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概括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1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概括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2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概括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3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概括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概括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备战】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精讲精练(北京专用)

专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概括类(解析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北京高考语文必考内容,题目数量和考试的形式多有改

变,2015年实用类、论述类文本混搭考查,有八道题目;2016年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考查,八道题目;2017年分三段材料考查,有八道试题;2018年非连续性

文本阅读考查,七道试题;2019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六道题目;2020年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五道题目;2021年分两段材料考查,五道题目;2022

年和2023年都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五道题目。

综上可以看出,北京高考语文此专题的考查不仅限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

会涉及实用类及议论类文本阅读。题量的设置上,从八道降到现在的五道,题型

也由之前的选择题改为选择题加上概括题。

题型知识点的考查比较综合,前四道选择题涉及到信息筛选、材料探究、综

合运用、看法建议、理解推断等,最后一题主要考查概括文本信息的知识点。

【概括类答题方法】

概括类实质是筛选并整合信息,对文中相关信息搜寻提炼出事物的共同特点、

事物的普遍意义以及带给考生的共性认识、启示等。

(D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一一确保方向不跑偏。

阅读题干,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

果、作用、影响、方式、特点等)。

(2)回读原文,明确概括区间——确保信息搜索全。

回读原文,理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在原文圈

点勾画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确保不遗漏要点。

(3)检索提炼,整合答题要点——确保组合点规范。

在确定信息存在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整合,有

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联形成一个完整

的意思。

【真题连接】

[2023年北京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认知与身体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初,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主流地位。该模式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

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知就是运行在这个“硬件”上的“程序”。认知功能

是相对独立的,不依赖于身体,就像程序在功能上是独立于硬件的,这就是所谓的“离身认

知”。离身认知观把人比作机器,把认知过程看成计算,认为人只能接受指令算法。如果把

某个人收到的刺激信号输入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中,可以得到同样的感觉体验。可是,现实

情况是,不同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千差万别。面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

看尽长安花”的惬意,也可能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

其后,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大脑是由神经元相互联结构成的复杂信

息处理系统,联结主义建构了“人工神经网络”,力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大脑神经元

联结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的。然而,联结主义模式与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的本质就

是计算”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基础。

目前,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该理论主张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

赖于身体的。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

在。身体的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如

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有些认知内容是

身体提供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初始概念。例如,“冷、热、温”

等概念基于身体感受,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了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形容情感状态,

我们会使用“冷漠、热情、温暖”。

(取材于叶浩生、苏得权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有许多实验支持具身认知的假设。例如,有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参加一个关于耳机舒适度

的测试。研究者告诉学生,这种耳机已经在走路、跳舞、听课等情况下进行了测试,现在要

测试的是在水平移动头部(即摇头)和垂直移动头部(即点头)时耳机声音的质量。学生被

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头部水平移动组、垂直移动组和对照组。在随后的测试中,学生先听

到一段音乐,然后是广告商推荐这款耳机的一段话。水平移动组一边听一边摇头,垂直移动

组一边听一边点头,对组不需要移动头部。最后学生需要完成一份简单的问卷,给这款耳机

打分,并回答是否同意广商的观点。

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给这款耳机的打分,还是对广告商观点的认可度,头部垂直移动

组分值都大大高于另外两组;而头部水平移动组在这两项的分值上,远远低于其他两组。这

说点头的身体运动增强了积极的态度,而摇头的身体运动强化了消极的态度。

(取材于叶浩生的文章)

材料三:

基于离身认知的教育观认为身体仅仅是一个“容器”,是一个把心智带到课堂的“载

体”;教育仅仅是心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思维、记忆和学习等心智过程同身体无关。这种

身体“缺席”的教育观使教学变成了传输知识的机械运动,学习变成了简单的知识输入和存

储过程,只启动了学生的大脑。学生就像一个接收信息的机器,只需通过记忆与练习将知识

纳入自身记忆系统即可。知识的体验环节被忽略,甚至完全缺失。

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离身的教育观受到了质疑。具身认知认为知识经验的获得在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身体的体验性,“体验”应是知识获取不可或缺的途径。而身体是处

于环境中的身体,接受环境信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体验,因此认知离不开身体所处的

环境。

具身认知带来了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的转变,更强调全身心投入的主动体验式学习。通

过看、听、闻、触、做等调动身体各部位的参与,引发主体体验式的学习,增强知识接受、

获得的中介环节——感受、感悟。传统的视听课堂转变为注重操作性的体验课堂,在教学过

程中将学生的身体充分调动起来,这在教授抽象的概念知识时尤为重要。例如,英语介词很

抽象,教师可以用实物演示介词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演示,在

体验的基础上自我生成对介词的理解。体验式学习离不开情境,情境不限于真实的现场环境,

也可以是人为设置的再现情境。比如,学习课文《苏州园林》时可实地游览;参观博物馆时

可通过VR设备穿越时空,触摸秦砖汉瓦,体验古人的生活。

(取材于殷明、刘电芝等的文章)

有同学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一⑤处,帮他补充完整。

要求简要概括。

模式观点学习理念

离身认知①②④

具身认知③⑤

【答案】

①符号加工模式;

