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政务公开透明度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1页
机构政务公开透明度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2页
机构政务公开透明度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3页
机构政务公开透明度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4页
机构政务公开透明度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构政务公开透明度提升计划实施方案TOC\o"1-2"\h\u23704第1章总则 422341.1政务公开透明度提升的目的与意义 4152171.2政务公开透明度提升的基本原则 48102第2章政务公开组织管理体系构建 5227612.1政务公开工作机构设置 5109232.1.1设立政务公开领导小组 5284722.1.2设立政务公开工作办公室 573682.1.3设立政务公开工作联络员 5267182.2政务公开工作职责与分工 5304582.2.1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职责 5277702.2.2政务公开工作办公室职责 619662.2.3政务公开工作联络员职责 6255772.3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建设 689352.3.1制定政务公开工作制度 649422.3.2制定政务公开考核评价制度 61632.3.3制定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 6268712.3.4制定政务公开培训制度 669672.3.5制定政务公开信息反馈和互动交流制度 63634第3章政务信息公开范围与内容 7301403.1政务信息公开的分类与范围 793673.1.1机构职能类:包括部门的基本职能、组织架构、领导成员、内设机构、职责范围等信息。 7130043.1.2政策法规类:包括国务院、地方发布的行政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以及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规范性文件。 757123.1.3行政许可类:包括部门负责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收费标准等信息。 7261273.1.4行政处罚类:包括部门负责实施的行政处罚事项、依据、程序、期限、申诉途径等信息。 7230073.1.5公共服务类:包括部门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事项、服务指南、办理流程、收费标准、预约方式等信息。 780563.1.6财政资金类:包括部门财政预算、决算、采购、招投标等信息。 7197123.1.7人事人才类:包括部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人才政策等信息。 7258883.1.8其他类:包括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 7101233.2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与标准 7146113.2.1完整性:政务信息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部门的工作内容。 7201093.2.2可理解性:政务信息应当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便于公众理解。 7293403.2.3及时性:政务信息应当及时更新,保证公众获取最新的政策法规和工作动态。 7207123.2.4准确性:政务信息应当保证内容准确,避免误导公众。 8119793.2.5便捷性:政务信息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公开发布,便于公众查阅。 8251483.3政务信息公开的审查与更新 8313063.3.1审查制度:政务信息公开前,部门应进行严格审查,保证信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835693.3.2更新制度:部门应定期对政务信息进行梳理和更新,保证信息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符。对于已变更或失效的信息,应及时予以更新或撤销。 899163.3.3监督与反馈:部门应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监督与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回应公众关切,提高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827530第4章政务信息公开方式与渠道 841584.1政务信息公开的主要方式 899114.1.1主动公开 8316814.1.2依申请公开 81824.1.3定向公开 8156964.2政务信息公开的线上线下渠道 8240704.2.1线上渠道 834654.2.2线下渠道 9190714.3政务信息公开的个性化推送 9286204.3.1用户画像 9284854.3.2推送策略 9222534.3.3推送渠道 943994.3.4用户反馈与优化 925707第5章政务信息公开的程序与时间 991185.1政务信息公开的基本程序 9160005.1.1采集与整理:机构各部门应按照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对本部门掌握的政务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 968725.1.2审核与审批:政务信息需经过本部门负责人审核,并按照权限报批。涉及多个部门的信息,应由相关部门会签。 970425.1.3发布与送达:审批通过的政务信息应及时通过网站、新闻发布会、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发布。同时应将信息送达至申请人。 10169915.1.4更新与维护:机构应定期对政务信息进行更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10218645.2政务信息公开的时限要求 10160945.2.1主动公开:机构应在信息形成或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政务信息的公开。 10118985.2.2依申请公开:机构收到信息公开申请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应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10247365.3政务信息公开的延期与例外 10308295.3.1延期公开:在以下情况下,政务信息公开可以延期: 10211735.3.2例外情况:以下政务信息可以不予公开: 106528第6章政务信息公开的质量与效果评估 10215436.1政务信息公开的质量评价指标 1018726.1.1准确性 10214846.1.2及时性 11198376.1.3全面性 11198486.1.4便捷性 1198226.1.5可理解性 11295476.2政务信息公开的效果评估体系 1177536.2.1公众满意度 11239526.2.2信息利用率 11159406.2.3社会监督效果 11261056.2.4政策实施效果 11248606.3政务信息公开的持续改进 11271086.3.1完善制度建设 11118136.3.2提高人员素质 1176816.3.3优化公开渠道 12202936.3.4强化监督考核 12217346.3.5健全反馈机制 1225578第7章公众参与与监督 12211417.1公众参与政务公开的途径与方式 122867.1.1线上渠道 12237687.1.2线下渠道 12201867.2政务公开的社会监督机制 12306437.2.1社会监督员制度 1254397.2.2社会评议制度 12302767.2.3投诉举报制度 13246827.3政务公开的意见征集与反馈 1330157.3.1意见征集 13225147.3.2意见处理与反馈 139627第8章政务信息公开保障措施 1339268.1政务信息公开的人力资源保障 13241788.1.1加强组织领导 13324878.1.2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1371968.1.3建立激励机制 1343368.2政务信息公开的物质与技术保障 13134508.2.1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 13197538.2.2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1471598.2.3保障信息安全 14155448.3政务信息公开的法律与政策支持 14280028.3.1制定相关法规政策 14131378.3.2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 14265478.3.