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气象灾害防治方案TOC\o"1-2"\h\u19446第1章灾害概述与防治原则 3941.1气象灾害类型及特点 314401.1.1洪涝灾害 4263271.1.2干旱灾害 499611.1.3台风灾害 4224001.1.4低温冷冻灾害 4244531.1.5冰雹灾害 4300921.2气象灾害防治原则 4304311.2.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4326681.2.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4313501.2.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4228221.2.4社会参与,共同防治 5256151.2.5教育宣传,提高意识 5205721.2.6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57818第2章灾害风险评估 531192.1风险评估方法 5180182.1.1气象灾害历史数据分析 5110892.1.2气象灾害风险因子识别 5110362.1.3模型评估 593212.2风险评估流程 52982.2.1数据收集与处理 6145542.2.2风险因子识别 6287022.2.3模型建立与验证 658342.2.4风险评估 6181932.2.5风险等级划分 6277202.3风险评估结果应用 6127192.3.1防灾减灾策略制定 6319412.3.2防灾减灾资源优化配置 6231192.3.3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649272.3.4防灾减灾措施实施 62544第3章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6160753.1监测预警体系构成 674573.2监测预警设施布局 7297913.3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 77444第4章防洪减灾措施 7184504.1河道整治与加固 716544.1.1河道疏浚 7166764.1.2河道整治 8214314.1.3河道加固 8101334.2水库调度与管理 8202034.2.1水库调度 8243314.2.2水库管理 839534.2.3水库防洪设施建设 8169884.3城乡防洪排涝设施建设 8271294.3.1城乡防洪规划 8194474.3.2防洪排涝设施建设 834984.3.3防洪排涝设施维护 8314854.3.4防洪预警系统建设 88045第5章暴雨灾害防治 986585.1暴雨灾害特点与防治策略 9278245.1.1暴雨灾害特点 9292835.1.2防治策略 9228095.2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 9321195.2.1地质灾害类型与成因 917985.2.2防治措施 9178705.3城乡内涝防治措施 9309225.3.1城乡内涝成因 9196645.3.2防治措施 96400第6章干旱灾害防治 10281876.1干旱灾害特点与防治策略 10190666.1.1干旱灾害特点 10184916.1.2干旱灾害防治策略 10257406.2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1092866.2.1节水灌溉技术种类 10263106.2.2节水灌溉技术应用要点 1169636.3人工增雨与抗旱水源调配 11182596.3.1人工增雨 11284616.3.2抗旱水源调配 116562第7章风雹灾害防治 11447.1风雹灾害特点与防治策略 11304657.1.1风雹灾害特点 11160227.1.2防治策略 1285237.2农田防护林网建设 12214387.2.1防护林网规划与布局 12224967.2.2防护林树种选择 12141967.2.3防护林营造技术 12229097.3防雹作业技术 12253507.3.1防雹作业原理 1286207.3.2防雹作业方法 1254787.3.3防雹作业效果评估 1299597.3.4防雹作业安全管理 1231050第8章低温冷冻灾害防治 12180838.1低温冷冻灾害特点与防治策略 12177938.1.1低温冷冻灾害特点 12140448.1.2防治策略 13288918.2农作物抗寒品种选育 13206998.2.1抗寒品种筛选 1377598.2.2抗寒品种选育 13264438.3抗寒防冻措施 13192648.3.1农业措施 13107128.3.2物理措施 13228078.3.3化学措施 14273778.3.4生物措施 145264第9章雷电灾害防治 14123839.1雷电灾害特点与防治策略 14322059.1.1雷电灾害特点 1456649.1.2防治策略 14165169.2雷电防护设施建设 14183529.2.1防雷设施类型 14158289.2.2防雷设施安装要求 1572629.3雷电预警与防护措施 15210029.3.1雷电预警 15165379.3.2防护措施 1531719第10章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152150110.1灾后救助与救援 15433210.1.1灾害评估与预警 15843810.1.2救援队伍组织与调度 15640210.1.3救援物资与设备保障 1559510.1.4受灾群众安置与救助 151336710.2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162827510.2.1重建目标与原则 161733410.2.2重建规划编制 16742310.2.3重建项目布局与设计 16591610.2.4重建项目实施与管理 16903510.3灾后重建政策与支持措施 161071310.3.1政策支持 16123010.3.2资金保障 16621110.3.3技术支持 162466210.3.4社会参与 162930810.3.5宣传教育与培训 162659210.3.6监督与评估 17第1章灾害概述与防治原则1.1气象灾害类型及特点气象灾害是指由于自然界气象因素变化导致的各类灾害现象,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1.1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由于强降水、冰雪融化等因素引起的河流、湖泊水位急剧上升,导致农田被淹、农村基础设施受损的灾害。其特点是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大。1.1.2干旱灾害干旱灾害是指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严重不足,导致土壤水分严重亏缺,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灾害。干旱灾害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损失严重等特点。1.1.3台风灾害台风灾害是指热带气旋登陆时带来的强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对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造成破坏的灾害。台风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影响范围有限等特点。1.1.4低温冷冻灾害低温冷冻灾害是指气温低于一定阈值,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的灾害。低温冷冻灾害具有突发性、区域性、季节性等特点。1.1.5冰雹灾害冰雹灾害是指局部地区在短时间内发生强对流天气,产生冰雹,对农作物和农村基础设施造成破坏的灾害。冰雹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小等特点。1.2气象灾害防治原则针对农村气象灾害,防治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2.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灾害发生风险。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工程性、非工程性措施,减轻灾害损失。1.2.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气象灾害防治工作应在统一领导下,明确各部门职责,实行分级负责,保证防治措施落到实处。