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1页
2024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2页
2024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3页
2024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4页
2024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单元1.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物质的变化》课题1.蜡烛的变化课时1核心概念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学习内容及要求2.3物质变化的特征5~6年级①知道有那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变化。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科学思维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探究实践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态度责任关注身边物质,通过观察去了解它们。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将观察到的事实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合理联系。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视频材料、制作蜡烛材料,如蜡块、硬纸板、小刀、酒精灯、三脚架、蒸发皿等。学生小组准备:制作蜡烛材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谈话导入,对“蜡烛”产生兴趣(预设5分钟)制作蜡烛,认知到没有新物质产生。三、燃烧蜡烛,发现有新物质产生。1.同学们,今年暑假有计划出去旅游吗?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奇怪的地方。(播放视频: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2.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些栩栩如生的名人主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生:蜡)不错,那些人物主要是用蜡制作的。3.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品也是用蜡制作的?4.今天,我们就用蜡块来尝试做蜡烛,一起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蜡烛的变化)1.蜡烛的构成很简单,由蜡和烛芯构成。(手拿蜡块)怎么用这块蜡,做一根小蜡烛,你觉得需要怎么做?2.为了加快熔化速度,可以先准备蜡屑。切大约三分之一的蜡块就可以了。3.接下来究竟如何制作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制作蜡烛的视频。(播放视频)4.你能简单说说制作蜡烛的步骤吗?(学生交流,PPT出示步骤)(1)切碎蜡块;(2)点燃酒精灯,加热蜡屑;(3)把蜡油倒入模具,插入烛芯;(4)等待蜡油凝固。注意事项:别划伤、别烫伤。5.除此以外,老师还有一些要求,PPT出示:(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提示:仔细观察每一点变化,如蜡块颜色、气味、大小、形状等,填在《制作蜡烛的发现》上)6.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吧。(教师巡视,随时关注操作步骤和活动安全。先看看整个班级情况,接着到个别小组指导,提醒完成后把工具及时放回原位。)(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讲述)(1)蜡烛有个小洞:你观察的真细致。这个小洞是由于蜡油表面得张力引起的,就和我们曾经学过的水的张力是一样的。(2)烛芯插入后会冒泡泡:你观察的真仔细,连这个都被你发现了。冒泡泡是由于烛芯表面的蜡遇到炽热的蜡油熔化导致的。(3)慢慢熔化、慢慢凝固。那有谁观察到蜡是怎样慢慢熔化的呢?凝固呢?你观察得真全面,真了不起!(4)白-透明-白,你还注意到了这个,真细致。(5)冒白烟、冒气。这是蜡受热后变为蜡蒸气,上升后又变为蜡的固体小颗粒。师: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征发生了变化?哪些特征没有发生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1.剥去模具,把蜡烛插回橡皮泥里,邻近小组间相互展示你们制作的蜡烛。2.谈话:老师刚才观察了一下,你们的蜡烛形态各异,有圆的、方的、三角的,真不错。你们想点燃它们吗?3.点燃前老师有一些要求,出示要求:(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提示:观察什么?观察蜡烛点燃前后的变化,并记录在《点燃蜡烛的发现》表格里。)4.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可以看、摸摸、闻闻等)师:时间到。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1)师:你观察的真到位,火焰能够发出明亮的光芒。(板书:光)(2)师:你观察真仔细。蜡溶化又凝固的过程中,形状、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蜡还是蜡,蜡这种物质没有改变。所以这是一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边说边指板书)(3)师:蜡烛产生的热量使你感觉烫手!(板书:热)你借助手来观察,真了不起。(4)师:连烛芯都没有漏掉,你的观察一定较全面。(5)师:一眼就被你看到了,不错。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变化呢?(6)师:他看到了,你们看到了吗?你观察真仔细,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发现呢?师:你能把烟收集起来吗?(学生提到蜡熔化、凝固,教师及时指出没有产生新物质)(相机板书:光、热、黑烟)5.刚才我们都是用自己的感官进行直接观察。科学研究常常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些工具。(1)逐个出示工具。(出示白色小瓷勺、干燥的烧杯)(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如何使用工具进行观察。①用小瓷勺去接触蜡烛火焰,观察小瓷勺上的变化。②集气瓶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集气瓶内壁是否有水汽产生。③这是澄清石灰水,它遇到二氧化碳会变成白色的物质。把针筒内的澄清石灰水注入烧杯,摇晃均匀,使烧杯内壁沾上一些澄清石灰水,之后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白。6.课件出示,提出要求:你们看明白了吗?实验前仍然需要你们注意这三个要求。