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破坏鉴定技术规范DB41-T 1982-2020_第1页
耕地破坏鉴定技术规范DB41-T 1982-2020_第2页
耕地破坏鉴定技术规范DB41-T 1982-2020_第3页
耕地破坏鉴定技术规范DB41-T 1982-2020_第4页
耕地破坏鉴定技术规范DB41-T 1982-202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99

B04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1982—2020

耕地破坏鉴定技术规范

2020-09-11发布2020-12-11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T1982—2020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5准备工作..........................................................................3

6实地调查..........................................................................3

7勘测定界及查证地类................................................................4

8耕地破坏程度评价..................................................................5

9报告编制..........................................................................5

附录A(规范性)耕地破坏程度评价因子及破坏特征、评价因子分级......................7

附录B(规范性)报告编排格式......................................................9

I

DB41/TX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中国矿业大学、自然资源部国

土整治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郑州市土地利用规划院、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队、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程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潘元庆、秦正、谷志云、袁俊芳、王涛、李明、黄先栋、郧文聚、吴克宁、马

孟华、张合兵、潘小娜、李晨、刘瑞峰、刘淑霞、张军营、冯路远、章煜、崔伟龙、吴昆霖、谷新伟、

谷瑞娟、裴贝贝、王岽沣、蔡春楠、邢永强、刘言东、李骁柢、周静利、李光、方勇毅、李山坡。

II

DB41/T1982—2020

耕地破坏鉴定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耕地破坏鉴定的总则、准备工作、实地调查、勘测定界及查证地类、耕地破坏程度评

价和报告编制。

本文件适用于非法破坏耕地或行为人的不当行为造成的耕地破坏鉴定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15834标点符号用法

GB/T19231土地基本术语

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8407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GB/T33469耕地质量等级

NY/T1120耕地质量验收技术规范

NY/T1634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TD/T1008土地勘测定界规程

TD/T1012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31(所有部分)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

TD/T103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耕地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休耕地);以种植农作

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

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m,北方宽度<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

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临时种植果树、茶树和林木且耕作层未破坏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

用途的耕地。

[来源:GB/T21010—2017,5]

3.2

耕地破坏

1

DB41/T1982—2020

未经具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因生产建设活动或不当行为,造成耕地压占、挖损、塌陷、污

染,致使耕地原地表形态、土壤结构、地表生物等直接或间接损毁,导致耕地原有功能部分或全部丧

失的活动。

3.3

耕地压占

未经具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擅自在耕地上进行建筑物或构筑物建设、地表硬化或物料堆放,

造成耕地原有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活动。

3.4

耕地挖损

未经具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擅自在耕地上采矿、挖沙、取土等生产建设活动致使原地表形

态、土壤结构、地表生物等直接损毁,耕地原有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活动。

3.5

耕地塌陷

未经具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因地下开采、掏挖导致耕地地表沉降、变形,造成耕地原有功能

部分或全部丧失的活动。

3.6

耕地污染

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耕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导

