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象预报精准化与防灾减灾作业指导书TOC\o"1-2"\h\u13443第1章气象预报精准化概述 391101.1气象预报发展历程 3167581.2气象预报精准化的重要性 437071.3气象预报精准化的方法与技术 415280第2章防灾减灾基本概念 478632.1灾害类型与特点 4326062.2防灾减灾的目标与原则 589962.3防灾减灾体系构建 532206第3章气象观测数据获取与处理 657103.1地面气象观测 692233.1.1地面气象观测原理 6171813.1.2地面气象观测设备 6254193.1.3地面气象观测操作方法 6183983.2高空气象观测 6211153.2.1高空气象观测设备 6129473.2.2高空气象观测方法 7224453.2.3高空气象数据处理 722193.3卫星遥感与雷达观测 78933.3.1卫星遥感观测 7239553.3.2雷达观测 7214713.3.3卫星遥感和雷达数据融合 7304023.4气象数据质量控制与融合 76313.4.1气象数据质量控制 8125863.4.2气象数据融合 8252883.4.3气象数据质量控制与融合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815161第4章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8140044.1数值天气预报原理 840434.2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8215384.3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8168244.4模式输出产品解析与应用 93279第5章气象预报订正技术 9258405.1气象预报误差分析 944905.1.1误差类型及成因 923615.1.2误差来源及影响 952285.2预报订正方法 971725.2.1动态资料同化技术 10188995.2.2集成预报技术 10291955.2.3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 1097655.3预报订正效果评估 10323855.3.1评估指标 10262725.3.2评估方法 10115495.4预报订正业务流程 1096725.4.1预报订正时机 10157025.4.2预报订正步骤 10505.4.3预报订正产品发布 10124095.4.4业务协同与交流 1013503第6章短时临近气象预报 10106356.1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原理 10172786.1.1天气系统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 11217756.1.2数值模式的构建与数据同化技术 11268316.1.3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不确定性分析 11246156.2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方法 11323876.2.1动力学方法 114366.2.2统计方法 11233026.2.3混合方法 11279866.3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产品 12181386.3.1天气图表 1218986.3.2文字描述 1289426.3.3预警信号 12109356.4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应用案例 12283036.4.1强对流天气案例 1248346.4.2暴雨案例 1246156.4.3雷暴大风案例 1223852第7章气象灾害预警 12151517.1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12223357.1.1预警信号种类 12172687.1.2预警信号发布标准 13219097.2预警发布与传播 1348987.2.1预警发布流程 13220457.2.2预警传播途径 13214937.3预警效果评估与优化 1364057.3.1预警效果评估 1354357.3.2预警优化措施 13268347.4预警联动与应急响应 13220377.4.1预警联动机制 13215437.4.2应急响应措施 13201107.4.3公众应对指南 1328403第8章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14221818.1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1476458.1.1气象灾害风险概述 146428.1.2定性评估方法 14179478.1.3定量评估方法 1413848.2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14197508.2.1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原则 14146318.2.2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方法 14283918.2.3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结果 14220328.3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应用案例 14261818.3.1案例一:暴雨灾害风险评估 1419938.3.2案例二:台风灾害风险评估 148378.3.3案例三: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14116258.4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 15253768.4.1风险评估在决策中的作用 15183738.4.2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15250718.4.3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 1528373第9章防灾减灾措施与实践 15232709.1防灾减灾规划与设计 15121879.2防灾减灾工程措施 15131069.3社区防灾减灾实践 15322489.4防灾减灾教育与培训 1519700第10章气象预报精准化与防灾减灾业务发展 1658110.1气象预报精准化业务布局 161099610.1.1预报技术现代化 16222810.1.2预报产品多样化 16485810.1.3预报服务精细化 161863110.2防灾减灾业务体系建设 161125310.2.1防灾减灾组织架构 161160810.2.2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 161596110.2.3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61895210.3气象预报与防灾减灾协同发展 161237310.3.1气象预报与防灾减灾业务融合 162075610.3.2跨部门合作与协调 172580810.3.3社会力量参与 171353610.4气象预报精准化与防灾减灾未来展望 17699910.4.1技术创新驱动 171502510.4.2国际合作与交流 17828010.4.3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 17第1章气象预报精准化概述1.1气象预报发展历程气象预报作为人类社会对天气、气候现象进行预测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古代。早在公元前35世纪,我国甲骨文中便有关于天气变化的记录。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气象预报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经验法则和简单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天气预测。20世纪初,无线电探空技术的发展,气象预报逐步向高空探测延伸。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气象预报进入数值预报时代,预报精度得到显著提高。进入21世纪,气象预报逐渐向精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1.2气象预报精准化的重要性气象预报精准化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精准的气象预报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如提前预警台风、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气象预报精准化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领域的优化调度和资源配置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3气象预报精准化的方法与技术气象预报精准化依赖于多种方法与技术的综合运用。目前主要的方法与技术包括:(1)资料同化技术:通过将观测资料与数值模式相结合,优化初始场,提高预报精度。(2)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采用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模拟更小尺度的天气现象,从而提高预报精度。(3)多模式集成预报:结合多个数值模式,充分考虑不同模式之间的误差特性,提高预报的可靠性。(4)卫星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资料,获取全球范围内的气象信息,为气象预报提供丰富的观测数据。(5)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挖掘气象数据中的规律,提高预报精度。(6)多学科交叉研究:结合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理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气象预报提供理论支持。(7)预报员经验:充分发挥预报员的业务经验和主观判断能力,对数值预报结果进行修正,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第2章防灾减灾基本概念2.1灾害类型与特点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其类型繁多,特点各异。