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

之”,是指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刘熙载《艺概•书概》云“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

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认为书法艺术以源于自然为基础,立天以定人,但还当

由人复天,笔补造化。

刘勰所谓“神与物游”,提出在创作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交融汇合。苏轼的“身与竹化”,石涛的“山

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等,说的正是审美欣赏和艺术构思活动中的天人合一。朱庭珍亦云:“作山水诗

者,以人所心得,与山水所得于天者互证,以心体天地之心,以变穷造化之变……造诣至此,是为人与天

合,技也进于道矣。”这些都在说明艺术乃人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

自然山水关乎人的心灵,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自然山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人的心灵

便在自然山水的流转之中获得陶冶。山水之间既是思想的天地,也是性灵的乐园,故人们寄意云水,息心

山林。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萧

萧,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辉格《瓯香馆画跋》说:“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

都在说四时之景,与人的身心相互对应,故人能在自然之景中产生共鸣。因此,中国艺术把自然视为安顿

心灵的家园和艺术灵感的渊薮。

总之,“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特征。钱穆认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文化对

人类的最大贡献”,”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归宿处”,从中体现了有机整体的思想方法。当然我们也

要看到,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其精华与糟粕杂糅着,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继承其精

华,剔除其糟粕,为未来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审美和艺术活动服务。

(摘编自朱志荣《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天”有自然之天、命运之天、德性之天三层意思,材料二中的“天”主要指自然之天。

B.中国人的“天”与西方人的“上帝”观念既相似又不同,西方的上帝与人是对立的,不会合一的。

C.艺术作品是人的心灵与自然交融汇合的产物,艺术创作一方面源于自然,另一方面又能弥补自然的不

足。

D.作家、艺术家如果在创作技巧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自然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天人合一”,材料一侧重于哲学角度,材料二侧重于艺术审美角度。

B.古人认为“命运之天”无法摆脱,但可以通过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由此改变命运。

C.古典诗歌创作讲究“情景交融”,追求“意境”,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D.“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归宿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天人合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刘勰,《文心雕龙》:“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

C.梅尧臣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D.陆游诗云:”挥毫但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说乡味

①口味和口音一样是从小养成的。“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已深有体会。口音难改,口味亦然。我在

国外居留时,曾说“家乡美味入梦多”,不是虚言。近年我常回家乡,解馋的机会变多了。但时移境迁,

想在客店里重尝故味,实属不易。倒不是厨师的技艺不到家,究其原因,说来相当复杂。

②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一向喜欢吃油煎臭豆腐。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大众食品。臭豆腐深受人们

喜爱,原因就在于用鼻子闻时似乎有点臭,但入口即香,而且越嚼味道越浓,令人舍不得狼吞虎咽。

③它这个特色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念小学时,家住吴江县松陵镇,平日吃的臭豆腐都是家里自己

“臭”的——从市面上买回压得半干的豆腐,泡在自家做的卤里,腌渍一定时间后取出来,在油里炸得外

皮发黄,咬开来豆腐发青,真是可口。其鲜美程度,取决于卤的浓度和腌渍时间的适度。

④我家在吴江期间,县城里和农村一样,家家有自备的腌菜缸,用以腌制各种咸菜。我家主要是腌油

菜墨。每到清明前油菜尚未开花时,菜心长出细长的茎,趁其嫩时摘下来,可以当作蔬菜吃。油菜釜在市

场上有充足的供应,货多价廉时大批买回来泡在盐水里,腌制成常备的家常咸菜。腌菜缸里的油菜菱变得

又嫩又软,发出一种气味——香奥因人而异,喜吃这种咸菜的说香,越浓越香,不习惯的就说臭,有人闻

到了要犯恶心。把豆腐泡在这种卤里几天就“臭”成了臭豆腐。由于菜卤渗入其中,泡得越久豆腐颜色越

青,味道也越浓、越香、越美。我是从小就习惯这种味道的人,所以不臭透就觉得不过瘾。

⑤1920年我家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家里就没有腌油菜釜的专用缸了。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买,有时

也有人挑了担子沿街走动,边炸边叫卖。但味道总是比不上早年家里做的,在我总觉得是一件憾事。当时

我还不明白有越臭越美之味感的人,必须是从小在有腌菜缸的人家里长大的。在苏州城里居住的人,像我

这种从小镇上搬来的并不多,他们的口味自然不同了,挑担叫卖的人当然不能不按照大多数买客乐于接受

的标准来决定让豆腐臭到什么程度。在我看是降低了质量,而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臭得恰到好处。