②大脑相当于计算机的硬件,认知是程序,认知的本质是计算;

③知识经验的获得离不开身体体验和所处环境;

④知识输入、存储;

⑤主动体验式学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最初,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主流地位"可得出:符号加工模

式。

②由材料一"该模式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

知就是运行在这个‘硬件'上的'程序认知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不依赖于身体,就像程序在功

能上是独立于硬件的,这就是所谓的‘离身认知”‘可得出:大脑相当于计算机的硬件,认知是

程序,认知的本质是计算。

③由材料三"具身认知认为知识经验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身体的体验性,,体

验'应是知识获取不可或缺的途径。而身体是处于环境中的身体,接受环境信息,在与环境

的互动中产生体验,因此认知离不开身体所处的环境"可得出:知识经验的获得离不开身体

体验和所处环境。

④由材料三"这种身体,缺席,的教育观使教学变成了传输知识的机械运动,学习变成了

简单的知识输入和存储过程,只启动了学生的大脑。学生就像一个接收信息的机器,只需通

过记忆与练习将知识纳入自身记忆系统即可"可得出:知识输入、存储。

⑤由材料三"具身认知带来了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的转变,更强调全身心投入的主动体

验式学习。通过看、听、闻、触、做等调动身体各部位的参与,引发主体体验式的学习,增

强知识接受、获得的中介环节一一感受、感悟"可得出:主动体验式学习。

【专题模拟】

一、(2023•北京海淀•校考三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迄今为止,全球共进行了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既有环绕火星的轨道器进行遥感探测,

也有着陆器登陆火星表面进行定点探测,还有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进行巡视勘察。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依旧不够深刻,而火星最有价值的科研,就是把它当做另一个地球来

研究。火星的海岸线、海洋沉积物、水汽循环等,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火星上也有沙尘暴、

会下雪,有各种气象现象,但其气象模型与地球相比要简单得多。将两者进行比对,科学家

可以找到很多新的研究课题。火星上还有高山、峡谷、冰川、寒旱区……许多学科都能在那

里找到研究主题,获得全新的研究视角。

火星是类地行星,处于太阳系的宜居带内。科学研究表明,火星有过适宜生命生存的环

境——具有很厚的大气层和大量的液态水存在地表o火星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地球最为

相近,但火星环境也有严酷的一面。火星没有全球性的磁场,经过数亿年太阳风的剥蚀后,

如今的火星只剩下由二氧化碳(含量95.3%)组成的稀薄大气了,而氧气含量约为0.15%;而

地表类似于荒漠,人类发现火星曾存在盐水湖,但是目前还未发现稳定的液态水。

生命需要很复杂的系统才能生存,少不了宜居的环境、液态水、大气、磁场、能源等。

人类要想"殖民"火星,需要让一些低等植物甚至是微生物先行作为移民火星的"先行军",如

细菌、藻类等。让它们先到火星上适应环境,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然后产生有机质,

改造火星的土壤,让火星表面环境越来越像地球,对生命更加友好。

建设火星基地是人类一个长远的设想。建设火星临时基地,可以在宇航员抵达火星前,

先用无人货运飞船将满足基本需求的居住舱和非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送到火星。建设火星中

期基地,至少需要使用物化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实现物质更高效的循环利用。要建设火星

永久性基地,则需要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实现物质的100%循环再生。

火星基地要有电源系统,比如小型核电站;还要有火星车,宇航员需要借此扩大活动范

围。火星基地的选址最好靠近有水的地方、阳光充足。为了抵御风暴和辐射,早期基地应采

取地下或半地下形式。在火星基地建设过程中,就地取材是一个重要原则。火星表面很容易

获取的沙尘、土壤、赤铁矿,甚至干涸湖泊里的盐类矿物等,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目标。

从长远来看,在火星上发展出独特的人类文明,包括各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技术

文明是可以期待的。

(取材于张晔、付毅飞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约40多亿年前,火星是个拥有孕育生命的适宜环境的星球。火星上曾经有过湖泊和河

流。与火星的流水时代同期,地球上的海洋中,生命诞生了,蓝藻是最早的成员之一。它们

开创了光合自养系统,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自此构成了生物链的基础;它们还与绿色植物

共生,形成了植物的叶绿体,让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植物,把地球变成了一颗能种菜的

星球。

某些蓝藻可以进入“脱水休眠”的无代谢状态来抵御失水的影响,或许可以在火星生存扎

根。它们生活在炎热或寒冷的沙漠中,每年仅能湿润几个小时,并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干燥

