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1页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2页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3页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4页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1.20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掀起了“两管、五改”工作,“两管”就是管水、管粪、“五改”就是改良饮水、厕所、畜圈、炉灶、环境。对这项工作说法错误的是()A.利于解决农村公共卫生问题 B.顺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C.利于加强广大农民卫生意识 D.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3.下图所示为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变化情况。这反映了()A.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 B.农轻重的比例已渐趋平衡C.国家经济重心已转向内地 D.西部大开发取得显著成效4.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中西部的钢城攀枝花、煤都六盘水、汽车城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崛起,绵阳、凯里、宝鸡、汉中等从普通县城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重工业城市。这说明我国()A.工业经济布局改善 B.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C.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D.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5.1969年,尼克松就任总统后不久即宣布取消部分对华贸易管制,并放宽了去中国旅行的限制,还决定停止美国舰队在台湾海峡的巡逻。1970年,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宣布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时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以上表明()A.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B.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C.中美关系面临改善契机 D.美国对华政策根本转变6.“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钉子精神”是雷锋精神的集中写照。雷锋同志牺牲后,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精神产生于()A.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C.“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7.1961年,苏联以非集团语言出版的图书总产量达到4000万册;阿拉伯语图书翻了三倍,西班牙语、印度语和波斯语的图书产量翻了一番,日语、库尔德语和意大利语书籍也大幅增加。这反映出苏联()A.文教事业取得显著成果 B.外交空间得到极大拓展C.文化活动受到冷战影响 D.积极争夺舆论的至高点8.1956年9月,中共八大对国企的苏联“一长制”予以否定,并决定实行“党委领导制”。企业治理架构是党委绝对领导,企业行政工作是厂长领导下的厂部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监督行政领导。这一制度的推行()A.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奠基 B.加强了职工为中心的国企民主管理C.是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 D.消除了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1958年毛泽东视察农村时说:办人民公社的好处是,它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的是A.适应“大跃进”运动需要 B.加强农村的政治建设C.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0.毛泽东看到外交部填写的联大表决结果的报告时说:“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了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从中可以看出,推动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是()A.第三世界的崛起 B.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C.自身实力的增强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11.1961年,上海工业企业开展“比学赶帮”活动,活动的主旨逐渐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从强调数量的多转变为强调质量第一。这一转变()A.促进了工业的有序发展 B.遵循了七千人大会精神C.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 D.开始改变工业落后局面12.下表所示的内容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该表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王进喜(1923—1970年)参加石油大会战,被誉为“铁人”雷锋(1940—1962年)甘当“螺丝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1924—1986年)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两弹元勋”A.长征精神 B.抗战精神 C.劳模精神 D.改革精神1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作出“三线(西南、西北)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钢铁石油、农林等3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据此可知,三线建设()A.完善了国民经济结构 B.体现八字方针对工业的调整C.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 D.改善了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14.下图为1960年和1962年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与城镇人口的变化示意图。这反映了()

A.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C.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D.“四个现代化”目标已实现1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见如表,新中国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时间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1983年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I号”研制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A.改革开放决策的推动 B.苏联等国的技术援助C.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 D.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16.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D.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演变使得我国周边局势越发严峻。首先是中苏关系从分裂到恶化,发展到苏联策动新疆分裂分子举行武装叛乱。美国第七舰队公然进入我台湾海峡,还胁迫我周边国家签订条约,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国圈。印度、日本、南朝鲜等国对我国也持敌对态度。1962年后,美国在台湾海峡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1964年5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主要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对第三线建设注意不够,一个是对基础工业注意不够。毛泽东说:第一线是沿海,包钢到兰州这一条线是第二线,西南是第三线。从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指出:这些项目“日后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摘编自胡新民《毛泽东为何决心要搞三线建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线建设的特点并简要评价三线建设。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材料二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七七”战端一开,国民政府规划了以川、云、贵、湘西为重心发展大后方工业的战略布局,组织了东部沿海沿江的工矿企业内迁,实行了一些奖励工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许多工厂在内迁途中屡遭轰炸,但资本家与各厂职工们均表现出牺牲精神,“看见前面同伴被炸死……酒着眼泪把死尸抬到一边,咬着牙照旧工作”。内迁的工厂不仅填补了西部工业的大部分空白,还使大后方形成了一支包括企业家、科技专家和技术工人的工业建设骨干队伍。抗战8年,内迁工厂大体上保证了正面战场的轻武器供应无虞。当时西部地区所形成的工业中心区和各地的产业优势,许多至今仍保留着明显的痕迹。——摘编自侯德础《西部地区两次开发的历史扫描》等材料二面对周边日趋紧张的国际环境,从1964年开始,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它历经“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中央还注意到照顾人民的利益,将基建投资从最初的1000亿元压缩到850亿元。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大后方工业得到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三线建设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历史上的这两次西部开发的共同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撤回对华援建项目,在财政上给中国施加压力,在中国边境策动叛乱威胁中国主权。而美国舰队侵入中国领海,联合中国相邻国家形成包围圈。为保证中国工业的安全发展,并打下坚实的战略后方,1964年到1978年,我国在隐蔽性好的多山的中西部进行了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代表着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特殊历史进程。三线建设者从城市来到落后的山区,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而奋斗,在技术条件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坚守自己的岗位,创造出“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成果,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三线建设时期,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追求技术极致的职业精神,也是一种为国家事业奉献终身的精神信仰,激励着三线建设者将个人与社会相融合,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以上材料摘编自张晓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中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线建设的原因和意义。