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2 第九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_第1页
高中生物2 第九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_第2页
高中生物2 第九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_第3页
高中生物2 第九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_第4页
高中生物2 第九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9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考纲考情——知考向核心素养——提考能

1.群落的结构特征(I)通过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

生命观念

2.群落的演替(I)境相统一及生命系统发展与稳态的观点

考纲要求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科学思维比较各种种间关系的不同特点.并用数学模型我示

演替

通过“土壤中小动物类酢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

2019•天津卷(7)2019•江苏卷(6)科学探究

2018•海南卷(22)2018•江苏卷(13)掌握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

高考热度2017•全国卷11(31)2017•天津卷(7)

通过总结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

2017•海南卷(⑻2016•全国卷111(14)社会责任

2015•全国卷1(4)2014•全国卷1(30)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

考点一群落的结构

@@核心知识研教材•重拾遗♦

1.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

-同一时间

(概念

群一同一区域

落一各种生物种群

概一物种丰富度

一一种间关系

一空间结构

一群落演替

意义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丕回I遹的重要特征

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规律不同群落中物种主蜜度不同,一般来说,越

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2.群落的种间关系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住为食物

捕食

时间

绝-狼和兔

期笃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迪员等

个个

竞争

Sxxx或数

0时间0时间

实例同一个烧杯中混合培养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

草履虫

问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

关运皂的体内或体表,通过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

持生活

寄生模型个

0时间

堡”-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概念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

有利

互利蟹L体人,

斑数N

0时间

篓曳根瘤菌和大豆

3.群落的空间结构

⑴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

表现_>分层现象

「垂直结构》

影响因素J植物:光照强度

一T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

表现

构镶嵌分布

u水平结构卜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

影响因素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

特点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①形成原因:在长期直然选提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Q1教材拾遗

(必修3P77拓展题T2改编)《诗经•小雅•小宛》中有“螟蛉有子,蝶嬴负之”之句。

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答案:蝶嬴捕食螟蛉幼虫

》⑬国高考动向研考法•通热点♦

【真题例证・体验】

(2018•高考海南卷)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

常会发生()

A.捕食B.竞争

C.寄生D.互利共生

答案:B

【考法纵览诊断】

⑴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2019•天津卷,T7节选](J)

(2)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2019・江苏卷,160(乂)

(3)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2018.全国卷HI,

T6D](V)

(4)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2017•江苏卷,

T24C](X)

(5)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2017.江苏卷,

T24D](V)

(6)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016•全国卷HI,T31节选](J)

(7)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016•海南卷,T22A](J)

(8)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2016•海南卷,T22C](V)

(9)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2015•全国卷I,T4B](X)

(10)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2014•海南卷,T19D](X)

【长句特训・规范】

下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一200〜3800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

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l)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填“是”或“不是”)群落

的垂直结构,癌四是。

(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3)b处不同的植物层次中分布着不同的鸟类,影响鸟类这种分层的国考主要是

答案:(1)不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

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2)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

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

(3)食物的分布和巢位的位置

种间关系及判断

科学思维

1.(2020•江西上饶中学月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

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

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蝌蚪存活率

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

甲乙丙

1087740

22583025

34423211

48203710

下列推派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解析:选D。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蝌蚪存活率升高,

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项正确,D项

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

它们原有的竞争,B项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乙的竞争力最弱,乙

可能消失,C项正确。

2.(2020•山东聊城模拟)下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

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400

--1----1--11--1---1-------►

u1----2-34--5---6时间(年)

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

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

D.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

解析:选B。据题图曲线变化可知,甲的数量先达到最大值,一定时间内,随着乙数量

的增多,甲的数量再减少,推测甲为被捕食者兔子,乙为捕食者狼,A正确;K值是指在自

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它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B错误;由题图可知,兔子

