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专题22诗歌鉴赏之语言-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专题22诗歌鉴赏之语言-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专题22诗歌鉴赏之语言-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专题22诗歌鉴赏之语言-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专题22诗歌鉴赏之语言-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2诗歌鉴赏之语言专题导航目录TOC\o"1-3"\h\u常考点01炼字 1常考点02诗句含义 3常考点03赏析诗句 4常考点04风格 6拓展常考点诗歌鉴赏之语言 9常考点归纳常考点01炼字【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独不见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①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②![注]①丹凤城:指长安。②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借用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这恰如李白诗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B.首联中开头两句“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通过正面衬托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C.颈联承接颔联中的苦苦相“忆”,思妇在京城苦苦思忆丈夫,哪曾想夫婿音讯断绝,思妇在京城满怀担忧,惴惴不安。D.尾联构思新颖,先写主人公愁苦至极的内心独白,再写其不胜愁苦而迁怒于明月,意境较前人开拓一步,增添了抒情色彩。2.“九月寒砧催木叶”一句中“木叶”一词能否换成“树叶”?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技巧点拨】炼字一般是要求分析“诗眼”,诗歌的“诗眼”即为诗歌的关键所在,基本上有两种类型,炼字有两种类型:统摄全篇,或者一字传神。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一字传神型,则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字句的解说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可按以下步骤操作: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释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第三步分析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情与景的关系,及写景方法)(明手法)第四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效果)【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雪晚晴出西村范浚步屐寻春犯雪泥,村南村北鹁鸠啼。堕梅残白犹明树,着柳暗黄初映堤。风景快晴云擘絮,江天未暮日悬规。最怜碧涨侵沙尾,更傍横桥一杖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工于炼字,一个“犯”字从侧面写出道路难行,突出了诗人寻春之不易。B.颔联与“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样都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界新旧交替的感悟。C.颈联上句写天快放晴之时白云如絮,下句写天放晴后落日如规,极富画面感D.尾联着眼于近景,用“最怜”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对初春美景的喜爱之情。2.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词语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常考点02诗句含义【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感怀刘长卿秋风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水近偏逢寒气早,山深常见日光迟。愁中卜命看周易,梦里招魂读楚词。自笑不如湘浦雁,飞来即是北归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中“偏逢”“常见”表现了诗人因时光易逝而不能建功立业的怨愤之情。B.颈联出句写诗人愁苦时翻看易经,给自己占上一卦,以安慰愁苦的心灵。C.颈联虚实结合,对句以虚幻的梦境来表现诗人的愁苦之深,是为虚写。D.尾联运用对比手法,诗人自嘲自己还不如湘浦雁,进一步突出其命运的悲惨。2.诗歌首联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技巧点拨】分析诗句含义的能力。答题时一般先简单的翻译或描述诗句的内容,然后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概括诗句的内容,如是景物描写概括特征,最后结合诗句中的词语、手法和注释等内容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少年行雍陶(注)不倚军功有侠名,可怜球猎少年情。戴铃健鹘随声下,撼珮骄骢弄影行。觅匠重装燕客剑,对人新按越姬筝。岂知儒者心偏苦,吟向秋风白发生。(注)雍陶(805—?)。字国钧,成都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国子毛诗博士、简州刺史,世称雍简州。后辞官闲居,养病傲世。不知所终。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描绘了一位不依仗军功却重侠名、纵情于蹴鞠的少年行猎者的形象。B.诗人通过侧面描写的方式,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少年"矫健的身姿。C.诗歌围绕“少年”逐层精细描写,刻画这个英武洒脱、尚义高志的丰满形象。D.诗中的“少年”可能是诗人想象虚构出来的人物,以此折射自己的生活理想。2.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怎样理解它和前六句的关系?请简要分析。常考点03赏析诗句【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尽韩偓①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②含雨入孤村。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注)①韩偓,晚唐五代诗人。