或冰冻状态。

它们适应脱水作用的关键机制是产生大量富含多糖的包膜。胞外多糖可以像海绵般结合

水分,稳定酶和其他分子,显著促进蓝藻的脱水耐受性。它们通常能够承受夏季的高地表温

度,峰值超过60°C;拥有叶绿素-f的蓝藻更可利用其它植物无法利用的近红外光,在可深

达岩表下数毫米的黑暗环境中进行光合作用。

胞外多糖的产生还可能与蓝藻细胞质中积累的海藻糖起协同作用:通过代替水分子的位

置,海藻糖可以阻止细胞膜失水破坏,并稳定干燥的蛋白质,同时增大胞内液的渗透压来抵

消由冰冻和高盐度引起的渗透压力。这让蓝藻可以在岩石矿床中定居,利用岩石潮解:当相

对湿度足够高时,岩石晶体与吸收的大气中水蒸气形成饱和盐水滴,使细胞恢复代谢活动。

这对于植物来说,都是很难拥有的超能力。

陆生蓝藻具有对高剂量的紫外线和电离辐射的抵抗能力,在实验室模拟下,干燥的单细

胞层拟甲色球藻在130kJ/m,的模拟火星紫外线通量下存活下来,这种抗性也归因于胞外多

糖的存在。除此以外,它们合成的保护性色素也提供了对紫外线含量增加的保护作用。

同时,这些蓝藻能够形成厚壁瓶子,进入休眠状态,通过避免基因组片段化和限制活性

氧的产生保持DNA完整性,并在重新湿润时修复干燥造成的损伤。这让它们能够抵抗高达

15kgy的电离辐射,并有可能在火星表面承受相当于200000年的辐射环境而不失活力。

从2016年起,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进行基于蓝藻的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工作。或许有一天,

这些能够在恶劣情况下生存的蓝藻可以乘着我们的飞船飞向太空,在火星上繁衍生息,将那

里变成人类新的家园。

(取材于“科普中国"相关文章)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为什么人类有移民火星的可能性。

【答案】

①火星是类地行星,处于宜居带。(或:火星有过适宜生命生存的环境,火星可能存在液态

水。)

②蓝藻等微生物有望先行登陆火星改善环境。

③火星具备建设基地的基本物质条件。

④人类的科学探索能力和科技水平日益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三段“火星是类地行星,处于太阳系的宜居带内。科学研究表明,火星有过

适宜生命生存的环境一一具有很厚的大气层和大量的液态水存在地表"可知,火星是类地行

星,处于宜居地带,曾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

由材料一"在火星基地建设过程中,就地取材是一个重要原则。火星表面很容易获取的

沙尘、土壤、赤铁矿,甚至干涸湖泊里的盐类矿物等,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目标"可知,要

在火星建基地可以就地取材的物质很多。

由材料一"需要让一些低等植物甚至是微生物先行作为移民火星的‘先行军',如细菌、藻

类等。让它们先到火星上适应环境,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然后产生有机质,改造火星

的土壤,让火星表面环境越来越像地球,对生命更加友好"和材料二"从2016年起,科学家

们已经开始进行基于蓝藻的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工作。或许有一天,这些能够在恶劣情况下生

存的蓝藻可以乘着我们的飞船飞向太空,在火星上繁衍生息,将那里变成人类新的家园”可

知,蓝藻这些微生物有希望先登陆火星来改善火星的环境。

由材料一"迄今为止,全球共进行了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既有环绕火星的轨道器进行

遥感探测,也有着陆器登陆火星表面进行定点探测,还有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进行巡视勘

察""从长远来看,在火星上发展出独特的人类文明,包括各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技术

文明是可以期待的"和材料二"从2016年起,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进行基于蓝藻的生命支持系

统开发工作"可知,人类对火星的探索研究的水平日益提高。

二、(2023•北京西城•北京四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北京冬奥火炬“飞扬”的设计惊艳了世界,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开创性地使用了“碳纤

维”。碳纤维是由聚丙烯膻等有机纤维在高温环境下碳化形成的含碳量高于90%的无机纤维,

被誉为“黑金”。

碳纤维生产工艺极其复杂,制备流程非常长。以制备聚丙烯睛碳纤维为例,人们需要先

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制得丙烯,经氮氧化后得到丙烯月青。丙烯聘经聚合和纺

丝后,获得聚丙烯睛原丝。原丝经过预氧化、低温和高温碳化,再经过浆料表面处理,然后

上浆,才能得到碳纤维。整个流程包括上百个细分的工序,有两千多个要控制的参数,获取

高质量碳纤维的难度可见一斑。

碳纤维细如发丝,轻如鸿毛,强似钢铁,是新一代增强纤维。作为“新材料之王”,碳

纤维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基础建设等多个领域。用碳纤维制造运载

火箭、航天卫星外壳、民用飞机受力较大部件,可以让它们轻装上阵,从而降低能耗;用碳

纤维制作的海上风机叶片,在减重瘦身的同时,还能增大叶片长度,提升机组发电效率;用

碳纤维制作的网球拍框可以承受更强的网线拉力,使网球获得较大的初速度,碳纤维网球拍

现在已经成为冠军选手必备的装备;碳纤维也可用于修复道路、桥梁和海堤,加固混凝土和

建造弹性结构等等。

碳纤维一般不单独使用,通常会与树脂、金属、陶瓷等基质复合,制成碳纤维增强复合

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耐鬲温、耐腐蚀、易加工、耐冲击等优点。然而与其他基质复合

时,碳纤维也有其自身的限制性。碳纤维表面官能团较少,化学性质不活泼且表面平滑,导

致碳纤维与树脂基质之间的界面结合力较弱,限制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碳纤维直

径较细,存在碳原子数目少、表面能低等缺点,影响了碳纤维与基质之间的粘结性。目前,

对碳纤维进行改性,提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正在成为研发人员的新课题。

(取材于皇甫慧君、陈显明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集中大量人力和物力研究碳纤维,60年代开始投入生产,到70