致土壤健康状况遭到破坏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风险。

4总则

4.1鉴定范围

耕地破坏行为人未经具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申请人申请鉴定的全部土地面积。

4.2鉴定工作内容

包括实地勘测、查证地类(耕地的二级地类及永久基本农田)、耕地破坏程度评价、鉴定报告编制

及工作材料汇编存档备案。

4.3鉴定依据

4.3.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国家有关耕

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地方法规。

4.3.2政策文件

自然资源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及河南省耕地保护、管理的政策文件。

4.4鉴定资料

4.4.1技术资料

破坏耕地前一年度的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其他资料。

4.4.2证据资料

2

DB41/T1982—2020

相关部门发现、查处耕地破坏行为人造成耕地破坏的有关资料。

4.4.3委托资料

耕地破坏鉴定申请人提交的耕地破坏鉴定委托材料。

4.5鉴定工作流程

鉴定工作流程:准备工作、工作方案制定、资料收集、实地勘查、采样检测、勘界测量、面积量算、

地类查证、耕地破坏程度评价、报告编写、图件编制、提交鉴定报告和备案存档。

5准备工作

5.1组织准备

鉴定机构在接到耕地破坏鉴定任务委托后,鉴定机构应及时成立耕地破坏鉴定技术小组,负责该项

耕地破坏鉴定工作。

5.2工作方案制定

根据耕地压占、挖损、塌陷、污染等破坏类型,结合委托鉴定任务的实际情况,制定耕地破坏鉴定

工作方案。

5.3表格准备

制定耕地破坏鉴定调查相关表格。

5.4仪器工具准备

包括测绘类仪器、采样类工具及交通工具等。

5.5资料收集

收集涉及鉴定地块破坏耕地前一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分幅图(1:10000)、乡(镇)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图。

6实地调查

6.1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宜采用现场勘查、遥感调查等方法。

6.2基本信息调查

调查耕地破坏行为人基本情况、破坏耕地的事由、破坏耕地的有关查处情况、鉴定地块的权属(县

(市、区)、乡(镇)、行政村及村组)、破坏类型、破坏时间及其他。

6.3自然条件调查

6.3.1地理位置:调查鉴定地块所在县(市、区)、乡(镇)、行政村的位置、地理坐标和交通状况。

6.3.2地形地貌:调查鉴定地块地形地貌、海拔高程、坡度和坡向。

6.3.3气候:调查当地的降水、蒸发、无霜期、风向与风速等气候资料。

3

DB41/T1982—2020

6.3.4土壤:调查土壤类型、质地、构型、土壤厚度、耕作层厚度、pH值。

6.3.5水文及水文地质:调查鉴定地块所在地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资料。

6.4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调查鉴定地块所在地县(市、区)、乡(镇)、行政村的耕地流转状况及物价信息资料,并注明资

料来源。

6.5耕地破坏信息调查

根据耕地破坏的类型确定相应的调查内容,包括:

a)耕地压占:调查压占物类型及特征、地表硬化情况、土壤容重和植被;

b)耕地挖损:调查挖损深度、挖损后有效土层厚度、挖损后地面坡度、挖损后浅层地下水埋深、

耕作层厚度、积水情况和植被;

c)耕地塌陷:调查塌陷深度、塌陷后地面坡度、塌陷后浅层地下水埋深、积水情况、生产能力下

降情况;

d)耕地污染:调查按照GB15618的有关规定进行。

6.6影像信息

应实地拍摄能够反映耕地破坏情况的典型地形地貌、土壤剖面和植被生长的影像;有条件的地方应

调取耕地破坏前后的影像资料。

6.7调查取证

申请人至少指派2名工作人员配合现场调查取证,负责对鉴定地块范围指界认定并签名盖章。

7勘测定界及查证地类

7.1测量基本要求

7.1.1服务于耕地破坏鉴定的成图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

7.1.2计量单位:面积单位为亩,长度、宽度、高度及深度单位为米(m),坡度单位为度(°)。

7.1.3调查数值,面积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长度、宽度、高度及深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7.2外业测量

测量耕地破坏地块的拐点坐标、高程、坡度、长度、宽度、高度及深度等指标,勘测定界按照

TD/T1008的规定执行。

7.3面积量算与汇总

采用计算机全析解析法。

7.4查证地类

将勘测定界的坐标及范围边界套合到相应的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图上,按照GB/T21010的规定查证破坏耕地的二级地类。

4

DB41/T1982—2020

8耕地破坏程度评价

8.1评价对象

鉴定范围内的耕地。

8.2评价类型

耕地压占、挖损、塌陷、污染四种类型。

8.3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单元应依据鉴定地块中存在的破坏类型、破坏程度划分。

8.4评价方法

采用极限条件法,判定评价单元是否严重破坏取决于条件最差的因子值。

评价单元的最终值按公式(1)计算:

YMIN(Y)„„„„„„„„„„„„„„(1)

iij

式中:

Yi——第i个评价单元的最终值;