晚唐时曾任翰林学士,后被贬出朝,唐亡后流寓各地,此诗即作于寓居南安时。②断云:片片云朵。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醉酒,反复渲染一个“醉”字,突出诗人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B.颈联由春归引起空度年华之恨和孤独寂寞之苦。C.尾联春天已逝去,美景已不再,但流莺仍在,所以诗人清晨还会来到西园。D.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扣住“春尽”,层层深入抒发情感。2.本诗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技巧点拨】(一)赏析诗句四技巧1.弄懂表层含意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2.把握句式特点类型特点倒装句有种错位的美互文句有种开合的美对仗句有种整饬的美炼字句有种凝练的美3.关注表达技巧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4.注意句子位置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首句点题、开篇、奠定感情基调中间句转折文意、承上启下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含蓄隽永(以景结情句)(二)解题步骤1、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2、抓住特点:抓住诗句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3、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4、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孙光宪蓼岸①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②飞杳杳③,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①蓼岸:开满蓼花的江岸。②征鸿:远飞的大雁。③杳杳:深远貌。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是写诗人送别亲人时,在江岸上看到的蓼花盛开,传来阵阵桔柚的芳馨。B.第二句“一望”二字,颇能传神,抒发了诗人站在江边眺望时内心喜悦的心情。C.过片两句,上句是写目送,下句是写心随,构思新颖巧妙,对仗工整,意境深远。D.结句似深情目送远帆时的默默祝愿,与首句首尾呼应,写出了潇湘美景,饱含深情。2.“片帆烟际闪孤光”一句是千古名句,历来为人欣赏。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的赏析。常考点04风格【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双调)折桂令卢沟晓月(元)鲜于必仁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马鞭,驱马驶出京都城门,山色迷茫,景色秀丽,心情愉悦轻松。B.上片后三句勾勒卢沟桥的特点,言其险、喻其阔、显其高,句式整齐,层次分明,极为准确生动。C.作品绘难写之景于笔端,多次点出“月”,传神地勾画出“卢沟晓月”的特点,意象已足,意境撩人。D.作者紧紧抓住“晓”、“桥”来写,并使用了合璧对、鼎足对等巧体,摹景状物颇尽描写形容之妙。2.后人评价此曲,称其“飘逸”,请结合诗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加以赏析。【技巧点拨】(一)语言特色类――主要是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1.平淡。具有平淡风格的诗歌,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有人评述陶渊明的诗“平淡而思致。”2.工丽。具有工丽风格的诗歌,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并在每句开头用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3.直率。具有直率风格的诗词,则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诗句,直斥统治者的不劳而获和无情压榨。4.委婉(含蓄)。具有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夜雨寄北》,诗的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5.自然。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7.雄奇。具有雄奇风格的诗歌,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意思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8.奔放。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10.洗练。这种风格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绝句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趣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浑成,语言上,“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11.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这些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如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全诗意境深远,语调沉郁悲凉,借暮秋的江天萧瑟之景,抒写颠沛流离、老病孤愁的暮年情怀。既包蕴着诗人客里悲秋的无限心事,又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思。12.清新。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二)语言特色类――在诗歌解答中经常套用的关于语言的术语。1.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2.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3.简洁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4.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5.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6.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7.