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土壤改良方案TOC\o"1-2"\h\u32561第1章土壤改良概述 42161.1土壤改良的意义 466651.2土壤改良的目标与原则 415097第2章土壤物理性质改良 5322132.1土壤质地改良 5170672.1.1添加有机物料: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农家肥、绿肥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地。 542512.1.2土壤深翻:通过深翻耕作,增加土壤层次间的混合,改善土壤质地。 5172492.1.3添加矿物物料:根据土壤质地,适量施用石灰、石膏等矿物物料,调整土壤质地。 5162572.2土壤结构改良 539002.2.1增加有机质投入:有机质的增加有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 539452.2.2优化耕作制度:采用免耕、少耕、深松等耕作方法,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5198932.2.3添加土壤结构改良剂:施用聚丙烯酰胺、腐殖酸等土壤结构改良剂,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5285492.3土壤孔隙度与通气性改良 5267342.3.1增加有机质投入:有机质的分解可形成更多的土壤孔隙,提高土壤通气性。 6177532.3.2调整土壤水分:合理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适宜的水分状况,有利于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的改善。 6285682.3.3改良土壤紧实度:通过深松、深耕等措施,降低土壤紧实度,提高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 697362.3.4添加土壤调理剂:施用生物炭、沸石等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 615004第3章土壤化学性质改良 638153.1土壤酸碱度调节 6283843.1.1土壤酸碱度检测 6162853.1.2土壤酸化治理 696943.1.3土壤碱化治理 6108493.2土壤养分管理 6299403.2.1土壤有机质提升 6212713.2.2土壤氮磷钾养分平衡 6277843.2.3微量元素补充 7318303.3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744723.3.1土壤重金属检测 7147513.3.2生物修复技术 7109963.3.3化学稳定技术 7307963.3.4物理修复技术 720525第4章土壤生物学性质改良 7238114.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升 7154904.1.1增加有机质投入 74334.1.2优化轮作制度 8261304.1.3减少化学肥料使用 8164654.2土壤酶活性增强 8291484.2.1增施生物有机肥 8228044.2.2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8148004.2.3适当施用微量元素 8303734.3土壤动物群落优化 8318714.3.1保护土壤动物多样性 8270294.3.2增加植被覆盖 8192844.3.3建立合理的农业管理模式 831807第五章有机物料施用 9131755.1有机肥的种类与选择 927145.1.1农家肥 9160625.1.2绿肥 996885.1.3作物秸秆 954815.1.4堆肥 925005.1.5沼气渣 937065.2有机肥施用技术 967105.2.1施肥时间 9112235.2.2施肥方法 943865.2.3施肥量 10104125.3有机肥施用效果评价 1025595.3.1土壤肥力改善 10132165.3.2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 10157805.3.3生态环境保护 10316985.3.4土壤微生物群落改善 106603第6章土壤水分管理 10119746.1灌溉制度优化 10311866.1.1灌溉水源规划 10139896.1.2灌溉方式改进 10129246.1.3灌溉时间调控 11172686.2排水系统建设 11288616.2.1排水设施规划与设计 11161916.2.2排水设施建设与改造 11112186.2.3排水管理措施 1131366.3水土保持措施 11115746.3.1植被恢复与保护 1196036.3.2土壤改良与固结 1113386.3.3农业生产措施 11157896.3.4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1114655第7章土壤侵蚀防治 1153067.1工程措施 1184237.1.1建设梯田 12176527.1.2沟道整治 12209277.1.3建设水土保持林网 1221707.2植被措施 12136047.2.1植被恢复与重建 12174127.2.2草地建设 126347.2.3植被固沙 12186367.3农业耕作措施 12266017.3.1合理调整作物布局 1237837.3.2改进耕作方法 12159357.3.3墒情保水 12290697.3.4退耕还林还草 1318604第8章土壤盐渍化治理 1334958.1脱盐技术 13182758.1.1物理脱盐法 1323258.1.2化学脱盐法 1372898.1.3生物脱盐法 13105778.2盐碱土壤改良剂应用 13318558.2.1有机物料施用 13271598.2.2土壤调理剂 13123578.2.3生物制剂 1391448.3植物适应性筛选与栽培 13238308.3.1植物适应性筛选 1312248.3.2植物栽培技术 1496008.3.3间作与套作 14605第9章土壤污染修复 14234029.1有机污染物修复 14151729.1.1生物降解法 14278819.1.2物理修复法 14281119.1.3化学修复法 14197919.2重金属污染物修复 14238539.2.1植物修复技术 14255109.2.2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14108619.2.3生物修复技术 1446559.3复合污染修复技术 1516859.3.1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 15180689.3.2物理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1536999.3.3化学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1516623第10章土壤改良效果评估与监测 152614210.1土壤改良效果评价指标 152863610.1.1土壤物理性质指标 15645310.1.2土壤化学性质指标 152921810.1.3土壤生物性质指标 151187110.2土壤改良效果评估方法 16480710.2.1野外调查与采样 16400510.2.2实验室分析 163135710.2.3数据处理与分析 161396210.2.4模型预测 162709110.3土壤改良长期监测与管理建议 161692310.3.1长期监测 161063510.3.2管理建议 16第1章土壤改良概述1.1土壤改良的意义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和品质。农业土壤改良旨在优化土壤结构和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土壤改良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土壤肥力:通过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为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给。(2)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调节土壤质地、孔隙度和水分状况,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3)优化土壤生态环境: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生物活性。(4)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土壤改良,实现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1.2土壤改良的目标与原则土壤改良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使土壤具备供应作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能力。