常见的灾害类型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水文灾害等。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台风、暴雨、雷电、干旱、高温、寒潮等,具有突发性、区域性、季节性等特点;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力大等特点;地震灾害则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具有破坏性极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水文灾害则涵盖洪水、涝灾、水污染等,具有发展迅速、影响面积大等特点。2.2防灾减灾的目标与原则防灾减灾的目标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为实现这一目标,防灾减灾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强化风险管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2)全民参与,社会共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3)科学应对,精准施策。根据不同灾害类型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精准高效。(4)依法行政,强化责任。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和相关部门职责,保证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2.3防灾减灾体系构建防灾减灾体系构建是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举措。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体系。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明确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全社会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2)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相关法律法规,保证防灾减灾工作依法进行。(3)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4)应急预案体系。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5)救援力量体系。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装备水平,强化救援能力培训。(6)科普宣教体系。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工作,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7)恢复重建体系。建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机制,保证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第3章气象观测数据获取与处理3.1地面气象观测地面气象观测是获取近地面气象要素数据的重要手段。本章首先介绍地面气象观测的原理、设备及其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量等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3.1.1地面气象观测原理(1)气温观测:通过温度计测量气温,包括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等;(2)湿度观测:通过湿度计测量相对湿度;(3)气压观测:通过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力;(4)风向风速观测:通过风向风速仪测量风向和风速;(5)降水量观测:通过雨量计测量降水量。3.1.2地面气象观测设备(1)自动气象站:集成度高、自动化程度好的气象观测设备,可实时采集并传输气象数据;(2)手持式气象仪器:便于携带,适用于野外考察和应急观测;(3)移动气象观测车:具有较好的机动性,可对特定区域进行气象观测。3.1.3地面气象观测操作方法(1)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2)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保证数据准确可靠;(3)按照规范进行数据采集、记录和传输。3.2高空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主要用于获取大气垂直结构信息,对于气象预报精准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章主要介绍高空气象观测的设备、方法和数据处理。3.2.1高空气象观测设备(1)探空气球:携带探空仪,用于测量高空气象要素;(2)气象雷达:通过跟踪探空气球,获取高空气象数据;(3)无人机:携带气象传感器,用于高空气象观测。3.2.2高空气象观测方法(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利用探空气球进行定时观测;(2)应急高空气象观测:在特殊天气过程中,临时增加观测次数;(3)无人机高空气象观测:根据需求,对特定区域进行高空气象观测。3.2.3高空气象数据处理(1)数据采集:实时接收探空仪、雷达等设备传输的气象数据;(2)数据校验:对数据进行检查、修正,保证数据质量;(3)数据分析:对高空气象数据进行垂直结构分析,为气象预报提供依据。3.3卫星遥感与雷达观测卫星遥感和雷达观测是获取大气三维结构信息的重要手段。本章主要介绍这两种观测方法及其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3.3.1卫星遥感观测(1)气象卫星:通过搭载的气象传感器,获取全球或区域气象数据;(2)遥感数据类型:包括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遥感数据;(3)卫星遥感应用:用于天气分析、气候监测、灾害预警等。3.3.2雷达观测(1)多普勒雷达:通过测量散射回波的频率变化,获取风向、风速等信息;(2)合成孔径雷达(SAR):获取地表和大气垂直结构信息,用于降水估算、云层分析等;(3)雷达组网:通过多部雷达联合观测,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3.3.3卫星遥感和雷达数据融合(1)数据预处理:对卫星和雷达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校正、去噪等;(2)数据融合方法:采用插值、时空匹配等技术,将卫星和雷达数据融合;(3)数据应用:将融合后的数据应用于气象预报,提高预报准确性。3.4气象数据质量控制与融合气象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到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本章主要介绍气象数据质量控制与融合的方法和措施。3.4.1气象数据质量控制(1)数据校验:对采集的气象数据进行检查、修正,排除异常值;(2)数据审核:定期对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审核,保证数据质量;(3)数据同化:利用先进的同化技术,提高气象数据的质量。3.4.2气象数据融合(1)数据源:收集不同观测设备、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气象数据;(2)数据融合方法:采用加权平均、时空插值等技术,将多源数据进行融合;(3)数据融合应用:将融合后的数据应用于气象预报,提高预报准确性。3.4.3气象数据质量控制与融合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1)灾害预警:利用高质量的气象数据,提前发布灾害预警;(2)灾害评估:分析气象数据,评估灾害影响范围和程度;(3)防灾减灾决策支持:为部门提供科学、准确的气象数据,支持防灾减灾决策。第4章数值天气预报模式4.1数值天气预报原理数值天气预报是基于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理论,利用高功能计算机对大气运动进行数值模拟的一种天气预报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大气运动控制方程(包括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进行离散化处理,然后通过数值求解这些方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气的状态。数值天气预报充分考虑了大气的不稳定性、非线性以及各种物理过程,从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2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是一种覆盖全球范围的天气预报模式,其特点是对全球大气运动进行模拟。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有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模式、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模式等。这些模式具备较高的分辨率,能够较为精确地模拟大气运动,为全球范围内的天气、气候预测提供重要参考。4.3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主要针对某一特定区域进行精细化天气预报。与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相比,区域模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更精细的地形、陆面处理,能够更好地捕捉到区域内的天气特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在局部天气灾害预警、城市精细化天气预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4模式输出产品解析与应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输出的产品包括各种气象要素预报场、天气现象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等。