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培东有约》读后感范文(7篇)_第1页
《语文:培东有约》读后感范文(7篇)_第2页
《语文:培东有约》读后感范文(7篇)_第3页
《语文:培东有约》读后感范文(7篇)_第4页
《语文:培东有约》读后感范文(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语文:培东有约》读后感范文(7篇)教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读好书是一件幸福的事,遇名师是一件幸运的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此中之诗意和恣意,余音袅袅,润物无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文:培东有约》读后感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篇一:《语文:培东有约》读后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许疑惑,比如字词教学怎样才能有效呢备课的时候我们应该想些什么呢怎么样才可以有针对性的教学呢品读环节如何让学生倾听到文本深处的声音什么样的语文活动才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基于学生成长的好活动如何才能设计出直达学生思维深处的好问题呢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中体会到乐趣呢对于这些问题老师花费的精力和时间都特别多,特别是在准备一节公开课的时候,我们更要绞尽脑汁地去思考怎么样才能够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读了肖培东老师的《语文:培东有约》这本书,让我惊讶的是他用最简单,最质朴的语言轻而易举地为我揭开了这些疑惑,那就是立足和浅浅。

那我就从立足文体上谈谈我的阅读心得吧。所谓阅读就是站稳脚跟,这是我们教学的根本。可是又如何在问题上立足呢肖老师主张语文教学要注重文体,要做到能够辨文识字,并且要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向高潮,最后简短作结,且留有想象余地。文体对于课堂来说是重要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当以文体作为基本,设计一个符合该类文体的教学活动或者是教学计划,应该遵照其文体的不同特点,找到文体的核心价值,从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针。简单来说就是把童话教成童话,古诗教成古诗,小说教成小说,散文教成散文。

对于这种方式,肖老师给我们举例示范。

比如肖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的时候,很多老师喜欢用情节梳理法来依次讲解,但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是顺叙,所以肖老师一开场就问它的体裁,同学们顺口一说是童话,肖老师又顺势一问同学们,以你们的读书经验,你是怎么判断它是一篇童话的呢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谈论这个问题,有说故事是假的不真实的,也有说故事里的事件是写给小孩子们看的,也有说里面藏有一些道理的,这些都是学生们内心对童话的最直接地阅读感受和阅读理解,是学生自己从读书中体会到的。肖老师再从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提升,让学生理解这篇童话的文体特征。这样的话,不仅童话的文体知识得到有效落实,而且学生自主性也同样得以发挥,有助于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根据肖老师的教学我们可以发现要紧扣文体去开展教学计划,才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肖老师在立足上还多次提到了浅浅教学,其实肖老师所谓的浅浅并不意味着肤浅随意。浅浅地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要让教师把文字教活,将老师所领悟到的实践在语言文字的品析和运用中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会如何迁移和转化,从而达到真实有效的目的。

肖老师的教学方法让人不免惊叹,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将文字提炼出精华,不断的向他人学习,才可能守住美好的语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将继续努力!

篇二:《语文:培东有约》读后感

邂逅语文,就是邂逅了一种生活;邂逅肖培东老师,于是找回了初心。

最近几年,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常常一种新理念还没厘清,另一种新理念又铺天盖地涌来。老师们如深秋的树叶,在各种风中凌乱,课常常上成了四不像,如我,尽管成绩依然不错,但那种有语文味的课堂,有深度的课堂,有思想碰撞的课堂几乎不见了。茫然,就是我当下的状态。

然而,对语文的热爱依然火热;对学生的期待依然热烈,于是我寻觅着,摸索着,思考着,感觉心中逐渐看清了一些什么,明白了一些什么其实有些规律我们要遵守,有些传统要坚持,有些风吹吹就行了,我们依然要看准前方,坚定向前。

肖培东老师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语文的躯体也成了一条河流,起伏不定,我们都在解构与重建中流淌,在怀疑与坚定中突围,在无限的流动中接受着新的召唤。这句话让我明白,河水向前,语文老师就应该如航船的舵手,把握前进的方向,不惧八面来风,带领学生领略语文的无穷魅力,将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传承发展下去。

