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核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核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核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核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11820第1章绪论 383361.1核能与新能源概述 3183931.2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345601.3核能与新能源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3744第2章核能基础知识 4223582.1核能的基本概念 4258142.2核反应与核能释放 4220602.3核裂变与核聚变 4179452.3.1核裂变 4138762.3.2核聚变 517196第3章核能利用技术 5280583.1核电站工作原理 5324463.1.1核裂变反应 5196423.1.2核反应堆 516593.1.3蒸汽发生器 5139003.1.4蒸汽轮机与发电机 5304793.2核反应堆类型及结构 5199233.2.1压水堆 685303.2.1.1燃料组件 6303703.2.1.2控制棒 6168293.2.1.3冷却系统 640883.2.2沸水堆 693663.2.3重水堆 6325073.3核燃料循环与废物处理 693383.3.1核燃料循环 6239713.3.1.1铀矿开采与浓缩 677203.3.1.2燃料元件制造 676283.3.1.3乏燃料后处理 730043.3.2核废物处理 710759第4章核能安全与防护 7191384.1核能安全概述 766394.2核电站安全设施及措施 7275824.2.1设计阶段 7322544.2.2建造阶段 779704.2.3运行阶段 7100454.3核及其应对 8130004.3.1放射性物质泄漏 8126114.3.2火灾和爆炸 827755第5章新能源概述 823985.1新能源的定义与分类 8124655.1.1可再生能源 8173775.1.2非可再生能源 991605.2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9227525.3新能源在我国的发展战略 96050第6章太阳能利用技术 9276276.1太阳能基本原理 9320826.2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978156.2.1光伏效应 9312606.2.2太阳能电池 10111186.2.3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1015886.3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10145646.3.1太阳能热水系统 10271976.3.2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106766.3.3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应用 1023052第7章风能利用技术 10164257.1风能基本原理 1077437.1.1风的形成 1047147.1.2风能的转换 1029657.1.3风能资源的评估 11236127.2风力发电技术 11159377.2.1风力发电机组类型 11171407.2.2风力发电机组主要组成部分 111327.2.3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 11166507.3风能储存与并网技术 11162027.3.1风能储存技术 11170887.3.2风力发电并网技术 11175837.3.3风力发电并网对电网的影响 11176947.3.4风能利用技术的展望 1128555第8章水力能利用技术 12291288.1水力能基本原理 1262608.2水力发电技术 12180348.3抽水蓄能技术 126116第9章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1333249.1生物质能基本原理 13159619.1.1生物质能定义与来源 13208699.1.2生物质能特点 13221869.1.3生物质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 13117599.2生物质能转化技术 13194409.2.1直接燃烧 13160459.2.2生物化学转化 1460569.2.3热化学转化 14293939.3生物质能应用案例分析 145109.3.1农业废弃物发电 14147679.3.2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14198119.3.3生物质成型燃料供暖 14252459.3.4生物柴油生产 1428635第10章其他新能源利用技术 142650910.1地热能利用技术 142038710.2海洋能利用技术 152497910.3氢能利用技术 152614010.4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发展趋势 15第1章绪论1.1核能与新能源概述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形式,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应用。核能利用的是原子核裂变或聚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具有能量密度高、燃料使用量少、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与此同时新能源利用技术也日益受到重视,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可再生能源。这些新能源具有广泛分布、清洁环保、取之不尽等特点,是未来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向。1.2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与现状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从最初的薪柴时代,到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时代,再到如今的核能及新能源时代,能源利用技术不断更新、演变。目前化石能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核能在全球范围内已实现商业化应用,但安全、废物处理等问题仍需关注。新能源利用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逐步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选择。我国在能源利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核能方面,已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具备自主设计、建造、运营核电站的能力。新能源方面,我国在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装机容量逐年增长。但是能源利用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成本、稳定性、储能技术等,亟需进一步研究与突破。1.3核能与新能源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正面临能源结构转型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将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核能发展,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安全水平,降低成本,为核能的广泛应用创造条件。新能源方面,我国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已明确提出,要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在此背景下,新能源利用技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逐步实现由替代能源向主体能源的转变。