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预案_第1页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预案_第2页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预案_第3页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预案_第4页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预案TOC\o"1-2"\h\u18731第一章防治预案总则 3231111.1预案制定目的与依据 3264571.1.1目的 318291.1.2依据 3312711.1.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3295971.1.4主导,社会参与 4293681.1.5科技创新,绿色发展 4189791.1.6分区施策,分类指导 416414第二章防治组织体系 4148881.1.7组织架构设立 415461.1.8组织架构职责 4190931.1.9决策层职责 5168491.1.10执行层职责 554271.1.11操作层职责 563331.1.12信息共享机制 5231031.1.13技术协作机制 586451.1.14资源整合机制 555671.1.15应急响应机制 6199981.1.16监督考核机制 619533第三章防治技术措施 6284871.1.17概述 6131751.1.18天敌昆虫 637071.1.19病原微生物 6148231.1.20植物源农药 6104141.1.21概述 6219901.1.22农药选择 7152361.1.23施药方法 7299571.1.24抗药性管理 7130241.1.25概述 7322321.1.26机械防治 710151.1.27热处理 775571.1.28辐射处理 727160第四章防治监测预警 890541.1.29监测预警体系构建 867811.1.30监测预警体系组成 831951.1.31地面监测 8122621.1.32遥感监测 869501.1.33生物监测 8214551.1.34预警信息发布对象 925041.1.35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967751.1.36预警信息发布内容 964751.1.37预警信息发布时效 928700第五章防治应急响应 9327501.1.38响应级别划分 9105181.1.39响应级别确定 990801.1.40预警报告 1050391.1.41应急响应启动 1087381.1.42应急处置 1086911.1.43应急响应结束 1019711.1.44Ⅰ级响应应急处置措施 10130051.1.45Ⅱ级响应应急处置措施 11144991.1.46Ⅲ级响应应急处置措施 11320351.1.47Ⅳ级响应应急处置措施 1111079第六章防治物资与设备 11299161.1.48物资种类 1118671.1.49储备标准 112331.1.50储备管理 12179221.1.51设备种类 12211951.1.52设备配置标准 126111.1.53设备管理 12294921.1.54物资维护 12239691.1.55设备维护 1329869第七章防治宣传教育与培训 13178521.1.56宣传教育目标 1311281.1.57宣传教育内容 1355131.1.58培训对象 1347751.1.59培训方式 145071.1.60评价指标 14223691.1.61评价方法 149912第八章防治经费与保障 14238211.1.62经费来源 14215571.1.63经费使用 15191261.1.64组织保障 1551141.1.65技术保障 15122321.1.66物质保障 15152921.1.67经费管理 15264261.1.68经费监督 1528256第九章防治预案实施与评估 1653711.1.69预案启动 1687601.1.70预案实施 1660891.1.71信息报送与沟通 16158541.1.72现场评估 16232701.1.73数据评估 16107451.1.74专家评估 1736491.1.75调整防治策略 17252361.1.76优化防治队伍 17166501.1.77完善预案 17139631.1.78宣传培训 17311821.1.79政策建议 17352第十章防治预案修订与更新 171411.1.80科学性原则 17254831.1.81实用性原则 17292911.1.82前瞻性原则 17209771.1.83协调性原则 17132811.1.84启动修订程序 18239941.1.85组织修订 18157811.1.86征求意见 18246231.1.87审议与发布 18249931.1.88定期修订 18210721.1.89不定期修订 18第一章防治预案总则1.1预案制定目的与依据1.1.1目的为保证我国林业资源的健康发展,预防和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扩散和危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本预案旨在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保障我国林业生态安全。1.1.2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4)国家及地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相关规划、政策;(5)相关国际公约和标准。第二节防治工作基本原则1.1.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强化监测预警,及时发觉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扩散和危害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有害生物对林业资源的危害。1.1.4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部门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1.1.5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效果,实现林业绿色发展。1.1.6分区施策,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和危害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实施分类指导,保证防治工作科学、有序开展。第三节防治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包括预防、监测、预警、防治、应急处置、后期恢复等环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应按照本预案要求,共同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第二章防治组织体系第一节防治组织架构1.1.7组织架构设立为保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成立专门的防治组织架构。该架构包括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三个层级。(1)决策层:由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人担任,负责制定防治政策、规划、计划和重大决策。(2)执行层: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机构、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等组成,负责具体实施防治工作。(3)操作层:由基层林业工作站、林场、森防站等组成,负责具体防治任务的落实。1.1.8组织架构职责(1)决策层:负责制定防治战略、政策和规划,协调各方力量,保证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2)执行层: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基层防治工作,开展技术培训、科研攻关和防治药物供应等。(3)操作层:负责具体防治任务的实施,包括监测、预报、防治、调查评估等。