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预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对某种生物而言,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②自然突变在生物界普遍存在③所有基因突变对生物体都是有害的④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因素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⑤基因突变只发生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2.下列是对四种微生物的能源、碳源、氮源、新陈代谢类型的描述,正确的一组是()微生物种类乳酸菌根瘤菌硝化细菌衣藻A能源糖类光能NH3光能B碳源糖类CO2CO2CO2C氮源NO3N2NH3NO3D代谢类型异养厌氧型自养需养型自养需养型自养需养型A.A B.B C.C D.D3.下面为某同学总结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联系图,有些联系是错误的,其中全为错误联系的选项是A.①⑤⑧ B.①③④ C.⑦⑧ D.⑤⑧4.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1~7分别代表反射弧中不同的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6是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其中最显著的结构有细胞核等B.在4处给予适宜电刺激,2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C.3是低级神经中枢,其生理活动受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D.5的结构比1复杂,7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一定引起6兴奋5.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组别处理方式检测结果实验组用肺癌细胞抗原处理M细胞后,分离出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再分离出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部分淋巴细胞能杀伤肺癌细胞对照组未经处理的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淋巴细胞均不能杀伤肺癌细胞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B.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C.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D.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6.下列与基因突变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工诱导下可以使基因朝一定的方向突变B.基因突变会导致生物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C.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D.植物体内基因突变只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7.科学家研究发现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硫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利用CO2制造有机物,管蠕虫吞入硫细菌形成细菌囊,并不断将从海水中吸收的硫化氢等物质输送给囊中硫细菌,同时也从硫细菌获取能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硫细菌与管蠕虫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B.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助于了解生命的起源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主要是深海热泉中的热能D.硫细菌属于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8.(10分)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二、非选择题9.(10分)2020年,一场罕见的蝗灾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毁坏大量草场、农田,对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某地科学工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草场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2)由图可知,当蝗虫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仍可能增加,原因是牧草补偿量_____________蝗虫取食量,表明蝗虫种群密度足够大时才会导致危害,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合作来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危机。(4)造成此次灾害的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散居和群居体现了种群的_____特征。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________。粉红椋鸟号称“蝗虫收割机”,主要捕食___________型蝗虫。(5)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大量释放“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具有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下列有关蝗灾防治的设想可行的是_____________。A.可人工合成“集群信息素”,从而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的种群动态B.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C.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蝗虫的嗅觉受体基因,从而使蝗虫无法集群D.可使用较高浓度的“集群信息素”代替农药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10.(14分)如图甲表示某种鱼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曲线,图乙是某时期的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模式图,图3是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1)该种群迁入后表现为图甲所示的增长,是由于新环境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有限的。(2)根据图乙可以预测,该种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3)图甲中种群数量为K值时,对应于图丙中的时间点为____________。(4)图丙中t1-t2时段,种群的年龄组成____________(选填“符合”或“不符合”)图乙类型。11.(14分)咔唑(CA)是一种含氮有机物,是化工产品的中间体,对生物具有毒性,其结构稳定,释放到环境中后难以被降解。科研人员设计如下图所示的操作流程,从油田淤泥中分离筛选出降解咔唑的高效菌株。请回答:(1)本实验选择从油田淤泥中分离降解咔唑的高效菌株的原因可能是____。(2)配制CNFM培养基时,按照配方要求称量各种成分,其中以____作为唯一氮源,配制完成后调节培养基pH,并进行____法灭菌。从功能上看,该培养基属于____培养基。(3)步骤③和⑤的接种方法分别是____、____。(4)若要测定菌株B1对咔唑的降解率,可将菌液接入10mLCNFM培养基中作为实验组,以____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测定____,计算降解率。(5)科研人员继续用获得的菌株B1探究其对CA的耐受能力,分别将菌液接种在CA浓度分别为400mg/L、500mg/L、600mg/L、700mg/L和800mg/L的培养基中,得到如图所示结果。结果表明菌株B1能耐受的CA浓度为____左右。12.图1为人体手背皮肤(A)接受一定刺激后引起肱二头肌(E)发生收缩而产生屈肘动作的神经传导路径示意图。图2为从蛙体内剥出离来的某反射弧的一部分,甲为神经中枢,1、2、3、4为四个实验位点。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E为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结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B未受刺激时膜两侧电荷分布情况是__________。(2)在F处(F表示突触)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受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对_______离子的通透性增强,膜电位发生变化。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4)欲探究图2中左侧神经为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方法步骤是:①微电流计的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3的神经纤维外(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②用电刺激实验位点4,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_____次,则左侧神经元为传出神经。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随机性、多害少利性等特点。【详解】①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即对某种生物而言,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①正确;②自然突变具有普遍性,②正确;③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即多数是有害的,但也有少数对生物体是有利的,③错误;④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均可能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④正确;⑤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是发生在特定条件下,⑤错误。综上分析,①②④正确,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乳酸菌的氮源应该是NH4+;根瘤菌能固氮,但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的碳源不是CO2,其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衣藻能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其氮源应该是NH4+;所以ABD都不正确,选C。3、D【解析】①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①正确;②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②正确;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③正确;④在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在一起,使同源染色体汇合,④正确;⑤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等位基因分离,⑤错误;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⑥正确;⑦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⑦正确;⑧受精作用过程中,不同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组合,但不再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⑧错误。