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一板块信息类阅读第八讲分析材料的观点态度(原卷版+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20/00/wKhkGWcRw6CAIlBoAAPOJyLSZ_I192.jpg)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一板块信息类阅读第八讲分析材料的观点态度(原卷版+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20/00/wKhkGWcRw6CAIlBoAAPOJyLSZ_I1922.jpg)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一板块信息类阅读第八讲分析材料的观点态度(原卷版+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20/00/wKhkGWcRw6CAIlBoAAPOJyLSZ_I1923.jpg)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一板块信息类阅读第八讲分析材料的观点态度(原卷版+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20/00/wKhkGWcRw6CAIlBoAAPOJyLSZ_I1924.jpg)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一板块信息类阅读第八讲分析材料的观点态度(原卷版+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20/00/wKhkGWcRw6CAIlBoAAPOJyLSZ_I19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非连续性文本专题第八讲分析材料的观点态度【知识精讲】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但是,总有一些显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词、句、段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应该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把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则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热点和难点。有些文段,其中心思想是什么,很难一看就给人以明确的阐释,而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或赞成、批判,或有所保留。另一方面,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所以,近几年来,高考考查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一些。在高考复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方面: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论述的具体事物、谈论的某个问题或涉及的某个人物的主观倾向,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讴歌什么,批判什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来,即明示信息;二是在文中没有明白地说出来,即隐含信息。对这两种信息我们都得在阅读中提取,准确地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非常重要。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通过论点或分论点来表达的,有的则是通过语段的中心句来表达。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这样三点要求:(1)能够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2)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观点的原因;(3)能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这三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态度把握的命题角度。“分析”与“概括”是两种对应的思维方式:分析是从复杂到简单,将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找出各个部分的本质属性,弄清彼此间的差异;概括是从简单到复杂,将若干事物依据其共同特征归纳在一起,实现对整体的认知。我们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语句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二、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三、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在对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时,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论述类文章,语意是单一的,但不见得总是直白的,有时也讲究一点含蓄,一点形象。树立文章体式的观念,明白不同体式的特点,在阅读时就会采取不同的理解策略。第二,从提供的语言材料中查找能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有关词句要注意话题范围。一篇文章有话题的范围,一段文字也有话题的范围,这在阅读时要心中有数,一般来说,高考阅读题在选材时,要尽量做到话题的范围集中,有时候高考命题对原材料大段地删减,是因为文字长,观点不集中。最终呈现在考生面前的是几百字的内容和话题相对集中的文字。第三,抓行文思路,掌握了一篇一段的思路脉络作者创作一篇文章,总有他的思路。一般情况下,掌握了一篇一段的思路脉络,也就对全篇理解了。文章有写作的思路,而阅读解答试题也有思路脉络可寻。首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的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语义理解、信息筛选、综合加工,这就是阅读解答试题时的思路脉络。第四,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及写作背景有时作者的生活道路、思想倾向、成长过程、思想风格,会影响作者的观点认识。而文章的时代特点、背景材料也可以间接影响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这就是“知人论文”和“知时论文”。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在考场上只能通过阅读材料来把握。