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讲义)(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01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讲义)(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01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讲义)(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01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讲义)(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01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讲义)(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目录TOC\o"1-3"\h\u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04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05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古代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是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这三类考法的解题思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需仔细揣摩辨别。诗歌形象把握不准,诗意就会理解偏颇。所以说,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必备基本知能。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全国甲卷《画眉鸟》《画眉禽》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物象作用分析①物象多考查分析概括物象特征和情志。②人物形象多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③属于轮考点。2020全国Ⅲ卷《苦笋》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形象(物象与人物形象)分析2017全国Ⅱ卷《送子由使契丹》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性格分析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全国甲卷《画眉鸟》《画眉禽》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意象作用①意象、意境为常考点,以意象为重点,多考查对其内涵及作用的理解。②意境内容复杂,很少直接命题考查,常以考查景象、画面、氛围特点为主。北京卷《病柏》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6分)意象内涵2021天津卷《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概括画面(意境)2020新高考Ⅰ卷《赠别郑炼赴襄阳》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意象作用【考点梳理】鉴赏人物形象高考对古诗中人物形象的考查,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面内容。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鉴赏人物形象“4角度”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三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3.抓描写,分析形象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4.析典故,分析形象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识记诗歌人物形象类型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豪放潇洒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泊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的豪迈性格。2.心系社稷、忧国忧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3.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垠,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本诗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发现年华不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4.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寄情山水的诗人形象。5.爱恨情长、感时伤别柳永的《雨霖铃》写了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多情才子形象。6.矢志报国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一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如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7.情感真挚、依依惜别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李白与汪伦间真挚纯洁的深情。8.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都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表现了作者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感情。9.天真顽皮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和顽皮。10.寂寞惆怅、身世飘零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描绘出一个天涯沦落、形影相吊、漂泊孤独的词人形象。亡国之痛、身世之悲、沦落之苦齐上心头。11.闲适自傲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塑造了一个闲适而孤傲的人物形象。12.顾影自怜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词中的女主人公正是一个顾影自怜的闺中妇人形象。13.零落漂泊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流落江湖、漂泊无依的诗人形象。14.怡然自得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描写的就是一个怡然自得的劳动者形象。15.安闲宁静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山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安闲宁静的诗人形象。16.羁旅他乡、思念故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一位异乡客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17.历经磨难、坚持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再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18.胸怀宽广、豪放洒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词人形象。19.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即使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分析人物形象常用术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思念故乡、反对征伐、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英姿飒爽、武艺超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怀才不遇、安闲宁静、幽独苦闷、辗转漂泊、不慕权贵、傲岸不羁、报国无门、建功报国、哀叹昔盛今衰……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古代诗歌七大类意象集释(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主要意象有: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驻足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主要意象有: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通过深邃无垠而又美妙澄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情意浓烈,成千古绝唱。