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讲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一轮复习(讲义)(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02讲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一轮复习(讲义)(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02讲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一轮复习(讲义)(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02讲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一轮复习(讲义)(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02讲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一轮复习(讲义)(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2讲必修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一轮复习目录TOC\o"1-3"\h\u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考点一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4考点二信息的辨析 404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05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文言文课内重要篇目复习目标(1)分类梳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五类文言现象,提升归纳和运用古代汉语的能力。(2)充分理解经典选篇中古圣先贤的思想,认识其文化价值,立足现实,思考其现代意义,评论先贤思想。(3)深入阅读《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找出并分析各篇的重要观点,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对比分析其异同,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升逻辑思维能力。(4)体会相关课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分析诸子文章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把握史传文文章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培养思辨能力。(5)通过研读诸子文章,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庄子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自然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畏自然的时代精神。文本联系从在历史上出现的顺序看,《论语》在先,《孟子》《庄子》在后。而且《孟子》《庄子》中都出现了孔子的故事,《庄子》中相对更多。《孟子》中的孔子是称颂与效法的对象,而《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比较复杂,有时是悟道得道的圣人形象,有时是不悟道、不知“道”的被嘲讽被批判的对象。《论语》事实上构成了《孟子》《庄子》中的隐含文本,不仅出现了孔子形象的篇章,即使有的篇章没有出现孔子形象,也是对孔子观点、对《论语》篇章的一种反映。《庖丁解牛》其实也可以作为对《侍坐章》的一种解读。庖丁所说的三重境界,在《侍坐章》中都是有表现的。“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而子路的志向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个国家遭遇方方面面的困难,而子路的志向是将它建成一个军事强国,一个礼仪之邦。这不正是“全牛”境界吗?子路所说的困难,显然正是庖丁所言的“大”。之后两位弟子述志,冉有将国家缩小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将志向缩小到“足民”,并坦言“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更将志向缩小到基本属于个人层面的“愿为小相焉”。这两种志向虽有差别,但与庖丁描述的“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的目无全牛的境界相似,就是承认只承担局部的责任与工作。最后言志的曾点,表现得从容不迫,先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在得到老师不妨各言其志的许可后,描述了一幅十分和谐的画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对其描述的这幅画面,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理解是鲁国雩祭的场景,有周礼的影子,是礼乐治国的画面,视作尧舜气象;一种理解是隐逸淡泊的春游场景。但不管哪种理解,从对曾点形象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自在自如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和庖丁解牛时“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一样是美好的,是令人向往的。这种境界正是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无牛”境界。不论解释为礼乐场面,还是春游画面,身处其中的人都以追求精神和心灵的自由为目的,可见儒家虽提倡刚健有为,但同样提倡道家自由自如的精神心态。反之,在道家言论中我们也可看到儒家积极有为的表现。“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生命不可能总是游刃有余,有些困难是躲不过去的,人生总有至暗时刻,只有警诫自己,小心谨慎,才能渡过难关。这正是《周易》所言:“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儒道思想其实并不完全对立,儒道在“内圣”这一层面上其实是一致的。明代心学家就认为曾点已达到仁者不忧、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无往而不乐的圣贤境界。可见,儒道互补,儒道相济,不在两家言论之外,而在两家言论之中。孔、孟、庄三家“演义”先秦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一个个性飞扬的时代,一个智慧与争鸣的时代,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孔孟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庄所代表的道家思想无疑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两个板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反映了孔子与弟子的人生愿景,《齐桓晋文之事》以问答的形式系统阐发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愿景,《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所代表的道家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儒家与道家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复习设计】1.