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安徽凤阳县城西中学高考语文试题原创模拟卷(四)含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安徽凤阳县城西中学高考语文试题原创模拟卷(四)含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安徽凤阳县城西中学高考语文试题原创模拟卷(四)含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安徽凤阳县城西中学高考语文试题原创模拟卷(四)含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安徽凤阳县城西中学高考语文试题原创模拟卷(四)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安徽凤阳县城西中学高考语文试题原创模拟卷(四)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与纯美的风景摄影所不同的是,纪实摄影崇尚,追求朴实无华的风格,且具有一定指向性,需要摄影师本着对人类生存及命运的体恤、关切和,以人道主义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如实记录,在表明立场的同时揭示拍摄事物的内在价值和时代意义,因此不宜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大、粉饰和虚构,也切勿形式大于内容。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一方面取决于客观呈现未加修饰的现实,揭示出矛盾和问题,做到不煽情、不冷漠、不取悦;()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在文学界,没有一个有才能的作家不重视细节描写。摄影也是如此。好的摄影人善于对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影像捕获,通过局部和小切口展示人们常常的丰富细节。比如这次疫情中被摄影师拍摄的含泪的眼、粗糙的手、疲倦的面容和贴着创可贴的脸,它们构成了影像的血肉和,成为最具典型化的象征性符号。若干年后,也许人们会淡忘这场疫情,但白衣天使脸上的美丽印记却依然令人记忆深刻。1.依次填入文中模线上的调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师法自然同情司空见惯肌理B.取法乎上共情司空见惯肌肤C.师法自然共情视而不见肌理D.取法乎上同情视而不见肌肤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B.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C.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在于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D.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最具说服力和真实性,它就好比影像的细胞。B.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最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它就好比影像的细胞。C.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就好比影像的细胞,它最具说服力和真实性。D.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就好比影像的细胞,它最具真实性和说服力。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阴霾/埋怨寒舍/退避三舍封妻荫子/绿树成荫B.星宿/宿根冠军/弹冠相庆好大喜功/乐善好施C.累赘/累计涤纶/羽扇纶巾硕果累累/恶行累累D.尽快/尽情模拟/模棱两可曲径通幽/是非曲直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国之所需、民之所急,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方向。随着疾病谱的变化,“第二次卫生革命”面临挑战,慢性病成为难解方程式。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大家把目光聚焦在了中医药学上。当前,我们看到,()。能不能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①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②可以说③不善于传承,创新就没有基础④不善于创新,传承就缺乏动力。青蒿素的发现,就是屠呦呦等科研人员从祖国传统医药学得到启示,进而进行创新的成果。“单打独斗”式的科研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集智攻关。我们要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建成以围绕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城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融预防保健、康复和疾病治疗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应当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共同答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题,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中医药,这体现出它虽古老,但却历久弥新B.古老的中医药历久弥新,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接受它C.古老的中医药历久弥新,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D.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古老的中医药,这使它历久弥新2.依次填入文中空处的标点,下列表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②③④A?。,;B,——;。C?——;。D,。,;A.A B.B C.C D.D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建成以围绕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B.建成围绕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融预防保健、康复和疾病治疗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C.建成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D.