年代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目前,世界上碳纤维技术和生产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英国、法

国等几个国家,其中日本和美国占全球的77%以上。

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就展开了碳纤维的技术研究,但由于基础研究落后,碳纤

维的产业发展一直在低水平徘徊。2018年11月,我国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

将制造高性能碳纤维及制品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强碳纤维等高

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研发,为未来碳纤维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我国实现了碳纤维的制备生产和应用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

碳纤维产业化建设高潮,初步建立起国产碳纤维从制备、工程实践、产业建设到技术研发的

完整产业链。我国已相继实现了多个系列和级别的碳纤维国产化,而且解决了宇航级碳纤维

的自主保障问题,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宇航级碳纤维技术的国家。

但我国碳纤维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国产碳纤维整体的稳定性、可靠

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差距。长期以来,我国碳纤维市场以体育休闲等领域的中低端产

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国内能够生产高性能碳纤维的企业较少,产品性能和品质很难满足

高端领域的需求。此外,尽管碳纤维具有优异的性能,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但目前受制于

高昂的价格,市场渗透率较低。

未来,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将驱动碳纤维需求的爆发。预计2030年以后,我国仅工业

级碳纤维就有望达到500亿量级,它带动的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应该是千亿级的。在市场需求

推动下,我国碳纤维产业将迎来大规模发展。

(取材于赖世伟、奈嫄嫄等的相关文章)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如何推动我国碳纤维产业进一步发展。

【答案】

(1)加强生产、复合技术改造,提高碳纤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国家继续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基础研究,推进高性能碳纤维及制品制造。

(3)降低成本,拓宽产品的应用。

(4)抓住未来市场需求的机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一"碳纤维表面官能团较少,化学性质不活泼且表面平滑,导致碳纤维与树脂基

质之间的界面结合力较弱,限制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碳纤维直径较细,存在碳原

子数目少、表面能低等缺点,影响了碳纤维与基质之间的粘结性。目前,对碳纤维进行改性,

提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正在成为研发人员的新课题"可得出:加强生产、复合技

术改造,提高碳纤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由材料二"我国早在上世纪/5O年代后期就展开了碳纤维的技术研究,但由于基础研究

落后,碳纤维的产业发展一直在低水平徘徊。2018年11月,我国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分

类(2018)》,将制造高性能碳纤维及制品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21年3月发布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强

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研发,为未来碳纤维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

境”可得出:国家继续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基础研究,推进高性能碳纤维及制品制造。

由材料二“尽管碳纤维具有优异的性能,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但目前受制于高昂的价

格,市场渗透率较低"可得出:降低成本,拓宽产品的应用。

由材料二"未来,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将驱动碳纤维需求的爆发。预计2030年以后,我

国仅工业级碳纤维就有望达到500亿量级,它带动的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应该是千亿级的。在

市场需求推动下,我国碳纤维产业将迎来大规模发展"可得出:抓住未来市场需求的机遇。

三、(2023•北京海淀•101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国家

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以下简称《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

5个国家公园),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为什么说我国的国家公园体系将是全世界最大的呢?

第一,中国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重器”。按照《布局方案》,中国国家公

园紧密衔接以“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涵盖了国土生态

安全屏障最关键的区域。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将系统、整体保护“地球第三极”;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的多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将对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起到重

要支撑作用。

第二,中国国家公园保护规模最大。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

其中陆域面积约9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全

部建成后,中国国家公园保护面积的总规模将是世界最大的。

第三,中国国家公园保护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方案覆盖了森林、草原、湿地、

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共涉及现有自然保护地700多个,1项世界自然遗产、2项世界文化

和自然双遗产、19处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分布着50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和2.9万多种

高等植物,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同时也保护了众多

大尺度的生态廊道,以及国际候鸟迁飞、鲸豚类涧游、兽类跨境迁徙的关键区域。

第四,中国国家公园惠及面最广。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直接涉及28个省份;这28个

省份将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国家公园建设,让56个民族共绘国家公园的美丽画卷。

《布局方案》的出台,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国家公园高

质量发展、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取材于严赋憬、高敬、李占轶、余里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生态是我国的宝藏,持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是我国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珍藏生态宝藏

的重要方式。10年来,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取得重要成果,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生态保

护成效显著。不久前,国家林草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国

家公园候选区。目前,国家公园建设的生态文明画卷正在迅速铺展开来;未来,将有更多人

行走在国家公园中,畅享自然之美;也将有更多人用心用情守护草木丰茂、蓝天碧水。

国家公园建设的同时也在培育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新型自然保护地,国家

公园不仅重视保护自然资产,还将充分彰显全民公益性,融教育、科研和游憩功能于一体,

为公众提供切实的公共产品和生态福利。相关专家指出,国家公园不是“升级版自然保护

区”,不能建成无人区、隔离区,而应使大众享受到国家最美、最优质的生态产品。从这个

角度来说,推进设立新一批国家公园,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和回馈,更是为了让人成为自然