(只要观察到现象,就及时把工具放回原位)(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7.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渗透:手靠近火焰感觉到热,手摸小瓷勺也感觉到热)8.谁来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物质还是蜡吗?(相机板书:水蒸气、二氧化碳……)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又发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变短了,同时产生了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新物质,蜡的特性发生了改变。(相机板书:产生了新物质)制作蜡烛是本课的重点,这一环节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四、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1.刚才我们经历了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那老师想考考你,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2.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做蜡烛和点燃蜡烛的活动认识了物质的两类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在两个实验后进行比较,发现两个实验的异同,从而理解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两类变化的认知。五、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1.探究纸张的变化。(1)教师演示撕纸。谈话:老师把纸撕成碎片,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2)教师演示烧纸。谈话:老师把纸烧成灰,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2.列举生活中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1)谈话:你能说说生活中一些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吗?你的依据是什么?3.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现象,请你分析一下,这些变化是产生还是化学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出示六幅变化图:盐溶解于水、烟花绽放、盐酸滴在石灰石上、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钢锭、火柴燃烧、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教师结合板书小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六、拓展延伸,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物质的两类变化,那你觉得物质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明白物质变化对生产生活有利也有弊,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时,也为接下来“铁钉生锈”等内容教学作铺垫。五、练一练1.蜡烛的变化一、选择题1、生米煮成熟饭,这是()的变化。A.化学变化B.没有生成新物质C.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D.物理变化2、下列物质的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A.易拉罐压扁C.水结冰B.食盐溶解D.火柴燃烧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A.两种物质是否混合在一起B.两种物质的形状是否改变C.是否产生了新物质D.没有生成新的物质4、与苹果腐烂的变化类型一样的是()A.米饭烧焦B.脸上的汗水慢慢没了C.爆玉米花D.树叶变黄5、制造蜡烛的过程始终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蜡这种物质B.蜡块大小C.蜡块形状D.蜡块颜色答案:1.C2.D3.C4.A5.A判断题1.蜡烛受热熔化产生新的物质。()2.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杯壁内会出现水雾。()3、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燃烧后产生灰烬。()4、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产生新的物质。()5、蜡烛和纸片燃烧后都产生新的物质。()答案: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蜡烛的燃烧(课题)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八、课堂反思《蜡烛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首先,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没有丝毫做戏的成分,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一一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个别地方稍嫌不足。比如课堂语言不够精练:细节贯穿略有瑕疵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结课有些匆忙,另外,评价语言也稍嫌单调,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遵循科学的要求一一探究,这个要求来设计教学过程。始终将自已放在引导者的角色上,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指导学生来展开研究。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单元2.铁钉生锈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物质的变化》课题2.铁钉生锈课时1核心概念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学习内容及要求2.3物质变化的特征5~6年级①知道有那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变化。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科学思维能够理解生产生活中各种防锈方法及其原理,愿意将防锈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探究实践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态度责任认识观察身边的实物,通过科学的方法去了解它们。