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利用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单元复习题-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_第1页
第七单元利用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单元复习题-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_第2页
第七单元利用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单元复习题-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_第3页
第七单元利用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单元复习题-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_第4页
第七单元利用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单元复习题-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利用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单元复习题一、单选题1.认真观察现象,准确全面描述现象,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D.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2.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动力,也是持续发展不竭的源泉。在多样化的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煤 B.风能C.天然气 D.石油3.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水扑灭B.生活中把水煮沸来降低水的硬度C.液化石油气泄露,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D.回收各种废弃塑料,减少白色污染4.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C.图c实验说明蜡烛燃烧产生的CO2使火焰熄灭,CO2可用来灭火D.图d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5.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煤的燃烧可能造成酸雨的原因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B.可以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C.纸箱着火可以用水扑灭,原理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D.发现厨房燃气大量泄漏,应该立即打开排风扇电源开关6.如图所示是一种新型合成氨的方法(Li是一种金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①的能量转化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反应③为C.理论上,整个转化过程无需补充水D.理论上,合成34gNH3,同时得到48gO27.下列能源不应大力开发的是()

A.太阳能 B.风能发电 C.水能发电 D.火力发电8.如图探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实验,缓慢倾斜Y形管,将右侧的沸水慢慢倒入左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B.少量沸水倒入左侧,白磷开始燃烧,原因是与氧气接触C.当热水浸没白磷,燃烧着的白磷熄灭,原因是温度低于着火点D.右侧红磷露出水面,红磷仍不燃烧原因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9.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A.火箭发射 B.水车汲水C.太阳能热水器 D.风力发电10.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B.水可以灭火是因为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应调大灶具的进风口D.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其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11.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意思是做人要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可燃物要架空些,才能燃烧更旺。“火要虚”的目的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接触面积C.增大空气中氧气浓度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12.如图所示装置,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蔗糖 D.硝酸铵二、非选择题13.(科普阅读题)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推广氢能等新能源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自然界不存在可直接开采的氢气资源,所以氢气必须经过化石资源、水和生物质等含氢化合物获取。这些制氢过程均需要输入较高的能量,目前主要由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提供,也可由可持续的新能源提供,如图1所示。化石资源、生物质和水是主要的制氢原料,目前常见的生产氢气方法如图2所示,在各类化石资源中,高H/C原子个数比的甲烷是理想的制氢原料。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化石资源是主要的制氢原料,生活中常用的三大化石燃料有煤、和天然气。在各类化石资源中,高H/C原子个数比的甲烷是理想的制氢原料。请你结合图2所示写出甲烷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制氢气的方程式。(2)制氢过程需要提供较高的能量,图1中,其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有(写一种),实验室用电解水制备氢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容易引起效应。为减少碳排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采取低碳的生活方式,下列行为不正确的是。a.随手关灯b.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c.使用清洁能源d.多开私家车14.煤、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能源,它们燃烧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等物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确定我国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和标识。(1)下列措施符合我国“世界环境日”主题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A.限制发展高耗能的产业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减少有害气体排放C.为了减少废气对本地区空气的污染,化工厂加高烟囱D.将污染严重的工厂迁到农村去(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式),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科学家采取“组分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和,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5.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下端始终在液面以下;注射器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实验装置实验步骤Ⅰ.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Ⅱ.打开K,从长颈漏斗向容积为200mL的集气瓶内加入80mL约80℃的热水,浸没白磷Ⅲ.将a端连接盛有50mL空气的注射器Ⅳ.将注射器的活塞推至20mL处,瓶中液面恰好低于燃烧匙底部,立即关闭K,观察现象Ⅴ.冷却至室温后,打开K(1)实验前,连接好仪器,关闭K,加水至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瓶中液面.一段时间后,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该现象说明.(2)实验中,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步骤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4)对比步骤II和Ⅳ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5)步骤Ⅴ,打开K后,注射器活塞最终停在23mL处,则实际测得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6.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1)现阶段的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化石燃料包括煤、和天然气。(2)“碳中和”的含义是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二氧化碳相当,达到“零排放”实现“碳中和”有利于缓解的环境问题是。(3)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21世纪能源”。可燃冰是(填“纯净物”和“混合物”)。(4)为实现“碳中和”,达到“净零排放”,下列做法错误的是____。A.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B.开发氢能,更多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C.禁止使用化石燃料D.露天焚烧垃圾17.“科技点燃”2022年北京冬奥“飞扬”梦,飞扬火炬使用氢气作燃料。(1)用氢气做燃料的优点是来源广、、;(2)计算燃烧10t氢气需要多少t氧气助燃?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2.【答案】B【解析】【解答】A、煤是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A不符合题意;B、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故B符合题意;C、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C不符合题意;D、石油是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3.【答案】A4.【答案】A5.【答案】D【解析】【解答】A.煤的燃烧可能造成酸雨的原因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煤中含有碳、氮、硫等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可以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把肥皂水倒入水中搅拌,若水易起浮渣的为硬水,反之为软水,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纸箱着火可以用水扑灭,原理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发现厨房燃气大量泄漏,不能立即打开排风扇电源开关,否则有爆炸危险,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煤的燃烧可能造成酸雨的原因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分析。

