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指导书TOC\o"1-2"\h\u5413第1章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概述 4170721.1农业三农药的定义与分类 4145201.1.1杀虫剂:用于防治各类害虫,如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等。 493081.1.2杀菌剂:用于防治各类真菌性病害,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 4233391.1.3除草剂:用于防治田间杂草,如草甘膦、百草枯、2,4滴等。 4247611.2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的重要性 4195951.2.1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4256811.2.2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品质,保障消费者健康。 4228481.2.3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减量控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71391.3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4115431.3.1农药高效利用技术: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使用量。 5301611.3.2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减少农药使用。 5203701.3.3精准施药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无人机等,实现农药精准施药,降低农药浪费。 5275691.3.4农药减量替代技术:研发和推广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等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 529761.3.5农药抗性治理技术:针对农药抗性问题,研究新型农药和抗性治理策略,提高农药防治效果。 5157751.3.6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完善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意识,减少农药发生。 5261581.3.7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技术:通过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降低病虫害发生,从而减少农药使用。 55390第2章农业生态平衡与病虫害综合治理 587552.1农业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意义 5130932.1.1概念 515692.1.2意义 5120042.2病虫害综合治理原则与方法 5301822.2.1原则 5106702.2.2方法 6199332.3农业三农药在病虫害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6217382.3.1农药的选择 636812.3.2农药的使用 6148052.3.3农药减量措施 69439第3章农业三农药科学使用技术 7319343.1农药的选择与配比 7180773.1.1选择原则 7243813.1.2配比原则 7129433.2农药使用方法与时机 784993.2.1使用方法 768923.2.2使用时机 778113.3农药使用注意事项 815464第4章农业生物防治技术 8143164.1天敌昆虫的利用 862024.1.1天敌昆虫的选择与引入 8182894.1.2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 8121204.1.3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 895144.2病原微生物的利用 8206264.2.1病原微生物的选择与筛选 9101014.2.2病原微生物的剂型与制备 9226344.2.3病原微生物的施用技术 986744.3植物源农药的应用 9309484.3.1植物源农药的种类与筛选 9164654.3.2植物源农药的提取与制备 942584.3.3植物源农药的施用技术 9184514.3.4植物源农药的安全性评价 95125第5章农业物理防治技术 9222915.1物理隔离与屏障防治 9246165.1.1概述 9146785.1.2技术措施 9202155.2灯光诱杀技术 10284885.2.1概述 10237225.2.2技术措施 1050475.3热处理与冷处理技术 10292915.3.1概述 1016455.3.2技术措施 10181715.3.3注意事项 1010435第6章农业化学防治优化技术 1134606.1农药减量配方技术 1191266.1.1基于病虫害种类和程度的减量配方 11112646.1.2利用生物源农药和助剂 11109786.1.3优化农药剂型和施用方法 11158386.2农药交替与轮换使用技术 1140196.2.1农药交替使用 1132766.2.2农药轮换使用 11176396.3农药精准施用技术 11145436.3.1基于病虫害监测的精准施药 11187196.3.2利用喷雾器械和施药技术 11210026.3.3基于作物生长阶段的精准施药 1220454第7章农业抗性品种选育与利用 12312127.1农业抗性品种的选育 1222347.1.1选育目标 1237397.1.2选育方法 1269817.1.3抗性品种的评价 12150557.2抗性品种的栽培与管理 12272107.2.1栽培技术 12218897.2.2病虫害防治 12315107.3抗性品种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1361687.3.1抗虫品种的应用 1334547.3.2抗病品种的应用 1399807.3.3抗逆品种的应用 134260第8章农业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预防 1319708.1栽培模式与病虫害防控 13171878.1.1合理轮作 13145788.1.2优化作物布局 133328.1.3改进栽培技术 1311128.1.4间作套种 1368108.2土壤管理与病虫害防控 1378288.2.1土壤改良 1339838.2.2土壤消毒 1346958.2.3合理施肥 14254828.2.4生物防治 1449278.3水肥管理与病虫害防控 14190458.3.1合理灌溉 144058.3.2水肥一体化 14306748.3.3适度控水 14278088.3.4科学施肥 14181318.3.5病虫害监测预警 144306第9章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示范推广 14250269.1示范推广模式与策略 14307489.1.1建立示范推广基地 1460799.1.2创新示范推广模式 14220629.1.3制定针对性推广策略 14129389.2农业技术培训与指导 15182879.2.1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15307249.2.2建立技术指导体系 1543319.2.3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1574109.3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效果评价 15124359.3.