的一部分,与自然携手绘制生动的“中国画卷”。

从更大意义上讲,当保护生态系统的使命被冠以“国家”之名,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便

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呈现出文明特色和底蕴。可以说,国家公园恰如一条牵系着人与自然

的纽带,守护并促进自然与文明和谐交融,迈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境

界。

相信通过社会各界徐徐用力,久久为功,国家公园一定会充分润养生态资源,促进人文

与自然交融共生,不断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丰富图景。

(取材于陈之琪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由下表可知,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基质景观为林地和园地,2019年和2021年这两种土地

利用类型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92.54%和92.97%。与2019年相比,2021年,草地、耕地

和其他土地面积变化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0.26km\0.88km2和0.05km2;其余用地

类型面积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0.95km2,工矿仓储用地增加了

0.04km2,不到林地面积增加量的5%,但因2019年其面积总量仅为0.01km2,动态度达到

400%,远高于其他用地类型。

表2019年和2021年钱江源国家公园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情况

2019年2021年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量/kn?动态度/%

面积km?占比/%面积kn?占比/%

草地7.112.816.852.71-0.26-3.66

耕地7.482.966.602.61-0.88-11.76

工矿仓储用地0.010.000.050.020.04400.00

建设用地0.850.330.880.350.033.53

交通设施用地0.620.240.640.250.023.23

林地216.6885.69217.6386.060.950.44

其他土地0.660.260.610.24-0.05-7.58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140.852.150.850.010,47

园地17.336.8517.486.910.150.87

总计252.88100.00252.88100.0000

根据调查发现,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1)园区内按管控办法开展栖

息地生态修复和生态公益林管理,森林覆盖率稳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园区在林业生

态建设上取得的成效;(2)园内兴建公共管理、服务和交通、仓储和水利设施,导致公共管

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工矿仓储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住宅用地等增加,这会

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与污染。

(取材于汪家军、兰朋涛、陶聪、金艳等人的相关文章)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意义与趋势。

【答案】

意义:

(1)将对钱江源公园所在地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2)有助于保护钱江源公园所在地的生态和生物,珍藏其生态宝藏。

(3)能惠及钱江源公园所在浙江省,并带动社会人士参与公园建设。

(4)在尊重和回馈自然的同时,能让人们享受钱江源公园的生态福利,融入自然。

(5)能让钱江源公园的生态文明与当地历史文化交融,呈现出独特的文明特色和底蕴。

趋势:

(1)森林覆盖率会稳步增加,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会卓有成效。

(2)控制公共管理、服务和交通、仓储和水利设施的兴建,尽可能减少对周边生态环

境的破坏与污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意义: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多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将对长江大保护、黄

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分析可知,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将对钱

江源公园所在地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结合材料一第六段"中国国家公园惠及面最广。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直接涉及28个省

份;这28个省份将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国家公园建设,让56个民族共绘国家公园的美丽画

卷”分析可知,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能惠及钱江源公园所在浙江省,并带动社会人士参与

公园建设。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生态是我国的宝藏,持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是我国加强生态保护和

修复、珍藏生态宝藏的重要方式"分析可知,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有助于保护钱江源公园

所在地的生态和生物,珍藏其生态宝藏。

结合材料二的第二段“国家公园建设的同时也在培育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

新型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不仅重视保护自然资产,还将充分彰显全民公益性,融教育、科

研和游憩功能于一体,为公众提供切实的公共产品和生态福利","推进设立新一批国家公园,

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和回馈,更是为了让人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携手绘制生动的‘中

国画卷'"分析可知,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在尊重和回馈自然的同时,能让人们享受钱江源

公园的生态福利,融入自然。

结合材料二的第三段“从更大意义上讲,当保护生态系统的使命被冠以,国家,之名,生态

文明与历史文化便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呈现出文明特色和底蕴。可以说,国家公园恰如一

条牵系着人与自然的纽带,守护并促进自然与文明和谐交融,迈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

得其养以成'的境界"分析可知,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能让钱江源公园的生态文明与当地历

史文化交融,呈现出独特的文明特色和底蕴。

趋势:

结合材料三"其余用地类型面积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

0.95km2〃"园区内按管控办法开展栖息地生态修复和生态公益林管理,森林覆盖率稳步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园区在林业生态建设上取得的成效"分析可知,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

森林覆盖率会稳步增加,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会卓有成效。

结合材料三"园内兴建公共管理、服务和交通、仓储和水利设施,导致公共管理与公共

服务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工矿仓储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住宅用地等增加,这会对周边生

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与污染"分析可知,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要控制公共管理、服

务和交通、仓储和水利设施的兴建,尽可能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四、(2023•北京昌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广大乡村蕴藏着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就物质文化层面而言,

乡村有着大量文物古迹、民族村寨、灌溉工程遗产以及自然风光等;从非物质文化层面来说,

乡村的民族节庆、传统民俗、戏曲曲艺等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我们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

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

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因地制宜,立足乡村实际,把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农村农民发

展需求等结合起来,汲取城市文明及其他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优秀传统

乡村文化创新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创造和实践的主体。要充分

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一方面,打造以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

