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 25 唐宋诗词强化训练(教师版)_第1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 25 唐宋诗词强化训练(教师版)_第2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 25 唐宋诗词强化训练(教师版)_第3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 25 唐宋诗词强化训练(教师版)_第4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 25 唐宋诗词强化训练(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唐宋诗词专练高考古诗歌阅读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特别是近两年高考试卷中考查的诗歌,其作者有唐代的李白、杜甫、王勃、王昌龄、陆龟蒙,宋代的陆游、王安石、韩驹等人。从选材来看,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从考点来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第一节唐代诗歌【训练】1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赠怀素草书歌(节选)李白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诗题和诗句来看,本诗属于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都比较自由。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C.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解析D项,理解错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湖南七郡多少名门大家,哪家的屏风和粉壁没有珍藏你的笔墨?这是名门大家,而非“家家”,“家家”不合情理。答案D2.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并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与李白诗作的相似之处。(6分)解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本题,“须臾扫尽数千张”,“须臾”强调时间极短,“数千张”强调数量极多,运用了夸张说法,写出怀素创作之速。“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意为:如同疾风骤雨一样,飒飒惊魂,又像落花飞雪飘飘扬扬,一片苍茫。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怀素在创作书法时候的情景,表现了对怀素的赞叹之情。“如闻神鬼惊”“只见龙蛇走”等既是比喻,又是联想,形象地写出怀素创作时的气势,表达诗人对主人公的赞美。“惊”“恍恍”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直观感受,属于直抒胸臆。全诗善用夸张、比喻、联想等手法,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这些都是李白的诗歌特点。答案①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形象,表现自己强烈的感情。②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摹事物,抒发情感。③喜欢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瘦马行(节选)杜甫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篇点出马之“瘦”,接下来从形态和动作两个方面具体渲染了它的瘦弱。B.瘦马身上的官字印记以及众人对其来历的讲述,表明它拥有非同寻常的经历。C.“天寒”“日暮”两句写瘦马既被遗弃又遭欺辱等境况,与往日经历形成对比。D.末二句用虚写手法,表达对瘦马得到惠养的期盼以及对其能否活到来年的担忧。解析D项,“以及对其能否活到来年的担忧”错误,末两句,明年草长马肥,更试其材,必有可观,故希望有人能收养。杜甫总是积极的,所以他笔下的马也老是想立功的马,不是对能否活到来年的担忧,而是对其能耐的信心。答案D4.瘦马为何“使我伤”?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瘦弱的形貌;②曾为战马今遭遗弃的经历;③渴望奔腾却困于郊野的遭遇;④老病孤寂的处境;⑤联想自己的坎坷遭遇,内心抑郁不平。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客中守岁在柳家庄白居易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开篇点题,点明时间是除夕夜。同时表现作者在外生活窘迫,连酒也没有;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B.颔联,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贫困,但是与之相比,在外更加的艰辛,因为贫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C.颈联,“畏老偏惊节”,一“惊”字,不仅表现出作者因年老而感觉到时光匆匆,更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D.这首五言律诗用语平淡朴实,但感情真切,表现出流落在外的作者逢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畏老情绪。解析诗句中表现作者人到老年,思乡之情更重了,并不是真正的“畏老”,所谓“畏老”情绪只是为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服务的。答案D6.这首古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简析。(6分)答案①直抒胸臆,诗人一开篇就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看似平淡,却是平淡处见真情。②对比,用在外漂泊的艰辛与家中生活的贫苦作对比,抒发了对家乡的刻骨思念。