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技术与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水处理技术与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水处理技术与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水处理技术与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水处理技术与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处理技术与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TOC\o"1-2"\h\u14289第1章水处理技术概述 376671.1水处理技术背景 3232911.2水处理技术发展历程 3101851.3水处理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332547第2章水质分析与监测 490782.1水质指标与标准 4195312.1.1地表水水质指标与标准 444962.1.2地下水水质指标与标准 4160992.1.3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与标准 4189932.1.4排放污水水质指标与标准 436832.2水质监测方法 5285892.2.1现场监测方法 5249882.2.2实验室分析方法 5112892.3水质监测仪器及其应用 517172.3.1在线监测仪器 5142972.3.2实验室分析仪器 521489第3章沉淀与浮选技术 6229923.1沉淀技术原理 6162973.1.1沉淀物的形成 6219973.1.2沉淀动力学 6289673.1.3沉淀操作方式 695013.2沉淀剂的应用 6228473.2.1沉淀剂种类 7271273.2.2沉淀剂选择原则 763713.2.3沉淀剂应用 7285703.3浮选技术原理 7278943.3.1气泡 7114053.3.2气泡与悬浮物的粘附 7210443.3.3浮选设备 8209083.4浮选剂的应用 8268603.4.1浮选剂种类 8280013.4.2浮选剂选择原则 881473.4.3浮选剂应用 811704第四章过滤与膜分离技术 997984.1过滤技术原理 9245984.2过滤器的种类与选型 9270504.3膜分离技术原理 99164.4膜材料及其应用 916082第5章消毒与氧化技术 10110905.1消毒技术原理 1080845.2常见消毒方法及其优缺点 1062045.2.1氯消毒 10260915.2.2次氯酸钠消毒 10281815.2.3臭氧消毒 10310765.2.4紫外线消毒 10178635.3氧化技术原理 11185905.4氧化剂的应用 11121055.4.1氯 11307605.4.2臭氧 1119455.4.3过氧化氢 11146035.4.4高铁酸钾 11275465.4.5二氧化氯 113247第6章生物处理技术 1158496.1生物处理原理 11105096.2活性污泥法 12137036.3生物膜法 1218646.4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1211046第7章污泥处理与处置 12143657.1污泥处理技术概述 1270977.2污泥浓缩与脱水 12135177.2.1污泥浓缩 12131897.2.2污泥脱水 13226437.3污泥稳定化处理 13188367.4污泥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13196807.4.1污泥处置 1370707.4.2污泥资源化利用 1320335第8章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1356458.1工业废水来源与特点 1354938.2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14289698.3化学处理技术 1454328.4生物处理技术在工业废水中的应用 1429883第9章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 15244659.1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15321639.2一级处理技术 15224359.3二级处理技术 15320489.4污水回用技术与途径 1516720第10章水处理设施运行与管理 151030910.1水处理设施运行原理 15930210.1.1水处理技术概述 163188110.1.2沉淀池运行原理 161258910.1.3过滤池运行原理 161336610.1.4消毒设施运行原理 163230110.2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 161773210.2.1运行维护基本要求 162623810.2.2沉淀池运行维护 161203210.2.3过滤池运行维护 162505210.2.4消毒设施运行维护 161262610.3水处理设施运行监测 16902210.3.1监测项目及方法 16902510.3.2监测设备与仪器 173221410.3.3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 17266910.4水处理设施优化运行与管理策略 171921510.4.1优化运行措施 172550710.4.2管理策略 17855810.4.3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 17第1章水处理技术概述1.1水处理技术背景水是生命之源,社会发展之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为了满足人们对清洁水资源的需求,水处理技术应运而生。水处理技术旨在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去除水中的杂质、有害物质和微生物,实现水资源的安全、高效利用。1.2水处理技术发展历程水处理技术发展至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阶段:主要以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方法为主,如沉淀、过滤、消毒等,这些方法对水中悬浮物、胶体和部分溶解性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2)中期阶段: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发展出以离子交换、活性炭吸附、膜分离等技术为代表的高级处理方法,这些方法能更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3)现代阶段: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水资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生物接触氧化、纳米过滤等,水处理技术逐渐向高效、环保、节能方向发展。