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5232349.3.2开展效果监测与评价 15185499.3.3优化技术措施 15103169.3.4推广与应用 151251第10章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政策与法规 152200710.1农业三农药管理政策与法规 152371110.1.1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15400710.1.2地方层面政策法规 161728010.2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标准与规范 16699610.2.1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标准 162744010.2.2化肥减量控害技术规范 16851810.2.3农膜减量控害技术规范 161918810.3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政策宣传与落实 162951310.3.1政策宣传 161193410.3.2政策落实 161288110.3.3政策评估与调整 16第1章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概述1.1农业三农药的定义与分类农业三农药是指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三大类农药,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它们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提高产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作用对象和主要成分,农业三农药可分为以下几类:1.1.1杀虫剂:用于防治各类害虫,如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等。1.1.2杀菌剂:用于防治各类真菌性病害,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1.1.3除草剂:用于防治田间杂草,如草甘膦、百草枯、2,4滴等。1.2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的重要性农业三农药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产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平衡破坏等。因此,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具有重要意义:1.2.1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1.2.2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品质,保障消费者健康。1.2.3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减量控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3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我国在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3.1农药高效利用技术: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使用量。1.3.2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减少农药使用。1.3.3精准施药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无人机等,实现农药精准施药,降低农药浪费。1.3.4农药减量替代技术:研发和推广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等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未来,我国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将继续向高效、绿色、环保方向发展,重点研发和推广以下技术:1.3.5农药抗性治理技术:针对农药抗性问题,研究新型农药和抗性治理策略,提高农药防治效果。1.3.6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完善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意识,减少农药发生。1.3.7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技术:通过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降低病虫害发生,从而减少农药使用。第2章农业生态平衡与病虫害综合治理2.1农业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意义2.1.1概念农业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协调的生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2.1.2意义农业生态平衡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维护农业生态平衡有助于降低病虫害发生,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2病虫害综合治理原则与方法2.2.1原则(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2)科学用药,减量控害:合理选择农药,精确施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方法,结合化学防治,提高防治效果。(4)适时适量,规范操作: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适时进行防治,保证防治效果。2.2.2方法(1)农业防治:优化作物布局,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减少病虫害发生。(2)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信息素诱杀等,降低病虫害种群密度。(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制剂,抑制病虫害发生。(4)化学防治:合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精确施药,减少农药使用量。2.3农业三农药在病虫害综合治理中的应用2.3.1农药的选择根据病虫害种类、作物生长期、农药特性等因素,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2.3.2农药的使用(1)适时施药:根据病虫害预测预报,选择最佳防治时期进行施药。(2)准确施药:采用精确施药技术,如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提高农药利用率。(3)交替使用: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延缓病虫害抗药性产生。(4)安全使用:严格遵守农药使用操作规程,保证施药安全。2.3.3农药减量措施(1)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作物自身抗性。(2)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3)优化防治技术:采用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4)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第3章农业三农药科学使用技术3.1农药的选择与配比3.1.1选择原则在选择农药时,应根据作物病虫害种类、发生程度、抗药性情况以及农药的特性进行合理选择。优先考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符合国家农药使用政策和环保要求。