⑥乡味还是使人依恋。这几年我回家乡,主人问我喜欢吃什么,我还常常以臭豆腐作答。每次吃到没

有臭透的豆腐,总生发出一点今不如昔的怀古之情。有一次我说了实话,并讲了从小用菜卤腌制豆腐的经

验。主人告诉我,现在农民种油菜已经不摘菜基了,哪里还有那种卤呢?卤已不存,昧从何来?我真懊悔

当时没有追问现在的臭豆腐的制作方法。其实知道了也没用,幼年的口味终难满足了。

⑦我20岁离开老家,至今已整整65年。这样长的岁月里,我已和上面所说的那种多少还保持一些自

给经济的家庭脱离了。在学校里有食堂管饭。自己独立成家后,在乡间自理伙食,但租屋而居,谈不上经

营那些坛坛罐罐,我们的菜篮子也全部市场化了。只有在清华园住的几年,分到一所住宅,房子四周有不

少空地,我和老伴就垦地种菜。所种的茄子和西红柿一度自家吃不完,便以分送邻居为乐。我们还养鸡取

蛋,完全可以自给。可惜这种生活并不长,几年后离开清华园,菜篮子又完全靠市场供应了。

⑧我们这一代人,在食的文化上可说是处于过渡时期。我一生至少有1/4的岁月,是生活在家庭食品

半自给时代。在那个时代,除了达官贵人、大户人家会雇用专职厨师,普通家庭的炊事都由家庭成员自己

操持。炊事之权一般掌握在主妇手里。以我的童年说,厨房是我祖母的天下。她有一套从她娘家继承的烹

饪手艺,后传给我的姑母。祖母去世后,我一有机会就溜到姑母家,总觉得姑母家的伙食合胃口,念了社

会人类学才知道这就是文化单系继承的例子。

⑨一代有一代的口味,我想我应当勉力跟上“历史的车轮”,从那个轨道转入这个轨道。现在的臭豆

腐固然在我嘴里已没有早年的香了,但还是从众为是。即使乡味难改,也得勉强自己安于不太合胃口的味

道了。说来也惭愧,我下这个决心时,早已越过古稀的年限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不谈“乡味”,而引用诗句“乡音……”,从“乡音”谈起,目的是调动读者的共情心理。

B.作者说挑担叫卖的人降低了臭豆腐的质量,后又憾别清华园,主要表现作者更喜欢食物自给的生活。

C.第④段作者从饮食文化上分析了为何吃不到记忆中的臭豆腐,也流露出对家乡、童年、亲人的怀念。

D.第⑧段作者的姑母继承祖母的烹饪手艺的例子从一个侧面表明作者童年时的社会是文化单系继承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描绘用腌菜缸制作卤和咸菜的情景,旨在为下文写臭豆腐做铺垫,突出作者的惋惜

之情。

B.文章以记叙、描写为主,又恰当地穿插一两处议论、抒情,即丰富了内容,又使结构更灵活,富有感

染力。

C.作者选取代表家乡独特“乡味”意象一一臭豆腐,娓娓道来,突出特色,展现情点,乡情乡味十分

浓厚。

D.作者认为即使乡味难改,也得勉强自己去适应现在臭豆腐味道,因为卤己不存,过去的做法已经消

失了。

8.作者以臭豆腐为例话说乡味,这一味独特的“臭”让他想起了哪些往事?

9.一代有一代口味,一地有一地的美食,如随州香菇、沔阳三蒸、黄石港饼、汪集鸡汤、麻城肉糕、黄

陂三鲜、咸宁桂花糕、十堰三合汤等,“社会全方位”要做一期“家乡美食文化谈”节目,邀请你作为嘉

宾,就“家乡美食与乡味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结合本文,请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道二年七月,先是,右司谏范仲淹以江淮、京东灾伤,请遣使循行,未报。仲淹请问日:“宫掖中半

日不食当如何?今数路艰食,安可置而不恤?”甲申,上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康,赈乏绝,禁淫祀。

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饥民有食乌味草者,撷草中御,请示六宫贵戚,以戒侈心。又陈八事,