3.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表达思乡之情。如宋代刘辰翁《秋景·秋风思鲈莼》诗:“秋风已如此,游子复何为。蕉鹿空形役,莼鲈绕梦思。”这首诗使多少思乡思亲的人洒下热泪。4.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赵令畤《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5.捣衣。属于行为类意象,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主要意象有: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代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的《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三峡》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代赵嘏的《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的《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的《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6.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的《桂枝香》:“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主要意象有: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自己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显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香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魏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的《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6.冰雪。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名句:“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7.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主要意象有: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诗《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主要意象有: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4.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的治军有方。后代则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如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6.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的《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主要意象有:1.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2.东篱。陶渊明的《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3.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高考中对景物描写的考查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意象类和意境类。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景物形象鉴赏概说1.关于“意·象”的理解大学问家王国维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是这样。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比如山川、草木等,来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诗歌中的客观景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这种诗人的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所以,鉴赏诗歌中的自然景物形象,首先要能造出意象,并能够分析出其表现出的诗人的内心情感。2.关于“意·境”的理解在诗歌鉴赏中,我们还经常提到另一个名词术语——意境,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思想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3.意象的作用(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如《枫桥夜泊》。(2)塑造环境或背景,一般表现为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如《寻陆鸿渐不遇》。(3)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形成了基本固定的作用,如松梅竹菊寓高洁。(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如《石灰吟》。(5)结构上的线索,贯穿始终,如《春江花月夜》。(二)表达技巧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以下几种。(1)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2)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用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又往往与衬托不可截然分开。(3)声与色的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声音与颜色,这种诗人利用感官进行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4)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地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5)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6)远与近的结合: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7)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注意事项1.分析景物的特点或者作用(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2.意境类题目(1)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2)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3.情与景的关系(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答题时可用术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2)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答题时可用术语:以乐景衬哀情。物象与人物命题特点①从考查内容上看,该考点主要包括概括人物、事物形象的特点,把握人物心理变化。②从考查题型上看,既可以通过主观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也可以在客观题选项中考查。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形象类型举例分析忧国忧民,心系社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展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词人形象。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即使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寄情山水,热爱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热爱田园生活的诗人形象。藐视权贵,傲岸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诗人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发现年华不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羁旅他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思念故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寂寞愁苦、身世飘零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词人形象。