建成围绕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为中心,融预防保健、康复和疾病治疗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促使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常常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A.精致的利益追求能创造经济奇迹。B.鼓励追求利益最大化有害而无益。C.可以有利益追求,但不能绝对化。D.要在意公共问题,关心社会福祉。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②欲三更,苦雨终风③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④乘桴意,粗识轩辕⑤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注)①元符三年(1100)苏轼自海南岛渡海内迁时作。②参横斗转:参、斗均星宿名,横、转,指星座位置移动。③苦雨:久雨。终风:终日吹个不停的风。④鲁叟,指孔子。⑤轩辕:黄帝,传说中古代帝王。《庄子·天运》说黄帝“张《成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北门成闻之始惧复怠且惑,黄帝即借音乐向他说了一番关于“道”的哲理。这里用此典形容波涛之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联点题,通过星斗、“三更”、“月明”、“海色”点明月夜渡海之事。海面上风平浪静,夜空中星斗满天,呈现出空灵壮阔的美丽夜景。B.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第五句用此典暗合眼前渡海的情形,写出了自己对被流放到海南的不满,表达诗人仕途上的积极追求。C.第六句表面写渡海途中听到涛声,实则借用典故暗喻自己到海外之后,“粗识”了《庄子》的玄妙哲理,心态更加通达洒脱。D.苏轼一生,艰难坎坷,以至“九死南荒”,但他却能坦然以对,反视艰难遭遇为奇绝游历。这正是苏轼豁达人格的写照。2.此诗前两联既是写景,其实也不露痕迹地用比喻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请结合你对苏轼的了解,对此作简要赏析。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_________。(庄子《逍遥游》)(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李白《蜀道难》)(3)______________,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宫赋》)(4)______________,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5)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7)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___________,虑以下人。(《论语·颜渊》)(8)精骛八极,____________。(陆机《文赋》)7、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由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另一方面,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国家秩序的合法性,无法自证其身,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是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类似于西方的上帝意志,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而与出世的佛教、向往天国的基督教不同,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节选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并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中获得同一性。B.自西周的分封制而来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在后来的历史中已不复存在。C.天下代表的最高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依托于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D.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人们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就能达致“平天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揭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了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B.文章借助具体的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天下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C.通过“天下”两种含义的辨析,论证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D.文章开头和尾部都引用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只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一贯无视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律制度。B.董仲舒“三纲思想”提出后就成了中国封建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政治伦理化更明显。C.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D.儒家“致良知”是在从事家国事务的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不只是对天理的领悟。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树会记住许多事刘亮程如果我们忘了在这地方生活了多少年,只要锯开一棵树,数数上面的圈就大致清楚了。树会记住许多事。其它东西也记事,却不可靠。譬如路,会丢掉人的脚印,会分叉,把人引向歧途。人本身又会遗忘许多人和事。当人真的遗忘了那些人和事,人能去问谁呢。问风。风从不记得那年秋天顺风走远的那个人。也不会在意它刮到天上飘远的一块红头巾,最后落到哪里。风在哪停住,哪就会落下一堆东西。我们丢掉后找不见的东西,大都让风揶移了位置。有些多少年后被另一场相反的风刮回来,面目全非躺在墙根,像做了一场梦。有些在昏天暗地的大风中飘过村子,越走越远,再也回不到村里。