③曲笔,最后一联转换抒写角度,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是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不仅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亲情,更强化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答想象或联想亦可给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9分)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胡烟与塞尘”一句勾勒边塞景象的写法,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也有使用。B.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形成对比,强调突出友人此去路途的寂寞荒凉。C.诗歌第三联借用典故,赞颂了汉使将苜蓿和蒲桃(葡萄)带入中原的功绩。D.全诗从写景到叙史,又转为抒情,自由灵活,但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对友人的深情。解析B项,第二联大意为: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是从时空角度渲染,无“对比”意味。答案B8.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答案激越雄健。①写景画面雄健,意境开阔:诗歌前四句虽然竭力渲染路途的险阻与凄凉,但“绝域”“阳关道”“胡烟”“塞尘”“万里”等组成的画面开阔雄伟,能激发友人的豪情壮志。②情感激越,慷慨豪壮:诗歌尾联“一定要使异邦震服,不敢提和亲之事”,意在勉励友人此去当建功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安边定国的理想抱负。全诗语言激越雄健,表现出积极上进的盛唐气象。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西塞山怀古①刘禹锡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①唐穆宗长庆年间,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经过西塞山,有感而发,乃作此诗。②王濬:晋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沿长江而下伐吴。③千寻铁锁:东吴末帝孙皓命人用大铁索横于江面,以拦截晋船,终失败。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下”“收”两字对举,一方势如破竹,一方闻风丧胆,强弱、高下立判。B.颔联直写战事及结果,纵有长江天险和千寻铁链,也改变不了东吴灭亡的结局。C.颈联“人世几回”“山形依旧”对比强烈,人世的悲恨相续衬出山川的冷漠无情。D.末句写六朝覆灭的遗迹,以破败的故垒和萧瑟的芦苇作结,借景抒情,余味深长。解析应为“山川的冷漠无情衬出人世的悲恨相续”。答案C10.从全诗看,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有哪些?(6分)答案①咏史怀古。作者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借六朝更替的往事,抒发了国家兴亡、物是人非的感叹。②借古鉴今:一是劝诫朝廷居安思危,勤勉于政治,切勿骄奢以亡国,步六朝旧尘,令后人再伤“往事”;二是正告拥兵自重的藩镇,切莫依据山川形势划地为王,否则,终将像历史上划江而守的小朝廷一样归于覆灭。【训练】2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江亭晚望宋之问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写出了烟波浩渺,浸透了天边的云的深处;下句写村中炊烟冉冉,远远地飘出宁静的村庄,写出江村的宁静之美。B.颔联将“鸟归有迹”与“帆过无痕”进行对比,由远及近地写出浩渺江面鸟归巢和千帆过的黄昏之景。C.颈联写诗人一“望”一“看”,并没有明写“山”之壮美,而是以“水”之“柔性”衬托“山”之壮美。D.尾联写诗人被眼前的景象感染,回去时已到黄昏时分,让诗人顿生遗憾,表达了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解析B项,“由远及近”说法错误,应是由近及远,写鸟儿归巢、千帆竞过的情景。答案B2.有人说宋之问的这首诗含有深刻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解析颔联写鸟儿飞过在沙滩上留下痕迹,但是,倏忽而过,这痕迹也就没有了;而船驶过的痕迹也是不留存的,因而这两句写出了人生的虚无之感。颈联写水的柔性,“看山欲断魂”中的“断魂”是被山的雄壮感染的情感,这两句中一柔一刚,写出了诗人对人生刚柔并济的喟叹。尾联“纵情”还没有停止,然而黄昏却已经到了,让诗人顿生遗憾,时间过得真快啊,人生的青春年华太短暂了,这两句写出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答案①以“沙有迹”“浪无痕”写人生的虚无;②以“水之柔性”写“山之壮美”,写人生的刚柔并济;③以“纵情未已”“回马黄昏”写人生苦短,韶华易逝。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大酺【注】杜审言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注】大酺:聚饮。封建帝王为表示欢庆,特许民间举行大聚饮三天。后用以表示大规模庆贺。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句以一“通”字,把“毗陵”“震泽”“九州”的关系固定下来,构成一个恢宏辽阔的意境。B.颔联选择“伐鼓撞钟”“新妆袨服”的场景,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庆祝活动的热烈壮观。C.诗歌开端铺叙民情,结尾祈愿国家长存,年年岁岁五谷丰登,以民愿作结,浑然天成。D.诗人善于选取富有色彩的意象,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给人清新婉丽之感。解析“给人清新婉丽之感”表述错误。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气象博大,给读者以高华雄整的美感。首联为全诗布置了一个旷大的背景,诗人从大处落笔,“九州通”“万国同”气象辽阔。颔联选取“伐鼓撞钟”的场面,并以“惊海上”的夸张表现了庆祝活动声势浩大;又以“新妆袨服”光彩“照江东”来渲染庆祝场面的热烈壮观。颈联写景兼抒情,描写的是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暗指皇恩浩荡如春风。答案D4.本诗颈联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都写到了柳,请简要分析二者有何不同作用。