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及可持续性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建筑设计及可持续性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建筑设计及可持续性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建筑设计及可持续性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建筑设计及可持续性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设计及可持续性作业指导书TOC\o"1-2"\h\u22860第1章引言 3135251.1建筑设计概述 3177401.2可持续性发展背景 4146271.3建筑设计与可持续性的关联 4662第2章建筑设计基本原则 4146632.1功能与形式 457062.1.1功能性 434392.1.2形式美 423402.2空间组织 439822.2.1空间布局 5309502.2.2交通组织 5193382.2.3空间尺度 5231092.3环境适应性 5169052.3.1适应性设计 559062.3.2绿色建筑 5231502.3.3景观融合 521158第3章可持续性设计策略 5179283.1节能与能源利用 5120143.1.1设计原则 5259943.1.2技术措施 5323833.2生态与环境保护 628663.2.1设计原则 6298493.2.2技术措施 618753.3社区与人文关怀 6107623.3.1设计原则 666923.3.2技术措施 617990第4章绿色建筑材料 7319954.1传统绿色建筑材料 7220734.1.1木材 716274.1.2砖石 7262594.1.3稻草和泥土 7183044.2现代绿色建筑材料 7260244.2.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7141644.2.2轻质混凝土 7125674.2.3太阳能光伏材料 7240414.3材料选择与评估 755854.3.1环保性 8196974.3.2耐久性 8320584.3.3经济性 8217094.3.4可回收利用性 862714.3.5功能评估 88991第五章建筑围护结构设计 890345.1保温隔热设计 879565.1.1设计原则 8249655.1.2保温隔热材料选择 8145185.1.3保温隔热构造设计 8224755.2通风与遮阳设计 8194575.2.1设计原则 9319195.2.2通风设计 9321615.2.3遮阳设计 9207505.3建筑表皮设计 9262255.3.1设计原则 9327615.3.2表皮材料选择 9195185.3.3表皮构造设计 927397第6章建筑能源系统 9228776.1太阳能利用 9281596.1.1太阳能热水系统 946156.1.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10157016.1.3太阳能通风与采光 10321666.2生物质能源利用 1073496.2.1生物质燃料 10275076.2.2生物质发电 10224456.3建筑节能技术 10135866.3.1高功能围护结构 10297846.3.2高效能源设备 10141036.3.3智能控制系统 1062306.3.4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 1013969第7章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1068207.1雨水收集与利用 10256177.1.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11207487.1.2雨水收集设施 11286147.1.3雨水利用 11241367.2中水处理与回用 11326787.2.1中水来源及处理技术 11117897.2.2中水回用系统设计 1181307.2.3中水回用用途 11303597.3绿色景观设计 11179627.3.1景观用水规划 1149757.3.2生态景观设计 1138597.3.3景观用水循环利用 11275207.3.4景观绿化配置 1215136第8章建筑室内环境质量 12257828.1空气质量优化 1223018.1.1设计原则 12147848.1.2优化措施 1232358.2声环境设计 12273028.2.1设计原则 12312398.2.2优化措施 1218788.3光环境设计 13179258.3.1设计原则 13192868.3.2优化措施 1322458第9章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利用 13317999.1废弃物分类与处理 1355579.1.1废弃物分类 13185669.1.2废弃物处理 14137339.2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1449329.2.1再生骨料制备 14108549.2.2再生建材生产 14143869.2.3废弃物能源利用 14111729.2.4土石方平衡 14305859.3循环经济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4275019.3.1生态建筑设计 14274969.3.2建筑材料选择 15290269.3.3建筑废弃物管理 15167439.3.4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 154203第10章案例分析与启示 153055010.1国内外典型绿色建筑案例 152127710.1.1国内绿色建筑案例 151046810.1.2国外绿色建筑案例 152359710.2可持续设计策略总结 15528710.2.1节能与能源利用 152551310.2.2绿色建筑材料 163251310.2.3生态景观设计 163246410.3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6232010.3.1数字化与智能化 16402410.3.2集成化设计 16108410.3.3创新材料应用 162538510.3.4政策与市场推动 16第1章引言1.1建筑设计概述建筑设计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人类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质量,而且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建筑设计理念不断更新,逐渐从单一追求功能性、美观性向综合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转变。1.2可持续性发展背景可持续性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对资源消耗、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现象的认识不断加深,可持续性发展逐渐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明确提出,并在政策、法规、规划等层面得到全面贯彻。1.3建筑设计与可持续性的关联建筑设计作为城市发展和人类居住环境建设的基础,与可持续性发展密切相关。