的K值应该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C正确;据题图分析可知,第3年时兔子的数量在

下降,因此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D正确。

0技法点拨・

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技巧

(1)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1中A为被捕食

者。

(2)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

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

突破己

核的素养

群落的结构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2020•广东揭阳一中、潮州金山中学高三联考)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土层物种数个体总数

0〜5cm1179

5〜10cm420

10〜15cm313

A.表中的信息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

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

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

解析:选A。由题表数据可知,不同深度的土层物种数不同,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A正确;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有关,B错误;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有的是消费者,有

的是分解者,C错误;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物种的种群密度下降,但不能反

映该地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D错误。

4.(2020・长沙模拟)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

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鲤鱼一端鱼一青鱼

C.鲤鱼和牖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互利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鲤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的增长方式持续增长

解析:选A。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

现象;由题图可知,四大家鱼间不存在捕食关系,故不会出现解鱼一鳍鱼一青鱼的能量流动

关系;缝鱼和鲸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的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

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鳍.鱼的数量增加,但维鱼数量增加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条件

限制,故不能以"J”型曲线的增长方式持续增长。

考点二群落的演替

》@@核心知识研教材•重拾遗♦

I.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f苔薛阶段

森林阶段一灌木阶段一草本植物阶段

3.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类型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

起点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

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体的地方

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4.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随时间而

偿新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

演°或可测的

替腹型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特■■生物种类越来越垄,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

陋隹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群落稳定性

越来越高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教材拾遗

(必修3P78"思考与讨论”改编)(1)在群落演替进程中,地衣为苔解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

基础?»

苔解能取代地衣的原因是o

(2)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填“取而代之”或“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

(填“能”或“不能”)找到地衣、苔萍等其他植物。

答案:(1)地衣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苔薛的生长

提供了条件苔碎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取

代了地衣

(2)优势取代能

班碌高考动向研考法•通热点♦

【真题例证・体验】

(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I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I与II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HI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解析:选D。从形成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

也存在垂直结构,B项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完全的取而代之,所以阶段1与II

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有相同的,C项错误;与阶段I、H相比,阶段H1沙丘上的群落中

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故阶段川沙丘上的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对外界干扰

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项正确。

【考法纵览・诊断】

(1)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2019•海南卷,T23A](J)

(2)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2019.江苏

卷,T6BKX)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后一个群

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018•海南

卷,T29节选](J)

(4)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2016•海南卷,T22A、

B](V)

(5)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2014.江苏卷,T5CJ(X)

(6)地衣会比苔群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2013•海南卷,T24C](J)

(7)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2013•江苏卷,T10DRX)

【长句特训・规范】

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

o时间

(1)图中甲、乙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类型,判断依据是

(2)火灾后森林的演替与哪个群落的演替类型相同?o

(3)哪种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

(4)演替最终都能形成森林吗?o厚国是O

答案:(1)初生、次生甲群落演替起点的物种多样性为零,因此应属于初生演替;乙群

落存在起始物种,故应属于次生演替

(2)火灾后森林的演替应为次生演替,与乙群落的演替类型相同

(3)次生演替的速度更快,时间更短

(4)不一定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所处地域的气候等条件,如干旱地区或冻土地

带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

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和规律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1.(2020•南宁模拟)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自然灾害如泥石流_①^混手砸额

广、

血石解地衣本趴/箍木庙L保木於

A.乱石窑裸地上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同一个群落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成的群落类型相同

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

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

答案:D

2.(2020•湖北荆州中学质检)下图1所示为在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

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演替期(年)

图1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地衣和苔葬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

C.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解析:选C。题图1裸露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地衣和苔葬之

间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由题图2可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多,并趋于相对

稳定,C正确;群落演替初期,植物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也增大,后来岩石体积下降,

可能是由于地衣活动产生的有机酸分解了岩石,D错误。

厂0技法点拨・

“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

的环境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一看起占《

(2)原有群落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

、环境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1)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二看时间(