(6分)解析此题要求比较二者的不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答题时要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诗颈联“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写景兼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指皇恩浩荡如春风,表现了当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柳”,是对戍边士卒离家征战时的环境描写,作者以乐景反衬戍边士卒离家征战的痛苦之情。答案①本诗颈联以柳遇春风,比喻民逢明君,暗指皇恩浩荡如春风。表现了当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柳以乐景反衬戍边士卒离家征战的痛苦之情。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巽公院五咏·苦竹桥①柳宗元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②抱虚心。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谅③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注】①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五。②筠:竹皮。③谅:料想,实在。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自然地引出下文写竹。B.三、四两句写笋箨中迸发出苦节,筠皮环抱着虚心,极具动感、画面感以及表现力。C.五至八句写在桥上俯视细流,仰听竹声,远观落日,近闻鸟鸣,是为了突出桥的形象。D.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意蕴,将自己的身世际遇与苦竹有机联系起来。解析“为了突出桥的形象”错,目的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答案C6.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6分)答案①苦竹不会被用在重要渡口(或地方),诗人以竹自喻,感叹自己虽然也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却同样被贬偏地,不受重用。②苦竹只能为人们栖息提供绿荫,蕴含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伤感无奈;苦竹尚能为人们栖息提供绿荫,则暗含着诗人的自我安慰之情。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9分)秋梦杜牧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寒风高吹,月满清砧,意境清冷而又高远,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颔联点题,思妇夜梦阑珊,魂断难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边思”的孤独与痛苦。C.第五句移情于物,借“孤鸿”出塞,寄寓边思之情。第六句写秋叶辞林,暗含季节的更替,为尾联思妇给丈夫寄征衣的行为做铺垫。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解析诗歌有一定的悲戚哀怨的情感,比如孤独、忧国。答案D8.古人善以阔远的空间来表达深远的情怀,试简析诗歌尾联“天外心”所蕴含的深刻情感。(6分)答案“天外心”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有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与关心,也有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①上秋帆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注】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②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三峡的著名游览胜地。9.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此别”“谪居”等词点题,“嗟”字和“问”字表现了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B.颔联“巫峡啼猿”“衡阳归雁”与“数行泪”“几封书”,既是情景交融之佳句,又深得虚实结合之妙处。C.颈联“青枫江上”紧扣王少府贬长沙,“白帝城边”紧扣李少府贬峡中,“秋帆远”“古木疏”意境高远雄浑。D.尾联“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指在圣明的时代,会多多沐浴皇恩,是诗人语重心长的劝慰和对前景做了乐观的展望。解析B项,说颔联“虚实结合”错误。颔联是作者设想二人到了贬谪之地,应是虚写。答案B10.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抒情方式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简要阐述。(6分)解析①惜别关切之情。首联中“嗟”“意何如”“问谪居”等可以看出诗人对二人遭遇的同情与惋惜之情。颔联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是表达关切之情。②宽慰勉励之情。颈联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秋高气爽,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疏,获得精神慰藉。尾联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③在劝慰之中所蕴含的微讽之情。尾联既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也深藏微讽之意。在圣明的时代,应该多蒙皇恩,而诗人的两个朋友却这样遭贬,似乎是在嘲弄圣朝,委婉表达对圣朝的不满之意,为友人鸣不平。答案全诗运用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与尾联“嗟”“莫踌躇”直接抒情,颔联、颈联借峡中与长沙冷清苍凉的环境抒情。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贬的同情和惋惜,也有对分别的担忧牵挂,还有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前景乐观的展望。【训练】3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公安①送韦二少府匡赞②杜甫逍遥公③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注】①公安:湖北公安县。