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_第1页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_第2页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_第3页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知道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的重要文化遗址。2.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理解其差异及原因。3.认识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首领的更替方式,了解禅让制。(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2.运用比较法,对比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2.体会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文化遗产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重要文化遗址。2.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二)教学难点1.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差异的原因。2.禅让制的含义及历史意义。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比较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中华大地,广袤无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那么,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从而引出课题。(二)新课讲授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1)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教师介绍我国境内已发现的众多古人类遗址,如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等,强调这些遗址分布广泛,遍布大江南北。(2)重要的文化遗址①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a.仰韶文化教师讲解仰韶文化的发现地点(黄河中游地区)、距今时间及主要特征。展示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图片,让学生欣赏彩陶的精美图案和造型,了解其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b.大汶口文化介绍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区域(黄河下游地区)、发展阶段及文化特点。分析大汶口文化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②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a.河姆渡文化教师详细讲解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地点(长江下游地区)、距今时间及主要成就。重点介绍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农作物种植(水稻)、家畜饲养(猪、狗、水牛等)以及生产工具(骨耜等),让学生了解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b.良渚文化讲述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文化特征及重要意义。展示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陶器等文物图片,让学生感受良渚文化的高度发达,认识到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之一。③其他地区的文化遗址简要介绍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等,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广泛性。2.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1)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①居住环境教师展示半坡居民村落遗址图片,讲解半坡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的结构和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半地穴式房屋与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关系。②生产活动a.农作物种植介绍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让学生了解粟的种植方法和生长习性。b.家畜饲养讲述半坡居民饲养的家畜种类,如猪、狗等。c.生产工具展示半坡居民使用的石斧、石铲、石刀等生产工具,让学生了解这些工具的用途和制作方法。③生活习俗a.陶器制作教师展示半坡居民制作的彩陶图片,讲解彩陶的图案和纹饰所反映的半坡居民的生活和审美观念。b.纺织与缝纫介绍半坡居民的纺织和缝纫技术,让学生了解他们是如何制作衣物的。(2)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①居住环境详细讲解河姆渡居民居住的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和优点,让学生理解干栏式建筑与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适应性。②生产活动a.农作物种植强调河姆渡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群之一,讲解水稻的种植过程和农业生产技术。b.家畜饲养介绍河姆渡居民饲养的家畜种类,如猪、狗、水牛等。c.生产工具展示河姆渡居民使用的骨耜等生产工具,让学生了解骨耜的制作和使用方法。③生活习俗a.陶器制作讲解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的特点和风格,与半坡居民的彩陶进行对比。b.雕刻与装饰介绍河姆渡居民的雕刻艺术和装饰品,让学生感受他们的审美情趣。(3)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差异的原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黄河流域气候较为干燥,冬季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保暖;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等耐旱作物。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通风防潮;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等喜水作物。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居住环境、农作物种植、生产工具等方面的差异。3.部落联盟与禅让制(1)部落联盟的形成与发展①教师讲解部落联盟的形成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部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共同对抗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一些部落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部落联盟。②介绍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方式和职责。部落联盟首领通常由部落成员推选产生,他们负责领导部落联盟的各项事务,如组织生产、指挥战争等。(2)禅让制①禅让制的含义教师详细讲解禅让制的含义。禅让制是指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②禅让制的实例讲述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让学生了解禅让制的具体操作过程和历史背景。③禅让制的历史意义组织学生讨论禅让制的历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从社会公平、人才选拔、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禅让制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公平和民主,有利于选拔贤能之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三)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部落联盟与禅让制。强调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以及古代先民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四)课堂练习1.选择题(1)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2)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A.水稻B.粟C.玉米D.小麦(3)禅让制下,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依据是()A.血缘关系B.财产多少C.个人才能D.武力强弱2.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请回答:(1)材料中记载了哪些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贡献?(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原始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五)课后作业1.让学生制作一份手抄报,主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要求内容包括本节课所学的重要文化遗址、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方面。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禅让制的故事和传说,写一篇短文进行介绍。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讲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时,采用了比较法,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出两者的差异及原因,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