研究机构、文化企业等为依托的文化培训基地,着力提升农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另一

方面,引导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艺术类专业师生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专业人员可依

托农民掌握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文化资源,从作品创作、技能展演、场景构建、活动开展、研

学组织、服务提升等方面,帮助农民进行多维度、系统化创新应用,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健全引进人才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和保障文化从业者、相关

院校毕业生等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各地文化资源特色不同,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的保护利用,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产业特点。例如,手工艺资源丰富的乡村。可以加强民族

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家等走进乡村,带动农民结

合实际,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通过多种渠道和形

式进行品牌合作,推动手工艺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提升经济附加值。人文底蕴深厚的乡村,

可以将更多美术、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建设中,创办特色书店、剧场、博物馆、美术馆、文

创馆等,让欣赏美、追求美、塑造美成为乡村文明新、风尚。生态秀美的乡村,可以通过以

文塑旅、以旅彰文,开发适合大众康养、休闲、体验的文旅产品,推动创意设计、演出等与

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取材于丛志强、赵宏伊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位于孔子出生地——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依山傍水,风景迷人。从村口拾级而上,一

条青砖灰瓦、古韵悠悠的儒学美德示范街映入眼帘,两侧30根以书卷卷轴加古琴琴弦为造

型的竖柱立于街中间,似一条流动的文字长河,寓意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在街区

中“儒源乡集”店铺内,可以看到很多带有儒家文化元素的弦丝画。一群村民正聚在一起,

手拿弦丝忙活得热火朝天。据了解,很多村民都会利用闲暇时间来这里学习技术,技术比较

娴熟的村民一天可以做8件左右的弦丝画,日均收入能达到120元,有效解决了一部分村民

的就业问题。在弦丝画的形式内容上,创新性地选取代表性元素,如儒家五常“仁、义、礼、

智、信”和金声玉振中的编钟编磬等,让文化内涵在线与面的碰撞中跃然而出。近年来,鲁

源新村还深入挖掘发展现有儒家文化、民俗文化和田园文化,形成尼山圣境、鲁源小镇、耕

读书院、鲁源生态采摘园和中华蜜蜂园等主题旅游景区,打造集民宿、餐饮、娱乐、休闲、

有机采摘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综合体。

在不远的泗水县龙湾湖艺术小镇,当地政府建立了“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打造了一

整套从“基础合伙人”“成长合伙人”到“高级合伙人”再到“核心合伙人”的考核与晋

升机制。在这样一套机制的引导下,当地先后建设了东仲都村阅湖尚儒研学基地、龙湾湖文

创商业街区、龙湾书院等项目板块,逐步形成了集修学研学、农事体验、特色美食、手工作

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吸引艺术家、行业带头人、非遗传承人等合

伙人30余人,产业融资逾2亿元,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产业市场化运营。

依托这些可观、可感受的文化体验活动,游客满足了精神文化需求,居住于此的村民找

到了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在这里开出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的致富之花。

(取材于丛芳瑶的相关文章)

昌平区十三陵镇有38个村庄、2个社区,具有绝佳的地理位置,拥有皇家陵园建筑群

——“明十三陵”、蟒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有磨盘柿、樱桃、红富士苹果等特产,还有

不少民俗村和农家特色菜肴。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为十三陵乡村文化振兴建言献策,至

少提三条建议。

【答案】

①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如明代文化、皇陵文化、十三陵历史典故、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

等。

②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如对村民进行文化培训,提升人文素养、手工技能和服务意识;建

立机制,引进文化从业者。

③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如发展建设特色民俗村(民宿);建设农事体验、特色美食,生态采

摘园等旅游综合体;创办特色书店、手工艺馆、美术馆、文创馆等;建设完善自然风景区,

方便登山观水赏景,运动健身;开发"乡村一日游“旅游路线和项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广大乡村蕴藏着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可知,要挖

掘乡村文化资源。再结合题干"拥有皇家陵园建筑群一一‘明十三陵'""还有不少民俗村"等,明

确可以挖掘的文化资源如明代文化、皇陵文化、十三陵历史典故、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等。

结合材料一"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创造和实践的

主体""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健全引进人才机制,营造良

好环境,吸引和保障文化从业者、相关院校毕业生等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可知,要培

育乡村文化人才。如对村民进行文化培训I,提升人文素养、手工技能和服务意识;建立机制,

引进文化从业者。

结合材料一"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人文底蕴深厚的乡村,可以将更多美术、艺术元素应

用到乡村建设中,创办特色书店、剧场、博物馆、美术馆、文创馆等〃“生态秀美的乡村,可

以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开发适合大众康养、休闲、体验的文旅产品,推动创意设计、

演出等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和题干"蟒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

区,有磨盘柿、樱桃、红富士苹果等特产,还有不少民俗村和农家特色菜肴"可知,发展乡

村文化产业。如发展建设特色民俗村(民宿);建设农事体验、特色美食,生态采摘园等旅

游综合体;创办特色书店、手工艺馆、美术馆、文创馆等;建设完善自然风景区,方便登山

观水赏景,运动健身;开发"乡村一日游"旅游路线和项目。

五、(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科幻电影是以符合科学原理的幻想故事为内容的影片。20世纪50年代,在科学幻想小