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8.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9.诗情画意:即诗歌本身富于感情,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如入画境。10.富有哲理:也称理趣,即诗歌中包含着某种人生或社会的哲理,使读者有所领悟。这种哲理或存于诗歌的某一联中,一般为最后一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整首诗都在说理,一般见于宋以后诗歌中,如苏轼的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虽只是两问,实是苏轼巧妙地回答了琴与指的辩证关系。11.淋漓尽致:指诗歌写得详尽透彻,或对某些东西暴露的彻底。【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①欧阳修②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注]①维扬,即扬州。②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冈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欧阳修为他的朋友刘原甫(名敞)饯行,在告别宴会上,作了这首《朝中措》。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山阑槛倚晴空”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诗句,写登平山堂远望江南,可欣赏到美妙的远近山色,自然贴切。B.杨柳本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二词,看似寻常,实则深化了感情的表达,凄婉感伤,深情萦怀。C.“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两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D.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下片勉人劝己,从被送者写到送者,一气呵成,抒写人生感慨。2.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句分析。拓展常考点诗歌鉴赏之语言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2题。浣溪沙•新年夜坐(清)万树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B.“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词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词人客居外乡之感。C.“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词人对思乡不得归而失眠的无奈之情。D.“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身处极远之地,词人身处外乡,但仍能忍受。2.古诗词中叠音词使用频率很高,本词中的“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中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①辛弃疾我笑共工缘底怒②,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注]①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②缘底,为什么。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想象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B.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C.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D.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4.“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5-6题。宿王昌龄隐居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注)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注)药:芍药。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昌龄的清高。B.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又增添了一份温馨。C.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龄隐居生活的赞赏和羡慕。D.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隐逸环境的赞美,同时也暗含着对仕途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6.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梅花落①鲍照〔南北朝〕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注:①《梅花落》汉乐府二十八横吹曲之一。鲍照沿用乐府旧题,创作了这首前所未见的杂言诗。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家世贫贱,在宦途上饱受压抑。此诗创作于其仕宦期间。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直抒己见,表达了对梅的赞美。“杂树”和“梅”含有象征意义。B.第三句起过渡作用,引出下文。问的主语是诗人,所问之“独”甚为精妙,紧扣上文“偏”字,将问题直逼到世人面前。C.四五句中,诗人很爽快的回答了赞美梅的理由,是因为它能在寒霜中开花,在寒露中结果实。D.尾句霜质一词,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艰难恶劣环境的本质。8.明代文学家陆时雍曾评价鲍照“明远才力标举,凌厉当年”,请结合本诗加以分析。专题22诗歌鉴赏之语言专题导航目录TOC\o"1-3"\h\u常考点01炼字 1常考点02诗句含义 4常考点03赏析诗句 6常考点04风格 10拓展常考点诗歌鉴赏之语言 14常考点归纳常考点01炼字【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独不见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①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②![注]①丹凤城:指长安。