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探究铁生锈的原因,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做出猜想。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设计实验方案,坚持长时间观察实验现象。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视频材料、铁钉、生锈铁钉、砂纸、锈铁片、试管、油、滴管、干燥剂。学生小组准备:每组做铁钉生锈材料一份。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预设5分钟)1.出示生锈的铁钉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铁钉,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锈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表面颜色等)2.你能找出图中生锈的铁制品吗?(表面有斑点)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铁生锈的现象?(什么?哪里?)小结:看来,铁生锈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铁制品生锈的部分叫铁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铁生锈的问题。揭题:铁钉生锈。二、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1.谈话:刚才我们看到的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为了更准确地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比较。2.出示材料:生锈的铁制品和没有生锈铁制品为了更好地实验,小组先讨论: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可能需要什么工具?交流观察的方法、工具的使用及要点。(1)从颜色、光泽、硬度等方面进行比较。(2)借助小锤子、砂纸、放大镜等工具。3.活动要求:由易到难,有序操作;小组合作,及时记录。实验时注意安全,避免皮肤直接和铁锈接触受伤。小组活动,及时记录发现。汇报交流。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铁锈是一种暗红色的疏松物质,容易剥落,它和铁有很多不同。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我们把铁生锈的变化就叫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4.铁生锈有什么害处?(易断,强度下降,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变成废品)说一说,读一读铁生锈危害的小资料。小结:铁生锈以后就会失去铁的特性,生锈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三、实验探究生锈的原因1.谈话:铁怎么会变成铁锈呢?什么条件下,铁容易生锈?(1)铁生锈可能与空气有关。(2)铁生锈可能与水有关。(3)铁生锈可能与空气和水都有关。2.小组讨论:可以怎样进行实验。各小组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假设,设计方便操作的实验方案。3.交流实验方案,引导控制有水和无水,有空气和无空气等实验条件。4.小组组装实验装置。(1)没有水:将铁钉放在试管中,加入干燥剂。(2)一半水一半空气:将铁钉放入试管中,加水至铁钉的一半。(3)浸在水中:将铁钉放入试管中,加水淹没铁钉,再滴入两滴食用油。5.小结:铁生锈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要过几天后才能见分晓,接下来的时间里,请同学们每天观察,及时记录变化,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生锈铁钉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生活中铁制品生锈的现象,关注铁生锈这一话题。通过使用多种方法观察比较铁锈和铁的不同特点,使学生了解铁锈和铁不同,铁生锈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通过铁锈和铁不同性质的比较,以及生锈危害资料的拓展阅读,使学生意识到生锈会影响铁制品的正常使用,甚至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寻找生锈原因的迫切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对铁生锈环境的观察,提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作出对铁生锈原因的假设,并控制条件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修正完善实验方案,并组织实验实施,让学生能完整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二、创设活动(二)观察情景,大胆猜想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针对铁钉为什么生锈,提出了几个假设,我们认为生锈可能和水或者空气有关,并做了3组探究实验,让铁钉分别暴露在有空气、有水、有空气又有水的环境中,经过一周时间,实验出现了怎样的现象,我们来交流一下。2.出示实验装置,交流汇报:完全浸泡在水中的铁钉,有生锈现象,但是生锈非常轻微;一半浸泡在水里,一半暴露在空气中的铁钉,有生锈现象,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铁钉生锈比较严重;仅仅是暴露在空气中的铁钉,没有生锈;浸泡在油中的铁钉,没有生锈。3.小结:铁钉在有空气、有水的条件下容易生锈,所以空气和水两者都是导致铁钉生锈的原因,缺一不可。浸泡在水中的铁钉,之所以也有轻微的生锈,是因为水中也有溶解的氧。铁是一种活泼的化学物质,它遇到水和氧气会生成氧化铁,也就是铁锈。通过这几组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分析,学生对引起铁生锈的原因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三、游戏活动,验证猜想(三)游戏活动,验证猜想1.上节课结束后,老师也做了一个铁生锈的实验,老师的方法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让我们来看看。2.出示实验图片,师解释实验方法:老师采用了一小团细铁丝,把它们塞入试管底部,倒扣在加水的烧杯中,让试管内外的水面齐平,记下水面位置。本实验是上述探究铁钉生锈实验的拓展,目的是进一步发现生锈过程会消耗一部分空气,实际就是会消耗氧气。采用细铁丝的好处是好塑形便于推入试管底部,而且细铁丝表面积更大,更容易看到生锈现象。为了让实验有效果,选取的试管口径要小,否则空气量的变少不易从水位上升中察觉。四、拓展延伸,总结(四)拓展延伸,总结一周下来,老师的这个实验发生了怎样的现象呢?我们继续来观察(出示实验现阶段的图片或者实验视频)。