(2)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调整土壤质地、孔隙度和水分状况,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通气性、保水性和渗透性。(3)优化土壤生态环境:维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生态环境的稳定。(4)保障农产品安全:通过土壤改良,降低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土壤改良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依据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生态学等基本理论,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合理的土壤改良方案。(2)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土壤肥力、物理性质、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改良。(3)持续性原则:注重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4)经济性原则:在保证改良效果的前提下,合理选用材料和措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第2章土壤物理性质改良2.1土壤质地改良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质地改良的目的在于调整土壤中砂、粘粒的比例,使其更适宜作物生长。以下是土壤质地改良的具体措施:2.1.1添加有机物料: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农家肥、绿肥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地。2.1.2土壤深翻:通过深翻耕作,增加土壤层次间的混合,改善土壤质地。2.1.3添加矿物物料:根据土壤质地,适量施用石灰、石膏等矿物物料,调整土壤质地。2.2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结构对土壤肥力、水分和空气的保持具有重要作用。土壤结构改良旨在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2.2.1增加有机质投入:有机质的增加有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2.2.2优化耕作制度:采用免耕、少耕、深松等耕作方法,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2.2.3添加土壤结构改良剂:施用聚丙烯酰胺、腐殖酸等土壤结构改良剂,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2.3土壤孔隙度与通气性改良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对根系生长和微生物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以下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2.3.1增加有机质投入:有机质的分解可形成更多的土壤孔隙,提高土壤通气性。2.3.2调整土壤水分:合理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适宜的水分状况,有利于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的改善。2.3.3改良土壤紧实度:通过深松、深耕等措施,降低土壤紧实度,提高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2.3.4添加土壤调理剂:施用生物炭、沸石等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第3章土壤化学性质改良3.1土壤酸碱度调节土壤酸碱度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作物对土壤酸碱度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合理调节土壤酸碱度对提高农业产量和改善土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3.1.1土壤酸碱度检测采用电位法、pH计等仪器对土壤酸碱度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为后续改良措施提供依据。3.1.2土壤酸化治理针对酸性土壤,采用施用石灰、白云石粉等碱性物质进行中和,提高土壤pH值,改善土壤酸化状况。3.1.3土壤碱化治理针对碱性土壤,采用施用硫磺、硫酸亚铁等酸性物质进行中和,降低土壤pH值,改善土壤碱化状况。3.2土壤养分管理土壤养分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合理管理土壤养分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3.2.1土壤有机质提升增施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绿肥、秸秆还田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3.2.2土壤氮磷钾养分平衡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合理施用氮、磷、钾化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满足作物生长需求。3.2.3微量元素补充针对土壤中缺乏的微量元素,采用叶面喷施、土壤施用等方法进行补充,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3.3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刻不容缓。3.3.1土壤重金属检测采用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先进技术,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精确检测。3.3.2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对重金属的富集、转化和降解作用,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3.3.3化学稳定技术采用施用石灰、磷酸盐等化学物质,与重金属离子发生化学反应,降低其生物有效性。3.3.4物理修复技术采用换土、深翻等措施,减少土壤重金属的暴露,降低作物吸收重金属的风险。第4章土壤生物学性质改良4.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升土壤微生物是农业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具有显著影响。提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水平。4.1.1增加有机质投入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营养物质。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微生物提供丰富的碳源和能源,促进微生物多样性的提升。4.1.2优化轮作制度合理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多样化的生存环境。通过实施豆科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深根与浅根作物轮作等措施,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4.1.3减少化学肥料使用过量使用化学肥料会导致土壤酸化、盐渍化等问题,抑制土壤微生物活性。合理减施化肥,特别是氮肥,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4.2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酶是土壤生物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对土壤养分的转化和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增强土壤酶活性,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4.2.1增施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富含微生物和酶活性物质,施入土壤后,能够提高土壤酶活性。