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名师教学设计_第1页
《登岳阳楼》名师教学设计_第2页
《登岳阳楼》名师教学设计_第3页
《登岳阳楼》名师教学设计_第4页
《登岳阳楼》名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精编资源学而优·教有方4/4《登岳阳楼》名师教学设计【单元知能对标】必备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高考内容《登岳阳楼》/杜甫《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游园(【皂罗袍】)》/汤显祖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1.诗词中的形象特点2.炼字炼句3.诗词中典型意象的特点4.诗词中营造的意境的特点5.诗词的语言特色6.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7.情与景的关系8.作者的思想情感9.诗歌内容概括【课文内容分析】《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本诗题目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学情整体分析】经过初中三年的古诗词学习,高一的学生对杜甫已经很熟悉了。但是这种熟悉还比较生硬刻板,因为初中的古诗词学习主要是由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所以一问杜甫诗歌的思想情感,学生往往张口就来“忧国忧民”,但却不能结合具体的诗句加以分析,这显然是生搬硬套。学习本单元的《登岳阳楼》可以从杜甫的生平入手,可以让学生重点了解杜甫年轻时漫游齐越、困守长安十年、晚年流亡漂泊这几个时期,打破学生对杜甫的刻板印象,还能让学生体味杜甫坎坷的人生命途及其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其次,学习本课还应鼓励学生以诵读为主,自主鉴赏,学会批注,这样学生对杜甫及其诗歌会有比较完整和生动的认识。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活动准备】一、任务专题设计1.学生自由诵读,划分本诗的诵读节奏。2.教师示范诵读,生字正音。3.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学生能自主意译诗句。4.教师讲解诗中精彩词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今昔对比,组织学生探究作者当时的心情;“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体会本联的开阔意境,探究“坼”和“浮”的妙处。5.融入诗境,从登楼所见之景到“戎马关山北”的所思,分析诗人的情感。6.诵读并背诵本诗。二、教学目标设计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2.鉴赏本诗炼字的艺术特色。3.把握本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4.把握诗歌主旨,理解诗人心系天下的胸怀。5.背诵全诗。三、教学策略设计本单元是古诗词诵读单元,所以在学习《登岳阳楼》一诗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可以为其补充杜甫的生平事迹,学生知人论世,诵读本诗时更容易进入诗歌角色,有利于解读诗歌表现的思想情感。此外,对于本诗中的重点诗句、字词等,可以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四、教学方法建议自学辅导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演示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鉴赏本文炼字的艺术特色。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难点:把握诗歌主旨,理解诗人心系天下的胸怀。六、教学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导入导入语一: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和“三吏”“三别”等名作。他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中不难看出他的豪气。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学策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当时的创作背景,这有利于学生把握作者情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导入语二:创作背景:大历三年(768)春,杜甫从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了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登上了岳阳楼。这首诗就是诗人登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解题:①“登”,点明诗人登高望远。②“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因北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称,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第一楼”。导入语三:杜甫在夔州所作的《登高》已道尽了“悲秋”之苦——悲自然之秋,悲人生之秋,悲国家之秋。在这之后,年老的他又带着可怜的妻儿从夔州出峡,一路漂泊至岳阳。在岳阳,他终于登上了那座“天下第一楼”——岳阳楼,激动之心无以言表。登上岳阳楼,眺望云梦泽,被无边无际、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水所震撼。天地宽广无际,诗人却愈觉孤寂,他想到身世的凄苦,想到国家的动荡,想到人民的苦难。学习《登岳阳楼》,我们不仅要了解诗人的登楼之事,还要倾听诗人内心沉重的苦痛。设计意图:知人论世。诗人一生的经历颇多,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所以在欣赏诗歌之前,深入地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精讲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结构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感受诗歌的意境。明确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所表达的感情也是极为深沉的,所以要读得缓慢沉重。本诗是五言律诗,还应注意诵读的停顿节奏。【多媒体展示】重点内容:停顿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2.引导阅读,随机正音。点拨:坼(chè)戎(róng)涕泗(tìsì)3.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明确(1)坼:分裂。(2)乾坤:指日月。(3)戎马:指战争。(4)凭轩:倚窗。(5)涕泗流:眼泪鼻涕禁不住地流淌。【多媒体展示】重点内容:诗歌大意诗歌大意: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湖水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上。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由诵读作品,把握整首诗的韵律,因声求气,从而把握全诗的基本含义和情感基调。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教师提供的相关信息,自主学习,首先能流畅地诵读诗歌,再掌握诗歌的基本含义,提高信息提取、分析概括和领会理解能力,培育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的素养。把握思路,品读诗境1.品读首联——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应重点解读“昔闻”“今上”的今昔对比,要读出“终于”之感。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只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2.品读颔联——赏析颔联所营造的开阔意境。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其中,“坼”和“浮”尤为气势磅礴:“坼”,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宏大开阔。而“浮”,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天上地下,自然万物,都在洞庭湖水的烟波浩渺之中。3.(1)品读颈联——颈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烟波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2)品读颈联,回味首联的意蕴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安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漂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就有人生无限的凄凉之感了。4.品读尾联——尾联写了什么社会现实?作者因何而“涕泗流”?作者从颔联远眺洞庭湖的开阔宏伟写到颈联的个人身世凄凉落寞之苦,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到了尾联,诗人忽然笔锋一转,写国家现状。是什么现状呢?是“戎马关山北”!是国家战乱不休,是朝廷艰危,是天下百姓水深火热。作者在岳阳楼上极目远跳,想到国家的动荡不安,想到那经年不休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想到自己的一事无成,报国无门,甚至可能又想起了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愿景,但一切都无能为力,作者不禁涕泪纵横,不能自已。教学策略:教师预设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以解读诗歌大意为基本要领,然后把握诗歌的情与景。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活动,旨在调动起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能在相互讨论中激发出对诗歌不同的感悟和认知。锻炼领会理解、发散创新的能力。(三)拓展延伸,对比阅读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思考:对比阅读杜诗和孟诗,说说他们的颔联同是写洞庭湖水,但二者的写景视角有何不同。两首诗同是写望洞庭之景,但其写景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孟诗没有明确指出写景的视角,但是从诗中的词语可以推断出,诗人应该是站在洞庭湖边,面对洞庭湖,视角近乎平视。“八月湖水平”,一个“平”字,可见水面几乎与岸相平,只有站在岸边,才能有这种感觉。而杜诗题目里即已明确指出,诗人是登高而望,是站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湖。一为平视,一为俯视,因为视角不同,所以孟浩然和杜甫笔下的洞庭湖呈现的景象是不同的。孟浩然笔下的洞庭湖,一片水天相接。“八月湖水平”点明时间是秋季,湖水水势浩大,几与岸平。“涵虚混太清”,“涵”指包含、包括,“虚”指虚空,“涵虚”指水面与天空似乎连接在一起,分不清水面和天空,水天融合在一起。天空映照在湖水中,似乎是湖水包含了天空。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是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因此“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太阳的照耀下沸腾起来,翻滚蒸腾。一个“蒸”字写出了烟波浩渺、水面茫茫的壮丽景象。而滚动的波浪似乎要将岳阳城撼动起来,诗人站在岸边,也仿佛摇摇晃晃起来。只有站在岸边,才能产生一种在碧波荡漾下,陆地似乎在晃动的错觉。杜甫《登岳阳楼》只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是写景的,给人一种雄伟阔大之感。一个“坼”字,一个“浮”字,写出了登上岳阳楼俯瞰洞庭湖面的壮观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伟。总之,因为视角的不同,孟浩然笔下的洞庭湖呈现出水面浩瀚,水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