(2)据材料概括三线建设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益得以恢复后,美国代表发表的感叹:“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说明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要求与结果,由此可知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D符合题意,而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表明西方针对中国乃至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敌对行动全部失败,排除A;B是发生在1979年,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材料只能表明在是否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观点,不能据此断章取义说“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排除C。故选D。3.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197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内地经济增长率超过沿海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改变中国的工业布局并且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所以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A项正确;受国情影响,中国此时的农业轻重的比例并不平衡,排除B项;当时国家的经济重心还在东南沿海地区,排除C项;“西部大开发”提出的时间是1999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A解析:根据“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中西部的钢城攀枝花、煤都六盘水、汽车城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崛起,绵阳、凯里、宝鸡、汉中等从普通县城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重工业城市”可得出我国内陆地区的工业有所发展,这利益于国家的三线建设战略,反映出工业经济布局改善,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工业体系独立,排除B项;市场经济2008年形成,排除C项;D项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1969年,尼克松就任总统后不久即宣布取消部分对华贸易管制”“1970年,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宣布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时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新中国的态度在向好的方面发展,这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机会,故C正确;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的标志,故排除A;B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根本改变”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6.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故B正确;A出现在1953—1957年,排除;“文化大革命”出现在1966—1976年,故排除C;D开始于1978年,排除。故选:B。7.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61年苏联。材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以非集团语言出版的图书总产量增加,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这一局面的出现受到冷战的影响,苏联意在拉拢中间地带国家,C项正确;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A项;外交空间的拓展指的是外交关系的建立,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争夺舆论的制高点是是加强宣传的力度,和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企业治理架构是党委绝对领导,企业行政工作是厂长领导下的厂部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监督行政领导”可知,中共八大突出党委的领导作用,是对苏联“一长制”的突破,体现了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C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排除A项;材料强调国企管理实行党委领导制,无法突出职工为中心,排除B项;当时中国还在进行计划经济,因此仍然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D均是目的但均不是根本目的,不10.答案:C解析:11.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中讲到,上海工业企业进行“比学赶帮”活动,活动的主旨逐渐转变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强调质量第一、这一转变是基于对经济严重困难的反思,能够促进工业的有序发展,A项正确;七千人大会召开于196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四个现代化”建设是1964年提出的,排除C项;“一五”计划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D项。故选A项。12.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中国)。材料中的人物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78年)不同行业领域的劳动模范,如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他们身上呈现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忘我劳动、奉献为民、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是劳模精神,C项正确;三人与长征、抗战、改革等历史时期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13.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三线建设涉及的地区是西南、西北,涉及的内容是钢铁石油、农林等3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西部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民经济结构的完善,排除A项;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针主要是对国民经济比例进行调整,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C项说法夸大了三线建设的作用,排除。故选D项。14.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年和196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为1960年和1962年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与城镇人口的变化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2年与1960年相比较,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与城镇人口都在减少,这主要是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结果,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展于1984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B项;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62年与1960年相比较,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与城镇人口都在减少,说明这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没有加快,排除C项;“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目标已经实现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C项正确;1978年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但材料中所涉及的科技成就并非都是78年之后,排除A项;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不再给中国提供技术援助,排除B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并非是新中国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6.答案:C解析:17.答案:(1)历史因素:工业布局严重失衡,西部内陆地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现实因素:国家安全环境的严峻。(2)特点:主导者—由政府推动;区域—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主(或基础工业),涉及领域广泛;内迁与新建相结合;数量多、规模大等。评价:改变了工业布局;增强了国防力量;巩固国防安全等;拼搏奉献精神是宝贵财富,激励后人。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的演变使得我国周边局势越发严峻。中苏关系从分裂到恶化,苏联在中国周边地区与其他国家签订条约,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美国第七舰队公然进入我台湾海峡,还胁迫我周边国家,对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印度、日本南朝鲜等国对我国也持敌对态度。其次,1962年后,美国在台湾海峡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这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最后,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对第三线建设注意不够,一个是对基础工业注意不够。这表明,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加强国家建设的重要性。(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线建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三线建设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包括13个省和自治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相对落后,需要加强建设。其次,三线建设投入了巨资,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达到了2052.68亿元。这表明,中国政府对三线建设非常重视。最后,三线建设的建设者包括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他们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形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这表明,三线建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对于三线建设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三线建设加强了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的建设,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次,三线建设为中国的国家安全提供了保障,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最后,三线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建设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三线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18.答案:(1)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2)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解析:第(1)问,首先要获取材料相关信息,抓住“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再结合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中美关系、中苏关系即可概括。第(2)问,要求概括三线建设的意义。根据材料一可知,三线建设一是为了备战,巩固国防安全,二是为了改变我国工业布局和科研过于集中的不合理布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