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齐上心头。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另一类是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对其描绘可以是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者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一步补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请概括诗中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一个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长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足见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使自己白发日添,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既要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又要抓住诗的主要内容,如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①(其一)王守仁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②。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注】①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王守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与诸生讲学不辍,三年期满离开。②桂枝句:秋殿,朝廷在秋天举行的殿试。跻攀,上升。旧时把登科及第喻为折桂。【读懂诗歌】高低不平的小路穿行于乱山之间,诸位贤人相送这么远真令我不安。小溪上空乌云压头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风吹动着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什么时候还能在燃着花烛的草堂上共叙情谊,我呀等着听你们登科及第的喜讯。只要互相思念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候,分别之后我希望你们更深入地研究学问。这首诗展现出诗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参考答案: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关爱学生、重情重义、重学善教的形象。首、颔两联,重在表达诗人在离别时对学生们的感激、难舍之情,展现诗人关爱学生、重情重义的一面;颈、尾两联,重在表达对学生们的殷殷期望和要求,展现诗人重学善教的一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诗人把希望离开龙场却又舍不得与诸子分离的茫然情愫如实写来,词情深婉,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山路、溪云、风雪的衬托,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从诗中可以看出王守仁与学生感情之凝重。前两联写面对学生依依不舍的送别,王守仁心怀感激。他称学生为“诸贤”,描写他们在乱山高低不平的小路上相送,用“愧”字表达自己的感情,展现诗人关爱学生、重情重义的一面。后两联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重要的是勉励学生。“桂枝秋殿听跻攀”,期望学生能在科举中蟾宫折桂;“别后吾言在订顽”,勉励学生要努力研究学问。表达对学生们的殷殷期望和要求,展现诗人重学善教的一面。鉴赏人物形象“三角度”角度一,看背景。关注诗人生活的时代,关注诗人创作的人生时期,关注诗歌后面对背景的注释。角度二,看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直接描写;烘托、陪衬人物的侧面描写。角度三,看意图。关注诗中双关、象征等手法,挖掘明言此而实言彼的语句,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鉴赏人物形象题答题“三步骤”第一步,概括形象特点。采用“性格+身份”的格式,概括多种性格和形象身份。第二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诗句,抓关键词,要点化分析形象特点。第三步,概括形象意义。点明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此步骤有时不涉及)诗歌的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意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高考设题角度一是理解意象含义(内涵),二是分析意象的作用。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两句中,“江离”“辟芷”“秋兰”有何寓意?参考答案:“江离”“辟芷”“秋兰”都是幽香美好的花草植物,诗人在这里将它们制成精美的装饰,其实是在比拟诗人自己的美好品德和高尚节操。解析:对于事物形象,要在分析其表层特点及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求深层的意蕴。特别要联系诗人的精神品质和思想感情等。考查角度1理解意象含义(内涵)理解意象含义(内涵)“三方法”1.积累古诗中常见意象的寓意意象的寓意是古今文人在长期的创作中约定俗成的,如松、竹、梅分别象征傲岸不屈的精神、高风亮节的品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如“梅”既有传统文人的高洁清雅,还承载了诗人赋予的特殊象征意义,这需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来体会。2.要准确把握意象在诗歌中的特征性用语这需要考生积累记忆,也要求考生针对诗歌内容加以选择。如诗人在描述核心意象“梅”时,常拟人化地表现梅花遇雪、不与群芳争春、无人欣赏的寂寞、引发诗人乡愁等重要特点,使之极为生动形象,感人至深。3.要明确命题的要求要明确命题是要求回答意象的寓意,还是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表现意象的方法,还是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等。以梅花为例,如果要求回答梅花寓意,就从梅花角度陈述,如不畏严寒、不与群芳争春、悼惜年华等;如果要求回答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就要从诗人的角度陈述,如表达诗人不畏权贵、傲岸不屈、清高孤傲、不与凡俗争宠、感慨年华流逝、珍惜友情等;如果要求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除了阐述梅花的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外,还要阐述表达效果,如表达情感含蓄蕴藉、真挚感人等。解答意象含义(内涵)题“三步骤”第一步,概括形象表层特点(自然属性)。提炼体现物象描写特征(形态、色泽及所处的环境等)的词语,概括其外在特点。第二步,分析物象内涵。找出“物”与“人”品格的连接点,结合诗句分析。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社会属性)。依据物象内涵,注意联系诗人的经历或相关背景,点明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情感或表现的寓意。分析意象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从军行(其一)李白从军玉门①道,逐虏金微山②。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③,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④。【注】①玉门: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地区。②金微山:今阿尔泰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③海上:大漠之上。④铁关:指铁门关,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读懂诗歌】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充斥在云间。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诗的首尾两句分别写到玉门关、铁门关两座关隘,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玉门关位于甘肃,铁门关位于新疆,都是边塞要地,突出战士们虽从军艰苦但仍然杀敌靖边的豪情;②战士们不惧千里跋涉,愿意长驱直入铁门关,表达了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解析:“从军玉门道”写玉门关位于西北边疆,路途遥远,表现了战士们从军的艰苦,联系第二句“逐虏金微山”,即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表现了虽然路途遥远,但战士们依然斗志昂扬,展现了他们戍边的豪情。“长驱静铁关”写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联系上一句“愿斩单于首”,即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表现了战士们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准确分析意象作用“四角度”1.