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时分层作业十六大众传媒的变迁(2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在广播电视出现以前,最有效的新闻媒介是 ()A.电影 B.报纸C.互联网 D.口头传播【解析】选B。在广播电视出现之前,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是阅读报纸,故B与题意相符。2.有关下列报纸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B.都宣扬民主共和思想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解析】选C。题干中所给的三个报刊图片中《时务报》和《国闻报》创刊于19世纪末,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宣扬刊物,维新派主见君主立宪制,不会宣扬民主共和,也不会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民报》是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故选C。3.历史在生活中到处可见。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m1905”,其中“m”为“movie”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B.这一年世界电影传入中国C.这一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年份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解析】选A。“movie”翻译为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记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4.中心电视台《新闻联播》《午间半小时》《全球资讯榜》等栏目,主要发挥电视 ()A.消遣的功能B.传播资讯的功能C.艺术展示的功能D.编导与观众互动的功能【解析】选B。《新闻联播》《午间半小时》《全球资讯榜》均属于新闻资讯的范畴,故B与题意相符。5.有人总结某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第一,信息较为具体,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其次,信息具有可选择性。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第四,信息成本低廉,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这种传媒是 ()A.报纸 B.电影C.电视 D.互联网【解析】选D。报纸的信息不具有可选择性,A错误;电影须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B错误;电视须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C错误;互联网供应的信息具体、系统,具有可选择性、可保留性,成本低,故选D。【深化点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亲密,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须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更,被称为三大媒介。6.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用微信沟通,已成为许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反映 ()A.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B.传统沟通方式被完全抛弃C.互联网变更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D.人们的生活习惯完全西化【解析】选C。Email发邮件、网络日志、微信沟通等都体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故选C。A、B、D与材料无干脆关系。二、非选择题(16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学问分子主动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头。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汲取,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起先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宣扬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头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阶层。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学问简要说明当时国人自办报刊的缘由。(8分)(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4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4分)【解析】解答本题以材料为依托,结合所学学问进行概括。第(1)题留意材料一中的学问分子主动投身报界。第(2)题要围绕维新派创办报刊作答。第(3)题应留意概括指出国人自办报刊的意义。答案:(1)主体:中国学问分子。基本内容:宣扬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缘由:政治上,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究救亡道路;经济上,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供应了物质条件;文化上,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媒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跑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A.变更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消遣生活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D.宣扬民主革命政治主见【解析】选C。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2.(2024·黄冈高一检测)至1894年甲午斗争前,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累计有20种左右。这些报刊“一切均仿泰西报馆章程办理”,所以它一起先就能以比较完备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这说明 ()A.外报为民族报业供应了近代模式B.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日益成熟C.近代中国报业的殖民化色调深厚D.中外文化相互刺激和互为示范【解析】选A。国人自办报刊“一起先就能以比较完备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是因为“一切均仿泰西报馆章程办理”,这表明中国近代报业受西方报业模式影响大,但并不意味着殖民化色调深厚,故A正确,C错误;B与题意不符,解除;“互为示范”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错误。【补偿训练】下表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于1868-1871年刊载的内容明细表,表格主要反映了 ()年份宗教世俗消息科技建议1868年48%26%22%4%1869年36%36%9%19%1870年18%68%5%9%1871年16%46%23%15%A.传教士传教热忱渐渐减退B.传教士日益重视传播世俗信息C.国民的科技意识淡薄D.国民对西方社会了解需求增多【解析】选D。A只体现宗教一栏的变更,不全面,A错误;B只体现世俗消息一栏的变更,不全面,B错误;C只体现科技一栏,不全面,C错误;D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表格内容,D正确。3.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聘请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逼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D.该报成为宣扬新思想的革命阵地【解析】选C。《大公报》作为大众传媒手段,传播了宗教、经济等方面的信息,A、B、D观点无法干脆从材料中得出。4.近代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标记是下列哪一部影片首映胜利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C.《渔光曲》 D.《风云儿女》【解析】选A。《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它标记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5.茅盾的《半夜》展示了20世纪30年头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袤画卷,其中有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的情节。当时吴老太爷不行能看到 ()A.青年女子穿旗袍 B.家家户户看电视C.有些商人住洋房 D.市民乘坐有轨电车【解析】选B。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故B符合题意。6.当今社会,电视与民众生活休戚相关。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视事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现在的中心电视台,其前身是北京电视台B.北京电视台是我国第一家电视台C.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从中心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的电视传播网络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电视台基本覆盖了我国城乡广袤地区【解析】选D。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心电视台前身开播,成为我国第一家电视台。改革开放后,电视渐渐普及,目前我国已形成比较全面的电视传播网络。D说法错误,故选D。7.下图是当今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QQ场景。那么互联网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虽然快捷快速,但费用较打电话要昂贵多了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得信息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解析】选B。互联网的费用低廉,所以解除②;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8.马云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这说明互联网 ()A.取代了传统商业模式B.便利了人们沟通交往C.提升了人们消费实力D.变更人们的生活观念【解析】选D。在现代社会中,现实购物与网上购物并存,故A错误;依据题目中马云所说的话可知,便利人们的沟通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但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经济水平的提高提升了人们的消费实力,而不是互联网,故C错误;依据网上购物人数的暴增,并结合马云的话可知,D正确。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材料二《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类别篇数比例列强在中国21547.4%经济/财政/商务8719.2%总论(变法维新主见)194.2%——潘光哲《开创“世界学问”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探讨》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材料三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争论新奇,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探讨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数不胜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看法。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概括材料一中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学问,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8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学问,概括《时务报》创办的主动影响。(4分)【解析】第(1)题需仔细分析材料一,依据材料信息从办报的数量、办报者、办报的主体、报纸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归纳。第(2)题可依据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状况分析。第(3)题依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喜康、梁争论新奇”“探讨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长沙之湘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