前置任务:复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后,请以《有师若XX,幸矣》为题写一篇随笔,500字左右。课堂上交流写作成果和心得。意图:以“我想从师于XX”为情境,完成《有师若XX,幸矣》的写作,既是促成学生对三位思想家生平主张的回顾梳理,也是让学生从个人体验角度出发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如:设想自己作为入门求学的弟子,面对孔子、孟子、庄子,你会选择谁来当你的老师,为什么?(试着写一写,100字左右)选择孔子。他能用温和自谦的话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和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并且,孔子以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生存姿态,有礼乐既成之后归于自由和谐的人类社会的理想。选择庄子。庄子告诉我们凡事要顺应自然,不要勉强硬碰,还要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保全天性。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大更开放的讨论空间,而且也遵循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选择孟子。孟子能够运用比喻、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来说明道理,这样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欢乐的学习环境。且说明道理时语言生动,逻辑缜密,很有说服力。2.推断下列名言分别出自孔、孟、庄哪位之口。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图:由“推断”来检测学生对孔、孟、庄三人基本观念和价值追求的理解。3.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三位思想家选一幅最能体现其性情和形象的图像,为自己的选择说明理由或依据。4.就第三个学习任务的讨论结果,给三位思想家进行形象定位。参考:孔子——仁者形象,强调仁,重视礼。孟子——大丈夫与帝王师形象,仁政,义,民本。庄子——智者与隐者形象,自由,不合作,天人合一。设计意图:共同讨论、概括与辨析三者的不同主张或人生态度。5.推断下列文段中的A,最有可能是孔、孟、庄中的哪一位,说出理由。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A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意图:文段中的A为孟子,由此文段的阅读,探究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孔子强调仁,往往着重于个人修养之仁和克己复礼之仁,而孟子更强调国君的责任之仁,要行王道,即仁政思想;孔子重视礼,强调维护“曾经美好”的秩序,而孟子则认为可以推翻无道之君,即民本思想。6.推断下面故事中的A是孔、孟、庄中的哪一位。讨论:这位A作出“鼓盆而歌”的行径,虽有违常理,却反映了他的哪些观念和主张?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其观念和主张展开评价。A妻死,B吊之,A则方箕踞鼓盆而歌。B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A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天地之间),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意图:继续“推断”,“推断”学习的目的与任务2和任务5相同。此文段中的A是庄子,讨论中将会涉及“自由”“顺应自然”“一死生齐彭殇”等道家观念。与前面不同的是,这里的学习不仅是推断和理解,还要求展开评价,这是思辨性阅读的必然要求。7.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学习任务。荷蓧丈人(见《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荷蓧丈人与子路的互为观感是怎样的?(2)从文中可以看出儒家和道家哪些不同主张?能联想到哪些篇章?(3)你赞同荷蓧丈人与孔子、子路的主张吗?请对对方的观点或主张作出反驳。意图:《论语》中收编此文,究竟是出于儒家对隐者的批评,还是出于对自身的嘲讽和对社会的叹息,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文很能体现两家对人生和社会态度的差异。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来说,它正是非常有价值的语料。可以迁延的观念如儒家的“入仕”“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道家的“无为”“不愿为境内累矣”等。8.以下是三篇文章的标题,三文均是鲍鹏山所写,请从标题猜测此三文分别写谁。XX在雨中歌唱;王者师与大丈夫;XX,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意图:进一步感知三位思想家的形象特点和毕生主张。三文的抒写对象分别是孔子、孟子、庄子。9.结合现实和自己的志趣,你认为当今之世,更需要谁,说出理由,不少于500字。意图:当今之世,更需要谁?前者着眼于自己的喜好和理解,后者引导学生理解先贤的智慧之光对现实的意义,从古到今,从纸上讨论到现实观照,体现学习的意义,又从理解、辨析进阶到质疑、评价,也是深度学习、思辨性学习的应有之义。2025年备考策略1.《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通过孔子与四位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主要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齐桓晋文之事》记叙了孟子游说齐宣王行仁政之事,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庖丁解牛》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事务,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2.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眼光,理性评价各篇章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其优点和局限,辩证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时代背景]《侍坐》: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周王室微,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阶段。在这一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旧的宗法等级制度及其礼仪规范陷入了严重危机,出现了所谓的"礼崩乐坏"的状态。《齐桓晋文之事》: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孟子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庖丁解牛》: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感到社会潮流的不可逆转。他主张无所作为,颐养天年,对生活的态度主张一切“安时而处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儒道思想碰撞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展现了儒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儒家内部,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两方面各有什么异同?社会理想治国理念相同点不同点《侍坐》天下太平天下归仁百姓安居乐业施行仁政礼乐治国