前后对比,你们发现了什么变化?引导交流:试管内水位上升,说明了什么?小结:在铁丝生锈的过程中,会消耗一部分空气,准确地说消耗的是空气中的氧气,铁生锈其实是一种生成新物质的氧化反应。调查你生活中的各种铁制品,它们是使用了哪种方法来防锈。2.生锈是一件让人讨厌的事,因为生锈,铁变得疏松脆弱,失去了原来的特性,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从生锈的原理出发,你能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可以避免生锈吗?3.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各种铁制品是采用了什么方法防止生锈?擦去水分、喷漆、覆盖瓷釉、加入其他物质制成不锈钢等。4.你还了解哪些防锈新方法,关于防锈,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比如:控制湿度低于一定值,就可以减少或避免锈的形成;在钢铁表面镀上一层不易被腐蚀的金属,如锌、锡、铬、镍等,这些金属常因氧化而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水和空气等对钢铁的腐蚀;用化学方法使钢铁表面生成一层细密稳定的氧化膜,如在机器零件、枪炮等钢铁制件表面形成一层细密的黑色四氧化三铁薄膜等。)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学生往往会缺失观察力和思考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品,让他们去深入了解物品设计背后的科学,用探究的眼光、用解析的思维去寻找和发现。从探究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出发,从生锈的源头上考虑,学以致用,分析各种铁物品的防锈方法。了解和创想防锈新方法,目的在于开拓认知,激发思维。五、练一练铁钉生锈一、选择题1.铁钉生锈的实验属于()A.模拟实验B.对比实验C.既不是模拟实验也不是对比实验D.化学变化2.汽车、轮船表面涂油漆的主要目的是()A.清洁美观B.防止磨损C.防止生锈D.保养维修3.在下列成语中描述的各种变化,哪一种会产生新物质()A.霜打叶红B.磨杵成针C.火上烧油D.滴水成冰4.铁制品在一定条件下容易生锈,为防止生锈应避免放在()A.装水的瓶子里B.冷冻的冰箱内C.密封塑料袋D.空气流通处5.铁钉在()容易生锈。A.有氧气、二氧化碳的水里B.浸泡在植物油里C.绝对无水的D.沸水里答案:1.B2.C3.C4.C5.A判断题放在密闭的蒸馏水里面的铁钉最容易生锈。()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一个碰掉了漆的铁盒子是很容易生锈的。()白糖从加热至焦黑的过程中,只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答案: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2.铁钉生锈(课题)实验设计——把铁钉放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中实验结论——铁钉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中最容易生锈铁钉在无水的空气中,在没有空气的蒸馏水中不容易生锈八、课堂反思《铁钉生锈》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铁钉生锈》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内容。因为本课涉及变量控制实验,所以我们课题组就把这课作为变量控制教学的一个研究载体。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及思维发展特点和技能特点和教材对变量控制技能的要求,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认识铁生锈变成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2、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物质3、懂得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实验中能确定自变量,并控制无关变量。这节课由两个主要活动组成,第一,观察铁和铁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种不同于铁的物质,从而认识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第二,小组互评并完善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方为了让学生正确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实验中能确定自变量,并控制无关变量,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策略!课前让小组自行设计实验。考虑到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而且本节课的实验材料容易找到,所以让学生课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并按方案完成实验。这样做的好处有:第一,学生在课前尝试进行实验比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思考会更充分;第二,老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心中有数,在课堂上就可以针对学生在实验设计上的不足组织有效的交流和引导;第三,实验在课前完成,那课堂上就有更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完善实验设计。2、小组互评实验的合理性。在探索铁生锈的原因的活中,各个小组课前已经完成了验证铁生锈的原因的猜想实验,在课堂上我先让各个小组看着他人的实验来评价他人实验的合理性,并提出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形成正确的实验方法。直观的实验比文字更容易让学生发现自己组和其他组的异同,从而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交流,修正自身的错误想法和做法3、从简单到复杂逐一解决学生聚焦的问题。在学生设计的实验中会出现很多个条件没有控制好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先解决简单的问题,再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这样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变量控制方法。例如本课教学中,因为比较多小组研究水对铁生锈的影响,我就先选择水组的实验进行研讨。研讨时我先让学生评价只做一组实验的小组,并追问为什么要做两组实验,解决了这人管单的问题后,接着让学生展示做两组实验(一个有水,一个没水)但又没控制好空气的小组,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迫问学生为什么空气量要一样?解决了这一问题再让学生想更复杂的问题:怎样保持空气量样?