Yij——第i个评价单元中第j参评因子值。

8.5评价因子标准

耕地破坏程度评价因子及破坏特征、评价因子分级见附录A。

9报告编制

9.1封面

报告书封面应整洁、规范,具体写明“XX耕地破坏鉴定报告”。

9.2扉页

扉页中应明确耕地破坏鉴定机构和主要鉴定人员的基本信息。

9.3声明

声明中明确界定申请人、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9.4报告编制大纲

9.4.1概述

9.4.1.1任务来源。

9.4.1.2耕地破坏的基本信息。

9.4.1.3鉴定委托日期。

9.4.1.4鉴定目的。

9.4.1.5鉴定原则。

5

DB41/T1982—2020

9.4.1.6鉴定任务。

9.4.1.7鉴定依据。

9.4.1.8鉴定工作流程。

9.4.2区域概况

9.4.2.1地理位置。

9.4.2.2自然条件。

9.4.2.3社会经济条件。

9.4.3实地勘查及地类查证

9.4.3.1勘界测量

说明鉴定地块的勘界坐标、地类等内容,附鉴定地块的范围拐点坐标表。

9.4.3.2采样检测

说明采样的数量及每个样点的位置坐标、照片及检测结果。

9.4.3.3耕地破坏现状

说明鉴定地块的破坏类型、范围及面积,附耕地破坏照片。

9.4.3.4鉴定地块的土地利用现状

说明鉴定地块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质量及权属。

9.4.3.5鉴定地块涉及的永久基本农田

说明鉴定地块涉及的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质量及权属。

9.4.4耕地破坏程度评价

9.4.4.1评价对象。

9.4.4.2评价类型。

9.4.4.3评价单元划分。

9.4.4.4评价方法。

9.4.4.5评价因子选取。

9.4.4.6评价结论。

9.4.5鉴定结论

报告编排格式见附录B。

9.5附图

包括耕地破坏勘测定界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局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局部)和耕

地破坏程度评价图。

9.6附件

包括鉴定委托书、相关资质证书、现场照片及其他需要附加的资料。

6

DB41/T1982—2020

AA

附录A

(规范性)

耕地破坏程度评价因子及破坏特征、评价因子分级

A.1耕地破坏程度评价因子及破坏特征

耕地破坏程度评价因子及破坏特征见表A.1。

表A.1耕地破坏程度评价因子及破坏特征

破坏类型评价因子破坏特征

建筑或地表硬化程度在耕地上进行建筑物或构筑物建设、地表硬化或者在耕地

压占土壤容重上堆放垃圾、废渣、表土等固体物料,导致耕地原有耕作层

固体侵入物遭到破坏。

挖损深度

挖损后有效土层厚度

在耕地上采矿、挖沙、取土,造成耕地地表形态、土体结构

挖损挖损后田面坡度

发生变化,导致耕地原有耕作层遭到破坏或灭失。

挖损后浅层地下水埋深

积水情况

塌陷深度

塌陷后田面坡度因地下开采、掏挖导致耕地地表塌陷,引起地表变形,改变

塌陷塌陷后浅层地下水埋深地面坡度,浅层地下水位埋深变浅,塌陷坑排水不畅导致积

积水情况水,耕地生产力下降,致使耕地产能下降。

生产力降低情况

pH值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耕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

污染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导致土壤健康状况遭

土壤环境质量到破坏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风险。

A.2耕地破坏评价因子分级

耕地破坏评价因子分级见表A.2。

表A.2耕地破坏评价因子分级

评价因子值

破坏类型评价因子

一般破坏严重破坏

建筑或地表硬化程度其他完全硬化

压占土壤容重(%)增大幅度<30增大幅度≥30

固体侵入物(%)<5≥5

7

DB41/T1982—2020

表A.2(续)