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我们走了又回来,担心墙会倒塌、房顶被风掀翻卷走、人和牲畜四散迷失。我们把家安在大树底下,房前屋后栽许多树让它快快长大。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走出了各种声音。在人的一辈子里,人能看见一场风刮到头,停住。像一辆奔跑的马车,甩掉轮子,车体散架,货物坠落一地,最后马扑倒在尘土里,伸脖子喘几口粗气,然后死去。谁也看不见马车夫在哪里。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我们到地下去找,我们向天上去找。树的根和干朝相反方向走了,它们分手的地方坐着我们一家人。父亲背靠树干,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地上或木头上。刚吃过饭,还要喝一碗水。水喝完还要再坐一阵。院门半开着,能看见路上过来过去的几个人、几头牛。也不知树根在地下找到什么。我们天天往树上看,似乎看见那些忙碌的枝枝叶叶没找见什么。找到了它或许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我们到土里去找,我们在地上找。我们家要是一棵树,我们也会像一棵树一样;伸出所有的枝枝叶叶去找,伸到空中一把,一把抓那些多得没人要的阳光和雨,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还有鸟叫和虫鸣,抓回来再一把一把扔掉。不是我要找的,不是的。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那根躺在墙根的干木头是否已将它昔年的繁枝茂叶全部遗忘。我走了,我会记起一生中更加细微的生活情景,我会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没看见的一根针,记起早年贪玩没留意的半句话、一个眼神。当我回过头去,我对生存便有了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有一棵大榆树靠在背上(就像父亲那时靠着它一样),天地间还有哪些事情想不清楚呢。我八岁那年,母亲随手挂在树枝上的一个筐,已经随树长得够不着。我十一岁那年秋天,父亲从地里捡回一捆麦子,放在地上怕鸡叼吃,就顺手夹在树杈上。这个树杈也已将那捆麦子举过房顶,举到了半空中。这期间我们似乎远离了生活,再没顾上拿下那个筐,取下那捆麦子。它一年一年缓缓升向天空的时候我们似乎从没看见。现在那捆原本金黄的麦子已经发灰,麦穗早被鸟啄空。那个筐里或许盛着半筐干红辣皮、几个苞谷捧子,筐沿满是斑白鸟粪,估计里面早已空空的了。我们竟然有过这样富裕漫长的年月,让一棵树举着沉甸甸的一捆麦子和半箧干红辣皮,一直举过房顶,举到半空喂鸟吃。“我们早就富裕得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许多年后的一个早春,午后,树还没长出叶子。我们一家人坐在树下喝苞谷糊糊。白面在一个月前就吃完了。苞谷面也余下不多,下午饭只能喝点糊糊。喝完了碗还端着,要愣愣地坐好一会儿,似乎饭没吃完,还应该再吃点什么,却什么都没有了。一家人像在想着什么,又像啥都不想,脑子空空地呆坐着。大哥仰着头,说了那句话。我们全仰起头,这才看见夹在树权上的一捆麦子和挂在树枝上的那个筐。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作品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品前面写路会丢掉人的脚印,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路的“不可靠”,它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忘却,这与树“会记住”形成鲜明对比。B.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树上的筐,写出了作者对过去那段岁月的感叹,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伤感,字里行间透露着些许苦涩。C.结尾写“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形象地展现了树春荣秋衰的过程,表达了记忆之于生命的重要意义。D.本文赋予各种事物以生命,树的“记住”归根结底其实是人的记住,文章通过树传达一种对生活、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形散神聚。2.本文的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3.文中多次提到“找”,作者到底在找些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敲铜锣的孩子袁省梅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着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头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一头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上,另一头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噼里啪嚓,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圈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涨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鞠躬致意。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的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走到二豁子家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除了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家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撅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那孩子却不走。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这娃,脾气还挺大。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地逗弄着娃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B.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C.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子,并且劝孩子不要在二豁子门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善。D.“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2.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3.