②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借用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这恰如李白诗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B.首联中开头两句“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通过正面衬托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C.颈联承接颔联中的苦苦相“忆”,思妇在京城苦苦思忆丈夫,哪曾想夫婿音讯断绝,思妇在京城满怀担忧,惴惴不安。D.尾联构思新颖,先写主人公愁苦至极的内心独白,再写其不胜愁苦而迁怒于明月,意境较前人开拓一步,增添了抒情色彩。2.“九月寒砧催木叶”一句中“木叶”一词能否换成“树叶”?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案】1.B2.不可。“木叶”含有落叶的意思,给人的感觉是萧瑟、凄凉。而“树叶”给人的感觉是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结合诗句九月,秋深了,天凉了,妇人们正为征夫准备冬衣,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刚好和捣衣声相应,频频从窗外传来,撩人心绪,从而表现少妇对征夫的思念,反应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正面衬托”分析错误,此处应为反面衬托。“郁金堂”“燕双栖”是反衬,用华丽居室和双飞燕子衬托女主人公的孤寂。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不可以”,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九月寒砧催木叶”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农历九月,已是深秋气候,京师长安一带西北风飒飒送寒,萧萧落叶伴随着邻家厨房里隐约传出的阵阵刀砧声而飘零,少妇很自然地想到别家团聚的欢乐,自己独居闺中的凄楚,从而对长期应征戍边的良人的思念感情油然而生,不能自遣。“木叶”是冷清凄凉(凄清萧瑟)的,用“木叶”更符合迢远而深情的思妇形象,用以表现女性思念丈夫的忧伤与深情更为贴切;而“树叶”给人的感觉是枝繁叶茂,浓荫匝地,不足以表达忧愁悲伤的情感。【技巧点拨】炼字一般是要求分析“诗眼”,诗歌的“诗眼”即为诗歌的关键所在,基本上有两种类型,炼字有两种类型:统摄全篇,或者一字传神。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一字传神型,则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字句的解说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可按以下步骤操作: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释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第三步分析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情与景的关系,及写景方法)(明手法)第四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效果)【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雪晚晴出西村范浚步屐寻春犯雪泥,村南村北鹁鸠啼。堕梅残白犹明树,着柳暗黄初映堤。风景快晴云擘絮,江天未暮日悬规。最怜碧涨侵沙尾,更傍横桥一杖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工于炼字,一个“犯”字从侧面写出道路难行,突出了诗人寻春之不易。B.颔联与“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样都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界新旧交替的感悟。C.颈联上句写天快放晴之时白云如絮,下句写天放晴后落日如规,极富画面感D.尾联着眼于近景,用“最怜”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对初春美景的喜爱之情。2.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词语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C2.全诗以“寻春”一词统领全篇。分析:①首联写寻春之路和寻春所闻。作者冒着泥泞,踏雪寻春,并从听觉角度写春天的鸟鸣,表现了春天的生机。②颔联、颈联写寻春所见。从视觉角度写春色,残梅(或“残雪”)耀眼、杨柳染黄、白云如絮、落日如规,展现了初春景象的多姿多彩。③尾联写寻春所感。“怜”字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杖藜傍于横桥,描绘了诗人伫立桥边、沉醉于春景的形象,寄托了爱春惜春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颈联上句写天快放晴之时白云如絮”表述错误。“快晴”的意思是“爽朗的晴天”,而不是“天快放晴”。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首联中,上句写写寻春之路。“步屐”写寻春的状态;“犯雪泥”是寻春之路,冒着泥泞,踏雪寻春,而“犯”展现寻春之不易;“鹁鸠啼”是寻春所闻,用春天的鸟鸣展现所寻之春的生机勃勃。颔联、颈联写寻春所见。“梅”“柳”“云”“江天”“日”等景色是寻春所见,展现所寻之春的多姿多彩。先写“堕梅”的残瓣在树上依然耀眼,再写初黄的柳树掩映长堤,这都是眼前所见的春景。然后抬头看春日天空,晴朗的天空朵朵白云如絮,落日又大又圆,笼罩着整个江水和天空,这是仰视之远景。此联主要从视角角度写春色。尾联中“最怜”意思是“最喜爱”,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寻春的美好感受。最后写诗人伫立桥边、沉醉于春景的形象,寄托了爱春惜春之情。由此可见,统领全篇的是“寻春”二字。常考点02诗句含义【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感怀刘长卿秋风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水近偏逢寒气早,山深常见日光迟。愁中卜命看周易,梦里招魂读楚词。自笑不如湘浦雁,飞来即是北归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中“偏逢”“常见”表现了诗人因时光易逝而不能建功立业的怨愤之情。B.颈联出句写诗人愁苦时翻看易经,给自己占上一卦,以安慰愁苦的心灵。C.颈联虚实结合,对句以虚幻的梦境来表现诗人的愁苦之深,是为虚写。D.尾联运用对比手法,诗人自嘲自己还不如湘浦雁,进一步突出其命运的悲惨。2.诗歌首联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答案】1.A2.①以秋风落叶,黄菊残花来营造凄凉、萧瑟的氛围,烘托诗人悲伤的心情;②为全诗奠定愁苦的感情基调;③结构上:总领全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表现了诗人因时光易逝而不能建功立业的怨愤之情”错,颔联的意思是秋雨绵绵寒气过早地来临,清晨山林深处很晚才见到阳光,并不是说时光易逝。