营造意境意象的作用之一是造境,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某种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思考的着力点在于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如冷清的意象营造的是凄清的氛围,奠定的是伤感的情调。2.表情达意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由具体诗歌而定。3.衬托人物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二是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4.结构作用或为前后照应,或为全诗线索。意象与意境命题特点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意象、意境的考查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写景画面描绘题,二是写景作用分析题,三是情景关系赏析题。古代诗歌中常考查的意境特点特点举例雄浑壮丽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苍茫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苍凉悲壮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闲适恬淡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幽明净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丽清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萧疏凄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安谧美好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高远深邃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淡雅幽远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清冷幽静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课堂活动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指古代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诗人主观情感的真实流露。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景象(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由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构成,情景交融。意境是诗(某几句诗)中所有意象的“总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营造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是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的悲凉意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金风玉露”是什么意思?运用这个意象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金风”是指秋风,“玉露”是指白露,“金风玉露”就是指秋风白露。连相逢时候的“风”都如“金”,“露”都如“玉”,可见相聚的宝贵难得。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解析: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画面描述画面描述“三步骤”第一步,描绘画面。描绘时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定忠实于原诗歌,然后再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概括画面。一般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分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可以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说明】单纯问“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可不分析情感。意境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度破讷沙①二首(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读懂诗歌】在破讷沙沙漠上大雁正在飞翔,在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士们刚刚归来。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解析:第一步:筛选诗歌中的典型景物(意象)。前两句的主要意象有辽远的大漠、高飞的大雁。后两句的主要意象有日出、铁衣。第二步:描述诗歌中所呈现的图景画面。把第一步中筛选出来的主要意象组合,描摹画面。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第三步:概括画面氛围特征(意境特征)。辽远的大漠、高飞的大雁,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构成喜忧对比;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构成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由此可概括出雄健、壮美的意境。第四步:据氛围特征分析情感。根据上面的意境分析,不难概括出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意境赏析“四步骤”第一步,筛选诗歌中的典型景物(意象)。筛选标准:(1)体现诗歌风貌;(2)构成和谐统一画面。第二步,描述诗歌中所呈现的图景画面。(1)具体环境;(2)主体形象。(作者重点描摹的景物)第三步,概括画面氛围特征(意境特征)。概括意境特征需运用术语。第四步,据氛围特征分析情感。(1)注意意象本身的特点及文化内涵;(2)注意意象的修饰语。【说明】有时个别步骤需要整合,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分析概括物象特征和情志物象,就是被诗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诗人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2020·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鉴赏食粗茶淡饭之时,被藜和藿占据的盘中,剥开的苦笋如退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让诗人眼前为之一亮。面对盘中白而有节的苦笋,诗人不禁想到性情耿介之人,笋之节与生俱来,人之耿介又何尝不是?诗人定然读过黄庭坚的《苦笋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耿介敢谏的魏征。魏征与苦笋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苦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二者经历相似,都备受磨难而后成才:魏征命运多舛,先后侍奉过多个主君,最终才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成为国之栋梁;苦笋自小在林间长成,虽然历经风吹雨打,但是仍保持着坚韧的品格。二者价值相似,都各尽其功用:魏征辅佐君王,直言劝谏,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业;苦笋可做食材,被人食用,长成后还能制作成各种竹器被人使用。将苦笋与魏征类比,既贴切自然,又相得益彰,既是对魏征刚直又充满智慧的才干的赞赏,也是对苦笋清淡苦涩的节操的赞扬。无论是苦笋还是魏征,都与诗人自己有着相似之处。这位“位卑未敢忘忧国”,至死还在告诫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诗人在官场也是耿介敢谏的,只是生于南宋,报国无门罢了。同时苦竹还具有“苦节”等象征意蕴。对苦节的崇尚,让诗人发出了“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的感慨。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把抱怨抛掷而去,努力修身,磨炼自我,积极而为的陆游。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①内心耿介,具有苦节②战风雨,方成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答案C解析“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有误。“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意思是,我看到苦笋想到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2.