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考试试题_第1页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考试试题_第2页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考试试题_第3页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考试试题_第4页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考试试题初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考试试题//初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考试试题信息技术课标考试学校姓名一填空:(25分)1、

信息素养

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改善人机交互效果、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促进合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包括基础性内容和扩展性内容。4、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5、认识PowerPoint、Flash并知道制作相应的作品,是信息技术在多媒体的简单应用教学内容方面的体现;6、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7、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要坚持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课程特征。8、评价

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9、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10、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和网络课程为主。11、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探索空间。1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13、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多样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14、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15、在建设、管理和使用信息技术设施和设备时,要坚持面向教学的原则,为教学提供有效服务。16、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育人理念。17、评价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的内容应以课程纲要为核心,并应结合各地实际教学情况。18.《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使用了“描述、解释、分析”等表述知识性目标的不同程度19、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20、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21、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学习。22、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扩展性内容23、新课标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24、信息技术课通常可以采用纸笔测试、上机测试、作品制作、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袋、质性评价等方法,以及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的方式,评价主体可以多元。25、新课程纲要的初中内容比旧课程纲要的初中内容增加了。二、单项选择题(20分)1、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是在哪一年(B)A、1990年B、1994年C、2000年2、“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信息技术素养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初步、图文排版应用、(A)等。A、数据处理B、用计算机作文C、用计算机画画4、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C)、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A、加工B、传输C处理D破译5、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C)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全面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6、学生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信息技术学习的(C)。A组织者、合作者B组织者、引导者C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7、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C)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学生信息素养8、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应以(A)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A、兴趣B、热情C、爱好D、意识9、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C)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A.自我评价B.相互评价C.多样评价10、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A)、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A、信息素养B、信息获取C、信息处理D、教育技术11、在建设、管理和使用信息技术设施和设备时,要坚持(B)的原则,为教学提供有效服务。A、创新B、面向教学C、面向学生D、安全12、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坚持“(D),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育人理念。A、教师主导B、任务驱动C、钻研教材D、以人为本13、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初中阶段的内容安排中,在多媒体应用初步要求学生()。A.了解一种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实现简单应用B.掌握一种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实现简单应用C.了解多种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实现简单应用D.掌握多种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实现简单应用14.评价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的内容应以()为核心,并应结合各地实际教学情况。A教师B学生C课程纲要D课本15.《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使用了“描述、解释、分析”等表述()的不同程度A、知识性目标B、技能性目标C情感性目标16、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是()①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②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③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④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17、课标要求信息技术课要鼓励以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A.信息技术教师要求学生上历史课前练习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的历史知识;B.学校学习主要是文化课的学习,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放松、调整学习紧张情绪的课程来进行,这样可以做到有张有弛;C.信息技术教师鼓励能力强的学生通过编制程序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D.学校举办学生电子小报和个人学习网站的竞赛评比活动。18、课标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下列不符合该要求的做法是()A.指导和监督学生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对计算机机箱进行解剖分析;B.打开显示器后盖,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显示器的结构;C.指导学生对一些运行较慢的计算机从硬件配置上进行原因分析,并动手进行升级尝试,比较前后效果;D.引导学生学习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搜索、设置安全和共享的一些资源管理命令。19、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A、创造性B、拓展性、C、基础性D、实践性20、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鼓励()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A、单学科、B、跨学科C、多学科D、双学科三判断(10分)1、初中信息技术课是选修课。()2、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辅助学习是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4、信息技术教育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5、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6、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综合实践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7、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上机测试是测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有效方法。()8、新课程纲要的初中内容比旧课程纲要的初中内容增加了“程序设计与机器人初步”。()9、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10、新课标中,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建立对信息技术的简单了解,逐步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日常学习和解决简单问题。()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到学生基础水平和认知差异?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四地”包括哪些方面?4、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哪些主题?5、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答: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五、案例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大学科,既有独立性,又必须与其他课程整合,这才能体现信息技术的活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更深入的实践,在做好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学科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当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信息技术教师应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功用,为教育教学服务。1、结合以上案例,简析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有人对某些课程作过比较:我们学的“平面几何”,在西方是“逻辑课”,是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我们把它当作知识课来学习;再有,“辩证法”课程,人家作为典型的方法论课,我们当成政治课学。而信息技术我们是当作训练操作技能课来学的,而实际上,它更有方法的、思想的价值。2、结合以上论述,简析信息技术课中的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理解信息技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1.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结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信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识;进一步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1.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2.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的异同点。3.能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