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重点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乌兰察布市重点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乌兰察布市重点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乌兰察布市重点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乌兰察布市重点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乌兰察布市重点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若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C:G=2:2:3:3,则另一条互补链中相应的碱基比例是()A.1:2:3:4 B.2:2:3:3 C.2:1:4:3 D.3:3:2:22.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图中a、b、c、d表示该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a、c和d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生活中倡导低碳行动利于b的相对稳定C.c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d是分解者,包括所有的细菌和真菌3.某实验小组利用小白鼠做了如下实验:电刺激小白鼠下丘脑前部,发现小白鼠有出汗现象;刺激小白鼠下丘脑后部,小白鼠出现寒战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现象的发生离不开大脑皮层的参与B.下丘脑前部存在热觉感受器C.下丘脑后部存在产热中枢D.汗腺的分泌是甲状腺激素调节的结果4.甲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为:嘌呤占46%、嘧啶占54%,乙生物遗传物质的碱基组成为:嘌呤占34%、嘧啶占66%,则甲、乙生物可能是()A.发菜、变形虫 B.玉米、T2噬菌体C.硝化细菌、绵羊 D.乳酸菌、SARS病毒5.某兴趣小组探究两种植物激素类似物对梨树插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激素类似物的种类和浓度B.激素处理的时长、季节因素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C.预实验可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D.图示浓度范围内激素类似物A和B的作用相反6.下列关于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拉马克认为,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B.达尔文认为,环境对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干扰了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7.下列有关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实现C.所有生物都可对刺激作出反应,因此都具有反射活动D.吃的食物过咸时产生渴觉属于非条件反射8.(10分)研究员通过昆虫的行为实验研究发现了可能导致蝗虫能够聚集的最关键因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这种群聚信息素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4VA可与飞蝗锥形感受器中的嗅觉受体OR35结合发挥作用,若敲除OR35基因后,飞蝗突变体的触角与锥形感受器神经电生理反应显著降低,突变体对4VA的响应行为也会丧失。下列说法正确是()A.可采用人工合成4VA来诱杀飞蝗以防蝗灾的产生,这种方法属于化学防治B.种群密度是飞蝗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飞蝗种群密度越大代表种群数量越多C.自然状态下,蝗虫的种群数量可处于不规则的波动也可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种群爆发D.影响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有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也有天敌、传染病、气候等非密度制约因素二、非选择题9.(10分)2019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成功卫冕冠军。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会发生系列的生理变化,以保证剧烈运动中精准动作的完成。

请回答:(1)女排队员从看到排球飞来到完成接球的动作,参与这一反射的神经中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射发生时,兴奋部位膜内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激烈竞争的比赛过程中,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和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运动员体内_________________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以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高难度的扣球动作对运动员躯体平衡和肌紧张的调节能力要求很高,参与这一调节的主要神经中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烈运动过后,偶有肌肉痉挛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抗原刺激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和B细胞会分化,但不会增殖B.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沉淀等C.浆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D.细胞毒性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11.(14分)下图是某人在体内失水过多的情况下,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②③表示体液,ADH表示抗利尿激素。请据图分析回答:(1)①表示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①与②的成分和含量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的刺激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图分析,ADH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3分)(4)膀胱的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使膀胱的肌肉进一步收缩,此过程属于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12.近三十年,我国南方许多水稻田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已经很少,泥鳅、田螺等几乎绝迹。现今部分地区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稻田养鱼或稻田养鸭,多层次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从而提高生态经济效益。(1)三十年内水稻田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进行。(2)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所固定的太阳能的去向包括了________和用于自身呼吸消耗两部分。(3)科研人员进行了稻单作和稻鸭共作的两种生产模式的比较试验。水稻单作按常规生产方式使用化肥、杀虫杀菌剂,稻鸭共作每公顷投放300只20d龄的麻鸭(鸭有旺盛的杂食性却不喜食禾本科植株的特点),只在实验之前和之后施用化肥和农药。统计发现稻鸭共作模式的净收益明显高于稻单作模式。①与稻鸭共作模式相比,稻单作模式下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请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__。②与稻单作模式相比,稻鸭共作模式稻米产量明显增加,推测鸭在稻鸭共作模式中的具体作用是________。(写出2点)③两种生产模式均需适量施加氮肥,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写出2点)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详解】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即A=T,C=G,若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C:G=2:2:3:3,则另一条链中A:T:C:G=2:2:3:3,A、C、D均错误,B正确。故选B。2、D【解析】据图分析,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再根据a→c,确定a属于生产者,c为消费者,剩下d为分解者,则b应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包括二氧化碳。【详解】A、由图可知:a属于生产者,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则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正确;B、b应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包括二氧化碳,生活中倡导低碳行动利于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B正确;C、c为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D、d是分解者,不仅包括所有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某些动物,如蚯蚓等,D错误。故选D。