1(2)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突破己

核的素养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社会责任

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不存在地衣和苔薛植物

B.环境因素是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的因素之一

C.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A

4.(2020・武汉模拟)云杉林是我国西南林区的主要地带性森林植被之一,研究人员调查发

现某地云杉林采伐迹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为采伐迹地一杂草群落一小叶树种阶段一云杉定居

阶段一云杉林,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对“小叶树种阶段"A、B、C三种不同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进行统计,结果

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依据该结果(填“能”或“不能”)判断出“小叶

树种阶段”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原因是。

(2)研究人员分析云杉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的死亡数量和致死原因,明确影响种

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素,

并根据最直接因素一的数据判断云杉种群数量的变化。

(3)该地区云杉采伐迹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云杉定居阶

段与杂草群落阶段相比,其物质循环、及等生态系统功能增强。

解析:(1)斫究人员对“小叶树种阶段"A、B、C三种不同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进行统计,

结果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由于年龄组成只能反映种群的发展趋势,不能反映物

种数目的变化,因此依据该结果不能判断出“小叶树种阶段”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2)

研究人员分析云杉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的死亡数量和致死原因,明确影响种群数量

变化的关键因素,并根据出生率和死亡率这一最直接因素的数据判断云杉种群数量的变化。

(3)该地区云杉采伐迹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云杉定居阶段与

杂草群落阶段相比,其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等生态系统功能增强。

答案:(1)不能年龄组成只能反映种群的发展趋势,不能反映物种数目的变化(2)出生

率和死亡率(3)次生演替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考点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核心知识研教材■重拾遗♦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卜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画"向包括准备及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

[制订计划尸统计和分析四个操作环节

一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杳地点的地形和环

境情况

-取样:选择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

.一一,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

实施计划)

-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观察与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统计和分析:设计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

(得^结论!-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

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K,物种越多,群

落结构越复杂

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灯(40~60W)

芯'灯罩塑料袋

土「无底±

1/漏斗金网网

(1)诱虫器(A图)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

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

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4.实验关键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6)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

记名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

齐计算病法量的有个限体的数群目落。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

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

」高J-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

估计法“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精准练・提素养♦

1.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电灯

灯罩

土壤样品

金属筛网

广口瓶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解析:选D。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A错误;

灯罩的功能是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中,B错误;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

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C错误;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作用

是杀死样本,并进行防腐处理,D正确。

2.(2020・贵州遵义四中月考)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

工广场绿地、植物园、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类群数个体数

样地

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第2层第3层

人工广

场绿地

某植

物园

农田地11849211321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cm;第2层为距地表5〜10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

解析:选D。土壤动物群落调查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A项错误:由题表可知,人工

广场绿地、农田地和某植物园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项错误;人工广场绿地、某植

物园第1层个体数与农田地第1层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异,C项错误;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

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D项正确。

易错二盲点二清零)

[易误警示]

易错点1误认为捕食和竞争都是不利的

[点拨]捕食、竞争并非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被淘汰的都是不适应环境的,有利于对环

境资源的更合理利用,并使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更充分的生活条件。

易错点2错将海岸不同潮间带物种分布差异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

[点拨J不同潮间带,其所处区域的条件(如光照、海水浸入程度、植物或动物分布等)

差异较大,不同地段分布的物种类型不同,这应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属于垂直结构。

易错点3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点拨1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葬等。

易错点4演替是“不可逆”的

I点拨〕演替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逆的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

方向和速度进行。

易错点5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

[点拨]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易错点6混淆“研究方法”

[点拨](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2)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3)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4)研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纠错体验]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

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共生

答案:C

2.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B.某岛屿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

的体现

C.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水平结构

答案:A

3.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B.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C.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

D.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答案:D

4.(2020•河北衡水中学月考)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需对各个样方取平均值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的鼠妇时,应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用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

解析:选D。蚯蚓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

误;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需对各个样方取平均值,B错误;丰富度是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鼠妇只是土壤小动物中的一个种群,应说调查鼠妇的种群密度,C