安养人民爱民望治推仁讲礼为国以礼《齐桓晋文之事》衣食无忧守礼知义天下归心保民而王,行王道发政施仁小结:孔子重视“为国以礼”,追求太平盛世,民生和乐;孟子强调“保民而王”,希望国君能“行王道”,施行仁政,让百姓衣食无忧,守礼知义,天下归心。他们都的社会理想和治国理念大体相同,但同中有异。2.这三篇文章是儒道两家的代表作品,体现了孔子、孟子和庄子关于“理想社会”和“立身处世”的思想,都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填写下面的表格,领会其思想内涵,比较异同,并感受每个人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表达。观点

观点内涵

观点提出方式艺术特色

效果吾与点也向往太平盛世、民生和乐,感慨道之不行态度明确,表达较为含蓄

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思路清晰,富有层次感保民而王国之本在民,只有让人民衣食无忧,才谈得上守礼知义,天下归心

直接明确围绕“保民而王”层层深入;善设机巧,引人入胜;善用比喻说理;句式多变,整散结合铺张扬厉,逻辑严密;把握主动权;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富有音乐美,增强感染力、说服力依乎天理存身、做事、处世都应该顺乎自然不可强为以寓言方式表达以“所好者道也”提纲掣领,后面分述;描写简练、逼真、传神层层深入,逻辑严密;语言简练,富有表现力3.从三篇课文中看儒道两家在处世观念、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有着怎样的异同?处世观念社会理想

治国理念

儒家入世

(有为)百姓丰衣足食,礼义教化盛行,天下大同

为国以礼施行仁政道家出世

(无为)