同时地热能、海洋能等新型能源利用技术也将得到重视和发展。核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2章核能基础知识2.1核能的基本概念核能,即原子能,是指原子核在发生特定核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这种能量来源于原子核内部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污染小、可持续性强等特点。在20世纪中叶,人类成功实现了核能的商业化利用,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2.2核反应与核能释放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之间或原子核与粒子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过程。在核反应中,原子核可能发生质量亏损,从而释放出能量。核能释放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核裂变,另一种是核聚变。(1)核裂变:重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的核,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核裂变产生的中子可以继续引发更多的核裂变,形成链式反应。(2)核聚变:轻核在高温、高压等特定条件下,发生原子核互相融合,形成更重的核,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2.3核裂变与核聚变2.3.1核裂变核裂变是指重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的核的过程。核裂变过程中,质量亏损所对应的能量以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核裂变反应可分为两类:(1)可控链式反应:在核反应堆中,通过控制中子速度和核燃料浓度等条件,使核裂变反应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从而实现能量的持续输出。(2)不可控链式反应:在核武器中,通过迅速增加中子数量和核燃料浓度,使核裂变反应迅速失控,产生巨大能量。2.3.2核聚变核聚变是指轻核在高温、高压等特定条件下,发生原子核互相融合的过程。核聚变过程中,质量亏损所对应的能量以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目前人类尚未实现可控核聚变反应的商业化应用,但核聚变具有以下优点:(1)能量密度高: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远大于核裂变反应。(2)污染小:核聚变反应产生的放射性废物远少于核裂变反应。(3)资源丰富:核聚变所需燃料(如氘、氚等)在地球上的储量极为丰富。本章主要介绍了核能的基本概念、核反应与核能释放以及核裂变与核聚变等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核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打下基础。第3章核能利用技术3.1核电站工作原理核电站是利用核能进行发电的设施,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核反应堆中的核裂变反应释放出热能,将水加热成蒸汽,推动蒸汽轮机旋转,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3.1.1核裂变反应核裂变是指重核在吸收中子后变得不稳定,发生裂变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核电站中,铀235和钚239为主要裂变材料。当这些材料吸收中子后,会产生两个较轻的核和额外的中子,同时释放出能量。3.1.2核反应堆核反应堆是核电站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控制核裂变反应,使反应持续稳定地进行。核反应堆由燃料元件、控制棒、冷却剂等组成。3.1.3蒸汽发生器核反应堆产生的热量用于加热蒸汽发生器中的水,使水变成蒸汽。蒸汽发生器是连接反应堆与蒸汽轮机的关键设备。3.1.4蒸汽轮机与发电机蒸汽轮机是将蒸汽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当蒸汽推动蒸汽轮机旋转时,带动发电机旋转,从而产生电能。3.2核反应堆类型及结构核反应堆根据其用途、设计原理和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以下主要介绍压水堆、沸水堆和重水堆。3.2.1压水堆压水堆(PressurizedWaterReactor,PWR)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核反应堆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使用加压的轻水作为冷却剂和慢化剂,使反应堆中的中子能够更容易地与铀235发生裂变。3.2.1.1燃料组件燃料组件由燃料棒、控制棒和导向管等组成。燃料棒内装有铀235或钚239燃料,是核裂变反应的主要场所。3.2.1.2控制棒控制棒用于调节核反应堆的功率和反应速度。它们通常由吸收中子的材料(如硼)制成,插入或抽出反应堆以控制核反应。3.2.1.3冷却系统压水堆的冷却系统主要包括一次冷却系统和二次冷却系统。一次冷却系统将反应堆产生的热量传递给二次冷却系统,后者将热量传递给蒸汽发生器。3.2.2沸水堆沸水堆(BoilingWaterReactor,BWR)是一种将水直接加热至沸腾以产生蒸汽的核反应堆。与压水堆相比,沸水堆的结构较为简单,热效率较高。3.2.3重水堆重水堆(HeavyWaterReactor,HWR)使用重水作为冷却剂和慢化剂。重水具有良好的慢化功能,可以提高核裂变反应的效率。3.3核燃料循环与废物处理3.3.1核燃料循环核燃料循环包括铀矿开采、铀浓缩、燃料元件制造、核反应堆使用和乏燃料后处理等环节。3.3.1.1铀矿开采与浓缩铀矿开采是指从自然界中提取铀矿石,经过加工得到铀浓缩物。铀浓缩则是将铀235的含量提高,以满足核反应堆的需求。3.3.1.2燃料元件制造燃料元件制造是将浓缩铀转化为核反应堆可用的燃料元件。燃料元件通常由燃料棒、控制棒和导向管等组成。3.3.1.3乏燃料后处理乏燃料是指核反应堆中已使用过、裂变产物含量较高的燃料。乏燃料后处理主要包括回收可再利用的铀和钚,以及处理放射性废物。3.3.2核废物处理核废物处理是指对核燃料循环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进行安全处理和处置。核废物处理方法包括固化、深地层处置、封存等,以保证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第4章核能安全与防护4.1核能安全概述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新能源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核能安全问题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核能利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控的环节。核能安全主要包括辐射安全、核电站运行安全和核废物处理安全等方面。本章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核能安全提供全面的了解和指导。4.2核电站安全设施及措施为保证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我国在核电站设计、建造和运行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安全设施和措施。4.2.1设计阶段(1)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提高核电站的安全功能;(2)设置多道安全屏障,保证放射性物质不会泄漏到环境中;(3)充分考虑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对核电站的影响,提高电站的抗灾能力。4.2.2建造阶段(1)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2)采用高功能的材料,提高设备的安全功能;(3)对关键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保证设备安全可靠。