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2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3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4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1.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原本属于六部的权力,被内阁侵蚀大半,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现象()A.标志丞相制度废除 B.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C.凸显政治统治黑暗 D.使内阁成为权力中心2.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两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过今天的埃及、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后将其航海见闻编写成《岛夷志》。明代郑和的随从马欢曾评价说:“(余)历涉诸邦…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箸者不诬。”由此可知()A.中非之间贸易繁盛 B.郑和航海沿袭汪大渊路线C.元朝多次遣使非洲 D.《岛夷志》史料价值较高3.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面见皇帝的机会不多,故难以理解皇帝的旨意,票拟也往往不合圣意,于是便出现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票拟权基本失效 B.内阁的非正式性C.内阁地位的下降 D.君主专制的强化4.明代的廷推制度,指当大臣缺员应补,不待考核期满而推升时,主要由吏部主持,会同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由于经过几方考虑,一般比较合适,廷无闲议。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B.选官制度趋向多样化C.原决策机构权力丧失 D.刑法比以往更为严苛5.明朝在中央设五军都督,其下是都司,都司下辖卫、所。遇到战事,由兵部上奏,请求派遣某一都督府的都督为总兵官,统领其他都司、卫、所士兵出征。事后,总兵官交还印信,回到其原都督府,士兵回到原卫、所。这些做法()A.阻止了游牧民族侵扰 B.稳定了边疆的秩序C.使明朝疆域空前辽阔 D.意在加强中央集权6.“揭帖”原为明仁宗即位后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代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最高决策的形成。“密揭”制度反映出明朝()A.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权势逐渐膨胀 D.内阁掌握了决策权7.据历史记载,明朝移民云南的有二三十万卫所军人,连同家眷约有八九十万人,约占当时云南人口总数的1/4,驻守贵州的军人及其家眷约有六十余万人,明初驻守广西的军人及其家眷也不少。这些举措()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扩大了明朝统治的疆域C.消除了南方的民族矛盾 D.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8.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如《筹海图编》《万里海防图论》《两浙海防图略《温处海防图略》等。这一现象主要源于()A.明朝海防体制变化 B.东南海防形势严峻C.政府海禁政策强化 D.西方殖民势力扩张9.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A.提高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B.颠覆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C.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网络体系 D.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10.明太祖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将原中书省的权力进行拆分,划归六部。六部的长官主要由四大学士组成,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这些做法有利于()A.提高内阁政治地位 B.加强中央集权C.权臣集体参与决策 D.提高行政效率11.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对此前的都司、卫所分布“收缩内迁”,将北平行都司治所迁于保定,并将其名称改回为“大宁都司”,把从山海关到居庸关一带的61个在外卫所和在内卫所、三个守御千户所改属“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其做法()A.践行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B.确保了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C.整合了北方的军事防御力量 D.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12.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立下《皇明祖训》,要求后世子孙必须遵循。比如要求不能再立丞相,明朝后来确实未恢复丞相制度;同时朱元璋明确要求“不允许内臣(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来明朝却设立了专门的太监学校教宦官读书写字。这些现象实质上体现了()A.明朝政治嬗变 B.制度的随意性C.君主专制强化 D.明朝宦官专权13.“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推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一变化反映出()A.内阁决策权力的增强 B.行政中枢运转的成熟C.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内阁辅政功能合法化14.《明史》载:“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宦官)。”材料表明()A.内阁权力随时变化B.内阁始终未取得法定地位C.宦官专权危及皇权D.内阁首辅就是以前的宰相15.以下为明太祖在其所编定的《皇明祖训》中对历史上对外关系所作的经验总结。据此可知,明朝对外关系()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A.倡导平等交流 B.维护朝贡体系 C.讲求礼法秩序 D.体现睦邻友好16.崇祯九年四月,武生李班上疏,请搜括江南富户以资国用,阁臣钱士升分到此票,票拟旨意为“下刑部提问”。崇祯帝否定了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钱士升与首辅温体仁商议再次拟票,改拟为“姑不究”。材料反映()A.内阁决策权的合法化 B.国家权力结构混乱无序C.内阁逐渐丧失票拟权 D.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史·郑和传》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事迹:“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幕邸,从起兵有功,累耀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贪(送)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材料二:1936年,在云南玉溪发现了郑和十七世孙郑绍明兄弟所藏的《郑和家谱》,记载了郑和出使事迹,“和,才负经韩,文通孔孟,特选皇廷”;“随敕奉差诸官员……共二万七千四百一十一员”;“拨红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文,阁一十五丈”“所至诸国名:占城国、遥罗国……”,“捧效谕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王命”:“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出使四方,不辱君命者矣”。