合理选用生物有机肥,可促进土壤酶活性的提升。4.2.2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紧实、通气性差等问题会影响土壤酶活性。通过深翻、松土等措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4.2.3适当施用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对土壤酶活性具有调控作用。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如硼、锌、铁等,有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4.3土壤动物群落优化土壤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循环等重要作用。优化土壤动物群落,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力。4.3.1保护土壤动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动物资源,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减少化学农药对土壤动物的危害。4.3.2增加植被覆盖植被覆盖能够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有利于土壤动物群落的优化。4.3.3建立合理的农业管理模式实施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减少对土壤动物的干扰,促进土壤动物群落的恢复与优化。同时适当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土壤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第五章有机物料施用5.1有机肥的种类与选择有机肥是由动植物残体或残留物通过微生物作用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物质,具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等作用。有机肥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农家肥、绿肥、作物秸秆、堆肥、沼气渣等。5.1.1农家肥农家肥是指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有机废弃物,如人粪尿、畜禽粪便、厨余垃圾等。农家肥富含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适用于各种作物。5.1.2绿肥绿肥是指将豆科、禾本科等植物种植在土地上,通过翻压或覆盖的方式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绿肥具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5.1.3作物秸秆作物秸秆是指收获后的农作物剩余部分,如稻谷、小麦、玉米等。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5.1.4堆肥堆肥是将有机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绿肥等)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微生物作用,使有机质分解,形成富含养分的有机肥料。5.1.5沼气渣沼气渣是沼气发酵后的残留物,含有大量有机质和微生物,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显著效果。在选择有机肥时,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作物需求、有机肥来源等因素综合考虑,保证有机肥的合理施用。5.2有机肥施用技术5.2.1施肥时间有机肥施用时间应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土壤条件确定。一般而言,秋季是施用有机肥的最佳时期,有利于有机肥在土壤中充分分解,提高土壤肥力。5.2.2施肥方法(1)基肥:在作物播种或移栽前施入土壤,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2)追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需求,适时施用有机肥,以满足作物生长对养分的需要。(3)表施:将有机肥施于土壤表面,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5.2.3施肥量有机肥施用量应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求和有机肥种类确定。一般而言,有机肥施用量为每亩30005000公斤。5.3有机肥施用效果评价5.3.1土壤肥力改善有机肥施用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有利于作物生长。5.3.2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有机肥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和生理活性物质,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5.3.3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肥施用可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5.3.4土壤微生物群落改善有机肥施用能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有利于土壤生态平衡的维持。第6章土壤水分管理6.1灌溉制度优化6.1.1灌溉水源规划分析不同水源的供水能力及水质特点,合理规划灌溉水源。推广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提高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6.1.2灌溉方式改进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及土壤特性,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优化灌溉制度,实施分阶段、分区域的灌溉管理,降低水资源浪费。6.1.3灌溉时间调控根据作物需水量及土壤湿度,合理安排灌溉时间,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采用智能化灌溉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精准化灌溉。6.2排水系统建设6.2.1排水设施规划与设计根据地形、土壤及气候条件,合理规划排水设施布局。设计适宜的排水沟、排水管道等设施,提高排水效率。6.2.2排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大排水设施建设投入,保证排水系统畅通。针对现有排水设施的不足,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排水能力。6.2.3排水管理措施建立排水设施管理制度,保证排水系统正常运行。推广应用智能排水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排水状况,预防水患。6.3水土保持措施6.3.1植被恢复与保护加强植被建设,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合理利用植物措施,保持水土资源,降低水土流失风险。6.3.2土壤改良与固结采用生物、物理及化学方法,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推广应用土壤固化剂,增强土壤抗侵蚀功能。6.3.3农业生产措施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应水土保持的农作物。推广水土保持型农业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水土资源的破坏。6.3.4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强梯田、梯地、水土保持林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高水土保持效果。