4.2.3运行阶段(1)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保证核电站安全运行;(2)对运行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安全意识;(3)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试验,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4)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的能力。4.3核及其应对尽管核电站采取了多种安全措施,但仍然存在发生核的风险。核主要包括放射性物质泄漏、火灾、爆炸等。针对不同类型的核,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4.3.1放射性物质泄漏(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撤离;(2)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放射性物质扩散;(3)对受影响区域进行辐射监测,保证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4)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减轻恐慌情绪。4.3.2火灾和爆炸(1)迅速启动火灾和爆炸应急预案,组织灭火和救援;(2)保证消防设备和人员安全,防止火灾蔓延;(3)对爆炸现场进行清理,防止次生发生。通过以上措施,我国在核能安全与防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核能安全仍需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以保证核能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第5章新能源概述5.1新能源的定义与分类新能源,指的是区别于传统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可再生、清洁型能源。它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利用的特点。新能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5.1.1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主要来源于太阳、地球、生物等自然界,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主要包括:(1)太阳能:通过太阳能电池板等设备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2)风能:利用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3)水能:包括传统水力发电和潮汐能、波浪能等新型水能利用技术。(4)生物质能:利用生物质资源(如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等)通过燃烧、发酵等方式转化为能源。(5)地热能:利用地球内部的热能进行发电或供暖。5.1.2非可再生能源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指核能,它是指原子核在裂变或聚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核能具有能量密度高、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但存在核风险、核废料处理等问题。5.2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全球新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以下特点:(1)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成熟,成本逐渐降低。(2)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转型。(3)新能源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4)新能源国际合作日益紧密,技术交流、项目合作不断加深。5.3新能源在我国的发展战略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1)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2)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3)优化新能源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4)完善新能源市场体系,建立多元化、竞争性的市场格局。(5)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新能源治理。第6章太阳能利用技术6.1太阳能基本原理太阳能是指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能量转换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地球表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能总量巨大,平均每平方米约为1361W。太阳能的利用主要包括光电转换、光热转换以及光化学转换等几种形式。本章主要围绕太阳能的光电和光热转换技术进行阐述。6.2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6.2.1光伏效应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利用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光伏效应是指当光线照射到PN结上时,会产生电动势的现象。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控制器、逆变器等组成。6.2.2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其种类繁多,根据材料不同可分为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硅太阳能电池又可分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6.2.3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需考虑诸多因素,如地理位置、光照条件、负载需求等。在实际应用中,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应用于独立发电系统、并网发电系统、分布式发电系统等。6.3太阳能热利用技术6.3.1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用于加热水的一种技术。根据集热器类型,太阳能热水系统可分为平板式热水系统和真空管式热水系统。6.3.2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是利用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进而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的一种技术。目前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主要包括槽式、塔式和碟式等几种系统。6.3.3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应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除应用于热水供应和热发电领域外,还广泛应用于供暖、制冷、干燥、海水淡化等领域。本章对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和太阳能热利用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新能源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选择和优化太阳能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第7章风能利用技术7.1风能基本原理7.1.1风的形成风是大气运动的结果,主要由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引起。