②匡赞:韦匡赞,排行第二,生平不详。③逍遥公:韦二少府的祖先是北周时韦复和唐中宗时韦嗣立,均封为逍遥公。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借对韦匡赞贤良有德的称赞和对送别筵的珍惜,表达了两人的深情厚谊。B.颔联料想别后情状,嘱托韦二读了寄去的书信,不要将自己的诗作广泛地传播。C.“古往今来皆涕泪”句,借助议论表达诗人的人生体验,抒写了对自己命运的悲叹。D.诗的末句回到眼前:两人将分别,各自消失在遥远的地方,思此心中痛苦无限。解析此番别后若蒙韦二想念,能写封数字短札相寄,杜甫便感激不尽,倒是自己的诗作,请韦二不要向众人传播。答案B2.请简析颈联的表达效果。(6分)答案颈联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二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兵戈又起,黄尘弥漫,时局危难;而自己白发客居,不久又要漂泊天涯;诗人用黄、白两色将时代不幸与个人悲苦融合在一起,将离愁别苦植根于社会现实,强化了诗的批判性。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连州腊日观莫徭①猎西山刘禹锡海天杀气薄,蛮军步伍嚣。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猜鹰屡奋迅,惊鹿时踢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销。箭头余鹄血,鞍傍见雉翘。日暮还城邑,金笳发丽谯②。【注】①莫徭:即现时瑶族。②丽谯:城门更楼。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的题目即已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多要素,一个“观”字统领起全诗。B.猎场围合铜停敲,旌旗四处摆动,既紧张更有序,与开篇时的人声鼎沸杂乱喧嚣不同。C.诗人并未直写所获猎物多少,但透过箭头余血和鞍旁雄羽便可推知一二,反更有韵味。D.本诗写观猎不只表现瑶民围猎的欢乐,更有对这一民族勇敢豪放精神的讴歌与颂扬。解析“嚣”并非“杂乱喧嚣”,而是“强悍”之意。开篇大处着墨,极力渲染出猎时的气势和热烈紧张的气氛。答案B4.本诗写景极具画面感,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视听结合:钲声、犬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红叶黑土,大旗猎猎,色彩鲜明。②动静结合:围猎时的旗摇钲鸣、犬跃鹰飞、人奔鹿跳;猎后还城时,日暮人寂清笳起。二者巧妙融合,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瑶民集体节日围猎图。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①不遇王维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②,看竹③何须问主人。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注】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吕姓隐士。②凡鸟: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讥讽嵇喜是“凡鸟”。③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登其门观竹,“讽啸良久”。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借《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写吕逸人不染风尘的超俗节操。B.诗人寻友不遇,借典故表达了未见到吕逸人的无限懊恼,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C.作者笔下的吕逸人所居之境,青山妩媚,流水多情,身处自然,充满隐逸生活的情趣。D.这首诗既有上下句虚实相间,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笔姿灵活,变化多端,颇有情味。解析“无限懊恼”不对。访人不遇,于普通人而言,可能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引用历史故事来表达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答案B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尾联的大意是: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时间已久,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苍老了,树皮都像龙鳞一样。这两句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吕逸人淡定洒脱、精神自足的人生境界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意。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9分)答友问白居易大圭①廉②不割,利剑用不缺。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置铁在洪炉,铁销易如雪。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注】①大圭:古代皇帝所执的玉质手板。②廉:棱角。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相对于大圭有棱角但不能断物的特点,宝剑更加锋利,用处更多。B.“铁销易如雪”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宝剑虽然锋利,但入炉易熔。C.最后一联点题:自己写作此诗的目的,是要帮助友人辨清才与德的关系。D.本诗作为哲理诗,以圭剑为喻,用对比手法,辩证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解析A项,说宝剑“用处更多”不合诗意。答案A8.如何认识“才”与“德”之间的关系?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诗以“利剑”“铁”比喻人才,以“大圭”“良玉”比喻品德。“良玉不如铁”写从能断物上说,宝剑更加锋利;“置铁在洪炉,铁销易如雪。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四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宝剑虽然锋利,但入炉易熔,而良玉经得住考验。