结合水利工程,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第7章土壤侵蚀防治7.1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防治土壤侵蚀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1.1建设梯田通过修筑梯田,改变地形,降低坡度,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抗蚀性。同时梯田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7.1.2沟道整治加强沟道整治,修建护坡、坡脚砌筑、沟底防渗等工程,降低沟道侵蚀力,减少泥沙流失。7.1.3建设水土保持林网合理布局水土保持林网,发挥林带的防护作用,降低风速,减少风蚀,提高土壤抗蚀性。7.2植被措施植被措施是防治土壤侵蚀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7.2.1植被恢复与重建针对不同地区土壤侵蚀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提高土壤抗蚀性。7.2.2草地建设在坡耕地、荒坡地等区域,推广草地建设,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7.2.3植被固沙在风蚀地区,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植被固沙,降低风速,减轻风蚀。7.3农业耕作措施农业耕作措施是防治土壤侵蚀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7.3.1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根据土壤特性、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状况,合理调整作物布局,避免过度耕作,减少土壤侵蚀。7.3.2改进耕作方法推广保护性耕作、深松耕作等技术,减少土壤扰动,提高土壤抗蚀性。7.3.3墒情保水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保持土壤湿度,降低土壤侵蚀风险。7.3.4退耕还林还草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将部分坡耕地退耕,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防治农业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第8章土壤盐渍化治理8.1脱盐技术8.1.1物理脱盐法物理脱盐法主要包括深耕、冲洗和地下水调控等手段。深耕可促进土壤中盐分的深层移动,减少表层盐分积累;冲洗法通过大量清水将土壤中的盐分冲走;地下水调控则是通过控制地下水位,降低土壤盐分。8.1.2化学脱盐法化学脱盐法主要包括施用有机肥、钙镁磷肥等,以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降低土壤盐分。利用离子交换树脂等材料也能有效吸附土壤中的盐分。8.1.3生物脱盐法生物脱盐法是通过植物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盐分,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选择对盐分有较高抗性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和栽培,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脱盐效果。8.2盐碱土壤改良剂应用8.2.1有机物料施用施用有机物料如农家肥、绿肥、生物有机肥等,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盐分。8.2.2土壤调理剂利用土壤调理剂如硅钙镁肥、石灰等,调节土壤酸碱度,降低土壤盐分。8.2.3生物制剂应用生物制剂如微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可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盐能力,从而达到改良盐碱土壤的目的。8.3植物适应性筛选与栽培8.3.1植物适应性筛选针对盐渍化土壤,筛选具有较高抗盐性的植物品种,包括农作物、牧草、观赏植物等。通过引种、选育和驯化,选育出适应盐渍化土壤的植物品种。8.3.2植物栽培技术根据盐渍化土壤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如调整播种期、改善灌溉方式、优化施肥结构等,提高植物在盐渍化土壤中的生长表现。8.3.3间作与套作采用间作与套作的方式,结合不同植物的抗盐性和生长习性,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盐渍化土壤的利用效率。第9章土壤污染修复9.1有机污染物修复9.1.1生物降解法本节主要介绍利用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的修复方法。包括自然降解和人工强化生物降解两种方式,重点阐述微生物的筛选、培养及优化条件,以及生物降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9.1.2物理修复法物理修复法主要包括土壤蒸气提取、土壤冲洗、吸附和固化等。本节详细介绍这些方法的原理、工艺流程、适用范围及其在有机污染物修复中的应用。9.1.3化学修复法化学修复法通过化学氧化、还原、转化等反应降解有机污染物。本节重点讨论化学修复技术的种类、反应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9.2重金属污染物修复9.2.1植物修复技术本节主要介绍植物提取、植物稳定化和植物挥发等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9.2.2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淋洗、电动修复、吸附和固化等。本节详细阐述这些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适用条件及其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9.2.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的作用,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本节主要讨论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等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9.3复合污染修复技术9.3.1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本节介绍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如土壤淋洗与化学氧化结合、电动修复与吸附结合等。分析这些技术在复合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仪器仪表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总结
- 提升医疗质量树立医院良好形象的年度总结
- 娱乐体育行业员工福利
- 机动车维修行业助理工作总结
- 体育馆前台服务总结
- 放射科护士确保检查准确
- 护理部一年来的工作总结与改进计划
- 话务员岗位分析快递行业
- 比赛计课程设计
- 小学频率副词课程设计
- 2024年电子交易:电脑买卖合同
-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试题与答案版
- 期末复习提升测试(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生和码头港口设施维护管理制度(3篇)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5届高考数学三模试卷含解析
- 【MOOC】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研学活动协议书合同范本
- 换热器的原理及构造
- 校园安全形势会商研判制度(4篇)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考任务3-国开(NMG)-参考资料
- 学术交流英语(学术写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哈尔滨工程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