(1)阅读材料一、二,比较两则史料关于郑和下西洋记载的异同。(2)结合史料类型,说明一、二两则史料的价值。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洪武元年明太祖召孔子后人孔克坚(任元朝国子祭酒)觐见,克坚称疾不往。明太祖敕谕:“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复先王之旧。虽起自布衣,实承古先帝王之统……天命所在,人孰违之?闻尔抱风疾,果然否?若无疾而称疾,则不可。谕至思之。”孔克坚急忙觐见。明太祖说:“尔年几何?”孔克坚说:“臣年五十有三。”明太祖说:“尔年虽未耄,而疾婴之,今不烦尔官,但尔家先圣之后,为子孙者不可以不务学。朕观尔子资质温厚,必能承家,尔更加诲谕,俾知进学,以振扬尔祖之道,则有光于儒教。”过了几天,又召见孔克坚说:“尔祖明先王之道,立教经世,万世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有赖焉。故尔孔氏高出常人。常人且知求圣贤之学,况孔氏子孙乎?尔宜勉尔族人,各务进学。”又说:“朕不授孔克坚以官者,以其先圣之后,特优礼之,故养之以禄而不从之以事也。”——整理自《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当时史官记录)材料二: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臣孔克坚,谨身殿内对百官,面奉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二十日于谨身殿西头廊房下奏上位:曲阜进表的,回去。臣将主上十四日戒谕的圣旨,备细写将去了。上喜曰:“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者。”前衍圣公国子祭酒克坚记。——孔克坚所记录撰写的石碑原文(今存孔府)(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宣召孔克坚觐见的原因。(2)请从两份记录中提取可信内容1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杨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重臣,著名文学家,父亲是两朝首辅杨廷和。13岁随父入京途中写出《黄叶诗》,受到首辅李东阳赏识收为门徒。杨慎24岁(明武宗正德六年即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为官清廉耿介,武宗贪玩不理朝政,他上疏抗谏无果后辞官回家。世宗(武宗堂弟,年号嘉靖)继位后他官复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中极力维护儒家伦理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他在36年戍边中,率家奴和士兵平定滇南安铨、凤朝文叛乱;到滇各地讲学授徒,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千年,编写了诗文总集《全蜀艺文志》等;他的文献学思想自成体系,将《诗经》研究推上了考据的轨道;同时他在医药、民俗、动植物、地理等方面留有著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去世。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杨慎一生博学多才,诗文词曲都有很高成就。为官和谪戍期间政绩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摘编自《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杨慎:一生跌宕成就一代鸿儒》等资料(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杨慎仕途之坎坷和成就之斐然作归因分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杨慎多方面的贡献。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富民沈秀(又名万三或万三秀)者,颂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朱元璋)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马皇后)谏……乃释秀,戍云南(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全境)。——《明史》材料二:张士诚(元末农民起义首领)据吴时,万三已死,——乾隆十二年《吴江县志》卷五六《旧事》材料三:沈万三后代情况表姓名与沈万三关系主要事迹资料来源沈茂、沈旺沈万三儿子洪武初……建南京廊房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筑城阶,造铁桥水关诸处,费巨万计。时方征用人才,茂为广积库提举,旺之侄为户部员外郎。《吴江县志》沈荣沈万三长子初,荣父之先君子(即沈万三)游于故侍讲袁文清之门。……生于元大德七年(1306)……卒于国朝洪武九年(1376)……得年七十有一。《沈荣甫墓志铭》沈森沈万三孙子生元天历二年(1329)……卒国朝洪武九年……年四十有。《沈茂卿墓志铭》——摘编自顾诚《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等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有关沈万三的争议点并结合上述三则史料对“争议点”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地位提升,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其地位的提升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内阁地位的提升,没有凸显政治统治黑暗,排除C项;内阁不是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没有成为权力中心,排除D项。2.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看,明代郑的随从通过参加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认为元代《岛夷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这表明元代所著《岛夷志》中内容符合事实,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故选D项;材料中《岛夷志》主要内容是非洲的地理环境,不能体现中非之间贸易情况,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郑和船队可能到达过汪大渊到达过的地方,但不能直接反映郑和船队与王大渊的路线一样,排除B项;材料中仅体现了元代汪大渊到达过非洲,不能体现元代多次出访非洲,排除C项。3.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内阁大学士的升降、职权的大小都由皇帝决定,因此内阁大学士往往不敢擅自更改皇帝的旨意,导致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等现象的出现,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票拟权基本失效”并不是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而是材料现象,排除A项;内阁的非正式性是造成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内阁地位的下降并非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A解析:廷推制度中,吏部主持,“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因此推选所得人选往往较为合适,这种制度强化了皇帝的用人权,同时又限制了官员形成朋党,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强化,A正确;廷推制度不是选官制度,而是官员“缺员应补,不待考核期满而推升时”的一种制度,排除B;题干并未涉及决策机构权力变化,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卫所等军事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设立五军大都督和卫所制度等,意在分散军权,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明朝卫所制度并未阻止蒙古族的侵扰,故排除A项;明朝北部有蒙古族长期的侵扰,东北有女真族的不断南下进攻,边疆并不稳固,故排除B项;明朝疆域不及元朝辽阔,故排除C项。