1.3水处理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水处理技术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保护:水处理技术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污染物,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2)水环境治理:通过水处理技术,可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3)节能减排:水处理技术可减少污水排放,降低污染负荷,为我国节能减排战略作出贡献。(4)循环经济:水处理技术可实现废水资源的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5)公共卫生:水处理技术有助于保障饮用水安全,预防水传播疾病,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处理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促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第2章水质分析与监测2.1水质指标与标准水质指标是衡量水质状况的重要参数,其对于评估水处理效果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根据地表水、地下水、生活饮用水及各类排放水体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水质标准。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类水质指标与标准:2.1.1地表水水质指标与标准地表水水质指标包括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氮、总磷等。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将这些指标分为五个类别,分别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和Ⅴ类,并对每个类别的指标限值进行了规定。2.1.2地下水水质指标与标准地下水水质指标主要包括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氨氮等。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将地下水质量分为优良、良好、较差、极差四个等级,并给出了各指标的标准限值。2.1.3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与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包括微生物指标、化学指标和感官性状指标等。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及限值进行了规定,以保证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2.1.4排放污水水质指标与标准排放污水水质指标主要包括pH、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总氮、总磷等。我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对各类污水排放指标及限值进行了规定,以减轻对受纳水体的污染。2.2水质监测方法水质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两种方式。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水质监测方法:2.2.1现场监测方法(1)光学法:利用光学原理,通过测定水中特定组分的吸光度或发射强度,实现水质参数的快速测定。(2)电化学法:基于电化学反应原理,通过测定电流、电位等参数,实现水质参数的快速监测。(3)离子色谱法:通过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对水中的离子进行分离和检测,用于测定水中的阴阳离子。2.2.2实验室分析方法(1)重量法:通过称量水样中特定组分的质量,计算其在水中的含量。(2)滴定法:利用滴定反应定量测定水样中的组分含量。(3)分光光度法:根据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线的吸收程度,测定水样中特定组分的浓度。(4)气相色谱法:适用于测定水样中挥发性有机物等组分。2.3水质监测仪器及其应用水质监测仪器是实现水质监测的关键设备,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水质监测仪器及其应用:2.3.1在线监测仪器(1)水质自动监测站:用于实时监测地表水、地下水、排放污水等水质状况,包括pH、溶解氧、浊度、电导率等参数。(2)便携式水质分析仪:便于现场快速检测水质参数,如COD、BOD、总氮、总磷等。2.3.2实验室分析仪器(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于测定水样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2)离子色谱仪:用于测定水样中的阴阳离子。(3)气相色谱仪:用于测定水样中的挥发性有机物。(4)原子吸收光谱仪:用于测定水样中的重金属元素。通过运用各类水质监测仪器,可以保证水质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水处理技术及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第3章沉淀与浮选技术3.1沉淀技术原理沉淀技术是水处理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依靠重力作用使悬浮物与水分离。该技术基于悬浮物与溶液中的某些组分发生化学反应,难溶于水的沉淀物,从而实现污染物的去除。本节将介绍沉淀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沉淀物的形成、沉淀动力学和沉淀操作方式。3.1.1沉淀物的形成沉淀物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过程:成核和生长。成核是指溶液中的离子或分子聚集成具有稳定晶格结构的小颗粒,生长是指这些小颗粒逐渐聚集,形成较大的沉淀物。