说基础上发展起来。一般以科学技术上已经获得的新成果、新发现或新探索为依据,构想未

来世界的奇幻情景。内容注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活跃思维,促进科学发展。

同时较多利用特技拍摄,有利于电影摄制技术的提高。经典科幻片往往是具有合情合理的大

胆设想和创新意义的影像,关注时代科技前沿,建构超越现时代的科技假说,挖掘尖端科幻

题材的审美魅力。从对太空旅行、外星来客、星际战争、激光遥感、人工智能的表现,到对

基因克隆、时光隧道、平行时空、量子纠缠、虚拟世界等的展示,折射出人类现代科技的进

步轨迹,也体现出创作者超凡的想象力、创造力、把控力。

研究者把科幻片分为“硬科幻片”和“软科幻片”,两者分别建立在硬科学和软科学基

础之上。硬科学是指自然科学的各主要学科。着重以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为幻想题材或主题

的科幻电影为硬科幻片。软科学是指社会科学的各主要学科。以社会科学学科为幻想题材或

主题的科幻电影为软科幻片。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前者属于硬科

幻片,后者属于软科幻片,它们都对传统好莱坞科幻电影类型的叙事惯例进行了改写,完成

了科幻故事的中国叙述。《流浪地球》的上映,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科幻电影的热切关注,

这一年被影迷们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伴随中国航天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国

家航天局着力推动航天科技与文化艺术跨界合作、深度融合、共同繁荣。航天特有的科学精

神、英雄主义、探索未知的元素,催生了一批航天题材电影,中国航天电影创作进入高峰期。

对于未知世界的想象,中国人古已有之。科幻电影与科学技术、国家战略和具体国情紧

密相关,特定的文化和民族心理影响科幻电影的发展。优秀的科幻电影是不断探讨人类终极

关怀的哲学命题,表达人对信仰的坚守和“爱”的主题。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观众对科幻电影

视听价值和奇观满足的期待值。可以说科幻电影是技术的驱动因,也是技术的受益者。我国

科幻电影的理论探讨需要回归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和生产语境,更好地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思考,并根据中国电影工业的实际情况,让“软科幻”和“硬科幻”相结合。

(取材于新华网、人民网等相关文章)

材料二:

科幻影视已经成为人们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向往未知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对未来

的美好幻想,凝聚着电影工业的顶尖科技,彰显国家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流浪地球

2》拍摄过程中运用了3D打印、CNC数字车床、激光雕刻技术。导演郭帆说:“片中95%的

道具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和工业技术进行了完美结合。”电视剧《三体》中杨冬进行粒子

实验的良湘加速器的场景正是在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印C)国

家实验室取景的。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未知世界想

象的高度。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更为中国人对宇宙的想象又添了一抹亮色。越来越

多的观众见证了我国航天员出舱、嫦娥探月等重要事件,他们对科幻影片中的故事表达和场

景设定不再陌生,这让科幻电影创作者和观众可以更好地进行对话。《流浪地球2》引发“央

企朋友圈评论”,被网友誉为“最硬核的梦幻联动”,这恐怕是电影上映之初未设想到的溢

出效应------部电影能吸引如此多“行业客户”。“中国石化”在其官方微博上喊话:在看

电影《流浪地球2》时,你一定有被影片中太空电梯的镜头震撼到。要打造出这么结实的钢

索,什么材质才能胜任呢?巧了,我们有中国石化,仪征化纤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它

的直径只有0.5毫米,相当于5根头发丝般细小,但强度是钢的18倍。别小看这样一根细

丝线,它的承重力能达到35公斤,相当于可以吊起一个小孩的重量。当初吊起港珠澳大桥

的,正是它!拥有了这种高科技材料,“太空电梯”或许指日可待。

现实中,一些出现在科幻影视中的科幻,正在成为“科技成果”,如《三体》中展现的

“黑科技”——飞刃,是一种超高强度的纳米材料。这种极细的丝状纳米材料,可将船只“审

判日”号切割成条状。在现实中与“飞刃”特征接近的是具有超高机械强度和低密度的碳纳

米管,但它目前还无法做到像''飞刃"一样,横跨运河两端几十个来回。2022年4月,我

国科学家首次在高压下合成高度有序晶态金刚石结构纳米线,这种金刚石纳米线具有与碳纳

米管相当或更高的拉伸强度和极强的柔韧性。《三体》世界中的人类社会,虽然没有实现“无

穷的能源”,却也是有极度充盈的能源供给,支撑起整个地球的无线供电,而这个能源就来

自可控核聚变。核聚变是太阳和恒星的能量来源,与其他核反应不同,核聚变不会产生放射

性废物。核聚变技术有望为人类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帮助人类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现实世界中,我国的“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便于2021年实

现了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依靠该技术,最终建成可控核聚变发电站。科

技与未来接轨的脚步在不断加速,科幻的无限想象也为现实中“科技成果”的产出画出蓝图。

(取材于新华网、人民网等相关文章)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国科幻电影是如何展现“文化自信”的。