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刘元珍,字伯先,无锡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初授南京礼部主事,进郎中,亲老归养。起南京职方,厘汰老弱营军,岁省银二万有奇。三十三年京察,吏部侍郎杨时乔、都御史温纯,尽黜政府私人钱梦皋等。大学士沈一贯密为地,诏给事、御史被黜者皆留,且不下察疏。元珍方服阕需次,抗疏言:“一贯自秉政以来,比昵愉人,丛集奸慝,假至尊之权以售私,窃朝廷之恩以市德,罔上不忠,孰大于是!近见梦皋有疏,每以党加人。从古小人未有不以朋党之说先空善类者。所关治乱安危之机,非细故也。”疏奏,留中。时员外郎贺灿然、南京御史朱吾弼相继论察典。而主事庞时雍则直攻一贯欺罔者十,误国者十。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俄御史周家栋指陈时政,语过激。帝迁怒元珍等皆除其名。然察疏亦下,诸被留者皆自免去。光宗即位,起元珍光禄少卿。时辽、沈既没,故赞画主事刘国缙入南四卫,以招抚军民为名,投牒督饷侍郎,令发舟南济。议者欲推为东路巡抚,元珍上疏言:“国缙乃李成梁义儿,成梁弃封疆,国缙为营免,遂基祸本。杨镐、李如柏丧师,国缙甫为赞画,即奏保二人,欲坐杜松以违制。创议用辽人,冒官帑二十万金募土兵三万,曾不得一卒之用。被劾解官,乃忽拥数万众,欲问道登、莱,窜处内地。万一敌中间谍阑入其间,何以备之?”疏下兵部巡抚议,遂寝。未几,元珍卒官。初,元珍罢归,以讲学为事。表节义,恤鳏寡,行义重于时。(选自《明史·刘元珍传》,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B.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C.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D.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常称呼兄弟排行中的老大为“伯”,兄弟中的排行顺序:伯、仲、叔、季。B.礼部是我国古代官署名称,六部之一。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兵部。C.官帑,我国古代常常用来指国库里的钱财,也可以用来指国库。D.鳏寡,指没有劳动力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老而无子曰鳏,老而无夫曰寡”。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元珍治军有方,仕途稍有波折。任南京职方后,他淘汰老弱军士,每年节省两万多两银钱,曾经被皇帝削除名籍,到光宗登位后才被起用为光禄少卿。B.刘元珍正直敢言,不惧得罪权贵。大学士沈一贯秘密地进行活动,让被贬斥的人留任,正辞官守丧的刘元珍上书直言,指责他们互相勾结、结党营私。C.刘元珍关注国事,心系国家安危。他在上书中说,看到钱梦皋呈上奏疏,总是将结党的罪名加在别人身上,以排挤走好人,这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安危。D.刘元珍表彰节义,颇有操行道义。他在罢职回乡后,以讲学为事业,他表彰具有节操和道义的行为,抚恤鳏寡之人,他的操行和道义在当时被人看重。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假至尊之权以售私,窃朝廷之恩以市德,罔上不忠,孰大于是!(2)国缙乃李成梁义儿,成梁弃封疆,国缙为营免,遂基祸本。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黼字子威,颍人也。工部尚书守中之子,守中性卞急,通诸子极严,黼百计承顺,求宁亲心。初补国学生。泰定四年,遂以明经魁多士,投翰林修撰。明年,代祠西岳,省臣谓黼曰:“敕使每后我,今可易邪?”黼曰:“王人虽微,《春秋》序于诸侯之上,尊君也,奈何后乎!”省臣不敢对。迁礼部主事,拜监察御史。首言:“論祠烝尝,古今大祭,今太庙唯二祭,非礼也,宜据经行之。”不报。俄中书命黼巡视河渠,黼上言曰:“蔡河源出京西,今河底填淤,高出地面,秋霖一至,横溃为灾,宜按故迹修浚。”亦不报。已而投黼江州路总管。至正十一年夏五月,盗起河南,焚掠数千里,造船北岸,锐意南攻。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屯江北不报黼乃独椎牛飨士,激忠义以作士气。十二年正月己未,贼渡江,陷武昌,威顺王遁,舳舮蔽江而下,江西大震。贼乘胜破瑞昌,右丞孛罗帖木儿遁。时黄梅县主薄也孙帖木儿,愿出击贼,黼大喜。贼游兵至境,急檄诸乡落聚木石于险塞处,遏贼归路。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阵,也孙帖木儿继进,贼大败。黼还,乃以长木数千,冒铁锥于耖,暗植沿岸水中,逆刺贼舟。会西南风急,贼果扬帆顺流而至,舟遇桩不得动,余舟散走。行省上黼功,请拜江西行省参政。二月甲中,贼将薄城,分省平章政事充秃坚不花自北门遁。黼引兵,布战具,贼已至,焚西门,乃张弩箭射之。贼转攻东门。黼救东门,贼已入,与之巷战,知力不敌,挥剑叱贼曰:“杀我!毋杀百姓!”贼自巷背来,刺黼堕马,黼与从子俱骂贼而死。郡民闻黼死,哭声震天,相率具棺,葬于东门外。(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八十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B.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C.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屯江北/不报D.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工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屯田、百工、水利、交通等职事,长官为工部尚书。B.明经,亦称“明经科”,是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义、策向取士,出身与进土科同。C.己未,为干支之一。古代以十千同十二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D.从子,“从”指堂房亲属,“从子”指兄弟之子,也可以指血缘关系隔得更远的子侄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黼孝敬恭顺,虽然他的父亲性格急躁,但李黼为了父亲身心安宁,尽力顺从父亲。B.李黼积极进言,针对祭祀不合礼制之处及河果填淤之患提出建议,得到皇上的认可。C.李黼智勇兼备,他命令在险要之处聚集木石,阻止贼军退路,且身先士卒、冲锋陷阵。D.李忠于职守,为保一方平安,多次打败乱军,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俘,不屈而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人虽微,《春秋》序于诸侯之上,尊君也,奈何后乎!(2)贼渡江,陷武昌,威顺王遁,舳舮蔽江而下,江西大震。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索菲亚是历史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与人类极为相似的人类机器人索菲娅自曝愿望,称想去上学,成立家庭。索菲娅看起来就像人类女性,拥有橡胶皮肤,能够使用很多自然的面部表情。它的发明人汉森说:“她的目标就是像任何人类那样,拥有同样的意识、创造性和其它能力。”