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14200148.3.4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143403第9章政务信息公开的培训与宣传 14163789.1政务信息公开的培训工作 14165899.1.1培训目标 14309489.1.2培训对象 14208269.1.3培训内容 14298129.1.4培训方式 15147549.1.5培训考核 157279.2政务信息公开的宣传推广 15123969.2.1宣传目标 15209259.2.2宣传内容 15242069.2.3宣传方式 15227839.2.4宣传时间 15280089.3政务信息公开的经验交流与分享 15127169.3.1经验交流 15313189.3.2分享机制 15210299.3.3合作与研讨 167876第10章政务信息公开的考核与问责 161649610.1政务信息公开的考核指标与办法 163117110.1.1考核指标 16510910.1.2考核办法 162029910.2政务信息公开的问责机制 161080910.2.1问责对象 161294410.2.2问责方式 162005210.3政务信息公开的表彰与奖励 17719710.3.1表彰方式 172078910.3.2奖励措施 17第1章总则1.1政务公开透明度提升的目的与意义政务公开透明度提升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职能转变,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提升政务公开透明度,实现以下目的与意义:(一)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与民众的互动交流,增进公信力。(二)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公正性、公平性和有效性。(三)推动职能向服务型转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四)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防止和纠正滥用职权、腐败等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2政务公开透明度提升的基本原则政务公开透明度提升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合法性原则。政务公开应依法进行,保证公开的内容、范围、程序和方式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二)真实性原则。政务公开内容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任何虚假、误导性陈述。(三)及时性原则。政务公开应当及时进行,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信息。(四)便利性原则。政务公开应充分考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获取需求,提供便捷的查询、检索、复制等服务。(五)参与性原则。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政务公开,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政务公开工作。(六)责任原则。明确政务公开责任主体,强化责任追究,保证政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第2章政务公开组织管理体系构建2.1政务公开工作机构设置为加强政务公开工作,保证政务公开透明度提升计划的有效实施,各级机构应设立专门的政务公开工作机构。以下是政务公开工作机构的设置建议:2.1.1设立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成立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2.1.2设立政务公开工作办公室在办公厅(室)设立政务公开工作办公室,作为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政务公开工作。2.1.3设立政务公开工作联络员各级部门应设立政务公开工作联络员,负责本部门政务公开工作的具体实施、信息报送和沟通协调。2.2政务公开工作职责与分工政务公开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保证政务公开工作高效有序进行。2.2.1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职责(1)研究制定政务公开工作重大政策和措施;(2)组织协调政务公开工作涉及的重大事项;(3)督促检查政务公开工作的落实情况;(4)定期听取政务公开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政务公开工作中的问题。2.2.2政务公开工作办公室职责(1)组织实施政务公开工作计划;(2)制定政务公开工作制度、标准和流程;(3)指导、协调和监督各级部门政务公开工作;(4)组织政务公开业务培训;(5)收集、分析和报送政务公开工作信息。2.2.3政务公开工作联络员职责(1)具体负责本部门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2)定期向政务公开工作办公室报告本部门政务公开工作情况;(3)协调解决本部门政务公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4)配合政务公开工作办公室开展相关业务培训。2.3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建设为保障政务公开工作有序推进,提高政务公开透明度,各级机构应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建设。2.3.1制定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制定政务公开工作制度,明确政务公开的内容、范围、程序、时限、责任等,保证政务公开工作依法、规范、有序进行。2.3.2制定政务公开考核评价制度建立政务公开考核评价制度,对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2.3.3制定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政务公开工作中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政务公开职责的行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2.3.4制定政务公开培训制度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培训制度,定期组织政务公开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提高政务公开工作水平。2.3.5制定政务公开信息反馈和互动交流制度建立政务公开信息反馈和互动交流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增强政务公开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3章政务信息公开范围与内容3.1政务信息公开的分类与范围政务信息公开是指部门在行使职能过程中产生、获取的信息资源向公众开放的行政行为。为提高政务透明度,本计划将政务信息公开分为以下几类,并明确相应的公开范围:3.1.1机构职能类:包括部门的基本职能、组织架构、领导成员、内设机构、职责范围等信息。3.1.2政策法规类:包括国务院、地方发布的行政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以及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规范性文件。3.1.3行政许可类:包括部门负责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收费标准等信息。3.1.4行政处罚类:包括部门负责实施的行政处罚事项、依据、程序、期限、申诉途径等信息。3.1.5公共服务类:包括部门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事项、服务指南、办理流程、收费标准、预约方式等信息。