这些产品为气象预报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1)气象要素预报场:包括气温、湿度、风场、气压等气象要素的预报。这些预报场可以用于分析天气系统的发展、移动和强度变化,为天气预报提供依据。(2)天气现象预报:通过对数值模式输出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现象,如降水、雾、霾等。(3)灾害性天气预警:当数值模式预测出灾害性天气(如台风、暴雨、暴雪等)时,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指导。(4)模式输出产品应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输出产品在气象、农业、交通、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为农业生产提供气候适宜度评估、为交通部门提供道路结冰预警等。通过深入分析和应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输出产品,有助于提高气象预报的精准度,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第5章气象预报订正技术5.1气象预报误差分析5.1.1误差类型及成因本节主要分析气象预报中常见的误差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包括初始场资料误差、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误差、数值模式分辨率限制、观测资料不足等。5.1.2误差来源及影响分析各类误差来源对气象预报结果的影响程度,评估误差在不同天气类型、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5.2预报订正方法5.2.1动态资料同化技术介绍动态资料同化技术在气象预报订正中的应用,包括变分同化、卡尔曼滤波同化等方法。5.2.2集成预报技术阐述集成预报技术在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方面的作用,包括多模式集成、多初始场集成等方法。5.2.3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探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在气象预报订正中的应用,如深度学习、支持向量机等。5.3预报订正效果评估5.3.1评估指标介绍用于评估气象预报订正效果的指标,包括均方根误差、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等。5.3.2评估方法阐述采用交叉验证、实时预报检验等方法对预报订正效果进行评估。5.4预报订正业务流程5.4.1预报订正时机分析不同天气过程、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特点,确定预报订正的最佳时机。5.4.2预报订正步骤详细介绍气象预报订正的步骤,包括资料收集、模式运行、同化分析、预报、效果评估等。5.4.3预报订正产品发布规范气象预报订正产品的发布流程,保证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和专业用户发布预报订正信息。5.4.4业务协同与交流加强气象预报订正业务与气象观测、气象科研、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协同与交流,提高气象预报订正技术水平。第6章短时临近气象预报6.1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原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主要针对未来几小时至一天内的天气变化进行预测,其核心原理是基于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和数值模式模拟。本章将阐述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包括天气系统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数值模式的构建与数据同化技术,以及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不确定性分析。6.1.1天气系统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关注的主要天气系统包括锋面、气旋、高压脊等。这些天气系统在地球上的移动和演变受到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的共同影响。本节将介绍这些过程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中的作用。6.1.2数值模式的构建与数据同化技术数值模式是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核心工具,其构建和优化对预报准确性具有决定性影响。本节将介绍数值模式的基本构成、动力框架、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等,并探讨数据同化技术在提高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重要作用。6.1.3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不确定性分析由于天气系统的复杂性和观测数据的局限性,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本节将分析影响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6.2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方法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方法主要包括动力学方法、统计方法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混合方法。本节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和应用情况。6.2.1动力学方法动力学方法以数值模式为基础,通过模拟大气运动和物理过程,实现对未来短时临近天气的预测。本节将详细阐述动力学方法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中的应用。6.2.2统计方法统计方法通过分析历史天气数据,建立天气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进行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本节将介绍常用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中的应用。6.2.3混合方法混合方法结合了动力学方法和统计方法的优点,通过数据同化、模式输出统计等方法,提高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本节将探讨混合方法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及其优势。6.3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产品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产品主要包括各种天气图表、文字描述、预警信号等。本节将介绍这些产品的形式、内容和发布标准,以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6.3.1天气图表天气图表是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重要产品,包括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雷达图等。本节将阐述各种天气图表的制作方法及其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中的应用。6.3.2文字描述文字描述是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包括天气现象、气温、降水等。本节将介绍文字描述的制作要求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6.3.3预警信号预警信号是针对极端天气事件发布的紧急天气预报,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探讨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传播途径及其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作用。6.4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应用案例本节将列举几个典型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应用案例,包括强对流天气、暴雨、雷暴大风等,以展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实际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6.4.1强对流天气案例以某地发生强对流天气为例,分析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提前预警、减少损失方面的应用。6.4.2暴雨案例以某地发生暴雨为例,介绍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预测降水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应用。6.4.3雷暴大风案例以某地发生雷暴大风为例,探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预测雷暴大风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等方面的作用。