一般通过题目、注释、题干等来体现。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也很重要,有时阅读材料会给人以提示。第五,审题要认真仔细,从试题信息入手试题题干中常常会指出阅读范围、解题思路、角度及要求,有时选文还有注释或附记,甚至选项中也有某种暗示。【对点精练】一、【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2年1月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他说: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该命题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或者说是审美的自然。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他认为,为了发现审美的自然,画家必须有一个审美的心胸,他称之为“林泉之心”。这个审美的心胸,不仅对艺术的创造是必要的,而且对艺术的欣赏也是必要的。对于艺术的创造者来说,没有审美的心胸,就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不能发现审美的自然;对于艺术的鉴赏者来说,没有审美的心胸,就不能发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不能感受和把握作品的审美意象。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仅要发现审美的自然,而且要创造审美意象。这一点和单纯的鉴赏者不同。郭熙还认为,为了发现审美的自然,创造审美意象,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这是因为,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不是单一的平面,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他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象是多侧面的,而且是变化多端的。只有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多角度的观照,才能对自然美有无穷的发现,才能把握无限生动和丰富的审美的自然。除此以外,郭熙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必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所谓“饱游饫看”,就是审美观照的广度和深度。他认为山水画的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每一条都离不开“饱游饫看”。第一,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充分表现出来。第二,山水画的意象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第三,山水画的形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结合,应该包含“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摘编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1.你认为材料中的“饱游饫看”是什么意思?请针对山水画审美意象的四条要求中的任何一条,分析该要求与“饱游饫看”的内在关系。(6分)二、【广东揭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在中国文化中,“隐”“逸”二字常常连用,其含义也非常接近。“隐”的本义是幽闭、藏匿,这是一种韬光养晦的人生智慧。“隐”大致可以分为“身隐”和“心隐”两种。“身隐”限于形骸,在表象,重名义;“心隐”旨在精神,在内核,重本质。身隐者未必能够做到心隐,心隐才是更高的境界,这是对现实、对个体生命的一种超越。与“隐”略有不同,“逸”的本义是逃亡,稍加引申,可以作避世来解。从遁世的意义上来讲,“隐”和“逸”可以相通,所以常常把“隐”和“逸”连在一起用。但是,“隐”和“逸”在内涵上又有区别。“隐”有精深、微妙之意,如《周易正义》中说:“探赜索隐,钩深至远。”有时又指幽静、幽深之境,“且其山川形势,则盘纡隐深”(嵇康《琴赋》);或指表情达意的含蓄委婉。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文外之重旨”(刘勰《文心雕龙·隐秀》)。“逸”常常指闲乐、安适,如《国语·吴语》中说:“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元稹《和乐天〈赠樊著作〉》诗中也说:“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逸乐没有分寸,便成为放纵,所以《尚书·大禹漠》劝诫人们“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体格闲放”(皎然《诗式》卷一)。根据这样的一个准则,我们首先可以认定:王维尚“隐”,是“心隐”;孟浩然好“逸”,是“形逸”。具体来说,王维生性内敛,淡泊宁静,雍容平和,在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同时,他受佛家的浸染很深,耐得住寂寞,能够看透浮云一般的世事,所以他“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相比之下,孟浩然性情外扬,仪态潇洒,任诞放达,在他的性格里还时时能看到一种侠义豪放之风。如果将孟浩然与“竹林七贤”中的人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出,孟浩然最接近嵇康。任情率性,疏放慵懒,不受礼法的束缚,是他们的共同性。其次,我们要注意的是隐迹幽栖与逸兴放浪之别,王维是隐迹幽栖型的,孟浩然是逸兴放浪型的。王维的“隐”是“内心”型的,可归纳为“三部曲”,就是:思归慕隐、掩扉闭关、静坐而安。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一般人的行为选择都有一定的倾向性,固定的情绪常常引起习惯性的动作或者联想,反映在诗里就是不同的诗人都有自己喜好的字、词。王维有着鲜明的回归意识,在他的诗文中,总共138次用到“归”字。如飞鸟还巢,牛羊归圈,是“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送友人归去,是“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奉劝友人,是“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送孟六归襄阳》)。读王维的诗,还会感觉到他有很强烈的自闭倾向,把自己闭锁起来。《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奉佛,晚年长斋,穿着住行也很朴素。退朝之后,王维多是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后不再娶,三十年间,他孤居一室,屏绝尘累。王维把僧徒生活和隐士的生活结合起来了,开创了居士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反映在诗里面,就是“闭”“关”两个字的多次出现。