肖老师说,要立足文本,浅浅教学。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围绕课文展开教学,反复的读,仔细的品,学生把一篇文章读透了,无论从哪个角度命题都没有太大难度,并不用做多少课外训练,阅读理解得分依然高。然而当我们开始重课外轻课内,重训练轻品读后,我们发现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倒退。课文是个例子,这个例子里有太多值得我们深究的东西,我们得把例子吃透了,举一反三,才能使学生形成能力。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试问,有多少老师把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起来了,有多少学生能真正的走进文本呢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语用能力的过程,也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成长的过程。我们当守住文本这块自留地,才能种出茁壮的庄稼。

有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语文到底要教些什么。项目、情境、大单元、素养、任务群、任务串、支架、元认知,备课时这些名词深深的困扰着我,不管怎样精心的设计,还是觉得别扭这不是我们的语文课,至少不是汉语的语文课,它没有语文味儿。

肖老师说:立足语言,浅浅教学。王尚文教授说:语文教学就是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建构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然而,我很久没关注标点了,词语和句子也是更多的在做题时留意,我们关注各种新理念,研究教学技术,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汉语,作为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像她那么优美,深邃,悦耳,那么形式丰富,那么意味深长,我们得反复涵泳,咀嚼,才能体会她的博大精深,从而建立起对文化的自信,更加热爱她。

所以,回归文本,回归文字,回归语言,我们才能守正创新。

语文的独特性在于其特有的言语实践性,重视听说读写才是正道。语文老师不要被乱花迷眼,保持清醒头脑,把稳航船之舵,彼岸并不遥远。

篇三:《语文:培东有约》读后感

我常常觉得,语文老师应该是个感性的人,有情怀的人,心灵柔软的人。编者、作者、读者隔着时空,原本有各自的轨迹,后来彼此却有了交集。于是有了语文课上的思考探究交流碰撞,深深浅浅,反反复复,折折叠叠。心灵柔软的老师,会感受课文各种微妙的情思,也会感知课文严谨的逻辑,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丰厚而不费解。心灵柔软的老师,常怀悲悯,才会认真研读学生和教材,携着爱把人文精神、生命意识,审美情操以巧妙的方式根植于学生的内心。

语文教学的起始,是将文字符号承载的信息输入大脑。语文教材中大量的经典作品,每一篇都是智慧的结晶,或普及科学知识,或讲述生活故事,或抒写情感历程,每一篇静下心来读,都是对心灵的一种浸润。倾听流入内心的声音,联系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自己共鸣,被触动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柔软而幸福,润德启智大约也就在这时完成了。

最近在读《培东有约》。与肖培东老师面对面,是在20__年暑假河南教师成长书院。开班前的网上报名时,我选择了培东班,心想终于可以见到书上的肖培东老师了。看似浅浅却深邃,碧波深处有珍奇,师从肖老师的一周时间,近距离感受到了老师课堂魅力。

《培东有约》,从语文浅教,到语文深思,到语文有约,肖老师躬身实践,将得出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课例写出来,鲜活生动。语文浅教是肖老师对学生的爱,找准立足点,贴着文字,贴着学情设计教学,俯首倾听,平等对话,轻轻点拨,背后却是谦卑的教学姿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满满的教育智慧;语文深思是肖老师沉浸在语文教学中对自己的灵魂拷问,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守常与创新中,在情与理中,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渐深渐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而语文有约则是其他老师对肖老师课的研读,正如书的序言《语文生长的美好姿态》中所说的,肖老师的课和文章与其他老师研习的文章是共生的,共生该是语文教学的美好姿态。

