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一 文言文断句(讲义)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一 文言文断句(讲义)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一 文言文断句(讲义)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一 文言文断句(讲义)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一 文言文断句(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考点一文言文断句✬考点讲义一、考点解读文言文断句题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也成为判断文言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和理解,同时要熟悉断句的方法,培养语感,掌握答题步骤及技巧。知识储备断名词和代词因为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吾、予、尔、汝、公、卿、彼、此、之、其”等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二)断动词和形容词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是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三)断对话词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明辨句读。不过,也有例外。“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云”有两种情况,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为、是”的意思,例如《后汉书》:“虽云匹夫,霸王可也。”“言”有七种情况,或表七种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①谈论;②记载;③告诉;④问;⑤陈述;⑥说明;⑦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者“意思是”。断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虚词可以使前后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以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运用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容易。常见的情况有:类别常见例词断句技巧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句末语气词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其后一般断开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复句关联词语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其前一般断开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断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也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因此,特殊句式的标志性词语如判断句的“……者,……也”,被动句的“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结构“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与……乎”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的省略阻碍正确断句,因此,判断时也要根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再做判断。断常用修辞文言文中经常运用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表现在语句运用上,具有前后相连、句式整齐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七)联系语境,疏通文意文言文断句最主要的依据依然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客观题中,需要断句的语段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断句前可翻译上下文,再据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如是记叙型的,应首先弄清讲了什么人、什么事、过程如何、结果如何;如是议论型的,则应弄清观点是什么、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在实际断句中,不少考生弄不清断句部分的大意是什么,把其中的人名等专有名词生生断开,这都是未联系语境的缘故。凭借上下文,起码要标清其中的人名、陈述对象是谁,涉及哪几个人物等。三、解题要领判断文言文断句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先阅读文本,对需要断句的句子进行初步判断,初步判断的依据就是对文意的理解和知识储备中的具体标志,然后再对四个选项进行比对排除。第二步:将排除后剩下的选项再进一步地比对分析,注意具体解读文意,找出主语、谓语、宾语。再根据虚词、修辞、特殊句式等准确地选择出正确的选项。四、典题导引例1.2021年全国甲卷第10题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初步判断排除了A、D两项,因为本句的句意为: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阆中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入寇”是入侵之意,“时”作后句的时间状语,应在“时”前断开。“王钦若/临江人”“陈尧叟/阆州人”是两个判断句,“临江人”和“阆州人”均为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C。例2.2021年全国乙卷第10题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其中“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作谓语,“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D项。“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指代前文所说“诈冒事觉”这一类人,共同作“有”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而下一句“上欲杀之”,“上”指皇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引领一个新的句子,要单独成句,可排除B。这句话的意思是: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故选C。例3.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0题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整句话的翻译为: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故选B。五、随堂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小题。