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本题重点考查首联诗句的作用。“秋风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在秋风中飘荡的落叶正在悲伤,凋落的黄菊又要等待谁。树叶飘零,黄菊花残,渲染了一种萧索、阴冷、凄清的氛围。诗人感物伤怀,感叹自己年老体衰和处境艰难,流露出一种孤独悲凉的愁绪。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愁苦的感情基调,起到总领全诗的作用。【技巧点拨】分析诗句含义的能力。答题时一般先简单的翻译或描述诗句的内容,然后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概括诗句的内容,如是景物描写概括特征,最后结合诗句中的词语、手法和注释等内容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少年行雍陶(注)不倚军功有侠名,可怜球猎少年情。戴铃健鹘随声下,撼珮骄骢弄影行。觅匠重装燕客剑,对人新按越姬筝。岂知儒者心偏苦,吟向秋风白发生。(注)雍陶(805—?)。字国钧,成都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国子毛诗博士、简州刺史,世称雍简州。后辞官闲居,养病傲世。不知所终。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描绘了一位不依仗军功却重侠名、纵情于蹴鞠的少年行猎者的形象。B.诗人通过侧面描写的方式,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少年"矫健的身姿。C.诗歌围绕“少年”逐层精细描写,刻画这个英武洒脱、尚义高志的丰满形象。D.诗中的“少年”可能是诗人想象虚构出来的人物,以此折射自己的生活理想。2.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怎样理解它和前六句的关系?请简要分析。【答案】1.C2.含义:哪里知道儒者心中的悲苦,只能对着秋风悲吟,徒生白发。表现诗人身为儒者的懊悔之情。关系:①前六句是诗人借少年任侠的形象,表现自己对少年侠气的向往;②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发诗人自己对读书入仕的反思与悔恨;③后两句与前六句形成鲜明对比,一贬一褒,抒发作者对少年豪侠生活的向往、对儒者悲哭生活的追悔。【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全诗并非都围绕“少年”展开,最后两句说的是“儒者”,全诗是围绕“侠”字展开的。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诗歌最后两句是反问句,“岂知”意思是:哪里知道;哪里知道儒者心中偏于悲苦呢?“吟向秋风”即面对秋风吟诗,“白发生”感叹自己已生出白发,却仍一事无成,充满对自己身为儒者而非侠客的悔恨之情。诗人自己是一位出身贫寒的儒者,诗歌前六句都在描写一位侠名赫赫、身手矫健、意气风发的少年游侠,结句则感叹自己作为儒者心中充满悲苦,哪里像少年游侠那样自由自在呢?所以前六句写游侠是表达了诗人对少年侠气纵横的向往,而结句则直接抒发了自己未能成为游侠,却成为了儒者的悔恨之情。前后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悔恨。常考点03赏析诗句【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尽韩偓①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②含雨入孤村。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注)①韩偓,晚唐五代诗人。晚唐时曾任翰林学士,后被贬出朝,唐亡后流寓各地,此诗即作于寓居南安时。②断云:片片云朵。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醉酒,反复渲染一个“醉”字,突出诗人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B.颈联由春归引起空度年华之恨和孤独寂寞之苦。C.尾联春天已逝去,美景已不再,但流莺仍在,所以诗人清晨还会来到西园。D.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扣住“春尽”,层层深入抒发情感。2.本诗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答案】1.C2.(1)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涓涓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流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南方暮春时节典型特征的景象,传达出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之情,别涧、孤村、浮花、断云,景物之中融入诗人无所皈依的身世之感,也写出了诗人的漂泊无定的身世之悲。(2)象征手法。漂浮于水面的落花和随风带雨的断云正是漂泊无定的诗人的象征。(3)语言精妙。用“细”“浮”“断”“孤”等来修饰“水”“花”“云”“村”,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诗人悲凉情绪。【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但流莺仍在,所以诗人清晨还会来到西园”错误,应是流莺仍在清晨来到西园,略解诗人的愁绪。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从情景关系看,颔联主要是写景诗句,寓情于景。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飘入那远处孤村。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表达了惜春之情,同时照应了题目“春尽”。从表现手法看,运用象征手法。在这一幅景物画面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扩大开来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断送,也可以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被埋葬的表征。从语言看,炼字精妙。诗句中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这种把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达到融和一体、情味隽永的效果。【技巧点拨】(一)赏析诗句四技巧1.弄懂表层含意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2.把握句式特点类型特点倒装句有种错位的美互文句有种开合的美对仗句有种整饬的美炼字句有种凝练的美3.