肖老师儒雅,内心常怀爱与悲悯,这样的人,内心怎会不柔软所以,他的语文课接地气,浅浅地教却有大大的境界;所以在听《秋天的怀念》一课时,会想起自己的父亲,感动得泪流满面;所以在自己的公开课上,会格外关注坐在角落里不发言的同学,会用温文尔雅的声音与学生对话,会在学生说我没想好时用温和的语气追问如果从这四个字里选一个字表达你对文本的理解,你会选哪一个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有情感的,有情感的语言是生动饱满耐人寻味的。以我们正在学习的七下第三单元为例,回忆性散文双重视角下的长妈妈,生如蝼蚁心怀感恩的老王,坐在自家台阶上,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父亲,这些鲜活的人物,通过语言塑造出来,丰满细腻,又深深烙进我们心里,引发了我们诸多的感慨和表达交流的欲望。长妈妈口中的三哼经,老王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转过身后的故事,父亲那堆得超过了台阶的磨穿了底的草鞋,文章中巧妙的留白里隐含了大量的信息,又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没有一颗敏感柔软的心,怎么能解读这丰富的含义怎么能感受文学作品幽微难言的美当我们看到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沐浴真善美,引导学生向善、求美、务实的时候,我们的心因为他们的人性美而变得善良柔软。

那么,带上学生一起吧。语文需要我们带着一颗柔软的心,带着情怀情趣,去感知春天的芳草长堤,夏天的枝繁叶茂,秋天的硕果累累,冬天的长街吻过千堆雪,去徜徉深深浅浅的文字河流,以最美好的姿态拔节,生长。

时间,语文,我们,在仰望与坚守中,愿我们的内心永远明净柔软。

篇四:《语文:培东有约》读后感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应是对学生整个生命的浸染。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是老师在讲授知识点,而是在展示生命与自我。备课,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项核心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那么,备课备什么我想,绝不是简单地花上一两个小时写份教案,不是在各大平台上下载、拷贝现成的教学设计,更不是做教学参考书的忠实搬运工。于漪老师的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与借鉴。而肖培东老师在《培东有约》这本书中提出的关于备课思考的九个角度,或者说是备课指南,对于一线教师如何备好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若从整体上去分析、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深刻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文本解读要细致、深入

课堂教学的高度和教师文本解读的深度密切相关。肖老师的九条备课策略中,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是建议语文教师要有文体意识,依体而教。在《皇帝的新装》教学中,肖老师抓住了童话的文体,通过提问你是怎么判断出这是一篇童话的引领学生关注文体知识的积累与应用;又根据童话具有夸张和想象的特征,继而提出问题:你觉得文中最具夸张力的地方在哪里课程最后还安排了学生续写结尾的环节,这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想象和夸张能力。心有文体意识,明确文章体式,紧扣文体特征来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体知识的建构。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是要教师关注作品设定的读者和写作目的,即知人论世,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正如肖老师所说,不知道《背影》里作者与父亲之间的纠葛恩怨和世事变迁,就难以理解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文字背后的复杂感情,也难以理解一个大男人却那么容易流泪的行为。要理解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如果不了解作者作为东北人被迫流浪外乡,不了解作者在九一八十周年的特殊日子还未能回到自己家乡的这个背景,又怎能理解作者对于故乡土地炽热的、泛滥的情感

这是写什么的文章是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肖老师在《孔乙己》的备课中,不是将本文的主旨仅限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而是着眼于人性的凉薄冷淡,选择小说中最能体现孔乙己悲惨的两个片段,引导学生深究小说主题。

这是怎样写出来的文章是对文本语言个性的追问,是建议教师基于语言特点来设计教学。肖老师指出,对于同样都是以平静的叙述为主的回忆性散文,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语言个性的细微不同。如《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平静的叙述语调中,饱含着深沉热烈的情感;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语言细腻明丽、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却感人至深;《老王》,杨绛温婉简淡、气度从容而又意味深长,用近乎白描的平和叙述;《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行文沉稳平和,质朴蕴藉,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语言文字永远都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东西,也是每一堂语文课最核心的备课内容。