B、根据把肥皂水倒入水中搅拌,若水易起浮渣的为硬水,反之为软水分析。

C、根据用水扑灭火的原理分析。

D、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有爆炸危险分析。6.【答案】C7.【答案】D【解析】【分析】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空气污染物的能源不应大力开发,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应大力开发,故选项错误.

B、风能发电是清洁、无污染的发电方式,应大力开发,故选项错误.

C、水能发电是清洁、无污染的发电方式,应大力开发,故选项错误.

D、火力发电时煤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会造成温室效应、空气污染等,不应大力开发,故选项正确.

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新能源是中考的热点,了解常见的新能源范畴、常见能源对环境的影响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8.【答案】A9.【答案】A【解析】【解答】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炸药、石油、煤炭、蓄电池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靠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A选项发射航天飞机,就是靠燃料的燃烧释放的能量推动火箭不断地向上运行,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B、C、D三项只是单纯的能量间转化,并无新物质的生成,均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都会伴随能量的变化,但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10.【答案】B【解析】【解答】A、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不会因留下痕迹,而损坏图书,说法不符合题意;B、水可以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能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法符合题意;C、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说明氧气的量不足,燃料燃烧不充分,应调大灶具的进风口,说法不符合题意;D、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其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和隔离可燃物,说法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分析;

B、根据着火点是物质属性不能改变分析;

C、根据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说明氧气的量不足分析;

D、根据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分析。11.【答案】B【解析】【解答】A.火要虚,是指将柴火架空,不能增大热值。故不符合题意。B.架空可以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符合题意。C.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会发生改变。故不符合题意。D.着火点是可燃物的性质,不会改变。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氧气);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12.【答案】A【解析】【解答】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使容器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右边液面上升,左边液面下降,故A符合题意;B.氯化钠加入水中既不放热也不吸热,使容器内温度不变,压强不变,液面不发生变化,故B错;C.蔗糖放入水中,容器内温度不变,压强不变,液面不发生变化,故C错;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容器内温度降低,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右边液面降低,左边液面上升,故D错。故答案为:A。【分析】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有: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常见吸热的有:硝酸铵。13.【答案】(1)石油;(2)生物质;(3)温室;d【解析】【解答】(1)生活中常用的三大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天然气。根据图2分析可知,甲烷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2)在图1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生物质,氢能。实验室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3)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容易引起温室效应。低碳出行的方法是:随手关灯,减少一次性碗筷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多步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符合题意的是abc,不符合题意的是d.

故答案为:d.

【分析】(1)根据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甲烷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来解答;

(2)根据生物质是可再生能源,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来解答;

(3)根据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产生温室响应,低碳出行的措施来解答。14.【答案】(1)A;B(2);CH4(3)2CO15.【答案】(1)装置的气密性好(2)4P+5O22P2O5(3)白磷燃烧,黄色火焰,放热,冒出大量的白烟(4)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5)18【解析】【解答】解:(1)实验前,连接好仪器,关闭K,加水至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瓶中液面.一段时间后,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该现象说明:装置的气密性好;故答案为:装置的气密性好;(2)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配平即可;故答案为:4P+5O22P2O5;(3)步骤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白磷燃烧,黄色火焰,放热,冒出大量的白烟;故答案为:白磷燃烧,黄色火焰,放热,冒出大量的白烟;(4)对比步骤II和Ⅳ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故答案为: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5)步骤Ⅴ,打开K后,注射器活塞最终停在23mL处,则实际测得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8%;故答案为:18;【分析】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实验前,连接好仪器,关闭K,加水至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瓶中液面.一段时间后,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该现象说明:装置的气密性好;磷和氧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