影响沉淀物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溶液的化学组成、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3.1.2沉淀动力学沉淀动力学研究沉淀物在溶液中的生长速率和沉淀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成核动力学:研究成核过程中,晶核的形成速率和成核速率常数。(2)生长动力学:研究沉淀物生长过程中,颗粒间的碰撞、吸附和聚集等过程。3.1.3沉淀操作方式沉淀操作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直接沉淀:将沉淀剂直接加入含有污染物的溶液中,使污染物形成沉淀。(2)共沉淀:将两种或多种污染物同时与沉淀剂反应,形成混合沉淀物。(3)絮凝沉淀:通过添加絮凝剂使悬浮物聚集成絮体,然后通过重力作用使絮体沉淀。3.2沉淀剂的应用沉淀剂在水处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沉淀效果。本节主要介绍沉淀剂的种类、选择原则及其应用。3.2.1沉淀剂种类沉淀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无机沉淀剂:如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硫酸铁、硫酸铝等。(2)有机沉淀剂:如聚丙烯酰胺、聚乙烯亚胺等。(3)复合沉淀剂:由多种沉淀剂组合而成,具有更好的沉淀效果。3.2.2沉淀剂选择原则选择沉淀剂时应考虑以下原则:(1)对污染物的沉淀效率高。(2)沉淀剂本身无毒、无害,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3)沉淀剂的溶解度适中,易于控制。(4)沉淀剂的价格合理,经济实用。3.2.3沉淀剂应用沉淀剂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去除重金属离子:如硫酸铁、氢氧化钙等沉淀剂用于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2)去除磷酸盐:采用氢氧化钙、氢氧化铝等沉淀剂去除水中的磷酸盐。(3)去除有机物:利用聚丙烯酰胺等有机沉淀剂去除水中的有机物。3.3浮选技术原理浮选技术是利用气泡作为载体,使悬浮物与气泡粘附,并随气泡上升至水面,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一种方法。本节主要介绍浮选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气泡、气泡与悬浮物的粘附以及浮选设备。3.3.1气泡气泡在浮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气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机械搅拌:通过搅拌装置在水中产生气泡。(2)射流吸入:利用射流泵的吸入作用,在水中产生气泡。(3)电解:在水中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形成气泡。3.3.2气泡与悬浮物的粘附气泡与悬浮物的粘附是浮选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粘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气泡与悬浮物的碰撞。(2)气泡与悬浮物之间的吸附。(3)气泡与悬浮物形成稳定的粘附体。3.3.3浮选设备浮选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机械搅拌式浮选机:通过机械搅拌产生气泡,实现浮选。(2)射流式浮选机:利用射流泵吸入作用产生气泡,实现浮选。(3)电解式浮选机:通过电解水产生气泡,实现浮选。3.4浮选剂的应用浮选剂在浮选过程中起到改善气泡与悬浮物粘附功能、提高浮选效率的作用。本节主要介绍浮选剂的种类、选择原则及其应用。3.4.1浮选剂种类浮选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捕收剂:增强气泡与悬浮物的粘附作用,如醇类、酚类等。(2)起泡剂:增加气泡数量,改善气泡的分布,如十二烷基硫酸钠等。(3)调整剂:调整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等,以提高浮选效果。3.4.2浮选剂选择原则选择浮选剂时应考虑以下原则:(1)对污染物的浮选效果显著。(2)浮选剂本身无毒、无害,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3)浮选剂的溶解度适中,易于控制。(4)浮选剂的价格合理,经济实用。3.4.3浮选剂应用浮选剂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去除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利用捕收剂和起泡剂,去除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2)去除油脂和有机物:利用捕收剂和起泡剂,去除水中的油脂和有机物。(3)去除重金属离子:通过调整剂和捕收剂,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第四章过滤与膜分离技术4.1过滤技术原理过滤技术是一种利用物理方法,通过特定的过滤介质,将悬浮固体从流体中分离的单元操作。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过滤介质的孔隙捕捉并拦截悬浮颗粒,使清液通过,从而实现固液分离。根据过滤介质的孔径大小,可以分离不同粒径的悬浮颗粒。4.2过滤器的种类与选型过滤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表面过滤:如砂滤池、无烟煤滤池等,主要依靠过滤介质表面的拦截作用进行固液分离。(2)深层过滤:如活性炭过滤器、硅藻土过滤器等,利用过滤介质内部孔隙对悬浮颗粒进行深层吸附和拦截。(3)精密过滤:如微孔过滤器、超滤器等,采用孔径较小的过滤介质,可去除更小的悬浮颗粒。选型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水质特性:悬浮颗粒的粒径、含量、水质pH值等。(2)处理量:根据设计处理量选择合适的过滤面积和过滤速度。(3)过滤介质:根据水质特性选择合适的过滤介质。(4)操作维护:考虑设备的操作便捷性、维护成本和运行寿命。4.3膜分离技术原理膜分离技术是利用膜材料对流体中的溶质或悬浮颗粒进行分离的一种物理方法。其原理主要是通过膜材料上的孔隙,对流体中的组分进行筛选,实现不同粒径或分子量的物质的分离。膜分离技术具有无相变、低能耗、操作简便等特点。