,建筑在设计、施工、使用等过程中消耗大量资源,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另,优秀的建筑设计可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将可持续性原则融入建筑设计,不仅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还能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居住环境。第2章建筑设计基本原则2.1功能与形式建筑设计首先应关注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功能是建筑设计的根本,满足使用需求是建筑存在的基础。形式则是功能的表达,应充分考虑建筑的使用性质、环境特点及文化内涵,使之和谐统一。2.1.1功能性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使用功能,合理布局空间,提高使用效率,满足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设计师需对建筑的使用功能有深入了解,以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2.1.2形式美建筑形式应遵循美学原则,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建筑外观、比例、尺度、材料及色彩等方面应和谐统一,创造美观、舒适的环境。2.2空间组织空间组织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合理的空间组织可以提高建筑的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性。2.2.1空间布局空间布局应考虑功能需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实现室内外空间的有机结合。空间组织应具有层次感、灵活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2.2.2交通组织交通组织应便捷、高效,满足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流动需求。同时交通空间应具有安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成为建筑空间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2.2.3空间尺度空间尺度应适宜,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室内外空间的比例、尺度及高度等要素应相互协调,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2.3环境适应性建筑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2.3.1适应性设计适应性设计要求建筑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资源状况等环境因素,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3.2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建筑应采用节能、环保、低碳的设计策略和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2.3.3景观融合建筑应充分利用周边景观资源,实现室内外空间的互动与融合。同时建筑应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提升整体环境品质。第3章可持续性设计策略3.1节能与能源利用3.1.1设计原则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节能与能源利用,遵循以下原则:(1)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能耗;(2)优化建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和通风;(3)选用高效节能设备,降低能源消耗;(4)采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建筑能源的自给自足能力。3.1.2技术措施(1)围护结构优化:提高外墙、屋顶、地面的保温隔热功能,减少热量的传递;(2)自然光照:通过合理布局和采用高透光低辐射玻璃等材料,增加室内光照;(3)通风优化:利用自然通风,降低空调负荷;(4)高效设备:选用节能型空调、照明、电梯等设备;(5)可再生能源利用: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3.2生态与环境保护3.2.1设计原则在建筑设计中,应注重生态与环境保护,遵循以下原则:(1)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保护生态环境;(2)选用环保材料和可循环利用资源;(3)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生态效益;(4)减少建筑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3.2.2技术措施(1)地形地貌保护: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合理布局建筑,减少土方工程;(2)环保材料:选用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材料;(3)绿化设计:提高建筑绿化覆盖率,增加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4)环境保护:降低建筑噪音、污水、垃圾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3社区与人文关怀3.3.1设计原则在建筑设计中,应关注社区与人文关怀,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居住舒适度;(2)创造和谐、宜人的公共空间;(3)尊重地方文化,体现建筑特色;(4)关注弱势群体,提高无障碍设施。3.3.2技术措施(1)居住舒适度提升:合理规划建筑布局,提高室内外环境质量;(2)公共空间设计:创造宜人的景观、休闲、交往空间;(3)文化特色体现:结合地方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4)无障碍设施:完善建筑的无障碍设施,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第4章绿色建筑材料4.1传统绿色建筑材料传统绿色建筑材料主要指在建筑历史发展过程中,已被广泛使用并验证其对环境友好、可持续的建筑材料。本章首先介绍以下几种传统绿色建筑材料:4.1.1木材木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具有优良的保温功能和抗震功能。在建筑材料选择中,应优先考虑使用符合可持续管理原则的木材,如FSC(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的木材。