太阳辐射导致地球表面不同地区温度不均,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补充进来,形成风。7.1.2风能的转换风能可以通过风力机叶片旋转,将风能转换为机械能,进而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7.1.3风能资源的评估风能资源的评估主要包括风速、风向、风频等参数的测量和分析。通过对风能资源的评估,可以为风力发电场的选址、设计和运行提供依据。7.2风力发电技术7.2.1风力发电机组类型根据风轮的旋转轴方向,风力发电机组可分为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组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两大类。7.2.2风力发电机组主要组成部分风力发电机组主要包括风轮、传动系统、发电机、控制系统、塔架等部分。7.2.3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风力发电技术经历了从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到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从陆上风力发电到海上风力发电的发展过程。目前风力发电技术正朝着高效、可靠、低成本的的方向发展。7.3风能储存与并网技术7.3.1风能储存技术风能储存技术主要包括蓄电池、超级电容器、飞轮储能等。这些技术可以解决风力发电受风速波动影响,提高风力发电的稳定性。7.3.2风力发电并网技术风力发电并网技术是将风力发电系统与电网连接,将风力发电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用户。风力发电并网技术主要包括:交流并网、直流并网、柔性并网等。7.3.3风力发电并网对电网的影响风力发电并网会对电网的稳定性、电能质量等方面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采用电力电子设备、优化控制策略等,以保证风力发电与电网的和谐运行。7.3.4风能利用技术的展望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风能将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风能利用技术有望实现更加高效、环保、经济的能源供应。第8章水力能利用技术8.1水力能基本原理水力能是指利用水体流动或位能转换为机械能、电能等能量的过程。其基本原理是借助水流转动水轮机,通过能量转换,最终获得所需的动力或电力。水力能具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是新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8.2水力发电技术水力发电是利用水流转动水轮机,进而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的技术。水力发电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水电站规划与设计:根据地形、水文、气候等条件,进行水电站的选址、规划与设计,保证水力资源的合理开发。(2)水轮机选型:根据水头、流量、转速等参数,选择合适的水轮机型号,以提高发电效率。(3)发电机及附属设备:选用高效、稳定的发电机及附属设备,保证水力发电系统的正常运行。(4)电站建设与施工: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电站主体工程及配套工程的建设与施工。(5)电站运行与维护:保证水电站安全、稳定、高效运行,降低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8.3抽水蓄能技术抽水蓄能技术是一种利用低谷时段的过剩电力,将低处的水抽到高处储存,待高峰时段再放水发电的技术。其主要组成部分如下:(1)水泵水轮机:在水泵和水轮机之间进行切换,实现抽水和发电功能。(2)上水库:储存抽上来的水,为高峰时段的发电提供水源。(3)下水库:在低谷时段,将水泵水轮机切换到水泵模式,将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4)输水系统:连接上、下水库,保证水流畅通,减少能量损失。(5)电站控制系统:实现抽水蓄能电站的自动控制和调节,提高电站运行效率。通过抽水蓄能技术,可以有效调节电网负荷,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抽水蓄能电站还具有环保、经济等特点,对新能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第9章生物质能利用技术9.1生物质能基本原理生物质能是指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它来源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生物质能具有可再生、环境友好、分布广泛等特点。本章首先介绍生物质能的基本原理,包括生物质能的定义、来源、特点以及其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9.1.1生物质能定义与来源生物质能是指有机物质中所蕴藏的化学能,这些有机物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及其排泄物等。生物质能的来源广泛,包括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能源作物等。9.1.2生物质能特点生物质能具有以下特点:(1)可再生性:生物质能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太阳能是取之不竭的能源,因此生物质能具有可再生性。(2)环境友好:生物质能在利用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等于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3)分布广泛:生物质能资源分布广泛,可以在农村、城市等多种地区开发利用。9.1.3生物质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质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质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生物质能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9.2生物质能转化技术生物质能转化技术是将生物质资源转化为便于利用的能源形式,主要包括直接燃烧、生物化学转化、热化学转化等技术。9.2.1直接燃烧直接燃烧是将生物质作为燃料直接燃烧,产生热量。直接燃烧技术主要包括锅炉燃烧、炉排燃烧、流化床燃烧等。该技术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投资低,但燃烧效率较低,容易产生污染物。9.2.2生物化学转化生物化学转化是利用微生物或酶的作用,将生物质转化为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能源产品。主要包括发酵法、酶解法等。生物化学转化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易于利用等优点,但转化效率有待提高。9.2.3热化学转化热化学转化是通过高温加热,将生物质转化为气体、液体或固体燃料。主要包括热解、气化、液化等技术。热化学转化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污染排放低等优点,但设备投资较高。9.3生物质能应用案例分析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生物质能应用案例,分析其技术特点、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9.3.1农业废弃物发电利用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稻壳等)作为燃料,采用流化床燃烧技术进行发电。该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同时提供清洁能源,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9.3.2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将城市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