第二节职责分工1.1.9决策层职责(1)制定防治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2)制定防治政策和措施。(3)审批防治项目,安排防治经费。(4)组织开展防治宣传教育。(5)指导和协调防治工作。1.1.10执行层职责(1)负责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2)组织开展防治药物的生产、供应和监管。(3)指导基层防治工作,开展技术培训。(4)开展防治效果评估。(5)及时汇报防治工作进展。1.1.11操作层职责(1)负责监测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2)及时上报监测信息,为决策层提供依据。(3)负责防治药物的施用和防治技术的实施。(4)开展防治效果调查评估。(5)宣传普及防治知识,提高防治意识。第三节协作机制1.1.12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通过定期会议、简报、网络等形式,及时传递防治政策、技术、药物等信息。1.1.13技术协作机制加强各层级间的技术协作,建立技术交流与培训制度。执行层定期组织基层技术人员培训,提高防治技术水平。1.1.14资源整合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决策层负责协调相关部门,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执行层负责整合科研、技术、药物等资源,为基层防治工作提供保障。1.1.15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保证在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有序开展防治工作。1.1.16监督考核机制建立防治工作监督考核制度,对各级防治工作进行定期评估,保证防治措施得到有效执行。第三章防治技术措施第一节生物防治技术1.1.17概述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因子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防治具有安全、环保、可持续等优点,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1.1.18天敌昆虫(1)选择与有害生物专一性强的天敌昆虫;(2)适时释放天敌昆虫,保证其在有害生物发生高峰期发挥作用;(3)加强天敌昆虫的监测与保护,提高其存活率。1.1.19病原微生物(1)选用对有害生物具有高致病力的病原微生物;(2)适时施用病原微生物,保证其在有害生物发生高峰期发挥效果;(3)监测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与扩散,防止其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1.1.20植物源农药(1)选用对有害生物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植物源农药;(2)优化施药方法,降低对环境的污染;(3)结合其他生物防治手段,提高防治效果。第二节化学防治技术1.1.21概述化学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化学农药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方法。化学防治具有快速、高效等优点,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易导致环境污染、抗药性等问题。因此,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是关键。1.1.22农药选择(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2)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类和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农药;(3)遵循农药使用指南,保证用药安全。1.1.23施药方法(1)采用喷雾、喷粉、注射等多种施药方式;(2)适时施药,保证农药在有害生物发生高峰期发挥作用;(3)严格控制用药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1.1.24抗药性管理(1)监测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发展趋势;(2)采用轮换用药、混合用药等方法,减缓抗药性的发展;(3)加强农药残留检测,保证农产品安全。第三节物理防治技术1.1.25概述物理防治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方法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主要包括机械防治、热处理、辐射处理等。物理防治具有无污染、操作简便等优点,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1.1.26机械防治(1)清除有害生物的栖息地,降低其发生风险;(2)采用人工捕捉、剪枝、刮皮等方法,消灭有害生物;(3)利用机械装置,如捕虫网、诱虫灯等,诱杀有害生物。1.1.27热处理(1)利用高温或低温处理有害生物,使其失去生命力;(2)控制热处理时间,保证有害生物被彻底杀死;(3)注意热处理过程中的安全防护。1.1.28辐射处理(1)选择合适的辐射源,如紫外线、γ射线等;(2)确定辐射剂量,保证有害生物被有效杀死;(3)监测辐射处理后的环境,防止二次污染。第四章防治监测预警第一节监测预警体系1.1.29监测预警体系构建为保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需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该体系应涵盖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发生规律、发展趋势等方面,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1.30监测预警体系组成(1)数据采集系统:负责收集林业有害生物的基础数据,包括种类、数量、分布、危害程度等。(2)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挖掘,为预警提供支持。(3)预警模型: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趋势,构建预警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4)预警发布系统:将预警结果及时发布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第二节监测方法与手段1.1.31地面监测(1)定期调查: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定期调查,了解其发生、发展和危害情况。(2)群众报告:发动群众参与监测,发觉有害生物及时报告。(3)专业监测:组建专业监测队伍,对重点区域、重点有害生物进行持续监测。1.1.32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大范围、快速监测,为预警提供数据支持。1.1.33生物监测通过生物学特性监测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情况,如诱捕器、性信息素等。第三节预警信息发布1.1.34预警信息发布对象预警信息发布对象包括部门、林业企业、专业防治队伍和广大林农。1.1.35预警信息发布渠道(1)互联网:通过网站、林业部门网站等发布预警信息。(2)短信:利用短信平台,向相关人员发送预警信息。(3)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发布预警信息。(4)现场告知:对于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通过现场告知的方式发布预警信息。1.1.36预警信息发布内容预警信息应包括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地点、危害程度、防治措施等。