1.2.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农村地区气象灾害特点和风险,科学规划防治项目,合理布局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1.2.4社会参与,共同防治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气象灾害防治工作,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形成社会、群众共同参与的防治格局。1.2.5教育宣传,提高意识加强气象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1.2.6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根据气象灾害防治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防治措施,不断完善防治体系。第2章灾害风险评估2.1风险评估方法为保证农村气象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本章采用以下风险评估方法:2.1.1气象灾害历史数据分析收集历史气象灾害资料,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冰雹等灾害的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受灾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找出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2.1.2气象灾害风险因子识别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因素,识别可能导致气象灾害的风险因子。2.1.3模型评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相关数学模型,对气象灾害风险进行定量评估。主要模型包括:(1)灾害概率模型:根据历史气象灾害数据,建立灾害发生的概率模型,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灾害发生的可能性。(2)灾害损失评估模型:结合灾害概率模型和灾害影响范围,评估不同强度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2风险评估流程农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流程如下:2.2.1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气象、地理、社会经济等基础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2.2.2风险因子识别分析气象灾害发生的潜在风险因子,确定主要影响因子。2.2.3模型建立与验证根据风险因子,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历史数据进行验证。2.2.4风险评估利用已建立的模型,对研究区域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2.2.5风险等级划分根据评估结果,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2.3风险评估结果应用2.3.1防灾减灾策略制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防灾减灾策略,提高农村气象灾害应对能力。2.3.2防灾减灾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分配防灾减灾资源,加强对高风险区域的防范和救助。2.3.3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加强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2.3.4防灾减灾措施实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减灾措施,降低气象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影响。第3章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3.1监测预警体系构成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主要由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预警中心、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用户接收系统四大部分构成。具体如下:(1)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包括气象观测设备、农业气象观测站、遥感卫星、无人机等多种监测手段,实现对农村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2)预警中心:负责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根据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制定预警策略,发布预警信息。(3)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网络等多种渠道,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给部门、农业生产单位和相关公众。(4)用户接收系统:包括部门、农业生产单位、农户等,接收并按照预警信息采取相应防御措施。3.2监测预警设施布局(1)在农业气象观测站方面,应合理布局观测站点,保证覆盖我国各类农业产区,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2)加强遥感卫星和无人机监测系统建设,实现对农村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3)在预警中心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气象业务资源,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提升预警准确性。(4)针对农村地区通信条件相对薄弱的现状,优化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保证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户。3.3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1)制定完善的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和标准,保证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权威性。(2)加强与地方农业生产单位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联动机制,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协同性。(3)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高预警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率。(4)针对不同受灾群体,制定针对性强的预警信息传播策略,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5)加强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的监管,保证预警信息准确、有效地传达给广大农户。第4章防洪减灾措施4.1河道整治与加固4.1.1河道疏浚对农村地区主要河道进行定期疏浚,清除河床淤积物,增加河床的过水断面,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4.1.2河道整治加强河道整治,保持河势稳定,降低洪水对河岸的冲刷,减少洪灾损失。针对重点河段,实施河道护岸工程,采用生态护岸等新型材料,提高河道抗洪能力。