4.4膜材料及其应用膜材料种类繁多,根据膜的结构和分离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微滤膜:孔径在0.1~10μm之间,可去除微小的悬浮颗粒、细菌等,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生物工程等领域。(2)超滤膜:孔径在0.01~0.1μm之间,可分离病毒、蛋白质、多肽等大分子物质,应用于污水处理、药物提纯等领域。(3)纳滤膜:孔径在1~10nm之间,能分离部分盐类和有机物,应用于苦咸水淡化、饮用水处理等场合。(4)反渗透膜:孔径小于1nm,具有很高的分离功能,可用于海水淡化、高盐废水处理等领域。各类膜材料根据其特性和应用场合,选用合适的膜组件和工艺流程,以满足水处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第5章消毒与氧化技术5.1消毒技术原理消毒技术是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杀灭或去除水中的病原体,保证出水水质符合卫生安全标准。消毒技术主要通过破坏微生物细胞结构、干扰其生理功能或破坏遗传物质等途径,从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效果。5.2常见消毒方法及其优缺点5.2.1氯消毒原理:氯消毒是利用氯气或氯化物与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发生反应,具有消毒作用的次氯酸。优点:消毒效果好,成本较低,易于操作。缺点:氯味较重,对某些病原体如贾第虫、隐孢子虫的灭活效果较差,且可能产生有害的氯化有机物。5.2.2次氯酸钠消毒原理:次氯酸钠与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发生反应,次氯酸,具有消毒作用。优点:消毒效果好,对病原体灭活能力强,无刺激性气味。缺点:成本较高,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注意安全。5.2.3臭氧消毒原理: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细胞膜和遗传物质,从而达到消毒目的。优点:消毒效果好,无残留,不产生有害物质。缺点:成本较高,运行费用高,设备复杂。5.2.4紫外线消毒原理:紫外线能破坏微生物的DNA和RNA,使其失去繁殖能力,从而达到消毒目的。优点:消毒速度快,无残留,不产生有害物质。缺点:对病原体灭活效果较差,设备成本较高,需定期更换灯管。5.3氧化技术原理氧化技术是通过氧化剂将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等污染物氧化分解,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氧化剂具有强氧化性,能破坏污染物中的双键、芳香族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5.4氧化剂的应用5.4.1氯氯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广泛应用于水处理过程中。氯可以杀灭微生物,同时氧化水中的有机物。5.4.2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可用于氧化水中的有机物、色度、铁锰等污染物。在预处理、生化处理和深度处理等阶段具有广泛应用。5.4.3过氧化氢过氧化氢作为一种绿色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强、无污染、易于分解等特点,适用于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5.4.4高铁酸钾高铁酸钾是一种高效氧化剂,可用于氧化水中的有机物、色度、铁锰等污染物,同时具有一定的消毒作用。5.4.5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优良的消毒效果,可用于水处理过程中的消毒和氧化。其优点是消毒效果好,不产生氯化有机物,对人体和环境友好。第6章生物处理技术6.1生物处理原理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对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分解、转化的一种水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吸附、降解,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等。生物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污水处理中。6.2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常见的好氧生物处理技术,主要适用于城市污水和各种工业废水的处理。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向废水中注入活性污泥,即含有大量微生物的悬浮物质,在好氧条件下,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吸附、分解,从而实现污染物去除的目的。活性污泥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曝气、混合、沉降、污泥回流等。6.3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是利用固定在载体上的生物膜对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的一种生物处理技术。生物膜是由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和载体组成的复杂体系。生物膜法具有以下优点: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占地面积小、操作管理简便等。根据生物膜固定方式的不同,生物膜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固定床生物膜法、流化床生物膜法、旋转生物膜法等。6.4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的一种处理方法。该技术具有能耗低、剩余污泥产量少、对污染物降解能力强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厌氧消化、厌氧滤池、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等。在实际应用中,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常与其他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以提高整体处理效果。