1.1.37预警信息发布时效预警信息发布应保证时效性,及时将预警结果传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同时根据有害生物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预警信息。第五章防治应急响应第一节应急响应级别1.1.38响应级别划分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程度、危害范围、防治难度等因素,应急响应级别划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其中Ⅰ级为最高级别。(1)Ⅰ级响应:发生特别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危害范围广泛,对生态环境和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2)Ⅱ级响应:发生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危害范围较大,对生态环境和林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3)Ⅲ级响应:发生较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危害范围有限,对生态环境和林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4)Ⅳ级响应:发生一般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危害范围较小,对生态环境和林业生产造成轻微影响。1.1.39响应级别确定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结合实际情况,由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提出应急响应级别建议,报请同级人民批准。第二节应急响应流程1.1.40预警报告(1)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构发觉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迹象,立即向所在地林业主管部门报告。(2)林业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及时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评估,确定是否启动应急响应。1.1.41应急响应启动(1)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后,由林业主管部门向同级人民报告,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2)启动应急响应后,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迅速组织人员、物资、设备等,做好应急防治准备。1.1.42应急处置(1)根据应急响应级别,制定具体的应急处置方案,明确防治任务、责任单位、人员分工等。(2)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措施,保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序进行。1.1.43应急响应结束(1)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危害范围缩小,防治效果明显时,由林业主管部门提出应急响应结束建议。(2)经同级人民批准,结束应急响应。第三节应急处置措施1.1.44Ⅰ级响应应急处置措施(1)成立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防治工作。(2)实施紧急封锁、隔离措施,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3)组织专业防治队伍,开展大规模防治作业。(4)加强监测预警,实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动态。(5)落实防治责任,明确各级部门、单位职责。(6)加强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提高公众防范意识。1.1.45Ⅱ级响应应急处置措施(1)成立应急指挥部,协调防治工作。(2)实施局部封锁、隔离措施,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3)组织专业防治队伍,开展防治作业。(4)加强监测预警,及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动态。(5)落实防治责任,明确各级部门、单位职责。(6)加强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1.1.46Ⅲ级响应应急处置措施(1)成立应急指挥部,指导防治工作。(2)实施必要的封锁、隔离措施。(3)组织专业防治队伍,开展防治作业。(4)加强监测预警,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动态。(5)落实防治责任。1.1.47Ⅳ级响应应急处置措施(1)林业主管部门组织防治工作。(2)实施局部封锁、隔离措施。(3)组织专业防治队伍,开展防治作业。(4)加强监测预警。(5)落实防治责任。第六章防治物资与设备第一节防治物资储备为保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本节详细规定了防治物资的储备要求及管理措施。1.1.48物资种类防治物资主要包括化学药剂、生物制剂、防护用品、监测工具等。各类物资应根据防治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行分类储备。1.1.49储备标准(1)化学药剂:按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年度计划,储备相应种类和数量的化学药剂,保证药剂的有效期符合规定。(2)生物制剂:根据防治对象和防治周期的特点,合理储备生物制剂,保证其在防治期内有效。(3)防护用品:为防治人员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手套、口罩等,以保障人员安全。(4)监测工具:包括诱捕器、显微镜、无人机等,用于监测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发展趋势。1.1.50储备管理(1)建立物资储备档案,详细记录各类物资的名称、数量、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2)定期检查物资储备情况,保证物资质量符合要求,对过期、变质或损坏的物资及时进行处理。(3)建立物资领用制度,保证物资的合理使用和有效调配。第二节防治设备配置1.1.51设备种类防治设备主要包括喷雾机、喷雾车、无人机、诱捕器等,以满足不同防治场景的需求。1.1.52设备配置标准(1)喷雾机:根据防治面积和防治对象,选择合适型号的喷雾机,保证防治效率。(2)喷雾车:配置喷雾车,用于快速移动和大规模防治作业。(3)无人机:用于空中监测和防治,提高防治工作的精准性和效率。(4)诱捕器:根据监测需求,配置相应数量的诱捕器。1.1.53设备管理(1)建立设备使用和维护制度,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2)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避免设备故障影响防治工作。(3)建立设备使用记录,及时记录设备使用情况,便于分析和改进。第三节物资与设备维护1.1.54物资维护(1)建立物资维护制度,保证物资在储备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2)对化学药剂、生物制剂等易变质物资进行特殊维护,保证其有效性。(3)对防护用品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其完好无损,保障防治人员的安全。1.1.55设备维护(1)建立设备维护制度,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2)对喷雾机、喷雾车等设备进行定期保养,更换磨损部件,避免设备故障。(3)对无人机、诱捕器等高科技设备进行专业维护,保证其功能稳定。(4)建立设备维护记录,详细记录设备维护情况,便于追踪和管理。