(原创题)诗的首联表现了苦笋的什么特征?是如何表现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洁白鲜嫩。(2)主要是通过对比(衬托)、比喻手法表现的,用藜和藿作对比(衬托);把苦笋比作脱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3.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解析这是一首托物抒怀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由物及人,找出苦笋、魏征二者的相似点进行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如:苦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魏征常常“犯颜直谏”,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极知耿介种性别”的意思是,深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的品种不同,苦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二者相似。赏析咏物诗中物象的方法和步骤,关键在于因物寻志,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其特点。抓住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情志①抓住描写事物特征的“情状语”,如《苦笋》首联中的“明”“白”。②抓住能够由外在形状体现出的具有内在精神的“情状语”,如《苦笋》颔联中的“苦节”。③抓住连接物与人的双关语,如《苦笋》一诗中的“苦节”“战风雨”。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的阅历作答很多诗歌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的抒发与其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鉴赏物象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及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物象的意义。注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①“物”与“景”的区别:托物言志是指借助某物的一些特性,表达自己的志向、意愿。但所借是“物”非“景”,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②“志”与“情”的区别:“志”可以指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则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一种是自我形象(主观形象),即作者自己;一种是他人形象(客观形象),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寄托。每首诗都有自我形象,但不一定有他人形象。类型形象特点关联教材爱国者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矢志报国《诗经·无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劳动者勤劳繁忙,热爱劳动;躬耕自食,其乐融融;生活困苦,处境悲惨;艰苦劳作,不畏辛苦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白居易《卖炭翁》、范仲淹《江上渔者》征夫积极:矢志报国,建功立业消极:厌恶战争,思乡念亲王翰《凉州词》、高适《燕歌行》隐士厌恶官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旷达悠闲,超然物外;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王维《山居秋暝》、陶渊明《饮酒(其五)》、贾岛《寻隐者不遇》、孟浩然《岁暮归南山》游子孤独寂寞,羁旅愁思,漂泊无依;思乡怀亲,热爱故乡;赞美母亲李白《送友人》、杜甫《月夜忆舍弟》、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孟郊《游子吟》谪客忧国伤时,哀叹民生;怀才不遇,自伤身世;思念故友,惜别牵挂杜甫《江汉》、白居易《琵琶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志士蔑视权贵,傲岸不羁;胸怀宽广,豪放洒脱;历经磨难,坚持追求;闲适自得,安闲宁静屈原《离骚》、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定风波》(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鉴赏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的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了大国风范。颈联思念。上句要求身居沙漠的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尾联嘱托。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很高,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联系当时契丹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了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①寄居他乡,隔云相望;哪因远行,泪湿衣裳②若问家世,谨慎回复;莫要自夸朝中第一2.送别诗1.(改编题)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C.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答案C解析结合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故化用此典。据此可推断,苏辙如果被契丹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的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可知A、B、D三项正确。C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该题只针对首联两句,要求分析诗人的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这两句先讲兄弟俩云海相隔不能团聚,又要远行异地分别了,双方都孤身相思,但后面一转,用反问的方式“哪能伤心落泪呢?”来否定这种悲伤的做法,既是劝慰弟弟,也是劝慰自己,表达了诗人在分别时那种乐观豁达的胸怀。仅从这两句诗就可以看出诗人有着旷达的性格。3.(原创题)从本诗颔联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是一个重视亲情、有家国情怀的形象。对子由的担心表现了他重视亲情;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不失大国风范,则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大爱。解析子由要“远适”,“不辞驿骑凌风雪”写出了诗人对子由出使的担忧,是其重视亲情的表现。但出使契丹是为国出力,故诗人嘱咐子由要不辱使命,不失大国风范,这是诗人爱国情怀的表现。4.(原创题)该诗除了塑造诗人自身形象外,还塑造了另外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还塑造了一个与自己兄弟情深、不畏艰辛、富有才华、热爱国家、堪当大任的使者形象。解析该题要求分析概括诗中客观人物形象。诗中直接描写苏辙的文字并不多,他的形象特点更多的是从苏轼的思念与嘱咐中来推测。在诗中,苏辙首先是诗人的兄弟,对哥哥充满了思念,这从首、颈两联中可以读出。其次,他是一国使者,远使契丹,要不辞辛劳,为国担责,这从颔、尾两联中可以读出。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从四个关键处阅读、思考:借助诗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他是何人、有何事,为“解人”做铺垫。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紧紧抓住诗中关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描写性语言,关注反映人物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揣摩人物形象特点。结合技巧,归纳人物形象由诗中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纳人物形象。联系诗人处境,辅助理解人物诗人在异地他乡、羁旅途中、贬谪路上,也许有着一些牢骚和不满,在其他处境中诗人的内心也许充满正能量。选入高考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古代诗人的正面形象。联系时,一定要将此处境兼顾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另外,要关注分析概括两类人物形象的“大同小异”。“大同”指的是上面四种方法。“小异”指的是分析概括诗中人物形象(客观人物形象),更多要借助其自身的描写;而分析概括诗人自我形象(作者),还要借助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缘由等外部因素。