材料二: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向英国《独立报》表示,人类必须建立有效机制尽早识别威胁所在。防止人工智能对人类带来的威胁进一步上升。霍金表示:一个超级聪明的人工智能可以非常好地实现它的目标。如果这些目标没有与人类一致,人类就麻烦了。你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的福音还是噩梦?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1、1.C2.B3.D【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师法自然”是以大自然为师加以效法的意思。“取法乎上”指效法于精湛、高超的学识技艺等。语境中是说“纪实摄影”,故选“师法自然”。“同情”是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语境是说“摄影师本着对人类生存及命运的体恤、关切”,这里选“共情”好。“视而不见”本意是睁着眼睛却没看见,形容不注意,不重视,引申为故意不理睬,看见了当做没看见。而“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这里是说人们常常不在意的细节,选“视而不见”更准确。“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肌肤”是肌肉和皮肤的意思,这里描绘的是影像,所以选“肌理”。故选C。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到“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是递进关系,不能颠倒;“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句式杂糅,去掉“为特点”。两处都改对的是B项。故选B。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与前一个句子中的“一方面”相呼应,是并列关系,可用“另一方面”呼应,排除A、C项;“细节就好比影像的细胞,它最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后面句子是对前面比喻的解说,比喻句应在前面;“真实性”与“说服力”之间也有着先后次序,排除B项。故选D。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A项,mái/mánshèyìn/yīnB项,xiù/sùguàn/guānhàoC项,léi/lěilún/guānléi/lěiD项,jǐn/jìnmóqū故选C。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3、1.C2.D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段文字的话题是“中医药学”,本着话题一致的原则,“中医药”应作主语,排除AD;B项换了主语,与前句不连贯,排除B。故选C。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求熟悉标点符号的功能,能正确书写和使用标点符号。一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分类,掌握并正确使用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常用标点符号;二要掌握标点符号书写的位置;三要会体会常用标点在句子中的作用。“不善于传承,创新就没有基础”与“不善于创新传承就缺乏动力”结构对称,中间应该使用表并列关系的分号,排除BC;“能不能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的主语,为陈述语气,故第1处为逗号,排除A。故选D。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项,“以围绕……为龙头”句式杂糅。B项,“预防保健、康复和疾病治疗”语序不当。D项,“围绕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为中心”句式杂糅;“预防保健、康复和疾病治疗”语序不当。故选C。4、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中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主要内容是压缩语段题中较常见的一种,解答这种题型一般要求既要理清文段的结构和思路,又要概括出各层次大意。从设题材料的角度看,大体可分为三类:说明类、议论类和描写类。本题属于议论类。对议论类语段压缩用“关键句突破法”,中心句即语段的主要内容;如果没有中心句,就必须对语段内容分层,自己概括总结。本题中,原文中心话题是“利益计较”,没有中心句,但很明显“然而”表示转折,从此处可分成意义相对的两层,一层写计较利益的带来的好处,一层写只追求利益却精神凋敝,由此可得出答案,故选C。压缩的关键是分清主次,辨明轻重,既要全面概括,又不能遗漏重要信息。常考的题型:(一)概括内容要点1.说明类语段——层次切分法,说明类语段往往层次清晰,结构分明。因此,在压缩语段时为确保全面,不遗漏要点,要运用“层次切分法”。具体如下:给语段划分层次⇒提炼各层次要点⇒比较整理概括⇒查看验证是否达标。2.议论类语段——关键语句突破法。3.描写类压缩——舍偏取正法,对于描写类语段的压缩,首先要弄清描写的对象,然后运用“舍偏取正法”从句法和语法两个角度对语段进行分析,保留一些关键性的句子或词语,舍弃一些修饰、限制或补充性的句子或词语。对于写景的语段,可舍弃表时令、方位、地点的状语和描绘事物的定语等。4.记叙类压缩——关注要素法,记叙的要素主要指时间、地点、人物(包括对象、身份等)和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文中的中心事件是主干,其他是枝叶,抓住了这些要素,就等于抓住了文段的主要内容。(二)提取关键词1.关注话题,任何语段,总是围绕着一个话题展开,体现话题的短句或词语往往是关键词之一。2.关注关键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起到关键的作用,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承上启下,或总领全篇。抓住这些句子,就能理出关键信息的方向,顺蔓摸瓜,就能找到相应的关键词。至于那些为了说明信息,不得不加上的说明性、修饰性的内容,则应予以删除,以便凸显主要信息。3.关注同类信息或高频词语。某些语段中有较多的相同词语或者内容相近的语句,我们只要把这些相同的词语或内容相近的语句逐一合并,提取关键词就方便多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要的内容会在语段中反复强调,或多方论述,或全面介绍,关键词语亦必然会反复出现。4.回顾所选关键词,先看一下关键词中内容有无重复之处,再看一下信息要点全不全(高考评分标准往往按信息点给分),最后将关键词连缀起来看意思是否连贯,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原语段的中心内容。(三)下定义:1、提取“邻近属概念”下定义时,首先在提供的材料中找一个比种概念大一级的概念,即邻近属概念。邻近属概念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含在所给材料中,要考生自己去提取或者归纳;一种是提取的属概念中没有现成的属概念,需要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自己确定。