第七章防治宣传教育与培训第一节宣传教育内容1.1.56宣传教育目标宣传教育工作旨在提高社会公众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认识,增强全民参与防治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良好氛围。1.1.57宣传教育内容(1)林业有害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危害特点、传播途径等。(2)防治技术与方法:介绍物理、化学、生物等防治技术的应用及其优缺点。(3)防治法律法规:普及我国有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法律法规,提高公众法律意识。(4)防治责任与义务:明确各级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5)成功案例宣传:推广国内外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成功案例,激发公众信心。第二节培训对象与方式1.1.58培训对象(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人员: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2)林业基层管理人员:加强其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3)林业企业、合作社成员:增强其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责任意识。(4)社会公众:普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提高防治参与度。1.1.59培训方式(1)理论培训: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形式,系统传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2)实践操作培训:组织学员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实践,提高其操作技能。(3)网络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4)互动交流:组织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等活动,促进培训效果的提升。第三节培训效果评价1.1.60评价指标(1)培训覆盖率:评估培训对象覆盖范围,保证各类人员均能参与培训。(2)培训满意度:调查参训人员对培训内容、方式、效果的满意度。(3)知识掌握程度:测试参训人员在培训后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4)技能提升效果:评估参训人员在培训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能的提升情况。1.1.61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参训人员对培训效果的主观评价。(2)定量评价:通过测试、考核等方式,对参训人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提升效果进行量化评估。通过以上评价方法,全面评估培训效果,为下一步培训工作提供依据,不断优化培训内容、方式和手段,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宣传教育与培训的实效性。第八章防治经费与保障第一节经费来源与使用1.1.62经费来源为保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防治经费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财政资金: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相关部门的规划与要求,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2)地方财政资金:各级地方应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安排相应的地方财政资金支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3)社会资金: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通过捐赠、投资等形式提供资金支持。1.1.63经费使用防治经费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专款专用:保证防治经费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不得挪作他用。(2)科学合理:根据防治工作需要,合理分配使用经费,保证防治工作的有效性。(3)严格监管:对防治经费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管,保证资金安全、合规使用。第二节保障措施1.1.64组织保障(1)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领导和部门职责。(2)加强防治队伍建设,提高防治人员业务水平。1.1.65技术保障(1)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2)依托科研单位和技术部门,开展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1.1.66物质保障(1)配备必要的防治器械、药剂等物资,保证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2)建立健全防治物资储备制度,保证物资供应及时。第三节经费管理与监督1.1.67经费管理(1)建立健全防治经费管理制度,明确经费使用范围、程序和标准。(2)加强防治经费预算管理,合理编制预算,保证经费使用合规。1.1.68经费监督(1)加强对防治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保证经费安全、合规使用。(2)建立审计制度,对防治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3)对违反防治经费管理规定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第九章防治预案实施与评估第一节预案实施流程1.1.69预案启动(1)接到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报告后,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预案,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调查、评估,确定防治范围和任务。(2)预案启动后,各级林业部门应迅速成立防治指挥部,明确责任分工,保证防治工作有序开展。1.1.70预案实施(1)防治措施(1)生物防治:采用生物农药、天敌昆虫等生物方法进行防治。(2)化学防治:在保证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化学农药。(3)物理防治:利用诱虫灯、粘虫板等物理方法进行防治。(4)综合防治:结合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防治方法,实施综合防治。(2)防治队伍(1)成立专业防治队伍,进行统一培训和管理。(2)发动群众参与防治工作,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1.1.71信息报送与沟通(1)实施过程中,各级林业部门应定期向上级报告防治工作进展。(2)加强与相邻地区、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保证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第二节预案评估方法1.1.72现场评估(1)防治效果评估:对实施防治措施后的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评估防治效果。(2)生态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