破坏程度鉴定评价因子值

破坏类型评价因子

一般破坏严重破坏

挖损深度(cm)<30≥30

挖损后有效土层厚度(cm)≥80<80

挖损挖损后田面坡度(°)<15≥15

挖损后浅层地下水埋深(m)>0.8≤0.8

积水情况能自流排水无法自流排水

塌陷深度(m)<2≥2

塌陷后田面坡度(°)<15≥15

塌陷塌陷后浅层地下水埋深(m)>0.8≤0.8

积水情况能自流排水无法自流排水

生产力降低情况(%)<40≥40

pH值≥4或≤9.5<4或>9.5

各个检测项目的检测值各个检测项目的检测值任何

污染

土壤环境质量任何一项指标小于GB一项指标大于等于GB15618

15618规定的筛选值。规定的筛选值。

注1:评价因子任何一项指标达到相应评价因子值即认为耕地破坏达到该破坏等级。

注2:评价因子“建筑或地表硬化程度”:评价因子值“其他”,指未阻隔土壤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循环,界定为

一般破坏:评价因子值“完全硬化”,指在耕地上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建设,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或者水

泥、块料(含实心地砖、石材、广场砖及其块体硬质材料)对地表进行硬化处理,彻底隔绝了地表土壤与

外界的物质能量循环,界定为严重破坏。

注3:评价因子“土壤容重”:评价因子值“增大幅度<30”,指耕地被压占后,耕作层的土壤容重比周边耕地

的耕作层土壤容重增大幅度<30%,界定为一般破坏;评价因子值“增大幅度≥30”,指耕地被压占后,耕

作层的土壤容重比周边耕地的耕作层土壤容重增大幅度≥30%,界定为严重破坏。

注4:评价因子“积水情况”:评价因子值“能自流排水”,指耕地挖损、塌陷后高程不低于四周地表侵蚀基准

面,积水能自流排出,界定为一般破坏;评价因子值“无法自流排水”,指耕地挖损、塌陷后高程低于四

周地表侵蚀基准面,造成积水无法自流排出,界定为严重破坏。

注5:评价因子“生产力降低情况”:评价因子值“<40”,指耕地塌陷后的农作物产量下降幅度小于40%,界定

为一般破坏;评价因子值“≥40”,指耕地塌陷后的农作物产量下降幅度大于等于40%,界定为严重破坏。

注6:评价因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因子值“各个检测项目的检测值任何一项指标小于GB15618规定的筛选

值”,指按照GB15618的有关规定,必测项目为pH值、镉、汞、砷、铅、铬、铜、镍、锌,选测项目为六

六六、滴滴涕、苯并[a]芘,并结合向耕地抛洒排放污染物选择检测项目,以上各个检测项目的检测值任何

一项指标应小于GB15618规定的筛选值,界定为一般破坏;评价因子值“各个检测项目的检测值任何一项

指标大于等于GB15618规定的筛选值”,指按照GB15618的有关规定,必测项目为pH值、镉、汞、砷、铅、

铬、铜、镍、锌,选测项目为六六六、滴滴涕、苯并[a]芘,并结合向耕地抛洒排放污染物选择检测项目,

以上各个检测项目的检测值任何一项指标大于等于GB15618规定的筛选值,界定为严重破坏。

8

DB41/T1982—2020

BB

附录B

(规范性)

报告编排格式

B.1报告构成

B.1.1报告按封面、扉页、声明、报告正文、附图和附件的顺序编排,封面、扉页和声明按图B.1~图

B.3的样式编排。

B.1.2在报告正文最后可增加补充说明和引用文献名称。

B.2报告编写要求

B.2.1报告内容完整、用语规范、图表齐全。

B.2.2报告文字使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范字,用阿拉伯数字或科学计数法表示数量。

B.2.3标点符号符合GB/T15834的规定。

B.2.4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按GB3100选用。文字后用单位名称表示,数字后面用单位符号表示,同一

