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难点突破专练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难点突破专练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难点突破专练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难点突破专练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难点突破专练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1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重难易错易混点】考点盘点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缘由、特点和影响,相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相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3.以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更。4.了解俄国国内斗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相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5.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相识其在实践中的阅历教训。6.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相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困难性、艰难性和曲折性。11.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一、学问梳理1.空前严峻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缘由①根本缘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冲突依旧存在,广阔劳动人民相对贫困。②重要缘由: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③干脆缘由: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2)表现①1929年10月下旬,华尔街股市崩溃。②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巨大。(3)影响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社会危机加深,法西斯势力抬头。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间的冲突日益尖锐。同时,它们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惊慌局势。(4)胡佛政府的措施: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不断恶化。2.罗斯福新政(1)背景:20世纪30年头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及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2)特点:国家大力加强对经济的干预。(3)措施①金融:令银行短暂休业整顿,复原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等。②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安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③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的农夫供应补贴。④社会福利: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⑤社会立法: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4)影响①干脆影响:经济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改善。②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危机,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③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二、重点剖析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1)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2)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4)新的起点:生产关系得到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2.概念阐释——“国家干预”“国家干预”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运用管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亦指校正、补充市场缺陷的活动的总称。11.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更一、学问梳理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黄金时期: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头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头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3)调整时期:20世纪80年头以来,适当削减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2.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削减因贫困而引发的社会问题。(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平安。(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头日渐完备;70年头后受挫但是接着发展;80年头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4)评价①肯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肯定的主动作用。②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第三产业的兴起(1)缘由: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2)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3)作用①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②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更。4.“新经济”的出现(1)背景: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2)形成:20世纪90年头初起先,美国经济出现了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问世。(3)特点:以学问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二、重点剖析1.图解历史——战后资本主义出现新变更的缘由2.易错易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实力加强。11.3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一、学问梳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夫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④安排: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安排制。(3)评价①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成功起到重要作用。②违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夫的利益,引发严峻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内容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②工业:解除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③变更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复原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安排:废除实物安排制,实行按劳安排。(2)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主动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复原,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二、重点剖析1.易错易误——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肯定限度内复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深化理解——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3.新经济政策的“新”(1)全部制形式: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全部制形式。(2)安排形式:实行按劳安排。(3)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4)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干脆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5)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11.4“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学问梳理(一)“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渐渐取消。2.表现(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供应资金。(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3.评价(1)成就①开拓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安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向农夫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主动性。③长期的安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④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缘由。(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措施结果赫鲁晓夫改革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日益显露(1)农业: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将部分中心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企业部分权利;肯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在肯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1)复原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4)重点发展重工业,特殊是军事工业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戈尔巴乔夫改革20世纪80年头中期,苏联出现严峻社会危机(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吩咐,承认市场的调整作用(2)以指导性安排指标代替指令性安排指标(3)调整全部制结构(4)企业起先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合资企业(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经济改革并未取得成功,之后改革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二、重点剖析1.图示识史——巧记斯大林模式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功绩(1)特点①经济:实行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和安排经济。②政治:高度集权,缺乏民主、党政不分。③思想:个人崇拜、公式化、行政干预。(2)功绩①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成果。②开拓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生产力发展,建成社会主义强国。③为战胜法西斯,夺取卫国斗争成功作出贡献。④扩大了苏联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单元巩固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假如一个国家各个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便会出现各种社会冲突,导致社会走向分崩离析,儒家早在《论语》中就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心。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由此可见,建立公允、合理的安排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下史实不能为这一观点供应依据的是()A.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导致各国政治危机B.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推动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C.20世纪后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答案】D【解析】选D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障了军事上的成功,但挫伤了农夫的主动性,损害了农夫的利益,从而引发了严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可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非公允、合理的安排机制,因此D项说法不能为材料观点供应依据,本题答案为D项。2.“假如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夫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行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行能建立非常巩固的经济联盟。