2、寻找种差,删除无用信息,就是寻找那些属于被定义者的信息点。要注意有些种差是由多个属性组成复杂的属性,这些属性提取时一个也不能少,否则会造成定义不严密。下定义是对本质属性的概括,既要准确筛选语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缺失,又要归纳信息,淘汰本质属性以外的信息,保证语句简洁。一般来讲,应该淘汰以下六种信息:①重复、冗赘信息②比较信息③成因、背景信息④描写信息⑤作用、意义信息⑥举例信息。3、整合成单句,整合成单句就是将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用“是”“叫”等一类词联结起来,使之符合“被定义者=种差+邻近属概念”的公式。要注意这些属性组成的种差是多项定语的排列规律,确定陈述语序,合理排序。确定陈述语序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所给种差的材料,寻找其中的陈述线索,确定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5、1.B2.①“苦雨终风”喻指诗人遭贬时黑暗的政治环境;②“云散月明”喻指朝廷恢复清明;③“天容海色”则喻指襟怀澄澈的诗人终于洗脱垢辱。【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B项,“仕途上的积极追求”有误,理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准确涵义,孔子说:如今世人不能理解我,国家不能任用我,我的治国大道不能实行于天下了,虽然还住在国内,又能做点什么呢?不如乘着木筏,泛舟远洋,去天涯海角做个隐士吧。此处用典,表达了作者感伤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无奈。故选B。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分析作者观点态度以及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审题难度不大,指向明确,需要学生结合对苏轼生平的了解,结合注释提示准确挖掘出其中的喻意。“苦雨终风也解晴”,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苦雨终风”暗指自己的遭遇,“也解晴”暗示这一切终将过去;“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然而诗人还有言外之意,和作者的经历联系起来,不难看出诗人想要表达自己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本来就是清清白白的,再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本诗写于诗人遇赦北还渡海时,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有“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感。综合解读诗歌,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6、腹犹果然枯松倒挂倚绝壁廊腰缦回岸芷汀兰羽扇纶巾拄杖无时夜叩门察言而观色心游万仞【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犹”“壁”“缦”“察”“仞”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7、1.C2.D3.A【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曲解文意,原文说“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以自我为核心”“从自我出发”并非推崇自我至上,并且“获得同一性”不能将“自我”排除在外,即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B

项,“在后来的历史中已不复存在”过于绝对。原文说“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可见后来虽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并未“不复存在”。D项,

张冠李戴。文中说“天下”有两个含义,“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此项前面说的是前一个“天下”,后面的“达致”却是后一个“天下”的结果。故答案为C。2.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以及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D项,对文本中心论点概括错误,孟子言论只是作者论述家国天下思想的论据之一,本文重在阐述家国天下的内涵、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等。故答案为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A项,过于绝对,“只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一贯无视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律制度”的推论失当,原文只是说“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可见“无视法治”言过其实。故答案为A。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8、1.C2.①通俗质朴:“干红辣皮”“苞谷糊糊”等语词,带有浓厚的乡土色彩。②生动形象:“像一辆奔跑的马车”“打盹的云”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寻常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③含蓄跳跃:“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语言看似没有关联,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情感。3.①找寻浓厚的、无法割舍的亲情。②找寻往昔生活那些难忘的记忆。③找寻一种温暖永恒的精神追求。【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展现了树春荣秋衰的过程”分析不当,“忘了”就会“变成一根干木头”,意思就是“忘了”就等于“失去生命”,意在表达记忆之于生命的重要意义。故选C。2.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鉴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鉴赏,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此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遣词造句特点等角度分析。