(福建省漳州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九月戊寅,以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右丞宋玄爽为长史,右台中丞崔献为司马,左台中丞吉顼为监军使。时太子不行,命仁杰知元师事,太后亲送之。癸未,突厥默啜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自五回道去,所过杀掠,不可胜纪。沙吒忠义等但引兵蹑之,不敢逼。狄仁杰将兵一万追之,无所及。默啜还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有轻中国之心。冬季十月癸卯,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时河北人为突厥所驱逼者,虏退惧诛,往往亡匿。仁杰上疏,以为:“朝廷议者皆罪契丹、突厥所胁从之人,言其迹虽不同,心则无别。诚以山东近缘军机调发伤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重以官典侵渔,因事而起,枷杖之下,痛切肌肤。事迫情危,不循礼义,愁苦之地,不乐其生,有利则归,且图赊死,此乃君子之愧辱,小人之常行也。又诸城入伪,或待天兵,将士求功,皆云攻得,臣忧滥赏,亦恐非事。以经与贼同,是为恶地,至有污辱妻子,劫掠货财,兵士信知不仁,簪笏未能以免,乃是贼平之后,为恶更深。且贼务招携,秋毫不犯,今之归正,即是平人,翻被破伤,岂不悲痛!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令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赦之则出,不赦则狂,山东群盗,缘兹聚结。臣以边尘暂起,不足为忧,中土不安,此为大事。罪之则众情恐惧,想之则反侧自安。伏愿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制从之。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服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恐诸将及使者安求供顿,乃自食疏粝,禁其下无得侵扰百姓,犯者必斩。河北遂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突厥叛唐》)【注】默啜(?~716年):本姓阿史那氏,名环,东突厥可汗。沙吒忠义,唐朝将领。制:帝王的诏令。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今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B.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今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C.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皑有常性/今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D.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今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夫”在句首作发语词,“人犹水也”为判断句式,其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露宿草行”中,“露”“草”名词作状语,意思是“睡在露天的地方,走在野草中”,语意完整且与“在家”相对,故其前后均应断开,排除D项。此画线句子的意思是“人就如同水一样,堵塞它就会成为泉,疏导它就会成为河流,或通或塞都随意而流,哪里有固定的形态!现在身担罪名的人们,一定不在家中,而露宿在野外,涉足在荒野,潜藏奔逃在湖山之间,”(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第2小题。(茂名市五校联盟202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曹文诏,大同人。勇毅有智略。从军辽左,历事熊廷弼、孙承宗。崇祯二年冬,从袁崇焕入卫京师。五月,帝遣中官孙茂霖为文诏内中军。贼犯沁水,文诏大败之,擒其魁大虎,又败之辽城毛岭山西。贼既屡败,乃避文诏锋,多流入河北。帝乃命文诏移师往讨。而贼已败邓玘兵于林县,文诏率五营军夜袭破之。文诏在洪洞时,与里居御史刘令誉忤。及是,令誉按河南,而四川石硅土官马凤仪军败没于侯家庄,赖文诏驰退贼。甫解甲,与令誉,语复相失。文诏拂衣起面叱之令誉怒遂以凤仪之败为文诏罪部议文诏怙胜而骄乃调之大同。会贼高加计已歼,而凤阳告陷,遂整兵南,以八年三月会总督洪承畴于信阳。承畴大喜,即令击贼随州,文诏追斩贼三百八十有奇。已而闯王、八大王诸贼犯凤翔,文诏自汉中驰赴。贼尽向静宁、泰安、清水、秦州间,众且二十万。承畴以文诏所部合张全昌、张外嘉军止六千,众寡不敌,告急于朝,未得命。六月,官军遇贼乱马川。前锋中军刘弘烈被执,俄副将艾万年、柳国镇复战死。文诏闻之,瞋目大骂,亟诣承畴请行。承畴喜曰:“非将军不能灭此贼。顾吾兵已分,无可策应者。将军行,吾将由泾阳趋淳化为后劲。”文诏乃以三千人自宁州进,遇贼真宁之湫头镇。变蛟先登,斩首五百,追三十里,文诏率步兵继之。贼伏数万骑合围,矢猬集。贼不知为文诏也,有小卒缚急,大呼曰:“将军救我!”贼中叛卒识之,惎贼曰:“此曹总兵也。”贼喜,围益急。文诏左右跳荡,手击杀数十人,转斗数里。力不支,拔刀自刎死。游击平安以下死者二十余人。承畴闻,拊膺大哭,帝亦痛悼,赠太子太保、左都督,赐祭葬,世荫指挥佥事,有司建祠,春秋致祭。文诏忠勇冠时,称明季良将第一。(节选自《明史·曹文语传》,有删节)2.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文诏拂衣起/面叱之/令誉怒/遂以凤仪之败/为文诏罪/部议文诏怙胜而骄/乃调之大同B.文诏拂衣起/面叱之/令誉怒/遂以凤仪之败为文诏罪/部议文诏怙胜而骄乃调/之大同C.文诏拂衣起/面叱之/令誉怒/遂以凤仪之败为文诏罪/部议文诏怙胜而骄/乃调之大同D.文诏拂衣起/面叱之/令誉怒/遂以凤仪之败/为文诏罪/部议文诏怙胜而骄乃调/之大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遂以凤仪之败为文诏罪”,“以…….为……”是固定结构,不能拆开,因此排除A和D;“部议文诏估胜而骄乃调之大同”,“乃”是句首虚词,前面要断开,此外,“之”是“调”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B项。此句大意是“文诏拂衣而起,当面斥责了他。刘令誉恼怒了,就把风仪的败亡作为文诏的罪过。兵部认为文诏仗着打了几回胜仗就骄傲起来了,于是把他调往太同。”(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第3小题。(河北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太祖高皇帝十一年,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帝大悦,拜陆生为太中大夫。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极武而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帝有惭色,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帝有疾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敢入十馀日舞阳侯樊哙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陛下病甚,大臣震怒;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帝笑而起。上从破黥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张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通谏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