比如他说自己“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闲”(《答张五弟》)、“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此外,在王维的诗里,他35次用到“坐”字,比如“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轻阴阁小雨,深院画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都是坐观物化的范例。孟浩然与王维的差异,还源于人性中与生俱来、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那就是贵远贱近。王维身在官场,内心向往的却是山林别业中的静居独处和清净自由。孟浩然久居田园,所以向往外边的世界,虽然他也心恋魏阙,却总是没有机会,只好向遥山远水去寻求情志的放纵。而且孟浩然是无官一身轻,比王维有更多的游山玩水的时间。这恐怕是他们或偏于“隐”或偏于“逸”的一个重要原因。(摘编自尚永亮《诗映大唐春一唐诗与唐人生活》)材料二:孟浩然曾在求仕不得的情况下“山水寻吴越”“扁舟泛湖海”(《自洛之越》),所以他的山水诗多是在行旅中写成的。孟浩然喜欢以流走的笔调描写动态的山水景象,他悠然地欣赏景物,视点在自然地转移,读其诗如欣赏渐次展开的山水画卷。如他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士,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诗中的“闻猿愁”“江急夜流”“风鸣”“月照”等都是动态意象,在时间上表现出持续性和节奏性,在空间上表现出因位置移动而造成的变迁性。追忆往昔时,江水越向前流,距维扬就越远,诗人对彼时彼地的维扬旧游就更加心驰神往,这样就达到了一种景物与情感的逆向互动的效果。而王维由于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少运用动态的视角来观察自然,多追求一种寂静与空灵之美。他多以艺术家的态度和心灵悠然地静观默察周围的景物。我们以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和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作一下比较就可看出他们的这种不同之处。孟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诗中叙述的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中持续发生的动作,诗中描写的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变化,从山光西落、池月东上的薄暮一直延续到“中宵”夜半。后四句则直接描写因景物而兴发的心理活动,用“欲”“恨”“感”“怀”等词来抒情言志。可以说,孟浩然的诗所追求的是类似音乐的律化情调。再看王维的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全诗具有特指的时间即落日时分,并且空间位置也比较固定,通过“柴门外”“渡头”“墟里”“五柳前”等表方位的短语,勾勒出景物的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它们彼此依存,从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读这样的诗,应该在一个时间片段里从空间上去理解,把握诗人用最高超的艺术手段所凝定下来的富有包孕性的瞬间印象,并且这种瞬间印象是可以用画面来定格的。总之,孟浩然的诗多叙述景物的动态姿势,强调在时间的延续中展现诗人的情感的律动;而王维的诗多捕捉对象的静态形貌,强调意象在空间中并置共存,表达诗人瞬间的感悟印象。(摘编自徐保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比较论》)2.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可见个性气质与创作风格有很大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三、【汕尾市2022届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当制度没有了礼的精神,就成为机械死板的框框;当社会没有了礼的统治,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今天的人,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或者普遍认为只有民主、法治等制度才是决定一个社会是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后的主要标准,但若衡诸中国文化,因为文化的逻辑不同,制度至上、规则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出发,即可发现这一批评之片面。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过多地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所谓伦理道德,并不就是今人通常所理解的道德说教,而主要包括社会风气的改造,行为规矩的塑造,社会道德的提升等内容。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历来都是相信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制度、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如果法治代表的是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制度来管理这个社会的话,礼治代表的则是通过习俗、传统和规范的力量来管理。中国人认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凡是不符合人情的制度、法律和规则,随时会被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变通。所以,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约束中国人行为的作用。“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重视法律,或中国文化不需要法律。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可以这样说,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摘编自方朝晖《礼治与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础研究》)3.孔子有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河北张家口市2022届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陌生化”作为一种文学手法,讲求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事物进行一种复杂化、困难化的艺术手法来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拉开读者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人们摆脱在机械化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麻木感、功利和物化的束缚,恢复对事物的原初感受。