关注表达技巧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4.注意句子位置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首句点题、开篇、奠定感情基调中间句转折文意、承上启下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含蓄隽永(以景结情句)(二)解题步骤1、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2、抓住特点:抓住诗句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3、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4、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孙光宪蓼岸①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②飞杳杳③,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①蓼岸:开满蓼花的江岸。②征鸿:远飞的大雁。③杳杳:深远貌。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是写诗人送别亲人时,在江岸上看到的蓼花盛开,传来阵阵桔柚的芳馨。B.第二句“一望”二字,颇能传神,抒发了诗人站在江边眺望时内心喜悦的心情。C.过片两句,上句是写目送,下句是写心随,构思新颖巧妙,对仗工整,意境深远。D.结句似深情目送远帆时的默默祝愿,与首句首尾呼应,写出了潇湘美景,饱含深情。2.“片帆烟际闪孤光”一句是千古名句,历来为人欣赏。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的赏析。【答案】1.B2.①这句诗写客人乘坐小船,孤身只影,在烟水迷漫的江流飘荡。②“片帆烟际”四个字,配上“闪孤光”三字,给人一种孤寂凄清之感,天上地面,景色凄清一片。③写景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完美,有浑然一体之妙。【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抒发了诗人站在江边眺望时内心喜悦的心情”错误。应该是离别的惜别之情。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片帆烟际闪孤光”的意思是:那一片远去的孤帆,在水天交汇处泛起一点白光。“烟际”是指云烟迷茫之处。江上的雾气和天边的云气混成迷茫的一片,而亲友的那只孤舟即将消失在那里。送别诗中常有的情感一是担心旅途遥远,友人能否安全到达,一是担心有人旅途的寂寞孤单。这里,用“烟际”来突出一个“远”字,而云烟迷茫也代表着未知的前程。用“孤光”来突出旅途的孤独。本句运用借景抒情,写帆影在斜晖下,于烟波浩淼的江流中闪烁着孤独的光芒,渐行渐远的景象。词人有意将“楚天”之“长”,与“帆”之“孤”对比,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反差,写帆影之孤,其实是衬托出离人行旅之孤,也寄托了词人的对朋友的眷恋难舍之情和别后寂寞孤独之感。写景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完美,有浑然一体之妙。常考点04风格【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双调)折桂令卢沟晓月(元)鲜于必仁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马鞭,驱马驶出京都城门,山色迷茫,景色秀丽,心情愉悦轻松。B.上片后三句勾勒卢沟桥的特点,言其险、喻其阔、显其高,句式整齐,层次分明,极为准确生动。C.作品绘难写之景于笔端,多次点出“月”,传神地勾画出“卢沟晓月”的特点,意象已足,意境撩人。D.作者紧紧抓住“晓”、“桥”来写,并使用了合璧对、鼎足对等巧体,摹景状物颇尽描写形容之妙。2.后人评价此曲,称其“飘逸”,请结合诗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加以赏析。【答案】1.C2.内容方面:(1)意象“飘逸”:空濛的山色、玲珑美好的林中景色,仿佛世外仙境。(2)意境“飘逸”:都门外景色空濛、幽静、秀丽;卢沟桥横跨两岸,水波汹涌,晓月迷蒙,雄浑壮阔。(3)情感“飘逸”:通过对卢沟晓月的描写,突出了景色的美妙迷蒙、雄浑壮阔,表达了热爱、赞美之情。(4)人物形象“飘逸”:诗人从都城出来,马鞭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刻画了策马扬鞭悠然行于秀丽美好的景色之中的轻松愉悦的人物形象;欣赏卢沟桥,诗人俯视、远观、仰视,立足点不断变化,思绪飘飞灵动,塑造的是欣喜雀跃的人物形象。手法方面:艺术手法“飘逸”,是指运用多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1)排比,前三句运用排比句:“俯危波”言其险,“通远塞”喻其阔,“倚长空”显其高,寥寥数语,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层次分明,且极为准确、生动,语势贯通,表意丰富。(2)“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写卢沟桥像是从雾霭中腾起的千寻卧龙,又像连着天上流云的万丈垂虹,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极为形象、传神。(3)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晓行”,运用比喻,展开丰富的想象,静中添动,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恬淡愉悦、深邃高远的境界。疏钟和行人把画面点染的鲜活生动,从桥下向上看,桥上的行人小得像蚂蚁一样,好像可以登上月宫。最后一句切合题中之晓月(点题),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世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C.“多次点出‘月’”错。只在结尾句点出“蟾宫”,即“月”。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特点和语言特色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诗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分析诗歌的“飘逸”,学生可以从意象、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山色空濛,林景玲珑。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前两句通过“空濛的山色”“优美的山景”两个意象描写卢沟晓月的美景,将林中美景描写的如同仙境,给人飘逸之感。“空濛的山色”“优美的山景”“横跨的长桥”“高高的栏杆”营造了都门外幽静、秀丽的意境,给人以“飘逸”之感。这首曲的上片描写卢沟晓月的美景,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表达了作者对卢沟晓月景象的赞美之情。而诗人马鞭摇影,悠然而行,轻松愉悦,又表现了诗人的飘逸。