据此可知,有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优良的道德品质更重要,只有有德,才能经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德才兼备是一个人的完美追求。答案①才如利剑,是一个人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就像斩马杀敌“良玉不如铁”一样,一个人有德无才,很难大有作为。②德如良玉,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根本保证。就像同在炉中铁易销而玉不热一样,一个人有才无德,不可能在事业上持久,最终必定失败。③才与德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不可偏废更不可或缺。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无往而不胜。【训练】4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汴河亭①许浑②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③还似景阳楼④。【注】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今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许浑: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③迷楼:隋炀帝所筑。④景阳楼:南陈后主所筑。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句中“广陵花盛”四字交待了隋炀帝东游的原因,不著一字褒贬,但已见讽刺之意。B.诗歌颔联写骁勇的禁兵离京护驾,众多宫女登船随行,虽没有直接让隋炀帝出场,但其赫赫声威可想而知。C.“四海义师”一句写隋炀帝荒淫无道导致义军纷起,最终由唐一统天下,其中也暗含着历史教训。D.“迷楼”一句表达了对隋炀帝因奢侈荒淫而被大唐灭国的结局的嘲讽,抒发了对大唐强大国力的赞颂之情。解析D项,“抒发了对大唐强大国力的赞颂之情”一说无中生有,该句意为隋炀帝因奢侈荒淫导致亡国,与陈后主的结局相似;且许浑为晚唐诗人,当时唐国力已衰。答案D2.这首诗的颈联一向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谈谈其精妙之处。(6分)答案①想象(或虚写)。描绘出当年隋炀帝游乐时极其热闹的情景:鼓声直上云霄,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旌旗招展水面日月之影浮动。想象奇丽,描绘生动。②夸张。鼓声可以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极言鼓声之响,表达形象鲜明。③妙用动词。“动”和“浮”两个动词把震天的鼓声使星辰摇动、日月的倒影在水面浮动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富于动态美,且渲染了东游的盛大气势,用词精妙。④视听结合,描写了盛大的东游场面,含蓄地讽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岭南江行①柳宗元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②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注】①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中,当时作者因谗被贬柳州,溯湘江进入岭南,继续乘船经灵渠入岭南水系到达柳州刺史任所。②黄茆:黄茅。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由近及远,写一直隐入茫茫云烟南流的江水、遍地的黄茅,凸显了环境的荒凉。B.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美好的景致让诗人心生快乐。C.“射工巧伺游人影”句,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写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的恶劣。D.“飓母偏惊旅客船”一句,既着意表现了行船环境的险恶惊心,也有一语双关之意。解析B项,“美好的景致让诗人心生快乐”理解错误,象迹、蛟涎等奇崛险怪的物象折射出诗人谪守之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思考,诗人是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抒写了自己被贬后政治处境的险恶。答案B4.诗的尾联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析。(6分)解析尾联的意思是:今后我忧虑的事啊,岂止是一桩一件?尽管头发花白,年老力衰,也不能坐待时日,虚度华年。从思想感情上看,体现了作者虽然再遭贬官,但他仍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之意的豁达。诗歌前六句描写岭南风物,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等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预感到自己将来在此生活、工作的困难,引出尾联的感慨,蕴含着诗人对未来的忧虑,表示不能坐待时光流逝,要在柳州任内有所建树。答案抒写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不甘流年空逝、想有所作为、积极向上的情怀。“忧来非一事”说明将来忧虑多多,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之情,“岂容”反问中,说明诗人不愿坐待时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内为治理地方有所建树。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①。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②。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③。【注】①翻:通“反”。②安禄山为奇取边功,数次侵掠奚、契丹,引起边患,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③“孙吴”指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开头以“沙漠”“塞垣”等特有景物勾勒了一幅塞外图画,又用白描手法刻画了“白日”昏暗、寒云苍茫的萧条之景。B.