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农业生产手册_第1页
三农村农业生产手册_第2页
三农村农业生产手册_第3页
三农村农业生产手册_第4页
三农村农业生产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农业生产手册TOC\o"1-2"\h\u24242第1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3114181.1土壤类型与特性 3157511.1.1砂土 329461.1.2粘土 433871.1.3壤土 4151771.1.4沙土 4299251.2土壤肥力评价与提升 493261.2.1土壤肥力评价 4188581.2.2提升土壤肥力 491191.3土壤改良技术与方法 4187411.3.1物理改良 4196551.3.2化学改良 5309811.3.3生物改良 521408第2章农田水利与节水灌溉 5228442.1农田水利规划与建设 5117272.1.1水源配置 5201762.1.2灌溉系统布局 5252932.1.3排水设施建设 521212.2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 5246182.2.1喷灌技术 5310942.2.2微灌技术 674142.2.3节水灌溉设备 6117082.3灌溉制度与管理 6279792.3.1灌溉制度 6281392.3.2灌溉管理 6121122.3.3水资源监测与调控 624005第3章耕作制度与作物布局 613253.1耕作制度的选择与应用 657763.1.1耕作制度类型 6112073.1.2耕作制度应用 7121423.2作物布局与轮作制度 7154273.2.1作物布局 7269673.2.2轮作制度 7221653.3间作、套作与混作技术 891803.3.1间作 8260333.3.2套作 8105353.3.3混作 829204第4章种子与种苗繁育 848174.1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8239964.1.1品种选择 8221464.1.2种子处理 8319524.2种子繁育技术 8165024.2.1原种繁育 8226554.2.2繁殖方法 949654.2.3采种与保存 956014.3种苗培育与管理 9884.3.1播种技术 922724.3.2苗期管理 9323674.3.3移栽与定植 9316084.3.4种苗出圃 92480第5章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 9132515.1植物病虫害识别与监测 9187585.1.1病虫害识别 9224555.1.2病虫害监测 10248075.2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 108945.2.1生物防治 1036395.2.2物理防治 10204225.3化学防治与农药使用 10313215.3.1农药选择 10121725.3.2农药使用 1010524第6章肥料施用与营养调控 1123396.1肥料种类与特性 11313226.1.1无机肥料 11195896.1.2有机肥料 1160196.1.3微量元素肥料 1164576.1.4腐殖酸肥料 11139426.2肥料施用技术与方法 11226056.2.1施肥原则 1192286.2.2施肥时期 1149176.2.3施肥方法 11235496.2.4施肥量 12221566.3植物营养诊断与调控 12248516.3.1植物营养诊断 12102616.3.2植物营养调控 1224512第7章农业机械化与设备 1244477.1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12139677.2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 1233297.3农业机械化作业与管理 136933第8章农产品储藏与加工 13210708.1储藏设施与设备 1318508.1.1仓储设施 1371358.1.2储藏设备 13148818.2常见农产品储藏技术 14101098.2.1通风储藏 14125318.2.2低温储藏 14251228.2.3气调储藏 14244068.3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应用 1423428.3.1粮食加工 14277448.3.2蔬菜加工 1445788.3.3水果加工 1482508.3.4畜禽产品加工 14295108.3.5水产品加工 1420439第9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523549.1农业生态保护措施 15162349.1.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15183279.1.2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 15311039.1.3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5255189.1.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15183999.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530079.2.1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 1593949.2.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5190279.2.3生态拦截技术 15280179.2.4农业水土保持 16224719.3生态农业模式与推广 16119429.3.1循环农业模式 16301009.3.2立体农业模式 16221699.3.3休闲农业模式 1622549.3.4生态农业技术集成与推广 1620045第10章农业信息化与市场营销 16554510.1农业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161317910.1.1农业信息化技术 16307110.1.2农业信息化应用 1688910.2农产品市场分析与预测 17541910.2.1农产品市场分析 171795610.2.2农产品市场预测 172195210.3农产品营销策略与渠道建设 1732410.3.1农产品营销策略 172710210.3.2农产品渠道建设 18第1章土壤管理与改良1.1土壤类型与特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了解土壤的类型及其特性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土壤类型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1.1砂土砂土质地较轻,通气性和透水性良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主要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沿海地区等地。1.1.2粘土粘土质地较重,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气性和透水性差。广泛分布于南方丘陵、低山地区。1.1.3壤土壤土质地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既有良好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又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1.1.4沙土沙土质地较轻,通气性和透水性极好,但保水保肥能力极差。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等地区。1.2土壤肥力评价与提升1.2.1土壤肥力评价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评价土壤肥力主要包括以下指标:(1)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映土壤肥力的基础。(2)土壤养分含量:包括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3)土壤酸碱度(pH值):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4)土壤质地:影响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通气性。1.2.2提升土壤肥力(1)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2)合理施用化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平衡施用氮、磷、钾等肥料。