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4讲诗歌选择题(练)(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4讲诗歌选择题(练)(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4讲诗歌选择题(练)(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4讲诗歌选择题(练)(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4讲诗歌选择题(练)(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4讲诗歌阅读选择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①胡世将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②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③欹,怀贤阁④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注】①胡世将时任川陕宣抚副使,在兴元统兵,积极抗金。而朝廷任用秦桧,力主和议,把淮河至大散关以北土地拱手让人,此词为感时所作。②一范一韩:指范仲淹、韩琦。二人曾主持陕西边防,西夏不敢骚扰。③拜将台:指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台。④怀贤阁:是宋代为追怀诸葛亮而建的阁。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为伤时怀古之作,诗作追怀了与当地有关的几个人物,如“一范一韩”以及“汉家三杰”等。B.用典是本词重要的抒情手法,这与辛弃疾的咏史怀古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截然不同。C.“三秦”二句中,汉初三杰收复陕西的故事与当今状况形成对比,也暗含现在仍可收复失地之意。D.本词着眼大局,感情饱满,饱含对国事的担忧,全词激昂慷慨,虽然风格沉郁悲壮,却蕴含豪情。2.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念奴娇·秣陵吊古①屈大均②萧条如此,更何须,苦忆江南佳丽。花柳何曾迷六代,只为春光能醉。玉笛风朝,金笳霜夕,吹得天憔悴。秦淮波浅,忍含如许清泪。任尔燕子无情,飞归旧国,又怎忘兴替。虎踞龙蟠那得久,莫又苍苍王气。灵谷梅花,蒋山松树,未识何年岁。石人③犹在,问君多少能记?【注】①秣陵:今南京。②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③石人,指明皇陵前的石雕人像。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萧条”二字奠定悲凉的基调,“苦”字强化了作者的感情。B.“花柳”句借景抒情,写秣陵繁华胜景使人迷醉,导致了六朝的灭亡。C.玉笛、金笳声声,秦淮微波荡漾,视听结合,烘托了深沉的兴亡之叹。D.燕子飞归故国,化用前人诗句,赋予燕子新的内涵,拓展了词的意境。2.本词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两首词的结尾,在手法运用与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泛舟刘方平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诗写秋天景色,却不落窠臼,避开秋山、秋叶、秋菊等常写之物,而专写秋声和月影。B.“虫响荻飕飕”借助叠词描摹声音,写出了秋夜生命的律动,彰显了诗人蓬勃的生命力和热情。C.“皆因”“各为”把看似无关的自然现象理出了因果关系:影是果,月是因;声是果,秋是因。D.《春江花月夜》中“月”是登场的主角,被渲染得出尽风头;而本诗没有正面写月,但月隐含其中。2.该诗后两联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迷津欲有问”,是《论语》中的故事。孔子带学生们周游列国,迷路了,让子路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C.“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它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D.“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2.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咏白海棠

贾探春①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咏白海棠

林黛玉②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注】①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②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1.下面对词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贾诗”首联以白海棠生长的环境,“斜阳寒草、苔翠盈盆”的清幽暗寓贾探春出身卑微。B.“林诗”首联以“半卷”“半掩”写赏花人娇媚含羞之态,为后面抒发幽怨情感作铺垫。C.两诗都是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其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神韵各有不同。D.两诗均采用拟人、比喻、夸张以及化用前人诗句的手法,将个人的命运与海棠神韵融合。2.请结合探春、黛玉“海棠”诗,赏析探春与黛玉形象特点的异同。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萤萤火陈与义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却马已录仙人方①,映书曾登君子堂。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注释】①相传仙人方术,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而鸣,却不敢行。汉代武威太守刘子南佩戴萤火丸,敌箭不近身,安然脱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飞蛾在月光烛火边翩然起舞,终葬身于灯油之中。飞蛾心向光亮,扑火而亡,“烹”字见其惨烈,“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情。B.