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自然界中,生物变异处处发生,下面是几个变异的例子:①动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突破“死亡”的界限,成为“不死性”的癌细胞;②某杂合的红花植株(RrYy),产生了基因型为rryy的白花植株后代;③R型活细菌在与S型细菌的DNA混合后转化为S型活细菌;④某同卵双胞胎兄弟,哥哥长期在野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上述四种变异的来源依次是()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重组、环境改变B.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环境改变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环境改变2.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据调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频频发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年份20152016201720182019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5.5龙葵3.02.00.400A.在豚草等植物的调查中应该采取样方法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会发生改变C.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数量都符合“S”型曲线D.群落演替的最终状况与群落本身及环境条件均有关4.载脂蛋白apoA是一种血浆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基本功能是运载脂类物质,其含量下降会导致胆固醇在血管中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胆固醇与磷脂一样都参与动物细胞膜的构成B.apoA的合成、分泌消耗的能量都是由线粒体提供的C.载脂蛋白apoA是内环境成分之一,其含量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apoA可通过囊泡形式在细胞内运输5.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特点不包括()A.容易合成 B.原料广泛C.效果稳定 D.在特定部位合成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解者处于食物链顶端,处于最高营养级B.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消费者之间只存在捕食或竞争关系C.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都属于分解者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3.5612.810.300.48226.50回答下列问题:(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___。(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8.(10分)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或农田,仅在局部区域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等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_______”型,此曲线__________________(填“有”或“无”)K值。(2)调查山鼠的种群密度(不考虑山鼠的迁入和迁出)时,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了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已知标记物不影响山鼠的生存和活动,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山鼠在重捕前有3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这段时间内有山鼠出生而使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则该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__只/hm2。(3)若在某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短时间内山鼠种群数量会明显下降。但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种灭鼠方法缺点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9.(10分)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请分析回答:(1)图1中D指向A的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是以__________形式流动的。(2)在图2的食物链中③属于______________(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符号表示)。(3)图2所在的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一部分和分解者分解利用之外,其他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2所示生态系统在引入鹰之后,兔的数量在变化后,最终达到平衡,这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__________能力,该种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机制。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决定该种能力大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10.(10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可通过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与人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ACE2受体结合,侵入人体引起肺炎。下图为病毒侵入后,人体内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示过程为_____免疫的基本过程。过程①是新冠病毒被_____等摄取处理并呈递在细胞表面的过程,细胞b是_____细胞。(2)细胞b产生的物质甲是_____,可促进细胞c的增殖分化。细胞c的活化需要_____两个信号的刺激。(3)接种新冠疫苗后,在一定时间内可有效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即使感染发病症状也较轻,请结合上图对其生物学原理予以解释。_____。11.(15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许多生活、生产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植物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1)过去人们在密闭的米缸中点香,能使绿色香蕉变黄,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香在米缸中燃烧不充分释放出______物质,该物质起到了______的作用。(2)我国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中记载了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则根生。”,该文所涉及的植物激素为______。从长时间的实践来看,一般浓度的该植物激素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并无影响,你认为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为清代《棉业图说》中所附“摘心图”,文中记载此操作能使棉花亩产增加三四十斤,分析其中的科学道理:“摘心”的实质是去除顶芽,从而解除______,从而促进棉株多开花结实。(4)上文所提到的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有哪些共同特点: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A【解析】动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突破“死亡”的界限,成为“不死性”的癌细胞,是由于相关基因发生了突变;杂合的红花植株(RrYy),产生了基因型为rryy的白花植株后代,是由于发生了基因重组;R型活细菌在与S型细菌的DNA混合后转化为S型活细菌,类似于转基因技术,其原理属于基因重组;同卵双胞胎兄弟,哥哥长期在野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答案选A。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变异,意在考查对变异类型的理解。2、D【解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多少。【详解】A.调查豚草等植物种群密度时,常采取样方法,A正确;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以减小误差,B正确;C、调查结果表明,年生物种类减少,说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C正确;D、由题意可知,植物的种类减少,故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减少,D错误。故选D。3、C【解析】①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群落的演替受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演替的结果不一定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②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详解】A、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A正确;B、群落演替过程中,通过生存斗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导致生物的种间关系会发生改变,B正确;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演替阶段的优势物种会被后一演替阶段的优势物种逐渐取代,导致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这种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C错误;D、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因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说明群落演替的最终状况与群落本身及环境条件均有关,D正确。故选C。4、B【解析】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可以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详解】A、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A正确;B、葡萄糖先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形成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进一步分解,因此产生ATP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即apoA的合成、分泌消耗的能量主要是由线粒体提供的,B错误;C、载脂蛋白apoA为血浆蛋白之一,是内环境成分之一,其含量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D、apoA是一种血浆蛋白,为大分子物质,可通过囊泡在细胞内运输,D正确。故选B。5、D【解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详解】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不是植物在特定部位合成的,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故选D。6、D【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生态系统中成分有: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详解】A、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A错误;B、消费者之间除存在捕食与竞争外,可能还有寄生与互利共生,B错误;C、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属于消费者,C错误;D、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捕食消费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群落无机环境【解析】本题通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物质循环。(1)能量流动效率为10%~20%,由表中数据可知,戊占有能量最多,属于第一营养级;乙、丙能量和介于戊能量值的10%~20%,故乙和丙同属于第二营养级;同理甲属于第三营养级,丁属于第四营养级,由几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2)根据(1)的食物网可知,甲和乙是捕食关系,戊是生产者,甲、乙、丙、丁都是消费者。(3)生态系统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8、(1)①.空间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②.J③.无(2)460(3)造成环境污染、会使山鼠种群基因库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等【解析】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小问1详解】在空间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J”型,此曲线无K值。【小问2详解】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并标记个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数(m),即种群密度=(72-3)×60÷9=460只/hm2。【小问3详解】药物灭鼠短时间内山鼠种群数量会明显下降。但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种灭鼠方法会造成环境污染、会使山鼠种群基因库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数量曲线,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9、①.光合作用②.有机物③.草④.(②-⑤)/(①-③)x100%⑤.自身的呼吸作用和传到下一营养级⑥.(一定的)自我调节⑦.负反馈调节⑧.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生态系统组成成份多少、食物网复杂程度)【解析】分析图1: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A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D为非生物生物物质和能量(大气中的CO2)。分析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①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③表示兔未同化的能量;④表示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有:自身的呼吸作用、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部分未被利用。【详解】(1)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D指向A的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是以有机物形式流动的。(2)在图2食物链中,①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则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②-⑤)/(①-③)x100%,③表示兔未同化的能量,应属于上一营养级草中的能量。(3)如图2所在的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一部分和分解者分解利用之外,其他的流向是自身的呼吸作用和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4)图2所示生态系统在引入鹰之后,兔的数量变化后,最终达到平衡,这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机制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该种能力大小。【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及能量流动,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碳循环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1中各字母所代表的成分及各生理活动的名称。10、(1)①.体液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③.辅助性T(2)①.细胞因子②.抗原与B细胞直接接触,被抗原激活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3)受到新冠疫苗中的抗原刺激后,机体产生的记忆B细胞可在抗原消失后存活较长时间。当再次接触新冠病毒时,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将病毒消灭。【解析】1、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分析题图,细胞a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记忆细胞,细胞e是浆细胞。物质甲是细胞因子,物质乙是抗体。【小问1详解】图中是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的过程,因此是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的过程是:抗原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小问2详解】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物质甲是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c的增殖分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