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现代史高考讲座2中国近现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教师用书教案_第1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现代史高考讲座2中国近现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教师用书教案_第2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现代史高考讲座2中国近现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教师用书教案_第3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现代史高考讲座2中国近现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教师用书教案_第4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现代史高考讲座2中国近现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教师用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高考讲座(二)中国近现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第一步:读材料——获得有效信息读材料是解答非选择题的重要环节,应留意围绕设问细读材料,获得和解读有效信息。读材料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先读材料正文,后读或不读出处与材料题目。科学做法应当是:首先:文字材料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材料先读题目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至关重要。其次:通过“二读三找法”审读材料正文读懂材料信息,也就是读懂由材料干脆反映出来的历史事务、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或经过分析可以提炼出来的信息。(1)“二读”材料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其次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并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以厘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学问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2)“三找”要点“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终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系教材,列出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找寻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其次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问题,“时空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许多学生都是由于限定词或答题语等一时没审清而白白丢分,因此审设问时,肯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便引起留意并加深理解,切不行马马虎虎,更不能掉以轻心。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学问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所以许多学生解答时,养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学问的链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这里有三种状况:(1)假如是“教材型”的设问,就可干脆用教材学问作答。假如该设问与题目中的材料有肯定联系,对材料内容应作也许了解。(2)有的“材料型”的设问,尽管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指出”,但事实上材料所含信息与教材学问又特别相近,依据教材学问照样可以回答。这样的设问,当你回顾教材学问后再读材料,则很简单概括出答案。(3)对于“结合型”的设问,答案的要点应是材料信息与教材学问的“并集”,即材料中体现的要点+教材中的要点=完整的答案。而有的考生在答题时之所以漏掉一些要点,是因为这些要点不是显性信息,而是隐性信息。而该信息一般依据材料很少能解读出来,所以要联系教材并列出学问提纲才能保证不漏要点。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1)组答案要留意紧扣设问,简明扼要,规范作答。(2)答案来源于教材: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学问回答”,解答时一般依据教材中的学问和观点。(3)答案来源于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解答时要从材料中归纳,提取有效信息。(4)答案来源于教材和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解答时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迁移教材中的学问。[例1](2024·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一步读材料——获得有效信息其次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学问第(1)问“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上海最早被开拓为通商口岸,近代上海工商业发展,曼彻斯特是近代英国重要工业城市,工商业发达,工业革命推动曼彻斯特成为近代大都市,再找寻两者的相同因素。第(2)问“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出现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放的上海获得了特殊机遇,浦东的开发开放更使上海获得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3)问“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留意的问题”,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曼彻斯特是英国传统工业城市,面临环境污染、老龄化、产业转型等一系列问题。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2024·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峻,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据[清]《永定河续志》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心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平安放在首位。1951年,起先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难,发展浇灌、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发出“肯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实行了“集中力气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依次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难得到有效限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变更。——据《海河志》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10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岁修、抢修”“改行河道”“设立永定河道”“修建17处减水坝”等信息概括即可。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一“下游漫溢”“决口达20次”“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从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平安、群众参加、政府统筹、地区合作、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小问,可从河流治理的综合效果动身,从有效治理水患、推动经济发展、发挥制度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措施:设立特地机构;建立岁修、抢修制度;改修河道,筑堤束水;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效果:取得了肯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2)特点: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平安放在首位;群众广泛支持、参加;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区间的团结合作;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意义:有效治理了水患;推动了国民经济复原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建了有利条件;体现了制度优势。1.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就是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运用文字材料,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主题所涉及的历史主干学问的再认再现实力,以及运用所学学问和学科理论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实力。试题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或“大跨度、深分析”的特点,其设问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动、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特点。2.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导向明确,命题形式新奇,能指引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向和对历史某一问题的思索,较好地考查学生微观和宏观相识问题的实力,也是近年高考命题较多的题型。1.紧扣主题,留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解题时要特殊留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动,设问之间的答案相互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干脆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干脆或间接的答案。把握了设问之间的这层微妙关系,可以引导自己正确的思维方向。2.留意解答依次和思维逻辑依次。解答这类题目,答好第一问是关键。解答第一问时要留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索,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同时,要留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晰。假如是一材料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育。[例2](2024·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依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爱护国家生产,必需爱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依据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内须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爱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更,并简析其缘由。(15分)(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10分)【解题技巧】本题以中国海关税率的变更和调整为主题设计命题,是一道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设问干脆明白,有肯定的时间和空间跨度,解答此类题目应留意:(1)依据设问,阅读材料,设置两个历史现象的分析比较点,分析其异同点,留意前后两者的继承与发展。(2)紧扣主题运用回答历史特点和启示的方法技巧,从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性质、影响、评价等方面找寻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留意多角度思索问题。(3)按解答依次进行时空转换,确立比较的角度,依据题意确立比较点。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把收集到的零散的信息依据设问进行组织和串联起来,有效组织答案。表述时留意比较点的提示语。[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材料二“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依据这个税则……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可得出从不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由材料二“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可得出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斗争前降低。其次小问,由材料一“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材料二“1843年”可得出清代前中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斗争后国门被打开;由材料二“《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并结合鸦片斗争的影响可得出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丢失;由材料二“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并结合所学学问可得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三“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爱护国家生产,必需爱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并结合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可得出完全自主;由材料三“在海关税率方面,依据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内须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爱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可得出税率敏捷,依据国家须要调整。其次小问,由材料三“在海关税率方面,依据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内须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爱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并结合所学学问从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爱护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复原与发展等角度概括。[答案](1)变更: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斗争前降低。缘由: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斗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丢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敏捷,依据国家须要调整。