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重要语段或句子是哪几个是强调教师只有关注重点词句,教学才能聚焦。肖老师备课《紫藤萝瀑布》,注意到了我在开花这句话:重读我,是对自我生命的肯定和珍惜;重读在,是对宝贵时光的珍视;重读开,是对自我实践的催促;重读花是对美好理想的守望。宗璞通过紫藤萝花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凄风冷雨中还是在灿烂阳光下,请秉承这样的生命信念我在开花!通过对文中关键字词的细细品味、揣摩,学生最终得以真实地体会到了文章语言之美,真正地走进了宗璞的世界。

教材把握要全面、系统

肖老师提出的备课策略中为什么放在这个单元、这个位置教材提供了怎样的助学资源是建议教师备课要对教材有全面、系统的把握。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以教读课、自读课和课外阅读建构起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例如《一棵小桃树》一文,单元目标是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教材的五个批注涉及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散文阅读的方法、托物言志散文的读法。肖老师在仔细研究这些批注的基础上,并结合单元目标,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

1、这篇自读课文,有五个旁批,一共提出了几个问题能自行解决吗

2、五个旁批,哪个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的。一起来读一读。

3、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

4、文章的第一个批注告诉了我们什么(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

5、如果贾平凹先生只能用一个字来写他的小桃树,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他会写哪个字

肖老师巧妙借助自读课中的助读系统旁批,来展开行文的学习,实现了五个批注,教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妙想,这是顺应教材而开出的智慧之花。恰如于漪老师所说,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候,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挂起。

学情分析要客观、精准

当下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和不能读懂的可能是什么这是提醒教师备课时应思考:课文教学的当代价值,并能对学情有精准、客观的预判,依据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肖老师认为,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要从学生视角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文本架构学生与教材的桥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真正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学生的世界里感知另一个世界。肖老师讲授《湖心亭看雪》,首先从文中的与和一,读出了作者张岱的才气高雅初心痴等,读出了西湖是张岱的精神家园,读出了儒家的独善其身,道家的清静无为,人世的艰难,脱俗的惆怅。但在课程的最后又回到孤独上,正是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选择了适合学生思想深度的解读。

总之,备课,要用心,要舍得花力气,既要备好教师教的活动,也要备好学生学的活动,最终才能呈现出灵动的、宏阔的、立体的、富有个性的语文课堂。正如肖培东老师所说,只有胸中有文本,解读有个性,学生有体验,言语有建构,浅浅地教才能真正做到浅教又教深。践行高效备课,虽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永远在路上。

篇五:《语文:培东有约》读后感

《语文:培东有约》全面总结了肖培东老师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相关经验,把最地道、生活化、课堂化的语文讲给大家听。他希望书中介绍的教师如何备课、如何解读课文、如何利用课堂资源、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等内容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帮助。阅读后我们深深感受到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把自己融到教学里,融到课堂里,融到学生里,融到阅读里,融到语文真正的使命里,我们才能上出真正的好课。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

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尤其重视阅读教学,阅读部分以单元学习为主,辅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自读课文作为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沟通和联结课内外阅读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自读课上合理适当地运用教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能更好地加以理解和实践,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因此,自读课如何去教,如何改变过去把自读与精读混为一谈、将自读当成精读的教学思维,应成为一线教师使用统编教材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自读课与教读课关系

在建构主义看来,对知识的学习不是对实体的记忆,而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情感需求来对新的信息作出相应的吸收、整合和接受,新旧知识经某种磨切达到融合平衡的状态。

阅读学习作为一种理解性的学习,应是学生结合已掌握的阅读技巧与策略、已有的阅读经验和早先的阅读情感,主动选择、加工和整合新信息后,产生新的思维和感受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必须把新内容与已有、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形成有意义的理解。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功能明确:围绕主题,在一个单元内螺旋式或阶梯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读课上学生不是自由发挥,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文本,而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运用已有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遇到的困难并有所收获。学生的阅读策略和经验来自哪里应该来自教读课。由教读到自读,应该是学生在学到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筛选、接纳和拓展自读课文中相关知识的过程。