此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运用排比手法,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将卢沟桥比作从雾霭中腾起的千寻卧龙,连着天上流云的万丈垂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极为形象、传神。“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运用比喻修辞,将“行人”比作“蚂蚁”,将“眼前之景”比作“蟾宫”,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切合题中之晓月(点题),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世界。【技巧点拨】(一)语言特色类――主要是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1.平淡。具有平淡风格的诗歌,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有人评述陶渊明的诗“平淡而思致。”2.工丽。具有工丽风格的诗歌,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并在每句开头用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3.直率。具有直率风格的诗词,则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诗句,直斥统治者的不劳而获和无情压榨。4.委婉(含蓄)。具有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夜雨寄北》,诗的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5.自然。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7.雄奇。具有雄奇风格的诗歌,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意思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8.奔放。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10.洗练。这种风格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绝句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趣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浑成,语言上,“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11.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这些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如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全诗意境深远,语调沉郁悲凉,借暮秋的江天萧瑟之景,抒写颠沛流离、老病孤愁的暮年情怀。既包蕴着诗人客里悲秋的无限心事,又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思。12.清新。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二)语言特色类――在诗歌解答中经常套用的关于语言的术语。1.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2.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3.简洁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4.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5.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6.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7.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8.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9.诗情画意:即诗歌本身富于感情,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如入画境。10.富有哲理:也称理趣,即诗歌中包含着某种人生或社会的哲理,使读者有所领悟。这种哲理或存于诗歌的某一联中,一般为最后一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整首诗都在说理,一般见于宋以后诗歌中,如苏轼的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虽只是两问,实是苏轼巧妙地回答了琴与指的辩证关系。11.淋漓尽致:指诗歌写得详尽透彻,或对某些东西暴露的彻底。【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①欧阳修②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注]①维扬,即扬州。②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冈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欧阳修为他的朋友刘原甫(名敞)饯行,在告别宴会上,作了这首《朝中措》。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山阑槛倚晴空”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诗句,写登平山堂远望江南,可欣赏到美妙的远近山色,自然贴切。B.杨柳本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二词,看似寻常,实则深化了感情的表达,凄婉感伤,深情萦怀。C.“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两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D.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下片勉人劝己,从被送者写到送者,一气呵成,抒写人生感慨。2.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B2.①描景境界开阔,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阑远眺之景,气势磅礴;②写人豪情万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形象;③抒情豪放达观。