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爱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复原与发展。2.(2024·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常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恒久封禁”等吩咐;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限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接受李鸿章建议,确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安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安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安排地绽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觉或者很少发觉的和目前特殊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头矿业政策的差异及缘由。(15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安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雍正时期……下达‘严行封禁’‘恒久封禁’等吩咐;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限制”“清政府……确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归纳分析。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一“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并结合当时的经济政策分析;19世纪70年头矿业政策实行的缘由结合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开展及煤铁资源的重要性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矿产资源的勘探……是……工业建设安排的先决条件”“有安排地绽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特殊缺乏的资源……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概括即可。其次小问,从对矿业发展、“一五”安排及国家工业体系建立等影响分析。[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头:允许开矿,官督商办。缘由: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头: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资源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安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殊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了“一五”安排顺当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一般是命题者出示一则或数则说明观点的材料,要求考生提炼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支持或反对看法,并论证自己所选观点的合理性。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在敏捷驾驭主干学问的基础上,留意历史事物间的纵横联系,关注历史、现实和将来的结合,强调的是一种探究实力,同时又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阅读材料,你侧重于哪一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2.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3.“评析或论证材料中的某种观点”等,即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证。解答提炼观点型试题应留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观点明确。提炼观点也好,选择观点也好,推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对象,也就是说观点肯定要明确。其次,多角度逻辑论证。可以按先对内后对外、先主要后次要、先材料后教材等依次进行,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进行,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依次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肯定的逻辑依次,体现出思维的过程。第三,史论结合。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详细的事务、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材料与详细学问而随意发挥是不行取的。第四,语言通顺精确、抓住关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样。[例3](2024·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夫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夫调查统计(单位:%)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很赞同比较赞同说不准不太赞同很不赞同农夫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2.94.38.223.061.1父母在,不远游7.215.121.834.920.8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45.429.217.55.02.6富贵贫贱是命定的6.811.215.425.141.2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经商去乡镇企业工作读书上高校去大城市打工接着种田假如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35.214.131.82.78.5——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就材料整体或其中随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解题思路】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首先应依据材料信息总结论题,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绽开阐述。如对“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这一观点持赞同看法的占比远远高于持反对看法的占比,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经济体制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阐述可结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等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绽开。又或者依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重新选择职业意向中选择“接着种田”的比例较低,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已经渐渐瓦解,农业已经不是农夫从事职业的首选;可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展学问经济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等学问进行阐述。论题总结精确,阐述引用史实,表达清晰即可。【规范答案】示例一:论题:江浙大地,改革潮涌。阐述:1995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第十七个年头。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党中心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国人民深受鼓舞。江苏昆山、浙江乐清地处东南沿海改革开放的前沿,十几年来,经济突飞猛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对昆山、乐清部分农夫的调查结果,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对中国农夫,尤其是青壮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择业观带来的巨大影响,敬重学问,立业创业成了越来越多有志青年的憧憬和热情追求。我们坚信,在改革开放和党的富民强国政策引导下,中国的明天肯定更加美妙。示例二:论题:改革开放后,农夫的改革意识和经商观念增加。阐述:从对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夫的调查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有45.4%的农夫很赞同改革,说明农夫的改革意识深厚,改革观念已经深化农夫心中;从重新选择职业意向的调查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农夫选择经商和读书上高校占有较高的比重,说明农夫一方面有了经商意识,另一方面则是留意对下一代的培育,变革意识剧烈。3.(2024·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独具匠心的政治组织、经济力气、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今起先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华蜜的希望,亦即寄予在这个大变更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详细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解析]材料主要围绕西方国家的侵略和中国的应对这一论题阐述。分析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从列强的侵略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这个角度回答。第一,审题: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详细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其次,论题:依据材料,抓住西方侵略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提炼中心主题。第三,阐述:论题、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必需结合中国近代史实。(1)近代列强的侵华具有双重性。(2)近代列强侵华带来困难的同时前途也光明。(3)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4)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答案]示例:论题: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阐述:①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斗争,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机遇。②经济上,自然经济起先解体,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动摇,维新运动主见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文化上,封建思想受到冲击,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生活习俗上,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发生变更,出现了简约文明婚姻等。中国近代化经验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③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起先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中国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1.供应观点型开放试题常常从新闻时事、社会生活、历史图片等方面入手,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要求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谛视历史事务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务和历史现象。2.供应观点型开放试题往往供应观点,要求论证,必需论从史出。试题渗透开放探究理念,激励多角度、创建性地思索和解决问题,要求综合运用所学学问归纳、论证历史问题。1.干脆供应观点,要求运用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2.就材料中供应的观点,你是赞同、反对还是另有观点,请做出推断并加以论证。3.就材料中的观点,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并简要说明理由。表述成文时要紧紧抓住以下三要素:1.揭示真相。某一历史事务或现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劝服力。2.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论证不肯定要全面,但语言肯定要精练。3.相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相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务、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相识。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定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养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例4](2024·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学问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当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随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命题立意】本题是评论性的开放性试题。材料包括多种观点,如“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当略有所知”“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等。可任选一种观点进行分析,但不得重复材料中的观点,也可综合材料信息提炼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学问进行分析论证。【解题思路】解答本题主要是要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依据材料“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古人”可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当从历史动身,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规范答案】示例:评析:1940年,抗日斗争进入了异样艰难的时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面对日军的凶残屠杀和侵略,一些学问分子对抗日前途悲观悲观,散布历史虚无主义、亡国论和外来文化至上思想,否定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在这种状况下,钱穆先生以一个爱国学者剧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编写了《国史大纲》,呼吁学问分子理性看待历史、敬重国史、担当起继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任,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念,有力地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