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夫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耕作技术。”出现上述相识的时间应在()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C.斯大林模式确立时期 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答案】B【解析】选B通过细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不难发觉,材料的主旨是强调苏俄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商品的流通起到巩固经济联盟的作用,而在四个时期中只有新经济政策时期是允许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商品的流通,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项。3.从1928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选购 粮食。下表是1928年至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选购 粮食数量的统计。这表明()1928年1929年1930年1931年粮食总产量(百万公担)773.2717.4835.4694.8国家选购 量(百万公担)107.9160.8221.4228.3A.政府禁止农夫自由买卖粮食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供应资金C.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D.政府大量选购 粮食提高农夫收入【答案】B【解析】选B由材料可以看出国家收购的粮食数量越来越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国家选购 粮食主要是为了出口,为工业化供应资金,故B项正确。4.《斯大林选集》载: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实行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方法汲取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方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这表明苏联()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B.相识到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C.将采纳独特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D.欲通过借用外债进行工业化建设【答案】C【解析】选C依据材料内容“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实行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方法汲取工业化资金”可知此题在探讨苏联工业化资金的来源,故A项错误;工业化是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之后而不是之前,故B项错误;此题在探讨苏联不能采纳西方的方法来汲取工业化资金,同时又不能采纳借外债这种方式,在这种状况下苏联将采纳一种独特的筹集工业化资金的方式,即用农业补给工业,故C项正确;题干中已经明确说明白西方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故D项错误。5.“20世纪50年头,苏联科技人员独创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匀称,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纳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精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安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沟通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确定科研方向【答案】B【解析】选B20世纪50至80年头,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的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故A项错误。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科技沟通受到很大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科研方向,故D项错误。6.美国学者指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这主要是指()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B.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农轻重比例严峻失调C.苏联实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错误D.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社会主义的原则【答案】D【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的“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是指苏联最高统治者中的主体部分放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即苏联模式。明显放弃这一体制,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故选D项。7.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人获得的工资占他们所生产商品总价值的17.5%。在个人收入方面,1920~1929年,占美国人口总数1%的最高收入人群的平均可自由支配的年收入从7492美元提高到13114美元。上述现象()A.有利于增加对工业企业的投资B.是凯恩斯主义发展的必定结果C.能够促进美国经济的持续旺盛D.反映了美国经济存在潜在危机【答案】D【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美国个人收入相差悬殊,但最高收入人群不肯定增加对工业企业的投资,故A项错误;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标记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与材料中“1920~1929年”不符,故B项错误;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此时期的经济旺盛恰逢总统柯立芝任内,被称为“柯立芝旺盛”,但经济旺盛的背后隐藏着严峻的危机,后来干脆导致了1929~1933世界经济大萧条,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美国个人收入悬殊,非消费主体却是高收入群体,这势必导致社会购买力下降,干脆导致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冲突,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故D项正确。8.大危机刚爆发的时候,胡佛总统马上召集了一系列会议,竭力劝服企业界的领袖们保持工资和物价的稳定。此外,他还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增加拨款,联邦政府提高了各州在马路修筑方面的年度补贴,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拉多河动工。材料表明胡佛()A.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开创者B.对危机实行了肯定的干预措施C.固守自由放任,拒绝任何形式的干预措施D.干预经济的措施为罗斯福新政供应了借鉴【答案】B【解析】选B依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胡佛总统马上召集了一系列会议”“还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增加拨款”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推断选项,可知:A项不符合史实,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是罗斯福总统开创的;C项“拒绝任何形式的干预措施”不符合题意;D项“为罗斯福新政供应了借鉴”,材料反映不出来。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9.“政府支出和人们对国家机构的健全重新有了信念,推动了缓慢的和部分的复原。到了1939年,国民收入比萧条深重时期增加了一倍,但仍旧少于1929年6月。来自商业社会本身的抵制,在没能获得全面复原方面,可能起到了肯定作用。”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A.使美国避开走上法西斯道路B.严峻阻碍美国的社会再生产C.无法彻底帮助美国复原经济D.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自我调整【答案】C【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分析选项,A项是新政的作用,但与题意不符;B项说法错误;C项符合题意,材料“到了1939年,国民收入比萧条深重时期增加了一倍,但仍旧少于1929年6月”说明白这一点;D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10.下表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统计表,表中内容反映出()年份第一产业其次产业第三产业19507.0%38.0%55.0%19802.5%33.4%64.1%20061.0%20.0%79.0%A.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B.美国制造业的渐渐衰落C.经济危机阻碍了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D.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答案】A【解析】选A表格中数据显示第一、二产业渐渐下降,第三产业渐渐上升,体现出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11.(2024·武汉调研)1970~1973年,法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5.8%。但是1974~1980年最髙的年增长率也仅为4.6%,其中1975年还出现0.3%的负增长。1973年以前,法国的通胀率始终被限制在10%以内,但在1974年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5.2%,此后直至1981年,这一数字基本均在10%以上。这表明20世纪70年头法国()A.“福利国家”制度弊端日显 B.“滞胀”状态长期存在C.“混合经济”效果渐渐降低 D.步入“新经济”转型期【答案】B【解析】选B材料没有表明20世纪70年头法国经济状况是“福利国家”制度弊端导致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法国20世纪70年头出现经济停滞不前、通胀率的上升,“滞胀”状态长期存在,故B项正确;20世纪70年头法国经济滞胀,使得西方国家削减国家对经济干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出现,而非效果渐渐降低,故C项错误;“新经济”转型期出现在20世纪90年头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12.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执政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的是()A.削减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B.重要产业收归国营C.运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D.扩大失业救济范围【答案】A【解析】选A削减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体现了英国削减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力度,增大市场自由竞争活力,与亚当·斯密提倡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相适应,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全部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依据须要供应应管理者和工人,全部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安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全部,而私人全部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确定工作机会的供应。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平安面对着的威逼。在“二战”后的年头里,美国人力图订正其缺乏经济平安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订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摘编自帕尔默《世界现代史》(1)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并简要分析两种体制的利弊。(15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美苏两国为解决体制弊端各作出了怎样的努力。(10分)【答案】(1)体制:美国:市场经济体制;苏联:安排经济体制。利弊:美国:利:市场竞争机制,社会生产效率高;弊:周期性经济危机,社会公允相对缺失。苏联:利:社会相对公允,初期工业化速度快;弊:后期安排经济体制易陷入僵化,导致效率低下。(2)努力:美国:国家加强干预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主导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苏联:通过改革,发挥市场作用,力图打破斯大林体制束缚。【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实力。回答时要留意联系所学及材料“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全部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依据须要供应应管理者和工人,全部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安排。……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平安面对着的威逼”归纳总结。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战后美苏经济政策调整的分析与相识。对于美国的努力要留意结合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进行分析解答;对于苏联的努力要留意联系战后的改革归纳总结。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大萧条前金融危机前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