人不为物役,取法自然,天人合一

无为而治

共同关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人应当如何生活在世界上不同点社会理想不同。儒家重群体,道家重个体。在孔子的理想社会中,百姓丰衣足食,礼义教化盛行,天下大同。“大同”着重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的秩序井然。全社会以仁义为纲达到和谐的境界,个体融于群体,以保持群体的和谐统一,维护群体的利益。道家始终将人本性的张扬与满足放在首位,人不为物役,取法自然,天人合一。强调个人生命的存在和对人性自然的维护。庄子极力渲染个人的自然本性的满足,“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为的是个体价值的实现,独立人格的保持。可见,儒家是以社会的理想状态为最终目的,而道家是以人的理想状态为目的。治国理念不同。儒家强调“有为”,道家强调“无为”。儒家的政治思想向来以“有为”的特征,主张以礼来治国,通过礼治建立森严的等级结构、伦常秩序,理想社会也就实现了。道家则呈现出“无为”特色,主张统治者治理天下要因任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不要妄加干涉。相同点都关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人应当如何生活在世界上。儒、道的社会理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儒、道站在现实的基础上,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儒、道都是根据现实的人间生活来设计未来社会的。儒、道都采取类推的思维方式寻求社会理想的实现道路。儒家循着“个人——家——国——天下”这一实现理想社会的思路。道家也提倡要从自身做起,自己修好道,再逐步推广开来。儒、道“无为”“有为”相通。道家的“无为”与儒家的“有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差别很大,但实际上,道家的“无为”还是“有为”的。“无为”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还是为了以“无为”达到“无不为”“无不治”。这种“无为”是一种迂回的方式,体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这与提倡“有为”的儒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文言知识点梳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通假字1.毋吾以也(同“已”,止)2.鼓瑟希(同“稀”,稀疏)3.莫春者(同“暮”)二、一词多义1.尔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②子路率尔而对曰(相当于“然”,词尾)2.言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说,谈,动词)②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风乎舞雩(吹风)(3)曾皙后(落在后面)2.形容词作名词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相,大相)四、古今异义加之以师旅古义:指军队今义: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五、文言句式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不吾知也(“吾知”即“知吾”)则何以哉(“何以”即“以何”)尔何如(“何如”即“如何”)何伤乎(“何伤”即“伤何”)毋吾以也(“吾以”即“以吾”)②状语后置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加之以师旅”即“以师旅加之”“因之以饥谨”即“以饥馑因之”)为国以礼(“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异乎三子者之撰(“异乎三子者之撰”即“乎三子者之撰异”)以吾一日长乎尔(“长乎尔”即“乎尔长”)浴乎沂(“浴乎沂”即“乎沂浴”)《齐桓晋文之事》一、通假字1.为长者折枝(同“肢”,肢体)2.刑于寡妻(同“型”,做榜样)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同“彩”)4.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6.是罔民也(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二、一词多义1.道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动词,谈论)②唯恐道途显晦(名词,道路)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④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⑤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道理)2.舍①舍南舍北皆春水(名词,房屋)②舍之!吾不忍其觳觫(动词,释放)③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动词,停止)④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动词,筑舍定居)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动词,舍弃,放弃)3.诚①诚有百姓者(副词,的确)②是诚何心哉(副词,真的)③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名词,诚心)④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副词,果真,如果)三、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刑于寡妻(做榜样)是罔民也(张网捕捉,比喻陷害)树之以桑(种)权,然后知轻重(称重)度,然后知长短(丈量)(2)动词的使动用法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危士臣(使……受到危害)朝秦楚(使……朝见)形容词的用法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作名词,视力)为肥甘不足于口与(形容词作名词,美味的食物)轻暖不足于体与(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寡固不可以敌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弱固不可以敌强(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重)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形容词作动词,远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敬爱;后两个“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四、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从而推广到今义: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2.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或处理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人的妻子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5.从而刑之古义:接着就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是乃仁术也(“也”表判断)②夫子之谓也(“也”表判断)③是诚不能也(“也”表判断)④是折枝之类也(“也”表判断)⑤是罔民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被动)3.省略句①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②将以(之)衅钟③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④及(其)陷于罪⑤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倒装句①宾语前置臣未之闻也(即“臣未闻之也”)莫之能御也(即“莫能御之也”)然则一羽之不举(即“然则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何由知吾可也(即“由何知吾可也”)牛何之(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往)②状语后置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我非爱其财而以羊易之”)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③主谓倒置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庖丁解牛》一、通假字1.砉然向然(同“响”)2.技盖至此乎(同“盍”,何、怎么)3.批大郤(同“隙”,空隙)二、一词多义1.然①因其固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③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连词,但是)④沛公然其计(动词,认为……对)2.乎①技盖至此乎(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②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③而况大乎(表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良庖岁更刀(每年)②族庖月更刀(每月)2.形容词作名词以无厚入有间(没有厚度,这里形容刀口薄)四、古今异义1.所见无非牛者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2.依乎天理古义:指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3.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视为止,行为迟古义:动作也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臣之所好者道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①技盖至(于)此乎②视为(之)止,行为(之)迟3.倒装句①状语后置新发于硎(即“新于硎发”)②宾语前置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活动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基础梳理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例句本字及意义①毋吾以也②鼓瑟希③莫春者答案:①“以”同“已”,止②“希”同“稀”,稀疏③“莫”同“暮”,“暮春”指农历三月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例句古义今义①童子六七人男孩子,泛指儿童②加之以师旅军队的编制单位③如会同,端章甫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答案:①少年,未成年的男子②军队③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词语例句意义或用法(1)方①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③方欲发使送武等(《苏武传》)④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⑤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论语·子路》)(2)作①铿尔,舍瑟而作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③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尔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尔何如③子路率尔而对曰④铿尔,舍瑟而作(4)如①如或知尔②如五六十③如其礼乐④沛公起如厕(《鸿门宴》)⑤固不如也(《鸿门宴》)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答案:(1)①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②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③副词,正、将要④名词,方形⑤名词,地域、边境(2)①动词,起身、站起来②动词,写作、创作③动词,劳作④动词,振作⑤动词,当作(3)①代词,你们②代词,你③相当于“然”④助词,放在象声词或形容词后面(4)①连词,如果②连词,或者③连词,至于④动词,去,到⑤动词,比得上,赶得上⑥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风乎舞雩②如会同,端章甫③鼓瑟希④冠者五六人⑤曾皙后⑥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答案:①名词作动词,吹风②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③名词作动词,弹奏④名词作动词,戴帽子⑤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⑥形容词作名词,小相/大相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指出标志词。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不吾知也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③以吾一日长乎尔④异乎三子者之撰⑤浴乎沂,风乎舞雩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⑦为国以礼⑧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答案:①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不(否定词)、吾(人称代词)②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何(疑问代词)、以(动词)③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乎④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乎⑤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乎⑥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以⑦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以⑧定语后置句“五六人”“六七人”分别是“冠者”和“童子”的定语6.补写出下面文化常识的空缺部分。(1)《论语》:儒家经典之一,与《