颔联作者态度鲜明,赞扬萤火不会自欺欺人,它生活在幽深僻暗的草野之间,质性卑微,却会在夜晚的草丛间发出煜煜之光。C.颈联以萤火“却马”“映书”的典故来揭示萤火能入仙人之方、登君子之堂,兼有实用价值和风雅意味,对其赞赏也更进一层。D.整首诗综合运用对比、用典、托物言志等多种表现手法,笔致生动,抒发了作者对萤火的敬佩、喜爱之情,寄托了一定的象征意味。2.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表达,请阐述该诗怎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归雁陆龟蒙①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云行未高。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注】①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的时局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咏雁写人,既写归雁天涯奔波劳苦,也暗示诗人的生活处境。B.三四句紧承上联,借“边雪”与“岳云”烘托归雁迁徙路途遥远。C.颈联聚焦险恶环境中的行动、神态描写,凸显归雁担惊受怕的心理。D.本诗与王维的《使至塞上》,均借“归雁”抒发诗人羁旅天涯之感。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一、(河北省邯郸市2022届高三5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白居易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逋客①恨,浮世谪仙悲。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文场供②秀句,乐府待新词。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注]①逋(bū)客:隐居或无官失意的人。②供:供奉,即传诵之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四句客观地叙述了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生逢乱世、仕途多艰、到处流离的生活状况。B.五六句以极精练的诗句,概括了李白、杜甫一生的不幸遭遇。一“恨”,一“悲”,着力表现二人抱负不得实现的痛苦心情。C.七八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李杜诗歌成就及其影响,表达了对两位诗人的仰慕之情。D.全诗读其诗,思其人,感其遇,既感叹、同情李杜二人人生境遇,又庆幸他们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16.有人认为本诗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文学创作的某些规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二、(辽宁省抚顺市2022年高三模拟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偶成(宋)程颢①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②,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注】①程颢,宋代大儒,著名理学家、哲学家。②道,世界运转的原理、规律。形,物质。有形外,即超越物质的存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题目中的“偶成”,表明诗人的题材是在生活中信手拈来,而非刻意探求,是心灵品质的自然流露。B.诗人认为,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酣睡到东窗红日高升才悠然转醒,事事从容,心态闲静安适。C.在诗人眼中,万物静止皆呈圆满自得之态,欣赏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兴味盎然,人与自然流通不隔。D.诗人化用孟子文句,提出当心灵不受困于外在的条件限制时,最终能够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君子。16.作为一位伟大的理学家,程颢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生活家。作者在此诗的尾联提出了修身成人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谈一谈,诗人是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感悟这个道理的。三、(济宁市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考)阅读下面两首咏柳絮的词,按要求完成15~16题。唐多令林黛玉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①。一团团、逐对成逑②。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临江仙薛宝钗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②逐对成逑: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15. 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将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B.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柳絮可不断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这里化用了宋朝侯蒙《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意境。C.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D.黛玉拟的这首词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词缠绵凄恻,催人泪下。全词语多双关,明显有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16. 同是写柳絮,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词却明显不一样,请比较分析两首词的不同之处。四、(2022届重庆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宣威苗将军贬官后重经故宅徐铉①蒋山南望近西坊,亭馆依然锁院墙。