教读课是自读课的基础和铺垫,自读课是教读课的升华和实践。教师在处理教读课文时,着眼点是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和策略,如作品是如何写的,教读课文解读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领悟表层内容之下深藏的意蕴、秘藏的形式,并由此养成独自领悟的能力和经验,由得意发展到得法。

例如,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四篇课文,前两篇为教读课文,后两篇为自读课文。如何使前者成为后者的阅读基础呢首先,教师要明白贯穿这一单元的主线人的叙事和叙事中的人,围绕这条主线来学习有关人物叙事的文章。要在前两课教会学生,在阅读人物叙事文章时关注典型事件中的细节,关注事实中的我和叙事的详略。要从叙事的概念出发,教会学生关注叙事的线索、节奏、方式等,还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的特点。学生学会了文本表现形式的知识,再去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就可以很好地掌握文章脉络,发现文章的伟大之处。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以一篇篇文章为例教会学生阅读人物叙事文章的基本方法,可以让学生依据方法阅读自读课文,设计阅读路径,直奔文本形式吸引读者的秘妙。

二、自读课中教师的作用

统编版教材将自读课文放在教读课文之后,意味着教学目标和课型要有较大变化,教师要做的工作变为导读、导学,而不是讲解。

(一)引导

教师在自读课上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的阅读重点和方向,明确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效果。例如,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写四时景物为主,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本单元的教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中,朱自清和老舍用细腻的笔调、饱满但有节制的情感描绘了美丽的景色。在教读过程中,教师除了教学生如何朗读课文,感受汉语声韵之美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情感,如何用感官描写景物等。因此,针对自读课文《雨的四季》,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多感官并用描写景物(2)如何将抽象的景物具体化(3)一个景物有哪些不同情态(对比《春》中不同景物的同一情态)(4)如何把读者带入景物描写中(你的出现、对话式语言)(5)如何写出别人眼中没有的独特景物(细致观察反常的东西、走心的东西)

(二)指导

在自读课上,要对学生阅读的方法进行过程指导。教读课是自读课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读课上所有的阅读方法都有效,可以直接拿来用的。阅读方法的积累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例如,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生通过学习精读课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明白了人物叙事类文章要注意叙事线索和叙事方式,但《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在叙事方式上与前两者有明显差别,学生不可能用学到的叙事方式来解读,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三、自读课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学会阅读,是指学会转换书面词语,并使这种转换自动化。要想达到如此效果,学生必须经历一个不断建构阅读图式的过程,这需要不断积累阅读量。美的感受积累越多,美的内存越丰富。

统编版教材阅读体系帮助学生不断建构言语阅读图式。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读课文为《三峡》《短文两篇》《唐诗五首》,自读课文是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从教读到自读的主线应是文言的整与散、浅与深之美,学生通过探究感受体会文章的山川之美和语言之美,进而体会魏晋文风,明确情景融合背后的魏晋风度,正是魏晋南北朝写景散文的阅读图式,进而形成对类似文章的基本阅读思路。

总之,自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用一种方法启发另一种方法,在一线教学中我们精准定位自读课型,运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改进授课,就能充分发挥自读课的相应作用。

篇六:《语文:培东有约》读后感

假期继续读《语文:培东有约》,不仅读了肖培东老师对语文课的见地,也读到了肖老师对全国各地语文老师的教学启示。结合之前读过的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我认为肖老师深与浅的教学哲学不是单纯的教学技法和文本解读探究,肖老师的课堂之所以能深入浅出,源于他的深情。

一、深情地读文本。

这里的读包括朗读和品读,读绝对是肖老师课堂上占比重最大、最闪亮的部分。古诗词教学中,肖老师的读不是简单的一读正音、二读节奏、三读情感,教韦庄的《菩萨蛮》,他先从音律平仄给学生讲解朗读基本的轻重节奏,然后逐字逐句地分析描述江南的句子中词人的情感。单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几句,第一个环节江南好的朗读分析中就读了16遍,第二环节还是读这几句,在朗读设问引导分析再朗读的反复中,学生自然而然从起初喜爱并享受江南好的安适进一步读出了只得江南老的愁绪和无奈。后面的环节老师再引导学生道出想家乡须断肠的种种,就水到渠成了。