报告应统一。

B.2.5报告装订时,所有图表均应折叠整齐,大小与报告一致,装订部位一律位于左侧装订线处。

B.3报告格式

B.3.1层次划分与编号

报告层次分为1、1.1、1.1.1、1.1.1.1和(1)等5个层次,标题后面不应该有标点符号,并单独成

一行,与正文分开。

B.3.2字体与字号

1级标题文字采用3号黑体,2级标题文字采用小3号黑体,3级标题文字采用4号楷体,4级标题文字

采用4号加黑仿宋体,5级标题文字采用4号仿宋体。正文采用小4号仿宋体。

B.3.3段落

段落中每段文字前空2格,第2行起均顶格。

B.3.4数字和英文

数字除成文日期、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在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

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采用TimesNewRoman字体,表名与图名采

用5号黑体。

B.3.5表格

B.3.5.1每个表在报告中均应明确提及。

9

DB41/T1982—2020

B.3.5.2表格应有编号和表名。表的编号由“表”、“章号”和阿拉伯数值组成,例如第1章的第一个表

应为“表1-1”,表的编号应在所属章内连续排列。表格边框用实线封闭,编号和表名应在表格上方居中

位置,编号和表名之间空一格。

B.3.5.3当表格须转页续排时,在随后的各页上应重复表的编号和表名,并在续表的编号前加“续”

字,如“表1-1”的续表应为“续表1-1”,续表均应重复表头及与单位有关的陈述。

B.3.5.4当所有的计量单位都相同时,则应在表的右上角注明单位。

B.3.5.5表的注释书写在表格底线下左起顶格。写上“注”字后加冒号“:”,再写上序号①、②……

和注释文字,每条注释应另起行,编号对齐,除末条结束后加句号“。”外,其余各条结束后,可视情

况加分号“;”或句号“。”,当同一条注释内容较长时应另行书写,移行时与开始书写文字的位置齐平。

B.3.5.6表中文字采用五号仿宋体,数字采用TimesNewRoman字体,如果表格大小与页面不符,可

调整表中文字字号,但不应大于正文文字。

B.3.6插图

报告中的插图应有编号和图名,图的编号由“图”、“章号”和阿拉伯数值组成,例如第1章的第

一个图应为“图1-1”,图的编号应在所属章内连续排列。编号和图名位于图的下方居中,编号和图名

之间空一格。

B.3.7公式

报告中的公式应按章编号,并加圆括号“()”,书写在每条公式右侧。公式中的“式中”左起顶

格书写,接着加冒号“:”,空一个字以后,接写符号的注释,符号与注释之间加破折号“——”,每

个符号的注释内容较多需要回行时,文字在破折号后面对齐。

10

DB41/T1982—2020

XX耕地破坏鉴定报告

(标题:2号黑体,居中排列)

委托单位:XX(三号宋体,居中排列)(公章)

鉴定单位:XX(三号宋体,居中排列)(公章)

XXXX年XX月XX日(三号宋体,居中排列)

图B.1耕地破坏鉴定报告封面格式

11

DB41/T1982—2020

耕地破坏鉴定机构名称

(小二号宋体,加黑,居中排列)

鉴定单位名称

法人代表

资质证书名称资质等级

发证单位证书编号

联系人联系电话

主要鉴定人员

姓名职务/职称专业签名

注:表中字体为小四宋体。

图B.2耕地破坏鉴定报告扉页格式

12

DB41/T1982—2020

声明

(二号宋体,加黑,居中排列)

1、申请人应当向鉴定机构提供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材料,并

对鉴定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2、耕地破坏鉴定人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方式、方法和步骤,

遵守和采用相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鉴定。

3、耕地破坏鉴定实行鉴定人和鉴定机构负责制度。鉴定人依法独

立、客观、公正地进行鉴定,不受任何个人和组织的非法干预。

4、使用本鉴定文书应当保持其完整性和严肃性。

(声明内容:四号仿宋体)

鉴定机构:XXXXXXXX(公章)

地址:XX市XX路XX号(邮政编码:XXXXXX)

联系电话:XXXX-XXXXX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鉴定机构、地址、联系电话及日期:四号仿宋体)

图B.3声明内容及格式

13

DB41/T1982—2020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5准备工作..........................................................................3

6实地调查..........................................................................3

7勘测定界及查证地类................................................................4

8耕地破坏程度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