(3)改良土壤酸碱度:采用石灰、硫磺等物质调整土壤pH值。(4)轮作和间作: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1.3土壤改良技术与方法1.3.1物理改良(1)深翻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肥力。(2)客土改良:将肥沃土壤与贫瘠土壤混合,提高土壤肥力。(3)施用土壤调理剂:如沸石、珍珠岩等,改善土壤结构。1.3.2化学改良(1)调整土壤pH值:采用石灰、硫磺等物质。(2)施用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3)合理施用化肥:避免过量施用,减轻土壤盐渍化。1.3.3生物改良(1)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2)微生物接种: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养分循环。(3)蚯蚓堆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第2章农田水利与节水灌溉2.1农田水利规划与建设农田水利规划是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工作,涉及水源配置、灌溉系统布局、排水设施建设等方面。本节主要介绍农田水利规划与建设的相关内容。2.1.1水源配置合理利用水源是农田水利规划的核心。应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气候特点、作物需水量等因素,科学规划水源配置。水源配置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利用。2.1.2灌溉系统布局灌溉系统布局应考虑地形、地貌、土壤类型、作物分布等因素。合理布局灌溉系统可以提高灌溉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灌溉系统布局主要包括渠道、管网、喷灌、微灌等。2.1.3排水设施建设排水设施对于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地下水位、防止盐碱化具有重要意义。排水设施建设包括明渠、暗管、泵站等。2.2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水资源日益紧张,节水灌溉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本节主要介绍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2.2.1喷灌技术喷灌是一种高效节水灌溉方式,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喷灌技术包括固定式喷灌、移动式喷灌和半固定式喷灌。2.2.2微灌技术微灌是一种精准灌溉方式,通过微灌设备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微灌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流灌等。2.2.3节水灌溉设备节水灌溉设备包括喷头、滴灌带、控制器等。选用合适的节水灌溉设备可以提高灌溉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2.3灌溉制度与管理灌溉制度与管理是保证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介绍灌溉制度与管理的内容。2.3.1灌溉制度灌溉制度应根据作物生长周期、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因素制定。合理制定灌溉制度有利于作物生长,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3.2灌溉管理灌溉管理包括灌溉计划、灌溉设备维护、灌溉水质监测等方面。加强灌溉管理,保证农田水利设施高效、安全运行。2.3.3水资源监测与调控水资源监测与调控是实施节水灌溉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合理调控灌溉水量,实现节水目标。第3章耕作制度与作物布局3.1耕作制度的选择与应用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中一项的技术措施,它关系到作物生长环境、土壤肥力、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合理选择和应用耕作制度,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效。3.1.1耕作制度类型(1)浅耕:适用于土壤质地较轻、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有利于保水保肥,减少水土流失。(2)深耕:适用于土壤质地较重、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地区,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3)免耕:在保护性耕作中应用,减少土壤扰动,保持土壤结构,降低生产成本。(4)旋耕:通过旋转刀具,实现土壤破碎,提高土壤透气性,适用于多种作物种植。3.1.2耕作制度应用根据不同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条件,合理选择耕作制度。例如:(1)粮食作物:以深耕、浅耕相结合为主,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提高产量。(2)经济作物:根据作物类型,选择免耕、旋耕等耕作制度,减少土壤侵蚀,提高经济效益。(3)蔬菜作物:多采用免耕或浅耕,保持土壤松软,有利于蔬菜生长。3.2作物布局与轮作制度作物布局和轮作制度是农业生产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病虫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3.2.1作物布局作物布局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结合市场需求和农民种植习惯,进行科学规划。(1)粮食作物:以稻谷、小麦、玉米等为主,满足人民基本粮食需求。(2)经济作物:包括大豆、油菜、棉花等,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蔬菜作物: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设施蔬菜,提高蔬菜自给率。3.2.2轮作制度轮作制度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有计划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1)粮食作物轮作:如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2)粮食与经济作物轮作:如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等,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3)粮食与蔬菜作物轮作:如稻谷蔬菜、小麦蔬菜等,丰富农产品种类,提高市场竞争力。3.3间作、套作与混作技术间作、套作与混作是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田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3.3.1间作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期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1)粮食作物间作:如小麦与豆类间作,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2)经济作物间作:如棉花与花生间作,增加经济收益,改善土壤结构。3.3.2套作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种植后季作物。(1)粮食作物套作:如小麦套玉米,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量。(2)蔬菜作物套作:如设施蔬菜套叶菜类,延长供应期,提高经济效益。3.3.3混作混作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混合种植。(1)粮食作物混作:如小麦与燕麦混作,提高抗逆性,减少病虫害。