天子未尝过细柳②,将军寻已戍敦煌。攲倾怪石山无色,零落圆荷水不香。为将为儒皆寂寞,门前愁杀马中郎③。[注]①徐铉:五代宋初文学家。曾在南唐知制诰任上被贬官泰州司户掾。②细柳:汉文帝时,周亚夫为将军,屯军细柳,以号令严明,治军有方著称。③马中郎:应是司马相如,曾拜中郎将持节使蜀,后被诬陷而失去官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句以“蒋山”“西坊”作为参照,交代了故宅的地理位置,语气较为平和淡定。B.故宅亭馆依旧,无奈是贬官后重经,难免让人产生物是人非之感,由此自然转入下文。C.“细柳”一典暗含对苗将军的赞许,强化了苗将军不得重用被贬戍边防的遭遇之不公。D.颈联变换角度,写从故宅中远观的山水景象,以景衬情,烘托出人物落寞惆怅的心境。16.宣威苗将军是“将”,诗中为什么要说“为将为儒皆寂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第04讲诗歌阅读选择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①胡世将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②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③欹,怀贤阁④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注】①胡世将时任川陕宣抚副使,在兴元统兵,积极抗金。而朝廷任用秦桧,力主和议,把淮河至大散关以北土地拱手让人,此词为感时所作。②一范一韩:指范仲淹、韩琦。二人曾主持陕西边防,西夏不敢骚扰。③拜将台:指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台。④怀贤阁:是宋代为追怀诸葛亮而建的阁。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为伤时怀古之作,诗作追怀了与当地有关的几个人物,如“一范一韩”以及“汉家三杰”等。B.用典是本词重要的抒情手法,这与辛弃疾的咏史怀古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截然不同。C.“三秦”二句中,汉初三杰收复陕西的故事与当今状况形成对比,也暗含现在仍可收复失地之意。D.本词着眼大局,感情饱满,饱含对国事的担忧,全词激昂慷慨,虽然风格沉郁悲壮,却蕴含豪情。2.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答案】1.B2.①国土沦陷的痛苦。“北望长安应不见,”意味着长安已失,“抛却关西半壁,”指国土沦陷。②期待像范仲淹、韩琦一样的能人志士恢复中原。“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表达了对贤士的期待。③自己不能收复失地、光阴虚度的愤懑。“赢得头如雪”,自己只能在骑马听笳中虚度光阴。④对主和派的批判。“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谴责了主和派不肯发兵抗敌,导致失掉了大好河山。【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截然不同”错误。都是通过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表达了对贤士的期待;“试看”二句,关中形势险要可以坚守,但朝廷在千里之外,又力主和议,不肯发兵。这里,他把矛头直接对准秦桧一帮卖国贼,进行谴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精心选择了与京口有关的四位历史人物——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以及跟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借以抒发心中无法排解的复杂情感。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上片以“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起句,极度愤慨溢于言词。”一范一韩,指的是北宋时驻守西北边境的范仲淹与韩琦。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与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为抵御西夏、巩固西北边防起了重要作用。面对“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的山河残破的形势,不能不令人临风怀想古来于此为国立功的上述先贤。这时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怀古感时,以表达他追慕先贤感情。紧接着“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这么写实是深慨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北望”二句,北望长安不见,意为中原已沦丧,连函谷关以西的大半土地也失陷了,语含讥讽,情极沉痛。表达了诗人对国土沦陷的痛苦之情。“晨嘶”二句,写自己清晨骑马出营,傍晚伴着胡笳宿营,因为订了和议,结果任凭岁月流逝,闲白了头发,却不见抗战杀敌。表明自己不能收复失地、光阴虚度的愤懑。下片紧承上片写不能收复失地的原因。“试看”二句,关中形势险要可以坚守,但朝廷在千里之外,又力主和议,不肯发兵。这里,他把矛头直接对准秦桧一帮卖国贼,进行谴责。表明诗人对主和派的批判,愤怒地揭发了投降派的罪行。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念奴娇·秣陵吊古①屈大均②萧条如此,更何须,苦忆江南佳丽。花柳何曾迷六代,只为春光能醉。玉笛风朝,金笳霜夕,吹得天憔悴。秦淮波浅,忍含如许清泪。任尔燕子无情,飞归旧国,又怎忘兴替。虎踞龙蟠那得久,莫又苍苍王气。灵谷梅花,蒋山松树,未识何年岁。石人③犹在,问君多少能记?【注】①秣陵:今南京。②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③石人,指明皇陵前的石雕人像。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萧条”二字奠定悲凉的基调,“苦”字强化了作者的感情。B.“花柳”句借景抒情,写秣陵繁华胜景使人迷醉,导致了六朝的灭亡。C.玉笛、金笳声声,秦淮微波荡漾,视听结合,烘托了深沉的兴亡之叹。D.燕子飞归故国,化用前人诗句,赋予燕子新的内涵,拓展了词的意境。2.本词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两首词的结尾,在手法运用与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答案】1.B2.