第7章污泥处理与处置7.1污泥处理技术概述污泥处理作为水处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污泥处理的技术原理、分类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污泥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污泥浓缩、脱水、稳定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方面。7.2污泥浓缩与脱水7.2.1污泥浓缩污泥浓缩是污泥处理的第一步,目的是减少污泥的体积,降低后续处理成本。主要方法有机械浓缩、重力浓缩和气浮浓缩等。污泥浓缩设备包括污泥泵、浓缩池、搅拌器等。7.2.2污泥脱水污泥脱水是进一步降低污泥体积的过程,常用的脱水方法有机械脱水、自然干化和焚烧等。机械脱水主要包括压滤、离心和真空吸滤等。污泥脱水设备有板框压滤机、离心机、真空吸滤机等。7.3污泥稳定化处理污泥稳定化处理是指通过生物、化学或物理方法,降低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减少污泥的恶臭和病原体,提高污泥的稳定性。主要方法有厌氧消化、好氧消化、化学稳定化和焚烧等。7.4污泥处置与资源化利用7.4.1污泥处置污泥处置方法包括土地填埋、海洋倾倒、焚烧和建筑材料等。环保意识的提高,土地填埋和海洋倾倒已逐渐受到限制,焚烧和建筑材料等资源化利用方式逐渐成为主流。7.4.2污泥资源化利用污泥资源化利用是指将污泥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或能源。主要方法有:(1)农业利用:将污泥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应用于农田、园林绿化等领域。(2)能源利用:通过厌氧消化等方法,将污泥转化为生物质能源。(3)建材利用:将污泥作为原料,生产砖、水泥等建筑材料。(4)其他利用:如提取污泥中的重金属、蛋白质等有用成分,应用于工业生产。污泥处理与处置是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合理的污泥处理技术,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污泥的性质、处理成本和环保要求,选择合适的处理与处置方法。第8章工业废水处理技术8.1工业废水来源与特点工业废水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废水、冷却水、洗涤水、脱脂水等。工业废水具有水质复杂、污染物浓度高、毒性强、色度大、温度变化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工业废水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处理难度较大。8.2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沉淀法:利用化学反应使废水中的污染物形成沉淀,从而去除污染物。(2)浮选法:通过添加浮选剂,使废水中的污染物与气泡结合,形成浮选物,从而实现污染物与水的分离。(3)吸附法:利用吸附剂的吸附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色素、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4)离子交换法: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去除废水中的离子污染物。(5)电渗析法:利用电场作用,使废水中的离子发生迁移,实现离子污染物的去除。8.3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中和法:通过加入酸或碱,调整废水的pH值,使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去除污染物。(2)氧化还原法:利用氧化剂或还原剂,使废水中的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无害物质。(3)化学沉淀法:通过加入化学试剂,使废水中的污染物形成沉淀,从而去除污染物。(4)催化氧化法: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8.4生物处理技术在工业废水中的应用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活性污泥法:将废水与含有微生物的活性污泥混合,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污染物。(2)生物膜法:利用固定在载体上的微生物膜,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3)厌氧生物处理法: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等无害气体。(4)好氧生物处理法:在充足氧气的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无害物质。(5)复合生物处理法:结合多种生物处理技术,提高工业废水处理效果。第9章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9.1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概述城市污水处理是指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集中收集并进行生物、化学及物理方法处理的过程,以降低污染物浓度,达到排放标准或回用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城市污水处理的技术及其应用,包括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以及污水回用技术与途径。9.2一级处理技术一级处理技术主要包括预处理和初级处理两部分。预处理包括格栅、沉砂池等设施,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砂粒等杂质。初级处理主要包括沉淀池和气浮池等,通过沉淀、浮选等物理方法进一步去除污染物。9.3二级处理技术二级处理技术主要是生物处理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沟法等。这些方法利用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降低污水中的BOD5、COD等指标。还包括化学处理方法,如絮凝、氧化等,用于去除难以生物降解的污染物。9.4污水回用技术与途径污水回用技术主要包括深度处理和高级处理两部分。深度处理技术有砂滤池、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