4.1.3河道加固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河道进行加固,提高河道的防洪标准,保证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4.2水库调度与管理4.2.1水库调度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和洪水预警,提前进行水库调度,合理控制水库水位,保证水库在洪水来临前留出足够的库容,减轻下游防洪压力。4.2.2水库管理加强水库安全管理,定期对水库大坝进行巡视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提高水库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水库安全运行。4.2.3水库防洪设施建设对水库防洪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水库的防洪能力,保证水库在洪水期间的运行安全。4.3城乡防洪排涝设施建设4.3.1城乡防洪规划根据当地气象、地理条件,编制城乡防洪规划,明确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4.3.2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加快城乡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包括排洪渠道、排涝泵站等,提高城乡防洪排涝能力。4.3.3防洪排涝设施维护加强防洪排涝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保证设施正常运行,降低洪涝灾害风险。4.3.4防洪预警系统建设建立防洪预警系统,及时向农村居民发布洪水预警信息,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第5章暴雨灾害防治5.1暴雨灾害特点与防治策略5.1.1暴雨灾害特点暴雨灾害具有突发性、极端性、局部性和破坏性等特点。我国农村地区因其地形复杂、基础设施薄弱,更易遭受暴雨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失。5.1.2防治策略(1)加强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提高农村地区暴雨灾害的预警能力。(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抗灾能力。(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水土保持能力。(4)制定合理的农村发展规划,避免在易受灾区域进行农业生产和居民点建设。(5)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农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5.2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5.2.1地质灾害类型与成因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其主要成因是暴雨导致地表水增多,土体饱和,抗剪强度降低,稳定性变差,从而引发地质灾害。5.2.2防治措施(1)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明确地质灾害易发区域。(2)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将受威胁的居民搬迁至安全地带。(3)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时发觉险情并采取相应措施。(4)采取工程措施,如修建排水沟、护坡等,降低地质灾害发生风险。(5)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提高农民防治地质灾害的能力。5.3城乡内涝防治措施5.3.1城乡内涝成因城乡内涝主要因暴雨导致短时降雨量过大,超过地表排水能力,使得低洼地区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形成内涝。5.3.2防治措施(1)加强城乡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排水设施建设标准。(2)完善城乡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3)加强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保证排水设施正常运行。(4)开展城乡内涝隐患排查,对易涝点进行整治。(5)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雨水利用率,减少地表径流。(6)提高城乡防洪标准,加强河道整治,提高行洪能力。第6章干旱灾害防治6.1干旱灾害特点与防治策略6.1.1干旱灾害特点干旱灾害是指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严重不足,导致地表及地下水资源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自然灾害。农村地区受干旱影响尤为严重,主要特点如下:(1)季节性:干旱灾害多发生在降水较少的季节,如春、夏季。(2)区域性:干旱灾害在我国北方地区较为常见,尤其以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等地为主。(3)累积性:干旱灾害往往是长时间降水不足累积的结果,具有累积性。(4)严重性: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严重影响。6.1.2干旱灾害防治策略(1)加强干旱监测和预警:提高干旱监测和预警能力,为干旱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干旱灾害影响。(3)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4)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地表水源涵养能力。6.2节水灌溉技术应用6.2.1节水灌溉技术种类(1)喷灌: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具有节水、省工、适应性强等优点。(2)滴灌: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具有节水、节能、减少病虫害等优点。(3)微灌:介于喷灌和滴灌之间,适用于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6.2.2节水灌溉技术应用要点(1)根据作物需水量和生长周期,合理制定灌溉计划。(2)选择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3)加强灌溉设施建设和管理,保证灌溉系统正常运行。6.3人工增雨与抗旱水源调配6.3.1人工增雨人工增雨是指通过科技手段,在云层中引入催化剂,促进云滴凝结、碰撞、合并,形成降水。人工增雨技术在缓解干旱、增加水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3.2抗旱水源调配(1)地表水调配:合理调配河流、湖泊、水库等水源,满足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需求。(2)地下水调配: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过度开采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3)跨区域水资源调配:通过跨流域调水、区域水资源联合调度等措施,优化水资源配置。(4)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第7章风雹灾害防治7.1风雹灾害特点与防治策略7.1.1风雹灾害特点风雹灾害是指因强对流天气系统引发的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风雹灾害具有以下特点:(1)突发性强,难以预测;(2)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大;(3)季节性明显,多发生在春末至秋初;(4)持续时间短,但重复性强。