上嘉纳之。十二月丙申,上谓辅臣日:“每退朝,凡天下之奏,必亲览之。”吕夷简日:“若小事皆关圣览,

恐非所以辅养圣神。”上口:“朕承先帝之托,况以万机之重,敢自泰乎?”又日:“朕日膳不欲事珍美,

衣服多以缭缙为之,至屡经瀚濯,而宫人或以为笑。"夷简日:“陛下孝以奉先,俭以临下,虽古盛德,何

以加此?”上目:“此偶与卿等言之,非欲闻于外,嫌其近名耳。”八月庚午,上谓宰臣张士逊曰:“帝王

之明在择人,辨邪正,则天下无不治矣。”士逊对日:“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若选用得材,又邪正分别,

尧舜不易此道也。”十月庚寅,有功上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上口:“卿言故善然

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

为便,则自举公言其失,改之则易。”

赞日: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一遇水旱,或密祷禁庭,或跣立殿下。有司请以玉清旧地为御苑,帝

日:“吾奉先帝苑囿,犹以为广,何以是为?”宫中夜饥,思膳烧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贼物命,以

爸不时之须。大辟疑者,皆令上秋,岁常活千余。吏部选人,一坐失入死罪,皆终身不迁。君臣上下恻怛之

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夔宋三百余年之基。《传》日:“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节选自《唐宋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

议/令宰相行之/

B.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

公议令宰相行之/

C.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

/公议令宰相行之/

D.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

公议/令宰相行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道使循行”与“便可速遵之”(《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遣”含义不同。

B.“撷草淮御”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进”含义相同。

C.“自尊”是唐宋时专司纠弹的御史(台官),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官)的合称。

D.“以备不时之须”与“圣心爸焉”(《劝学》)两句中的“备”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仁宗体恤百姓疾苦,江、淮、京东遭遇灾害时,同意范仲淹的请求,让他到灾区赈灾,并采纳了范

仲淹八条减免租税的建议。

B.宋仁宗忧勤国事又厉行节俭,每次退朝后,亲自批阅奏章,不敢懈怠。衣食简朴,夜晚饥饿想吃烧

羊,也告诫自己不要索求。

C.宋仁宗认为明君要善于选拔人才,明辨忠邪,并且施行政令一定要让天下人都认为适宜,没有听取臣

子让其独揽大权的谏言。

D.宋仁宗心怀敬畏,爱惜民力。在遭遇水灾旱灾时,在宫中光脚祷告,拒绝扩大御苑,穿着洗过多次的

旧衣,体现了仁爱之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今数路艰食,安可不恤!

(2)吏部选人,一坐失入死罪,皆终身不迁

14.面对吕夷筒的夸赞,仁宗为什么说“非欲闻于外,嫌其近名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高台

王融

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

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

临高台

谢眺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外。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注】绮翼,这里指窗帘。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和谢诗都属于登高诗,开头均紧扣题目,直截了当交代登台原因。

B.王诗与谢诗描绘的登高所见之景都具有远近高低相结合的空间对比感。

C.王诗中的“含月”和谢诗中的“朝夜”都表现诗人在夜晚于高台远眺。

D.王诗和谢诗虽然所写之景不同,但都能够体现出“诗以言志”的特点。

16.两首诗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写出了以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

造成不同的结果。

(2)《短歌行》中“,”写作者求贤若渴,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屈驾

前来探望自己。

(3)啸,是撮口发出悠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古人常以“长啸”“独啸”“吟

啸”“舒啸”等表达超凡拔俗、洒脱豪迈的心志,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到达蜀口已近黄昏。蜀水两岸漫山遍野的油桐花开了,白雪般的油桐花瓣一路飘洒,空气中弥漫着这

个季节特有的清香。此前,夕阳给万顷碧波披上了金色的余晖,江岸木排上的鸭鹤纷纷跳入赣江戏水,好

一幅渔舟唱晚的水上风景。

进入蜀口古村,古代科举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自南宋以来,精读传家的做法在这里早已①,并

且这种风气还带动了当地科举事业的发展。仅欧阳一姓,明清时期就产生了21位进士。进士的多少,往

往是古代衡量一个地方文化是否兴盛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蜀口,和科举文化齐名的还有蜀口茶。相传明代成化年间,郭福可从溪川汤湖镇带回狗牯脑茶树

种,与族人一起种茶、制茶。蜀口茶的制作工艺②已逾500年,这种工艺的传承全靠师傅的口传心授

和徒弟的反复实践。以透明清澈的汤色和沁人心脾的浓■郁醇香闻名的蜀口茶一年可产四次,尤以清明前精

制的茶叶最为名贵。除此之外,这里的古村原乡、特色美食也让无数游客③,蜀口已成为游客欣然向

往的旅游目的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发酵食品是指人们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如酸奶、干酪、酒酿、泡