3.1.2配比原则合理配比农药,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根据农药标签推荐剂量,结合实际防治需求,进行科学配比。注意不同农药品种之间的兼容性,避免配比不当导致药效降低或产生药害。3.2农药使用方法与时机3.2.1使用方法(1)喷雾法:适用于叶面病虫害防治,注意喷洒均匀,避免漏喷和重复喷洒。(2)撒施法:适用于土壤病虫害防治,将农药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并及时翻耕。(3)种子处理:适用于种子带菌或种子传播病虫害的防治,按照推荐剂量进行拌种或浸种。3.2.2使用时机(1)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选择在病虫害初发期或敏感期进行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2)气象条件:选择在风力较小、气温适宜、无雨的天气进行农药使用,避免因气象条件影响药效。3.3农药使用注意事项(1)遵守农药使用规定: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的推荐剂量、使用方法和安全间隔期进行使用,禁止使用禁用农药。(2)安全操作:使用农药时,应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吸入农药雾滴和接触农药原液。(3)轮换用药: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以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发展。(4)防止污染:避免农药直接接触土壤、水源和有益生物,防止农药污染环境。(5)妥善保存农药:农药应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处,远离儿童和家畜,防止农药误食或误用。(6)废弃农药处理:废弃农药应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处理,禁止随意丢弃或倾倒,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第4章农业生物防治技术4.1天敌昆虫的利用4.1.1天敌昆虫的选择与引入在选择天敌昆虫时,应根据当地主要害虫种类,筛选出对其具有高效控制作用的天敌。引入天敌昆虫时,需考虑其生态适应性、繁殖能力、迁移能力等因素,保证其能在目标区域内建立稳定种群。4.1.2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加强天敌昆虫的繁殖技术研究,提高其繁殖效率。在释放天敌昆虫时,应掌握适宜的释放时间、地点和数量,以提高其对害虫的控制效果。4.1.3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加强对天敌昆虫的保护,禁止使用广谱性杀虫剂,减少化学农药对天敌昆虫的不利影响。同时通过设置栖息地、提供食物源等措施,提高天敌昆虫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存活率和控制能力。4.2病原微生物的利用4.2.1病原微生物的选择与筛选针对不同害虫种类,筛选具有高效、低毒、环保特点的病原微生物。同时研究不同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对害虫的控制效果。4.2.2病原微生物的剂型与制备研究适用于农业生产需求的病原微生物剂型,提高其在田间应用的效果和稳定性。加强病原微生物制备工艺的研究,保证产品质量。4.2.3病原微生物的施用技术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制定合理的施用技术,包括施用时间、方法、剂量等。同时注意与其他农业防治措施相结合,提高整体防治效果。4.3植物源农药的应用4.3.1植物源农药的种类与筛选研究不同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筛选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低毒、环保的植物源农药。同时开展植物源农药的药效评价,保证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4.3.2植物源农药的提取与制备研究植物源农药的提取工艺,提高活性成分的提取效率。优化制备工艺,保证植物源农药的质量和稳定性。4.3.3植物源农药的施用技术根据植物源农药的特性,制定合理的施用技术,包括施用时间、方法、剂量等。同时注意与其他农业防治措施相结合,提高防治效果。4.3.4植物源农药的安全性评价开展植物源农药的安全性评价,保证其对环境、人体和有益生物的影响降至最低。加强对植物源农药残留的监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第5章农业物理防治技术5.1物理隔离与屏障防治5.1.1概述物理隔离与屏障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阻断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减少农业害虫的侵害。该方法主要通过设置物理屏障,阻止害虫迁徙和繁殖,达到降低农药使用量的目的。5.1.2技术措施(1)种植结构优化: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特点,调整作物布局,实行间作、套作,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2)设置防虫网:在农田周边设置防虫网,阻止害虫迁入。(3)作物覆盖:利用地膜、秸秆等材料覆盖土壤,降低土壤中害虫的存活率。(4)诱集带设置:在农田边缘种植害虫喜食的植物,诱集害虫,减少对农作物的侵害。5.2灯光诱杀技术5.2.1概述灯光诱杀技术是利用害虫对特定光谱的趋光性,通过设置灯光诱捕设备,诱杀害虫,降低农田害虫种群密度。5.2.2技术措施(1)光源选择:根据当地主要害虫种类,选择合适的光源,如白炽灯、荧光灯、LED灯等。(2)诱捕设备布局:根据农田面积和地形,合理布局诱捕设备,提高诱杀效果。(3)诱捕时间:根据害虫的活跃时间,确定诱捕时段,一般选择在黄昏至凌晨时段进行诱杀。5.3热处理与冷处理技术5.3.1概述热处理与冷处理技术是通过改变温度条件,破坏害虫的生活习性,从而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5.3.2技术措施(1)热处理技术:利用高温对害虫进行杀灭。具体方法有:土壤深翻、火烧秸秆、高温蒸汽处理等。(2)冷处理技术:利用低温抑制害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具体方法有:冬季深翻、低温堆肥、冷冻处理等。5.3.3注意事项在使用热处理与冷处理技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适宜的温度和时间,保证杀灭效果。(2)避免对作物造成不良影响,如高温处理可能导致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3)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措施。第6章农业化学防治优化技术6.1农药减量配方技术6.1.1基于病虫害种类和程度的减量配方针对不同的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程度,优化农药配方,减少农药使用量。通过研究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合理调整农药配比,实现农药减量。6.1.2利用生物源农药和助剂引入生物源农药和助剂,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生物源农药具有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可与传统化学农药搭配使用,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6.1.3优化农药剂型和施用方法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病虫害特点,选择合适的农药剂型和施用方法,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使用量。