3、C【解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4)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体温调节离不开大脑皮层的参与,A错误;B、刺激下丘脑前部,出现出汗现象,说明前部有散热中枢,而热觉感受器一般位于皮肤、粘膜及内脏器官,B错误;C、刺激下丘脑后部,出现寒战现象,说明后部有产热中枢,C正确;D、人体在炎热环境中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活动增强,故汗腺的分泌不是甲状腺激素调节的结果,D错误。故选C。4、D【解析】(1)核酸种类与生物种类的关系如下表:生物类别核酸遗传物质举例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DNA。细胞核与细胞质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发菜、硝化细菌、乳酸菌等真核生物变形虫、玉米、绵羊等病毒只含DNADNAT2噬菌体只含RNARNASARS病毒(2)DNA为双螺旋结构,两条链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A=T、C=G,可见,在DNA分子中,嘌呤(A、G)数等于嘧啶(C、T)数。RNA为单链结构,因此在RNA分子中,嘌呤(A、G)数不一定等于嘧啶(C、U)数。【详解】依题意可知:甲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中,嘌呤数不等于嘧啶数,说明甲生物的核酸可能包含有DNA和RNA,也可能只含有RNA;乙生物遗传物质的碱基组成中,嘌呤数不等于嘧啶数,说明乙生物的遗传物质为RNA,而选项中,只有D项中的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故选D。5、C【解析】分析图解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类似物的种类和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随着激素类似物A浓度的逐渐升高,插条生根数先逐渐增多后降低;随着生长素类似物B浓度的逐渐升高,插条生根数逐渐降低。【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激素类似物的种类和浓度,A正确;B、实验时,激素处理的时间长短会影响激素的浓度,进而影响实验结果,季节因素也可能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C、预实验可以为正式实验摸索出最佳的实验条件,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但是不能减少实验误差,C错误;D、与对照组相比,图示浓度范围内激素类似物A都促进了插条生根,图示浓度范围内激素类似物B都抑制了插条生根,故图示浓度范围内激素类似物A和B的作用相反,D正确。故选C。6、D【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详解】A、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了适应性的性状,A正确;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对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从而使有利变异得到积累,逐渐形成了生物适应性的性状,但没有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的解释,B正确;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由达尔文原来的研究个体上升到研究种群,同时由研究性状转而研究基因,从而揭示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由于个体的性状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而个体的基因会在种群中随着种群的繁衍而传递下去,因此种群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正确;D、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的过程实质是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并不会对正常的自然选择造成干扰,D错误。故选D7、B【解析】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详解】A、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错误;B、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任何一个环节受损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实现,B正确;C、单细胞生物和植物没有反射活动,C错误;D、吃的食物过咸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B。8、C【解析】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详解】A、可采用人工合成4VA来诱杀飞蝗以防蝗灾的产生,这种方法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B、种群密度是飞蝗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飞蝗种群密度越大并不代表种群数量越多,还要看种群单位面积或体积的大小,B错误;C、自然状态下,蝗虫的种群数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处于不规则的波动也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种群爆发,C正确;D、制约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也大体分为两类: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包括食物、生殖力、抑制物分泌以及疾病、寄生物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干旱、大寒、洪灾等自然灾难,食物、天敌、传染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气候等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9、(1)①.大脑皮层②.由负变正(2)①.胰高血糖素②.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3)①.小脑②.剧烈运动后,体内盐分随大量汗液排出体外,饮水过多会使血液的渗透压降低,破坏体内水盐代谢平衡【解析】1、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够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并促进细胞利用葡萄糖、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或转化成脂肪和非必需氨基酸.当血糖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该激素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小问1详解】队员看到排球飞来,迅速做出接球的动作,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反射发生时,兴奋部位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变化为由负变正。【小问2详解】激烈竞争比赛过程中,血糖消耗增加,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小问3详解】控制人体躯体平衡的中枢是小脑;剧烈运动后,体内盐分随大量汗液排出体外,饮水过多会使血液的渗透压降低,破坏体内水盐代谢平衡,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甚至产生肌肉痉挛现象。【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内环境稳态和血糖调节等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0、A【解析】1、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细胞免疫: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详解】A、抗原刺激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和B细胞都会增殖和分化,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A错误;B、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者细胞集团等,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正确;C、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细胞毒性T细胞相比,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因此将细胞内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正确;D、靶细胞是病原体侵入的宿主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故选A。11、(1)①.血浆②.①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②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3)①.激活图中酶的活性;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融合②.正(4)正反馈【解析】1、分析图示:①在血管中,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细胞内液。2、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3、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小问1详解】图中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比如血浆蛋白等,而组织液中含量较少。【小问2详解】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使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所以图中的刺激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小问3详解】据图分析可知,ADH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的机制是激活图中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