菜、酱油、食醋、豆豉、黄酒、啤酒、葡萄酒等。它的魅力在于其有与药品媲美的奇特功效,每天摄取一

种发酵食品,①。

目前,发酵食品受到不少健康质疑,②.食品发酵过程中,有可能受到来自土壤、水源、空气

的多种污染;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如果储存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也会积累下过量亚硝酸盐及有害物质,

进而带来潜在的危险;③,比如香肠类的发酵肉制品不宜高温油煎,以防产生致癌的亚硝基化合

物:还有,发酵食品尤其是腌菜、豆酱、腐乳等都大量含有盐分,容易让血压升高,这也是大家公认发酵

食品有害健康。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

22.阅读上述材料并提取主要内容,写出“发酵食品”特点的四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5个字。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

有人说:规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一直墨守成规,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有人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

时代发展瞬息万变,对于“规则”利“自由”关系的讨论却始终存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是需要遵守“规

则”,还是需要打破规则?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月,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

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接受过科学教育的现代人,一谈到“天”,可能想到的就是头顶上的那片天空,那是物理学意义上的

宇宙或者自然。这个“nature”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过,孔子在讲到“天”的时

候,除了“自然之天”,还有其他两个意思:“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

中国人经常感叹一句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来自《论语》当中孔子的学生子夏。这里

说的“天”,就是冥冥当中似乎有一种主宰我们的力量,它法力无边,让我们无法摆脱,只能通过《易

经》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这是“命运之天”。

还有一种“德性之天”。有一次,孔子带领一帮学生去宋国,在大树底下操练周礼。宋国的大司马

(就是国防部长)桓雉很讨厌孔子,派人将大树砍倒,要加害孔子。孔子连夜离开宋国,学生为老师捏了

把汗。孔子很自信地说:“老天将实现仁德的使命赋予我,桓雉能把我怎么样?”这里说的“天”,就是

一种有德性内在品质的天。因为从周代人开始,就认为天的本性是有德的。所以老天将德性赋予了孔子,

让他去人间实践天德。

孔子心目中的“天”,既是自然的,又是有德性的,又能主宰人们的命运。中国人的“天”,与西方

人的“上帝”观念有点相似,但天没有上帝那种人格化的特点,也不是造物主。最重要的区别,在西方,

上帝的意志与人的意志是对立的、冲突的,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受到蛇的诱惑,违背上帝的意志,偷吃

人生的智慧果,结果人就有了原罪。但在中国,天与人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的、严格的界限,天道就是人

道。中国人喜欢讲天地良心,人的内心“小宇宙”与天的“大宇宙”竟然是相通的!“大宇宙”的天道可

以通过人的“小宇宙”的爆发,得以在人间实现。

“天人合一”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外在的“天人感应”,西汉的董伸舒很喜欢讲这个东西。人

间有什么灾祸,比如洪水、地震,一定是人得罪了老天,皇帝于是要赶紧下罪己诏。另一种模式叫“天人

相通”,明代的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良知与天是相通的,天理与人心就是同一个世界。

(摘自许纪罪《什么是“天人合一”》)

材料二:

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在他们的诗文、书画和乐舞中传达着对天人合一真理的体悟。王维在那“明月松间

照”(《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鸟鸣涧》)一类的山水诗中传达了人景相依的情怀:辛弃疾的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也在物我为一的感受中提升着自己的心灵境界:

程颐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秋日偶成》),则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怡然自得

的心态。中国艺术理论中源远流长的所谓“情景交融”,正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和延伸,是一种

“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化。陆游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

之”,是指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刘熙载《艺^•书概》云”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

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认为书法艺术以源于自然为基础,立天以定人,但还当

由人复天,笔补造化。

刘勰所谓“神与物游”,提出在创作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交融汇合。苏轼的“身与竹化”,石涛的“山

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等,说的正是审美欣赏和艺术构思活动中的天人合一。朱庭珍亦云:“作山水诗

者,以人所心得,与山水所得于天者互证,以心体天地之心,以变穷造化之变……造诣至此,是为人与天

合,技也进于道矣。”这些都在说明艺术乃人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

自然山水关乎人的心灵,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自然山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人的心灵