4.1.2砖石传统砖石材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可回收利用性,且生产过程中可以利用工业废弃物如粉煤灰、炉渣等,降低环境负担。4.1.3稻草和泥土稻草和泥土作为传统建筑材料,具有可再生、可降解、保温功能好等优点。在适当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支持下,可以应用于现代绿色建筑。4.2现代绿色建筑材料科技发展,新型绿色建筑材料不断涌现,为建筑行业提供了更多环保、可持续的选择。以下介绍几种现代绿色建筑材料:4.2.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特点,可应用于建筑结构、装饰等领域,减少建筑自重,降低资源消耗。4.2.2轻质混凝土轻质混凝土具有轻质、保温、防火等优点,可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担。同时其生产过程中可利用工业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4.2.3太阳能光伏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提供清洁能源。在绿色建筑中,合理利用太阳能光伏材料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4.3材料选择与评估在选择绿色建筑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4.3.1环保性优先选择对环境友好、可再生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4.3.2耐久性选择具有较长使用寿命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维护和更换频率,降低长期环境影响。4.3.3经济性考虑建筑材料的经济性,实现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4.3.4可回收利用性选择易于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拆除过程中的资源浪费。4.3.5功能评估对建筑材料进行综合功能评估,包括力学功能、保温功能、防火功能等,保证其满足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通过以上原则,合理选择和评估绿色建筑材料,为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提供重要保障。第五章建筑围护结构设计5.1保温隔热设计5.1.1设计原则建筑保温隔热设计应遵循节能、环保、经济、实用的原则。在保证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基础上,合理选择保温隔热材料和构造方式,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物的可持续性。5.1.2保温隔热材料选择选用保温隔热材料时,应考虑其导热系数、密度、吸水率、耐久性等功能指标。优先选用环保、阻燃、功能稳定的材料。5.1.3保温隔热构造设计(1)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层应连续、完整,避免热桥现象。(2)根据不同气候区域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合理确定保温隔热层的厚度。(3)结合建筑物的立面设计,优化保温隔热层的构造形式,提高其美观性。5.2通风与遮阳设计5.2.1设计原则通风与遮阳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实现室内外环境的舒适、健康和节能。5.2.2通风设计(1)合理布局建筑空间,提高室内外空气流动效率。(2)设置可调节的通风口,实现室内外气流的组织与控制。(3)利用自然通风原理,降低空调负荷,提高能源利用率。5.2.3遮阳设计(1)根据建筑物朝向和气候特点,选用合适的遮阳形式,如水平遮阳、垂直遮阳、综合遮阳等。(2)选用具有良好遮阳效果的材料和构造方式,降低室内外温差,提高室内舒适度。(3)结合建筑立面设计,实现遮阳设施的美观与功能相结合。5.3建筑表皮设计5.3.1设计原则建筑表皮设计应注重建筑物的整体性、美观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满足保温隔热、通风、遮阳等需求。5.3.2表皮材料选择(1)选用具有良好保温隔热功能、耐久性和环保性的材料。(2)结合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气候特点,合理选择表皮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功能。5.3.3表皮构造设计(1)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分区和气候需求,采用不同的表皮构造形式。(2)充分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实现表皮构造的多样化和创新性。(3)注重表皮与建筑物的整体协调,提高建筑物的视觉效果和可持续性。第6章建筑能源系统6.1太阳能利用6.1.1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通过安装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为建筑提供热水供应,降低传统能源消耗。6.1.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建筑屋面、墙面等部位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根据建筑所在地气候条件、光照资源,合理设计光伏发电系统,提高建筑能源自给率。6.1.3太阳能通风与采光优化建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减少人工照明能耗。同时采用太阳能通风技术,利用太阳能驱动通风设备,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降低空调能耗。6.2生物质能源利用6.2.1生物质燃料在建筑设计中,考虑生物质燃料的利用,如木屑、秸秆等。通过生物质锅炉等设备,将生物质燃料转化为热能,为建筑供暖、供冷或供应热水。6.2.2生物质发电利用生物质资源,如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等,通过生物质发电技术,实现建筑能源的可持续供应。6.3建筑节能技术6.3.1高功能围护结构优化建筑围护结构设计,采用高功能保温材料,降低建筑能耗。通过提高窗户、屋面、墙面的保温功能,减少热量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6.3.2高效能源设备选用高效能源设备,如高效空调、风机、水泵等,降低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6.3.3智能控制系统利用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建筑能源设备的高效运行。通过对建筑内部环境、能源消耗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调整设备运行状态,实现节能降耗。