》《

》《

》并称“四书”,再加上《

》《

》《

》《

》《

》,总称“四书五经”。(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音为shènɡ,意为“

”,这里指的是

;一乘,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计一百人。春秋时代,战争频繁,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

七庙、

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文中的“宗庙之事”就是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4)浴乎沂在古代,“沐”和“浴”各有所指。沐,指

;浴,指

,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洗澡。答案:(1)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辆兵车(3)天子诸侯(4)洗头洗身体活动二《齐桓晋文之事》基础梳理7.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例句本字及意义①王说,曰:……②为长者折枝③刑于寡妻④盖亦反其本矣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⑥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①“说”同“悦”,高兴②“枝”同“肢”,肢体③“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⑤“涂”同“途”,道路⑥“罔”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⑦“颁”同“斑”,“颁白”,花白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例句古义今义①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⑥然后从而刑之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答案:①……的原因②从而推广到③推广到④妻子和儿女⑤中原地区⑥接着就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词语例句意义或用法(1)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2)刑①然后从而刑之②刑于寡妻③虽董之以严刑(《谏太宗十思疏》)(3)御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以御于家邦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④御旨、御膳

(4)辟①欲辟土地,朝秦楚②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③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鱼我所欲也》)④辟邪说,难壬人(《答司马谏议书》)⑤唇吻翕辟,不知何词(《促织》)⑥复辟(5)若①其若是,孰能御之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⑥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⑦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6)诸①不识有诸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③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答案:(1)①动词,吝啬,舍不得②形容词,吝惜,舍不得③动词,疼爱④动词,爱护⑤动词,喜爱,喜欢⑥动词,羡慕,欣赏(2)①动词,处罚②同“型”,名词用作动词,做榜样③名词,刑罚(3)①动词,阻挡②动词,治理③动词,驾驭④名词,与皇帝有关的事物(4)①动词,开辟②形容词,不正③同“避”,动词,躲避④动词,批驳⑤动词,开⑥名词,君主,国君(5)①动词,像②代词,如此③连词,如果④代词,你,你们⑤动词,比得上⑥形容词,相当,差不多⑦用于句首以引起下文,至于(6)①兼词,“之乎”的合音②兼词,之于③形容词,众多10.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然后从而刑之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④权,然后知轻重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⑥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⑦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⑩朝秦楚⑪以一服八答案:①名词作动词,处罚②名词作动词,种植③名词作动词,穿④名词作动词,称量⑤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⑥形容词作名词,美味的食物/轻软暖和的衣服⑦形容词作动词,远离,不接近⑧形容词作动词,敬爱/爱护⑨使动用法,使……兴起/使……处于险境⑩使动用法,使……朝见⑪使动用法,使……臣服1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指出标志词。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②是诚不能也/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③吾何快于是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⑥百姓之不见保⑦莫之能御也/未之有也⑧夫子之谓也/一羽之不举答案:①判断句标志词:乃②判断句标志词:也③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④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以⑤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宜乎”是谓语⑥被动句标志词:见⑦宾语前置句标志词:莫(否定词)、未(否定词)、之(代词宾语)⑧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12.补写出下面文化常识的空缺部分。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