便在自然山水的流转之中获得陶冶。山水之间既是思想的天地,也是性灵的乐园,故人们寄意云水,息心

山林。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萧

萧,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阵格《瓯香馆画跋》说:“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

都在说四时之景,与人的身心相互对应,故人能在自然之景中产生共鸣。因此,中国艺术把自然视为安顿

心灵的家园和艺术灵感的渊薮。

总之,“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特征。钱穆认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文化对

人类的最大贡献”,“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归宿处”,从中体现了有机整体的思想方法。当然我们也

要看到,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其精华与糟粕杂糅着,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继承其精

华,剔除其糟粕,为未来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审美和艺术活动服务。

(摘编自朱志荣《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天”有自然之天、命运之天、德性之天三层意思,材料二中的“天”主要指自然之天。

B.中国人的“天”与西方人的“上帝”观念既相似又不同,西方的上帝与人是对立的,不会合一的。

C.艺术作品是人的心灵与自然交融汇合的产物,艺术创作一方面源于自然,另一方面又能弥补自然的不

足。

D.作家、艺术家如果在创作技巧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自然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天人合一”,材料一侧重于哲学角度,材料二侧重于艺术审美角度。

B.古人认为“命运之天”无法摆脱,但可以通过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由此改变命运。

C.古典诗歌创作讲究“情景交融”,追求“意境”,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具体表现。

D.“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归宿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天人合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刘勰,《文心雕龙》:“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

C.梅尧臣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D.陆游诗云:”挥毫但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D2.B3.C

4.①作者首先从“天”意义出发,指出孔子讲到的“天”除了“自然之天”,还有“命运之天”和“德

性之天”。②接着分别分析了何为“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③然后分析了中西方对“天”的不同观

念,从而引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④最后,对“天人合一”的两种模式进行了介绍。

5.①表达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②指出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

化。③说明艺术乃人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就自然能达到”说法绝对。材料二提到“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在创作活动中人与自

然的交融汇合”等,可见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需要诸多因素,并非只需要创作技巧。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但可以通过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由此改变命运”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为“就是冥冥当中

似乎有一种主宰我们的力量,它法力无边,让我们无法摆脱,只能通过《易经》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

并没有说能够改变命运。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的是道德之天。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

B.“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体现的是“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

化”,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

C.“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思是描绘难以描绘的情景,要写得生动得如同在眼

前一样;蕴涵的旨趣要深远,要表现为弦外之音。这是对创作方法的讨论,不涉及“天人合一”,不可以

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

D.“挥毫但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是指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可以作为“天人合

一”的论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五段,第一段作者首先从“天”的意义出发,“接受过科学教育的现代人,一谈到‘天',可能

想到的就是头顶上的那片天空,那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或者自然”,接着指出“孔子在讲到‘天’的时

候,除了‘自然之天',还有其他两个意思:‘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

接着,作者在第二、三分别解释了何为“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这里说的‘天‘,就是冥冥当中

似乎有一种主宰我们的力量,它法力无边,让我们无法摆脱,只能通过《易经》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这

是‘命运之天'”;“这里说的‘天',就是一种有德性内在品质的天。因为从周代人开始,就认为天的

本性是有德的。所以老天将德性赋予了孔子,让他去人间实践天德”。

再接着作者分析中西方对“天”的观念的不同,从而引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人的天',与西

方人的‘上帝’观念有点相似,但天没有上帝那种人格化的特点,也不是造物主”“在西方,上帝的意志

与人的意志是对立的、冲突的……但在中国,天与人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的、严格的界限,天道就是人

道”。

最后,作者对“天人合一”的两种模式进行了分析。“一种是外在的‘天人感应'”“另一种模式叫‘天

人相通'”。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柳宗元所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意思是山川景物的自然之美是自在之美,不能自彰其美,也就是

说,山水景物之美只有通过人的眼睛去发现,只有通过人的心灵去感受,才能真正领略到自然之美,否

则,山川自然景物之美是静寂的。这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其次,这句话是说自然之美要通过人才能得以展现。从材料二第二段中“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

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化。陆游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指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

作品”可知,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以笔补造化。

最后,从材料二第三段“刘勰所谓‘神与物游’,提出在创作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交融汇合。……这些都在

说明艺术乃人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可知,这一句也说明艺术乃人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说乡味

①口味和口音一样是从小养成的。“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已深有体会。口音难改,口味亦然。我在