通过呈现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逐渐掌握“水对铁生锈影响”的变量控制实验,再交流研究酸和空气对铁生锈的影响学生就比较容易迁移。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单元3.制作汽水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物质的变化》课题3.制作汽水课时1核心概念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学习内容及要求2.3物质变化的特征5~6年级①知道有那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变化。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认识到猜想不一定正确,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科学思维2.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学会自制汽水,感受制作的快乐。探究实践能用实验证明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泡里是二氧化碳,知道汽水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态度责任能利用对物质的了解,对事物进行改造。教学重点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做出猜想。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教学难点将观察到的事实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合理联系。制作汽水的原理。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视频材料、纸杯、吸管、白醋、小苏打、锥形瓶、带胶塞的导气管、烧杯、澄清石灰水、干净的饮料瓶、冷开水、柠檬片、白醋、食用色素、汽水配料表。学生小组准备:每组制作汽水材料1份。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预设5分钟)老师问: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你最想做些什么?学生交流:最想做的事情:游泳、吹空调、吃冰棍、果汁、西瓜、喝汽水2.教师点评:要注意安全,要去正规游泳池也要适当的运动,不要得了空调病也要控制好量,否则肠胃受不了你的生活方式很健康老师问:汽水是什么?学生交流:里面有气体(二氧化碳)3.(出示雪碧、芬达、可乐)老师最喜欢在夏天喝这种饮料,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汽水(板书:汽水)为什么把它们叫做汽水呢?4.喝过汽水吗?喝汽水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喝汽水的感觉(爽、有气、很刺激、打嗝)为什么会感觉很爽很清凉呢?学生回答:喝完汽水后气体会从口中和鼻中排出,会带走身体里一部分的热量。教师小结:难怪喝完会这么爽。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夏天最想做的事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的点评,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教育。通过出示汽水,以及追问喝汽水时的感受,引出今天的研究内容“汽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创设活动证实关系的基础上猜想多种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三、游戏活动,验证猜想1.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也准备了一瓶汽水,小组里观察一下,里面有没有气体?学生观察,交流发现:没有气体。2.老师问: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学生打开瓶盖,观察,交流:有声音。3.我们打开瓶盖,再来看看有什么发现?老师提醒大家打开观察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学生操作并交流发现:(板书:气体)追问:说明什么?学生交流:有气体跑出来了小结:气体的流动产生了声音追问:哪里?学生交流:在瓶壁上有气体--气体在水里会形成气泡。老师提问:说明什么?小结:气体的流动产生了声音4.老师这里有四种物质(PPT),都是可食用的,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也能产生像汽水里这样的气泡?糖+白醋能产生气泡吗?5.每个小组里各有两种物质,分别倒入空杯中混合,我们来看看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发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也能产生气泡,说明它们混合后产生了气体,这个气体是产生的新物质。6.教师巡视指导7.那气泡里的是什么气体呢?如果是二氧化碳,你有办法来鉴别吗?8.科学家发现: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我们可以怎么做?9.教师出示方法:在装有小苏打的锥形瓶中倒入白醋迅速盖上橡胶塞,导管的另一头插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10.怎么来有序的进行这个实验呢?老师建议小组里分工合作,30秒钟时间小组里先进行分工。你们准备怎么分工合作?学生交流:我们小组是这么分工的,我做...他做...学生实验、观察、交流:澄清石灰水慢慢变浑浊。11.那我们开始鉴别吧。12.教师小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在这里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汽水里有没有气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推断出汽水里面存在气体,更是渗透了观察方法的指导。通过提出“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也能产生像汽水里这样的气泡?”“气泡里的是什么气体呢”等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升了探究的能力,最后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推断出结论,逐步让学生明白制作汽水的原理,为接下来“自制汽水”环节做好准备。在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这个实验的反应速度较快,合理的分工合作也是有效完成实验的保障。四、拓展延伸,总结同学们,制作出了二氧化碳,那能不能来制作汽水了呢?(板书:制作)在家里我们一般用柠檬代替白醋,和小苏打产生二氧化碳,小组里想一想,制作这样的柠檬汽水,你们还需要哪些材料?你们准备怎么做?2.教师巡视指导3.还需要什么?水放多少?学生交流:糖、让汽水有甜味2勺、色素、比较漂亮、2-3滴。4.有什么作用?放多少?我们可以使用食用色素,比较漂亮,而且是安全的。放多少?5.