“边城何萧条”一句中的“何”字和形容词“萧条”,强烈地暗示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与忧愁之重,为下文议论抒情做了铺垫。C.“一到”引出由前面虚实结合的叙事写景到后面议论抒情的转折,又巧妙指出了“边城何萧条”的具体原因;“胡虏”的反叛。D.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字字含情,情感浓烈。解析C项,“虚实结合的叙事写景”错,诗歌前四句的写景是实写。答案C6.本诗所表达的诗人情感非常复杂,请简要分析并概括诗人的情感。(6分)解析此诗为高适出塞到蓟北的代表作之一,为天宝末年边境状况的形象写照。诗中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同时也抒发了“安边”的壮志难酬的巨大悲愤。诗开篇以塞外特有景物,展示了浩瀚苍茫的典型环境。三、四句写诗人登上塞垣所见: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白日昏暗、寒云苍茫。接下来四句议论抒情,表达了对安禄山引起战端的深刻讽刺,也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强烈抗议。最后两句借用典故刻画了一个不满现实但又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答案①第一、二句以“策马”“长驱”和“登”三个连续急促的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②第五、六、七、八句写出对安禄山发起不义战争的反感与否定,也含有对贤者沉沦、奸邪之人得志的现实的憎恨;③最后两句借用典故透射出具有孙吴之才的诗人报国无门的强烈愤懑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第二节宋代诗词【训练】1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辛弃疾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①,工夫萤雪②边。麹生③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注】①一灯传:源于佛教以灯能照暗,以法传人,如同传灯。②萤雪:车胤囊萤,孙康映雪。指学习刻苦。③麹qū生:指酒。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前两句,词人感慨光阴易逝,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表达对友人的劝勉之意。B.“一灯传”是说儒家精义薪火相传,体现了作者深谙文化传承精义,深通求学之道。C.下阕“西窗约”运用典故,表达作者希望友人不畏仕途险恶,早日与其相聚的愿望。D.下阕最后两句借用“沙岸”“片帆”“雁”等典型意象,点明送别之意,含蓄蕴藉。解析C项,“希望友人不畏仕途险恶,早日与其相聚的愿望”错,应该为告诫友人不要贪杯,不辜负亲友期望。答案C2.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认为君子应“德才兼备”,本词也有劝勉友人曹君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之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人间岁月堂堂去”表达作者劝诫友人珍惜时间,立志登上“青云路”,建功立业,报效国家。②“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则是作者对友人继承儒家精义,努力学成本领的期待。③“麹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是作者对友人修身洁行,不辜负家人期望的希望与劝勉。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寄黎眉州①苏轼胶西②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③翠扫雨余天。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注】①黎眉州:黎,四川人。②胶西:诸城。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入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作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解析C项,分析有误。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答案C4.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9分)书愤陆游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剧盗曾从宗父①命,遗民犹望岳家军。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注】①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B.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C.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D.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囯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解析D项,“消极情绪”错误。尾联,诗人虽年老体衰,但尚凭“精意”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不能说是消极情绪。答案D6.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6分)解析首先分析题目“书愤”,可见本诗表达的主旨情感就是“愤”;再分析作者,作者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报国;再分析关键句“山河自古有乖分”,指南宋进兵入侵、国家分裂的现状;“京洛腥膻实未闻”表现了战祸惨烈;“宗父”“岳家军”的典故表现统治者的昏庸;“白首自知疏报国”抒写诗人暮年空有报国之志;“尚凭精意祝炉熏”表达诗人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担忧。据此分析即可。答案①国家破碎,山河分裂,外族入侵,战祸惨烈,百姓遭殃;②统治者昏庸,纵有宗父和岳飞那样的抗金名将,却未能顺应民意,收复失地;③自己虽有报国的精神意志,却年老体衰,力不从心。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元日陈与义①五年元日只流离,楚俗今年事事非。