国外居留时,曾说“家乡美味入梦多”,不是虚言。近年我常回家乡,解馋的机会变多了。但时移境迁,

想在客店里重尝故味,实属不易。倒不是厨师的技艺不到家,究其原因,说来相当复杂。

②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一向喜欢吃油煎臭豆腐。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大众食品。臭豆腐深受人们

喜爱,原因就在于用鼻子闻时似乎有点臭,但入口即香,而且越嚼味道越浓,令人舍不得狼吞虎咽。

③它这个特色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念小学时,家住吴江县松陵镇,平日吃的臭豆腐都是家里自己

“臭”的——从市面上买回压得半干的豆腐,泡在自家做的卤里,腌渍一定时间后取出来,在油里炸得外

皮发黄,咬开来豆腐发青,真是可口。其鲜美程度,取决于卤的浓度和腌渍时间的适度。

④我家在吴江期间,县城里和农村一样,家家有自备的腌菜缸,用以腌制各种咸菜。我家主要是腌油

菜羞。每到清明前油菜尚未开花时,菜心长出细长的茎,趁其嫩时摘下来,可以当作蔬菜吃。油菜要在市

场上有充足的供应,货多价廉时大批买回来泡在盐水里,腌制成常备的家常成菜。腌菜缸里的油菜萋变得

又嫩又软,发出一种气味——香臭因人而异,喜吃这种咸菜的说香,越浓越香,不习惯的就说臭,有人闻

到了要犯恶心。把豆腐泡在这种卤里几天就“臭”成了奥豆腐。由于菜卤渗入其中,泡得越久豆腐颜色越

青,味道也越浓、越香、越美。我是从小就习惯这种味道的人,所以不臭透就觉得不过瘾。

⑤1920年我家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家里就没有腌油菜荃的专用缸了。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买,有时

也有人挑了担子沿街走动,边炸边叫卖。但味道总是比不上早年家里做的,在我总觉得是一件憾事。当时

我还不明白有越臭越美之味感的人,必须是从小在有腌菜缸的人家里长大的。在苏州城里居住的人,像我

这种从小镇上搬来的并不多,他们的口味自然不同了,挑担叫卖的人当然不能不按照大多数买客乐于接受

的标准来决定让豆腐臭到什么程度。在我看是降低了质量,而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臭得恰到好处。

⑥乡味还是使人依恋。这几年我回家乡,主人问我喜欢吃什么,我还常常以臭豆腐作答。每次吃到没

有臭透的豆腐,总生发出一点今不如昔的怀古之情。有一次我说了实话,并讲了从小用菜卤腌制豆腐的经

验。主人告诉我,现在农民种油菜已经不摘菜基了,哪里还有那种卤呢?卤已不存,昧从何来?我真懊悔

当时没有追问现在的臭豆腐的制作方法。其实知道了也没用,幼年的口味终难满足了。

⑦我20岁离开老家,至今已整整65年。这样长的岁月里,我已和上面所说的那种多少还保持一些自

给经济的家庭脱离了。在学校里有食堂管饭。自己独立成家后,在乡间自理伙食,但租屋而居,谈不上经

营那些坛坛罐罐,我们的菜篮子也全部市场化了。只有在清华园住的几年,分到一所住宅,房子四周有不

少空地,我和老伴就垦地种菜。所种的茄子和西红柿一度自家吃不完,便以分送邻居为乐。我们还养鸡取

蛋,完全可以自给。可惜这种生活并不长,几年后离开清华园,菜篮子又完全靠市场供应了。

⑧我们这一代人,在食的文化上可说是处于过渡时期。我一生至少有1/4的岁月,是生活在家庭食品

半自给时代。在那个时代,除了达官贵人、大户人家会雇用专职厨师,普通家庭的炊事都由家庭成员自己

操持。炊事之权一般掌握在主妇手里。以我的童年说,厨房是我祖母的天下。她有一套从她娘家继承的烹

饪手艺,后传给我的姑母。祖母去世后,我一有机会就溜到姑母家,总觉得姑母家的伙食合胃口,念了社

会人类学才知道这就是文化单系继承的例子。

⑨一代有一代的口味,我想我应当勉力跟上“历史的车轮”,从那个轨道转入这个轨道。现在的臭豆

腐固然在我嘴里已没有早年的香了,但还是从众为是。即使乡味难改,也得勉强自己安于不太合胃口的味

道了。说来也惭愧,我下这个决心时,早已越过古稀的年限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不谈“乡味”,而引用诗句“乡音……”,从“乡音”谈起,目的是调动读者的共情心理。