错误;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用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D正确。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

I基础达标|

1.(2020•安徽安庆模拟)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捕食关系有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

B.引入外来物种会增加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呈“S”型或“J”型增长

D.调查校园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记名计算法

解析:选A。具有捕食关系的种群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捕食关系有助于维持群落

的相对稳定,A正确;引入的外来物种如果没有天敌,则会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反而有可

能会降低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B错误;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可呈“J”型增长,在自然状

态下,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C错误;调查校园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记名

计算法是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D错误。

2.(2020•广东深圳一模)在光裸的岩地长成森林的过程中,下列有关土壤的叙述,错误的

是()

A.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壤颗粒数增多

B.苔解植物进一步加速岩石分解,土壤微生物增加

C.草本阶段在多种生物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增加

D.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通气性逐渐下降

解析:选D。光裸岩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可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葬阶

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堞颗粒数增多,

A正确;苔葬植物进一步加速岩石分解,这给许多微生物生存提供了空间和营养来源,土壤

微生物增加,B正确;草本阶段在多种生物共同作用下,埋入地下的枯草和某些动物尸体使

土壤有机物总量增加,C正确;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中小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多,

土壤通气性会逐渐上升,D错误。

3.(2020・湘钺十四校一模)一块弃耕田经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的叙述,

正确的是()

A.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杂草地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B.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研究该草地群落,首先要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

D.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人类的活动不能改变其演替的方向

解析:选C。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杂草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取决于当地的

自然条件,A错误;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B错误;物种组成

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确;人类的活动往往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

、口

伏。

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解析:选B。物质循环中碳、氮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A正确;

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

系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C正确;群落中绿色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

等生物所利用,D正确。

5.(2020・安徽舒城晓天中学月考)下图1表示的是生物间的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

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

B.图1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

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I中的①③④

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

解析:选B。据题图1中几种生物关系的模式图可判断,①③④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

食和竞争,②表示的是生物A的不同个体间的种内斗争,A正确;题图1的③中A与B是

捕食关系,当A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不能一直增加,B错误;题图2中的甲、乙和丙分别

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C正确;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

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6.(2020・湖北总施一模)某同学欲在弃耕一年的自家菜地中开展两个活动:调查蒲公英种

群密度、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两活动的取样点应相同,且要随机取样

B.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C.只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样土中的各种存活动物逐个计数

D.调查结果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

解析:选D。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是两个目的不同的

调查实验,蒲公英需在地面调查,要随机取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

样法,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A、B错误;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

进行逐个计数,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中常用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计数小动物

种类数,C错误;调查结果均是弃耕后的蒲公英种群密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而没

有弃耕前的调查结果作为对照,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

D正确。

7.(2020•山西平遥中学一模)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阳光

C.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D.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主要是因为草本植物低等、寿命短

解析:选B。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可能演替成树林,A

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灌木由于个体相对于草本植物较为高大,在与草本植物竞争阳光时有

较大的优势,最终取代草本植物,B正确;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

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

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从而成为优势物种,D错误。

8.(2020•广东中山期末)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

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演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

成。

植物种类数/种

演替阶段群落类型

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1草丛3400

2针叶林52121

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

4常绿阔叶林106311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地群落演替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

B.常绿阔叶林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草丛

C.常绿阔叶林抵抗力稳定性比针叶林更强

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选B。题表中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产者的种类逐渐增加,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能

力提高,A正确;高大的乔木所占的空间远大于草本植物,其种群密度低于草本植物,B错

误;一般来说,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故常绿阔叶林抵

抗力稳定性比针叶林更强,C正确;群落演替中随着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先后逐渐增加,

群落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D正确。

9.(2020•福建福州一模)研究人员在调查某一沙地的植被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

年生草本一多年生草本一多年生半灌木一多年生灌木。回答下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