3.1.6财政资金类:包括部门财政预算、决算、采购、招投标等信息。3.1.7人事人才类:包括部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人才政策等信息。3.1.8其他类:包括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3.2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与标准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与标准如下:3.2.1完整性:政务信息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部门的工作内容。3.2.2可理解性:政务信息应当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便于公众理解。3.2.3及时性:政务信息应当及时更新,保证公众获取最新的政策法规和工作动态。3.2.4准确性:政务信息应当保证内容准确,避免误导公众。3.2.5便捷性:政务信息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公开发布,便于公众查阅。3.3政务信息公开的审查与更新为保证政务信息公开的合规性和有效性,部门应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审查与更新制度。3.3.1审查制度:政务信息公开前,部门应进行严格审查,保证信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3.3.2更新制度:部门应定期对政务信息进行梳理和更新,保证信息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符。对于已变更或失效的信息,应及时予以更新或撤销。3.3.3监督与反馈:部门应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监督与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回应公众关切,提高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第4章政务信息公开方式与渠道4.1政务信息公开的主要方式政务信息公开的主要方式包括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定向公开。4.1.1主动公开机构应主动公开以下内容的政务信息:(1)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4)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和标准;(5)机构职能、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6)其他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务信息。4.1.2依申请公开机构应在收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政务信息公开申请后,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信息予以公开。4.1.3定向公开机构应针对特定群体或特定事项,开展政务信息的定向公开。4.2政务信息公开的线上线下渠道4.2.1线上渠道(1)门户网站: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主渠道,提供政务信息查询、在线申请公开等功能;(2)政务微博、政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政务动态、政策解读等信息;(3)其他互联网平台:如搜索引擎、专业论坛等,发布政务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4.2.2线下渠道(1)信息公告栏:在机构办公场所设立公告栏,公布政务信息;(2)新闻发布制度: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政务信息;(3)政务服务中心:提供政务信息查询、咨询和办理服务;(4)其他线下渠道:如宣传册、报纸、杂志等,发布政务信息。4.3政务信息公开的个性化推送机构应根据用户需求和行为特征,开展政务信息的个性化推送。4.3.1用户画像通过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浏览记录、搜索行为等数据,构建用户画像,为政务信息个性化推送提供依据。4.3.2推送策略根据用户画像,制定不同的政务信息推送策略,实现精准推送。4.3.3推送渠道利用政务微博、政务等新媒体平台,以及短信、邮件等方式,向用户推送个性化的政务信息。4.3.4用户反馈与优化收集用户对政务信息个性化推送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推送策略,提高政务信息公开的效果。第5章政务信息公开的程序与时间5.1政务信息公开的基本程序政务信息公开应遵循以下基本程序:5.1.1采集与整理:机构各部门应按照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对本部门掌握的政务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5.1.2审核与审批:政务信息需经过本部门负责人审核,并按照权限报批。涉及多个部门的信息,应由相关部门会签。5.1.3发布与送达:审批通过的政务信息应及时通过网站、新闻发布会、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发布。同时应将信息送达至申请人。5.1.4更新与维护:机构应定期对政务信息进行更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5.2政务信息公开的时限要求5.2.1主动公开:机构应在信息形成或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政务信息的公开。5.2.2依申请公开:机构收到信息公开申请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应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5.3政务信息公开的延期与例外5.3.1延期公开:在以下情况下,政务信息公开可以延期:(1)政务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需进行保密审查的;(2)政务信息涉及其他部门,需进行协调的;(3)政务信息量大、复杂,需较长时间整理的。延期公开的政务信息,机构应书面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5.3.2例外情况:以下政务信息可以不予公开:(1)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且未经权利人同意公开的;(2)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3)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信息,且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4)涉及内部事务和过程性信息,且不属于应当公开范围的。机构在处理政务信息公开事项时,应严格按照上述程序与时间要求执行,保证政务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效率。第6章政务信息公开的质量与效果评估6.1政务信息公开的质量评价指标6.1.1准确性政务信息公开的准确性是衡量信息质量的首要指标。应保证公开的信息数据真实、完整、无误,避免因信息不准确导致的误导和不良后果。6.1.2及时性政务信息应及时更新,保证公众获取到最新的政策、法规、数据等信息,以便于公众了解工作的动态。6.1.3全面性政务信息公开应涵盖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等环节,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6.1.4便捷性政务信息公开应注重用户体验,提高信息检索、查阅的便捷性,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6.1.5可理解性政务信息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复杂表述,提高公众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6.2政务信息公开的效果评估体系6.2.1公众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公众对政务信息公开的满意度,评估政务信息公开的实际效果。