,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答案:地方学校活动三《庖丁解牛》基础梳理1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例句本字及意义①砉然向然②技盖至此乎答案:①“向”同“响”,发出响声②“盖”同“盍”,何、怎么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例句古义今义①依乎天理伦理道德或天然的道理②因其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③虽然,每至于族表转折的连词④吾见其难为使人为难⑤视为止,行为迟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答案:①牛体的自然结构②本来的结构③虽然这样④很难做⑤动作因此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词语例句意义或用法(1)解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③可以解燕国之患(《荆轲刺秦王》)④解鞍少驻初程(姜夔《扬州慢》)⑤二月冰解(《齐民要术》)⑥押解⑦通俗易解(2)族①族庖月更刀②每至于族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④聚族而谋之曰(《五石之瓠》)⑤士大夫之族(《师说》)(3)乃①乃中《经首》之会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齐桓晋文之事》)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⑦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答案:(1)①动词,剖开,分割②动词,解释,解答③动词,消除,免除④动词,解下⑤动词,分解,融化⑥动词,押送财物或罪犯⑦动词,理解,明白(2)①形容词,众②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③动词,灭族④名词,家族,指同姓的亲属⑤名词,类(3)①连词,又②代词,这样③动词,是④代词,你的⑤副词,竟然⑥副词,才⑦连词,于是,就1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良庖岁更刀②族庖月更刀③而刀刃者无厚答案:①名词作状语,每年②名词作状语,每月③形容词作名词,厚度1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指出标志词。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臣之所好者道也②良庖岁更刀,割也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④技经肯綮之未尝⑤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答案:①判断句标志词:……也②判断句标志词:……也③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④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⑤宾语前置句标志词:是(宾语)、以(介词)从三篇文章中各选一个重要观点关键词句表达方式与其他观点的关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态度明确,内涵表达较为含蓄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观点既有差异,又不无相通之处《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直接、明确中心观点,全文的思路由此出发,又归结于此《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语言方式表达是对“解牛”过程的解说,暗含寓意,文中少有明确的观点任务2:比一比从话题出发,比较各家观点内涵讨论话题主要观点意义内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个人志向文教德化富强康乐对太平盛世、民生和乐的向往《齐桓晋文之事》治国之策保民而王传递王道之策,希望齐宣王实行仁政《庖丁解牛》解牛之道依乎天理存身、做事、处世顺其自然阅读思考