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与“陌生化”理论的联系还不局限于此,它还走出了中国科幻小说一直以来执着言说的民族自身的文化衰落和复兴潜力的焦虑主题,从而突破了英美科幻小说视角中的“他者”形象,并激起了全世界读者对于地球未来的共同想象。(1)民族性:“陌生化”的形式架构与内容选择科幻小说多是找到一个新的角度去看旧的世界,立足于未来、科技的想象世界,提供给我们更好地审视生活的角度。但这种基于想象的科幻文学的形式架构,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只是将故事抽离现实世界,放置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去想象环境的变化会给我们及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变化,从而引起人们对于在此过程中变与不变的思考。因此,科幻小说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现实。《流浪地球》呈现的就是这种“熟悉的非现实”,同时还透露出中国独特的民族特性。带着整个地球“出逃”——中国的“家园”情。中国人自古与土地、家园有着紧密的情感联结,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着重体现出了中国人对我们生活的家园的留恋与难以割舍。于是,《流浪地球》中面对太阳爆炸可能给全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危急情况,刘慈欣选择将故事设定为人类带着整个地球从太阳系“出逃”,带着地球共同寻找新的“家园”。(2)世界性:走出中国科幻小说自我的“陌生化”设定由于我国科幻小说自身发展的一些历史缘由,我国的科幻小说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还带有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担忧,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色彩。如肖亨建的《蔬菜工厂》,展现了一幅自动化农业的景象,设备的运作全靠太阳能,作物产量巨大,需要的人工劳动力极少。热衷于想象科学将给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带来哪些光明前景。这与西方科幻小说中的自由想象不同,中国科幻作家的写作始终被一种民族国家发展的使命感所笼罩。显然,中国科幻作家注意到了这点不同,他们清楚地知道“对于西方读者而言,中国科幻小说从一开始就带一种陌生化,是英美选择性传统的他者”。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将中国科幻小说对本民族国家发展的焦虑扩展到关注全球文明延续的问题上。在小说中,面对全人类生死存亡的时刻,民族国家不再是全球政治中的重要单位,联合政府、东西半球、亚洲等更为广阔的地理范畴取代了民族国家之间的认定界限,这有利于将其融入世界科幻小说的传播语境中。这部小说的电影版被翻译成28种语言,面向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播放。从评语来看,不乏海外观众的支持与称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流浪地球》的这一为整个人类文明延续的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设定是能融入国外的传播语境中的。(摘编自乔娇《陌生化叙事下科幻小说的特性呈现》)材料二:科幻作家陈楸帆在为科幻小说《群星》所做的序言中,提出了关于一部优秀科幻小说的判断标准,认为一部成功的科幻小说应该在主题中提出重要问题,在故事叙述中唤起情感上的联结共鸣,而在表述方式上表现出“陌生化”的审美体验。所谓的“陌生化”审美体验,全称是加拿大科幻研究学者达科·苏思文所提出的“认知——陌生化”。根据这个理论,科幻小说中所表现的情节与内容,无论多么匪夷所思,都不是“超自然”的,而是现实生活的“疏离化”表现形式,而这种表现形式和叙事内容则是符合人们的理解和认知规律的。比如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中塑造的沙漠国度明显带有阿拉伯国家的影子,而故事中对香料的攫取又凸显出现代社会对石油能源的争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博弈;H.G.威尔斯的《世界之战》中所表现的则是两个文明之间的正面冲突;而我们熟悉的科幻作品《安德的游戏》,在电影里体现的是一个天才少年的成长历程,而在小说中则表现出更加深刻的时代背景。科幻研究学者宋明炜先生在《中国科幻新浪潮》一书中提出,科幻小说中塑造的世界是“认同”和“异质”的组合,其本质在于为读者塑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他者”的形象,这个形象的原型,可以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甚至是我们自己的潜在思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认知——陌生化”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从另一个视角看待我们这个已经“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的现实世界。例如,在代表作《荒潮》中,科幻作家陈楸帆通过一种“赛博朋克”的科幻风格为我们呈现出的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和反思,印证了他的“科幻就是最大的现实主义”的说法。(摘编自郭琦《科幻小说的“主题矛盾”和“陌生化”》)4.在科幻作家看来,科幻作品是科幻的,又是现实主义的。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的?请简要回答。5.假如让你创作一部科幻小说,并且能让它很好地融入国外的传播语境中,请从陌生化角度谈谈你的创作思想。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非连续性文本专题第八讲分析材料的观点态度【知识精讲】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但是,总有一些显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词、句、段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应该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把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则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热点和难点。有些文段,其中心思想是什么,很难一看就给人以明确的阐释,而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或赞成、批判,或有所保留。