6.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密揭”是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最高决策的形成,说明内阁不再仅仅是秘书咨询机构,权势有所膨胀,C项正确;明朝时期的最终决策权始终在皇帝手中,中枢决策没有发生异变,排除A项;明朝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皇帝权力没有日趋衰落排除B项;内阁始终没有掌握决策权,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明朝移民云南……连同家眷约有八九十万人,驻守贵州的有六十余万人,驻守广西也不少”可知,明朝时期,在云南、贵州一带设立了人口数量庞大的卫所,并且带来了大量军人家眷,这有利于云南、贵州、广西等边疆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层流动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此时,云南、贵州、广西已经是明朝统治的疆域,不是扩大,排除B项;这些措施并不能消除南方的民族矛盾,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和所学可知,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局势紧张,如倭患、西方殖民者东来等,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海防图,B项正确;明朝时期的海防体制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与海禁政策强化无关,排除C项:西方殖民势力扩张也是海防形势紧张的表现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明初“三司”体制对地方行政运作的影响。选项A,材料中提到,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时,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需要向中央机构都司报告并获得批准后才能出兵。这明显增加了行政流程的繁琐性,因此并不能说提高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A选项错误。选项B,虽然明朝改革了行省领导体制,但并未完全颠覆传统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此B选项错误。选项C,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三司”体制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网络体系,C选项错误。选项D,根据材料,“三司”体制一方面使得地方行政更加规范,各司其职,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行政流程的复杂性,特别是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如地方“民变”或动乱,需要更多的协调和沟通。因此,“三司”体制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了双重影响,D选项正确。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内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素养。据“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可知,此举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故排除A项;废丞相体现皇权加强,材料不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故排除B项;材料未显示出权臣参与决策,故排除C项。11.答案:C解析:题干所示为明成祖对都司、卫所分布“收缩内迁”,在外卫所和在内卫所、三个守御千户所改属“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这些做法整合了北方的军事防御力量,意在拱卫北京,维护统治,C项正确。题干不涉及“因俗而治”,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材料所示做法是为了维护明成祖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边疆地区的兵力部署,且“确保”“长期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治理,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据材料表明可知,面对皇明祖训,明朝的皇帝有的内容遵循了(不变),有的却违背了(变化),深入分析这些内容,废丞相后不再立丞相,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专门的太监学校,是为了扶植宦官制约内阁,必须加强宦官的知识文化,也是为了强化皇权,所以选C选项;制度的变与不变都是表象,嬗变只看到了其中变化的表象,排除A选项;制度变与不变都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有明确目的,不是随意的,排除C选项;宦官专权只回答了变化部分的直接原因,没概括不变部分的原因,排除D选项。13.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明朝。根据材料信息,密揭是“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可知内阁的权力有所加强,这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表现,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A项;行政中枢运转成熟是在唐朝,排除B项;“合法化”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4.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内阁虽然到夏言、严嵩时期权倾朝野,俨然成为“真宰相”,其实不然。因为内阁的拟票权实际上是由内监的批红权决定的,相权由宦官把持。由此看来,内阁的权力被架空,它始终未取得法定的地位,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内阁的权力虽有变化,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具有稳定性的,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内阁首辅与以前的宰相存在本质区别,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可知,明太祖是告诫子孙后代不要轻易对周边国家挑起战争,所以这体现了睦邻友好的特点,D项正确;明太祖告诫子孙后代不要轻易对周边国家挑起战争,体现的是睦邻友好,而不能体现平等交流、维护朝贡体系和讲求礼法秩序,排除ABC项。故选D项。1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改票”的频繁及其更改标准的模糊性,使得崇祯朝政治运行中充满皇帝的个人意志与主观色彩,阁臣的逢迎与将顺,使得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D项正确。内阁不掌握决策权,排除A项;材料未完整体现国家权力结构,排除B项;C与材料皇帝否定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不符,排除C项。17.答案:(1)相同:郑和受朝廷派遣出使西洋;政治目的为主;远航船队的规模大、航程远。不同:《明史》指出寻找建文帝下落为郑和下西洋目的之一;家谱记载郑和下西洋主要为宣扬教化于海外。《明史》注重对郑和功绩的表述,家谱对郑和的才能和品行有更多的赞扬。《明史》记录了出发路线等,家谱主要记载了到达的国家和地区。(2)史料价值:《明史》属于文献史料中的官修史书,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路线、人员、规模等,具有权威性,史实记述较为准确,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料。《郑和家谱》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族谱,能够印证正史中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