①本词结尾两句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向明孝陵旁历经风雨、至今仍在的石人石马发问,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感。②《桂枝香·金陵怀古》结尾三句化用杜牧诗句,讽喻统治者的荒淫享乐,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秣陵繁华胜景使人迷醉,导致了六朝的灭亡”错误。“花柳何曾迷六代”意思是花柳并不能使人迷恋沉醉,六朝的灭亡,主要来自它内在的原因。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1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分析能力。本词结尾两句“石人犹在,问君多少能记”意思是明皇陵前的石雕人像,至今仍在,它们难道还能把这如烟往事记起?这两句诗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向明孝陵旁历经风雨,至今仍在的石人石马发问,抒发了诗人心中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感。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结尾三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讽喻北宋统治者的荒淫享乐,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二者运用的手法和情感不同。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泛舟刘方平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诗写秋天景色,却不落窠臼,避开秋山、秋叶、秋菊等常写之物,而专写秋声和月影。B.“虫响荻飕飕”借助叠词描摹声音,写出了秋夜生命的律动,彰显了诗人蓬勃的生命力和热情。C.“皆因”“各为”把看似无关的自然现象理出了因果关系:影是果,月是因;声是果,秋是因。D.《春江花月夜》中“月”是登场的主角,被渲染得出尽风头;而本诗没有正面写月,但月隐含其中。2.该诗后两联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B2.①直接抒情。颈联直抒胸臆,诗人客居异乡,想到秋天一到,一年又将尽了,内心中浓浓的“乡思”不禁喷薄而出。②以景结情。回首西北方向,浮云遮蔽,望不见远在浮云之外的乡关,也不知伊水年复一年地空自奔流向何处,在景物描写中寄托漂泊之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彰显了诗人蓬勃的生命力和热情”错误,由“乡思不堪愁”可知,客居异乡,因秋气引发秋思,此时诗人充满了乡思之愁。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的能力。颈联“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中“乡思不堪愁”直抒胸臆,“岁华空复晚”诗人客居异乡,想到秋天一到,一年又将尽了,因秋景引发秋思,无法抑制内心浓浓的“乡思”之愁,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尾联“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中通过写“浮云”的遮蔽、“伊川”的空自奔流,在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漂泊之感,尾联通过写西北望所见之景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迷津欲有问”,是《论语》中的故事。孔子带学生们周游列国,迷路了,让子路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C.“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它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D.“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2.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答案】1.D2.①首联选取了“落叶”“鸿雁”“长江”的典型意象,点明季节,描绘了一幅凄凉寒冷的深秋景象。②一个“寒”字,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早寒”,又渲染了秋天的寒意,还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③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作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理解有误,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故选D。2.本题考查叙述赏析句子的能力。“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木”,就是“落叶”,“雁”“长江”等意象,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不仅是秋天的天气情况,也是作者内心的感受,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同时“寒”字也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作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咏白海棠

贾探春①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咏白海棠