另一方面,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所以,近几年来,高考考查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一些。在高考复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方面: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论述的具体事物、谈论的某个问题或涉及的某个人物的主观倾向,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讴歌什么,批判什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来,即明示信息;二是在文中没有明白地说出来,即隐含信息。对这两种信息我们都得在阅读中提取,准确地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非常重要。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通过论点或分论点来表达的,有的则是通过语段的中心句来表达。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这样三点要求:(1)能够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2)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观点的原因;(3)能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这三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态度把握的命题角度。“分析”与“概括”是两种对应的思维方式:分析是从复杂到简单,将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找出各个部分的本质属性,弄清彼此间的差异;概括是从简单到复杂,将若干事物依据其共同特征归纳在一起,实现对整体的认知。我们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语句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二、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三、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在对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时,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论述类文章,语意是单一的,但不见得总是直白的,有时也讲究一点含蓄,一点形象。树立文章体式的观念,明白不同体式的特点,在阅读时就会采取不同的理解策略。第二,从提供的语言材料中查找能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有关词句要注意话题范围。一篇文章有话题的范围,一段文字也有话题的范围,这在阅读时要心中有数,一般来说,高考阅读题在选材时,要尽量做到话题的范围集中,有时候高考命题对原材料大段地删减,是因为文字长,观点不集中。最终呈现在考生面前的是几百字的内容和话题相对集中的文字。第三,抓行文思路,掌握了一篇一段的思路脉络作者创作一篇文章,总有他的思路。一般情况下,掌握了一篇一段的思路脉络,也就对全篇理解了。文章有写作的思路,而阅读解答试题也有思路脉络可寻。首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的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语义理解、信息筛选、综合加工,这就是阅读解答试题时的思路脉络。第四,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及写作背景有时作者的生活道路、思想倾向、成长过程、思想风格,会影响作者的观点认识。而文章的时代特点、背景材料也可以间接影响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这就是“知人论文”和“知时论文”。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在考场上只能通过阅读材料来把握。一般通过题目、注释、题干等来体现。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也很重要,有时阅读材料会给人以提示。第五,审题要认真仔细,从试题信息入手试题题干中常常会指出阅读范围、解题思路、角度及要求,有时选文还有注释或附记,甚至选项中也有某种暗示。【对点精练】一、【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2年1月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他说: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该命题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或者说是审美的自然。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他认为,为了发现审美的自然,画家必须有一个审美的心胸,他称之为“林泉之心”。这个审美的心胸,不仅对艺术的创造是必要的,而且对艺术的欣赏也是必要的。对于艺术的创造者来说,没有审美的心胸,就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不能发现审美的自然;对于艺术的鉴赏者来说,没有审美的心胸,就不能发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不能感受和把握作品的审美意象。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仅要发现审美的自然,而且要创造审美意象。这一点和单纯的鉴赏者不同。郭熙还认为,为了发现审美的自然,创造审美意象,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这是因为,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不是单一的平面,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他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象是多侧面的,而且是变化多端的。只有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多角度的观照,才能对自然美有无穷的发现,才能把握无限生动和丰富的审美的自然。除此以外,郭熙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必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所谓“饱游饫看”,就是审美观照的广度和深度。他认为山水画的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每一条都离不开“饱游饫看”。