7.1.2防治策略针对风雹灾害的特点,防治策略主要包括:(1)加强气象监测预警,提高预报准确率;(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降低风雹灾害风险;(3)推广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减轻风雹灾害影响;(4)开展防雹作业,降低冰雹灾害损失。7.2农田防护林网建设7.2.1防护林网规划与布局根据当地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合理规划农田防护林网布局,保证林网结构合理、功能完善。7.2.2防护林树种选择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抗风抗雹能力强的树种,如杨树、柳树、刺槐等。7.2.3防护林营造技术采用合理的造林密度、混交方式、造林技术等,保证防护林生长良好,提高防风固沙、减轻冰雹灾害的能力。7.3防雹作业技术7.3.1防雹作业原理通过人工干预,改变大气中的冰雹生长环境,使冰雹提前融化或减小,降低冰雹灾害损失。7.3.2防雹作业方法主要包括飞机播撒催化剂、火箭弹播撒催化剂、高炮射击等。7.3.3防雹作业效果评估根据作业前后的气象数据、灾情调查等,评估防雹作业效果,优化作业方案。7.3.4防雹作业安全管理加强防雹作业的安全管理,保证作业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第8章低温冷冻灾害防治8.1低温冷冻灾害特点与防治策略8.1.1低温冷冻灾害特点低温冷冻灾害是指因气温骤降,导致农作物受到冻害的现象。其主要特点如下:(1)突发性强:低温冷冻灾害发生突然,很难预测;(2)影响范围广:低温冷冻灾害可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3)危害严重:低温冷冻灾害可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4)持续时间短:低温冷冻灾害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但危害程度较高。8.1.2防治策略(1)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高低温冷冻灾害的预测准确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2)调整种植结构: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抗寒作物种植;(3)培育抗寒品种:加大科研投入,选育具有抗寒能力的农作物品种;(4)采取抗寒防冻措施: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提高农作物抗寒能力。8.2农作物抗寒品种选育8.2.1抗寒品种筛选通过引种、筛选、评价等手段,从国内外收集具有抗寒潜力的农作物品种,开展抗寒性鉴定。8.2.2抗寒品种选育(1)传统育种方法:通过杂交、回交、自交等手段,选育抗寒性强的品种;(2)分子育种技术:利用基因工程、分子标记等技术,挖掘和利用抗寒基因,提高抗寒品种选育效率。8.3抗寒防冻措施8.3.1农业措施(1)适时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期;(2)增加覆盖物:在低温来临前,采用地膜、秸秆等覆盖物,提高地温;(3)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农作物抗寒能力;(4)培育壮苗:加强苗期管理,培育健壮植株。8.3.2物理措施(1)烟雾防冻:利用烟雾剂产生的烟雾,提高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散热;(2)喷水防冻:在低温来临前,对作物进行喷水,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降低气温。8.3.3化学措施(1)施用抗寒剂:在低温来临前,喷施抗寒剂,提高作物抗寒能力;(2)调控生长: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作物生长,增强抗寒性。8.3.4生物措施(1)种植抗寒作物:选择抗寒性强的作物种植,降低低温冷冻灾害风险;(2)引入有益微生物:通过接种有益微生物,提高作物抗寒性。第9章雷电灾害防治9.1雷电灾害特点与防治策略雷电灾害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农村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较低的经济承受能力,雷电灾害防治工作尤为重要。本节主要分析雷电灾害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9.1.1雷电灾害特点(1)突发性:雷电灾害发生突然,难以预测,给防范工作带来极大挑战。(2)破坏力大:雷电具有强大的电流和电压,可导致建筑物、设备损坏,甚至人员伤亡。(3)影响范围广:雷电灾害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可能对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造成损害。9.1.2防治策略(1)提高农村雷电灾害防范意识,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农民防雷意识。(2)完善雷电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预警能力,降低雷电灾害风险。(3)加强雷电防护设施建设,提高农村雷电防护能力。(4)制定合理的雷电灾害应急预案,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迅速应对。9.2雷电防护设施建设农村雷电防护设施建设是降低雷电灾害风险的关键措施。本节主要介绍农村雷电防护设施的建设内容。9.2.1防雷设施类型(1)直击雷防护设施: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用于保护建筑物和设备免受直击雷的影响。(2)感应雷防护设施:包括电源线路滤波器、信号线路滤波器等,用于降低感应雷对线路设备的损害。9.2.2防雷设施安装要求(1)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保证防雷设施的质量和安全。(2)根据农村地理环境和建筑物特点,合理设计防雷设施布局。(3)定期对防雷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9.3雷电预警与防护措施农村雷电预警与防护措施是减轻雷电灾害损失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介绍雷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文化艺术品收藏与买卖合同
- 2024年工程承包补充合同2篇
- 广西崇左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能力评测((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预约合同范本(2篇)
- 2024年展会展示设计施工合同2篇
- 2024年批发燃料油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升级版:网络安全防护软件合同2篇
- 2024年细骨料销售合同样本3篇
- 2024年新版:联合研发保密合同3篇
- 2024年天津市部分重点校高考地理一模试卷
- 儿童康复治疗各个阶段
- GB/T 44712-2024国际间遗体转运基本要求
- 医疗美容诊所装修合同
- 冬季准备活动预防伤害
- 广东省广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考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深圳2020-2024年中考英语真题专题07 书面表达(解析版)
- 养老院服务评价与改进制度
- 基因组编辑技术专题
- 天津市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 自考《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 《篮球原地运球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案(三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