B.作者说挑担叫卖的人降低了臭豆腐的质量,后又憾别清华园,主要表现作者更喜欢食物自给的生活。

C.第④段作者从饮食文化上分析了为何吃不到记忆中的臭豆腐,也流露出对家乡、童年、亲人的怀念。

D.第⑧段作者的姑母继承祖母的烹饪手艺的例子从一个侧面表明作者童年时的社会是文化单系继承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描绘用腌菜缸制作卤和咸菜的情景,旨在为下文写臭豆腐做铺垫,突出作者的惋惜

之情。

B.文章以记叙、描写为主,又恰当地穿插一两处议论、抒情,即丰富了内容,又使结构更灵活,富有感

染力。

C.作者选取代表家乡独特“乡味”的意象一一臭豆腐,娓娓道来,突出特色,展现情点,乡情乡味十分

浓厚。

D.作者认为即使乡味难改,也得勉强自己去适应现在臭豆腐的味道,因为卤已不存,过去的做法已经消

失了。

8.作者以臭豆腐为例话说乡味,这一味独特的“臭”让他想起了哪些往事?

9.一代有一代的口味,一地有一地的美食,如随州香菇、沔阳三蒸、黄石港饼、汪集鸡汤、麻城肉糕、黄

陂三鲜、咸宁桂花糕、十堰三合汤等,“社会全方位”要做一期“家乡美食文化谈”节目,邀请你作为嘉

宾,就“家乡美食与乡味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结合本文,请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答案】6.B7.D

8.①念小学时,用自家的方法在家做臭豆腐;

②家在吴江期间,用菜卤腌臭豆腐;

③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去店里或者沿街吃臭豆腐;

④这几年回家乡,得知已不用菜卤腌制豆腐,幼年的口味终难满足了。

9.①乡味不仅是家乡美食的味道,更多的是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对家乡的怀念、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②回忆乡味,能让我们找到情感的归属、灵魂的皈依。

③一代有一代的口味,虽然时代变迁,承载乡味的传统美食也在创新或消逝,但乡味不变。共同的文化记忆

不变。

④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批量化的生产使家乡美食的乡味越来越淡,但便捷的物流让天南海北的游子能随

时随地品尝家乡美食,重温乡味,以解思乡之苦。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主要表现作者更喜欢食物自给的生活”错误,根据原文“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买,有时也有人挑了

担子沿街走动,边炸边叫卖。但味道总是比不上早年家里做的,在我总觉得是一件憾事”“只有在清华园

住的几年,分到一所住宅,房子四周有不少空地,我和老伴就垦地种菜。所种的茄子和西红柿一度自家吃

不完,便以分送邻居为乐。我们还养鸡取蛋,完全可以自给。可惜这种生活并不长,几年后离开清华园,

菜篮子又完全靠市场供应了”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口味的怀念,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因为卤已不存,过去的做法已经消失了"错误,根据原文“一代有一代的口味,我想我应当勉力跟上

'历史的车轮’,从那个轨道转入这个轨道。现在的臭豆腐固然在我嘴里己没有早年的香了,但还是从众

为是。即使乡味难改,也得勉强自己安于不太合胃口的味道了。说来也惭愧,我下这个决心时,早已越过

古稀的年限了”可知,选项强加因果,与原文不符。“卤已不存,味从何来?”只是表达作者对过去的回

忆与留恋。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我念小学时,家住吴江县松陵镇,平日吃的臭豆腐都是家里自己‘臭’的一一从市面上买回压

得半干的豆腐,泡在自家做的卤里,腌渍一定时间后取出来,在油里炸得外皮发黄,咬开来豆腐发青,真

是可口”可知,念小学时,用自家的方法在家做臭豆腐;

根据原文''我家在吴江期间,县城里和农村一样,家家有自备的腌菜缸,用以腌制各种咸菜。我家主要是

腌油菜墨。每到清明前油菜尚未开花时,菜心长出细长的茎,趁其嫩时摘下来,可以当作蔬菜吃”可知,

家在吴江期间,用菜卤腌臭豆腐;

根据原文“1920年我家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家里就没有腌油菜藁的专用缸了。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买,

有时也有人挑了担子沿街走动,边炸边叫卖。但味道总是比不上早年家里做的,在我总觉得是一件憾事”

可知,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去店里或者沿街吃臭豆腐;