教师出示制作方法(PPT)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都是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6.方法都已经知道了,等会边制作边思考以下问题(PPT),完成实验记录表。每一步都要进行观察和思考,观察什么?思考什么?学生交流:混合后什么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物质。7.教师巡视指导8.都制作好了吗?展示给大家看9.放入物质后有什么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物质?学生交流:柠檬水的味道改变没有糖水的味道改变没有色素水的颜色改变没有小苏打水中产生了新物质有我们自制的柠檬汽水味道怎么样?想不想来品尝,怎么尝比较卫生呢?学生交流品尝、学生交流:买的汽水气足、甜度合适,颜色也好看。11.教师小结:用吸管,每人吸一小口,仔细品尝。12.和买来的汽水相比,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比例合适,还添加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学生观察,交流:添加了甜蜜素(调味剂),香料。13.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汽水的秘密,也自制了柠檬汽水,你知道最早发现这个汽水秘密的人是谁吗?他又是怎么发现的呢?14.出示视频15.看了视频后你有什么想法?16.教师小结:当然要想制作出美味又健康的汽水,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尝试,课后我们可以还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其它材料,比如果汁、蜂蜜、茶饮等,尝试调制出不同口味的汽水。同时别忘了把制作的过程、看到的现象等用文字、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我们只要善于观察生活,敢于尝试,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教师能以生为本,让学生在制作汽水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同时教师通过不断的追问,帮助学生完善实验的细节。学生在制作汽水的过程中,感受到物质变化的奇妙,体验到了制作汽水的快乐,并通过观察和思考,加深了对两类变化的理解。让学生尝一尝自己制作的汽水,能在很大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也能发现与买来汽水的不同,从而为下面探究工厂生产的汽水做铺垫。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观察配料表和阅读文字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工厂制造汽水的方法,明白工厂制造汽水与自制汽水的不同。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长期饮用汽水会影响身体健康。教师通过视频介绍发现汽水秘密的人,旨在向学生阐述“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这样的道理,并鼓励大家平常多多观察生活,多多动手尝试。而下课的铃声也不应该成为科学学习的终点,教师最后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制作不同的汽水,延续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并让学生将课上习得的本领和知识带到课后的探究中去。五、练一练3.制作汽水一、选择题1.在自制柠檬汽水的过程中,加入后产生气泡的物质是()A.小苏打B.水C.食用色素D.柠檬2.溶解在汽水中的气体是()A.空气B.氧气C.二氧化碳D.二氧化纳3.工厂生产汽水时,将二氧化碳气体溶解于水中运用的方法是()A.充入B.加压和降温C.减压D.高压4小爱同学自制汽水时所需的配料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白糖与果汁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B.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C.小苏打与果汁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D.小苏打与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5.证明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A.将点燃的木条伸进装有一定量汽水的瓶中,观察其是否熄灭B.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闻一闻有无刺激性气味C.振荡汽水瓶,将喷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D.打开汽水,喝一口尝尝答案:1.A2.C3.D4.B5.A判断题长期喝汽水对身体健康有帮助。()自制汽水与工厂生产汽水的原理一样。()柠檬汁和小苏打混合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小苏打倒入白醋中冒气泡,说明产生了新的物质。()汽水中溶解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答案: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3.制作汽水气泡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八、课堂反思《制作汽水》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是对眼前看到的事实进行操作、实践。1、本节课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使用过程中,让学生兴奋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创造一个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交流、讨论,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和交流。在学习群体中,思维和智慧可以共享,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真正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这节课里,通过学生探究、课堂分组和全班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单元4.化学家的研究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物质的变化》课题4.化学家的研究课时1核心概念2.物质的化学与化学反应学习内容及要求2.3物质变化的特征5~6年级②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了解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知道化学家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用途并制造新物质。