后饮屠苏②惊已老,长乘舴艋竟安归。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③却自违。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沾衣④。【注】①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诗人避难湖湘间。此诗作于建炎四年。②屠苏:屠苏酒。③刳(kū)心:道教语,谓摒弃杂念。④独沾衣:传说战国时齐景公在牛山落泪,感慨人世无常。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扣题,回忆自昔至今五年来的辗转奔波的生活,每逢“元日”,只有“流离”,可见诗人的生活境况。B.“惊”字写诗人饮屠苏酒时蓦然发觉自己垂老的惊惶之态,“竟安归”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C.“携家作客真无策”呼应首联上句,是说自己五年来漂泊辗转,客居他乡。“真无策”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感受。D.颈联第二句,写诗人原本决心学道以清除内心杂念,后来却违背了自己原本的意愿,步入仕途,自感追悔莫及。解析B项,“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理解不当,“竟”是最终的意思,“安”是疑问代词,意为“何处、哪里”。答案B8.本诗尾联中,诗人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拟人。“汀草岸花知节序”,说汀草、岸花应时开放,花草尚知季节转换而百般珍惜,更何况是人。面对草长花开,诗人只有独自怅恨。②用典。“一身千恨独沾衣”,化用了齐景公“牛山沾衣”的典故,抒发自己身逢动荡时世,漂泊流离、不知何处可归的怅恨。【训练】2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9分)诉衷情【注】李清照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注】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此时词人已举家逃离青州,南迁至江宁。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从词人饮酒沉醉写起,以“卸妆迟”的细节描写,尽显其慵懒倦怠之态。B.“熏破”二字,从嗅觉角度写出梅香之浓郁,并为下文的相关描写做了铺垫。C.下阕前三句勾画了一幅沉寂静谧的月夜图,烘托出词人孤单清冷的内心世界。D.梅花虽残犹留余香,词人以梅自喻,借梅明志,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质操守。解析D项,“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质操守”对诗歌主旨理解错误,这首咏梅词,没有把笔墨集中在写梅的姿容、特质上,而是缘梅抒情,以残梅的幽香为引线,串联全篇。全词以写头戴残梅沉醉入睡开始,继由梅香“熏破春睡”使“梦远不成归”,引起词人心情的怅惘;甜美的梦境与凄苦的现实互为映衬,深刻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答案D2.全词虽不着一个“愁”字,却处处含愁,层层写愁。试结合全词,简要说明。(6分)解析全词虽不着一个“愁”字,却处处含愁。上阕前两句“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在一个早春的夜晚,词人借酒消愁,酒醉回到卧房,连头上的钗、簪等物也无心思卸去,便昏昏睡去。“沉醉”一词可以窥见词人饮酒之多和心绪之恶。一个“迟”字进一步透露出沉醉的状态,心情的抑郁和词人懒于卸妆的倦怠神情,此处初见“愁”之端倪。上阕后两句“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使人愁。“熏破”二字,通过嗅觉强调出梅香的浓烈。行尽归乡千里路,也许能回到故乡,也许能与亲人团聚吧。但这美梦却被梅花扰断,希望又成泡影。这种对梅香的“怨”也正是词人欲归不得的怨。这种幽怨像无端的乱絮,久已缭绕心头,“夜来沉醉”不过是为了借酒浇愁罢了。“梦远不成归”一句,集中表现了词人强烈的思乡怀人之情,欲归不得之苦。此处“愁”意加深。下阕“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寥寥数语,勾画了一幅春夜无眠图。春夜孤枕,久不成寐,帘筛月影,月伴无眠。一个“垂”字更增加了夜的沉寂。这幅清淡的月夜图,成功地烘托出词人孤单清冷的内心世界。此处“愁”意更浓。“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更挼”“更捻”“更得”的连续动作,突现了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理。三“更”相迭,含蕴无穷,将词人的感情表现得婉曲有致。这单调的动作,包含着复杂的心绪,更把词人内心的愁绪通过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答案借酒消愁,“沉醉”“卸妆迟”初见愁之端倪;梅香破梦,归梦难圆,愁意加深;夜深人静,孤寂难以成眠,愁意更浓;百无聊赖,只能借挼捻残梅消磨时光,自是愁上加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9分)越王台[注]文天祥登临我向乱离来,落落千年一越台。春事暗随流水去,潮声空逐暮天回。烟横古道人行少,月堕荒村鬼哭哀。莫作楚囚愁绝看,旧家歌舞此衔杯。【注】越王台:在今广州市越秀山上。越王,指南越王赵佗。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作者被俘押送北上途中。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越王台已逾千年,“落落”既写冷落、荒疏的越王台,也映照作者此时的心境。B.颈联营造了凄凉而壮阔的意境,寓情于景,和“山河破碎风飘絮”异曲同工。C.虽已沦为“楚囚”,但作者以酌酒自我宽慰,悲伤之中透露出一丝自信的心绪。D.这首怀古诗并非歌咏胜景,而是吊古伤今,寄寓了作者深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叹。解析B项,“壮阔”错误。颈联描写了人烟稀少的苍茫古道,残月照耀的荒村以及阴森的悲鸣,营造的意境只是凄凉,没有壮阔。答案B4.“春事暗随流水去”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落花随流水而去,指美好的春天已消逝;这是站在越王台上生发的感慨,当年盛极一时的南越王以及他所建立的伟业也如这流水一样逝去,此句也暗指南越王的盛世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再联系作者的年代背景,这是作者被囚之后的作品,这首怀古诗并非歌咏胜景,而是吊古伤今,寄寓了作者深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叹,此处的流水落花,也指南宋已亡,抗元大业已付东流。