比如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走出了各种声音”,形象地概括出一棵树生长的过程,生命逐渐丰盈的过程,富有哲理;“在人的一辈子里,人能看见一场风刮到头,停住。像一辆奔跑的马车,甩掉轮子,车体散架,货物坠落一地,最后马扑倒在尘土里,伸脖子喘几口粗气,然后死去”运用比喻,生动地描摹了人生命匆匆,走向衰老乃至死亡的过程;“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运用拟人,生动地写出记忆中从前日子的悠闲美好。文章还运用了不少地方口语,富有乡土气息,使得语言通俗质朴,切合散文的内容。比如“叼吃”“干红辣皮”“苞谷棒子”“苞谷糊糊”,生活化的语言很有亲切感。作为散文,这篇文章也有很多含蓄跳跃,诗化的句子,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比如“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语言看似没有关联,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情感。3.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主题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章线索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层意。然后抓住关键句子或词语,品味内涵,从而梳理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文中有很多表现我们“寻找”的句子,找到这些句子,看看上下文写了什么,就能够概括出“找”的到底是什么。第10段有“我们到地下去找,我们向天上去找”,接着11段描写“父亲背靠树干,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地上或木头上。刚吃过饭,还要喝一碗水。水喝完还要再坐一阵。院门半开着,能看见路上过来过去的几个人、几头牛”,这里描写一家人坐在树下吃饭的情景,虽平凡质朴却温馨美好,可见“我”“找”的是浓厚的、无法割舍的亲情。第13段出现“我们到土里去找,我们在地上找”,而14段说“一把抓那些多得没人要的阳光和雨,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还有鸟叫和虫鸣”,16段说“我会记起一生中更加细微的生活情景,我会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没看见的一根针,记起早年贪玩没留意的半句话、一个眼神”,可见“我”“找”的是往昔生活那些难忘的记忆。17段说“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有一棵大榆树靠在背上(就像父亲那时靠着它一样),天地间还有哪些事情想不清楚呢”,而18——23段写关于父亲挂在树杈上的麦子和母亲挂在树杈上的筐子,以及我们一家的谈论。这里的“筐”“麦子”都具有象征意义,代表温暖的美好的记忆和精神追求,“我”“找”的是一种温暖永恒的精神追求。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1.从遣词造句角度解题思路: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及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拟声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以及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的组合等。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2.从艺术手法角度解题思路:艺术手法是作者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常见修辞手法的语言作用是生动活泼、音律和谐、增强气势、风趣幽默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更传神。3.从语言风格角度不同体裁的文章,运用的语言也是不同的,如散文的语言一般是生动形象、朴实自然、清新明快的,或者是风趣幽默、夸张讽刺、富有表现力的;说明文的语言一般是科学简明、准确形象、平实自然的;而一些哲理性文章,其语言风格一般都是含蓄深沉的。9、1.D2.①老成和有担当。敲锣召集观众的是他,表演最惊险节目的是他,挨家挨户收取粮食的也是他。②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表演结束后和村子里的娃娃开玩笑,误会村人的意思朝他们挤眼扯嘴逗闹。③不卑不亢。挨家收粮食时不进门,接粮食前鞠躬。④自尊和倔强。村人轻慢他跟讨饭的一样,他以锣声表达抗议并转身离开。⑤出身卑微。3.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通过环境描写,赞美艰难困苦中绽放的人性美的光辉,升华了主题。③语言含蓄,蕴含丰富而强烈的情感。【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技巧的分析,有语言的品味,有主旨的体悟。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把握各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D项,“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概括不准确。结合上下文分析,敲铜锣的孩子并未承诺做她家孩子,二豁子让敲铜锣的孩子当他儿子也只是句玩笑话,所以这样的心理描写不合理。故选D。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敲铜锣的孩子靠耍把戏谋生,可见出身卑微。“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从这些情节可看出敲铜锣的孩子是把戏团里的支柱,承担了很大的责任:召集观众、表演压轴节目、最后收粮食还是他;年纪不大,但能担当事儿。“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这两处情节,和孩子开玩笑,和大人笑闹,可看出这个孩子性格活泼开朗,不失孩子气。“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见人拿了东西出来,鞠一下躬,接了粮食……”由此可见敲铜锣的孩子有教养、有尊严,不自卑,也不张扬。“有人说……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敲铜锣的孩子以敲锣和转身就走来抗议别人说他像讨饭的,表明他的尊严感和倔强的性格。3.本题考查探究能力。主要探究小说结尾的情节安排。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和内容的角度分析思考。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三、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结尾“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是景物描写,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含蓄,有韵味。