6.2.2信息利用率分析政务信息网站的访问量、量等数据,评估政务信息的利用程度,以反映政务信息公开的效果。6.2.3社会监督效果评估政务信息公开对社会监督的促进作用,包括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等方面的表现。6.2.4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政务信息公开对政策实施的影响,如政策落实情况、问题解决情况等,以评估政务信息公开对工作的推动作用。6.3政务信息公开的持续改进6.3.1完善制度建设建立政务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保证政务信息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6.3.2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保证政务信息公开的质量。6.3.3优化公开渠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丰富政务信息公开的渠道,提高政务信息的传播效率。6.3.4强化监督考核加强对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和考核,保证政务信息公开的质量和效果。6.3.5健全反馈机制建立政务信息公开的反馈渠道,及时了解公众需求和建议,不断优化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第7章公众参与与监督7.1公众参与政务公开的途径与方式为提高机构政务公开透明度,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以下为公众参与政务公开的主要途径与方式:7.1.1线上渠道(1)官方网站:发布政务信息,提供在线查询、等服务。(2)政务微博、公众号:实时发布政务动态,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3)网络问政平台:公众可通过此平台提问、咨询、建议和投诉,部门及时回应。7.1.2线下渠道(1)政务服务中心:提供政务信息公开查询,现场解答公众疑问。(2)公开栏、公告牌:在机关、公共场所等地设立,公布政务信息。(3)听证会、座谈会:邀请公众代表参加,就政务公开相关事项进行讨论。7.2政务公开的社会监督机制为保障政务公开的实效,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以下为政务公开的社会监督机制:7.2.1社会监督员制度设立社会监督员,负责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监督、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7.2.2社会评议制度定期组织社会各界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评议,听取公众意见,提高公开透明度。7.2.3投诉举报制度设立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公众对政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投诉举报,严肃查处违规行为。7.3政务公开的意见征集与反馈7.3.1意见征集(1)通过网站、政务微博、公众号等渠道,发布政务公开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公众意见。(2)组织专题座谈会、论证会,邀请专家、学者、公众代表等参与讨论。7.3.2意见处理与反馈(1)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整理、分析,认真研究处理。(2)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对采纳的意见给予反馈,对未采纳的意见说明理由。(3)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不断改进政务公开工作。第8章政务信息公开保障措施8.1政务信息公开的人力资源保障8.1.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保证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有人抓、有人管。8.1.2提升工作人员素质开展政务信息公开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保证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推进。8.1.3建立激励机制设立政务信息公开工作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纳入部门和个人年度考核,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2政务信息公开的物质与技术保障8.2.1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合理安排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经费,保证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正常开展。8.2.2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政务信息处理、传输和发布的效率,为政务信息公开提供技术支持。8.2.3保障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保证政务信息在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8.3政务信息公开的法律与政策支持8.3.1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政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明确政务信息公开的范围、程序和责任。8.3.2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政务信息公开的政策法规,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务信息公开的认识和了解。8.3.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机制,及时发觉和纠正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中的问题,保障政务信息公开的准确性和有效性。8.3.4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中出现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保证政务信息公开工作落到实处。第9章政务信息公开的培训与宣传9.1政务信息公开的培训工作9.1.1培训目标政务信息公开的培训旨在提高工作人员对政务信息公开的认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及操作流程,提升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9.1.2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主要包括机关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9.1.3培训内容(1)政务信息公开法律法规及政策解读;(2)政务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程序及要求;(3)政务信息公开的保密审查及风险防控;(4)政务信息公开的实践案例及经验分析;(5)政务信息公开的技能培训,如信息检索、数据处理、网站管理等。9.1.4培训方式采取集中授课、线上培训、实地观摩、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保证培训效果。9.1.5培训考核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保证培训质量。9.2政务信息公开的宣传推广9.2.1宣传目标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务信息公开的认识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政务信息公开氛围。9.2.2宣传内容(1)政务信息公开的政策法规;(2)政务信息公开的工作动态;(3)政务信息公开的成果展示;(4)社会公众参与政务信息公开的途径和方式。9.2.3宣传方式运用网站、新闻媒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