答案①落花随流水而去,美好的春天已消逝。②南越王的盛世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③南宋已亡,抗元大业已付东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9分)初发太城①留别田父范成大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②。【注】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①太城:成都。②社:古代指土地神或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C.第五、六句写诗人的高兴及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解析C项,“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不正确,根据诗句“行人虽去亦伸眉”可知“愁眉舒展”的是行人,“莫相思”是“不要挂念我”。答案C6.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6分)解析“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也可把这两句都当成诗人的想象,对田野情景和未来丰收景象的想象。这虚写之景是诗人的美好祝愿。答案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表达诗人对成都人们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训练】3一、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9分)书晁补之所藏与可【注】画竹三首(其二)苏轼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注】与可: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善画竹,元丰二年卒于陈州。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善画竹的文与可如今已离世,再也没有人画出这样的竹子。B.颔联写谁用像春天蚯蚓一样软的毛笔,把竹子画成了风中的柳条。C.颈联写文与可画竹的艰辛,瘦弱的身体攀爬悬崖,还会遇到蛟蛇。D.尾联以问作结,慨叹不知到何时才有高手画出像这幅画中的竹子。解析C项,颈联句意:你看那幅画里,陡峭的山崖之上,清瘦有节的野竹,好像蛟蛇在游走。答案C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解析“若人今已无”,像文与可这样善画竹优秀的画家如今已经没有了,直接抒发了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四句,描写文与可用软笔画竹,竹子在陡峭的山崖上如蛟蛇游走,画出了竹的神韵,而画如其人,竹子的清高正是画者自身高洁人格的寄托,表达了对文与可精妙的画技和高洁的人格的赞美之情;“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慨叹不知到何时才有高手画出像这幅画中的竹子,表达了对无人能再画出瘦节霜竹的遗憾惋惜之情。答案①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②对文与可精妙的画技和高洁的人格的赞美之情;③对无人能再画出瘦节霜竹的遗憾惋惜之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送杨君之任永康欧阳修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注]。【注】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为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身份。B.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陶渊明。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解析B项,首联下句的意思是,曾经看到图画,已然为之震惊。写的是去永康的道路难行,突出杨君此次赴任路途艰险,反衬其精神可敬。答案B4.请赏析颔联的妙处。(6分)解析通过诗句中的“悬”“泻”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发抖和听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通过“登天”“无地”可以看出夸张的手法;“鸟道”“江声”可见是“视听结合”的手法。答案①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道路的高峻。②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道路高险,比如“登天”“无地”。③用词生动。“悬”字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发抖,“泻”字写出听到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9分)浣溪沙·和无咎韵[注]陆游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注】宋孝宗隆兴二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解析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答案A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根据诗歌中的“夕阳吹角”和注释中的“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分析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根据“忙日苦多闲日少”分析劳于仕宦的疲惫;根据“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分析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答案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元吉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太白岭王安石太白巃嵷[注]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注】巃嵷(lóng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