另一个典型的深情读文本的课例是《春酒》,谁也想不到,两个字的题目肖老师会让11个学生读出11种情感,既了解了学生的初读体验,也为后面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种下一颗种子。在现代散文的教学中,我们常看到的一种课堂景象是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找出尽可能多的句子、尽可能多的角度进行赏析,那样的课堂固然热闹且让人眼花缭乱,但有多少赏析是真正深入学生内心的到头来这些词句是否让学生把握住作者真正的情感及文章的核心了呢再看肖老师教学中对《春酒》的句子分析,整堂课中只分析了4个句子。其中3个句子用来分析作者对春酒、母亲、乡亲们的爱,每个句子都有5-6个学生分析,每次分析都往前推进一步、内涵更丰富一点。而揭示文章主旨部分只分析了1个句子,在品读字词、想象画面的过程中,朗读一个简单的句子让一群没体验过乡愁的孩子渐渐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

二、深情地走近学生。

说肖老师的浅教,不能不说他的对学生内心的体察。就拿导入来说,肖老师很少设计那种新奇华丽、激情四溢、图文并茂的导入,大部分导入都就地取材,通过跟学生聊天展开。比如《孔乙己》的导入就从学生们送他生日卡片说起,学生能记住肖老师的生日,但又能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呢既亲切,又把学生带入这篇课文的悲情氛围中,并且通过记瞬间沟通了两个相距遥远的时代。上高三的作文复习课,肖老师每一个环节的导入都紧贴那里的学生,首先从去年和今年来这里上课的季节聊起,从冬季校园里小草的一抹绿色让学生展开联想;接着套入当地模拟考作文题让学生从自然景象得出感悟,给出几幅自然景象的图让学生扣题描述;最后聊起当天早上看到校园里的鸟窝,聚焦到鸟窝上,再由鸟窝展开联想,用这个题材写进不同的作文题。所有材料都取自学生熟悉的环境,把学生忽视的身边的细节捡起来交到他们手里再观察、品味,让他们豁然开朗。因为理解学生的世界,所以肖老师的教学从来不慌不忙,孩子说文字里有一只麻雀,我就先让他们读出美丽真实的飞翔,未来,他们会看到雄鹰的翅膀。

三、深情地拥抱生活。

不难看出,肖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人。读肖老师的教学感言和后记,文采飞扬,异于朴实无华的课堂语言,但那份生活点滴就能掀起内心波澜的感性却与教学中传达的人文关照如出一辙。解读文本时,肖老师往往都能从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体验出发,真诚地去理解作者的心境,或者将自己代入作者的生活中,试着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在肖老师眼中,教语文,是要教会我们用心生活,在生活中表达爱。教我们用最好的语言,去爱我们的母亲要我们用最纯朴的语言,去爱我们的大地教我们用最真的语言,去爱我们身边的人,让彼此的生命更完整。

肖老师自己这么诠释浅浅地教语文: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我相信,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眼里的低矮,我相信,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地凝聚起来,就是厚度。深入生活,深入学生,深入文本,深情地爱着语文,所以能够让思想的清流缓缓地、浅浅地流出,滋养着学生心灵的嫩芽儿,是为润物细无声。

篇七:《语文:培东有约》读后感

读书,脱去胸中尘浊,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局限,然后去不断进步。

读《语文,培东有约》,最初是因为我们的蔡校,他带领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去听课,那是我第一次听肖培东老师的课,讲《再塑生命的人》,问题简要却曲径通幽,简简单单却余音袅袅,相信听完这堂课的学生,在以后的岁月里,一定会有一些声音回响在耳畔,一定会有一些知识盘旋于脑海,也一定会有一些温暖萦绕在心间。

王崧舟老师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肖老师浅浅地教,浅浅地谈,润物细无声,似醍醐灌顶,带给我深深的震撼。

听课回来后,我认真拜读了《语文,培东有约》,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