和开头的“初冬的太阳……”的描写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夕阳的“明亮”“温暖”给人无限温情,照应上面情节,衬托人物形象,升华了艰难困苦中绽放的人性美的光辉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方法。步骤一:仔细审题,明确方向。(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做解释。(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若问的只是“特点”,则略等同于形象特点。步骤二:总体把握,划句分析。确定作者感情倾向是褒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10、1.B2.D3.B4.(1)假借皇帝至高的权力来进行营利的活动,窃取朝廷的恩惠用来收买人心,欺骗皇帝而不忠诚,有什么能比这更严重的!(2)刘国缙是李成梁的义子,李成梁放弃边界,刘国缙为他设法解脱罪责,于是种下了祸根。【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比较选项断句异同处,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特殊句式和句间逻辑关系来断句。这个语段的意思是:皇上看到奏疏大发脾气,命令一并降刘元珍、贺灿然职三级,调任最边远的地方。不久,庆远及御史李柟等上疏救援。皇帝更加不高兴,停发他们的俸禄,将刘元珍等贬到最边远的地方任杂职。考生要抓住动词,且分析清楚人物之间的关联。“怒”是皇帝看到奏疏后的反映,作补语,故“帝得疏怒”之间不能断句,故排除AD;“三秩”是三级官职,是“贬”的情况交代,故“三秩”应该与“贬”同在一句,共同交代皇帝“命(命令)”的内容,故排除CD。故选B。2.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断。D项,“老而无子曰鳏”错误,应该改为“老而无妻曰鳏”。故选D。3.本题考查归纳情节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B项,“正辞官守丧的刘元珍上书直言”错误,依据“元珍方服阕需次,抗疏言”,刘元珍正当服丧期满等待依次补缺,上书直言。由此可知,刘元珍当时正守丧期满,在等待依次补缺。故选B。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假:借助;售私:进行营利的活动、谋取私利;以:用来;市德:收买人心;罔:欺骗;孰:谁、什么;孰大于是:状语后置句,有什么比这更大。(2)乃:是;营免:设法解脱罪责;遂:于是;基:种下、埋下。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的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结合逻辑事理合理推出。参考译文:刘元珍,字伯先,江苏无锡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起初授职南京礼部主事,进为郎中,父母年岁大了,刘元珍回家赡养他们。后又起用为南京职方郎中,淘汰军营中老弱的士兵,每年节省银两二万多。万历三十三年(1605)京官考察,吏部侍郎杨时乔、都御史温纯,将宰相府的钱梦皋等全部贬退。大学士沈一贯秘密为之斡旋,皇上下诏给事中、御史被贬退的都留下,而且没发下考察的奏疏。刘元珍正当服丧期满等待依次补缺,上书直言:“沈一贯自从执掌朝政以来,亲近小人,窝藏奸险的人,凭借权势谋取私利,窃取朝廷的恩惠以获取好的名声,欺君罔上的不忠,没有比这更大了!最近看到钱梦皋有奏疏,每每用朋党之名强加于人。从古至今,小人没有不用朋党之说先控告好人的。这关系到治乱安危的大事,不是小事情。”疏奏上,被留在禁中。当时员外郎贺灿然、南京御史朱吾弼相继讨论京察。主事庞时雍则直接攻击沈一贯欺君罔上罪行十条、误国之罪十件。皇上看到奏疏大发脾气,命令一并降刘元珍、贺灿然职三级,调任最边远的地方。不久,庆远及御史李柟等上疏救援。皇帝更加不高兴,停发他们的俸禄,将刘元珍等贬到最边远的地方任杂职。不久,御史周家栋指陈时政,言语过激。皇上迁怒于刘元珍等人,将他们皆从官籍中除掉。然而考察的奏疏也颁布下来,各被留用的人都自动免职离去了。光宗即位,起用刘元珍为光禄少卿。当时辽、沈已经陷落,所以赞画主事刘国缙进入南四卫,以招抚军民为名,投递文书给督饷侍郎,命令发舟南渡。言官想推举他为东路巡抚,刘元珍上奏道:“刘国缙是李成梁的义子,李成梁放弃封疆,刘国缙在军营得以幸免,于是留下祸患。杨镐、李如柏丧师,刘国缙才刚任赞画一职,立即上奏担保二人,想以违反节制治杜松之罪。建议用辽人,冒领官币二十万两招募士兵三万,结果没有一人能用。被弹劾解去官职,忽然拥兵数万,想从小道进入登、莱,逃窜于内地。万一敌人的间谍混入其中,拿什么防备呢?”奏疏下放到兵部巡抚议论,于是停止。没有多久,刘元珍死于任上。当初,刘元珍被罢免官职回到家乡后,以讲学为业,旌表节义,抚恤鳏寡,名声、义气重于一时。11、1.C2.A3.B4.(1)使臣即使地位卑微,《春秋》都把他排列在诸侯之上,这是对君王的尊重,怎么能排在后面呢!(2)盗贼渡江攻陷武昌,威顺王逃跑,大量战船沿江而下,江西的官民非常震惊。【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划线句的翻译是:九江位于下游,但实际上是长江东西的咽喉要地。李黼整治城外的壕沟,修理作战器械,招募壮丁,分头把守要害,并且还向江西行省上陈攻守的策略,请求将部队驻扎在江北,可是没有得到回复。“下流”是下游的意思,作“居”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BD;“东西”是“襟喉之地”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于江西行省”是“上攻守之策”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A项,“工部……掌管土地”错误,户部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工部掌管全国的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B项,“得到皇上的认可”错误,李黼针对祭祀不合礼制之处及河渠填淤之患提出建议,都未得到答复。故选B。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微,地位卑微;序,排序;奈何,怎么;后,排在后面。(2)陷,攻占;遁,逃跑。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李黼字子威,是颍州人。工部尚书李守中的儿子,李守中性格急躁,对待几个儿子极严。李黼想方设法敬奉恭顺,以求父亲的心情安宁。李黼初入国子监为国学生。泰定四年(1323)在明经一科中名列第一,被授予翰林修撰。第二年,李黼代表皇上祭祀西岳。省臣对李黼说:“皇上的使者每次都把我排在后面,这次可以更换一下吗?”李黼说:“使臣即使地位卑微,《春秋》都把他排列在诸侯之上,这是对君王的尊重,怎么能排在后面呢!”省臣不敢答对。迁升礼部主事,又拜为监察御史。李黼首次进言:“春祠、夏禴、秋尝、冬烝,这是古今一年中四次大的祭祀。而今太庙只有两次祭祀,这不符合礼仪,应该根据礼经办事。”但没有得到答复。不久中书命李黼巡视河渠,黼视察后进言:“蔡河发源于京西,现今河底沉积淤塞,高出地面,秋天的大雨一到,河水决堤横流成灾,应该按照旧道修整疏浚。”这一建议也未得答复。不久朝廷任命李黼为江州路总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