6.3.4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参照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建筑能源系统进行评价与认证。以节能、环保为目标,推动建筑能源系统的优化与改进。第7章水资源利用与保护7.1雨水收集与利用7.1.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系统应包括屋顶收集、输送、过滤及存储等环节。针对不同地区降雨特点,合理确定系统规模及配置。7.1.2雨水收集设施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植草沟等设施,增加雨水渗透和收集,减少径流污染。同时设置合理的雨水储存设施,如雨水池、地下水补给等。7.1.3雨水利用将收集的雨水用于景观用水、绿化灌溉、道路清洗等方面,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7.2中水处理与回用7.2.1中水来源及处理技术中水主要来源于建筑内的生活污水、冷却水等。针对不同水质特点,采用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等技术,保证处理后的中水满足回用要求。7.2.2中水回用系统设计根据建筑用途及需求,设计中水回用系统,包括供水、回用、处理及监测等环节。合理配置设施,保证系统运行稳定、经济、高效。7.2.3中水回用用途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冲厕、绿化、洗车等非饮用水场合,降低建筑对自来水的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7.3绿色景观设计7.3.1景观用水规划充分考虑景观用水需求,合理规划水源、水量、水质及供水设施,降低景观用水对自然水资源的影响。7.3.2生态景观设计采用透水铺装、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带等生态技术,提高景观用水的自净能力,减少污染排放。7.3.3景观用水循环利用通过构建景观用水循环系统,实现水的重复利用,降低景观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7.3.4景观绿化配置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应性强、节水型绿化植物,提高绿化用水的利用效率,降低维护成本。本章从雨水收集与利用、中水处理与回用、绿色景观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建筑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为实现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第8章建筑室内环境质量8.1空气质量优化8.1.1设计原则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室内空气质量优化,遵循以下原则:a)保障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b)采用环保、低污染材料;c)优化室内空气流通,提高室内新风量;d)减少室内污染源,降低污染物浓度。8.1.2优化措施a)合理布局室内空间,提高通风效果;b)选择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装修材料;c)采用空气净化设备,提高室内空气质量;d)选用绿色家具,减少室内污染源;e)设计合理的室内绿化,增加室内空气质量。8.2声环境设计8.2.1设计原则a)满足室内音质要求,提供舒适、安静的声环境;b)遵循国家相关噪声标准,降低室内外噪声影响;c)采用吸声、隔声、消声等综合措施,优化室内声环境;d)合理布局室内空间,避免噪声传播。8.2.2优化措施a)采用吸声材料,降低室内噪声;b)设计合理的隔声构造,减少噪声传播;c)选择低噪声设备,降低声源影响;d)合理规划室内空间,避免噪声交叉干扰;e)运用声学模拟技术,预测并优化室内声环境。8.3光环境设计8.3.1设计原则a)满足室内照明需求,提供舒适、均匀的光环境;b)节能减排,提高照明效率;c)遵循国家相关照明标准,避免光污染;d)结合室内空间功能,设计合理的照明方案。8.3.2优化措施a)合理选择光源,提高照明效果;b)采用高效的灯具及照明控制系统,降低能耗;c)设计合理的反射、散射、遮光等照明方式,避免产生眩光;d)结合室内装修风格,选择合适的照明器具;e)运用照明模拟技术,预测并优化室内光环境。第9章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利用9.1废弃物分类与处理建筑废弃物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拆除及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合理分类与处理,是实现建筑可持续性的重要环节。以下对建筑废弃物分类与处理进行详细阐述。9.1.1废弃物分类建筑废弃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土石方废弃物:包括挖掘、填筑、基坑开挖等产生的土石方。(2)混凝土废弃物:包括废弃混凝土、混凝土构件等。(3)砌体废弃物:包括砖、砌块、石材等。(4)金属废弃物:包括钢筋、型钢、金属构件等。(5)木材废弃物:包括废弃木材、木制品等。(6)装饰装修废弃物:包括废弃瓷砖、涂料、壁纸等。(7)其他废弃物:包括废弃物料、包装材料、生活垃圾等。9.1.2废弃物处理建筑废弃物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减量化处理:通过优化设计、施工工艺等手段,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2)资源化处理:将废弃物进行分类、破碎、筛分等处理,使其成为可再利用的资源。(3)无害化处理:对有毒、有害的废弃物进行稳定化和固化处理,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4)处置与利用:将处理后的废弃物进行合理利用,如土石方填筑、再生建材生产等。9.2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将建筑废弃物作为资源进行再利用,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具体措施。9.2.1再生骨料制备将废弃混凝土、砖石等破碎、筛分,制备成再生骨料,用于生产再生混凝土、再生砖等。9.2.2再生建材生产利用再生骨料、废弃金属、木材等生产再生建材,如再生混凝土构件、再生砖、再生木制品等。9.2.3废弃物能源利用对有机废弃物进行生物质能、垃圾填埋气等能源的回收和利用。9.2.4土石方平衡利用土石方废弃物进行场地平整、填筑等工程,减少土石方的外运。9.3循环经济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建筑设计中,循环经济的理念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9.3.1生态建筑设计采用绿色、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9.3.2建筑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