分析意象内涵和作用(一)积累古诗常见意象的内涵意象(景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像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之类,只要灌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内涵。请根据自己的积累与理解,填写常见意象的固定内涵。类别意象内涵植物柳惜别、怀远落花①动物鸿雁②子规(杜鹃)③器物舟④笛声⑤地理三径⑥长亭(短亭)⑦气象月亮⑧流水⑨露⑩春风⑪答案①失意、伤感②孤独、漂泊、思归③悲惨、乡愁乡思④漂泊、自由⑤思乡、思归⑥隐士之所⑦送别之所⑧思乡思亲、圆满⑨无情无奈、时光流逝⑩人生短促、生命易逝⑪美好、舒畅古诗常见意象内涵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二)分析意象内涵与作用Ⅰ.(2022·北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病柏①杜甫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②。出非不得地③,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④,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静求元精理⑤,浩荡难倚赖。注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③出:生长。④鸱鸮:猫头鹰。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鉴赏这是一首采用比兴手法的咏物诗。题为“病柏”,诗人却从其盛时写起。“崇冈”“车盖”“龙虎姿”“风云会”不仅是意象,也是典故,与古代的“政治话语”相关。比如“车盖”是皇权的象征,出自《蜀志》:先主(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龙虎姿”与“风云会”出自《后汉书·耿纯传》:“大王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会。”第五句中,“正直”指代柏树。《庄子》中说:“松柏,其生也正。”而《左传》又有:“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这句诗表达了“神灵依附在柏树上”的意思。第六句中的“故老”一词是巧妙的双关,既指乡里见多识广的老人,又暗指元老旧臣。前六句都在铺垫“古柏王朝”的蓬勃与神圣。第七、八句“突转”:谁又能料到这植根深厚而悠远的“古柏王朝”却半道变了“颜色”呢?第九至十二句紧承第七、八句“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的具体描述。第十三至十六句从“柏”的层面讲柏“病”后的结果:因为大树将枯,“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哀其鸣;而对于恶鸟鸱鸮而言,则正中下怀,它们志得意满地率领众子孙穿穴打洞,立身其中。深刻揭示国“病”的原因:能臣志士被排挤在外,无法建功立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厦将倾”;而得势的宵小之辈则兴高采烈地穿凿着大厦的根基,肆无忌惮。最后四句中,“吁怪”即疑怪,“元精”即自然造化,“浩荡”即渺茫或荒唐。这四句的意思是,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过,久立于树前长吁讶然。他痛感所谓的自然之理原来是那么荒唐,让人再难相信。可见诗人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①神依人敬②鸱鸮穴其内③盛衰无常2.咏物诗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答案C解析“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两句是说,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过,久立于树前长吁讶然。诗人是感慨盛衰无常。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答案B解析A项“有相同的寄托”错。此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情感深沉。而刘诗“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乐观的襟怀。C项“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错。“蟠据亦高大”是形容衰时之柏,“得地”“蟠据”承“千年根”,此柏不是所出非地,也不是生长浅薄,却变得枝叶枯燥,了无生机,隐喻国家衰落。D项“也有对未来的希望”无中生有。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解析柏树生长有两个阶段,前四句写柏树的不凡,象征着强盛时的唐王朝;“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形容衰时之柏,了无生机,象征着唐朝由盛转衰。丹凤,因为大树将朽,“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哀其鸣。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有才华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它们志得意满地率领众子孙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Ⅱ.(2020·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鉴赏这是一首赠别诗。首联叙时危身老。上句交代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下句说明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首联既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暗含着对自身年老多病的惆怅。颔联抒写离别之情。诗人拜读友人郑炼的诗以度时日,但是一想到和友人分别,诗人内心便不能平静,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颈联借景抒情。上句写诗人自己所处的环境,下句想象友人所去之地的景色。地阔天高,诗人与友人两地相思,情谊深厚。尾联借诗人对友人的嘱托,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志趣。诗人希望友人为自己寻访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寄寓了诗人渴望自己能有像庞德公一样的志趣。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①地阔天高②嘱托友人2.送别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答案B解析此诗是杜甫赠别友人郑炼之作,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意思是,手拿着您的诗篇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分别深感不安和震惊。所以“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分析有误,不是“日后陪伴”,而是“现在正在拜读”。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解析该题考查意象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答题宜先明确意象的含义,再说它表达什么情感。峨眉和岘首二山分别代指诗人所处之蜀地和郑炼远行之襄阳。诗人于“地阔峨眉晚”想象“天高岘首春”,这一别就是天各一方,山川异域,战乱频仍,老迈多病,相逢无期,所以诗人含蓄地借地域的遥遥阻隔来表达离别的依依不舍。解答此题不可机械地由两座山照搬“借景抒情”等手法,而要读懂分处两地的二山之间深重的阻隔意味,这个难以相见的阻隔都是满心的不舍与牵挂啊!关联高考·类题延读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018年全国Ⅱ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第15题]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意象“三考”:一是找意象。意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果诗中描述为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化为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可转化为“细柳”“红花”。二是析内涵。分析意象内涵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描写意象的动词、形容词。动词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性上去体味。形容词要抓住形容描摹的声、形、色、味等去体味。(2)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独有情味。(3)注意共性与个性。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柳”寓“惜别怀远”之意。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表现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烂漫的春光。三是说作用。说作用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②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