科学思维能够用验证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探究实践能够用探索性实验的方法,分析某种混合物质的成分。态度责任了解化学家的某些发现和发明,体会科学家及其研究成果的价值。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知道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把我们做的实验同化学家的实验建立联系。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视频材料、白醋、小苏打、锥形瓶、带橡胶的导气管、烧杯、澄清石灰水、蜡烛、吸水纸、黑色水笔学生小组准备:每组牛顿摆球1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预设5分钟)1.在众多的科学家当中有一类是化学家,大家了解化学家吗?知道化学家所从事的工作吗?2.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化学家及其工作的了解。3.教师小结:化学家们常常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并制造新的物质。二、创设活动(二)观察情景,大胆猜想4.出示课本第10页上面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化学家经常研究的是什么问题?预设:这是什么东西?他有什么性质?与另一种物质混合起来会怎么样呢?它可以变成另外一种物质吗?5.教师小结:这些都是化学家所要研究的问题。化学家又是如何研究这些问题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化学家的研究。三、游戏活动,验证猜想(三)游戏活动,验证猜想活动一:像化学家那样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1.教师引导:让我们学着科学家那样,先来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2.出示课本第10页和11页的相关文字,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活动的方法以及要求。教师指导:大家还记得二氧化碳是怎样制取出来的吗?出示课本第8页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二氧化碳制取的方法。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要求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提醒学生点燃蜡烛时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实验现象。4.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当我们把二氧化碳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会发生怎样的现象?二氧化碳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会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变得浑浊。5.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到空瓶子中,看一看,闻一闻,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特点。预设:二氧化碳气体看上去没有颜色,闻起来也没有味道,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6.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到点燃两支蜡烛的烧杯中,看看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预设:会发现底层蜡烛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火焰后熄灭。为什么正在燃烧的蜡烛会渐渐熄灭呢?说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7.出示课本第11页上面灭火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工作原理。预设: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自己也不能燃烧,所以我们利用二氧化碳的这个原理,制作成了二氧化碳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四、拓展延伸,总结(四)拓展延伸,总结根据我们刚才的活动,了解到二氧化碳气体有哪些性质呢?预设: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二氧化碳气体自己不能燃烧,同时也不支持燃烧。活动三:做分析物质组成成分的模拟实验1.教师引导:作为一名化学家,他们在实验室里会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下面,让我们也学着化学家那样分析物质组成的成分。2.出示课本11页分析物质组成成分的模拟实验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及方法。全班交流3.所需材料:黑色水笔、吸水纸、铁架台、水槽、自来水。4.实验方法:①用黑色水笔在吸水纸一端画一个圆点。②固定纸条,使画有圆点的一端能浸到水里,且保持圆点在水面之上。③观察当纸条吸水后,黑点出现了什么变化?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分析黑色水笔笔芯中物质的组成成分。6.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当纸条吸水后,黑点出现了什么变化?预设:当纸条吸水后,黑点慢慢变大,并且颜色变淡。黑点分离成藏蓝色、黄色等不同成分,不同成分的物质向上爬的速度有快有慢,最后停在纸条的不同部位。黑色水笔笔芯中的物质的组成成分是什么?预设:黑色水笔笔芯中的物质由藏蓝色、黄色等不同成分的物质组成。活动四: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1.教师引导:化学家就是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和成分,采用提取、合成等方法,发明了许多物质。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发现发明了哪些物质?2.出示课本11页的两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说明,初步了解化学家在工业以及医药领域的贡献。预设:图片1,化学家分析出天然橡胶的成分,并用人工的方法制造出合成橡胶。轮胎、胶鞋都是用合成橡胶做的。图片2,制造阿司匹林的主要原料水杨酸,最初从柳树皮中提取,后来化学家用合成的方法制备。3.教师相机介绍橡胶和水杨酸的有关知识。橡胶是制造飞机、汽车、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