根据原文“这几年我回家乡,主人问我喜欢吃什么,我还常常以臭豆腐作答。每次吃到没有臭透的豆腐,

总生发出一点今不如昔的怀古之情。有一次我说了实话,并讲了从小用菜卤腌制豆腐的经验。主人告诉

我,现在农民种油菜己经不摘菜藁了,哪里还有那种卤呢?卤已不存,味从何来?我真懊悔当时没有追问

现在的臭豆腐的制作方法。其实知道了也没用,幼年的口味终难满足了”可知,这几年回家乡,得知已不

用菜卤腌制豆腐,幼年的口味终难满足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准确理解“家乡美食与乡味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发言时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乡味传达的内

涵,回忆乡味的意义,以及时代变迁之后,如何保持乡味不变,让乡味承载的记忆和乡情不随着时间而淡

化。

结合“1920年我家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家里就没有腌油菜墓的专用缸了。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买,有时

也有人挑了担子沿街走动,边炸边叫卖。但味道总是比不上早年家里做的,在我总觉得是一件憾事。当时

我还不明白有越臭越美之味感的人,必须是从小在有腌菜缸的人家里长大的”可知,作者对臭豆腐的怀

念,更多的是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对家乡的怀念。

结合“以我的童年说,厨房是我祖母的天下。她有一套从她娘家继承的烹饪手艺,后传给我的姑母。祖母

去世后,我一有机会就溜到姑母家,总觉得姑母家的伙食合胃口,念了社会人类学才知道这就是文化单系

继承的例子”可知,饮食里有传承,在回忆中能够找到情感的归属。

结合“乡味还是使人依恋。这几年我回家乡,主人问我喜欢吃什么,我还常常以臭豆腐作答”可知,一代

有一代的口味。尽管时代变迁,但对故乡的依恋不会变,乡味中承载着共同的文化记忆。

结合“现在农民种油菜已经不摘菜藁了,哪里还有那种卤呢?卤已不存,味从何来?我真懊悔当时没有追问

现在的臭豆腐的制作方法”“菜篮子又完全靠市场供应了”“从那个轨道转入这个轨道。现在的臭豆腐固

然在我嘴里已没有早年的香了”可知,时代在变,家乡美食的乡味也没有那么浓厚了,但是还能在家乡之

外品尝美食,以解思乡之苦,也不失为一种幸福,这也是一种重温乡味的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道二年七月,先是,右司谏范仲淹以江淮、京东灾伤,请道使循行,未报。仲淹请问日:“宫掖中半

日不食当如何?今数路艰食,安可置而不恤?”甲申,上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康,赈乏绝,禁淫祀。

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饥民有食乌味草者,撷草城御,请示六宫贵戚,以戒侈心。又陈八事,

上嘉纳之。十二月丙申,上谓辅臣日:“每退朝,凡天下之奏,必亲览之。”吕夷简日:“若小事皆关圣览,

恐非所以辅养圣神。”上口:“朕承先帝之托,况以万机之重,敢自泰乎?”又日:“朕日膳不欲事珍美,

衣服多以缭缙为之,至屡经瀚濯,而宫人或以为笑。"夷简目:“陛下孝以奉先,俭以临下,虽古盛德,何

以加此?”上目:“此偶与卿等言之,非欲闻于外,嫌其近名耳。”八月庚午,上谓宰臣张士逊日:“帝王

之明在择人,辨邪正,则天下无不治矣。”士逊对日:“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若选用得材,又邪正分别,

尧舜不易此道也。”十月庚寅,有功上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上目:“卿言鼓善然

措量木王赛正丕然专丛脏出卷自朕出皆覆则可有一丕然握必遵政不若付之公以今笨相什之行之而天下不以

为便,则自单公言其失,改之则易。”

赞日: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一遇水旱,或密祷禁庭,或跣立殿下。有司请以玉清旧地为御苑,帝

日:“吾奉先帝苑囿,犹以为广,何以是为?”宫中夜饥,思膳烧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贼物命,以

备不时之须。大辟疑者,皆令上澈,岁常活千余。吏部选人,一坐失入死罪,皆终身不迁。君臣上下恻怛之

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节选自《唐宋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

议/令宰相行之/

B.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

公议令宰相行之/

C.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

/公议令宰相行之/

D.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

公议/令宰相行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遵使循行”与“便可速道之”(《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遣”含义不同。

B.“撷草进御”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进”含义相同。

C.“自尊”是唐宋时专司纠弹的御史(台官),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官)的合称。

D.“以爸不时之须”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