故选D。4、B【解析】据图分析:图示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1是感受器,2是传入神经,是神经中枢,4是传出神经,5是效应器,6是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7是突触前膜。【详解】A、由图中的神经节或3神经中枢内的突触结构判断出2为传入神经,因此1为感受器、4为传出神经,因此6是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其中最显著的结构是细胞核,A正确;B、4处给予适宜电刺激,2处不会有电位变化,B错误;C、3代表低级神经中枢,其生理活动受大脑皮层等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C正确;D、5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而1是感受器,仅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可见5的结构比1复杂;7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也可是抑制性神经递质,D正确。故选B。5、D【解析】根据实验组检测结果可知,培养后的“部分淋巴细胞”是效应T细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类细胞具有裂解肺癌细胞和分泌淋巴因子的双重能力,而“胸腺淋巴细胞”是T细胞,M淋巴细胞相当于吞噬细胞起识别呈递抗原作用。【详解】A、实验证明M细胞为吞噬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A正确;B、据表格分析,经M(吞噬)细胞刺激后部分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杀伤肺癌细胞,B正确;C、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产生淋巴因子,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C正确;D、本实验不涉及体液免疫,只有细胞免疫,细胞免疫过程中不会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D错误。故选D。6、B【解析】(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替换、增添和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2)原因外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内因: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3)特点:①普遍性;②随机性、不定向性;③突变率很低;④多数有害。【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人工诱导下不可以使基因朝一定的方向突变,A错误;B、基因突变实质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所以基因突变必然会导致基因中遗传信息的改变,B正确;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也可能不变,C错误;D、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过程中,D错误。故选B。7、C【解析】从题意可知,管蠕虫为硫细菌提供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硫细菌可以为管蠕虫提供有机物,两者关系为互利共生。【详解】A、管蠕虫为硫细菌提供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硫细菌可以为管蠕虫提供有机物,两者关系为互利共生,A正确;B、热泉口的环境与原始地球环境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研究热泉生态系统有助于研究生命的起源,B正确;C、该生态系统能量源头主要是硫化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C错误;D、硫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属于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D正确。故选C。8、D【解析】1、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2、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详解】A、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改变培养液的pH会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A错误;B、用抽样检测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B错误;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后对酵母菌计数,C错误;D、营养、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9、①.不同种类②.大于③.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④.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⑤.空间⑥.降低⑦.散居⑧.ABC【解析】据图分析,图中显示该实验的自变量有蝗虫的种类(四种蝗虫)和蝗虫密度,因变量是牧草产量,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种类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四条曲线都显示:当蝗虫种群密度到达一定值后,牧草产量都表现为不断降低;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当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时,牧草产量增加,而牧草补偿量小于蝗虫取食量时,牧草产量较小。【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是研究不同种类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2)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图中当蝗虫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仍可能增加,说明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由曲线图分析可知,当蝗虫种群密度足够大时才会导致危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合作来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危机。(4)种群具有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和空间特征,其中散居和群居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由于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鸟类捕食后会死亡,故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降低;因对群居性蝗虫的捕食概率降低,则粉红椋鸟主要捕食散居型蝗虫。(5)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集群信息素可以使得密度增大的蝗虫种群由散居转化为群居,因此可人工合成“集群信息素”,从而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的种群动态,A正确;B、已知集群信息素可以使得密度增大的蝗虫种群由散居转化为群居,因此可以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分散的蝗虫聚集在一起,B正确;C、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蝗虫的嗅觉受体基因,导致蝗虫不能产生相应的感觉受体,不能感受集群信息素,进而阻止蝗虫聚集,C正确;D、集群信息素可以阻止蝗虫聚集,但是不能杀死蝗虫,D错误。故选A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种群、群落等知识点,能够根据曲线图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推测实验的目的,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10、(1).资源(2).空间(3).逐渐增多(4).t2(5).符合【解析】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λ)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2)建立模型:Nt=N0λt。(3)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2)特点: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②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K/2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详解】(1)由于新环境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该种群迁入后,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最后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即K值。(2)根据图乙可知,幼年个体数量最多,老年个体数量少,是增长型的,可预测该种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趋势为逐渐增多。(3)图甲中种群数量为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0,对应于图丙中的时间点为t2。(4)图丙中t1-t2时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处于增长状态,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符合图乙类型。【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种群的数量变化以及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11、(1).油田淤泥中富含咔唑,能聚集降解咔唑的菌株(2).咔唑(CA)(3).高压蒸汽灭菌(4).选择(5).稀释涂布平板法(6).平板划线法(7).含相同浓度CA但不接种菌液的10mLCNFM培养基(或不接种菌液的10mLCNFM培养基)(8).实验组残留的CA浓度和对照组的CA浓度(或实验组残留的CA浓度)(9).700mg/L【解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1)自然界中目的菌株的筛选要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因此本实验选择从油田淤泥中分离降解咔唑的高效菌株的原因可能是油田淤泥中富含咔唑,能聚集降解咔唑的菌株。(2)要分离降解咔唑的高效菌株,在配制CNFM培养基时,需加入咔唑(CA)作为唯一的氮源,配制完成后调节培养基pH,并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该培养基从功能上看属于选择培养基。(3)由图中菌落在平板上的分布可知,步骤③和⑤的接种方法分别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4)若要测定菌株B1对咔唑的降解率,可将菌液接入10mLCNFM培养基中作为实验组,以含相同浓度CA但不接种菌液的10mLCNFM培养基(或不接种菌液的10mLCNFM培养基)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测定残实验组残留的CA浓度和对照组的CA浓度(或实验组残留的CA浓度),计算降解率。(5)探究获得的菌株B1对CA的耐受能力,自变量为CA浓度,因变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