“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写人生感慨,体现了词人积极生活、豪放达观的心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凄婉感伤过重,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起首两句“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写的是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务必,显得气势磅礴而又豪迈之感,境界较为开阔,与豪放词风相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是写人,我这位爱好写文章的太守,下笔就是万言,饮酒千杯。“万字”“千钟”有夸张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才华横溢、豪情万丈的太守形象;“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趁现在年轻赶快行乐吧,您看那坐在酒樽前的老头儿已经不行了。抒情较为豪放旷达,要趁着年轻及时行乐。拓展常考点诗歌鉴赏之语言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2题。浣溪沙•新年夜坐(清)万树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B.“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词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词人客居外乡之感。C.“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词人对思乡不得归而失眠的无奈之情。D.“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身处极远之地,词人身处外乡,但仍能忍受。2.古诗词中叠音词使用频率很高,本词中的“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中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答案】1.D2.①“夜夜”即“每夜”,词人每夜都因愁苦而辗转反侧到夜深时分,在孤独寂寞中倍感夜的漫长难熬;②“年年”即“每年”,每到年节之时,词人都会因年华易逝而惋惜伤感;③三个“夜”、“年”叠用,渲染了悲切伤感的氛围;对仗工整,富有音韵感、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可堪,就是可以忍受”分析错误。可堪,是不能忍受、不堪之意。鲁迅诗云:敢有歌吟动哀。敢,就是不敢之意。同理,可堪,就是不堪之意。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这是考查学生分析叠词手法的能力。叠词一般指含有重叠字的词。诗词中使用叠词可以增强诗文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运用叠词,有利于抒发作者的感情。本问三“夜”与三“年”重叠使用的作用可从加强情感便于情感抒发,增强诗歌韵律感等方面考虑。“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意思是:每夜的漫长夜晚都充满忧愁,每一年的粘结都叹息年华已逝,三“夜”与三“年”重叠使用的表达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愁苦中和可惜年华已逝的悲哀中,加强了感情,同时也使诗歌的韵律感更强。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①辛弃疾我笑共工缘底怒②,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注]①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②缘底,为什么。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想象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B.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C.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D.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4.“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答案】3.A4.①此两句意思是,自古以来的寒士,有怀才不遇求告无门的时候,也有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②词人一语双关,既表达对所有怀才不遇之人能遇知音的期望,也借嵌进友人名字的做法,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还有对他们可能终不得遇的担忧。③以友人名字说事,风趣诙谐,又诚恳真挚。【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说法错误,词人来此不仅仅只是为了欣赏风光,更重要的是这块石头和作者及友人的经历遭遇有共通之处。C.“却仍有其功用”说法错误,词中写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不是为了表明其仍有功用,而是要表明岩石不仅饱受风雨侵蚀,更遭牧童敲击,牛羊磨角,不胜骚扰之苦。其心酸遭遇与岩石主人乃至作者,有相通之处。D.“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说法错误,通过“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可看出,本词是诗人表达对所有怀才不遇之人能遇知音的期望,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还有对他们可能终不得遇的担忧。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忧民情怀是不一致的。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结合作者、注释、主旨、手法等多角度探究诗句深层的内涵。本题从表面看诗句含义为,古代的寒士,在人生路途之中,“有时”会遇到“不遇”,不遇即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境地,当然有“不遇”的处境,也会有“遇”的处境,即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再从手法角度挖掘,结合注释,诗人的朋友“赵不遇”的名字,可以联想到此句深刻的寓意,诗人,一语双关嵌进友人名字,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从表达效果角度看,作者巧妙运用“不遇有时遇”,又巧用朋友名字,又寄予了丰富的情感,既风趣幽默,又诚恳真挚表达了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