6.2农药交替与轮换使用技术6.2.1农药交替使用针对同一病虫害,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降低病虫害抗药性风险,提高防治效果。6.2.2农药轮换使用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合理规划农药使用顺序,轮换使用不同农药品种,避免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农药,降低抗药性风险。6.3农药精准施用技术6.3.1基于病虫害监测的精准施药利用病虫害监测技术,实时了解病虫害发生情况,根据病虫害发生的具体位置、程度和范围,实施精准施药,减少农药使用量。6.3.2利用喷雾器械和施药技术选用高效的喷雾器械和施药技术,如低容量喷雾、变量喷雾等,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流失。6.3.3基于作物生长阶段的精准施药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病虫害发生特点,调整农药使用策略,实现精准施药,降低农药使用量。同时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依赖。第7章农业抗性品种选育与利用7.1农业抗性品种的选育7.1.1选育目标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实际情况,确定选育抗性品种的目标,主要包括抗虫、抗病、抗逆等性状。7.1.2选育方法(1)传统选育方法:利用人工选择、杂交、回交等手段,结合表型鉴定,筛选具有抗性的品种。(2)分子标记辅助选育:通过关联分析和定位研究,挖掘与抗性相关的基因,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性品种。(3)转基因技术:将具有抗性的基因导入目标作物,培育抗性品种。7.1.3抗性品种的评价对选育出的抗性品种进行系统的评价,包括抗性水平、抗性稳定性、产量、品质等性状。7.2抗性品种的栽培与管理7.2.1栽培技术(1)播种:选择适宜的抗性品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茬口安排,适时播种。(2)施肥:合理施肥,保证抗性品种生长所需的营养供给。(3)水分管理: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合理灌溉,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导致的病虫害发生。7.2.2病虫害防治(1)化学防治:在抗性品种的基础上,结合化学防治,降低病虫害发生率。(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降低病虫害发生。(3)物理防治:采用色板、诱虫灯等物理方法,减少病虫害发生。7.3抗性品种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7.3.1抗虫品种的应用抗虫品种能有效降低害虫的危害,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7.3.2抗病品种的应用抗病品种能减轻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和品质,减少农药投入。7.3.3抗逆品种的应用抗逆品种能适应不良环境,提高作物生长稳定性,减少病虫害发生。通过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结合合理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有助于实现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第8章农业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预防8.1栽培模式与病虫害防控8.1.1合理轮作轮作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的有效措施。通过不同作物间的轮作,可改变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8.1.2优化作物布局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进行种植,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8.1.3改进栽培技术采用合理的栽培密度、行距和株距,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8.1.4间作套种利用间作套种技术,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8.2土壤管理与病虫害防控8.2.1土壤改良通过增施有机肥、深翻改土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8.2.2土壤消毒针对重茬地块,采用土壤消毒处理,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种群数量。8.2.3合理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科学施用化肥和有机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降低病虫害发生。8.2.4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昆虫等生物资源,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8.3水肥管理与病虫害防控8.3.1合理灌溉根据作物生长需求,适时适量灌溉,避免水患和干旱,降低病虫害发生。8.3.2水肥一体化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8.3.3适度控水在作物生长关键期适度控水,促进作物根系发达,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8.3.4科学施肥遵循“平衡施肥、适量施用”的原则,合理搭配氮、磷、钾肥,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8.3.5病虫害监测预警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第9章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示范推广9.1示范推广模式与策略9.1.1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在农业生产重要区域,建立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示范推广基地,以直观展示减量控害技术的效果,引导农民转变用药观念。9.1.2创新示范推广模式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采用“引导、企业参与、合作社实施、农民受益”的示范推广模式,形成多方合力,推进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工作。9.1.3制定针对性推广策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和病虫害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推广策略,提高技术的针对性和实用性。9.2农业技术培训与指导9.2.1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用药水平。9.2.2建立技术指导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三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指导体系,通过现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