【答案】

①折射出人类现代科技的进步轨迹,体现出中国人超凡的想象力创造力、把控力。

②在科幻故事的叙述中融入了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心理,彰显国家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

力。

③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科学知识的普及,让更多观众的科幻电影审美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④科幻电影的上映,呈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顶尖科技水平,可为中国的一些企业"代言"。

⑤我国科幻电影中的一些科幻正在成为科技成果,反映出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发展水平,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从对太空旅行、外星来客、星际战争、激光遥感、人工智能的表现,到对基因克

隆、时光隧道、平行时空、量子纠缠、虚拟世界等的展示,折射出人类现代科技的进步轨迹,

也体现出创作者超凡的想象力、创造力、把控力"可得出:折射出人类现代科技的进步轨迹,

体现出中国人超凡的想象力创造力、把控力。

②由"科幻电影与科学技术、国家战略和具体国情紧密相关,特定的文化和民族心理影

响科幻电影的发展……我国科幻电影的理论探讨需要回归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和生产语境,

更好地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并根据中国电影工业的实际情况,让‘软科幻’和‘硬科

幻,相结合""科幻影视已经成为人们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向往未知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

们对未来的美好幻想,凝聚着电影工业的顶尖科技,彰显国家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可

得出:在科幻故事的叙述中融入了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心理,彰显国家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

实力。

③由"伴随中国航天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国家航天局着力推动航天科技与文化

艺术跨界合作、深度融合、共同繁荣""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着人们对未知世界想象的高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观众对科幻电影视听价值和奇观满足的

期待值"可得出: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科学知识的普及,让更多观众的科幻电影审美水平

得到很大提升。

④由"《流浪地球2》拍摄过程中运用了3D打印、CNC数字车床、激光雕刻技术。导

演郭帆说:‘片中95%的道具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和工业技术进行了完美结合。《流浪

地球2》引发,央企朋友圈评论、被网友誉为‘最硬核的梦幻联动',这恐怕是电影上映之初未

设想到的溢出效应一一一部电影能吸引如此多‘行业客户中国石化'在其官方微博上喊话:

在看电影《流浪地球2》时,你一定有被影片中太空电梯的镜头震撼到。要打造出这么结实

的钢索,什么材质才能胜任呢?巧了,我们有中国石化……”可得出:科幻电影的上映,呈现

了中国电影工业的顶尖科技水平,可为中国的一些企业"代言"o

⑤由"现实中,一些出现在科幻影视中的科幻,正在成为‘科技成果'""科技与未来接轨

的脚步在不断加速,科幻的无限想象也为现实中'科技成果’的产出画出蓝图"可得出:我国科

幻电影中的一些科幻正在成为科技成果,反映出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发展水平,增强了民族

自豪感。

六、(2023•北京顺义•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数字化战略布局,抢占未来农业发展制高点O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信息化发展,推动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

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

略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数字农业是指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它强调新兴互联网

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它代表了现代农业产业

的新现象、新模式。对于数字农业而言,其本质内容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现代技术,以

实现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过程的全面调控,使得数字技术能够在农业生产、经营各个

环节、程序中充分应用,并有效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与信息化技术之间的深度、紧密融合,促

进农业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引导传统农业产业逐步迈向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

的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和环境基础。

数字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有

效策略,它是数字经济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深入实践,可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并有

效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突出特征就是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

络化、服务便捷化。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农业带来了更多元化的应

用场景,其中智慧农田成为重要应用领域。通过智慧农田建设,对水、土壤、光热、微生物

等农业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促进科学保护与利用,提高农业数字化生产效率。此外,精准

农业、无人农机装备、机器学习、原位连续监测、智慧农业生产决策、基因工程等都将是未

来智慧农田的运用领域。

(取材于党立斌、李青芮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数字农业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农业数字化是数

字农业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就必然要以数字化农业生产模式全

面替代传统的手工劳作。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和其他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将全面改

变农业生产场景。

目前,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作物识别与分类、遥感估产、农业灾害遥感监测等领

域,遥感大数据更是农业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但目前遥感影像预处理、遥感影像管理、遥感

解译等三个主要环节分别面临着计算量大、存储冗余和访问效率低以及地物类型多、自动解

译难等业务痛点,而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将有助于遥感数据

更好地与农业实践相结合,从而释放遥感技术更强大的服务能力和开拓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某科技企业打造的“耕

地保护智能监测服务平台”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手段获取海量数据,基于昇思

MindSporeAI框架快速训练耕地变化检测算法模型,集成昇腾强大AI算力,满足自然资源

和农业管理的准确性、大范围、高频次、业务化等监测需求,为国家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

制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人工智能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不仅发生在重大项目、重要科研领域,田间地头,也能

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

无人驾驶谷物收割机利用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和昇腾AI边缘计算平台及人工智能算法,

自动分析和计算作业过程中含杂和破碎率,后期可以根据该参数动态地调节作业速度降低含

杂和破碎率。这种新的作业技术既可以减轻机手作业强度,又可以自动分析作业环境,收割、

脱粒、清选、秸秆打碎还田等环节一气呵成,不仅节省了农民的体力、时间和成本,与传统

农机相比,其作业效率也大幅提高,平均日作业量可达800余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