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_第1页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_第2页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_第3页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活动课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考古发现对于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性。2.掌握一些重要的考古遗址和文化,如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3.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参观博物馆、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究中。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考古证据来推断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文化遗产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重要考古遗址和文化的特点及意义。2.如何从考古发现中推断中华文明的起源。(二)教学难点1.理解不同考古遗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对考古证据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三、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的起源犹如一幅神秘而壮丽的画卷,等待我们去揭开。考古发现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远古时代的大门。今天,我们将通过考古发现,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二)活动准备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2.布置任务:(1)要求学生分组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历史文化遗址,收集与中华文明起源相关的考古资料。(2)查阅书籍、网络等资源,了解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的生活情况。(3)准备好笔记本和笔,记录下重要的信息和自己的思考。(三)活动过程1.考古遗址介绍(1)元谋人遗址①各小组派代表介绍元谋人遗址的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发现时间及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②教师补充讲解元谋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以及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一些特征,如会使用简单的工具等。③引导学生思考元谋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2)北京人遗址①小组代表详细介绍北京人遗址的发现过程、地理位置(北京周口店龙骨山)。②教师讲解北京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生产工具(使用打制石器)和生活方式(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③组织学生讨论北京人发现的历史意义,以及北京人是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并生存下来的。(3)河姆渡遗址①学生代表介绍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和文化特征。②教师重点讲解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如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水稻)、居住的房屋(干栏式建筑)、使用的工具(磨制石器、骨耜等)以及饲养的家畜(猪、狗、水牛等)。③引导学生分析河姆渡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河姆渡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4)半坡遗址①各小组展示半坡遗址的研究成果,包括遗址的位置(陕西西安半坡村)、半坡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②教师介绍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特点,如种植的作物(粟)、居住的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制作的陶器(彩陶)等。③组织学生比较河姆渡文化与半坡文化的异同,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2.从考古发现推断中华文明的起源(1)生产工具的演变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考古遗址中出土的生产工具,如元谋人使用的简单石器、北京人的打制石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磨制石器等。②组织学生讨论生产工具的演变反映了人类社会怎样的发展进程,以及它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意义。③教师总结: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标志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2)农作物的种植与驯化①各小组汇报对不同遗址中农作物种植情况的研究成果,如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等。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作物的种植与驯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它如何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③师生共同探讨:农作物的种植使人类从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之一,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独特性。(3)居住方式的变化①学生展示不同遗址中人类居住方式的研究资料,如北京人的洞穴居住、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等。②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居住方式的变化与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启示。③教师总结:居住方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的不断提高。不同地区的居住方式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居住方式的稳定也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4)文化艺术的发展①各小组介绍不同遗址中发现的文化艺术遗迹,如陶器上的图案、装饰品等。②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文化艺术作品,分析它们所反映的人类精神世界和审美观念的发展。③师生共同探讨:文化艺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从简单的图案到精美的陶器装饰,反映了人类创造力的不断提升。这些文化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3.考古发现与历史传说的相互印证(1)教师讲述一些与中华文明起源相关的历史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伏羲氏教民渔猎等。(2)组织学生讨论考古发现与历史传说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考古证据来印证历史传说的真实性。(3)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教师指出:历史传说虽然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其中也可能蕴含着一些真实的历史信息。考古发现可以为历史传说提供一定的证据支持,同时,历史传说也可以为考古研究提供线索和启示。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考古发现与历史传说,从中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4.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多元一体①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不同考古遗址和文化的特点,总结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如不同地区的考古遗址在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②同时,强调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体性。尽管不同地区的文化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交流、融合的迹象。例如,在一些遗址中发现了来自其他地区的文化元素,说明不同地区的文化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华文明。(2)源远流长①通过回顾不同考古遗址的年代顺序和文化传承关系,让学生体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元谋人、北京人到河姆渡人、半坡人,再到后来的其他文化遗址,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和延续。②教师总结:中华文明起源于远古时代,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我们应该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四)活动总结1.各小组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2.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全面总结,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取得的成果。(1)强调考古发现对于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关注考古研究的新成果。(2)总结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加深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解和认识。(3)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表扬,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和活动提供改进的方向。(五)活动拓展1.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小论文,结合考古发现和自己的思考,阐述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2.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知识竞赛,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六)教学反思在本次活动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考古发现的探究,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对考古资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