林黛玉②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注】①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②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1.下面对词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贾诗”首联以白海棠生长的环境,“斜阳寒草、苔翠盈盆”的清幽暗寓贾探春出身卑微。B.“林诗”首联以“半卷”“半掩”写赏花人娇媚含羞之态,为后面抒发幽怨情感作铺垫。C.两诗都是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其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神韵各有不同。D.两诗均采用拟人、比喻、夸张以及化用前人诗句的手法,将个人的命运与海棠神韵融合。2.请结合探春、黛玉“海棠”诗,赏析探春与黛玉形象特点的异同。【答案】1.D2.(1)相同: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两者冰清玉洁的形象(采用比喻、拟人等以海棠的白,写出两者的冰清玉洁的形象或颔联都采用“化用”前人诗句的手法,描绘出两者冰清玉洁的形象。如此作答可酌情给分。)(2)不同:①贾探春《咏白海棠》以白海棠自喻,从海棠生长的环境入手,既描绘了白海棠的仙姿,又抒写出自己的超凡脱俗和无法主宰个人命运的形象。(塑造出一个超凡脱俗和无法主宰个人命运的女性形象)②林黛玉《咏白海棠》从海棠的赏花人写起,以人写花。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秋闺怨女”,都是她的自我写照。描绘了一个高洁、哀愁与多情的形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夸张”错误。诗歌中的白海棠形象:花色洁白,姿态柔弱,气质孤高。所用手法:①烘托:用斜阳、寒草、重门等清冷幽僻的景物烘托白海棠孤独高洁的形象。②拟人:把白海棠比作一位冰肌玉骨的仙子,突出白海棠美丽的形象和高洁的气质。③比喻:把白海棠高洁的精神比作美玉。“梨花伸进庭院里,卷开竹帘,打开门,她把冰块当做泥土,把玉当做盆”运用比喻的手法。“像月宫中的嫦娥缝制的白色的舞衣,又像秋天闺房中哀怨的少女在擦拭泪痕”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她倦倚昏夜西风之中,娇羞默默,无处诉说自己的一片深情”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人的情态。故选项“夸张”错误。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形象的赏析的能力。探春诗:首联写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在斜阳寒草、苔翠盈映衬下,显得十分清幽。颔联以玉和冰雪喻白海棠花。苏轼《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又韵》诗:“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同时,这又是以花拟人,把它比作仙女,因为《庄子·逍遥游》曾说美丽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玉洁冰清的,此联赞美白海棠花的精神比玉还高洁,花瓣似仙女使人迷恋陶醉。颈联说:白海棠花蕊芬芳娇弱无力,深夜的月亮照出了她美丽的身影。尾联的意思是:不要说白海棠像白衣仙女会升天飞去,她正多情地伴我在黄昏中吟咏呢。探春这首诗以美女喻花,写出了白海棠的美丽姿态和高洁精神,这也是她本人的写照。“玉是精神难比洁”,正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的同义语。“雪为肌骨易销魂”也是她“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形象的进一步描绘。芳心无力,使人联想到断线风筝;绢仙羽化,也使人联想到离家远嫁。探春把自己的情操赋予了白海棠,实际上是借白海棠咏叹自己。黛玉诗:黛玉的这首诗,被海棠诗社社长李纨称为“风流别致”,历来评论家认为此诗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及风貌,表明了黛玉鄙弃污浊世俗的孤傲品性,孤独寂寞的感伤情绪以及才华横溢的才情。首联上来不是直接写花,而是先写赏花的人。“半卷”、“半掩”写出赏花人的娇媚含羞之态,与花映衬;“湘帘”是湘妃竹做的帘子,这里切合黛玉“潇湘妃子”的身份。历来以“冰玉”比喻花的素淡纯洁,黛玉则从花想到育花的土和盆也当非同一般,因而喻为“冰”“玉”,显得别具风采,又写出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品格。颔联上句以梨花之蕊喻白海棠资质的皎洁;下句以梅花喻白海棠品性的芳香孤傲。这里用“偷来”“三分白”、“借得”“一缕魂”,构思巧妙别致。这是化用了宋代卢梅坡《雪梅》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颈联上句喻白海棠花像月中仙人缝制的白衣;下句喻白海棠又像秋天闺房里哀怨的女子在擦拭泪痕。对这两句诗,脂砚斋有评论:“虚敲旁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诗句隐中描写的当是黛玉的自我形象与心境,又含有借“仙人缝缟袂”暗示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的薄命早夭,借“拭啼痕”点出黛玉以泪还债之意。尾联写白海棠含羞带怯地独立深夜西风之中,寄寓了黛玉满腹忧伤却无处倾诉衷肠,只得听任西风摧残的凄凉心情。在《咏白海棠》中,林黛玉的诗又一次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道出了自己的身世。“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如李纨所叹,“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如宝玉所赞,“从何处想来!”黛玉亦如一朵白海棠,具梨蕊之娇洁,又借得了梅花芳香孤傲的品性。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萤萤火陈与义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却马已录仙人方①,映书曾登君子堂。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注释】①相传仙人方术,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而鸣,却不敢行。汉代武威太守刘子南佩戴萤火丸,敌箭不近身,安然脱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飞蛾在月光烛火边翩然起舞,终葬身于灯油之中。飞蛾心向光亮,扑火而亡,“烹”字见其惨烈,“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情。B.颔联作者态度鲜明,赞扬萤火不会自欺欺人,它生活在幽深僻暗的草野之间,质性卑微,却会在夜晚的草丛间发出煜煜之光。C.颈联以萤火“却马”“映书”的典故来揭示萤火能入仙人之方、登君子之堂,兼有实用价值和风雅意味,对其赞赏也更进一层。D.整首诗综合运用对比、用典、托物言志等多种表现手法,笔致生动,抒发了作者对萤火的敬佩、喜爱之情,寄托了一定的象征意味。2.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表达,请阐述该诗怎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A2.