鉴往古今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和源泉,情节和文本,你能找到多少个价值观用词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体现在何处?(注:答案会很丰富,只要能从文本出发,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可。儒道思想的时代生命力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答案预设:如:“和谐”,21世纪的中国,追求以“和谐”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德治国的政治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众的共同价值观和国家对人民的凝聚向心力。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与儒家思想中探求“治国安邦”“大同社会”等思想相吻合,可以说,儒家思想是追求和实现中国政治和谐的价值取向。“自由”,道家追求“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体现的正是顺其自然。同样庄子也追求个体自由,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的含义是有相似点的。小结: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离不开儒道思想,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骨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的是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讲究顺应天道,尊重客观规律,无为而治,体现的是旷达的出世态度。人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这就需要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然而人们身处红尘,总有失意落寞之时,这时我们就需要道家超然物外的出世思想。因此,这两种思想对我们同样重要。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三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下来你的观点与大家分享。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现实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以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话题2:孔子“礼乐”思想的现实意义,结合《乡土中国》《祝福》等文本,谈一谈你对“礼”有一个怎样的思辨性认识。话题3: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答案预设:话题1:借鉴“发政施仁”,就要关爱人民,让社会治理更有温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就是这既能波澜不惊,也能惊涛骇浪的水。依靠人民才能有出路、有力量、有成就;所以社会治理更要有温度、彰显人性关怀。恰如我国开展扶贫事业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红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让人们又见绿水青山,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让老人安享晚年,免费新冠疫苗为人们增添健康保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忘“发政施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脱离群众,才能够让“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得到人民的拥护!辅助“发政施仁”,也要发展经济,让社会治理更有保障。仁心还需仁力支撑,温情也要物质保障。孟子所谓“发政施仁”停留在社会治理层面,却忽视了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当做第一要务,从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到港珠澳大桥通车,中国大江南北沟通互联;从绿皮火车发车到复兴号高铁进站,中国人民出行速度越走越快;从1G到5G,中国人民跨入网络高速时代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圆梦工程奠基,幸福生活起航。“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如果孟子穿越到现代,怕让他惊讶的一定不止人民的政治权利待遇,还有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弥补“发政施仁”,还要完善法制,让社会治理更有章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才能让人民幸福生活长长久久。孟儒善谈道德,以德服人,却遗漏了法律的治理效用。完善立法,并非是严刑峻法来钳制百姓,而是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人民的权益。就如通过法律来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被滥用,保障公平享有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权利,保障人身自由和安全被外部势力威胁和侵犯……与时俱进,与法偕行。仁政与法治携手,共创幸福未来。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论语·公治长》(节选)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第五)【译文】孔子坐着,颜渊子路站在旁边陪侍。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道:“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道:“愿意不吹嘘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曰:“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年人生活安稳,朋友间讲信用,孩子得到关怀。”材料2《孟子·尽心上》(节选)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材料3《庄子·养生主》(节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任务:猜一猜下列三个文段中的A,分别最有可能是孔孟庄中的哪一位?①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A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②A妻死,B吊之,A则方箕踞鼓盆而歌。B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A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固止也。”③A将死,弟子欲厚葬之。A日:“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A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参考答案】①A为孟子。从中可以看出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从孔子的注重个人修养之仁,克己复礼之仁,发展为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从孔子重视礼、强调秩序,发展为可以推翻无道之君,即民本思想。②中A为庄子,B为惠子,从中可以看出庄子的思想:大道运行,生死自然,不以生喜,不以死悲,生死同状,万物一齐。③中A为庄子,从中可以看出庄子“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齐物“的思想。任务:选一选设想自己作为入门求学的弟子,面对孔子、孟子、庄子,你会选择谁来当你的老师,为什么?