第一,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充分表现出来。第二,山水画的意象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第三,山水画的形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结合,应该包含“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摘编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1.你认为材料中的“饱游饫看”是什么意思?请针对山水画审美意象的四条要求中的任何一条,分析该要求与“饱游饫看”的内在关系。(6分)1.①“饱游饫看”指的是画家在创作时要充分观察、欣赏、感受自然山水,深入把握自然山水的特点。(2分)②示例:山水画审美意象的第二条要求是“山水画的意象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要创作山水画的审美意象,就要全面把握、感受自然山水,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把握自然,做到“饱游饫看”,将情感倾注到自然山水中,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审美意象。(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二、【广东揭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在中国文化中,“隐”“逸”二字常常连用,其含义也非常接近。“隐”的本义是幽闭、藏匿,这是一种韬光养晦的人生智慧。“隐”大致可以分为“身隐”和“心隐”两种。“身隐”限于形骸,在表象,重名义;“心隐”旨在精神,在内核,重本质。身隐者未必能够做到心隐,心隐才是更高的境界,这是对现实、对个体生命的一种超越。与“隐”略有不同,“逸”的本义是逃亡,稍加引申,可以作避世来解。从遁世的意义上来讲,“隐”和“逸”可以相通,所以常常把“隐”和“逸”连在一起用。但是,“隐”和“逸”在内涵上又有区别。“隐”有精深、微妙之意,如《周易正义》中说:“探赜索隐,钩深至远。”有时又指幽静、幽深之境,“且其山川形势,则盘纡隐深”(嵇康《琴赋》);或指表情达意的含蓄委婉。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文外之重旨”(刘勰《文心雕龙·隐秀》)。“逸”常常指闲乐、安适,如《国语·吴语》中说:“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元稹《和乐天〈赠樊著作〉》诗中也说:“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逸乐没有分寸,便成为放纵,所以《尚书·大禹漠》劝诫人们“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体格闲放”(皎然《诗式》卷一)。根据这样的一个准则,我们首先可以认定:王维尚“隐”,是“心隐”;孟浩然好“逸”,是“形逸”。具体来说,王维生性内敛,淡泊宁静,雍容平和,在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同时,他受佛家的浸染很深,耐得住寂寞,能够看透浮云一般的世事,所以他“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相比之下,孟浩然性情外扬,仪态潇洒,任诞放达,在他的性格里还时时能看到一种侠义豪放之风。如果将孟浩然与“竹林七贤”中的人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出,孟浩然最接近嵇康。任情率性,疏放慵懒,不受礼法的束缚,是他们的共同性。其次,我们要注意的是隐迹幽栖与逸兴放浪之别,王维是隐迹幽栖型的,孟浩然是逸兴放浪型的。王维的“隐”是“内心”型的,可归纳为“三部曲”,就是:思归慕隐、掩扉闭关、静坐而安。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一般人的行为选择都有一定的倾向性,固定的情绪常常引起习惯性的动作或者联想,反映在诗里就是不同的诗人都有自己喜好的字、词。王维有着鲜明的回归意识,在他的诗文中,总共138次用到“归”字。如飞鸟还巢,牛羊归圈,是“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送友人归去,是“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奉劝友人,是“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送孟六归襄阳》)。读王维的诗,还会感觉到他有很强烈的自闭倾向,把自己闭锁起来。《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奉佛,晚年长斋,穿着住行也很朴素。退朝之后,王维多是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后不再娶,三十年间,他孤居一室,屏绝尘累。王维把僧徒生活和隐士的生活结合起来了,开创了居士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反映在诗里面,就是“闭”“关”两个字的多次出现。比如他说自己“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闲”(《答张五弟》)、“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此外,在王维的诗里,他35次用到“坐”字,比如“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轻阴阁小雨,深院画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都是坐观物化的范例。孟浩然与王维的差异,还源于人性中与生俱来、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那就是贵远贱近。王维身在官场,内心向往的却是山林别业中的静居独处和清净自由。孟浩然久居田园,所以向往外边的世界,虽然他也心恋魏阙,却总是没有机会,只好向遥山远水去寻求情志的放纵。而且孟浩然是无官一身轻,比王维有更多的游山玩水的时间。这恐怕是他们或偏于“隐”或偏于“逸”的一个重要原因。(摘编自尚永亮《诗映大唐春一唐诗与唐人生活》)材料二:孟浩然曾在求仕不得的情况下“山水寻吴越”“扁舟泛湖海”(《自洛之越》),所以他的山水诗多是在行旅中写成的。孟浩然喜欢以流走的笔调描写动态的山水景象,他悠然地欣赏景物,视点在自然地转移,读其诗如欣赏渐次展开的山水画卷。如他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士,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诗中的“闻猿愁”“江急夜流”“风鸣”“月照”等都是动态意象,在时间上表现出持续性和节奏性,在空间上表现出因位置移动而造成的变迁性。追忆往昔时,江水越向前流,距维扬就越远,诗人对彼时彼地的维扬旧游就更加心驰神往,这样就达到了一种景物与情感的逆向互动的效果。而王维由于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少运用动态的视角来观察自然,多追求一种寂静与空灵之美。他多以艺术家的态度和心灵悠然地静观默察周围的景物。