①作者不以自己有限能力和不幸处境而消极沉沦,务求有补于世,胸怀博大,境界深广。②害怕被风雨遮蔽,看不到自己的光芒。对选贤任能的期盼、对才华的自信、对发挥才学报效国家的渴望。③对朝廷或奸佞埋没人才的担忧(不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情”理解错误。对作者态度立场的把握有误,从“嘉尔萤火不自欺”就可以看出,飞蛾是作为陪衬事物入诗的,它不能发光,自取灭亡,其行为是痴妄的。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颔联、颈联写萤火虫并不自欺欺人,旨在夜晚草丛间发出微弱的光,它还能入仙人之方、登君子之堂。作者以萤火虫自比,自己虽然能力有限,身处窘境,但不因此而消沉,务求有补于世,胸怀博大,境界深广。尾联“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的意思是:萤火虫不害怕被明月比下去而显出粗陋的本质,它只害怕被风雨遮蔽了看不到自己的光芒。尾联写的是萤火虫,但目的不在萤火虫。诗人借助萤火虫的心理描写,来表明诗人相信自己拥有才华,渴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学去报效国家,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或奸佞埋没人才的担忧以及选贤任能的期盼之情。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归雁陆龟蒙①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云行未高。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注】①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的时局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咏雁写人,既写归雁天涯奔波劳苦,也暗示诗人的生活处境。B.三四句紧承上联,借“边雪”与“岳云”烘托归雁迁徙路途遥远。C.颈联聚焦险恶环境中的行动、神态描写,凸显归雁担惊受怕的心理。D.本诗与王维的《使至塞上》,均借“归雁”抒发诗人羁旅天涯之感。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答案】1.C2.①人们不关心我追随太阳、依季节而定行止的特性,只捡拾我落在栅栏边的翡翠一样的羽毛。(人们不理解南飞北归是大雁的习性,只捡拾它落下的羽毛做装饰)②借雁自喻(托物言志),借大雁不被时人理解表现自己的孤高。③流露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神态描写”错误。“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意思是:聚在月光照耀的孤岛上休息还得提防暗中的箭,在大风吹过的沙滩上斜飞而起只为躲避扑来的惊涛骇浪。只有动作描写,没有神态描写。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意思是:现在的人不问你们随太阳运行而迁徙的原因,只知道捡拾栏杆边如翡翠般的羽毛。诗人以雁自喻,时人不关心大雁,不理解大雁,即诗人不被关心、了解,借大雁不被时人理解表现自己的孤高。“空拾栏边翡翠毛”,流露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一、(河北省邯郸市2022届高三5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白居易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逋客①恨,浮世谪仙悲。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文场供②秀句,乐府待新词。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注]①逋(bū)客:隐居或无官失意的人。②供:供奉,即传诵之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四句客观地叙述了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生逢乱世、仕途多艰、到处流离的生活状况。B.五六句以极精练的诗句,概括了李白、杜甫一生的不幸遭遇。一“恨”,一“悲”,着力表现二人抱负不得实现的痛苦心情。C.七八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李杜诗歌成就及其影响,表达了对两位诗人的仰慕之情。D.全诗读其诗,思其人,感其遇,既感叹、同情李杜二人人生境遇,又庆幸他们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16.有人认为本诗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文学创作的某些规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许多诗人正是因为抱负不得施展,有了坎坷的生活际遇,才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②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的出现,都是“天意”,是时代的产物。③人民对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充满喜爱和期待。④经典的作品往往可以经受时间和空间的检验,经久不衰,广为流传。【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七八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李杜诗歌成就及其影响”分析错误,“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写李白、杜甫的诗章将被千古传诵,诗人的名字将遍播天涯海角。没有使用“夸张”手法。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分析鉴赏及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1)诗的首联“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记述李白和杜甫晚年流落异乡的悲惨状况。第二联“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是首联的进一步延伸,谓李杜二人生逢离乱时代,一生不得志,而且到处流离,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第三联“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以极精练的诗句,概括了李白、杜甫一生的不幸遭遇。