第7章气象灾害预警7.1气象灾害预警信号7.1.1预警信号种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主要包括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等。各类灾害预警信号分为四个等级,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7.1.2预警信号发布标准根据气象灾害的种类、强度、影响范围、可能造成的损失等因素,制定相应的预警信号发布标准。各级气象部门按照标准进行发布。7.2预警发布与传播7.2.1预警发布流程气象部门通过气象观测、预报分析和会商等环节,确定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级和发布范围。预警发布包括制作、审核、签发和发布等环节。7.2.2预警传播途径预警信息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微博、等多种途径传播,保证预警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和相关部门。7.3预警效果评估与优化7.3.1预警效果评估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效果进行评估,主要包括预警准确性、时效性、覆盖范围、传播效果等方面。7.3.2预警优化措施根据预警效果评估结果,改进气象预报技术,完善预警发布流程,提高预警传播效率,保证预警信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7.4预警联动与应急响应7.4.1预警联动机制建立气象部门与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之间的预警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应急响应能力。7.4.2应急响应措施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相关部门和单位启动应急响应,采取人员转移、交通管制、设施加固、物资储备等措施,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7.4.3公众应对指南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普及气象灾害预警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引导公众在接到预警信号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保证生命财产安全。第8章气象灾害风险评估8.1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8.1.1气象灾害风险概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对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区域进行预测、评估和分析的过程。本节主要介绍常用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8.1.2定性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专家咨询法、历史案例分析法和类比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通过专家经验和历史数据对气象灾害风险进行判断。8.1.3定量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和耦合模型等。这些方法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对气象灾害风险进行量化分析。8.2气象灾害风险区划8.2.1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原则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更新和一致性。8.2.2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方法本节主要介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常用方法,包括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法和层次分析法等。8.2.3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结果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将我国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的区域,并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8.3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应用案例8.3.1案例一: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以某地区为例,介绍暴雨灾害风险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分析风险区划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作用。8.3.2案例二: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以某沿海地区为例,介绍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的过程和结果,探讨风险区划在台风预警和防御中的应用。8.3.3案例三: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以某内陆地区为例,介绍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的过程和结果,为干旱灾害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8.4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8.4.1风险评估在决策中的作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为部门制定防灾减灾政策、措施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8.4.2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基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构建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实时气象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8.4.3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相结合,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降低灾害损失。第9章防灾减灾措施与实践9.1防灾减灾规划与设计本节主要介绍气象预报精准化背景下的防灾减灾规划与设计。阐述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方法,明确规划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气象灾害风险分析、脆弱性评估和应急预案等方面,详细讲解防灾减灾设计内容。结合实例分析,探讨如何将气象预报精准化成果应用于防灾减灾规划与设计中。9.2防灾减灾工程措施本节重点关注气象预报精准化在防灾减灾工程中的应用。介绍各类气象灾害的工程防御措施,如防洪、抗旱、防台风等。分析气象预报精准化对工程措施的影响,包括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等方面的优化。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例,阐述气象预报精准化在防灾减灾工程中的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医院护士个人工作计划例文
- 《充分与必要条》课件
- 2024员工个人职位工作计划安排
- 淘宝客服工作计划范文2024淘宝推广工作计划报告
- 2024银行会计工作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 2024年“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活动计划
- 《视力矫正培训》课件
- 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计划行政工作计划
- 有关科组工作计划
- 社区加强人才编制管理计划
- 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 2024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课程教案
- 人民日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Unit 7单元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北师大版教案正比例函数案例分析
-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精美课件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学期 期末模拟测试卷(湘教版)
- 【苏州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5500字(论文)】
- 2024智能变电站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技术规范部分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5 古人谈读书》课件
- 2023年广西北部湾银行招聘考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