(2)经济作物混作:如大豆与花生混作,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经济效益。通过以上耕作制度与作物布局的技术措施,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4章种子与种苗繁育4.1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4.1.1品种选择农业生产中,选择适宜的品种。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市场需求及农作物病虫害情况,选择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还应关注品种的生育期,保证其能够适应农业生产周期。4.1.2种子处理种子处理包括清选、消毒、浸种和催芽等环节。清选是去除种子中的杂质、破损粒和病虫害粒,提高种子纯度;消毒是消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减少病害发生;浸种使种子吸足水分,有利于种子发芽;催芽则促使种子提前发芽,提高播种质量。4.2种子繁育技术4.2.1原种繁育原种繁育是指从品种选育到生产种子的过程。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状、生长健壮的植株进行采种,保证品种的遗传稳定性。4.2.2繁殖方法种子繁殖方法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是通过雌雄配子结合产生后代,有利于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的提高;无性繁殖则是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繁殖,保持品种的稳定性。4.2.3采种与保存采种时应选择成熟、健康、无病虫害的果实或种子,保证种子质量。种子保存要注意防潮、防虫、防霉变,保证种子发芽率。4.3种苗培育与管理4.3.1播种技术播种前要整地、施肥、消毒,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播种时注意播种深度、密度和覆土厚度,以保证出苗齐全。4.3.2苗期管理苗期管理主要包括间苗、定苗、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间苗和定苗要适时进行,避免密度过大或过小;浇水要适量,避免水涝或干旱;施肥要合理,以满足植株生长需求;病虫害防治要早发觉、早防治,保证种苗健康。4.3.3移栽与定植移栽与定植是种苗培育的关键环节。应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移栽时要保护根系,避免损伤;定植后要加强管理,保证成活率。4.3.4种苗出圃种苗出圃时要进行质量分级,保证种苗质量。同时要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效益。第5章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5.1植物病虫害识别与监测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监测是保证农业生产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应掌握病虫害的基本特征,以便及时发觉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5.1.1病虫害识别(1)病害识别:根据病斑的形状、大小、颜色、边缘特征等,区分真菌性、细菌性、病毒性、生理性等不同类型的病害。(2)虫害识别:观察害虫的形态特征、危害状、生活习性等,区分不同种类害虫。5.1.2病虫害监测(1)定期巡查:定期对作物进行巡查,观察病虫害发生情况。(2)病虫害预警:关注气象预报和病虫害预测,提前做好防治准备。(3)监测方法:采用诱捕器、灯光诱杀、性诱剂等物理方法,以及实验室检测等化学方法进行监测。5.2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是利用自然生物和物理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5.2.1生物防治(1)天敌昆虫:利用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昆虫控制害虫。(2)微生物防治:使用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3)植物源农药:应用植物提取物或植物源成分防治病虫害。5.2.2物理防治(1)诱杀:采用灯光、色板、性诱剂等方法诱杀害虫。(2)隔离:利用物理障碍物,如防虫网、塑料薄膜等,阻止害虫入侵。(3)高温杀菌:利用高温处理,杀死病原菌。5.3化学防治与农药使用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的一种方法,应合理使用,保证农产品安全。5.3.1农药选择(1)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针对性农药。(2)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3)合理轮换使用农药,避免产生抗药性。5.3.2农药使用(1)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使用,控制用药量、用药次数和用药时期。(2)采用合适的施药方法,如喷雾、喷粉、拌种等。(3)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4)加强农药废弃物的处理,防止污染环境。第6章肥料施用与营养调控6.1肥料种类与特性肥料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肥料来源、组成及作用特点,可将肥料分为以下几类:6.1.1无机肥料无机肥料主要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其特点为养分含量高、肥效快、施用方便,但长期大量施用可能导致土壤板结和生态环境污染。6.1.2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包括农家肥、绿肥、生物肥等,具有改土培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等作用,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品质和抗逆性。6.1.3微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主要包括硼肥、锌肥、铁肥、钼肥等,对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6.1.4腐殖酸肥料腐殖酸肥料是一种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肥料,具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植物生长等作用。6.2肥料施用技术与方法6.2.1施肥原则施肥应以“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为原则,合理搭配各类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6.2.2施肥时期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需肥特点,确定施肥时期。一般分为基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和粒肥等。6.2.3施肥方法施肥方法包括撒施、条施、穴施等。撒施适用于大面积作物,条施和穴施有利于肥料集中供应,提高肥料利用率。6.2.4施肥量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作物品种、产量目标和肥料利用率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确定。6.3植物营养诊断与调控6.3.1植物营养诊断植物营养诊断是通过分析植物组织中的养分含量,判断植物营养状况,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常用的方法有叶绿素计法、土壤分析法、植物组织分析法等。6.3.2植物营养调控根据植物营养诊断结果,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营养调控:(1)调整肥料种类和比例,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2)优化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3)针对性地补充缺乏的微量元素,防止营养缺乏症。