许多诗人就是因为抱负不得施展,有了坎坷的生活际遇,才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所谓“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从李杜二人身上就能体现出来。(2)而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的出现,也正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天意”,是上苍的安排。安史之乱是动乱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培育了一代优秀的作家,培养和造就了李白、杜甫这样的文学家。(3)结合诗歌第五联“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在肯定李杜二人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地位之后,说明社会对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期望。末联“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郑重地指出,就因为他们二人这样的不幸遭遇,才使他们创作出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忠实地表现广大人民愿望的“好诗”来,这也正是广大人民热爱这两位诗人、喜爱他们的“好诗”的缘故。这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文学发展的一个规律:人民最喜爱优秀诗篇,最热爱优秀作家,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愿望;(4)结合诗歌第四联“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则是从另一面阐明,生活虽然悲惨,命运尽管不幸,但李杜二人都创作出不朽的诗篇。“吟咏”句谓二人的诗作可传至千秋万代,“声名”句谓二人的诗名传布天下四方。唐朝海外交通发达,李白、王维等诗人就和日本人阿部仲麻吕为好友,李白诗多有流传入国外者。二、(辽宁省抚顺市2022年高三模拟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偶成(宋)程颢①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②,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注】①程颢,宋代大儒,著名理学家、哲学家。②道,世界运转的原理、规律。形,物质。有形外,即超越物质的存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题目中的“偶成”,表明诗人的题材是在生活中信手拈来,而非刻意探求,是心灵品质的自然流露。B.诗人认为,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酣睡到东窗红日高升才悠然转醒,事事从容,心态闲静安适。C.在诗人眼中,万物静止皆呈圆满自得之态,欣赏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兴味盎然,人与自然流通不隔。D.诗人化用孟子文句,提出当心灵不受困于外在的条件限制时,最终能够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君子。16.作为一位伟大的理学家,程颢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生活家。作者在此诗的尾联提出了修身成人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谈一谈,诗人是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感悟这个道理的。【15~16题答案】【答案】15.B16.①作者在尾联提出的修身成人的道理是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这就是作者认为的英雄豪杰的精神境界。②首联作者由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的日常生活中,感悟这均是修身养性的结果,是清静无为的化境,这种清静无为即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③颔联和颈联作者从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四时”、天地形体、风云变态中感悟虽然世事、自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才能达到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错误,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此处的“闲”,是佛、道两家宣扬的“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不是“闲暇”。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此题,应先明确尾联提出的修身成人的道理是什么,根据“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可知,作者认为修身成人的道理是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做到如此才称得上是英雄豪杰。首联,“睡觉东窗日已红”是作者的日常生活,作者从中悟到心境清闲,事事从容,“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方能达到修道的精神境界,即达到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从容。颔联和颈联的意思是冷静观察万物都有自得,四季兴致感受与人相同。道理通达天地形体以外,深思进入风云变化之中。其中“万物”“四时”有形的“天地”和变幻的“风云”是作者日常所见,让作者感到应在静观沉思中感受天地万物之外的大道,这种“格物致知”的功夫,指导人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就是尾联讲的“富贵不淫贫贱乐”。三、(济宁市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考)阅读下面两首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