【提示】通过前2个任务的完成,梳理、比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齐桓晋文之事》三篇文章的主体内容,初步把握儒家、道家的思想内涵及其社会价值,了解《论语》《孟子》《庄子》的文体特征和表达风格。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儒家、道家思想提出的理想社会,并用发展的眼光,思考其现实意义,进而传承传统思想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初步阐述自己的观点。【难点】儒家、道家的思想内涵是极为深刻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情把握适当的难度。重点是学生在对各家思想的大致把握上,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任务:辨一辨当今社会“躺平”“佛系”“内卷”“内耗”等词颇为流行,有人认为“躺平”“佛系”就是道家思想在现代的投射,“内卷”“内耗”是儒家思想在现代的升华,你同意吗?将学生分成两小组辩论,可以先在全班范围内辩论,论辩过程中根据学生表现逐步确定选手,老师所带两个班级之间论辩。【补充资料】材料1什么是躺平,并无定论,无非是与世无争的心态,顺其自然的姿态,无所作为的状态,用于聊以自慰,或调侃他人。自去年底始,经年初网络传播,到现在仍热度不减。全社会真的躺平?其实并不尽然。在单位,得安分守纪,履职尽责,把事做好,免得被人说三道四,留下坏印象。在家庭,孝老爱亲,和睦相处,把家搞好,做一个称职的好父亲、好母亲、好儿子、好女儿、好媳妇、好女婿,让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当然,单位是有个把调皮捣蛋或马虎了事的员工,并不足怪,个别家庭出了游手好闲或积染恶习的不肖子孙,也不能幸免。这本身是生活的常态,但经网络传播的放大,把个别现象当成了社会现象,就不得不令人担忧了。网络传播是一柄双刃剑,信息传播快,推而广之好,但鱼龙混杂,不加甄别,会以讹传讹,误导社会,消解共识。“躺平”的广为流传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案例。躺平得了初一,躺平不了十五。工作生活,尽管困难重重,但还得困中求变、难中求进。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靠灵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才能改变困境,过上好日子。看看身边,努力上进的比比皆是,青年人的奋发有为更让人肃然起敬。城市地铁公交,承载着年轻人奋斗的梦想,披星戴月,行色匆匆,无暇顾及躺平;写字楼、工厂车间,书写着年轻人青春的华章,一丝不苟,刻苦钻研,不知何为躺平;农村大地,弹奏着乡村振兴的乐章,规模经营,触电上网,根本不想躺平。年轻人在为时代打拼,为社会贡献,为家庭尽责,他们躺平了吗?大学生也好,中小学生也罢,为理想而读书是主基调,就是职教学生也力求走上“星光大道”,他们躺平了吗?老年人也不甘落后,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含饴弄孙之余,热心社会公益,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志愿巡逻等工作,为社会发挥余热,他们躺平了吗?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躺平,真要有躺平的想法,前方的路也只能坎坷不平。材料2内卷这个概念的内涵很丰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内卷involution,与之对应的是evolution,即演化。直观地说,内卷就是“向内演化,或绕圈圈”。更宽泛一点说,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为内卷。生活中许许多多低水平重复的工作,貌似精益求精,大家都按部就班,埋头苦干,乐此不疲,但只在有限的内部范围施展,不向外扩张,工作方向是向内收敛的,而不是向外发散的,这就叫内卷。比如大会堂桌面上摆的几千只茶杯,横看竖看侧看皆成行,蔚为壮观!那是很多工作人员花很长时间,用绳子逐一定位折腾出来的。相对于会议的内容及其意义而言,这种严格和精准的摆设起不了什么作用,这就叫内卷。内卷告诉我们,表面的精细、复杂、讲究不等于高级,更不等于先进,那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一种黑暗中无知的消耗,一种悲哀的精神寄托。【结论】“躺平”“佛系”并非道家思想在现代的投射,“道家”主张尊重规律、敬畏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人生。“内卷”“内耗”并非儒家思想在现代的升华。“儒家”主张胸怀天下、推己及人、经世济民、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主义精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生命的境界。一、(2024武汉高三模拟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赢”由五个汉字组成:亡、口、月、贝、凡,包含着赢家必备的五种意识或能力)请根据图形内容和寓意并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忧患之中争分秒,曙光面前守凡心“赢,从贝赢声,贾有馀利也。”在商界,“赢”字蕴含着交易获利的商道,而同时,“赢”字也包含着赢家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将“赢”字拆解为五个汉字,从个人能力和意识去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贝”作为原始货币,可象征着财富,在我看来,它还可衍生为物质基础。走上经商之道,首先需要一定的资金为之开路,商人们总是要先投入,才能将产业发展扩大。而想要成为赢家,不一定是经商的成功者,但首先都要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成为赢家的道路做铺垫。如同我们,拥有健全的心智,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学习环境等,那我们“赢”在高考可能性就会更大。“口”意为沟通交流的能力,古有丝绸之路绵延远方,跨越各地,商人们只有在交易过程中克服语言障碍,学习交流才能将商品推销出去。职场竞争中,善于推销自我,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的人往往能在应聘中抢占先机,在处事中能更好地利用这种能力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赢家需要更广阔的舞台展现自己的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便必不可少。如果说具备能力是基础,那么接下来的三种意识则是人们在成为赢家道路上披荆斩棘的利刃和让他们坚守道路的航标。孙子云:“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劣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一个国家不可没有忧患意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中国曾以自信自足的小农经济自固封闭,以天朝大国自称,而当国门被迫打开,中国陷入被殖民地迫害的境地,中国才从封建落后的思想中逐步苏醒,有了危机意识。无论国家与个人,缺乏忧患意识,困于舒适圈都会变得腐败落后,最终“死于安乐”。分秒如水滴汇为涓流,又聚成江海,其中蕴含着的还有无限奇迹。日积月累,赢家用时间沉淀出扎实能力,分秒必争,赢家总能抓住机遇,“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时光已逝,不可回溯,唯有着眼当下,展望未来,抓紧分秒,逆流而上,才能创造更多赢的可能.“凡”是平凡而并非甘于平凡,我们都为平凡之躯,但偶尔也会想要出去闯荡,成绩在前不骄傲自弃,曙光已现不盲目乐观,以平日之心做定心针才能坚守本心,而那些利用规则漏洞投机取巧的人,为捞取更多利益,偷税漏税的企业家,拥有不凡人生,却失去“凡”心的赢家,早已不是真正的赢家,他们迷失在利益与虚荣的迷雾之中,“输”了本心如何谓之赢?而正值大好青春的我们,沐浴在阳光春风里茁壮成长,拥有无限可能,也要以凡心坚守自我,以忧患意识时刻警醒自己,把握当下,分秒必争,为自己创造更多赢得机会。【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图文结合类材料作文题。为什么赢字这么难写?因为它的背后包含太多方面的努力,就如试题文字注释中的那五个组成汉字“亡、口、月、贝、凡”。“亡”字放在最上头,就说明想要赢,首先要有危机意识,要懂得未雨绸缪,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口”字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