(4)合理调控土壤水分和pH值,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作物营养平衡,提高产量和品质。第7章农业机械化与设备7.1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业机械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农业机械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7.2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农业机械与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耕作机械:如拖拉机、旋耕机、深耕机等,用于土壤的翻耕、松土、平整等工作。(2)种植机械:如播种机、插秧机、植保机械等,用于播种、插秧、施肥、喷药等作业。(3)收获机械:如联合收割机、稻谷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等,用于作物的收割、脱粒等环节。(4)植保机械:如喷雾器、喷粉机、弥雾机等,用于防治作物病虫害。(5)农产品加工机械:如粮食烘干机、磨粉机、榨油机等,用于农产品的加工和储存。(6)农业运输机械:如农用运输车、拖拉机挂车等,用于农产品的运输和搬运。7.3农业机械化作业与管理农业机械化作业与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化作业规划:根据农业生产需求,合理配置农业机械,制定机械化作业计划,保证作业质量和效率。(2)机械化作业技术指导:对农民进行机械化作业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操作技能,保证农业机械的安全、高效运行。(3)农业机械维护与保养:定期对农业机械进行维修、保养,保证机械功能良好,降低故障率。(4)农业机械化管理: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管理制度,规范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报废等环节,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5)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机械维修、作业指导等服务,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第8章农产品储藏与加工8.1储藏设施与设备农产品储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储藏设施与设备对于保持农产品质量、减少损耗具有重要意义。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常见的储藏设施与设备:8.1.1仓储设施(1)普通仓库:用于储存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具有通风、防潮、防虫等功能。(2)低温仓库:通过制冷设备维持低温环境,适用于储存蔬菜、水果等易腐农产品。(3)气调仓库:通过调节空气成分,降低氧气浓度,抑制农产品呼吸作用,延长储存期限。8.1.2储藏设备(1)通风设备:通过强制通风,降低库内温度和湿度,保持农产品干燥。(2)制冷设备:用于低温仓库,降低库内温度,延长农产品储存期。(3)气调设备:用于调节库内空气成分,实现气调储藏。8.2常见农产品储藏技术农产品储藏技术对于保持产品质量、延长储存期限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农产品储藏技术:8.2.1通风储藏通风储藏是通过库内外的空气交换,降低库内温度和湿度,抑制农产品呼吸作用,延长储存期限。适用于粮食、棉花等农产品。8.2.2低温储藏低温储藏是利用制冷设备,将库内温度降至适宜范围,以延长农产品储存期。适用于蔬菜、水果等易腐农产品。8.2.3气调储藏气调储藏是通过降低库内氧气浓度,抑制农产品呼吸作用,延缓产品衰老。适用于苹果、梨等水果和部分蔬菜。8.3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应用农产品加工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重要途径,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应用:8.3.1粮食加工粮食加工包括碾米、磨面、油脂提取等,以提高粮食的食用价值和经济效益。8.3.2蔬菜加工蔬菜加工主要包括腌制、脱水、冷冻等,以延长蔬菜储存期,满足市场需求。8.3.3水果加工水果加工包括果汁、果酱、果脯等,提高水果附加值,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8.3.4畜禽产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包括屠宰、分割、熟食制品等,提高肉类产品的食用价值和经济效益。8.3.5水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包括冷冻、腌制、熟食制品等,满足消费者对水产品的多样化需求。第9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9.1农业生态保护措施农业生态保护是保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本章介绍以下农业生态保护措施:9.1.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各地自然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展适应性强、生态效益高的农作物和农业产业,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9.1.2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农业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9.1.3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降低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9.1.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时掌握农业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为农业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9.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本章提出以下治理措施:9.2.1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9.2.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9.2.3生态拦截技术在农田排水系统中采用生态拦截技术,如植被缓冲带、湿地等,减少农田径流中污染物的流失。9.2.4农业水土保持加强农业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农业面源污染。9.3生态农业模式与推广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以下为几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推广:9.3.1循环农业模式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构建“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产业链,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9.3.2立体农业模式利用立体空间,发展多层次、多物种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9.3.3休闲农业模式结合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发展休闲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9.3.4生态农业技术集成与推广集成各类生态农业技术,如生物防治、有机肥应用等,形成适应不同区域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并进行大面积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