我们以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和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作一下比较就可看出他们的这种不同之处。孟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诗中叙述的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中持续发生的动作,诗中描写的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变化,从山光西落、池月东上的薄暮一直延续到“中宵”夜半。后四句则直接描写因景物而兴发的心理活动,用“欲”“恨”“感”“怀”等词来抒情言志。可以说,孟浩然的诗所追求的是类似音乐的律化情调。再看王维的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全诗具有特指的时间即落日时分,并且空间位置也比较固定,通过“柴门外”“渡头”“墟里”“五柳前”等表方位的短语,勾勒出景物的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它们彼此依存,从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读这样的诗,应该在一个时间片段里从空间上去理解,把握诗人用最高超的艺术手段所凝定下来的富有包孕性的瞬间印象,并且这种瞬间印象是可以用画面来定格的。总之,孟浩然的诗多叙述景物的动态姿势,强调在时间的延续中展现诗人的情感的律动;而王维的诗多捕捉对象的静态形貌,强调意象在空间中并置共存,表达诗人瞬间的感悟印象。(摘编自徐保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比较论》)2.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可见个性气质与创作风格有很大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诗人的个性气质决定着创作风格。王维生性内敛、温文尔雅,又深受禅宗影响,他的诗中往往就有相应的表现。例如,其诗文中多用到“归”“闭”“关”“坐”等字,反映了他回归意识、坐观物化的个性。孟浩然性情外扬,任诞放达,加上求仕不得、久居田园,形成了其向往山水的品性追求。例如,其诗歌创作喜欢以流走的笔调描写动态的山水景象,意境多为闲远型。三、【汕尾市2022届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当制度没有了礼的精神,就成为机械死板的框框;当社会没有了礼的统治,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今天的人,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或者普遍认为只有民主、法治等制度才是决定一个社会是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后的主要标准,但若衡诸中国文化,因为文化的逻辑不同,制度至上、规则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出发,即可发现这一批评之片面。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过多地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所谓伦理道德,并不就是今人通常所理解的道德说教,而主要包括社会风气的改造,行为规矩的塑造,社会道德的提升等内容。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历来都是相信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制度、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如果法治代表的是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制度来管理这个社会的话,礼治代表的则是通过习俗、传统和规范的力量来管理。中国人认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凡是不符合人情的制度、法律和规则,随时会被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变通。所以,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约束中国人行为的作用。“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重视法律,或中国文化不需要法律。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可以这样说,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摘编自方朝晖《礼治与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础研究》)3.孔子有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①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法律制度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②孔子重视礼的作用,认为以礼服人的治国之道要优于以法制人。③用伦理道德来教化百姓,可以培养人们的知耻向善之心且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以制度和刑罚制人,虽然可以制止犯罪,但只会使人们产生畏惧而无羞耻之心。四、【河北张家口市2022届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陌生化”作为一种文学手法,讲求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事物进行一种复杂化、困难化的艺术手法来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拉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煤矿机电队班前会-.6-安全文化
- 2025年恩施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5年乌鲁木齐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考试题
- 2025年光刻胶配套试剂项目建议书
-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路径探究
- 学生会迎新活动策划书
- 农村分户申请书
- 强制执行过户申请书
- 如何做实研究与写作论文的详细介绍
- 大学生回乡低成本创业项目
- 新HSK一至六级词汇表
- MES运行管理办法
- 中药炮制学教材
- 现场快速反应跟踪管理看板
- 框架核心筒结构办公楼施工测量方案(12页)
- 常见肿瘤AJCC分期手册第八版(中文版)
- 整体机房维护方案及报价通用
- 电气第一种第二种工作票讲解pptx课件
- 北大金融学课程表
- 英国签证户口本翻译模板(共4页)
- 企业公司行政人事管理组织架构图带照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